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倫娜號防護巡洋艦
全速行進中的伊倫娜號
| |
歷史 | |
---|---|
德意志帝國 | |
船名 | 伊倫娜號 |
艦名出處 | 黑森和萊茵大公國的伊倫娜公主 |
建造方 | 斯德丁伏爾鏗造船廠 |
鋪設龍骨 | 1886年 |
下水日期 | 1887年7月23日 |
入役日期 | 1888年5月25日 |
重新歸類 | 1914年改為U型潛艇補給艦 |
除籍日 | 1914年2月17日 |
結局 | 1922年拆解 |
技術數據 | |
船級 | 伊倫娜級 |
船型 | 防護巡洋艦(小巡洋艦) |
排水量 | 5,027公噸(4,948長噸;5,541短噸) |
船長 | 103.7米(340英尺) |
型寬 | 14.2米(47英尺) |
吃水 | 6.74米(22.1英尺) |
動力來源 |
|
船速 | 18節(33.3公里每小時) |
續航力 | 以9節(17公里每小時;10英里每小時)航速可行駛2,490海里(4,610公里;2,870英里) |
乘員 |
|
武器裝備 |
|
裝甲 | 20公釐(0.79英寸) |
伊倫娜號[註 1](德語:SMS Irene[註 2])是德意志帝國海軍的一艘防護巡洋艦,也是伊倫娜級防護巡洋艦的首艦。她有一艘姊妹艦威廉王妃號[註 1],兩艦是德國海軍建造的第一批防護巡洋艦。伊倫娜號於1886年在斯德丁的伏爾鏗造船廠架設龍骨,1887年7月下水,1888年5月完工並投入艦隊使用。這艘巡洋艦是以德皇威廉二世的弟媳伊倫娜公主命名的。建成初期,這艘艦配備14門150公釐(5.9英寸)口徑主炮,最高航速為18節(33公里每小時;21英里每小時)。
在她服役生涯的最初幾年,經常護送德皇威廉二世的遊艇在歐洲各地巡航。1894年,她被派遣到東亞水域。1897年11月,當奧托·馮·迪德里希占領膠州灣時,她正在碼頭進行發動機維護,因此缺席作戰行動。1898年美西戰爭期間,美國與西班牙部隊之間的馬尼拉灣海戰剛剛結束,她就出現在菲律賓。伊倫娜號最終在1901年回到德國。她於1914年年初從前線退役,轉而成為一艘潛水母艦並一直運作到1921年。1922年,她被當作廢品賣掉,並被拆解。
設計
作為德國海軍完全廢除船帆的第一艘軍艦,伊倫娜號總長103.7公尺(340英尺),水線長98.9公尺(324英尺),舷寬14.2米(47英尺),吃水6.74米(22.1英尺),滿載排水量5,027公噸(4,948長噸;5,541短噸)[1]。她的推進系統由兩台臥式伍爾夫歇雙缸雙脹往復式蒸汽機組成,由四個燃煤的圓柱形雙鍋爐提供8,223匹指示馬力(6,132千瓦特)動力[1],最高航速為18節(33公里每小時;21英里每小時)[3][註 3]。艦艙最大載煤量達550公噸(540長噸;610短噸),可以以9節(17公里每小時;10英里每小時)的速度持續航行2,490海里(4,610公里;2,870英里)[1]。艦上配有28名軍官和337名士兵,經過世紀之交的現代化改造後,艦員配置改為17名軍官和357名水兵。[3]
此艦裝備4門150毫米RK L/30型單座箍炮[註 4],總共攜帶400發彈藥,射程可達8,500米(27,900英尺)。伊倫娜號還在單架上攜帶10門150毫米RK L/22型短管箍炮。這些炮的射程要短得多,為5,400米(17,700英尺)[5]。艦炮裝備被六門37毫米轉輪式機關炮包圍[6]。她還配備三具350公釐(14英寸)的魚雷發射管,裝有八枚魚雷,兩具發射管安裝在甲板上,第三具在船頭吃水線以下[5]。該艦於1903年在威廉港進行現代化改造,工作一直持續到1905年[7]。該艦的武器裝備得到顯著的改進: 四門30倍徑箍炮被更換為150毫米SK L/35型速射炮[註 5],射程增加到10,000米(33,000英尺)。另外安裝8門105毫米SK L/35型速射炮代替22倍徑速射炮,並增加6門50毫米SK L/40型速射炮[5]。
服役歷史
伊倫娜號是德國海軍建造的第一艘防護巡洋艦[6]。她最初是以「伊莉莎白號代艦」的合同名義訂購的[註 6][1],1886年在斯德丁的伏爾鏗造船廠安放龍骨[7]。1887年7月23日下水,隨後開始舾裝工作。1888年5月25日,她被建造完成並投入德國海軍服役[5]。
1888年夏天,伊倫娜號加入駛往英國的艦隊,慶祝威廉二世的加冕典禮。她和鐵甲艦薩克森號、巴登號以及裝甲護衛艦奧爾登堡號[註 7]一起被分配到第一中隊。皇帝的弟弟海因里希親王指揮著這個中隊,他的帥旗就掛在伊倫娜號上。隨後,艦隊在弗里德里希·霍爾曼(Friedrich Hollmann)海軍少將[註 8]的指揮下在北海進行訓練演習。在1889年至1890年間的冬天,伊倫娜號和艦隊第二中隊進入地中海護送皇帝的遊艇霍亨索倫號[註 9]。在巡遊期間,海因里希親王仍然指揮著伊倫娜號。威廉二世對土耳其和義大利進行國事訪問,並訪問包括雅典和威尼斯在內的整個地區的港口。最終,伊倫娜號和其他艦隊艦隻於1890年4月返回德國。[12][13]
1890年8月,伊倫娜號再次陪同霍亨佐倫號來到英國,參加考斯帆船賽。此後,兩艦從英國駛往黑爾戈蘭島慶祝轉船儀式,在那裡,整個德國艦隊加入伊倫娜號和霍亨索倫號的儀式[14]。1894年11月下旬,伊倫娜號被派往卡薩布蘭卡,抗議一名德國商人在該市被謀殺[15]。隨後,她前往亞洲海域,加入德國海軍在東亞甲午戰爭事件後在該地區的存在艦隊布置中[16]。在保羅·霍夫曼海軍少將[註 10]的領導下,伊倫娜號和三艘老式巡洋艦一起組建為遠東巡洋艦中隊[17]。到1895年,她的姊妹艦威廉王妃號、鐵甲艦凱撒號[註 11]、輕巡洋艦鸕鶿號[註 12]、護衛艦阿科納號[註 13]和炮艦雞貂號[註 14]都加入艦隊[23]。
1896年,奧托·馮·迪德里希抵達亞洲,指揮巡洋艦中隊。他花一年時間勘察該地區,尋找合適的海軍基地[24]。這一年年底,伊倫娜號不得不在香港進行徹底的引擎維修,維修工作一直持續到11月30日[25]。她於12月3日重新加入艦隊[26]。在此期間,陸軍完成對膠州灣租借地的奪取。之後,遠東巡洋艦中隊被派去當地增援並晉升為東亞分艦隊。伊倫娜號被分配到分艦隊第一中隊[27]。1898年春,伊倫娜號被送到上海進行定期維護[28]。
1898年美西戰爭期間,伊倫娜號啟程前往菲律賓馬尼拉,並在馬尼拉灣海戰之後,於5月6日抵達這個港口。在此之後又有幾艘德國戰艦加入艦隊,包括後來成為艦隊旗艦的奧古斯塔皇后號[29]。6月27日,伊倫娜號駛入馬尼拉灣時,被美國緝私船麥卡洛克號攔下。7月5日,迪德里克派遣伊倫娜號勘察蘇比克灣,並疏散該地區受到菲律賓叛亂分子威脅的所有德國國民。在離開格蘭德島時,伊倫娜號遇到叛軍的菲律賓公司號,該船正在威脅西班牙駐軍在格蘭德島的安全。叛軍指揮官登上伊倫娜號,向艦長報告他的活動。艦長奧本海默告訴他,根據國際法,在叛軍旗幟下發動的任何戰爭行為都是海盜行為。因此,叛亂分子同意返回港口。奧本海默視察該島上的西班牙守備部隊和附近的奧隆阿波叛軍基地。在搜尋該地區的德國國民失敗後,伊倫娜號於7月7日撤離格蘭德島上的非戰鬥人員。在離開蘇比克灣時,伊倫娜號遇到美國防護巡洋艦羅利號和炮艦康科特號[30]。
美國媒體誇大伊倫娜號與美國艦隻相遇的事件,這促使迪德里希決定將伊倫娜號調離該地區,以緩和兩國之間的緊張關係。在返回馬尼拉並讓非戰鬥人員下船後,伊倫娜號受命離開菲律賓。伊倫娜號前往膠州灣替班阿科納號,後者奉命前往加羅林群島和馬里亞納群島,觀察美軍占領關島的情況。在7月9日啟程前往膠州之前,伊倫娜號在馬里韋萊斯加煤。在膠州時,伊倫娜號進行船員訓練[31]。同年11月,她回到馬尼拉,但在那裡停留很短時間,之後被奧古斯塔皇后號代班[32]。1901年後伊倫娜號回到德國,1903年她進入威廉港帝國造船廠的干船塢進行現代化改造,並於1905年完工。該艦於1914年2月17日除籍,並被重新起用作為一艘母港設在基爾的潛水母艦。1916年,她被轉移到威廉港,直到1921年11月26日被報廢並以909,000馬克出售。1922年她在威廉港被拆解[5]。
腳註
注釋
- ^ 1.0 1.1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1]
- ^ SMS是德語:Seiner Majestät Schiff的縮寫, 意即「國王或女王陛下的船艦」。[2]
- ^ 另有來源記為18.1節(33.5公里每小時;20.8英里每小時)[1]
- ^ 根據德意志帝國海軍的命名法,該炮的官方名稱為15 cm Ring Kanone L/30。其中(Ringkanone)表示「箍炮」,而L/30表示炮管長度,即30倍徑。[4]
- ^ 根據德意志帝國海軍的命名法,該炮的官方名稱為15 cm SK L/35。其中SK(Schnelladekanone)表示「速射炮」,而L/35表示炮管長度,即35倍徑。[4]
- ^ 所有德國艦船在訂購時都會被賦予臨時代號;其中新增編入艦隊的使用字母代號,而用於替換舊艦的則使用「(舊艦名)代艦」[8]。
-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9]
-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10]
-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11]
-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15]
-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18]
- ^ 譯名參考自《德國巡洋艦史》。[19]
- ^ 譯名參考自《德國海軍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權》。[20]
- ^ 另有來源譯為「伊爾底斯」號[21]或「黑鼬」號[22]。
引文
- ^ 1.0 1.1 1.2 1.3 1.4 1.5 日本海人社 & 德國巡洋艦史,第21頁
- ^ 朱鴻飛 2016,第87頁.
- ^ 3.0 3.1 Gröner,第94–95頁.
- ^ 4.0 4.1 Grießmer,第177頁.
- ^ 5.0 5.1 5.2 5.3 5.4 Gröner,第95頁.
- ^ 6.0 6.1 Gardiner,第253頁.
- ^ 7.0 7.1 Gröner,第94頁.
- ^ Gröner,第56頁.
- ^ 勞倫斯,第129頁
- ^ 勞倫斯,第169頁
- ^ 勞倫斯,第116頁
- ^ Sondhaus,第179頁.
- ^ Röhl,第320頁.
- ^ Sondhaus,第192頁.
- ^ 15.0 15.1 勞倫斯,第184頁
- ^ Sondhaus,第198頁.
- ^ Gottschall,第135頁.
- ^ 勞倫斯,第105頁
- ^ 日本海人社 & 德國巡洋艦史,第24頁
- ^ 勞倫斯,第131頁
- ^ 读图|1900年德国公使镜头中的上海. 澎湃新聞. 2016-06-22 [2020-0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4) (中文(中國大陸)).
- ^ 章騫(2013年),第91頁
- ^ Sondhaus,第206頁.
- ^ Gottschall,第149–150頁.
- ^ Gottschall,第157頁.
- ^ Gottschall,第172頁.
- ^ Gottschall,第164–165頁.
- ^ Gottschall,第179頁.
- ^ Cooling,第95–96頁.
- ^ Gottschall,第200–203頁.
- ^ Gottschall,第204–205頁.
- ^ Gottschall,第210頁.
參考資料
- Cooling, Benjamin Franklin. USS Olympia: Herald of Empire.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7. ISBN 978-1-59114-126-6 (英語).
- Gardiner, Robert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Greenwich: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ISBN 978-0-8317-0302-8 (英語).
- Gottschall, Terrell D. By Order of the Kaiser, Otto von Diederichs and the Rise of the Imperial German Navy 1865–1902.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3. ISBN 1-55750-309-5 (英語).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Vol.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OCLC 22101769 (英語).
- Röhl, John C. G. Wilhelm II: The Kaiser's Personal Monarchy, 1888–1900.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ISBN 0-521-81920-2 (英語).
- Sondhaus, Lawrence. Preparing for Weltpolitik: German Sea Power Before the Tirpitz Era.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978-1-55750-745-7 (英語).
- Grießmer, Axel. Die Linienschiffe der Kaiserlichen Marine. Bonn: Bernard & Graefe Verlag. 1999. ISBN 978-3-7637-5985-9 (德語).
- 日本海人社 (編). 德国巡洋舰史. 世界艦船.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0-06 [2020-01-25]. ISBN 97875436643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5) (中文(中國大陸)).
- 章騫. 無畏之海:第一次世界大戰海戰全史. 濟南: 山東畫報出版社. 2013 [2020-01-27]. ISBN 978-7-5474-05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7) (中文).
- 勞倫斯·桑德豪斯 著,NAVAL+工作室 譯. 德国海军的崛起 走向海上霸权. 北京: 北京藝術與科學電子出版社. 2013-01 [2020-04-15]. ISBN 978-7-89429-177-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06) (中文(中國大陸)).
- (英)山姆·威利斯. 战舰图文史 第3册 从1850年到1950年 彩色典藏版. 朱鴻飛 譯. 北京: 金城出版社. 2017-01. ISBN 978-7-5155-1348-5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