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南海

座標39°54′41″N 116°22′50″E / 39.91139°N 116.38056°E / 39.91139; 116.38056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南海
傍晚的中南海正門新華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
座標39°54′41″N 116°22′50″E / 39.91139°N 116.38056°E / 39.91139; 116.38056
分類古建築
時代明代清代
編號6-302
認定時間2006年5月25日
中南海建築分布圖
中南海示意圖
中南海平面圖
中南海的衛星照片(1967年)

中南海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泛指北京皇城中鄰近中海及南海的區域,毗連紫禁城,其佔地100公頃,其中水面約50公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共中央書記處中共中央辦公廳等重要機關辦公所在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皆居住於此,因此中南海這一地點也常用來指代中國共產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最高權力。

歷史

狹義的中南海僅指北京故宮西側的兩個連通的湖「中海」和「南海」。歷史上北海、中海及南海統稱太液池,是皇城內御苑「西苑」或稱「西內」的核心部分。

早期形成

金朝時期,在今日中南海的北半部有太液池和大寧宮,太液秋波為形成於金朝的燕京八景之一。元朝修築大都時,將太液池包入皇城之中,在其周圍布置了三組宮殿,即大內、隆福宮和興聖宮。元朝的太液池範圍相當於今日的北海和中海。[1]

明代

明代西苑位於皇城西邊,即是今日中南海與北海公園的位置所在

中南北三海的建築群最終定型始於明代。明朝成祖定都北京後,從1406年起營建新的皇宮,明朝宮城在元朝宮殿的位置基礎上向南移動,因此皇城城牆也隨之南移,為豐富皇城園林景觀,開挖了南海,挖出的土方和開鑿筒子河的土方堆成萬歲山(即景山)。北海、中海、南海統稱「太液池」,屬於皇城西苑。正德帝長住的豹房嘉靖帝長住的玉熙宮位於西苑苑內。北海與中海以金鰲玉蝀橋為界,中海與南海以蜈蚣橋為界。

清代

清廷入關、定都北京後,撤消皇城內諸內廷供奉衙署,將西苑大片土地改為民居,同時在北海、中海、南海三海周圍設置「內紅牆」,御苑範圍退縮至內紅牆之內。相對政治象徵紫禁城,清帝更喜園居,順治康熙乾隆諸帝均在中南海內興建殿宇館軒,作為避暑聽政之所。同治光緒年間,慈禧太后及皇帝按禮制在十二月從頤和園移居紫禁城時,也多在中南海內居住,僅行禮時前往紫禁城。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曾將光緒帝囚禁於南海中的瀛台

1900年義和團運動時期,中南海成為軍駐地,苑內文物陳設被掠一空,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占領北京後,居住於中南海儀鸞殿溥儀即位後,曾在中海西岸集靈囿修建監國攝政王府

中華民國

1912年清朝宣統帝退位後,根據《清室優待條件》,皇室雖得以保留紫禁城頤和園,但北、中、南三海即刻歸民國所有。中南海隨即被中華民國大總統袁世凱佔用,成為北洋政府大總統府袁世凱稱帝時期,中南海曾改名新華宮,同時寶月樓拆外牆、更名為新華門。從此,新華門取代西苑門成為中南海的正門。

此後中南海又先後被用做北洋政府的大總統總理辦公地、以及張作霖的大元帥府。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接管北平後,中南海作為公園對外開放。

中國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北平行營設在中南海,華北剿匪總司令傅作義搬進中南海辦公。1949年,解放軍正式進駐北平中共中央進駐中南海。

中華人民共和國

雪中的新華門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南海成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機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駐地。

文化大革命時期的1967年1月,紅衛兵曾包圍並試圖暫時控制中南海。[2]7月,數十萬紅衛兵包圍了中南海,試圖抓出國家主席劉少奇

六四事件期間,有數千名學生在中南海新華門門口進行示威,要求以鄧小平為首的黨和國家領導人與學生之間展開對話

1999年4月,一萬多名法輪功教徒到中南海附近的國家信訪局進行上訪,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朱鎔基以及其他黨政機關高級官員與上訪者代表達成協議,隨後上訪者解散。其後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決定取締法輪功

中南海也是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鄧小平陳雲陳伯達胡喬木陸定一江青朱德彭德懷陳毅李先念楊尚昆胡耀邦習仲勛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居所。[3]

建築特色

中海

2014年2月14日,美國國務卿約翰·克里抵達中南海紫光閣準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李克強會面
  • 紫光閣:位於中海西岸北部,閣高兩層,面闊七間,單檐廡殿頂,黃剪邊綠琉璃瓦,前有五間卷棚歇山頂抱廈明武宗時為平台,台上有黃瓦頂小殿。明世宗時廢台,修建紫光閣,清康熙時重修,成為皇帝檢閱侍衛比武的地方。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和四十年(1775年)兩次增建,懸掛功臣圖像及各次戰役掛圖,並陳列繳獲的武器。1949年後改建為國事活動場所。閣後有武成殿。面闊五間,單檐卷棚歇山頂。
  • 萬善殿:位於中海東岸,明代為椒園。原名崇智殿,清順治時改為現名,殿內供奉三世佛像。萬善殿後有千聖殿,上為圓頂,殿內供奉七層千佛塔。
  • 水雲榭:位於中海東岸水中,為一敞軒,燕京八景中的「太液秋風」即指此處。
  • 監國攝政王府:位於中南海西北角,北西兩面臨牆。原位於西苑牆外,光緒十一年擴建西苑時將此地圈入中南海,並將位於原址的蠶池口天主教堂遷往西什庫。慈禧太后擬在此修建新園林「集靈囿」,但一直未開工。1909年將此地撥給攝政王載灃,修建攝政王府。攝政王府規制同舊醇王府(北府)相似,包括中路、東路、西一路、西二路、西花園,工程耗銀206萬兩。1911年清朝覆滅時王府仍未竣工,後改為中華民國國務院辦公地,1918年後先後成為徐世昌總統府陸軍部海軍部北平市政府。1949年後,改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區。1970年代末,大規模翻修中南海建築時曾計劃將攝政王府落架大修,但發現建築品質非常低劣,地基鬆散,木柱間裂縫用碎磚填充,已無法保留,只得拆除。現存正門和正殿,為會議室。周恩來曾居住於西花園內的西花廳,也加以保存。
  • 國務院小禮堂:位於紫光閣的西邊,故又稱為西樓大廳。1949年後,大廳內的一個房間被改建為電影院,每週舉行幾次放映。該建築還包括一個供國務院工作人員使用的小食堂。1979年,電影院被取消,取而代之的是國務院小禮堂。周恩來總理為響應財政緊縮政策,拒絕進行翻新工作。該建築現在是國務院會議的主要場所。國務院全體會議和國務院常務委員會每週會議均在第一會議室舉行。國務院包括其主要會議室,共有六間會議室,用於各種用途。國務院的北區作為國務院辦公廳使用。

南海

  • 新華門:中南海正門,位於西長安街上,為兩層樓房,面闊七間,下層中央三間為門洞。卷棚歇山頂,綠剪邊黃琉璃瓦。新華門原為乾隆時期建造的寶月樓,辛亥革命後,袁世凱改樓為門,並以「新中華」之意取名為「新華門」。同時在門內修建影壁,拆除門外清真寺,在長安街對面修築花牆擋住破爛民居,並將義和團運動時被焚毀的端王府一對石獅移於門前。現在的新華門兩旁八字影壁牆上有「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萬歲」、「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萬歲」的標語。門內影壁題字為毛澤東手書「為人民服務」。
  • 居仁堂:這座建築原本是一座兩層樓的西式宮殿,在清朝時被稱為海晏堂(模仿圓明園長春園西洋樓海晏堂建造)。慈禧太后建造的這座建築是為了招待女性客人並接待外國外交官。在鎮壓義和團運動後,八國聯軍指揮官瓦德西在伊鑾寺被火燒毀後搬到了這裡。中華民國成立後,袁世凱將這座建築改名為居仁堂,繼續用它來接待遊客。1949年後,該建築物成為中央軍委的第一個總部,直到2000年中央軍委辦公地點搬遷到中南海以外的八一大樓。1956年中共八大以後,中央書記處負責人鄧小平選擇了居仁堂為中央書記處和秘書處辦公的地方。居仁堂由前、後兩座兩層樓組成。前樓下面一層中間是一個大廳,大廳東側是楊尚昆的辦公室,西側是會議室,中央書記處會議就在這裡召開;上面一層分別是幾位書記的辦公室和李頡伯(後來是龔子榮)的辦公室。[4]居仁堂後樓就分配給中辦直屬各組使用。1964年居仁堂作為危房拆除,取而代之的是較小的中式涼亭。楊尚昆、龔子榮還有翻譯組搬到甲樓辦公;「後樓」其他各組搬到西樓大院的丙樓辦公,但習慣仍稱「後樓」,後於1980年搬遷至勤政殿。
  • 西樓大院:這座建築群以其位於中南海西南角的位置而得名。這些建築物建於20世紀50年代初,為中央辦公廳的工作人員提供辦公室和寓所。除了西樓外,其他建築物被指定為A、B、C、D和F棟,分配給支持總務辦公室的許多秘書或工作人員在這裡工作。早在20世紀90年代,西樓大院就為中央委員會辦公室的年輕工人提供了宿舍。西樓因此成為中央辦公廳主任的工作場所。西樓包括一個大廚房,一個供中南海員工使用的自助餐廳和一個較小的用餐區,可作為會議室供高層領導使用。國家主席的辦公室曾位於西樓,如劉少奇從1959年至1967年擔任國家主席的任期內。同樣,朱德元帥的辦公室位於西樓,當時他先後擔任國家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 豐澤園:在瀛台之北,康熙年間建造,曾為養之處。雍正年間皇帝在舉行親耕禮之前在此演禮。豐澤園內主體建築為惇敘殿,光緒年間改名為頤年殿,民國時改名頤年堂,袁世凱曾在此辦公。1949年後改為會議場所。頤年堂東為菊香書屋,為毛澤東官邸居住地(文化大革命後遷居游泳池及202別墅至辭世)。豐澤園西有荷風蕙露亭、崇雅殿、靜憩軒、懷遠齋和純一齋,荷風蕙露亭北為靜谷,為一座幽靜的小園林。靜谷再北為春耦齋,北洋政府時為總統辦公處,1949年後改為會議及娛樂場所。
  • 勤政殿:位於中海與南海之間的堤岸上,正門德昌門即南海的北門。原建築在中華民國初年已被拆除,僅存地名。1970年代,汪東興拆毀了當時的勤政殿建築,花費690萬元人民幣興建了自己的住處。汪東興下台後,該住處成為中共中央書記處的辦公處。[5]
  • 懷仁堂:原址位於春耦齋北,清光緒時修建,取名儀鸞殿,為慈禧太后居所。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曾在此居住,其間不慎失火,將殿燒毀。慈禧太后後另在中海西岸修建新儀鸞殿,後改名佛照樓,1908年,慈禧病逝於此。民國成立後,袁世凱稱帝前改名懷仁堂,並在此接見外賓、接受元旦朝賀。袁世凱死後,靈堂設於此處。其後黎元洪徐世昌也沿用懷仁堂。曹錕就任總統後,將懷仁堂改為眷屬居住場所。北洋政府結束後,懷仁堂長期閒置,成為當時北平市政府舉辦集體婚禮的場所。1949年中共在北京建立政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懷仁堂召開,1953年將懷仁堂改建為中式二層樓閣樣式禮堂,作為中央人民政府的禮堂,舉行各種政治會議和文藝晚會。1976年10月6日,國務院總理華國鋒、中央軍委副主席葉劍英通過中共中央辦公廳通知中共中央政治局到中南海懷仁堂召開常委會,在張春橋王洪文姚文元先後到達會議室時,分別宣布對他們實施拘禁和隔離審查,同時對江青在其位於中南海春藕齋西側201號樓的住處實施同樣的拘捕措施,史稱粉碎四人幫懷仁堂事變。現今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多在懷仁堂召開。
  • 西四所:這四座房舍為懷仁堂西翼的一部分。北洋政府結束後,這些建築物被北京歷史研究所收購。1949年以後,部分中共領導人住在這裡,包括鄧小平李富春陳毅譚震林。鄧小平任最高領導人期間,曾利用在西四所的官邸作為非正式會議的會議室,其中包括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共中央書記處的成員與八大元老
  • 淑清院:位於南海東北角,為乾隆時修建的小型園林,風格類似北海公園靜心齋。園內有「流水音」亭、葆光室、蓬瀛在望殿、雲繪樓、清音閣、日知閣、萬字廊、雙環萬壽亭等建築,1949年後將雙環萬壽亭移至天壇公園,並拆除部分古建,修建衛戍部隊營房及辦公人員宿舍。
  • 瀛台:位於南海中的小島,公元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明皇宮及「南台」建成,1644年九月,清廷自盛京遷都北京,1655年6月清順治帝取「人間仙境」意,命名明南台為「瀛台」。1681年7月清康熙帝「瀛台聽政」,康熙皇帝在這裡研究制定平定內亂的國家方略[6]。因定三藩賜「瀛台凱旋宴」。1726年夏少年乾隆於瀛台「補桐書屋」讀書,著《瀛台記》,乾隆帝曾在這裡寫下一句話,意思是「得一日之清閒」,所以這裡是可以令人感到放鬆的地方[7]。瀛台島北有石橋瀛台橋與岸上相連,橋南為仁曜門,門南為翔鸞閣,正殿七間,左右延樓19間。再南為涵元門,內為瀛台主體建築涵元殿。1898年8月光緒帝戊戌政變後即被慈禧太后幽禁於涵元殿,裕德齡瀛台泣血記中有詳實紀載。由於島上存在坡度,該殿北立面為單層建築,南立面則為兩層樓閣,稱「蓬萊閣」。涵元殿北有配殿兩座,東為慶雲殿,西為景星殿;殿南兩側建築,東為藻韻樓,西為綺思樓。藻韻樓之東有補桐書屋和隨安室,乾隆時為書房,東北為待月軒和鏡光亭。綺思樓向西為長春書屋和漱芳潤,周圍有長廊,名為「八音克諧」,及「懷抱爽」亭。1913年12月,瀛台設副總統辦公處,中華民國副總統黎元洪居於瀛台島。瀛台現為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最高層領導人辦公、居住、舉辦重大宴會及招待活動的場所。

對外開放

1980年至1989年曾對公眾開放中南海的部分景觀,包括流水音、菊香書屋、頤年堂、靜谷等[8]

圖集

參考文獻

  1. ^ 雨悅 (編). 没有北海就没有北京城. 北京晨報 (中國網). 2010-08-17 [2020-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6). 
  2. ^ 張事賢; 張寶昌 (編). “文革”中红卫兵冲击中南海. 人民日報 (人民網). 2011-08-18 [2020-05-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23). 
  3. ^ 陳曉農. 梁昌軍 , 編. 陈伯达之子忆:50年代中南海不为人知的生活. 鳳凰網. 2009-02-25 [2014-08-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5-01). 
  4. ^ 杨尚昆:《在中央办公厅的20年》来源:人民网;看点历史. [2020-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6). 
  5. ^ 胡绩伟,劫后承重任 因对主义诚,书屋2000年第4期. [2012-09-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09). 
  6. ^ 習近平奧巴馬瀛台談話部分內容首次曝光. [2014-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09). 
  7. ^ 【揭密】习近平奥巴马在瀛台到底聊了什么(习奥瀛台夜话全记录). [2014-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29). 
  8. ^ 中南海的往昔旧事. [2015-08-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19).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