嚈噠
嚈噠帝國 | |||||||||||||||||||||
---|---|---|---|---|---|---|---|---|---|---|---|---|---|---|---|---|---|---|---|---|---|
408年—670年 | |||||||||||||||||||||
嚈噠帝國的塔木加印記
| |||||||||||||||||||||
地位 | 游牧帝國 | ||||||||||||||||||||
首都 | 昆都士 巴爾赫 (八剌黑) 錫亞爾科特 (奢羯羅) | ||||||||||||||||||||
常用語言 | 官方語言: 大夏語 地區語言: 犍陀羅語 (犍陀羅地區) 粟特語 (粟特地區) 花剌子模語 突厥語 禮儀語言: 梵語 | ||||||||||||||||||||
宗教 | 騰格里信仰 祆教[1] 景教 明教[2] 佛教[3] | ||||||||||||||||||||
特勤 | |||||||||||||||||||||
• 430/440 – ~490 | 金吉喇 | ||||||||||||||||||||
• 490/500 – 515 | 頭羅曼 | ||||||||||||||||||||
• 515–528 | 大族王 | ||||||||||||||||||||
歷史時期 | 古典時代晚期 | ||||||||||||||||||||
• 建立 | 408年 | ||||||||||||||||||||
• 終結 | 670年 | ||||||||||||||||||||
| |||||||||||||||||||||
今屬於 | 阿富汗 中華人民共和國 印度 伊朗 哈薩克 吉爾吉斯 巴基斯坦 塔吉克 土庫曼 烏茲別克[2] |
大伊朗地區歷史 現代國家興起前 |
---|
現代之前 |
嚈噠[註 1](大夏語:Εβοδαλο;羅馬化:Ebodalo),又作挹怛、挹闐,是晚古典時代西域的一支游牧民族,曾於中亞、南亞地區建立規模廣大的嚈噠帝國。嚈噠人被東羅馬帝國史學家稱為「白匈」,其亦曾自號匈人。嚈噠人是漢代大月氏人的後裔,起源於塞北,西元4世紀70年代初越阿爾泰山西遷河中,疆域從裕勒都斯河上游(焉耆西北)起,越過伊犁河流域到巴爾喀什湖,再到楚河和塔拉斯河草原、錫爾河地區,一直達到鹹海。據一些史書記載,他們的一個汗庭建在塔拉斯城附近。全盛時,其領域東至蔥嶺到天山南路的一部分,西至裡海的庫爾干河地方。[4]
2003年錢伯泉著《於嚈噠族源問題的新探索》肯定嚈噠的族源為阿爾泰山周圍的呼得和東部天山以北的車師人後部,即古代阿爾泰游牧民族與印歐塞種游牧民族混合後裔,與突厥人有著深厚淵源。
名稱
《集韻》:「嚈,益涉切」,中古擬音*qjep[5]。《龍龕手鏡》:「噠,俗音達」,中古擬音*that[6],用入聲字「嚈」音譯eb,入聲字「噠」音譯dal,所以對應於其本土稱呼ebodalo。
在中國古代史書中,嚈噠有多種異稱。《魏書》作「嚈噠」[7];《梁書》作「滑」[8];《周書》作「囐噠」[9];《隋書》、《新唐書》作「挹怛」[10][11]。
歷史
西元4世紀70年代初,嚈噠人跨過其發源地塞北阿爾泰山向西南遷徙,占領粟特。
5世紀20年代中葉,嚈噠人跨過阿姆河入侵薩珊王朝,但被巴赫拉姆五世(420—438在位)擊退;遂轉向吐火羅(蔥嶺以西,阿姆河以南一帶),經粟特侵略當時衰落中的貴霜帝國,於30年代末征服盤踞該處的寄多羅人,隨即西向再與波斯衝突;一度占領大部分呼羅珊地區,並於波斯擴展其勢力,緊接著,嚈噠人自吐火羅西侵薩珊波斯,長達一個世紀的嚈噠-波斯戰爭揭開序幕。最初十餘年裡,波斯軍隊成功抵擋了嚈噠的入侵,且在449年一度轉守為攻;然而453年嚈噠人大敗薩珊王雅茲底格德二世(438—457在位),奪取了薩珊波斯東部領土,484年又殺死菲魯茲一世(457—484在位),並將波斯擊敗,使其稱臣納貢。嚈噠再擴展其勢力於媯水(阿姆河)之南,乘擊敗波斯之勢南下侵入印度笈多王朝,但被塞建陀笈多擊退。70年代末,嚈噠人最終滅亡犍陀羅地區的寄多羅貴霜殘餘勢力,立特勤為王,並以此為基地,於6世紀初再次大舉入侵印度,一度推進至摩揭陀,但旋被摩臘婆的耶輸陀曼等擊退。
6世紀初,嚈噠人北上與高車人爭奪準噶爾盆地及其以西地區,並控制高昌,抑制柔然勢力的西進。與此同時,嚈噠人又東進控制塔里木盆地西部,南道直至于闐,北道直至焉耆。經過西域南北道,嚈噠人頻繁地開展同中國北魏、西魏、北周乃至南朝梁的交往。向東則趁柔然衰敗之機,占據了塔里木盆地的許多地方。在南北朝時期,於大漠南北與北魏爭雄,嚈噠與柔然結盟,廣泛活動於阿爾泰山脈以西的地方,迫使北魏在516年遣使到南梁講和,以免腹背受敵。
約558~567年間,薩珊王朝和當時中亞新興的游牧帝國突厥帝國聯盟,夾擊、滅亡並瓜分嚈噠帝國,河中歸突厥,阿姆河以南屬波斯。其遺民散居於北亞、中亞及南亞各地,後漸與各地民族融合。
日後出現在歐洲的阿瓦爾人含有嚈噠和高車血統。他們有一部分成為印度的拉傑普特人,一些烏茲別克人、土庫曼人和普什圖人也是他們的後人。
文化
嚈噠人是中亞地區最早採用文字的民族,使用古突厥文。他們語言與東伊朗語有關。其國的政治中心在今天的阿富汗與吐火羅,因處於聯結中國、印度、南俄絲綢之路中心,商業極為發達。
其他觀點
有學者認為,漢籍上的嚈噠並不是學者們所認為的那樣是西史上的Hephthalites,這二者是完全不同的種族。西史上的Hephthalites是中國古代史書《魏書》中的大月氏王寄多羅的後代,而《魏書》中的大、小月氏是漢代小月氏的後代。《魏書》的大、小月氏大約是在4世紀末或者5世紀初從張掖、酒泉那裡南下到中亞的。Hephthalits是一個有文字且信佛教的種族。[12][13]
著名領袖
參考文獻
- ^ Al-Hind, the Making of the Indo-Islamic World: Early medieval India. André Wink, p. 110. E. J. Brill.
- ^ 2.0 2.1 A.Kurbanov "THE HEPHTHALITES-ARCHAEOLOGICAL AND HISTORICAL ANALYSIS" 2010
- ^ Chinese Travelers in Afghanistan. Abdul Hai Habibi. alamahabibi.com. 1969 [August 9,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24).
- ^ 辭海編纂委員會. 《辞海》(1999年版) (M) 1.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 ISBN 978-7-5326-0630-6.
- ^ 異體字字典,嚈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異體字字典,噠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魏書·列傳第九十》
- ^ 《梁書·列傳第四十八·諸夷》
- ^ 《周書·列傳第四十二·異域下》
- ^ 《隋書·列傳第四十八·西域》
- ^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六下·西域下》
- ^ 王德龍. 『魏书』の月氏と嚈噠とエフタルについて》. 《史學論叢》 (別府大學史學研究會) (日語).
- ^ 王德龍. 《Hephthalites是嚈噠吗?》. 《史學月刊》. 2007年, 2007年 (增刊) (中文).
注釋
延伸閱讀
[在維基數據編輯]
外部連結
- "The Ethnonym Apar in the Turkish Inscriptions of the VIII. Century and Armenian Manuscripts" Dr. Mehmet Tezca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The Anthropology of Yanda (Chines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pdf
- The Silkroad Foundation
- Columbia Encyclopedia: Hephthalites Archive.is的存檔,存檔日期2012-12-08
- Hephthalite coin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Hephthalite History and Coins of the Kashmir Smast Kingdom- Waleed Ziad,存檔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日期 27 October 2009)
- The Hephthalites of Central Asia – by Richard Heli (long article with a timeline)
- The Hephthalites,存檔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日期 9 February 2005) Article archived from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s Silk Road exhibition – has a slightly adapted form of the Richard Heli timeline.
- (pdf)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Ethnonym Apar in the Turkish Inscriptions of the VIII. Century and Armenian Manuscripts – Mehmet Tezcan
- Records Relevant to the Hephthalites in Ancient Chinese Historical Work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collected by Yu Taishan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