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劍 (中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漢語名稱
正體字
簡化字
越南語名稱
國語字 kiếm, gươm
泰語名稱
泰語 กระบี่
韓語名稱
諺文
漢字
日語名稱
漢字
舊字體

中國是一種傳統冷兵器,本體細長而直,尖頂,雙面開鋒,以等金屬製成。可用單手或雙手揮動,用於穿刺,或砍劈。在西元前7世紀的春秋時代,開始有文獻記錄,在中國有超過2,500年以上的歷史。在中國兵器中,劍有特別地位,被稱為百兵之君。以劍作為武器的武術,稱為劍術,在春秋戰國,以至於秦漢,帝王.諸侯乃至士大夫均有佩劍的習俗,用來證明身份。持刀劍進行暗殺或鬥毆的人,稱為劍客。

概論

在中國,最早被用來泛指所有的手持短兵器,這個字由籀文分化出來[註 1],在最早的時候,刀與劍是同義詞,都是指短兵器。在宋朝之後,單面開鋒的被稱為,雙面開鋒的稱為劍,兩個名詞的意義開始分化。

歷史

戰國時期青銅劍,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藏。

中國最早期的劍是用玉或石製造的,青銅劍出現於商代,商代也開始有製劍的史料記載。[1]西周時期中原地區以車戰為主,劍在當時是作為弓矢、長兵器之後的近戰短兵器,處於輔助的地位。在吳、越等地區則不同,水網縱橫,多山林,近身戰使用短兵器的機會較多,是以將劍作為主要武器,春秋時期的名劍也因此大多出於這些地區,例如越王勾踐劍戰國時期車戰衰落,步戰興起,青銅劍成為步兵的標準裝備之一。[2]隨著劍在戰爭中的地位上升,劍的長度也逐步加長,從春秋到戰國早期的約50公分到秦始皇時期的80至90公分。東周時期盛行佩劍之風,劍身上的裝飾也日益華美。[3]

中國的鐵劍自西周晚期就已經出現,戰國時期開始,隨著冶鐵技術的發達而大量應用,這時楚國韓國名劍滿天下,長度從80公分至140公分的皆有。[4]出土的鐵劍則以楚國燕國地區較多。戰國時期還出土了少量的鋼劍。[5][6]

西漢前期,鐵劍完全取代了青銅劍。冶煉技術也有很大的提高,出現了「卅煉」、「五十煉」、「百煉鋼」等冶煉工藝。西漢前期也出現了著名的環首刀,西漢晚期鐵劍仍有大量使用,與環首刀並存。至東漢晚期,環首刀完全取代了鐵劍,成為戰場上的主流武器。[7][6]

結構

劍主要分為兩大部分,劍柄、劍身。劍柄爲手持部位,劍身爲長刃部位。

  • 劍柄:劍首配重、握柄(劍莖)、劍穗
  • 劍身:劍脊、劍刃、劍尖,劍脊帶有血槽

在劍柄和劍身之間,通常還有劍格,是爲保護持劍者的手免遭誤傷而設,有些儀仗用途的劍會以睚眥作為劍格裝飾。裝藏劍的套子稱爲劍

名劍

越王勾踐劍,湖北省博物館藏。

圖片

註釋

  1. ^ 《說文解字》:「人所帶兵也,從刃僉聲。籀文從刀。」

參考文獻

引用
  1. ^ 劍史. Chinesesword.net. [2014-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06). 
  2. ^ 《荀子》議兵篇: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個,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
  3. ^ 《中國古代兵器論叢》,116-120頁
  4. ^ 《史記》《范睢列傳》昭王曰:吾聞楚之鐵劍利而倡優拙。夫鐵劍利則士勇,倡優拙則思慮遠。夫以遠思慮而御勇士,吾恐楚之圖秦也。
  5. ^ 《中國古代兵器論叢》,121頁
  6. ^ 6.0 6.1 鍾少異. 漢式鐵劍綜論. 考古學報. 1998年, (第1期): 35–60頁. 
  7. ^ 《中國古代兵器論叢》,121-124頁
書籍
  • 《中國古代兵器論叢》,楊泓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
論文
  • 鍾少異. 漢式鐵劍綜論. 考古學報. 1998年,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