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東南日報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東南日報
《東南日報》金華版(1938年1月2日)
類型機關報日報
持有者東南新聞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創辦者中國國民黨浙江省黨部
社長胡健中
創刊日1927年3月12日
《杭州民國日報》創刊
停刊日1949年5月3日
《東南日報》杭州版停刊
政治立場國民黨、親政府
語言國語
總部上海市南京西路377號[1][2]
城市杭州上海
國家地區 中國

東南日報》是浙江省民國時期的一份報紙,由中國國民黨浙江省黨部機關報杭州民國日報》改組而來,乃黨部與黨員公私合營[3][4]隸屬東南新聞事業股份有限公司[5]1927年3月12日,《杭州民國日報》創刊,隨即因為國民黨清黨停刊改組。[3]1928年起,胡健中擔任總編輯,後改為擔任社長,改革報社,擴大影響,以「的立場,自由色彩」為編輯方針。[3]1934年6月,《杭州民國日報》更名為《東南日報》,並設立股份有限公司實行公私合營。[6]

抗日戰爭中,《東南日報》報社南遷,設立金華版,隨後分出麗水版與江山版,麗水版改為雲和版,江山版改為南平版。抗日戰爭勝利後,雲和版改為杭州版,南平版改為上海版。[7]1949年5月,《東南日報》停刊。[6]1949年中國共產黨攻占杭州後,東南日報社被浙江日報社接管。[7]

歷史沿革

早期歷程

1927年2月,國民革命軍占領杭州[2]1927年3月12日,浙江省黨部在杭縣興武路(今開元路)羊血弄西側幽冀會館創立了《杭州民國日報》。[8]作為國共合作後的國民黨浙江省黨部主辦報紙,[9]直屬於省黨部宣傳部,並設有黨報管理委員會進行領導。[2]中共黨員宣中華兼任《杭州民國日報》社務委員會主任,張柳生擔任總經理。楊賢江、戴邦定和唐公憲相繼擔任主任編輯。[9]當時,主要宣傳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以及聯俄、聯共、扶助農工政策,同時支持工農權益,並發展壯大國民黨左派隊伍。[9]因此,儘管該報以國民黨黨報的名義成立,但多數主要負責人實際上傾向共產黨[8]並與國民黨軍事系統杭州主辦的《杭州國民新聞》同日創刊,[10]展開競爭。[8]

1927年4月,國民黨右派在杭州實施「清黨」,導致《杭州民國日報》停刊並被強行改組。4月11日,多位中共黨員,包括宣中華、唐公憲、陳士鼎被捕並遭殺害。之後,《杭州民國日報》在國民黨右派的掌控下於4月14日復刊。[9]在《杭州民國日報》被國民黨右派改組的一年內,報社經歷了7任社長的更迭。 [11]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杭州民國日報》影響力相對有限,日發行量大約在兩到三千份或三到四千份左右。 [12]1928年4月,國民黨浙江省部改組,許紹棣任宣傳部長,兼任《杭州民國日報》社長,邀請其復旦大學同學胡健中擔任總編輯。[2]

1929年5月,浙江省政府決定暫時取消「二五減租」政策,此舉引發了《杭州民國日報》的強烈反對。該政策原本是根據孫中山遺訓由國民黨制定,旨在改善農民生活條件。《杭州民國日報》站在國民黨浙江省黨部的立場上,通過連續發表文章支持「二五減租」,與張靜江省政府產生對立。尤其是在4月29日,胡健中針對嘉興中國銀行遭搶劫一案撰寫的社論,將案件原因歸咎於貧富不均,間接批評了省政府的政策,引起了省政府的強烈不滿。4月30日,省政府以《杭州民國日報》文章「牽強附會、抨擊政府、蓄意鼓動風潮、有害地方治安」為由,命令該報從5月1日起停刊。當時胡健中被押送到南京國民黨中央黨部進行處理。在國民黨中央黨部,葉楚傖陳果夫對胡健中表示了安慰,並派遣陶希聖前往杭州進行調解。隨後《杭州民國日報》也於同月28日恢復出版。 [12]

發展壯大

《東南日報》之核心人物

1930年起,胡健中擔任社長併兼任總編輯;1931年冬至1933年下半年,總編輯一職先後由徐世衡劉湘女接任。 [11]胡健中擔任社長後,他開始積極改革報社,這包括招聘更多的外勤記者,改善印刷設備和條件,同時將廣告業務由外包轉為報社自營,以此增加收入。在這些改革的基礎上,報紙內容得到了豐富,例如增加了「本報專訪」版塊,並以較高的稿酬吸引了獨家新聞報道。版面的布局和副刊內容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 [12]

國民黨以《杭州民國日報》牽頭,以各地區黨政報紙為骨幹,基本上形成全省國民黨報系網絡。 [13]1933年初,《杭州民國日報》的日銷售量接近一萬份,原有的平版印刷機已不能滿足需求。報社因此決定投資購買新的輪轉機和壓紙型機,並於同年9月開始使用。這不僅是杭州乃至整個浙江省首次使用輪轉機進行印刷,而且還實現了套色印刷。隨著報紙內容和形式的改進,以及印刷速度和質量的提升,加上浙贛鐵路的向西延伸,為《杭州民國日報》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憑藉其地理位置優勢,該報在發行方面能夠與上海的各大報紙展開競爭,在浙江西部及地區的發行往往比上海的報紙提前一天到達讀者手中。[12]

《東南日報》特刊載之浙贛鐵路之火車

為了突破《杭州民國日報》原有的地域局限性,拓展至中國東南地區[14]1934年6月16日《杭州民國日報》更名為《東南日報》。同時,成立了東南日報股份有限公司。[15]這一時期,東南日報股份有限公司在運營方面表現出色,使得該報的最高日發行量達到了3.5萬份。其在浙江、蘇南、閩北、皖南、贛東等地區廣泛流傳,其影響力和發行量在杭州地區的同行中遙遙領先,甚至一度趕上了資深的《大公報》。時任《東南日報》社長的胡健中與《大公報》的社長胡政之齊名,被譽為「南北二胡,一時瑜亮」。[8]

戰時遷移

七七事變後,《東南日報》一面派出戰地記者,爭取最新消息,一面則準備撤離杭州,人員設備南遷。11月19日,改在金華出版,報社設在金華城內塔下寺蔣氏宗祠;杭州僅出號外至12月22日。12月24日,日軍攻占杭州,東南日報大廈被用作日軍憲兵司令部。[2]1937年底,黃紹竑來到浙江主政備戰,他的《浙江省戰時政治綱領》被《東南日報》拒登。[10]為此,浙江省政府在1938年2月24日自行開辦《浙江潮》。[16]

1939年7月7日,報社遷往金華城外望府墩。1941年,日軍偷渡錢塘江,金華告急,《東南日報》分兩路轉移:一路遷往麗水,出版有5月1日至8月31日麗水版,後撤回金華;另一路則退往江山,出版號外,於6月1日返回金華。撤回金華後,各在麗水和江山設置辦事處,預留印刷器材,以備不測。[2]東南日報社堅持運作,在金華期間,報紙的日發行量曾達到兩萬份。[17]

《東南日報》特刊中的國軍砲隊陣地之展望

1942年5月,浙贛戰役爆發,5月20日起停刊,分兩路遷移:[2]

  • 第一路在劉湘女帶領下前往麗水。1942年5月,短暫恢復麗水版後,5月23日至8月28日,日軍占領麗水。11月23日,在麗水上水南再度恢復麗水版。1943年3月31日,日軍轟炸麗水,麗水分社被炸,停刊十日。1944年8月26日,因日軍再度攻占麗水,麗水版8月21日至10月10日停刊,12月8日在雲和復刊,改稱雲和版。[2]
  • 第二路則在胡健中帶領下前往江山。1942年5月26日,江山版發出號外,至6月4日因日軍進犯而開始再度遷移,報社輾轉前往福建南平。1942年8月21日,南平版創刊。[2]1943年秋,胡健中前往重慶擔任《中央日報》的總社長,同時兼任《東南日報》社長,由朱苴英代理處理報社事務。 [15]發行量保持在約一萬份左右。[17]

八年抗日戰爭期間,期間有超過60名員工及其家屬不幸被敵機轟炸或因病去世,幾乎占了報社總人數的10%。儘管面臨極大困難,東南日報社仍積極宣傳抗日精神。[17]戰爭期間,《東南日報》的日發行量保持在1.8萬份,成為東南地區重要的「墨堡筆壘」。[15]

戰後發展

浙江省杭縣眾安橋東南日報大廈

抗日戰爭勝利後,雲和分社率先派人返回杭州,以籌備發行。先是與《民族正氣報》聯合出版,於9月1日在杭州復刊。9月11日,收回杭州眾安橋的東南日報大廈,由劉湘女代理社長職務。[2]11月,南平版記者參與在台灣的日軍受降儀式,並發布頭條報道,是當時中國大陸報刊之獨家。[2]

12月,南平版停止發行。[15]許紹棣、劉湘女計劃將杭州分社改為總社,南平設立分社繼續發行,被滯留重慶的胡健中拒絕。胡健中著手安排將南平版轉進上海發行。[2]胡健中邀請劉湘女前往上海協助報館建立,但劉湘女抗拒擔任胡健中下級而推辭。[2]

1946年6月,胡健中辭任《中央日報》社長。[2]6月16日,南平版改為上海版,在上海恢復發行,並在南京設立了辦事處。[15]期間獲得陳布雷協助,以美元購置材料設備。1946年下半年,胡健中將杭州報社社長職務讓予許紹棣,從而解除劉湘女代社長職務。[2]1948年3月10日,東南日報股份有限公司更名為東南新聞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5]總部設於上海,在杭州設立分公司,除報社職員外,陳果夫陳立夫蔣經國陳布雷張道藩皆參股其中。[2]

1948年10月,人民解放軍取得遼瀋戰役勝利後,國民政府開始撤退至台灣[17]1948年10月,浙江大學學生領袖於子三被秘密逮捕,並死於監獄中。當局通過《東南日報》發布了關于于子三「畏罪自殺」的報道,引發學生抗爭。[18]同月,胡健中指導成立了一個「應變委員會」,[17]計劃將上海報館人員設施直接送往台灣,杭州報館則轉進湖南衡陽,後經由廣州前往台灣。[2]1949年1月,該報的印刷器材和超過100噸的白報紙在運往台灣的過程中與太平輪一起沉沒。[1]外加杭州報館員工則拒絕前往衡陽等原因,在台灣復刊的計劃落空。[2][15]

1949年4月,隨著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東南日報社的副社長劉湘女及其家人離開杭州,導致報社運營陷入困境。[15]報社員工自發組成「員工應變會」接管報社,成立了工人糾察隊,並通過部分收入和購買的大米副食品來支持員工。[17]杭州版《東南日報》最終於1949年5月3日停止出版,上海版的運營持續至1949年4月30日。[15]人民解放軍占領杭州後,在報社員工的協助下,報社的房屋、財產和器材得以完好無損地移交給共產黨當局,[8]並被用以創辦《浙江日報》。[2]

內容

立場

國民黨浙江黨部
《東南日報》自述之指導機關

1930年代,《東南日報》提出「黨的立場,自由色彩」之編輯方針,相較於《中央日報》,沖淡黨派色彩,內容語調更加靈活。[19][3]在更名初期,《東南日報》試圖擺脫國民黨黨報的身份,[8]公開聲明《東南日報》是由一些對文化事業有興趣、忠於新聞事業的國民黨黨員集資創辦的,強調其民間報紙的身份。然而,實際上其作為國民黨報紙的本質並未改變,胡健中自己也承認《東南日報》是「百分之百的黨報」。 [14]該公司的領導層由國民黨的要員組成,包括董事長陳果夫、監事長陳立夫、常務理事許紹棣和胡健中,其他董事和監事也多為國民黨中央委員或浙江省黨部委員。胡健中和劉湘女分別繼續擔任《東南日報》的社長和總編輯,何懷仁擔任經理。這一舉措旨在沖淡報紙的官僚黨派色彩,表面上塑造成一家民辦報紙,以吸引更廣泛的讀者群和收集民心。 [14]

作者群

為該報紙供稿的學者群中包括胡道靜陳友琴陳大慈袁微子王季思鍾敬文錢南揚張其昀齊思和等知名人士。著名報界人士如胡秋原曹聚仁許君武錢穀風趙浩生查良鏞鍾沛璋也是其中一員。翻譯家群體由徐蔚南楊鎮華董鼎山董樂山孫用蔡振揚黃鴻森任明耀等組成。此外,章廷謙高陽許廑父姚蘇鳳蔣文杰謝獄沈達夫朱馥生等作家也是該群體的一部分。中共黨員如唐公憲、宣中華、楊賢江、戴邦定、馮雪峰等也在列。[8]

1936年,杭州新聞記者公會遷移至眾安橋東南日報社大廈旁,一併興建。[10]

副刊

《東南日報》的副刊種類繁多,1934年就包括了日刊如《沙發》和《吳越春秋》,以及旬刊《金石書畫》。周刊方面,有《民眾衛生》、《今代兒童》、《讀書之聲》、《教育園地》、《科學常識》、《銀幕風光》和《現代經濟》等七種。隨後,該報還增加了如《東南畫報》、《小築》、《法言》、《學苑》、《讀書園地》、《通俗講壇》、《遊藝》、《長春》、《文史》、《國際知識》、《大都會》和《體育版》等多種副刊。報社搬遷至金華後,《沙發》更名為《筆壘》,並增設了周六的《周末版》。[15]

其中《東南日報》的副刊《筆壘》和《大公報》的副刊《大公園》被作家秦牧譽為「東西雙星」。[7]《筆壘》由張慧劍陳向平等人擔任編輯,吸引了包括馮玉祥王造時王西彥靳以羊棗陳伯吹謝岳袁微子翁心惠曹聚仁等人定期投稿。《筆壘》還通過特刊的形式進行民眾動員和宣傳。例如,1939年5月4日和5日,《筆壘》連續兩期推出了《五四青年節特刊》,刊登《中國青年勵志會為慶祝五四青年節告青年書》、《青年節與科學精神》、《祝青年節》、《紀念五四青年節青年應有的認識》、《對「五四」的認識》等文章,號召青年繼承五四精神。此外,《筆壘》還通過雜文、詩歌、報告文學等多種形式揭露日本戰爭罪行,介紹了日本的反戰情緒。[18]

參見

參考資料

  1. ^ 1.0 1.1 太平轮故事. 浙江檔案局. 2014-12-03 [2024-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1).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浙江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1997,何揚鳴〈我讀《東南日報》〉.
  3. ^ 3.0 3.1 3.2 3.3 周維煦. 《东南日报》对蒋介石1949年第三次下野的报道. 肖如平 (編). 传承与创新: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研究论文集(第一辑).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8-08-01 [2024-01-29]. ISBN 978-7-5201-325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05) (中文). 
  4.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浙江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1997,胡健中〈東南日報小史〉.
  5. ^ 王紅岩. 评介《东南日报》对西安事变的报导. 西安事變資料庫. 2001 [2024-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8). 
  6. ^ 6.0 6.1 浙江历史上的今天·三月. 浙江檔案局. 2007-11-26 [2024-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8). 
  7. ^ 7.0 7.1 7.2 嚴粒粒;徐潔萌. 你不知道的金庸:从报社“字幕组”到武侠宗主. 浙江新聞-浙江在線. [2024-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0). 
  8. ^ 8.0 8.1 8.2 8.3 8.4 8.5 8.6 孫侃. 曾经的新中国路(二). 杭州文史網. 2020-09-01 [2024-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8). 
  9. ^ 9.0 9.1 9.2 9.3 王文科;張扣林 2010,第125-127頁.
  10. ^ 10.0 10.1 10.2 張夢新 2011,第四章·第三節 大革命前後杭州的新聞事業.
  11. ^ 11.0 11.1 王文科;張扣林 2010,第136-138頁.
  12. ^ 12.0 12.1 12.2 12.3 王文科;張扣林 2010,第136頁.
  13. ^ 王文科;張扣林 2010,第132頁.
  14. ^ 14.0 14.1 14.2 王文科;張扣林 2010,第137頁.
  15. ^ 15.00 15.01 15.02 15.03 15.04 15.05 15.06 15.07 15.08 15.09 吳偉. 《东南日报》与江山、衢州及孔圣像. 多嬌江山客戶端. 2024-01-15 [2024-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8). 
  16. ^ 胡豐. 【史事】办在省主席公馆的《浙江潮》. 金華日報. 2023-04-14 [2024-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9). 
  17. ^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浙江新聞志編委會. 两次发展高潮——浙江新闻事业发展轨迹简介之二. 浙江新闻志. 2006-11-01 [2024-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8). 
  18. ^ 18.0 18.1 張夢新 2011,第五章·第二節 解放戰爭時期杭州的新聞事業.
  19.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浙江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1997,丁淦林〈序〉.

參閱書目

  • 王文科;張扣林 (編). 浙江新闻史 (PDF).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0 [2024-01-2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4-01-28). 
  • 張夢新. 杭州新闻史.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004-9930-5.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浙江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編). 老报人忆《东南日报》. 浙江文史資料第61輯. 杭州: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 ISBN 7-213-015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