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豐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姓氏
百家姓》第392位
48:
49:
50:

郡望  松陽郡

酆姓,是中國的一個姓氏。收錄在《百家姓》中。

起源

  • 源一。

源於高辛氏,出自上古時期帝嚳臣子酆侯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帝嚳高辛氏,名姬俊,又名高陽氏,號亡斤,公元前2315~前2213年待考,是軒轅黃帝的曾孫,少昊金天氏的孫子,在位七十年。青銅銘文記載:「黃帝初祖在虞,虞帝始祖在辛,高辛元年,歲在大梁。」 高辛氏執政時期,屬下有臣子叫酆侯且,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酆氏,在後來的文字簡化過程中,「酆」字被簡化為「豐」字,該支酆氏族人多有順勢簡改為豐氏者,世代相傳。

  • 源二

源於姜姓,出遠古時期帝嚳之妃陳酆,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陳酆,亦稱陳鋒,她是遠古時期帝嚳的妃子,後世的堯帝就是她所生的。這在史籍《前漢·古今人表》中有記載:「陳酆,帝嚳妃,生堯。師古曰:即陳酆也。」 在帝嚳的支庶子孫中以及陳酆的族人中,有以先祖母的名字為姓氏者,稱陳酆氏、陳鋒氏,再後有省文分衍為單姓酆氏、陳氏者;在後來的文字簡化過程中,「酆」字被簡化為「豐」字,該支豐氏族人多有順勢簡改為豐氏者,世代相傳。

  • 源三

源於姜姓,出自殷商時期古逢國君主酆伯,屬於以先祖名號為氏。商王朝時期,在膠東半島有一個姜姓諸侯國,叫逢國。 據史籍《左傳》、典籍《國語》的記載,東夷姜姓逢國之君,稱酆伯,亦稱逢伯,為殷、周之際的姜姓諸侯,世居齊地,故址在今山東省益都縣的西北部。到了周成王姬誦繼位之後,其叔父管叔、蔡叔聯合了武庚祿父、東夷之國、殷商遺民等發動叛亂,持續了三年之久方被周公旦所剿滅。由於逢國在當時也參與了叛亂,因此國君酆伯被廢黜了爵位。酆伯被廢黜,其逢國亦因此被廢除而消亡,地歸齊國。逢國滅亡之後,其王族後裔以及國民中有以國君名號為姓氏者,稱酆氏;在後來的文字簡化過程中,「酆」字被簡化為「豐」字,該支豐氏族人多有順勢簡改為豐氏者,世代相傳。

  • 源四

姬姓,周文王姬昌第十七子姬子於的後人以封邑名稱為氏。

  • 源五

源於地名,出自古代豐水流域,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在典籍《詩·大雅》中記載:「豐水東注。」豐水,是古代對中國北方一條河流的稱謂,源出今陝西省咸陽市南部秦嶺山脈的鄠南山豐谷,向北流注入渭水,實際上是渭河的一條支流。這在史籍《後漢書·郡國志·注》中有更詳細的記載:「豐水出鄠南山豐谷,北入於渭,通作灃。」商王朝末期,周文王姬昌將西伯侯都城遷到灃水西岸的豐邑(今陝西長安西南部),其地後來成為宗周的重要地域組成部分,最後以灃水流域為根據地,孕育並使姬姓周族發展壯大,最終滅了殷商王朝。 在灃水流域之豐邑的周族人中,很早即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灃氏,後簡為豐氏相傳。

  • 源六

源於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文王第十七子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進行的文字簡化過程中,「酆」字被簡化為「豐」字,該系酆氏族人多有順勢簡改為豐氏者,世代相傳,史稱酆氏正宗。而該系酆氏族人也有誤簡為豐氏者。

  • 源七

出自西周初期姞姓酆國。 關於這個酆國,著名的虢國墓地發掘主持人姜濤認為,她在歷史上確實存在,並以「室叔簋」銘文為證:「室叔作酆姞旅簋」。這件「室叔簋」是室叔為其妻子所鑄造的青銅器,其妻為酆國人,該酆國為姞姓,故稱「酆姞」。 姞姓酆國的國君在歷史上多在周王朝為卿,因此「酆白簠」很可能就是該酆國君主為媵獸國之女孟姞所製作之器。 在該酆國的王族子孫以及國民中,多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酆氏;在後來的文字簡化過程中,「豐」字被簡化為「豐」字,該系豐氏族人多有順勢簡改為豐氏者,世代相傳。

  • 源八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族後裔公子酆,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的鄭穆公姬蘭有個兒子叫公子酆,他在鄭釐公姬惲(姬髡頑)執政時期出任鄭國上大夫。到了公子酆的孫子一輩,叫酆施、酆卷,實際上就是以先祖的名字為姓氏,後代皆稱酆氏,亦史稱酆氏正宗;在後來的文字簡化過程中,「酆」字被簡化為「豐」字,該系豐氏族人多有順勢簡改為豐氏者,世代相傳。有許多豐氏族人皆尊奉鄭穆公姬蘭為得姓始祖。

  • 源九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公族後裔公子偃,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在史籍《潛夫論》中記載:「有酆將氏。」漢朝學者王符在《潛夫論·志氏姓》中記載:「穆公之子,各以其字為姓,有酆將氏。」據史籍《左傳》記載:「鄭穆公子偃子游,其後為游氏。」公子偃,字子游,也是鄭穆公姬蘭的一個兒子。在春秋時期,「游」與「將」二字通假,因此公子偃又稱子將。

  • 源十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戎狄族酆國,屬於以國名為氏。在春秋戰國的歷史上,有酆國國君稱作「豐王」,就是姬姓戎狄族人王者的稱謂,在出土的西周時期兵器「酆王斧」上的銘文就為「酆王」。據史籍《史紀·秦本紀》中的記載:「襄公元年,以女弟繆嬴為酆王妻。」詳細記述了在西周晚期,戎狄族占據了周人的發源地「岐、酆之地」,故而戎狄之君主將自己在該地區建立的國家稱為「酆國」,而戎狄之王即自稱「酆王」。因此,此酆國地望應與秦國、晉國臨近,即今陝西省的關中地區。戎狄酆國,在諸夏正史中沒有什麼詳實的記錄,但在周幽王姬宮湦五年(秦襄公嬴開元年,公元前777年),秦襄公將自己的妹妹繆嬴嫁給戎狄酆國的君主「酆王」為夫人,則是有很明確的歷史記載的。

  • 源十一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蒙古族巴岳特氏,亦稱巴樂特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七十二姓伯要歹氏部落,以地為氏,世居阿巴噶(今內蒙古錫林郭勒阿巴噶鎮)、巴岳特(今山西天鎮、陽高邊外地區)、西拉木蘭(今河北承德圍場)等地,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ayot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巴岳特氏多冠漢姓為酆氏、巴氏、白氏、陳氏、聯氏、高氏、包氏、羅氏等。

  • 源十二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黑龍江志稿·人物誌》等記載: ⑴.滿族烏扎喇氏,滿語為Ujara Hala,亦稱兀札喇氏、吳扎拉氏,是滿族中的著姓,人口眾多,世居烏喇(今吉林永吉)、薩哈爾察(今黑龍江北岸俄羅斯境布列亞河流域)、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輝發(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葉赫(今吉林梨樹)、白石(今黑龍江牡丹江鏡泊湖)、薩爾和(撒爾忽衛,今俄羅斯共青城南部)、瓦丹(今黑龍江牡丹江寧安)、廟噶山(今黑龍江湯原,一說在今俄羅斯黑龍江口廟街)、黑龍江沿岸等地。後有蒙古族、錫伯族引為姓氏者,其中蒙古族烏扎喇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錫伯族烏扎喇氏世居黑龍江北岸。清朝中葉以後所冠漢姓多為吳氏、烏氏、武氏、酆氏等。該支酆氏始祖為烏扎喇·酆紳,滿洲正白旗人,原在吉林駐防,呀初從征大明,之後鎮守揚州,以戰功出任協領,累官至正白旗副都統,後歷任寧夏、黑龍江、綏遠城、江寧等地將軍,在烏扎喇·酆紳的後裔子孫中,大多為吳氏,亦有一支酆氏,是以先祖名字首音諧音漢字為姓氏者,世代相傳。 ⑵.滿族酆佳氏,滿語為Feng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逐漸融入鮮卑族,後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瑪克丹(今長白山瑪克丹),所冠漢姓即為豐氏。

  • 源十三

源於達斡爾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達斡爾族郭貝爾氏,亦稱郭布爾氏、郭博勒氏,滿語為Gobeir Hala,以地為氏,世居郭博勒阿彥(今俄羅斯結雅河支流托木河口北岸卡贊卡村一帶),後改漢姓為郭氏、酆氏等。該支酆氏鼻祖為滿清光緒年間的滿洲正白旗副都統郭貝爾·酆伸阿,在甲午戰爭時期與日寇對陣中屢戰屢敗,後來甚至望風而逃,在郭貝爾·酆伸阿的後裔子孫中,是以先祖名字首音諧音漢字為姓氏者,稱酆氏,世代相傳。

  • 源十四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瑤族、苗族、傣族、土家族、布依族、彝族、黎族、佤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酆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豐氏,世代相傳。

郡望

  • 松陽郡,今浙江松陽縣西。
  • 京兆郡,陝西省西安市地區的古代行政區劃之一,今西安市市區。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 松陽堂:以望立堂。 尚義堂:宋朝時候,酆有俊先後為揚州府和鎮江兩處的知府。他勤政愛家,最講義氣。他朋友的女兒被人拐賣到青樓。有俊花重金贖回,給她選了一個最好的讀書人為婚,還打發她出了嫁,一直把她當自己的女兒看待。京都尹王佐非常佩服他這種義氣。

分布

主要分布在今山東省,安徽省,浙江省等地,其他地區亦有少量分布。 豐氏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姓源的姓氏,人口總數在中國的大陸和台灣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三百九十二位門閥。豐姓是當今較為少見的姓氏,人數不多,分布很廣,津之武清,靜海,河北之青縣黃驊尚義、景縣,邢臺南宮,山東之曲阜、商河、平邑、平度、龍口、文登、昌樂、魚臺,內蒙古之烏海,廣西之田林,雲南之隴川、河口,四川之合川,安徽,上海,湖北省浠水縣等地均有此姓,河南之羅山縣。 今河北省的邢臺南宮市,天津市的靜海縣、武清縣,河北省的尚義縣、景縣、滄州市、大城縣北魏鄉位吉村、邯鄲市、邢臺市,河南省的信陽市、開封市、新鄉市延津縣、商丘市、南陽市新野縣、鄭州市,安徽省的黃山市祁門縣、阜南縣、太和縣、亳州市、淮北市、六安市、桐城市、合肥市,山東省的商河縣、平邑縣、平度縣、龍口市、昌樂市、魚臺市、費縣、曹縣、曲阜市、聊城市、日照市、煙臺市、威海市、膠州市、臨清市、臨沂市,內蒙古自治區的烏海市,江西省的婺源縣、瑞昌市常豐縣、豐城市、井崗山市、上饒市、南昌市,江蘇省的丹陽市、南京市、蘇州市、鎮江市、揚州市,浙江省的金華市湯溪鎮、麗水市遂昌縣、金華市蘭溪縣,陝西省的咸陽市禮泉縣、戶縣、西安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田林縣,雲南省的隴川縣、河口市,遼寧省的北票市,上海市,北京市,山西省的朔州市山陰縣、應縣、臨汾市浮山縣,湖南省的長沙市、常德市、永興縣、汨羅縣,湖北省的黃岡市團風縣、武漢市、監利縣、漢川市、襄樊市,重慶市的渝中區,四川省的合川縣等地,均有豐氏族人分布。

參考資料

楊秀源著.《錦屏姓氏史話》.中國戲劇出版社.2013年.第35頁

外部連結

[在維基數據]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百家姓
維基文庫中的相關文本: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明倫彙編·氏族典·豐姓部》,出自陳夢雷古今圖書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