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音化四度
在音樂中,半音化四度(英語:Chromatic fourth)或艱困的步伐(拉丁語:Passus duriusculus[2])是一段橫跨純四度,並覆蓋了這個四度中幾乎所有半音程的旋律或旋律片段。
範例
此旋律以D小調的主音(D音)和屬音(A音)為界,覆蓋了這個四度中所有的半音程。
歷史
半音化四度的拉丁術語——「passus duriusculus」中的「duriusculus」意為「刺耳的」或「粗糙的」,「passus」意為「腳步」——來源於克里斯托夫·伯恩哈德於十七世紀出版的《Tractatus compositionis augmentatus》,其中指出重複的旋律運動將形成連續的半音階。在巴洛克時期,J. S. 巴赫將其運用在他的合唱音樂和器樂中,例如在平均律鍵盤曲集中(第二卷,第2號賦格,D小調):
樂譜中圓滑線標示的區域即為半音化四度的實際應用。
在巴洛克和古典主義時代的歌劇中,半音化四度常見於低音聲部,被用在悲傷的詠嘆調中。這種創作技法被稱作「悲嘆的低音(lament bass)」。在貝多芬的第9號交響曲第一樂章的倒數第二頁的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部分,以及維瓦爾第的經文歌「O qui coeli terraeque serenitas」中,都可以找到半音化的四度。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半音化的四度只能用於悲傷的音樂;其起止點也不一定是主音和屬音。例如莫扎特的G大調弦樂四重奏,K. 387(樂譜中以圓滑線標示的部分):
使用半音化四度的作品
- 亨利·珀塞爾:蒂朵的悲嘆(Dido's Lament)
- J. S. 巴赫:
- B小調彌撒曲中的「Crucifixus」
- Weinen, Klagen, Sorgen, Zagen, BWV 12
- Jesu, der du meine Seele, BWV 78
- Nach dir, Herr, verlanget mich, BWV 150
- Orgelbüchlein,BWV 614,「Das Alte Jahr vergangen ist」:ⓘ
- 二部創意曲第9首,F小調,BWV 795
- 升C小調前奏曲與賦格,BWV 849
- 莫扎特:「Stück für ein Orgelwerk in einer Uhr」,K. 594
- 蕭邦:前奏曲第15號
- 柏遼茲:鎮魂曲第5號
- 塞扎爾·弗蘭克:前奏曲、聖詠與復格
相關條目
參考文獻
- ^ Benward, Bruce, and Marilyn Nadine Saker. 2009. Music in Theory and Practice, p.216. Eighth edition. 2 vols. + 2 CD sound discs. Boston: McGraw-Hill. ISBN 978-0-07-310188-0.
- ^ Monelle, Raymond (2000). The Sense of Music: Semiotic Essays, p.73. ISBN 978-0-691-05716-3.
- ^ Williams, Peter (1998). The Chromatic Fourth: During Four Centuries of Music, p.69.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SBN 0-19-816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