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詩變
元和詩變是指從大曆,貞元詩壇的以大曆十才子為代表的「大曆體」[1]轉而演變到以俗奇為代表的元和體[2]。元和詩壇是唐朝的第二大高峰,較盛唐詩壇相比,元和詩壇也出現了一大批如韓愈,孟郊,元稹,白居易等優秀的詩人,引領著元和詩壇的創作。從創作上看,元和詩人試圖脫離盛唐的藩籬,大力求新求變,創作題材趨向於日常化,生活化,以文為詩,以議論為詩,而這些特點,已可目為宋詩之先鞭[3][4]。
風格
元和詩以俗奇為主要特徵,但具體到詩人個體,又有不同,但都體現了新變特徵。孟郊的寒奇、韓愈的雄奇、李賀的瑰奇、賈島的清奇。元白詩派以「平易」為特徵,張籍、王建平易中趨向雅正、白居易通俗、元稹則多綺艷之作。柳宗元,劉禹錫獨立於兩大詩派之外,但二人亦有新變之處,例如劉禹錫的采民歌而作的《竹枝曲》。[5]
形成
元和詩壇繼承了吳中詩派的一部分特質,轉而將這部分特質發揮的更加明顯。而元和詩變是歷史發展的一個必然結果,生處於中唐有志於詩的人,面對盛唐詩這座高峰,不得不推陳出新。清人詩說:「宋人生唐後,開闢真難為。」中唐的詩人們,為了繼承甚至超越前人,便不得不走向前人未走向的道路了。因而,元和詩變的產生,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體現
元和詩變的新變較前代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 創作目的的功利化。
- 語言文字的通俗化。
- 詩體風格的散文化。
腳註
- ^ 嚴羽《滄浪詩話》自注:"大曆體,大曆十才子之詩也。"
- ^ 關於什麼是元和體,歷來意見並不統一,王力《漢語詩律學》第三十一節第十四:「白居易的長恨歌和琵琶行,元稹的連昌宮詞,當時成為元和體。而李肇《唐國史補》卷下:「元和以後,為文筆則學奇詭於韓愈,學苦澀於樊宗師;歌行則學流蕩於張籍;詩章則學矯激於孟郊,學淺切於白居易,學淫靡於元稹,俱名為元和體。」
- ^ 嚴羽《滄浪詩話》:「近代諸公乃作奇特,解會遂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以議論為詩,夫豈不工?」
- ^ 錢鍾書《談藝錄》:「韓愈,白居易,實唐人而開宋調者。」
- ^ 宋立英《元和詩壇研究》
- ^ 鄧新躍《中唐詩風的新變與元和體的形成》載新疆師範大學學報二十一卷第一期(2000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