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香閣
39°59′56″N 116°16′26″E / 39.998956°N 116.273959°E
佛香閣是北京頤和園中的主體建築物。位於萬壽山前山正中位置,為鐵力木修建的八角形四重檐三層樓閣,高41米,上覆綠剪邊黃琉璃瓦,是頤和園內體量最大的建築。
佛香閣原為九層佛塔延壽塔,修築到第八層時乾隆帝下令拆減,仿武昌黃鶴樓改建閣樓。1860年(咸豐十年)毀於英法聯軍,光緒時(1875一1908)在原址依樣重建,供奉佛像。佛香閣正面掛三塊金字牌匾,每層一塊,自上而下:「式揚風教」,「氣象昭回」,「雲外天香」。閣內供奉接引佛,每月朔望,慈禧太后在此燒香禮佛。
1900年,馬來亞「錫礦大王」胡子春祖母病逝,胡子春返回中國奔喪,到達廣州,慈禧立即來電召見。慈禧接見賜宴後,胡子春捐獻白銀八十萬兩給朝廷加強海軍實力,以抵抗帝國主義侵略。光緒帝授予他「榮祿大夫」稱號,賞賜花翎頂戴。不料,慈禧太后卻將這筆錢用來建造頤和園裡最迷人的「佛香閣」了。[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頤和園管理局,曾在佛香閣正面懸掛大幅毛澤東像,防止佛香閣遭紅衛兵破壞。
如今佛香閣一層供奉有一尊「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像,為明朝萬曆二年(1574年)所鑄,高5米,重5噸,銅胎鎏金。該像原來供奉在萬壽彌陀寺大悲殿內,文化大革命期間,鴉兒胡同小學教師陳長庚等人冒著危險將該像完好保存下來。1988年,遵照北京市領導指示,在北京市副市長何魯麗的協調之下,頤和園300多位職工徒手將該像自萬壽彌陀寺大悲殿內遷移出來,安放在佛香閣內。1989年10月2日,佛香閣正式向遊人開放,這是1924年頤和園對外開放以來,佛香閣第一次向遊人開放。[1]
2006年9月23日,頤和園佛香閣、排雲殿、長廊重新修繕完畢,金碧輝煌,重現光緒時慈禧大壽慶典的盛況,準備迎接2008年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現佛香閣連同排雲殿是頤和園中一景區,另收門票。
圖片
-
昆明湖上看佛香閣
-
佛香閣斜廊
-
佛香閣背面
-
雲外天香
-
佛香閣鳥覽
-
文化大革命期間的佛香閣
-
文革中的佛香閣
-
佛香閣中的觀音像
-
佛香閣排雲殿
參考資料
- ^ 颐和园佛香阁修复,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于2013-02-25查阅. [2013-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