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京報 (1918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京報館(2022年11月攝)

京報》為中華民國初年有影響力的民辦報紙之一,之前清朝末期曾有同名的清廷半官方報紙《京報》。民國《京報》創刊於1918年10月5日,由報人邵飄萍潘公弼北京創辦,無黨無派,不以特殊權力集團撐腰,主張言論自由,自我定位是民眾發表意見的媒介。很快得到廣大讀者喜愛,名聲傾動一時。一年後中國北方各省皆有報紙代派處,1919年8月《京報》因屢次發表揭露、批評政府腐敗文章,被當時的安福系政府查封,邵飄萍逃亡到日本,至1920年曹錕吳佩孚上台後才回國。同年9月17日,直皖戰爭後復刊。繼續主張言論自由,關注社會和國家命運、揭露腐敗為原則辦報。及後,《京報》揭露事件真相報道惹怒了當權軍閥,邵飄萍被緝捕、追殺。1926年4月24日,邵飄萍從蘇聯駐北京大使館被張翰舉騙出而被拘捕,26日被槍決。同日,《京報》被封,終期2275號。

1929年,在邵飄萍的第二夫人湯修慧女士主持下,再度復刊,並在他蒙難三周年之際出版了紀念特刊。1937年7月「七·七」事變後,湯修慧撤離北平,拋棄了全部資產,《京報》正式停刊。

初期報館地址在前門外三眼井胡同38號。復刊後在騾馬市大街魏染胡同30號。邵飄萍故居在32號。舊址尚存,2021年由北京日報報業集團主持修繕布展成紅色報業博物館[1]

參考文獻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