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淞戰役
吳淞戰役 | |||||||
---|---|---|---|---|---|---|---|
第一次鴉片戰爭的一部分 | |||||||
吳淞戰役 | |||||||
| |||||||
參戰方 | |||||||
大清帝國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郭富子爵, 巴加爵士 | 陳化成 (戰歿)[1] | ||||||
兵力 | |||||||
14艘[2] |
19艘,[3] | ||||||
傷亡與損失 | |||||||
戰歿2人,[2] 傷25人[2] |
百餘人傷亡,[4] 250餘處火炮被毀[5] |
吳淞戰役,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發生於中國長江口內吳淞炮台一帶的戰役。在杭州灣重鎮乍浦淪陷後,清政府為了阻止英國軍隊北上,並且沿著長江侵入中國大陸,在長江口一側的吳淞炮台重兵布防。1842年6月16日,英國軍隊進攻吳淞炮台,在激戰一日後,最終以英國軍隊攻陷吳淞炮台告終。
起因
自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以後,英軍沿中國東南海岸線北上,相繼攻克廈門、定海、寧波。早在定海被攻陷後,時任江蘇巡撫的梁章鉅就意識到上海、寶山兩縣有可能成為英軍接下去的目標[6]。當時,寶山縣有兵勇總計3,700餘人,火攻船40艘,大小炮340餘尊,抬槍248枝。上海縣正規軍1,800餘人,大小炮32尊,抬槍100枝,並另有鄉勇200人,配船20艘,水鄉團練100人。長江口北側崇明駐紮有蘇松鎮標兵3,000人,徐州鎮標兵200人。梁章鉅有感於軍力薄弱,因此在1841年10月6日,下令調集各標營兵總計2,000人分別部署於上海、寶山兩縣的要隘。到10月17日,梁章鉅又再調徐州等地標營1,700人來滬。11月14日,新任兩江總督牛鑒抵達吳淞查勘防務,再奏請調河南兵1,000人來滬[7]。
1842年5月18日,英軍軍艦7艘,2,200餘人進抵杭州灣北側的乍浦海面,並發起進攻。駐守乍浦縣城南天尊廟的300名清軍全數陣亡,乍浦淪陷。5月28日,在海軍司令巴加和陸軍司令郭富的指揮下,英軍總計7,000餘人由乍浦登船,搭乘椋鳥、金髮人、莫德斯特、克里歐、哥倫拜恩、塞索斯特利斯、冥界火河、康華麗、復仇女神號等20餘艘艦船,進逼吳淞口[8]。並於6月8日在長江口以東雞骨礁一帶集結,並派船探測航道、封鎖長江口。
經過
戰前布防
在多年對吳淞炮台的整修和經過幾次加強兵力部署以後,當時駐紮於吳淞鎮和寶山縣的總兵力在5000人左右。在陸地上,沿吳淞鎮至寶山縣長達七里左右的堤岸上部署大小炮位,其中大炮總計154門,守軍1,300人,此處稱之為西炮台。在黃浦江對岸的浦東張家浜處,又有守軍1000人和大炮五十門組成東炮台陣地。西炮台由江南水師提督陳化成領蘇松鎮總兵周世榮親自坐鎮,東炮台由川沙參將崔吉瑞防守。此外,寶山縣城作為西炮台後方陣地,由兩江總督牛鑒領2000餘人駐守,並配備大炮50多門。寶山縣西北小沙背一帶,由徐州鎮總兵王志元帶700人駐守,以防英軍由長江沿岸登陸,同時支援西炮台[8]。
在水面上,清軍水師戰船16艘由守備田浩然指揮,停泊於吳淞口內。水師游擊管帶劉長領新造水輪船4艘及其餘巡邏船、運輸船等部署於薀藻浜以南黃浦江水面[8]。
戰事經過
1842年6月13日,英軍在巴加和郭富的指揮下,由雞骨礁抵達吳淞口外長江江面,雙方進入臨戰狀態。英軍在了解清軍設防情況後,決定以「康華麗」號等3艘重型軍艦從正面攻擊西炮台,「摩底士底」號等4艘輕型軍艦利用優勢快速突入黃浦江後,向吳淞鎮一側的西炮台和東炮台進行炮擊,掩護陸軍於吳淞鎮附近登陸[8]。
6月16日晨6時,英軍發動進攻信號,康華麗號等三艘軍艦按原計劃駛抵西炮台附近水域,結果遭到陳化成守備的西炮台的阻擊。這場炮戰持續了4個小時,康華麗號被擊中多次,死傷20餘人。陳化成親自操縱火炮轟擊敵艦,期間牛鑒曾三次派人持令箭要求陳化成進入寶山縣城指揮戰事,但均被陳拒絕。直至上午十時許,由於英軍軍艦暫時撤退調整,毫無艦隊作戰經驗的清軍守軍以為英軍敗退,便向寶山縣內的兩江總督報捷。牛鑒得到捷報後決定親自前往炮台督陣,遂開寶山縣南門,擺出總督儀仗前往西炮台。但在行進了三里以後,被江面近處的一艘英軍發現,英軍下令炮擊總督儀仗。牛鑒受驚從官轎中逃出,隨後脫掉朝服,在河南參將陳平護送下逃回寶山縣城。隨後又棄城逃往嘉定,並在當日夜間抵達太倉。隨同逃走的還有寶山縣知縣周恭壽及2000餘名守城官兵[8]。
在戰場上,當西炮台展開炮戰時,4艘輕型英軍艦船突破吳淞口,逼近薀藻浜,向吳淞鎮附近進行炮擊,當時吳淞鎮附近的炮台僅有10門大炮,難敵英軍火力。不久,英軍陸軍登陸,占領吳淞,並從側後方陸路向西炮台進軍。另一方面,在得知總督已逃往嘉定的消息後,小沙背陣地與東炮台陣地的守軍都紛自逃亡,小沙背和東炮台落入英軍之手。此時的西炮台孤立無援,已經處於英軍四面包圍的境地。
在此情形下,西炮台也出現了兵士逃跑的現象,陳化成一邊指揮炮戰,一面阻止逃兵。西炮台的守備韋應福高呼「武官臨陣,生死早已置之度外,怕死開逃還算是武官哩」,而把總許攀枝也一同呼喊「主將陳公平時跟我們共飲食,同風露,他求於我們的唯有此一時,誰敢退卻一步」,但逃走現象愈演愈烈,最終只剩80餘人堅守西炮台。最終,因兵力過於懸殊,陳化成、韋印福、許攀枝等紛紛戰死殉國[8]。
後續
在吳淞炮台淪陷後,英軍沿路攻入寶山縣。次日英軍分兩路,一路由吳淞南下,另一路由水上溯黃浦江上行往上海縣城。由於上海縣守軍事先得報已經撤離,所以未遇到任何抵抗英軍便於當日進入縣城。6月23日,英軍由上海、寶山兩縣撤退,重新集結於吳淞口,預備沿長江進攻鎮江、江寧兩府[9]。
陳化成在吳淞炮台陣亡後,安徽武進士劉國標將其遺體搶出藏於蘆葦蕩中[10]。八天後,陳化成遺體尋出運往嘉定縣城,時嘉定縣令練庭璜為陳化成拭去血污,並聘請畫家程庭鷺按遺容繪製遺像,靈柩隨後運回福建[11],清朝揚威將軍、乾隆帝曾孫奕經命貝青橋為陳化成做輓詞
一戰甬江口,督臣死提臣走;再戰吳淞口,提臣死督臣走;三戰乃及金陵城,江濤寂靜噤不聲,陳將軍後誰敢兵。君不見走者皆棄諸市,死者長如生。[12]
參考文獻
引用
- ^ Bulletins 1842, p. 759
- ^ 2.0 2.1 2.2 Bulletins 1842, p. 816
- ^ Hall & Bernard 1846, p. 326
- ^ Hall & Bernard 1846, p. 329
- ^ Hall & Bernard 1846, p. 330
- ^ 梁章钜. 福建省情資料庫. 2010-09-19 [2013-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
- ^ 上海军事志>>大事记.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2013-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6) (中文).
- ^ 8.0 8.1 8.2 8.3 8.4 8.5 上海军事志>>第八编战事>>第二章近代战事>>第一节英军入侵上海.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2013-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中文(中國大陸)).
- ^ 吴淞区志>>第十七篇军事>>九、重大战事>>鸦片战争吴淞之战.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2013-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中文).
- ^ 宝山县志>>卷二十四御侮志>>第一章抗倭、抗英战争>>第二节 鸦片战争抗击英军.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2013-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19) (中文).
- ^ 博物馆的秘密陈化成纪念馆:清朝画家照遗体绘制英雄像. 新民網. 2012-09-05 [2013-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
- ^ 貝青橋:《咄咄吟》
來源
- 書籍
- Bulletins of State Intelligence(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1842). Westminster: Printed by F. Watts.
- Rait, Robert S. (1903). The Life and Campaigns of Hugh, First Viscount Gough, Field-Marshal. Volume 1
- Hall, William Hutcheon; Bernard, William Dallas (1846). The Nemesis in China (3rd ed.). Henry Colbu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