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神星
發現 | |
---|---|
發現者 | 米高·布朗, 乍德·特魯希略, 大衛·拉比諾維茨 |
發現日期 | 2004年2月17日 |
編號 | |
其它名稱 | 2004 DW |
小行星分類 | 冥族小天體 |
軌道參數 | |
曆元 1951年11月10日(JD 2433960.5) | |
遠日點 | 7226.801 Gm (48.31 AU) |
近日點 | 4567.091 Gm (30.53 AU) |
半長軸 | 5896.946 Gm (39.419 AU) |
離心率 | 0.22552 |
軌道週期 | 90396.4 天 (247.492 年) |
平均軌道速度 | 4.68 公里/秒 |
平近點角 | 79.561° |
軌道傾角 | 20.55233° |
升交點黃經 | 268.586° |
近日點參數 | 73.8325° |
已知衛星 | 1 (92-432 公里) |
物理特徵 | |
大小 | 946.3+74.1-72.3 km[1] |
質量 | ~7.5×1020 公斤 |
平均密度 | ~1.5 g/立方厘米(假設值) |
表面重力 | ~0.2 m/s² |
~0.44 km/s | |
自轉週期 | ? d |
反照率 | 19.75+3.40-2.76 % |
溫度 | ~45 K |
光譜類型 | B-V=0.68; V-R=0.37 [2] |
絕對星等(H) | 2.3 |
亡神星[3](英文:Orcus,小行星90482,奧迦斯)是古柏帶的天體,被發現時的臨時編號為2004 DW,發現者是加州理工學院的米高·布朗、雙子星天文台的乍德·特魯希略和耶魯大學的大衛·拉比諾維茨。據以認定發現的影像是在2004年2月17日取得的,但往回則追溯到了1951年11月8日的影像。
軌道
亡神星是一顆典型的類冥天體(與海王星有2:3軌道共振關係),軌道的形狀與冥王星相似(兩者的近日點都在黃道上方),只是指向的方向不同。因為與海王星的軌道接近,所以會有軌道共振,但是與海王星始終保持足夠遠的距離,兩者的離角總在60度以上。
亡神星的軌道離心率和傾角都與冥王星相似,然而與海王星有著相同的共振使它很不自然的總在與冥王星相對的相位上;所以亡神星有時會被描述為反冥王星[4]。
物理性質
大小和亮度
亡神星的絕對星等是2.3等(另一個古柏帶天體創神星是2.6等))。在2007年第一季的報告中,史匹哲太空望遠鏡在開始運作的前三年中,曾經觀察創神星在遠紅外線的星等,測量他的大小為946.3+74.1-72.3公里[1]。亡神星的高反照率約達20%。
顏色和光譜
亡神星表面相對明亮,反照率達30%,呈灰色,且充滿水份。歐洲南方天文台在紅外線觀測的結果,與水冰和碳的混合物一致。[5]。更進一步,雙子星天文台觀測的紅外線光譜證實有非常大量的水冰,至少覆蓋了表面的15%至30%, 但不會超過50%。這意味著冰的含量低於凱倫,但不會比泰坦少;為數有限的甲烷冰(少於30%)在將來可能會發現其他的成分。[6]
即使軌道相似的古柏帶天體,在顏色和光譜上也都會有所變化。亡神星的衛星呈現的自然色彩與紅色的伊克西翁(在2001年發現的一顆類冥天體)類似。
衛星
在2007年2月22日的IAUC 8812公告了衛星的發現 [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並且已經確認了衛星的軌道。衛星在距離0.25秒的距離上被發現,亮度低了2.7等[7],假設兩者的反照率相同,則衛星的直徑大約是220公里。2009年3月,發現者布朗通過他的專欄博客公開徵集小行星90482衛星的名稱,最終選定伊特魯里亞(亞平寧半島的原住民族)神話中引導亡魂進入地府的女神——萬斯(Vanth)作為衛星的建議名稱,並上報IAU。[8]
亡衛一以近乎完美的圓形環繞亡神星公轉,公轉週期約10天。[4]發現者布朗認為亡神星與其衛星可能互相被對方潮汐鎖定,情況就如冥王星和冥衛一凱倫一樣。[4]
名稱
依據國際天文聯合會的命名慣例,與類冥小天體應該以神話中冥府的神來命名。發現者因此建議以古羅馬伊特魯里亞神話的亡者之神為名,並且在2004年11月22日獲得命名委員會的同意,正式命名為奧迦斯(Orcus)。
外部連結與參考資料
- MPEC 2004-D0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announcing the discovery but attributing it to Raymond J. Bambery, Steven H. Pravdo, Michael D. Hicks, Kenneth J. Lawrence, Daniel MacDonald, Eleanor F. Helin and Robert Thicksten / NEAT
- MPEC 2004-D13 correcting MPEC 2004-D09
- Chad Trujillo's page on 2004 DW
- First BBC artic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First New Scientist articl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Updated orbital elements from Lowell Observatory
- AstDy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orbital elements
- Orbital simulation from JPL (Java)
參考
- ^ 1.0 1.1 Stansberry, J.; Grundy, W.; Brown, M.; et.al. Physical Properties of Kuiper Belt and Centaur Objects:Constraints from Spitzer Space Telescope. 2007 [2007-04-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0).
- ^ Tegler, Stephen C. Kuiper Belt Object Magnitudes and Surface Colors. 2006-01-26 [2006-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09-01).
- ^ 亡神星. 天文學名詞網. [2011-04-07].
- ^ 4.0 4.1 4.2 Michael E. Brown. S/2005 (90482) 1 needs your help. Mike Brown's Planets (blog). 2009-03-23 [2009-03-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3-28).
- ^ C. de Bergh, A. Delsanti, G. P. Tozzi, E. Dotto, A. Doressoundiram and M. A. Barucci. The Surface of the Transneptunian Object 90482 Orcus.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2005, 437: 1115–1120 [2021-02-16]. doi:10.1051/0004-6361:2004253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2-28).
- ^ Chadwick A. Trujillo, 米高·E·布朗, David L. Rabinowitz, Thomas R. Geballe. Near Infrared Surface Properties of the Two Intrinsically Brightest Minor Planets (90377) Sedna and (90482) Orcu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5, 627: 1057–1065 [2007-04-22]. doi:10.1086/43033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3). Preprint on arXiv.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Distant EKO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The Kuiper Belt Electronic newsletter, March 2007
- ^ 米高·E·布朗. Orcus Porcus. Mike Brown's Planets (blog). 2009-04-06 [2009-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