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休閒狩獵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巴基斯坦被獵殺的西伯利亞羱羊
海明威於1950年代早期在非洲狩獵旅行射殺的非洲水牛
密西根州的獵手就地切割鹿肉

休閒狩獵(英語:recreational hunting)指主要為了個人消遣而進行的狩獵活動,廣義上可以泛指一切非謀生性、職業性或公益性的狩獵行為,因為通常被歸類是一種戶外運動,因此也稱作運動狩獵(英語:sport hunting[1]。為了休閒狩獵目的而專門安排的海外旅遊(通常是到撒哈拉以南非洲)被稱為狩獵旅行(英語:safari)。

休閒狩獵可以有多種方式,最常見的是使用較大口徑火器槍械步槍霰彈槍),但是也有人會使用氣槍或出於懷舊去用弓箭(通常是複合弓反曲弓)以及彈弓(通常用於捕獵鳥類和小型哺乳動物),而有些獵手乾脆使用。受過專門訓練的役用動物(主要是獵犬獵鷹蒙眼貂)也經常會被用來協助狩獵,其中一些現代犬種(比如尋回犬)就是因為狩獵需要才被培育出來的。

由於英語國家有把優先尋覓的高價值獵物比喻成「遊戲玩物」(game)的傳統,因此休閒狩獵也被稱為遊戲狩獵(game hunting)或遊獵(gaming),管制狩獵行為的法規被稱為「遊戲法」(game law),被動物常走踩出的林間小徑稱作「遊戲小徑」(game trail),專門用於狩獵使用的天然綠地稱作「遊戲保留地」(game reserve),維護場內獵物數量的專業獵場看守(通常是經驗豐富的職業獵手)稱作「遊戲看守」(gamekeeper),負責執法監管的狩獵監督官稱作「遊戲督管」(game warden)。

目的

肉食

鹿肉是休閒狩獵最常收穫的肉類

雖然自新石器革命之後,大部分人類文明已經陸續擺脫了狩獵採集的生活方式,但是仍有人會用狩獵野生動物的方式獲取肉類食物,也就是所謂的野味,有時也稱作叢林肉(bushmeat)或「遊戲肉」(game meat)。現今狩獵收集的肉食大多只是豐富人們出於對口味好奇心引發的餐飲需求,但是也有一些是鄉村人士為了補充自家飲食而定期進行的捕獲,因為狩獵所耗費的僅僅是彈藥的成本。

作為肉食的獵物通常為有蹄類,其中鹿類(比如白尾鹿紅鹿西方狍馴鹿等)最為常見,其次是野豬兔類和各種游禽(通常為野鴨雁類)和陸禽鵪鶉雉雞火雞等)[2]。體型較大的獵物通常會就地被剝皮切肉,以便獵手不必要將整個獵物屍體搬回,只帶走主要的骨骼肌和少數可食用內臟下水),將剩餘的殘骸直接拋棄留給自然界的食腐動物。其野外屠宰過程俗稱「野地割料」(field dressing或gralloching)。

老羅斯福在狩獵旅行中射殺的大象

戶外運動

圍獵是前工業社會許多貴族鄉紳階層的傳統戶外運動,一方面是為了娛樂消遣,另一方面也是一種用來鍛鍊武力(特別是射擊技能和騎術)、生存技能和磨練勇氣軍事訓練,可以幫助鞏固自身階層的利益和統治地位。這種尚武文化到了現代社會則發展成了西方許多鄉鎮社會(特別是士紳化中產階級)培養男性氣質的一項傳統[3]

現今許多射擊運動愛好者也會參與休閒狩獵,原因是狩獵對適應環境條件的能力需求更高,針對的目標更是可動的活物,遠比打更貼近實際和富有挑戰性。

被當做戰利品展示的駝鹿頭顱鹿角

戰利品

獵殺並收集野生動物骸骨剝製遺體標本作為證明個人成就的「獎盃」和「戰利品」的行為稱作戰利品狩獵(trophy hunting)[4]。參與戰利品狩獵的獵手通常是為了炫耀其社會地位和吹噓個人技能成就,其中不乏願意付出大量資金付費滿足自己的狩獵體驗,以及獲得獵手同僚們的認證和羨慕[5][6]

戰利品狩獵優先選擇的物種都是體型龐大、搏鬥能力較強的巨型動物群,比較有代表性的包括傳統的「非洲五霸」——即非洲象非洲獅黑犀牛非洲水牛非洲豹。非洲象和黑犀牛因為媒體報道較多,基本上已經屬於保護動物(雖然偷獵情況仍然存在),現今研究報告中最常牽涉的大型物種是非洲獅、駝鹿灰狼棕熊美洲獅[2]。而以射殺各類大型動物獲得嘉獎的狩獵已經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鏈,其中國際狩獵俱樂部(Safari Club International,簡稱SCI)在幾年內就頒發了超過20000個獎狀鼓勵獵手完成各種大型物種的狩獵,並且保留著收集了20萬隻「世界紀錄」動物被獵殺細節的記錄[7]。支持戰利品狩獵的團體通常宣稱狩獵旅行收費產生的收入可以用來資助自然保護區並幫助救助瀕危動物,但有報告證明整個狩獵產業的收入只有很小一部分被真正用在了環境保護上[8]

德文郡伯爵帶著獵犬結隊出遊狩獵

社交傳統

狩獵常常需要與他人協調合作,因此與團隊體育一樣能夠培養團隊精神,並提供增進私人感情紐帶(特別是男性之間的兄弟情師徒情懷)的社交機會,特別是在鄉村文化中[9]。根據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在2021年5月6日發表的一篇研究,現今美國的狩獵參與者更可能是鄉村地區的白人男性,而且其家庭成員通常也同樣參與狩獵[10]

歷史

14世紀的貴族帶著僕人追尋雄鹿味跡
《狩獵伴侶》,19世紀荷蘭油畫——兩隻獵犬、一支霰彈槍和一個獵物袋

當狩獵從原來的生計活動開始變為具有社交性質的群體活動後,出現了兩個趨勢:

  1. 擁有特殊訓練和器材的專業獵手開始出現;
  2. 上層社會開始將狩獵看做一種「體育運動」。

中古英語中「遊戲」(game)一詞開始衍生包括「獵物」的意思,而隨著獵物由必需品變成奢侈品,風格化的狩獵也變成了一種奢侈生活的表現。危險性高的狩獵,比如騎馬或乘車獵獅或獵野豬,擁有了和中世紀比武一樣追求雄性尚武的功能,變成了貴族們在和平時期練習作戰的榮譽型和競爭性消遣運動[11]

中世紀歐洲的大部分地區,上流社會壟斷了在封地上進行狩獵的權力。獵物作為食物和毛皮的來源,也成了貴族們消遣的工具。這種獵物的專屬權可以從民間羅賓漢故事中法外之徒的主要罪過是「獵殺國王的鹿」看出來。與其對比的是,英系殖民地的定居者常常將任何人都可狩獵看做是一種民主的榮譽[12]。而約翰內斯·司各特·愛留根納則把狩獵定義成「七大俗技」(拉丁語Artes mechanicae)之一[13]。 雖然許多動物(比如蒙眼貂)都被用來協助獵手,犬類始終是最重要的獵用動物。狗的馴化導致了與人類的共生關係,狗依賴人提供住所、食物和醫治[14],人類用獵犬協助捕殺危險或難以尋覓的獵物。不同品種的狗也被培育出來應對不同形式的狩獵,比如各類游禽通常用槍獵犬協助尋找、逼飛和尋回。

英格蘭威爾斯,用狗協助狩獵野生動物(比如狐狸野兔鹿水鼬等)被《2004年狩獵法》(Hunting Act 2004)禁止,但有些情況屬於例外[15]

狩獵的職業倫理

北美最老的野生動物保護組織——布恩和克羅克特俱樂部(Boone and Crockett Club)認為:

Fundamental to all hunting is the concept of supporting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al resources. Modern hunting involves the regulated harvest of individual animals in a manner that conserves, protects, and perpetuates the hunted population, known as sustainable use.[16]
所有狩獵的宗旨概念是支持自然資源的保護。現代狩獵涉及用保存、保護、延續獵物族群的手段進行受監管的個體動物收穫行為,也就是可持續性使用。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公平追捕

「公平追捕」(fair chase)是布恩和克羅克特俱樂部最早提倡的一個狩獵倫理準則,定義是:

The ethical, sportsmanlike, and lawful pursuit and taking of any free-ranging wild game animal in a manner that does not give the hunter an improper or unfair advantage over the game animals.[16]
有操守、有體育精神、合法的追蹤並獲取自由活動的野生大型獵物,用不讓獵手相對獵物擁有不恰當或不公平優勢的方式。

也就是說,被捕殺的野生動物必須能夠自由活動,在理論上有機會逃脫,這樣獵手沒有不公平的優勢。換句話說,獵手在射殺獵物之前,不得使用陷阱,更不能進行圈養狩獵射殺被柵欄圍困無處可逃的動物;如果動物正在涉水、處於雪地、冰面、泥地之上、或者被樹枝藤蔓鐵絲網柵欄等障礙物干擾移動能力,沒有迅速逃離的可能,那麼射手也不得實施捕殺,甚至應該出手施以救援;同樣,如果獵物已經因為麻醉槍毒藥損失行動能力,也不允許被捕殺。用高光燈照射獵物使其致盲或驚駭不動,在北美也是非法行為,雖然這種方式在澳大利亞等國家被允許。

使用機動車輛摩托艇飛行器追捕獵物,也是不允許的行為,因為獵物根本沒有可能逃脫現代動力載具的觀察距離、追蹤速度和續航力。使用電子設備對獵物進行搜索和誘捕,或用來指引獵人,同樣也是不允許的,因為野生動物在現今的射擊兵器前面已經處於絕對劣勢,在現代科技面前更沒有任何公平機會可言。而21世紀初在美國曾出現的使用網絡遙控槍械射殺獵物,更是不能容忍。

痛苦最小化

獵手需要儘可能的減少獵物在被捕殺過程中遭遇的痛苦,特別要避免獵物因為受傷逃跑而受到不必要的肢體折磨。獵手要儘可能的做到一擊必殺,最好能夠讓獵物瞬間斃命失去意識,因此要特別考慮選擇射殺部位、所用彈藥的停止作用和狩獵手段(比如用弓箭)的可靠性和致命能力。如果沒能瞬間擊殺獵物,就需要儘快補槍以減少獵物的傷痛。如果見到受傷將死的動物,即使不是自己所致,也需要主動進行安樂死縮短其痛苦。

虐殺動物屬於極度心理變態行為,是暴力傾向的展示(見麥當勞三要素),為狩獵倫理所不容。

尊重獵物遺體

在射殺獵物後,獵物的屍體必須被妥善處理。既然射殺獵物,就要讓其死得其所,因此收割肉食要儘可能徹底迅速,不得無端浪費。如果知道自己無法搬走獵物,就不要將其射殺。

同時還要考慮並尊重他人可能見到獵物屍體後的感受,因此不要將遺體留在道路小徑河流或其它有人出沒的開闊場地旁邊,必要的時候將獵物的屍體和頭部用毛毯苫布掩蓋。同樣,不要將大張旗鼓的將獵物公開運回。對獵物虐屍是極其不道德的行為,是心理變態的表現。

尊重環境

射手不得在狩獵過程中,做出任何破壞當地環境和生態的行為,比如放火煙燻驅逐獵物、釋放毒藥、使用爆炸物、殘留仍有殺傷力的陷阱、改變植被原貌、污染環境(包括使用制彈藥、將屍體遺棄在水源邊)、亂扔垃圾等等。

遵守法紀

如果當地法律不允許捕獵某些動物,那麼射手就不應當捕殺這些動物。如果違反了法規去捕殺,則屬於犯了偷獵行為。

尊重地方傳統

不得未經允許擅自闖入私人領地,更不能肆意破壞原有設施和地貌。對於原住民的傳統需要尊重,不得捕殺當地敬愛的物種。

爭議

19世紀後期不到20年的時間內,美洲野牛曾被人類從3000萬頭獵殺到野生不到100頭
2015年的雄獅塞西爾被殺案是關於休閒狩獵爭議的一個關鍵事件

狩獵本是人類在自然中為了生存所進化出的適應策略,與野生動物之間的捕食行為一樣屬於物競天擇的一部分。但自新石器革命之後人類的溫飽主要由牧業提供,已經越來越不需要捕殺動物賴以生存。因此除農業剿害外的任何狩獵都已經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一種回報遞減、愈發沒有經濟意義的過捕行為,合法合理的成規模捕獵行為也越來越少見,休閒狩獵更是完全變成一種主要用來消遣小眾的「血腥體育」。而且由於工業化帶來的武器殺傷效率提升,狩獵傳統造成的過度捕殺和連帶的生態失衡十九世紀以來許多物種瀕危甚至滅絕全新世滅絕事件)的直接因素之一,許多反對者認為其對整個地球生物圈生物多樣性造成的影響記錄早已弊大於利。

休閒狩獵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優先選擇當地生態群中的頂級掠食者和最強壯的首領動物做為目標,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人為剔除動物族群基因更優質的個體,和自然選擇中偏袒強者適者生存、優先剔除弱者的常態恰恰相反。也就是說,雖然支持者常常辯解狩獵會起到控制族群數量、平衡生態的作用,對目標物種而言卻只會助長基因池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對整個族群的生態健康有害無利。而且在狩獵愛好者中,常常會收集所殺動物的骸骨做為向他人吹噓自己技能優越的榮譽資本,來提高個人在社群中的社交價碼。這種戰利品狩獵文化的副作用就是獵手群內部會出現相互攀比競爭的同儕壓力,使得獵手不惜代價去尋求捕殺更多、更大、更罕見的獵物。西方許多槍械愛好者喜歡與被射殺的大型野生動物屍體合影並公開在網上傳閱,以及2015年引發全球爭議的雄獅塞西爾被殺案,就是這種自戀的炫耀心態所致。

根據芬蘭赫爾辛基大學澳大利亞弗林德斯大學合作發表的一篇嘗試總結全球範圍內研究休閒狩獵的生物多樣性和社會影響的統合分析,雖然似乎有悖常理,但有證據表明一些狩獵可以帶來良性的環境和社會效益,原因可能是休閒狩獵可以將土地使用從會破壞棲息地的農業或其它類型的土地開發轉移到優先狩獵但也更原生態的自然保護區,雖然犧牲了個體動物但實際上可以使整個生態系統受益[2]。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針對北美歐洲非洲大型哺乳動物的狩獵活動上,紅鹿白尾鹿野豬駝鹿獅子是研究得最充分的動物,其中獅子、馴鹿都是有明確證據證明狩獵使其數量顯著下降的瀕危動物,但只有獅子是受保護的物種。研究中有許多關於如何通過配額或季節限制使狩獵可持續發展的建議,但很少有研究試圖探討狩獵對生態系統完整性和功能的更廣泛影響、以及狩獵如何影響當地人的生計、或者記錄當地人對狩獵的看法,因此需要把研究範圍擴大到魅力和普通物種之外,以評估休閒狩獵對受威脅和魅力較弱物種的影響。

反狩獵運動

反狩獵運動並不是新事。維多利亞時期的劇作家威廉·S·吉爾伯特(Sir William Schwenck Gilbert,1836~1911)就說過:「如果鹿也有槍,獵鹿就是一項很好的體育運動[17]。」

英國在1999年12月發起的伯恩斯調查(Burns Inquiry)的分析顯示社會階級是反狩獵運動的一個重要因素,有時甚至可以看作是英國和美國狩獵活動的最大差別[18]。此外,調查還顯示英國的反狩獵運動只是一個更大的草根運動的一部分。伯恩斯的報告聲明:

There are those who have a moral objection to hunting and who are fundamentally opposed to the idea of people gaining pleasure from what they regard as the causing of unnecessary suffering. There are also those who perceive hunting as representing a divisive social class system. Others, as we note below, resent the hunt trespassing on their land, especially when they have been told they are not welcome. They worry about the welfare of the pets and animals and the difficulty of moving around the roads where they live on hunt days. Finally there are those who are concerned about damage to the countryside and other animals, particularly badgers and otters."[19]
有的人是從道德層面反對狩獵;有的是反對他們認為把取樂建立在不必要的痛苦之上的理念。也有人把狩獵看作是一個撕裂的社會階層體制的代表。其他人——我們下面會提到——是反感狩獵活動侵入他們的地盤,特別是已經聲明不歡迎的時候。他們擔心寵物和(家養)動物的福祉以及狩獵日行路困難。最後還有人是擔心鄉間(環境)和其它動物受到損害,特別是狗獾水獺

根據政治歷史學家麥可·蒂謝拉爾(Michael Tichelar)的說法,英國政府對禁獵呼籲的反應歷來都是在表達對農戶利益的支持,特別是關於獵兔方面[20]。在2005年,一個反獵兔組織對獵兔支持者的形容是「一成富豪,九成流氓」(10% Nobs and 90% Yobs)[21]

美國因為各階級的狩獵習慣沒有明顯差異,所有狩獵爭論中並沒有突出階級的成分,相反是與都市蔓延人口密度增加有關[22]。因為美國公共用地極多,在一些州可以達到土地面積的75%,在人煙稀少的地區不是富人也能獲得獵場的使用權。美國對狩獵報以民主的觀念殖民地移民始於對英國法系中讓王室壟斷獵場的牴觸反應[23],而美國文化的這一方面源自其早期移民多是大不列顛愛爾蘭島圈地運動難民。英國和美國關於狩獵爭論的另一差別是美國的狩獵通常由政府機構頒發執照進行管制,而申請執照的付費可以為政府創造收入;相比之下,英國的狩獵權力主要由狩獵區的地主許可。

一些較為激進的動物解放運動者會採取直接行動干涉並擾亂狩獵活動,這也使得反狩獵運動分成了兩類人,直接用行動介入的狩獵破壞者(hunt saboteur)和只監視並舉報虐殺動物和違反動物福利法規的狩獵監控者(hunt monitor)。

  • 直接行動者常常會用香茅噴劑去掩蓋動物氣味擾亂獵犬的搜索能力、製造噪音和視覺干擾去分散獵手的注意力、進入獵區去破壞陷阱[24][25]或者乾脆摧毀狩獵用的瞭望台[26]。這種直接與獵手發生衝突的戰術曾導致了多起抗議者和獵手傷亡事件[27]
  • 非介入主義者使用視頻照相目擊者敘述去協助起訴違規獵手,或者通過向媒體曝光來發動道義譴責引導公眾輿論
  • 狩獵破壞者和監控者在記錄和協助起訴非法狩獵方面通常使用同等手段,而且常常會共享有關狩獵活動偷拍到的視頻和拍照證據。

成立於1824年的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RSPCA)[28]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動物福利組織[29],在英國擁有4萬多名會員,並與68個國家地區的200多個機構合作[30]伊莉莎白二世是RSPCA最大的贊助者[31],英國政府和議會在制定動物相關法律前皆會徵詢其意見[29][30]。英國的RSPCA通常干涉使用獵狗進行獵狐或獵兔,但是一些分社(比如澳大利亞)則認為休閒狩獵極其不人道[32]並反對任何形式的休閒狩獵[33]

另見

參考

  1. ^ Bauer, Johannes; Giles, Jack. Recreational Hunting -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PDF). Sustainable Tourism CRC. [2021-09-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1-09-27). 
  2. ^ 2.0 2.1 2.2 Enrico Di Minin, Hayley S. Clements, Ricardo A. Correia, Gonzalo Cortés-Capano, Christoph Fink, Anna Haukka, Anna Hausmann, Ritwik Kulkarni, Corey J.A. Bradshaw. Consequences of recreational hunting for 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livelihoods. One Earth. 2021-02, 4 (2): 238–253 [2021-09-28]. doi:10.1016/j.oneear.2021.01.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6) (英語). 
  3. ^ Jon Littlefield, Julie L. Ozanne. Socialization into consumer culture: hunters learning to be men. Consumption Markets & Culture. 2011-12, 14 (4): 333–360 [2022-09-01]. ISSN 1025-3866. doi:10.1080/10253866.2011.604494 (英語). 
  4. ^ trophy hunting (noun) definition and synonyms | Macmillan Dictionary. www.macmillandictionary.com. [2018-01-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0-09) (英語). 
  5. ^ Susie. What is trophy hunting? What is Save the Rhino’s opinion on trophy hunting? (PDF). 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 [2018-01-19]. 
  6. ^ Hunt, Elle. Who would want to kill a lion? Inside the minds of trophy hunters. The Guardian. 2018-11-05 [2021-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9). 
  7. ^ Gonçalves, Eduardo. Trophy Leaks: Trophy Hunters and Industry Secrets Revealed. Green Future Books Ltd. 2020-12-04. ISBN 979-8573974798. 
  8. ^ Gonçalves, Eduardo. Trophy Hunters Exposed: Inside the big game industry. Green Future Books Ltd. 2020-05-17. ISBN 979-8646507021. 
  9. ^ Richard C. Stedman, Thomas A. Heberlein. Hunting and Rural Socialization: Contingent Effects of the Rural Setting on Hunting Participation. Rural Sociology. 2009-10-22, 66 (4): 599–617 [2021-09-28]. doi:10.1111/j.1549-0831.2001.tb00086.x.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8) (英語). 
  10. ^ Victoria R. Vayer, Lincoln R. Larson, M. Nils Peterson, Kangjae Jerry Lee, Richard Von Furstenberg, Daniel Y. Choi, Kathryn Stevenson, Adam A. Ahlers, Christine Anhalt‐Depies, Taniya Bethke, Jeremy Bruskotter, Christopher J. Chizinski, Brian Clark, Ashley A. Dayer, Benjamin Ghasemi, Larry Gigliotti, Alan Graefe, Kris Irwin, Samuel J. Keith, Matt Kelly, Gerard Kyle, Elizabeth Metcalf, Wayde Morse, Mark D. Needham, Neelam Poudyal, Michael Quartuch, Shari Rodriguez, Chelsie Romulo, Ryan L. Sharp, William Siemer, Matt Springer, Richard Stedman, Taylor Stein, Tim Van Deelen, Jason Whiting, Richelle L. Winkler, Kyle Maurice Woosnam. Diverse University Students Across the United States Reveal Promising Pathways to Hunter Recruitment and Retention. The Journal of Wildlife Management. 2021-07, 85 (5): 1017–1030 [2021-09-28]. ISSN 0022-541X. doi:10.1002/jwmg.22055 (英語). 
  11. ^ Machiavelli provides a rationale, if not the origin, of noble hunting: Machiavelli, Niccolò. Discourses on the first decade of Titus Livius, Book 3. Gilbert, Allan (編). Machiavelli: The Chief Works and Others 1. Duke University Press. 1531: 5161989 [27 December 2013]. ISBN 978-0-8223-8157-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4). [...] hunting expeditions, as Xenophon makes plain, are images of war; therefore to men of rank such activity is honorable and necessary. 
  12. ^ Dunlap, Thomas R. Remaking Worlds: European models in New Lands. Nature and the English Diaspora: Environment and History in the United States, Canada,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Studies in Environment and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61 [24 December 2013]. ISBN 978-0-521-65700-6. The settlers adopted sport hunting, as they did other elements of British culture, but they had to adapt it. Social circumstances and biological realities reshaped it and gave it new meaning. There was no elite monopolizing access to land. Indeed, the great attraction and boast of these nations were of land for all.  |issue=被忽略 (幫助)
  13. ^ In his commentary on Martianus Capella's early 5th-century work, The Marriage of Philology and Mercury, one of the main sources for medieval reflection on the liberal arts.
  14. ^ The Hunting Guide >> Read Before Hunt. Hunting Guide. [2017-1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4) (美國英語). 
  15. ^ Hunting with dogs « Defra. Defra.gov.uk. 18 February 2005 [20 April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22). 
  16. ^ 16.0 16.1 Fair Chase Statement. Boone and Crockett Club. [2021-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4). 
  17. ^ Grossmith, George in The Daily Telegraph, 7 June 1911
  18. ^ Could Deer Hunting Be Banned In England?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0-12-27., Jan 2005, The Hunting Report
  19. ^ Burns Inquiry report, para 4.12. [2021-09-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30). 
  20. ^ Tichelar, M. (2006) 『Putting Animals into Politics』: The Labour Party and Hunting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Rural History, 17: 213-23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reason) "...private members bills introduced in 1949 designed to prohibit hunting and coursing...were defeated was the strong desire of the Government to preserve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farmers and the wider rural community
  21. ^ FAACE comment on hare coursing. [2007-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2-08). 
  22. ^ The Elusive Hunter. Newsweek. 2006-12-04 [January 10,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1-27). 
  23. ^ The Elusive Hunter. Newsweek. 2006-12-04: 3 [January 10,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24).  已忽略未知參數|arcurl= (幫助)
  24. ^ HSA Tactics Book - Legal. Hunt Saboteurs Association. [20 April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4 November 2007). 
  25. ^ Traps & Snares: Secret Sabotage. Hunt Saboteurs Association. [20 April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1 May 2013). 
  26. ^ Hunting towers burned. North American Animal Liberation. 29 January 2018 [20 April 2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3-16). 
  27. ^ Moon, Lee. Why I am still sabotaging fox hunts 10 years after they were banned | Lee Moon. The Guardian. 30 March 2015 [14 March 2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28). 
  28. ^ 史丹利·柯倫. 狗史:扭轉歷史的狗爪印. 臺北: 商周. 2007年7月. ISBN 978-986-124-859-2. 
  29. ^ 29.0 29.1 章永安. 擁有皇家稱號的動保團體RSPCA. 台灣動物新聞網. 2014-03-19 [2019-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5) (中文(繁體)). 
  30. ^ 30.0 30.1 陳璽安. 他山之石 英國皇家防止虐待動物協會. 台灣動物新聞網. 2017-11-17 [2019-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8) (中文(繁體)). 
  31. ^ 英國「惡犬」傷童案頻發 家長如何教孩子防範. BBC 中文網. 2018-10-17 [2019-04-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18) (中文). 
  32. ^ Is recreational hunting humane?. RSPCA Australia. [2021-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6). 
  33. ^ What is the RSPCA’s view on recreational hunting?. RSPCA Australia. [2021-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