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等處行中書省
雲南等處行中書省 簡稱:雲南行中書省、雲南行省 | |
---|---|
一級行政區 | |
國家 | 大元中書省 (元朝) |
• 行政中心 | 中慶路 |
歷史 | |
• 成立 | 大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 |
行政分區 | 十路、一總管府 |
轄境:今雲南省、貴州省南部、四川省東部、廣西西部及緬甸、寮國北部 毗鄰:四川等處行中書省、湖廣等處行中書省 |
雲南政權 |
雲南等處行中書省(雲南行中書省),為直屬元朝朝廷的一級行政區,簡稱「雲南」或「雲南省」,在當時民間多簡稱為雲南省、雲南行省。雲南行中書省為元朝中國本部的10個行中書省(不含征東行省等)之一,轄境包括今雲南全部、貴州以及泰國、緬甸北部一些地方等,西與四川等處行中書省接壤。
歷史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國。1253年蒙古征討大理國,忽必烈率大軍從西部取道白蘭渡金沙江攻入雲南,大理國滅亡。1260年,忽必烈設「大理總管」管轄大理國故土。元史記載「至元十一年(1274年),始置行省,治中慶路,統有三十七路、五府。」,其中「行省」即指「雲南等處行省」,正是在大理國故土上設立的,「雲南」一名便正式作為行省一級的機構出現。其核心地區在今雲南省,下置三十七路、五府,州、縣若干,轄境包括今雲南全部、貴州南部、四川東部,廣西西部以及泰國、緬甸北部一些地方等。
色目人賽典赤(航海家鄭和祖先)被任命為「雲南行中書省平章政事」,治中慶路(今昆明)。賽典赤在雲南改善民族關係,消弭分裂,設置郡縣,維護統一,同時大力興修水利,墾殖土地,推動雲南農業迅速發展。在滇、川期間,修路、架橋、設驛站,加強了大西南內地的聯繫,為早期開發西南邊疆做出了重要貢獻,同時也保護了伊斯蘭教在雲南的發展。而元朝時移入雲南的蒙古人和色目人成為今天雲南蒙古族與回族祖先的重要來源。同時派宗王梁王出鎮雲南。1382年明軍攻破雲南,元朝(北元)在雲南統治結束。
行政區劃
雲南等處行中書省,總共治理十個直轄路、一個「軍民總管府」(統轄五個宣慰司)。
- 昆明縣、富民縣、宜良縣
- 嵩明州
- 楊林縣、邵甸縣
- 晉寧州
- 呈貢縣、歸化縣
- 昆陽州
- 三泊縣、易門縣
- 安寧州
- 祿豐縣、羅次縣
- 威楚縣、定遠縣
- 鎮南州
- 南安州
- 廣通縣
- 開南州
- 威遠州
軍民府。
- 和曲州
- 南甸縣、元謀縣
- 祿勸州
- 易龍縣
- 石舊縣
- 掌鳩甸,法塊甸,抹捻甸,曲蔽甸
軍民府。
- 劍川縣
軍民宣撫司。
- 北勝府
- 順州
- 蒗蕖州
- 永寧州
- 通安州
- 蘭州
- 寶山州
- 巨津州
- 臨西縣
軍民總管府。
軍民總管府。
- 易良州
- 強州
蒙慶路
泰定四年(1327),以八百媳婦蠻地置蒙慶宣慰司都元帥府。至正二年(1342),罷。即今緬甸撣邦景棟。
- 孟傑府
- 木安府
曲靖等路宣慰司軍民萬戶府。
- 曲靖路
- 南寧縣
- 陸涼州
- 芳華縣、河納縣。
- 越州
- 羅雄州
- 馬龍州
- 通泉縣
- 霑益州
- 交水縣、石樑縣、羅山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