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克里斯蒂安·君特·馮·伯恩斯托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克里斯蒂安·君特·馮·伯恩斯托夫
丹麥樞密院大臣
前任安德烈亞斯·彼得·伯恩斯托夫英語Andreas Peter Bernstorff
繼任弗雷德里克·毛奇英語Frederik Moltke
出生(1769-04-03)1769年4月3日
丹麥哥本哈根
逝世1835年3月18日(1835歲—03—18)(65歲)
父親安德烈亞斯·彼得·伯恩斯托夫英語Andreas Peter Bernstorff
職業外交官

克里斯蒂安·君特·馮·伯恩斯托夫伯爵(德語:Christian Günther Graf von Bernstorff;1769年4月3日-1835年3月18日)是一位分別在丹麥普魯士任職的政治家外交官

早年生活和事業

克里斯蒂安·伯恩斯托夫於1769年4月3日出生於哥本哈根,他的父親是安德烈亞斯·彼得·伯恩斯托夫。克里斯蒂安在父親的指導下接受了外交方面的教育,並於1787年開始其職業生涯,那年他在瑞典議會開幕式上擔任丹麥代表的隨員。[1]

1789年,克里斯蒂安以公使館秘書的身份前往柏林,他的舅舅利奧波德·弗里德里希·施托爾貝格伯爵此時是丹麥大使。舅舅的影響力,加上他自身的社會素質,使克里斯蒂安迅速得到提拔;他很快成為臨時代辦,並於1791年出任全權公使。1794年,他將這一職位換成了駐斯德哥爾摩大使,並一直任職至1797年5月他被召回哥本哈根為止。克里斯蒂安的父親去世後,他繼任外交大臣和樞密院大臣。[2]

1800年,克里斯蒂安成為內閣領袖,並一直擔任該職務至1810年5月。在此期間,克里斯蒂安一直負責丹麥的外交政策,這一決定性的時期見證了哥本哈根戰役對哥本哈根的轟炸以及1807年丹麥艦隊被俘。[3]

退休後,克里斯蒂安一直沒有擔任公職,直到1811年被任命為丹麥駐維也納大使。儘管丹麥名義上與奧地利交戰,但克里斯蒂安仍留在維也納,直到1814年1月丹麥加入反拿破崙聯盟後,他才公開恢復大使職務。期間,克里斯蒂安陪同弗朗茨二世前往巴黎,並出席了巴黎條約的簽字儀式。[3]

克里斯蒂安和他的兄弟約阿希姆隨後代表丹麥一起參加了維也納會議,並且作為管理德意志邦聯事務委員會的成員,對丹麥和德國利益的混淆負有一定責任,這種混淆後來在什勒斯維希-霍爾斯坦問題上激化了矛盾。1815年,克里斯蒂安再次陪同盟國君主前往巴黎,同年返回哥本哈根。1817年,克里斯蒂安被任命為丹麥駐柏林大使,同時他的兄弟約阿希姆前往維也納擔任大使。[3]

普魯士

次年,哈登伯格親王向克里斯蒂安提出正式建議,要求他轉向普魯士效忠,在丹麥君主許可下,克里斯蒂安加入普魯士宮廷。[3]

因此,克里斯蒂安以普魯士外交官的身份參加了亞琛會議,會議結束後他以國務大臣兼外交部長的身份返回柏林。克里斯蒂安在任多年期間對普魯士政策的管理得到了不同的評價。他在政策和性格上都反對革命。誠然,克里斯蒂安支持卡爾斯巴德法令維也納最終法案;在萊巴赫特羅波維羅納的代表大會上,克里斯蒂安還是梅特涅的忠實追隨者。另一方面,他在關稅同盟的奠基工作中發揮了相當大的作用,這註定成為普魯士在德意志霸權的基礎。克里斯蒂安在1828年支持俄羅斯對土耳其的戰爭也表明,他並不是梅特涅觀點的盲目追隨者。在1830年的危機中,面對柏林軍方好戰的喧囂,克里斯蒂安的溫和態度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比利時波蘭的問題激化為歐洲大戰。[3]

從1824年開始,克里斯蒂安不斷受到遺傳性痛風的襲擾,且過度勞累使病情加重和複雜化。1832年春天,克里斯蒂安的健康狀況迫使他辭去外交職務,交給已經代理他一年的安西永。克里斯蒂安於1835年去世。[3]

來源

  1. ^ Bain 1911,第806頁.
  2. ^ Bain 1911,第806–807頁.
  3. ^ 3.0 3.1 3.2 3.3 3.4 3.5 Bain 1911,第807頁.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