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黨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黨河
黨河 (Dang Hé)和野馬河 (Yema Hé)流域圖
流域
流域面積16,800平方公里
流經國家 中國青海、甘肅
本貌
長度390公里

黨河是蒙古語「黨金果勒河」譯名的簡稱,位於中國甘肅省河西走廊西端,屬於疏勒河水系的內陸河流。

簡介

黨河發源於肅北蒙古族自治縣鹽池灣自然保護區,上游匯集疏勒南山南坡與黨河南山北坡的諸冰川支流,西北向流經肅北縣黨城灣,經黨河水庫,拐向東北,入敦煌綠洲,至敦煌市,原在北土窯墩注入疏勒河,並最終消耗於敦煌西湖。黨河全長390公里,流域面積可達1.68萬平方公里,年平均徑流量為2.99億立方米,是敦煌市的水利命脈和重要的灌溉水源,是敦煌人民的母親河。歷史上黨河還有餘流分兩支分別注入哈拉奇[1]和疏勒河。在20世紀後期,由於大量引灌和入滲等原因,一般很難到達交匯處,兩支流均斷流,從此成為一條獨立河流。

名稱由來

黨河的歷史非常悠久,漢稱氐置水,唐叫甘泉水,宋為都鄉河,元、明兩代叫西拉噶金河,到了清代改為現在的名字。「黨金果勒」的意思是肥沃的草原。

地理

幹流

黨河發源於疏勒南山南坡和黨河南山北坡的冰川群。作為黨河水源的冰川有338條(疏勒南山南坡67條,黨河南山北坡271條),儲水量1.11億立方米。其源頭有二:南部源頭為大水河,北部源頭為開騰河(奎騰河)。分別源出肅北蒙古族自治縣巴音澤爾肯烏拉和崩坤達坂冰川群,源頭主要支流8條,大水河由巴音澤日肯、野牛溝、水梁溝、艾力森昆德四股水匯成;開騰河由哈拉昆德、夏拉昆德、巴雜開騰、烏蘭艾熱格四股水匯成。各各支流在兩河峽口匯合,向西北流入漫土灘後全部滲入地下形成潛流,至烏蘭窯洞、扣肯沿一帶溢出地表形成徑流拾階而下,匯眾泉而成巨流,沿黨河谷地向西北流,依次接納左右兩岸之泉水,匯集大支流扎子溝、柳樹溝、清水溝之水奔騰急下,經大別蓋,繞橋頭子,出黨河水峽口,經黨城灣鎮、蘆草灣、浪灣,再西北流,切穿鳴沙山,出境。

上游開騰河(奎騰河)在青海省海西縣稱伊克奎屯郭勒,蒙古語,意為大寒流河,分兩支:北支稱巴嘠奎屯郭勒,蒙古語,意為小寒流河;南支稱奎屯郭勒。兩支匯合後始稱伊克奎屯郭勒;兩河向北流出州境,匯聚於甘肅省肅北縣境內,始稱夏日嘠勒金河(黨河)。肅北境內長280千米(一說276千米,流域面積21410平方千米),平均坡降0.94%。全流域面積21410平方千米,肅北境內流域面積6460平方千米。黨城灣水文站以上集水面積14325平方千米,年徑流量3.16108立方米,年平均流量為10.4立方米/秒。

出肅北縣後,穿過鳴沙山,在沙棗園(也稱黨河峽口)進入黨河水庫,原河道折向東北流,灌區建成後,河水全部進入黨河總幹渠,在西千佛洞附近折向東北流,入敦煌綠洲,經七里鎮、敦煌市沙州鎮、分散進入敦煌市三個灌渠。經莫高鎮、轉渠口鎮、肅州鎮。原向東北,至敦煌市北注入疏勒河。自1975年黨河水庫建成蓄水後,黨河斷流,灌區干、支、斗渠相繼層襯砌,地下水滲補量劇減。很少與疏勒河匯流。全長390千米,流域面積1.7萬平方千米。

黨河以烏蘭窯洞以上為上游,沙棗園(黨河水庫)以下為下游。上游坡降1/70-1/150;中游坡降自 1/10-1/300;下游坡降1/500左右。中游坡降大,水流最急,有的地方落差達幾十米,潛藏著巨大的發電能力。作為黨河和疏勒河尾端的敦煌西湖,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徑流是疏勒河、黨河,因多種原因基本斷流。保護區內的濕地,主要水源由地下潛流提供,西祁連山和東阿爾金山的雪山融水滲入地下,經過地下潛流,在低海拔的地區以泉涌的形式流出地面,形成大面積的季節性沼澤型濕地。

支流

黨河主要依靠冰川冰雪融水、泉水和大氣降水補給,冰川融水補給量約占黨河全年徑流的39.8%。支流很少,最大支流是右岸的野馬河。黨河水系包括黨河幹流(一般稱黨河)、敦煌南湖泉水和一些小溝小河等。

河溝

屬於黨河水系的河溝,有位於野馬山前山邊緣的西水溝、康溝、石牆子、北溝、小草湖、黑溝、掉石溝、紅柳峽等,流域面積2067平方千米,年總徑流量0.3433億立方米。由泉水補給的紅柳峽河,流域面積460平方千米,正常流量0.238立方米/秒,年徑流量0.0693億立方米。

泉水

肅北鹽池灣奎騰郭勒溫泉,位於黨河源頭夏爾拉排,地理坐標在北緯38°41′,東經96°51′37″處。溫泉位於獨山子山腰陰坡,海拔3890米,此處三眼溫泉一字排開,出露地表,長約150米,每泉高程只相差3米,泉水從陡坡上留下,注入奎騰郭勒。奎騰溫泉水溫介於34到35.4°C之間,湧水高程2-6厘米,出水量較大。水源為硫磺礦層的承壓水,泉水析出物呈土黃色,形成鬆散的泉華,堆積成泉華扇和泉華丘。[2] 哈魯烏蘇溫泉,位於鹽池灣鄉境內之疏勒河流域的硫磺山崩坤水溝中間,距開騰溫泉30公里,處於一條水線上,也有三眼泉水從海拔4192米處泄下。 南湖泉水,屬於黨河分出水流,黨河水從府北流出山後經沙棗園一帶滲漏,在崔木土山東北山麓附近大溝、山水溝、西頭溝等處出露形成泉水,徑流吐9902.3萬立方米。分別匯集到陽關鎮的黃水壩、新工壩、西頭向壩和山水溝壩,以敦煌市引水灌溉農田後,余水重新滲入地下流向西湖。 敦煌月牙泉也屬於黨河水系。由沙子堆積而成鳴沙山與月牙泉共處一地,月牙泉含水量並不多,因為形似月牙而得名,四周被流沙環抱。位於月牙泉風景區,古稱沙井,俗名藥泉,位於甘肅省敦煌市西南5千米鳴沙山北麓。月牙泉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約25米,泉水東深西淺,最深處約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3]

湖泊

黨河沿岸出水量大的個別泉水,由於地勢比較平坦,水流不暢,泉水出露後匯成面積不等的小湖泊,有十數處。比較大的湖泊為野馬峰天池,位於野馬山海拔3960米處群峰之間,湖呈馬蹄形,又名馬蹄海(蒙語稱德諾津爾)。周長6000米,面積約1.9平方千米,水源、由積雪融水和降水補給,池水面積約1800畝,水最深處5米。長期蒸騰濃縮,水中含鹽量增高,形成微鹼水湖,水中多生水草,池面常有鴨類、鶴類等水鳥浮游。[4]

水系變遷

黨河是疏勒河最大的支流,黨河、疏勒河在哈拉湖(後稱青鹽池)一帶合流後仍稱疏勒河繼續西流。地質年代,疏勒河曾流入新疆境內的羅布泊,後因西部地形隆起,終止於敦煌境內最西端的西湖。清雍正年間(公元1723-1736年),當局為運輸軍糧,曾開鑿「皇渠」等數條河道,引布魯湖之水西入黨河,終至哈拉奇。由於水少沙多,水運計劃擱淺。但所開鑿之渠道並未罷廢,遂形成日瓜州縣城附近河渠的基本規模,並導致其上游之布魯湖於19世紀中葉徹底乾涸。黨河下游在漢唐時期曾遍布湖沼,至清代中期由於灌溉用水的增加,大部皆縮減或乾涸。『哈拉奇』在清代的時候也乾涸了,漸漸被東進的庫姆塔格沙漠包圍,附近的人都叫這裡『北枯溝』。[5]

1975年以前黨河水庫未建成,黨河可向疏勒河下游泄水,疏勒河河道尚有流水,西湖濕地水域面積還較大。1975年黨河水庫修建後,隨著敦煌黨河灌區灌溉面積的擴大,黨河下泄水量日益減少。20世紀後期起,多數情況下黨河與疏勒河已無明顯水力聯繫,僅在大洪水時有少量洪水匯入疏勒河下遊河道。

2011年6月,《敦煌水資源合理利用與生態保護綜合規劃》獲批覆。國家下達21專項資金用於治理敦煌生態。在該規劃支持下,酒泉及敦煌地區相繼實施灌區節水改造、河道恢復與歸束、黨河流域水資源監測調度、月牙泉恢復補水、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等工程。目前黨河、疏勒河河道已全線疏通。從2017年開始「哈拉奇」就開始逐漸恢復,黨河、疏勒河下泄的生態水量合流到達敦煌西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腹地。2019年的降水比較多,所以「哈拉奇」湖面也比較大,從北到南有8公里長,面積有5平方公里。據史料記載「哈拉奇」之前一直都是野駱駝的棲息地,但是由於水源的枯竭,野駱駝幾近絕跡。而當「哈拉奇」重新泛起碧波後,野駱駝們再次出現在「哈拉奇」。如今的「哈拉奇」水域,生長著茂盛的蘆葦,研究人員不完全統計到的鳥類就有20種左右。[6][5]

參考資料

  1. ^ 敦煌沙漠現5平方公里湖泊,乾涸近300年的哈拉奇又回來了![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新浪微博
  2. ^ 肅北鹽池灣奎騰郭勒溫泉[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肅北旅遊網 2015-11-20
  3. ^ 亙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肅北旅遊網 2015-11-20
  4. ^ 酒泉市肅北縣鹽池灣黨河濕地獲批「國際重要濕地」[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新網甘肅 2018-11-05
  5. ^ 5.0 5.1 乾涸近300年 「哈拉奇」水域重現[5]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新網 2019-10-29
  6. ^ 「分別」40餘年後,黨河疏勒河「再相逢」[6]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新網 2017-11-18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