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卡密兒·維丹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卡密兒·維丹
カミーユ・ビダン
Kamille Bidan
機動戰士鋼彈系列角色
首次登場第一話 黑色鋼彈 (Z)
配音飛田展男 (日本)
Jonathan Lachlan-Stewart英語Jonathan Lachlan-Stewart (英語)
蘇強文 / 蔡忠衛 (DVD) (粵語)
李勇(國語)
角色設定資料
年齡17歲《Z》
18歲《ZZ》
國籍綠色諾亞1號 (存疑,side7開始移民時間為78年5月)
親屬佛蘭克林·維丹 (父,己亡)
希爾妲·維丹 (母,己亡)
資料
隸屬於幽谷 [Z]
主要座機RX-178 鋼彈Mk-II [Z]
MSZ-006 Z鋼彈日語Ζガンダム [Z]

卡密兒·維丹(日語:カミーユ・ビダン,英語:Kamille Bidan)是最早在鋼彈系列架空紀元宇宙世紀動畫《機動戰士Z鋼彈》中登場的虛構人物,在宇宙世紀的舞台上有「最完美的新人類」(最高のニュータイプ)的稱號[1][2][3][4],官方設定身高168.2cm,體重59.5kg,血液為AB型。聲優飛田展男[5]

經歷

格里普斯戰役(Z鋼彈時代)

故事初期,卡密兒因受到隸屬迪坦斯(Titans)的機師傑利特·梅薩侮辱而施襲,結果被誤為幽谷(A.E.U.G)成員而拘留。拘留期間其所在建築物被傑利特所駕駛的鋼彈Mk-II 3號機墜落而受到破壞,因此趁機逃走。在機緣巧合下,成功搶奪到鋼彈Mk-II 3號機,亦協助幽谷成功擄獲鋼彈Mk-II 2號機。結果迪坦斯為了奪回兩部鋼彈Mk-II,將卡密兒的父母做為人質。交涉過程中,因為卡密兒的魯莽而導致雙親不幸去世,悲憤的卡密兒決定與迪坦斯周旋到底。降落賈布羅之戰前更成功救出一年戰爭時期擔任白色基地的艦長布萊特·諾亞與鄰居花·園麗。

同年5月,因為實行賈布羅之戰而留在地球一段頗長時間,期間遇到一年戰爭時期的英雄阿姆羅·雷,並且與幽谷的支援組織卡拉巴一起作戰。期間,卡密兒遇到迪坦斯的強化人鳳·村雨(フォウ・ムサラメ),卡密兒對鳳更產生一種猶如戀愛的感覺。後期,鳳為了卡密兒而捨身成仁協助卡密兒回歸宇宙。回歸宇宙不久,轉任駕駛Z鋼彈參與戰局,但由於Z鋼彈的機動性比Mk-II更勝一籌,導致初期Z鋼彈出現有輕微受損的情況,不過後期漸漸熟習而創下輝煌的戰果。

後期,因為與鳳的再會和鳳的死亡,卡密兒在受到強烈心理創傷的同時,精神也獲得了巨大的成長,並最終堅定了要阻止戰爭的心情。

最終,由於阿克西斯(Axis)的介入,導致戰局成了三股勢力兼且阿克西斯的與迪坦斯接觸,種種原因令卡密兒多次挑戰帕普迪馬斯·希羅克與哈曼·坎恩。雖然哈曼在後期撤離戰局,但卡密兒在最後對希羅克之戰成功擊斃希羅克,希羅克死前說我是不會一個人死的,並把卡密兒的心靈一起帶走而使卡密兒最後精神失常,最後被花園麗給帶回阿卡馬。 在續集《機動戰士鋼彈ZZ》只出現少量場面。(電影版最後為精神並非失常。) 他的精神失常是導致夏亞·阿茲納布爾對人類感到絕望,決心以激烈的手段加以肅正的原因。

第一次新吉翁叛亂 (ZZ鋼彈時代)

(此段為TV版時間線,電影版沒有提到ZZ時代相關的任何部分) 因為格利布斯戰役最終的創傷,卡密兒一直處於半植物人的狀態,在花園麗的照顧下進行療養。但是他仍然經常通過最強大的NT能力指引香格里拉的少年們(特別是傑特)。

故事最終,卡密兒的精神得以恢復,並和花園麗正式成為了情侶。

《機動戰士鋼彈 月球危機》

劇情中卡密兒以醫生的身分登場,而花園麗則是跟在卡密兒旁邊的護士。

主要座機

  • RX-178 鋼彈Mk-II(格利布斯戰役前期主要駕駛員。領取Z鋼彈後轉由愛瑪·辛駕駛)
  • MSZ-006 Ζ鋼彈(格利布斯戰役後期主要駕駛員)
  • RMS-099 里克·迪亞斯(TV版、卡茲·小林(カツ・コバヤシ)私自駕駛鋼彈Mk-II出擊時,暫時搭乘的機體)

逸聞

關於卡密兒名字的性別

卡密兒·維丹的名字來源於卡米耶·克洛岱爾[6]

注釋

  1. ^ 比照《SEED煌·大和最高のコーディネイター」被解釋成最完美的調整者,且官方已經明確說過有比卡密兒能力更高的新人類(《UC》巴納吉·林克斯和《月球危機》的達克納·新堂·安德生)的現在,把這個最高解釋成最完美(也就是其特徵最接近吉翁·戴昆最初對新人類的描述)會更妥當
  2. ^ 公式ガンダム情報ポータルサイト. [2012-04-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3. ^ ガンダム人物列伝(サンライズ協力製作 08年PHP研究所発行)
  4. ^ ガンダム語録(サンライズ協力製作 09年ソニー・マガジンズ発行)
  5. ^ 機動戦士Ζガンダム ヒストリカ(02)(講談社発行)
  6. ^ Interview text in Japanese. [2016-06-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1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