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左守禦千戶所城
24°27′28.9″N 118°05′12″E / 24.458028°N 118.08667°E
廈門所城牆 | |
---|---|
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廈門市思明區新華路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明 |
編號 | 6-23 |
認定時間 | 2005年5月 |
中左守禦千戶所城是明朝衛所制下隸屬永寧衛[註 1]的中左守禦千戶所(簡稱中左所)之城池,位在同安縣嘉禾嶼上(今廈門島西南部,園南小學附近),亦稱「中左所城」、「廈門城」[2][3]。
中左所設指揮正千戶一員、副千戶一員、指揮百戶一員、鎮撫一員[1]。
沿革
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江夏侯周德興,以三丁抽一為兵,防備倭寇,將永寧衛底下左、右、中、前、後千戶所裡的中、左千戶所士兵調駐嘉禾嶼,設中左守禦千戶所[3],於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建置完成[1]。至於城池則約為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時建成[2]。
景泰三年(1452年),原設於金門所的浯嶼水寨因為巡撫焦宏認為「孤懸海中」而遷到中左所,但仍用舊名,直到萬曆三十年(1602年)又因為距離崇武所太遠而遷到晉江石獅[1]。萬曆二十年(1592年)福建南路參將移駐於此。
隆慶四年(1570年)設浯銅遊兵,駐於中左所,有兵536人,由浯銅把總一員管轄,衛所又貼駕軍三百名,哨船二十艘[1]。
南明永曆九年(1655年),鄭成功將中左所改為思明州,設置六官[1]。
建築
中左所城平面呈環形,初建時周長425丈(約1360米),高連女牆1丈9尺(約6米),開四門,依次為東啟明、西懷音、南洽德和北潢樞[註 2],設有窩鋪22個、城垛496個,營房987間,屯駐1240名士兵[1][4]。牆體內部夯土,外皮以花崗岩條石「丁順」壘砌。永樂、正統和萬曆年間曾加修葺。清康熙二年(1663年)總督李率泰墮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靖海侯施琅重建,周長擴為600丈(約1920米),乾隆十七年(1752年)再次重修。
1919年因市政建設城牆大部分被拆除,僅存北城門遺蹟和殘牆兩處,位於今廈門市公安局北側的出米岩山上,其中城北殘牆長120米,殘高1.5-4.5米,頂寬3.5米;東北殘牆長1.5米,高1.7米[5]。牆上存有摩崖石刻「瞻雲」、「曼倩偸」(均為乾隆時甘國寶所題)和「山環水活」(光緒時楊岐珍所題)。1994年為紀念廈門建城600周年修復城牆64米並復建城垛。
城內的明代廟宇原有城隍廟、東嶽廟[註 3]、真武廟等[2]。
圖集
相關條目
註釋
參考來源
- ^ 1.0 1.1 1.2 1.3 1.4 1.5 1.6 許志仁. 《明代海禁政策下的金門及其海域》. 國立金門技術學院. 2009年9月: 53-54、65、71、105、159頁.
- ^ 2.0 2.1 2.2 張崑振. 《金門縣官祀建築調查研究》. 金門縣文化局. 2007年9月: 158-162頁. ISBN 978-986-00-8889-2.
- ^ 3.0 3.1 郭哲銘. 《浯鄉小事典》. 出版商所在地: 金門縣文化局. 2006-12-01: 66、68頁. ISBN 978-986-00-6631-9.
- ^ 4.0 4.1 《古牆新韻:讓凝固的歲月生動起來》. 人民網. [2014-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1).
- ^ 《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其保护范围的通知》. 法搜網. [2014-0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