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和廣場
道路長度 | 359公尺(1,178英尺) |
---|---|
道路寬度 | 212米(696英尺) |
區 | 法國巴黎第八區 |
街區 | 香榭麗舍地區 |
座標 | 48°51′56″N 2°19′16″E / 48.86556°N 2.32111°E |
建造 | |
竣工 | 1772年 |
命名 | 1830年 |
協和廣場(法語:Place de la Concorde,法語發音:[plas də la kɔ̃kɔʁd]),是法國巴黎市中心塞納河右岸的一個大廣場,面積約8.4萬平方米,同時也是當前法國最大的廣場及巴黎著名地標。
此廣場過去為法國大革命的重要地點,包括進行路易十六,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和馬克西米連·羅伯斯比處決便在此發生。在此期間曾暫時改名為革命廣場(法文:Place de la Révolution)。2024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3x3籃球、霹靂舞、自由式小輪車和滑板比賽在此舉行;2024年夏季帕拉林匹克運動會開幕禮在也在此舉行。
廣場
協和廣場由昂熱-雅克·加布里埃爾(法文:Ange-Jacques Gabriel)於1755年設計,始建於1757年,是一個由護城河環繞的八角形,介於西面的香榭麗舍大街和東面的杜伊勒里宮之間。廣場上充滿了雕塑和噴泉,1763年以當時的國王命名為路易十五廣場(Place Louis XV)。1748年,廣場上豎立起國王的騎馬雕像。
在廣場北側的皇家路兩側,當時興建了兩座式樣相同的壯麗的大廈,它們能列入這一時期最優秀的建築實例之列。最初它們都用作政府機構,東側的一座用作法國海軍部,但是西側的那座在建成之後不久即開設了豪華的克里雍大飯店(至今仍在營業),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在此消磨下午的時光,並學習鋼琴課程。這座酒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用作德國占領軍總部。
法國大革命期間,路易十五雕像被推倒,廣場也改名革命廣場(法文:Place de la Révolution)。當時貴族階層和資產階級成員接受款待,在格列夫廣場觀看宣判有罪的囚犯活著被肢解,新的革命政府在革命廣場立起了斷頭台,斷頭台前經常聚集著喝彩的人群。1793年1月21日,第一位,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在革命廣場被處決。在這裡上斷頭台的重要人物還有: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伊莉莎白夫人、夏綠蒂·科黛、杜巴利伯爵夫人、喬治·雅克·丹敦、卡米爾·德穆蘭、安托萬-洛朗·德·拉瓦錫、馬克西米連·羅伯斯庇爾、路易·德聖茹斯特和奧蘭普·德古熱。
斷頭台在恐怖統治期間最為繁忙。1794年夏天,在一個月內處死了超過1,300人。一年後,當革命變得較為溫和時,從廣場上移走了斷頭台。在1795-1799年的督政府時期,這座廣場更名為協和廣場,作為在法國革命的混亂之後表示出的民族和解的姿態 。在19世紀,這座廣場又曾經更名數次,但是最終還是定名為協和廣場。
廣場周圍由雕塑和噴泉環繞,另有8座雕像,代表法國8座主要城市(里爾、斯特拉斯堡、里昂、馬賽、波爾多、南特、布雷斯特和魯昂)。1870-1871年普法戰爭後,阿爾薩斯和洛林被割讓給德國,於是斯特拉斯堡雕像被蒙上了黑紗[1],常有花環裝飾,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法國收回這一地區[2]。
方尖碑
廣場的中心擺放著巨大的埃及方尖碑,上頭裝飾著象形文字讚揚法老王拉美西斯二世的統治。他是十九世紀埃及政府送給法國的兩個方尖碑之一。另一個仍留在埃及因為以當時的技術來說這太困難且太重以致於不能運到法國。1990年代,法國總統弗朗索瓦·密特朗把第二個方尖碑歸還給埃及政府。[3]
方尖碑曾經豎立在盧克索神廟的入口處。1829年,鄂圖曼帝國的埃及總督穆罕默德·阿里把3300年的盧克索方尖碑送給法國。方尖碑在1833年12月21日抵達巴黎,三年之後,1836年10月25日,法王路易菲利浦將它豎立在協和廣場的中央,廣場在法國革命時期曾經豎立斷頭台。
方尖碑為一紅色花崗岩柱,高23米(包含基座),重達250公噸。以當時的技術來說,運送它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基座描繪的圖,解釋著用來運送的機械裝置。方尖碑兩個側面有噴水池,建於方尖碑豎起於廣場的同時。
由於原始的尖頂遺失了,1998年法國政府在方尖碑的頂端加上了金色的金字塔尖頂。[4]
協和噴泉
協和廣場的兩座噴泉是在路易-菲利普時期所建造,由法國美術學院的學生雅克·伊格納斯·希托夫(法文:Jacques Ignace Hittorff)所設計的作品,噴泉以河流和海洋為主,在南北軸線上與盧克索方尖碑和皇家街對齊,噴泉本身的形式則是受到羅馬噴泉的影響。
其中南面靠近塞納河的是海上噴泉(法文:navigation maritime),代表法國的海洋精神。巨大的半裸雕塑代表地中海和大西洋。其他雕塑代表海洋產業,還有珊瑚、魚、貝殼和珍珠等。
北面靠近馬德萊娜教堂的是河流噴泉(法文:navigation fluviale),巨大的雕塑代表羅納河和萊茵河。其他雕塑則代表法國的主要農產品:小麥和葡萄;花卉和水果。上方的雕塑則代表法國的內河航運、農業和工業。[5]
鄰近地標
協和廣場的南面是塞納河,河上以協和橋與左岸的波旁宮(法國國民議會所在地)相通;廣場的東面與羅浮宮之間是杜伊勒里花園,曾是法國的王宮,1871年被巴黎公社焚毀。花園內建有國立網球場現代美術館和橘園美術館;廣場的西面是香榭麗舍大街的東部起點,沿此路可直通巴黎凱旋門所在的戴高樂廣場;廣場的北面是兩座式樣相同的建築:東面的法國海軍部和西面的克里雍大飯店,中間夾著的是皇家路,向北通往馬德萊娜教堂。美國駐法大使館位於廣場西北角,加百列大街(Avenue Gabriel)和Rue Boissy d'Anglas路的交叉路口。協和廣場的東北角是里窩利路的西端。
圖片
-
2011年的協和廣場
-
2011年艾菲爾鐵塔所見的協和廣場
參考文獻
- ^ Carrie LeFlore Perry. [2007-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17).
- ^ The last week, the road to war. [2007-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23).
- ^ 存档副本. Un Jour De Plus a Paris. [6 July 20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7).
- ^ Andrée Gotteland et Georges Camus, Cadrans solaires de Paris, CNRS Éditions, 1993 ISBN 2271050359.
- ^ Connelli and Symmes, pg. 94
- 書目
- Marilyn Symmes (editor), Fountains - Splash and Spectacle - Water and Design from the Renaissance to the Present. Thames and Hudson, in association with Cooper Hewitt National Design Museum,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1998
- Beatrice de Andia (editor), Paris et ses Fontaines, de la Renaissance a nos jours, Collection Paris et son Patrimoine, Paris, 1995
- Schneider, Donald, The Works and Doctrine of Jacques Ignace Hittorff (1792–1867), 2 vols. New Yo, 1977.
前任: 新國立競技場 東京 |
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 開閉幕典禮 2024 |
繼任: SoFi體育場 英格爾伍德 |
外部連結
- Images of the Place: Series of images of the Place de la Concorde from the 18th to the 20th century
- Place de la Concorde Audioguid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Place de la Concord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Satellite image from Google Map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Color picture from 1917
- Photos and Inf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The obelisk from the Luxor Temp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