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刀邊緣 (小說)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4月29日) |
剃刀邊緣 | |
---|---|
原名 | The Razor's Edge |
作者 | 威廉·索美塞特·毛姆 |
類型 | 小說 |
語言 | 英文 |
發行資訊 | |
出版機構 | Doubleday, Doran & Co., Inc. |
出版時間 | 1944年 |
出版地點 | Garden City, 紐約 |
媒介 | 印刷品 (精裝和平裝) |
頁數 | 314 頁 (平裝) |
規範控制 | |
ISBN | 1-4000-3420-5 |
OCLC | 53054407 |
《剃刀邊緣》是英國作家威廉·索美塞特·毛姆所作的一部小說,出版於1944年,是他自1940年移居美國後的第一部小說。
書中,主人公拉里反映兩次大戰之間,歐洲中心主義的黃昏時代。在這段時期,世界文化中心雖仍在歐洲,但它已不能給來此尋求人生真諦的人滿意的答覆。
全書主旨
儘管在1944年戰事已經進行到了白熱化階段,但是此書與戰爭、政治並沒有太多的聯繫。書中人物拉里去印度探索更為廣闊的精神世界 ,由此也講作者在晚年的研究中心--印度哲學的部分成果展現了出來。不能說這與其寫作動機無關。
書的開頭那句《奧義書》上的話:「越過刀之鋒刃實屬不易,因而智者常說救贖之道艱辛。」書中並不是以拉里的經歷為全部內容,跟毛姆的其他作品一樣,其他人物的經歷和他們的故事也被大篇幅地描述。這可能是教人感覺不解甚至是無聊的一點,作為最擅長講故事的作家,毛姆在眾多人物的刻畫描寫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每個人都有截然不同、精彩甚至是多舛的經歷。把他們結合在一起看,不難發現,正好詮釋了那句全書開頭的話。救贖之道,每個人物的道路都能通向救贖。但艾略特死在了人們看來毫無意義的憤怒中,索菲死在了粗暴男人的刀下,最後被拋屍土倫海邊。他們是被自己道路吞噬的不幸的人。轉而看拉里和伊莎貝爾,儘管其道不同,但在越過艱辛後得到了自己所願的東西。因而說越過剃刀邊緣之不易,剃刀邊緣更可能指道路,利刃會切碎所行之人,那些通過之人則會得到「救贖」。這可能就是毛姆想要闡述的。
毛姆冷峻深刻的文筆對所有人物都不加褒貶,他只是盡力用豐富的故事來詮釋自己的思想。這在其晚年思想成熟之際顯得更加深刻隱晦,卻也更加富有思辨意義和強大的生命力。
注釋
這是一篇與圖書、雜誌、期刊等出版物相關的小作品。您可以透過編輯或修訂擴充其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