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式127公厘高射炮
八九式127公厘高射炮 | |
---|---|
類型 | 高射炮 |
原產地 | 大日本帝國海軍海軍 |
服役記錄 | |
服役期間 | 1932 - 1955 |
使用方 | 大日本帝國海軍 中華民國 |
參與戰爭/衝突 | 第二次世界大戰 國共內戰 |
生產歷史 | |
研發者 | 吳海軍工廠 |
研發日期 | 1929-1932年2月6日 |
生產商 | 吳海軍工廠 廣島海軍工廠 |
生產日期 | 1932-1944 |
製造數量 | 1306 |
衍生型 | 一式127公厘高射砲 |
基本規格 | |
重量 | 20.5噸(A1型) 24.5噸(A1型改一) 29噸(A1型改三) |
長度 | 5.284公尺 |
槍管長度 | 5.08公尺(40倍徑) |
操作人數 | 11人 |
炮彈 | 榴彈、三式彈、照明彈、反潛彈 |
口徑 | 127公厘,彈藥總長度970.8公分 |
後膛 | 水平滑動式炮栓 |
後座力 | 油壓氮氣混合後座機,制退長度45公分 |
載具 | 見型號,全型號均採電力操炮 |
射擊仰角 | -8度至+90度,轉速12°/秒(人力時3°/秒) |
迴旋角度 | 360度,轉速6°/秒(人力時3°/秒) |
射速 |
|
槍口初速 | 720公尺/秒 |
最大射程 | 14,800公尺 (45度) |
供彈方式 | 半自動人力進彈 |
瞄具 | 九一式高射裝置 九四式高射裝置 |
填充量 | 20-35公斤 |
引爆機制 | 定時引信(九一式時限信管) |
八九式127公厘高射砲(日語:四十口径八九式十二糎七高角砲)是大日本帝國海軍開發的高射砲。通稱12.7厘米高射砲(日語:12.7センチ高角砲)。於1932年(昭和7年)2月6日正式採用,為二戰時日系艦用高射砲主力。
概要
日本海軍在1920年代使用著兩型中口徑艦炮,分別是8公分(76公厘)與十年式12公分高射砲,但技術來源部分都是一戰前的火炮修改設計而成;除了彈道表現尚可外,在射速與射擊配套等都不甚理想。日本海軍因此在1929年(昭和4年)開發可高射與平射兼用的新式艦炮,新型炮需要有更快的射速,以及製造相應火網的機能,1931年(昭和6年)完成第1號機。在開發重點上有幾項特色:
- 發射速度提高。1門以毎分14發為目標。
- 加大砲彈威力。比當時的12公分高射砲口徑大0.7公厘、將傷害半徑擴大。
- 將彈藥包重量抑制在35公斤以下。為了減輕砲員的體力消耗及發射速度低下。
- 盡量減輕炮架重量,使動力機組操炮速度上升。俯仰速度為12度/秒。
- 引信為自動調停。其功能為減輕發射速度低下。
該砲的定時引信在裝填時會自動調停調停器而難以擊發。最初時的誤差為不達到許容範圍內(+-0.2秒),後來亦持續精進設計,火炮性能在1935年(昭和10年)後趨於穩定。
不含操作高射裝置的計算人員,一門八九式高射炮炮班有11位成員,包括1位引信設定手、1位操作火炮仰角、1位操作火砲方位、2位裝彈兵、6位彈藥兵。一般來說,引信設定手只接受高射裝置指揮設定定時引信引爆倒數秒數;但炮上仍裝設了光學瞄準具,可在防空指揮所癱瘓時獨立操作。
八九式高射砲與英美等國的高平兩用砲有個最大不同的地方,那就是火砲設計時並沒有與彈藥庫的裝彈流程達成配套優化設計。這個優點是可以使火砲更有彈性的狀況下在軍艦上閒餘空間增設,然而款式落後的揚彈機性能只有每分鐘10發的送彈速度,直接影響了持續射速和作戰效能,也是與其他國家的專業中口徑艦炮相比最致命的弱點。在昭和8年(1933年)出版的『砲術年報』研析八九式的射速,結論是「以訓練最紮實的狀態下每分鐘可射擊12發已非常優秀」,昭和14年(1939年)實施的防空演習中,上呈的演習成果也寫到最佳表現是每分鐘發射7-8發。射速與轉速不足導致火炮性能不足的問題在1944年同盟國空中武力大舉和日軍交鋒後展露無遺,所以在戰爭末期趕製的松級驅逐艦改用原先以水面艦交戰導向的50倍徑三年式127毫米炮改製之高平兩用炮構型版本。
型號
連裝砲架
- A1型
- 基本型號,右側觀測手具有屏蔽的防盾,炮體全重20.3噸;發電機可提供砲塔每秒6度的水平轉速、炮身俯仰每秒12度。
- A1型改1
- 重巡洋艦用。附有防波盾,重24.5噸
- A1型改2
- 航空母艦用。為了防煙囪廢氣而使用全罩式砲塔。
- A1型改3
- 大和級戰艦用。裝有防爆風的全罩式砲塔,總重量29噸,為八九式各種衍生型中最重的一型。
- A2型
- 大量生産用
- A3型
- 瞄準器變更
- A4型
- 瞄準器變更
- B1型
- 砲座發電機從A型的10KW輸出增強為15KW,俯仰速度與水平轉速均提高到每秒16度。
- B2型
- 高射裝置搭載艦用
單裝砲架
- B1型改4
- 松級驅逐艦1號砲用
搭載艦船
在1930年代量產後,八九式在各型軍艦現代化工程時陸續安裝,但是因為總產量不足,直到戰末都沒有全面取代較廉價的十年式12公分高射砲;像高雄級大部分直到開戰後1942年4月才在短暫回國時間升級,而鳥海號重巡洋艦直到戰爭結束都沒機會換掉將船上的十年式高炮。除了日本海軍,中華民國海軍在1949年底將丹陽艦再武裝時,拆下壽山要塞的八九式高砲裝設於艦首A炮位,也成為中小型艦艇中的特案。
- 戰艦:金剛級、扶桑級 - 伊勢級 - 長門級 - 大和級
- 航空母艦:加賀 - 蒼龍 - 飛龍 - 信濃 - 龍鳳 - 龍驤 - 飛鷹級 - 沖鷹 - 神鷹 - 海鷹- 翔鶴級 - 雲龍級 - 祥鳳級 - 千歲級
- 重巡洋艦:妙高型 - 高雄型(鳥海除外) - 最上級 - 利根型
- 輕巡洋艦:5,500噸型(昭和18年以後依次搭載)
- 水上機母艦:千歲型 - 瑞穗 - 秋津洲
- 潛水母艦:大鯨 - 劍埼(祥鳳號航空母艦前身)
- 練習巡洋艦:香取型
- 敷設艦:津輕
- 驅逐艦:松級、丹陽號(原雪風號,轉交中華民國後改名)
- 工作艦:明石
除了軍艦外,日本軍港要塞也採用了八九式作為防空主力,稱為一式127公厘高射砲(長12.7センチ高角砲);此型號採用了更長的50倍徑炮身及27公斤重的彈頭,但是因強化性能導致相關設計強化增肥到48噸,所以沒有佈署在軍艦上,此型防砲橫須賀佈署了96門、吳港則配置了54門。後來改良成單裝砲裝艦,稱五式127公厘高射炮。
參考文獻
- (日語)国本康文『40口径八九式12.7センチ高角砲』歴史群像太平洋戦史シリーズVol.47 松型駆逐艦、学研、2003年、p119-127 ISBN 4-05-603251-3
- (日語)鈴木範樹『重巡摩耶の改装後の対空兵装』丸スペシャルNo4 重巡鳥海・摩耶、潮書房、1976年、p36-37
- (日語)長谷川藤一『軍艦メカニズム図鑑-日本の航空母艦』グランプリ出版、1997年 ISBN 4-87687-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