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河 (杭州)
中河 | |
---|---|
規格 | |
狀態 | 市政排水河道 |
地理 | |
主流 | 京杭運河 |
中河,位於中國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下城區境內,南起錢塘江邊閘口小橋的雙向泵房,北由新橫河過新壩注入中河,全程約10千米。今天的中河為古代鹽橋河、龍山河、新橫河的合稱,鹽橋河和龍山河的起源眾說紛紜,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而新橫河為晚清開鑿以溝通中、東、西三河的河道。杭州中河-龍山河是世界文化遺產大運河杭州段的11處遺產點之一,中河南段古橋及古泉也被列入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現狀
中河全長10.423千米[1],寬8至10米[2],自錢塘江邊閘口小橋的雙向泵房,沿復興街南側一路東流至美政橋,再穿過復興街向東北方向流至南星橋,沿中河路一路北上穿越市區,至體育場路梅東高橋以北的田家橋(今水星閣小區舊地名)附近東折沿新橫河過新壩注入東河。今天的中河為舊時新橫河、鹽橋河和龍山河之合稱:中河河道最早開鑿於唐代,宋代城內河流稱鹽橋河,城外稱龍山河,清代兩河合稱中河,清光緒五年北端又開新橫河與東河溝通。今鳳山橋以南河道仍存舊名龍山河[2],長4.4千米;北段下游東西向河道亦存新橫河之名,長約0.75千米[3]。舊時中河從龍山閘(俗稱閘口)汲取錢塘江水作為水源,補充城中各河水量,1950年代雖然龍山閘已廢但船隻尚可翻壩入河,因此仍稱中河南起龍山閘。後來原為閘口小橋至龍山閘段河道淤塞,改為管道通至江邊,並設置調控閘門一座。1986年復興街改造時,建設一座雙向泵站,在平時自錢塘江取水,汛期又能夠排水至錢塘江。由於中河水位較高,杭州市區部分河道依靠中河補給水源,中河鳳山門南側建有水閘通過地下渠道向貼沙河輸水,新宮橋過去也設有閘門通過地下暗渠向東河供水。[4]:136-137杭州中河-龍山河也是2014年大運河杭州段11處遺產點之一[5]。
歷史變遷
中河在鳳山門以南城外河道又名龍山河,這一河道最早開鑿於隋代至吳越。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直達錢塘江畔的柳浦,1980年代學者徐吉軍考察杭州城南運河時,當地人或謂龍山河為隋煬帝運糧河[6]。也有學者認為開鑿於唐代中後期,為當時開鑿的三條沙河之一[7]。還有人認為開鑿於吳越時期,為當時與海塘平行的河段[8]。龍山河舊自錢塘江畔龍山閘至鳳山水門,共計6千米。龍山河通航以後,來自安徽、浙江西南部的木材順錢塘江而下,最終運輸到美政橋到六和塔之間的江灘上,排隊等待進入龍山河。由於龍山河水位較錢塘江低,所以商品入河則需要在龍山閘排隊或人力搬運到河道,最終到達鳳山門外的木材市場。吳越以前,龍山河都是江潮直入河道,但錢鏐在龍山河開闢浙江、龍山二閘門,湧入的江潮水先在二閘間沉澱泥沙,再進入運河河道。北宋時,兩閘逐漸廢置,直到蘇軾按照舊制復設。南宋時皇宮設在鳳凰山靠近龍山河,因此龍山河不再通航而日漸湮塞。元延祐三年(1316年),行省丞相脫脫下令疏浚龍山河以便航運,至正六年(1346年)其子達識帖木兒再度疏浚。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由於中河水位高故改閘為壩,「江頭翻壩」的說法一直沿用至今。[7]
中河再鳳山門以上城內河道原稱鹽橋河,蘇軾《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稱鹽橋河,南宋《淳祐臨安志》稱鹽橋運河[9],明《錢塘縣誌》稱郡城大河[10],明《仁和縣誌》稱大河[11],宋代與茅山河、市河、清河並為杭州城內四河之一,明人將鹽橋河等三河稱為「上河」,今天的東河與上塘河為「中河」,俗稱大河[註 1]。鹽橋河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開鑿的沙河。北宋蘇軾任官杭州時,城內有茅山河、鹽橋運河二河,茅山河南抵龍山閘,鹽橋河南至州前碧波亭,兩河分別北出餘杭、天宗二門,在門外匯合。鹽橋專門用來接納清湖河(一名西河)的西湖湖水以補運河水量,茅山河則專門用來接納江潮泥沙,茅山河上游修築龍山閘。[12][13]:176
新橫河西接鹽橋河河段,東原在新橫河橋入東河,東西平行於環城北路和體育館路之間,全長0.75千米,均寬18米,水質較為清澈。此段最早開鑿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民國《杭州府志》稱「新開運河」,簡作「新橫河」並沿用至今。河道最初溝通中河、東河和小河(又稱西河)三河,航行船隻可以在城中過壩而不必繞道城外,便利了運河交通,但河道也容易淤塞,需要不時疏浚。[14]:176-177
古橋和古蹟
中河南段古橋及古泉 | |
---|---|
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六部橋直街至白塔間中河上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明、清 |
編號 | 3-22 |
認定時間 | 2000年7月9日 |
中河的特色在於其橋梁,10千米的河道上存在著近40座各類橋梁,其中有20多座歷史上修築的橋梁得以保存至今,大多都始建於宋代,一部分建於明清。此外鳳山水門也一直保存至今。[13]:137-138
名稱 | 別名 | 位置 | 簡介 | 圖片 | 地理坐標 |
---|---|---|---|---|---|
水澄橋市 | 水登橋 | 東靠原閘口電廠,西接水澄橋下 | 為三孔石樑橋,至遲建於康熙年間。橋西原有水登廟,因而又名水登橋。橋南原設有閘,錢塘江水由此進入中河。現橋建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8月。 | 30°12′20″N 120°08′56″E / 30.20560°N 120.14878°E | |
化仙橋市 | 抽分木橋 | 東出原復興街,西接大巷口 | 為單孔石拱橋,原為木橋,名抽分木橋,後因為多有人過橋不慎落橋溺水而亡,鄉人徐源改建為石橋。現橋建於明成化三年(1477年),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修繕。 | 30°12′27″N 120°09′10″E / 30.20747°N 120.15290°E | |
海月橋市 | 東出原復興街,西接海月橋下和余家蕩 | 為三孔石拱橋,傳說造橋之時旁邊有潭映照秋月,似海中有月,故名海月橋。現橋建於明萬曆年間,清道光三年(1823年)修繕。 | 30°12′36″N 120°09′28″E / 30.21002°N 120.15774°E | ||
洋泮橋市 | 洋潘橋 | 東出原復興街,西接原複習里街 | 為單孔石拱橋,南宋時即已存在,原名洋泮橋。明代時候,橋旁原有大慈寺、龍王廟和木葉公所。現橋建於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西端橋墩刻有重修碑記。 | 30°12′39″N 120°09′33″E / 30.21088°N 120.15923°E | |
美政橋 | 美政路橋 | 橋旁原有城南左廂公事所,時有長官樂平人韓屏伍,執法嚴明,人稱美政,故名美政橋。民國時期改造復興街改為平橋,後經多次改造。 | 30°12′52″N 120°09′50″E / 30.21435°N 120.16377°E | ||
小諸橋 | 南星橋南 | 為單孔石拱橋,始建年代無考。 | 30°13′06″N 120°10′04″E / 30.21835°N 120.16765°E | ||
南星古泉市 | 南星橋南,東臨中河 | 古泉泉池為長方形,以條石砌成,池底鋪鵝卵石,泉石以欄杆和望柱圍住,泉眼仍又泉涌。池兩側立「南星古泉」重建碑,碑文落款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現已立亭保護。 | 30°13′18″N 120°10′08″E / 30.22175°N 120.16892°E | ||
南星橋市 | 老南星橋、南新橋、朱橋 | 南星公路橋南,東出江城路,西接鳳山路 | 為單孔石拱橋,始建於北宋,原名南新橋,俗名朱橋、朱家橋,清代改稱里橫河橋。傳說乾隆下江南路過此橋,瞥見橋名,指地又指天,官員答「地為城南,天有日月星辰」,橋遂名南星橋。民國時期在橋旁修公路,橋亦名南星橋,於是又稱老橋為老南星橋。現橋為清代重修。[16] | 30°13′19″N 120°10′09″E / 30.22193°N 120.16911°E | |
鳳山橋 | 吊橋 | 始建於清,原為單孔石拱橋,因在鳳山門東故名鳳山橋。現為鋼筋混凝土板橋。 | 30°13′35″N 120°10′05″E / 30.22628°N 120.16805°E | ||
六部橋市 | 都亭驛橋、通惠橋、錦雲橋 | 東出六部橋直街 | 為單孔石拱橋。南宋時六部二十四司都在橋西,故名六部橋;因橋東有都亭驛接待外邦使節,故又名都亭驛橋。元代稱通惠橋,明代稱錦雲橋。宋寧宗時,楊皇后和史彌遠密謀在橋上暗殺了主戰派的韓侂冑。 | 30°13′48″N 120°09′55″E / 30.22994°N 120.16530°E | |
上倉橋 | 安和橋、聖安寺橋、部院倉橋 | 東接上倉橋路,西入中河路 | 始建於宋,原為單孔石拱橋,宋名安和橋,元名聖安寺橋,清名部院倉橋。元時原有聖安寺,後改為軍械庫。明時在寺遺址上建儲備糧倉,稱勝安倉,又名老人倉,橋遂易名安和橋,俗稱倉橋。後為與下城倉橋相別,改稱上倉橋。民國時期改建為平橋,1986年整修。 | 30°13′56″N 120°09′57″E / 30.23213°N 120.16585°E | |
嵇接骨橋 | 州橋 | 東接嵇接骨橋下,西入中河路 | 為單孔石拱橋,始建於宋。原名州橋,後因為宋代的嵇清和明代的嵇勝居住此地,二人俱為骨科名醫,故名嵇接骨橋,原先茅山河與中河、東河在此地匯合。 | 30°14′07″N 120°09′58″E / 30.23541°N 120.16624°E | |
福德橋 | 黑橋 | 東接福德橋下,西入中河路, | 為單孔石拱橋,因為此地舊為城中染坊所在,河水多發黑,故名黑橋。原橋旁多植楊柳、銀杏。 | 30°14′01″N 120°09′58″E / 30.23373°N 120.16618°E | |
通江橋 | 慶元橋 | 東接撫寧巷,西入中河路 | 為單孔石拱橋,始建於宋,原名慶元橋,清代改稱通江橋。《宋史》載淳熙二年(1175年),橋下設有板閘,遇到中河水涸則開閘納江潮入河,或為通江名字由來。 | 30°14′13″N 120°10′00″E / 30.23697°N 120.16662°E | |
望仙橋 | 東接望江路,西入中河路 | 始建於宋,傳說橋名與八仙鐵拐李有關,南宋紹興初年,有望氣者稱其地有祥兆,秦檜遂置宅橋東北,後宋高宗在秦宅基礎上置辦德壽宮。東窗事發後,義士施全不平於岳飛之死,遂在橋上行刺秦檜,不幸失敗成仁。1980年代改為鋼筋混凝土板橋。 | 30°14′25″N 120°10′03″E / 30.24027°N 120.16752°E | ||
新宮橋 | 宗陽宮橋 | 河坊街橋 | 始建於宋,南宋後期稱宗陽宮橋,宋度宗建宗陽宮於橋東故以為名,後世俗稱新宮橋。1980年代改建為鋼筋混凝土板橋。 | 30°14′33″N 120°10′04″E / 30.24246°N 120.16773°E | |
三聖橋 | 東接新宮橋河下,西入中河路 | 為單孔石拱橋,始建於宋。宋高宗紹興年間在此地建旌忠廟以紀念南渡後追封為王的高永能、景思誼、程博古三位宋夏戰爭將領,民間俗稱「三聖廟」,橋以廟名。今橋長27.3米,寬5米,為石砌拱橋,橋面有石台階,西連中河路,東接原新宮橋河下。[17] | 30°14′37″N 120°10′05″E / 30.24367°N 120.16796°E | ||
府橋 | 榮府橋、榮富橋、撫橋 | 東接凝海巷,西入中河路 | 為單孔石拱橋,宋代時橋東有榮文恭王府,因此名榮府橋,俗稱府橋。 | 30°14′40″N 120°10′05″E / 30.24447°N 120.16798°E | |
鐵佛寺橋 | 佑聖觀橋 | 東出水亭址,西入中河路 | 為單孔石拱橋。原名佑聖觀橋,宋代時在佑聖觀旁故名;明代時修建鐵佛寺,寺中彌勒鐵鑄而成,故名鐵佛寺橋。 | 30°14′44″N 120°10′04″E / 30.24557°N 120.16790°E | |
柴垛橋 | 大和橋、太和橋 | 東接原凝海巷,西入中河路 | 為單孔石拱橋,始建於宋,南宋時名太和橋或大和橋,原為渡口,南宋建柴場於河東堆垛柴木,後因運輸不便改建石橋。 | 30°14′48″N 120°10′05″E / 30.24670°N 120.16793°E | |
薦橋 | 清泰橋、箭橋 | 清泰路西端 | 始建於宋,南宋時崇新門(清泰門)俗稱薦橋門,明時稱清泰橋,清代稱薦橋至今。《三言兩拍》中「十五貫戲言成巧禍」「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都是以此地為背景展開。民國時期改建清泰街,改建橋為平橋,1986年擴建為鋼筋混凝土板橋。 | 30°14′57″N 120°10′04″E / 30.2493°N 120.1678°E | |
回回新橋 | 回新橋、積善橋 | 東連民權路,西入中河路 | 為單孔石拱橋。元代時杭州較為富裕的回民居住此地,從事珠寶業。現橋為清代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修建。 | 30°15′05″N 120°10′04″E / 30.25151°N 120.16768°E | |
豐樂橋 | 踏道橋 | 解放路中段 | 始建於宋,舊名踏道橋。南宋時,因橋上有酒肆豐樂樓,故名豐樂橋。1949年以後拓寬解放路,橋被改為鋼筋混凝土橋,1985年擴建。 | 30°15′11″N 120°10′03″E / 30.25306°N 120.16760°E | |
新橋 | 油蠟局橋、油局橋 | 始建於宋,原名新橋。宋時旁有油蠟局,故名油蠟局橋,明代改稱油局橋。1986年重建時改為鋼筋混凝土平橋。 | 30°15′23″N 120°10′2.85″E / 30.25639°N 120.1674583°E | ||
聯橋 | 鹽橋、惠濟橋 | 慶春路橋 | 為單孔石拱橋。原名鹽橋,自錢塘江入城的鹽船皆停泊於此待繳鹽稅,因此名鹽橋。橋上原有惠濟廟,建廟的時候又新建一橋,廟基與舊橋相連,故名聯橋。民國初年修慶春路時在橋南又建一公路橋與舊橋相連,北側刻惠濟橋,南側則刻聯橋。1984年,中、東河改造時惠濟廟被拆除。青春路改建時,又在橋上修雙層六角亭一座,亭高8米,頂為1米高葫蘆寶頂,由名貴木材建築而成,通過1.5萬片花板巧妙拼裝,因與胡慶余堂合建故名慶余亭。 | 30°15′38″N 120°10′02″E / 30.26051°N 120.16722°E | |
仙林橋 | 東接長寧街,西入中河路 | 始建於宋,因橋旁有仙林寺,故名仙林橋。仙林寺以鍾聞名,宋代為杭州城中晨昏禁鍾。1986年,改造為鋼筋混凝土平橋。(?)現為拱橋 | 30°15′46″N 120°10′02″E / 30.26280°N 120.16719°E | ||
登雲橋 | 曲橋 | 鳳起路中段 | 為單孔石拱橋,始建於宋,原名曲橋,明代改名登雲,橋北有貢院,科舉考場得意者由貢院過橋至布政使司參加宴席,故橋名取「如登青雲」之義。 | 30°15′54″N 120°10′01″E / 30.26496°N 120.16703°E | |
梅東高橋 | 梅登高橋、通濟橋、梅家橋 | 體育場路橋 | 始建於宋,又名梅登高橋,南宋時稱通濟橋。橋旁舊有周宣靈王廟。民國時期修築體育場路將其改為平橋,後經過多次改建,終成為今狀。 | 30°16′19″N 120°09′59″E / 30.2720°N 120.1665°E | |
新橫河橋 | 西湖邊柳浪聞鶯公園內 | 為單孔石砌橋,始建於清光緒五年(1879年),橋長19米,寬4.6米,拱寬6.8米。原在中河北端的新橫河上,2002年西湖南線改造時,遷至西湖邊柳浪聞鶯公園內。 | 30°14′26″N 120°09′06″E / 30.24064°N 120.15156°E | ||
備註:斜體代表現代公路橋梁,標註市者為杭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
相關條目
參考
註釋
來源
- ^ 1.0 1.1 《杭州市水利志》編纂委員會 (編). 杭州市水利志 (PDF). 北京: 中華書局. 2009: 302-304 [2020-06-28]. ISBN 9787101070101.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6-28) (中文).
- ^ 2.0 2.1 杭州市市政志編纂辦公室 (編). 杭州市市政志 (PDF). 1994: 198-199 [2020-06-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6-28) (中文).
- ^ 杭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杭州市志. 中華書局. 1995 [2020-06-26]. ISBN 710101537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6) (中文).
- ^ 馬時雍. 杭州的水. 杭州: 杭州出版社. 2012. ISBN 978-7-80758-587-9. OCLC 885885328.
- ^ 大运河申遗进入冲刺 杭州段11个点(段)进入申遗名单-杭州新闻中心-杭州网. hznews.hangzhou.com.cn. [2023-08-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9).
- ^ 劉亞軒. 杭州中东河历史变迁研究. 河南牧業經濟學院學報. 2016, 29 (4): 28–33.
- ^ 7.0 7.1 陸琦. 杭州龙山河的历史变迁及功能考. 浙江水利水電專科學校學報. 2012, 24 (3): 6–8.
- ^ 徐勤; 宣建華. 京杭大运河(杭州段)与杭州城市的发展关系. 建築與文化. 2018, 0 (5): 121–123.
- ^ 淳祐临安志 卷八. 杭州.
- ^ 聶心湯, 虞淳熙 (編). 纪疆. 钱塘县志. 杭州. 萬曆三十七年.
- ^ 仁和县志 卷二.
- ^ 蘇軾. 申三省起請開湖六條狀. 維基文庫. 元佑五年五月初五日 (中文).
- ^ 13.0 13.1 13.2 馬時雍. 杭州的水. 杭州: 杭州出版社. 2012: 415. ISBN 978-7-80758-587-9. OCLC 885885328.
- ^ 杭州市下城區地名辦公室 (編). 杭州市下城区地名简志. 杭州. 1994.[失效連結]
- ^ 馬時雍. 杭州的古桥 第1版. 杭州: 杭州出版社. ISBN 7-80633-899-3. OCLC 122933909.
- ^ 蔣思荃, 邱遠. 南星古桥纪事. 杭州日報 (杭州日報報業集團). 2006-11-15 (中文(簡體)).
- ^ 杭州城管. 【杭州的河】梦回诗画中的中河. 2019-09-03 [2020-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8)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