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十月十七日聯盟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十月十七日聯盟
Союз 17 Октября
領導亞歷山大·伊萬諾維奇·古契科夫
成立1905年 (1905)
解散1917年 (1917)
總部俄羅斯帝國聖彼得堡
意識形態自由保守主義
保守主義
改良主義
君主立憲
君主主義
政治立場中間偏右右翼
官方色彩  藍色
  白色
俄羅斯政治
政黨 · 選舉

十月十七日聯盟(俄語:Союз 17 Октября),簡稱十月黨Октябристы),是俄羅斯帝國的一個非革命右翼政黨。

歷史

1905年俄國革命的衝擊下,沙皇尼古拉二世發布《十月詔書》,接受民眾的立憲要求,同意組建國家杜馬。在此背景下,十月黨於1905年10月末成立,1906年起由實業家亞歷山大·古契科夫出任領袖。該黨得到了自由派貴族、商人和部分官員的支持。

與立場接近的左翼自由派憲政民主黨不同,十月黨人是堅定的君主立憲制的擁護者,他們強調需要有一個強大的議會和政府對其負責。十月黨人與謝爾蓋·維特斯托雷平政府建立了合作關係,但他們也批評政府不受法律框架約束和對改革的拖延,尤其是在1907年革命結束之後,他們不再繼續不情願的支持的政府使用非常規手段處理矛盾。在經濟問題上,十月黨人支持土地私有化和更進一步的土地改革方案,這一點與斯托雷平改革的方向基本一致。他們和政府一路不願給予少數族裔地方自治的權利,但他們也普遍反對對少數族群、宗教實施壓迫政策。[1]

十月黨及其相關聯盟在1906年的第一屆和第二屆國家杜馬選舉中表現糟糕。但由於第二杜馬不久後就在1907年6月被解散,選舉規則也變得更有利於有產階層,十月黨於是成為第三杜馬(1907-1912)中最大的黨派。然而十月黨卻未能成功利用其人數優勢充分影響政府決策,黨內也出現分裂,結果在1912年杜馬選舉中再次失敗,最終只能在第四杜馬(1912-1917)占據較少的席位。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使溫和派政黨徹底失勢,十月黨人幾乎在首都聖彼得堡政壇中完全消失。僅有極少數成員如亞歷山大·古契科夫米哈伊爾·羅江科依然在俄國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爆發,十月黨成員也曾在勸服沙皇尼古拉二世放棄皇位中起到了作用。隨著羅曼諾夫王朝的滅亡,十月黨成為第一屆俄國臨時政府中一個少數黨派。

布爾什維克十月革命後取得政權不久,俄國爆發內戰(1917-1923),大部分十月黨成員加入了白軍組織。1923年布黨取得勝利,十月黨被迫流亡國外。

相關閱讀

參考文獻

  1. ^ The Octobrist party was constantly under pressure from its Western regional organizations to take a more nationalist line, which affected its position on the 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