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菲爾丁
亨利·菲爾丁 | |
---|---|
出生 | 英格蘭索美塞特郡辛普咸 | 1707年4月22日
逝世 | 1754年10月8日 葡萄牙王國里斯本 | (47歲)
職業 | 小說家、作家 |
國籍 | 英格蘭 |
創作時期 | 1728–54 |
體裁 | 諷刺、惡漢 |
文學運動 | 啟蒙時代, 奧古斯丁時代 |
親屬 | 莎拉·菲爾丁、約翰·菲爾丁 |
受影響於 | 荷馬、約翰·米爾頓、霍勒斯、威廉·莎士比亞、米格爾·德·塞萬提斯, 喬納森·斯威夫特、塞繆爾·理查森 |
施影響於 | 查爾斯·狄更斯、喬治·奧威爾、塞繆爾·貝克特、米蘭·昆德拉、喬納森·科、安德烈·紀德 |
亨利·菲爾丁(英語:Henry Fielding,1707年4月22日—1754年10月8日),英國小說家,劇作家。其代表作品《湯姆·瓊斯》對後世影響較大。他的妹妹莎拉·菲爾丁後來也成為了著名作家。
童年
亨利·菲爾丁出生於一個英格蘭貴族家庭,其祖父是威廉·菲爾丁,第三代登比伯爵,當時社會的傳言和菲爾丁自己都認為這一家族是哈布斯堡家族的分支,但研究者已經確認這是。菲爾丁的父親埃德蒙德·菲爾丁生於1680年,16歲入伍,1704年跟隨約翰·邱吉爾,第一代馬爾博羅公爵參加了布倫亨戰役,作戰英勇,被提拔為中校。母親薩拉則是出身法官家庭,外祖父亨利·古德曾擔任皇座法庭法官。兩人於1706年結婚,第二年他們的長子,亨利·菲爾丁生於英國薩莫塞特郡格拉斯通伯里的沙潑漢姆莊園,他外祖父母的居住地。研究者認為此時埃德蒙德·菲爾丁正在軍中作戰,故他出生在外祖父母的房子裡。
在亨利·菲爾丁出生之前一個月,他的外祖父曾修改了遺囑,留下3000英鎊供女兒購買土地建屋與孩子合住,女婿不得干預。1710年菲爾丁兩歲時,亨利·古德選好了一塊價值4750英鎊的農場,卻在購買之前去世。1712年8月埃德蒙德·菲爾丁率領的團解散了,回鄉的他只能拿一半的薪水,而遺囑執行人又說服了他,讓他將遺囑中留下的3000鎊用於買地,並承擔其餘1750鎊的債務。隨後的幾年裡菲爾丁家都陷於沉重的債務和孩子不斷出生帶來的生活負擔之中。1718年4月菲爾丁的母親去世。埃德蒙德·菲爾丁把兩男四女六個孩子交給薩拉·古德的妹妹康庭頓夫人照看,自己則來到倫敦,重新找到一份團長職務,並續娶了一位信仰羅馬天主教的寡婦。第二年六月,他帶著新婚妻子回到農場。很快在康庭頓夫人的帶領下,菲爾丁和兄弟姐妹們和繼母在生活上衝突不斷。
求學
埃德蒙德·菲爾丁為了平息事端,把菲爾丁送入伊頓公學讀書。雖然當時伊頓的課程完全是古代語言與經典,卻也給菲爾丁打下了拉丁文和希臘文的基礎,並且讓他接觸了古希臘劇作家和古羅馬作家比如泰拉斯、維吉爾和奧維德的作品。在伊頓期間,他還和老威廉·皮特、喬治·李泰爾頓成了好朋友,並保持了終生的友誼。[1]。1721年到1722年菲爾丁的外祖母和埃德蒙德·菲爾丁為子女的監護權打了官司,法庭決定菲爾丁留在伊頓,假期和外祖母同住,其他子女和外祖母同住。
大約1724年夏天,十七歲的菲爾丁離開伊頓公學,在外祖母家居住。他讀了一些外祖父留下的法律教材,更多的時間是繼續閱讀經典,並且讀到了塞萬提斯的《唐吉訶德》和強納生·斯威夫特的諷刺雜文,後來常提到這兩位作家對他的影響。第二年秋天,他到萊姆里傑斯地區旅行,喜歡上了十五歲的薩拉·安德魯。薩拉·安德魯的父母早喪,她的監護人打算讓有豐厚遺產的她嫁給自己的兒子。9月22日菲爾丁被人打傷,有可能是安德魯的監護人指使人所謂。菲爾丁採取了報復行動,計劃在姑娘去教堂的路上劫持她私奔,但計劃失敗,他被趕出了當地。1726年的11月,他又因攻擊他父親的一名僕人被控告。對此,菲爾丁的終生好友詹姆士·哈里斯後來寫道,他脾氣暴躁,常常作出過火的事。
l727年春天菲爾丁以自己在1725年的那段浪漫經歷為素材,開始寫作喜劇《戴著各種假面具的愛情》,寫好三幕之後,他拿給表姐瑪麗·沃特雷·蒙塔古看,希望被譽為「最有智慧的女性之一」的蒙塔古女士可以帶領自己進入文學圈[2]。在蒙塔古女士的鼓勵下,菲爾丁完成了這部五幕喜劇,並於1728年2月在倫敦德魯雷路的王家劇院上演。該劇的主題和風格與考利·塞伯的喜劇風格類似,寫三位受人尊敬的紳士追求三位女士,希求以自己的財富和地位等條件來贏得女士的歡心,另有三位品行不端的紳士試圖破壞他們的追求。[3]菲爾丁討論了美德在愛情中的關係和愛情的本質,並借女主角之口說出:「財富是他的長處,而不是唯一的長處是財富」,批評了當時社會上以財富作為婚姻依據的惡習。
這部喜劇上演後僅僅一個月的1728年3月,菲爾丁忽然前往荷蘭萊頓大學,在皮爾特·布爾曼指導下學習文學和歷史。在萊頓學習之餘,他仍不忘喜劇的寫作,寫了喜劇《唐吉訶德在英國》和《結婚日期》(Wedding Day)。但由於他的父親中斷支付他每年200英鎊的年金,他不得不於1729年中斷學業回到英國。[4]。回到英國後,他又完成了一部喜劇《神聖的紈絝子弟》(Temple Beau),但王家劇院拒絕上演他的這幾部喜劇,使得沒有經濟來源的他面臨著「作一名默默無名的作家還是一個默默無名的馬車夫的選擇。」
以戲劇和雜文諷刺政治
1730年1月菲爾丁的《聖潔的偽善者》在好人劇場(Goodman's Field)上演。內容為一個法學院的學生放棄了學業去追求享樂,看中了貝拉瑞亞的財富,採用各種手段和偽善來追求她。比起《戴著各種假面具的愛情》,《聖潔的偽善者》中對偽善的斥責和道德傾向更為明顯。這部喜劇受到了廣泛的歡迎,二月份劇本出版時,詹姆士·拉夫為劇本寫了一篇後記,批評社會對年輕作者菲爾丁的忽視[5]。3月底,他的新戲,三幕鬧劇《作家的鬧劇和鄉村生活的快樂》上演。第一幕內容為一位作家希望通過寫劇本來追求自己喜歡的人,第二幕中他所寫的一本傀儡戲被一家劇院拒絕,只能換一家上演,第三幕是戲中戲,由真人來演出作家寫的這齣傀儡戲。這部鬧劇獲得了很大的成功,菲爾丁作為劇作家開始被社會承認。
之後他一方面堅持寫自己擅長的社會風俗諷刺劇,如《現代丈夫》和《老色鬼—一個耶穌會教士自投羅網》,一方面以政治諷刺劇作為創作方向。1734年他的第一個政治諷刺劇《堂吉訶德在英國》上演,諷刺了當時的諷刺制度。1736年他的《巴斯昆》和1737年的《1736年歷史紀實》上演後,對沃爾波爾爵士領導的英國政府進行了更為辛辣的諷刺,也受到了更熱烈的歡迎,也引起了當局的注意。
不久之後倫敦舞台上上演了匿名作家所作的《金臀》(Golden Rump)一劇,該劇對政府嚴厲的諷刺直接導致了政府在六月宣布實施劇院許可證法案,這一法案使得上演的劇本時刻受到懷疑,在舞台上諷刺政治已經不再可能。[1][6]但由於此劇手稿已佚,對於此劇是否真的上演過,作者是誰至今仍有爭議,當時的文學評論家和市民多認為此劇為菲爾丁所作,而現代文學研究者多認為是沃爾波爾本人為使許可證法案通過而作,因此,菲爾丁只得退出戲劇創作,重操法律舊業。[1][6]
在法學院學習的空餘時間裡,菲爾丁開始進入新聞領域。1739年他主編了自己的第一種刊物《戰士》,開設了《審判庭》專欄,用來抨擊社會黑暗現象。1740年他很快獲得了律師資格,後來擔任西敏區的治安法官,常常參加巡迴法庭的審判工作,得以了解了很多社會底層的黑暗現象。缺少經濟來源使得菲爾丁和他的家庭常處於貧困之中,慈善家拉夫·艾倫常常資助他,菲爾丁後來以他為原型塑造了《棄兒湯姆·瓊斯史》裡的鄉紳奧維資。菲爾丁去世後,艾倫仍然資助菲爾丁的孩子上學。菲爾丁從未停止寫作政治諷刺劇和雜文。他以大拇指湯姆為主人公的諷刺劇《悲劇中的悲劇》獲得了一定成功。他以「赫拉克勒斯·醋船長」的筆名為托利黨的周刊寫作。1730年代末到1740年代初,他繼續在報紙上宣傳古典自由主義,反對詹姆士黨。
小說創作
1740年11月理查森的《帕梅拉》出版,此時,他偶然看到了理查生的帕梅拉,因為不喜歡其中的道德說教,菲爾丁寫了部戲仿作品,《對沙米拉·安德魯女士生活的辯解》,被認為是對強納生·斯威夫特和約翰·格雷的繼承。
1742年他發表了約瑟夫·安德魯傳,以帕梅拉的弟弟約瑟夫為主人公。[1] 1743年他發表了三年前已經寫好的《大偉人江奈生·魏爾德傳》。這本書被認為是對沃爾波爾的諷刺,其主人公江奈生·魏爾德和沃爾波爾呈現平行發展的關係。其中帶著一堆小偷,滿心志向成為「大偉人」的魏爾德被認為是影射沃爾波爾領導的輝格黨。
1921年5月,林紓與陳家麟合譯菲爾丁(譯名斐魯丁)的小說《從陽世到陰間的旅行》,並以《洞冥記》為書名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
主要作品
- 《假面舞會中的愛情》,戲劇,1728年
- 《劫中劫》,戲劇,1730年
- 《悲劇中的悲劇,大拇指湯姆的生與死》,戲劇,1731年
- 《一七三六年歷史紀事》,戲劇,1737年
- 《為莎米拉·安德魯女士的辯解》,小說,1741年
- 《大偉人強納生.菲爾德傳》小說,1743年
- 《棄兒湯姆·瓊斯史》,小說,1749年
- 《艾蜜莉亞》,小說,1751年
- 《里斯本航海日記》,遊記,1755年
參考文獻
- ^ 1.0 1.1 1.2 1.3 Henry Fielding. The Dorset Page. [2009-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15).
- ^ Fielding, Henry. The Correspondence of Henry and Sarah Field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P3
- ^ Rivero, Albert. The Plays of Henry Fielding: A Critical Study of His Dramatic Career. 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 1989.P 17
- ^ Hume, Robert. Fielding and the London Theater.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8.Page 34-35
- ^ Battestin, Martin, and Battestin, Ruthe. Henry Fielding: a Life. London: Routledge, 1993,80-81
- ^ 6.0 6.1 Henry Fielding (1707–1754). Books and writers. [2009-09-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