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哈桑鐵路支線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哈桑鐵路支線
概覽
營運範圍 俄羅斯濱海邊疆區
服務類型普速鐵路
技術數據
線路長度240 千米
正線數目單線鐵路
軌距寬軌
最小曲線半徑
最大坡度
電氣化方式
閉塞方式繼電半自動
營運資訊
計劃通車1941年
停止營運至今
營運者遠東鐵路局符拉迪沃斯托克鐵路分局
總部符拉迪沃斯托克

哈桑鐵路支線[1]位於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的南部,靠近與中國及朝鮮的邊境沿海地區。貫通了哈桑斯基縣。全長240千米。

莫斯科-平壤國際旅客列車、平壤-哈巴羅夫斯克國際旅客列車經過該線路。其中,莫斯科-平壤國際旅客列車,全程10267km,兩周對開一次,附掛在莫斯科-符拉迪沃斯托克100次列車尾部,由朝鮮乘務員與車廂擔任值乘,在烏蘇里斯克甩掛,以652次列車名義運行在哈桑鐵路支線,通過朝俄國境友誼橋(4線混合寬准軌之軌道)後,更換轉向架(由寬軌換准軌),附掛在朝鮮豆滿江站-平壤站的8次列車,圖定運行9天9夜,實際往往需要10天11夜。是全世界運行里程最長的圖定旅客列車。平壤-哈巴羅夫斯克國際旅客列車,每月對開一班,其他情況均類似莫斯科-平壤國際列車。

俄鐵開行的莫斯科-朝鮮豆滿江站直通旅客列車,每周一班,每班兩節車箱,附掛在莫斯科-符拉迪沃斯托克「俄羅斯號」2次列車尾部,也是在烏蘇里斯克甩掛,單獨牽引經哈桑鐵路,通過朝俄國境友誼橋(4線混合寬准軌之軌道)後,終到朝鮮豆滿江站。其前身是俄鐵運營的莫斯科-滿洲里-瀋陽-丹東-新義州-平壤國際列車,原為每周一班,附掛在莫斯科-北京K19/20次列車,運行至瀋陽後甩掛附加在北京-平壤K27/28次國際列車尾部. 1955年2月1日,中國蘇聯鐵路代表在哈爾濱簽訂了關於經過中國東北開行莫斯科-平壤國際聯運直通客車問題的會議記錄[2]。由於平壤開來的列車經常晚點,在瀋陽換掛困難,中方主張取消,遭朝方堅決反對[3]。2010年12月20日,經俄、朝、中三國鐵路商定,自即日起俄羅斯鐵路開行的K19/20次莫斯科—北京國際旅客聯運列車編組中取消莫斯科-平壤直通客車,K27/28次列車亦不再加掛俄朝聯運車廂[4]

歷史

為開發自然資源,應對1938年日本關東軍及駐朝鮮軍挑起的張鼓峰事件,開始從西伯利亞鐵路的巴拉諾夫斯克站新建到克拉斯基諾長度190km的支線鐵路。1941年完工。

蘇德戰爭勝利後,該條鐵路繼續修建至圖們江入海口的哈桑站。總長度達到238km。1951年9月28日竣工通車。隨後跨圖們江建起一座木製便橋,1952年通車接入了朝鮮鐵路網。1959年8月9日,砼橋墩的鋼梁橋替代了木橋,稱為圖們江「友誼橋」,朝鮮文是「친선교(親善橋)」。

由於該朝俄鐵路橋高度過低,導致自中國境內的防川港出海,到達日本海進行漁業作業的大型漁船和日本新潟市的國際航運之客貨輪船運輸業務無法進行。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圖門江開發計劃以來,中方一直主張俄聯邦和朝鮮方面對該橋進行改造,升高其橋面,以便利中方遠洋客貨輪和中國海軍的軍艦通行日本海,但由於地緣政治和戰略考量,朝俄兩國並未同意解決這一個卡中國「咽喉」的關鍵問題。

2009-2011年,朝鮮對友誼橋至羅津港的54公里現代化改造,2011年10月13日竣工運營。[5]

參見

參考文獻

  1. ^ 杉內信三・佐川篤男・小泉光市2005年「ロシア・東シベリア以東の石炭輸送インフラの現狀と將來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日本能源經濟研究所日語日本エネルギー経済研究所HP掲載)
  2. ^ 王馨源. 《中国铁路国际联运大事记》. 中國鐵道出版社. 2002年: 第8頁. CSBN 15113·1633. 
  3. ^ 王馨源. 《中国铁路国际联运大事记》. 中國鐵道出版社. 2002年: 第167頁. CSBN 15113·1633. 
  4. ^ K20/19次国际列车中取消俄朝联运车厢. 滿洲里市人民政府. 2011-03-18 [2018-03-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1-03). 
  5. ^ 《東方早報》:俄羅斯朝鮮間54公里鐵路修復完畢 通過第一列火車2011年10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