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赫比格
喬治·赫比格 George Herbig | |
---|---|
出生 | 美國西維吉尼亞州惠靈 | 1920年1月2日
逝世 | 2013年10月12日[1] 美國夏威夷州歐胡島檀香山 | (93歲)
居住地 | 美國夏威夷州歐胡島檀香山 |
國籍 | 美國 |
公民權 | 美國 |
母校 | 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 柏克萊加州大學 |
知名於 | 赫比格-哈羅天體 赫比格Ae/Be星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恆星形成 星際物質 |
機構 | 夏威夷大學 |
博士生 | 羅伯特·克拉夫特 |
喬治·霍華德·赫比格(英語:George Howard Herbig,1920年1月2日—2013年10月12日),美國天文學家,任職於夏威夷大學天文研究所[2]。以發現赫比格-哈羅天體而聞名。
生平
赫比格在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獲得學士學位,接著在柏克萊加州大學以論文 A Study of Variable Stars in Nebulosity 獲得博士學位。1948年他進入利克天文台工作。1988年前往夏威夷大學任職。
研究
他的研究專注於恆星演化中的早期恆星(一類中等質量的主序前星就以其名字命名為赫比格Ae/Be星)[來源請求]和星際物質。他最有名的就是和墨西哥天文學家吉列爾莫·哈羅(Guillermo Haro)各自發現赫比格-哈羅天體;這是即將形成的新恆星從兩極噴出氣體,和周圍物質相碰撞發出亮光[來源請求]。赫比格在彌漫星際帶的研究也有突出貢獻,尤其是一系列出版於1963到1965年標題為 "The diffuse interstellar bands." 的九篇論文[來源請求]。
獎項和榮譽
獎項
- 1955年美國天文學會海倫·B·華納天文學獎[3]。
- 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外籍科學院士
- 1975年亨利·諾利斯·羅素講座[4]
- 1969年列日大學獎章
- 1980年太平洋天文學會布魯斯獎[2]
- 1995年加拿大天文學會 Petrie Prize and Lectureship
命名事物
代表性著作
- "High-Resolution Spectroscopy of FU Orionis Stars", ApJ 595 (2003) 384–411 [1]
- "The Young Cluster IC 5146", AJ 123 (2002) 304–327 [2]
- "Barnard's Merope Nebula Revisited: New Observational Results", AJ 121 (2001) 3138–3148 [3]
- "The Diffuse Interstellar Bands", Annu. Rev. Astrophys. 33 (1995) 19–73
- "The Unusual Pre-Main-Sequence star VY Tauri", ApJ 360 (1990) 639–64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The Structure and Spectrum of R Monocerotis", ApJ 152 (1968) 43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The Spectra of Two Nebulous Objects Near NGC 1999", ApJ 113 (1951) 697(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參考資料
- ^ Dr. George H. Herbig (1920–2013). [2013-1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5).
- ^ 2.0 2.1 The Bruce Medalists: George Howard Herbig. [2010-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 ^ Helen B. Warner Prize for Astronomy.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2010-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22).
- ^ Henry Norris Russell Lectureship. American Astronomical Society. [2010-02-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