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讨论:格式手册/标点符号/存档1
本页是以往讨论的存档。请勿编辑本页。若您想发起新讨论或重启现有讨论,请在当前讨论页进行。 |
再议格式手册中关于连字号的规定
昨日再次浏览到关于连接号的内容:
- 全角连字符“-”主要用于中文、日期或时间的连接,如“上海-台北”、“1999年2月3日-2005年7月6日”等。此处的一个例外是外文人名,将在半角连字符处说明。
- 半角连字符“-”主要用于外文、阿拉伯数字以及外文人名的连接。比如“UTF-8”、“ISBN 7-100-01777-7”、“玛丽娅·斯克洛多夫斯卡-居里”等。
然后顺手点开了玛丽·居里,发现内文中使用了“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又看了之前的讨论,于是很自然地就改过来了。
但是我这里出了个失误,因为我也算是个新用户,没有注意提出到提出这个“例外”的用户的签名其实就是苏州宇文宙武阁下 囧rz...
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由于看到说“适用范围包括条目名称及条目内文二者”,我移动了玻意耳-马略特定律、比尔-朗伯定律等等大概四五个条目吧。结果回来马上又看到苏州宇文宙武告诉我说“那个规则其实是错误的”,呵呵……我的天空顿时灰暗了。
于是在这里我恳请大家多多关注这个“小问题”。我单举这几种情况:
- 比尔-朗伯定律——最常见的情况
- 玻意耳-马略特定律——由两个人的人名组合
- 耶基斯 - 多德森定律——使用了半角字符连同空格
- 厘米-克-秒制——无人名的情况(这个应该算是误用了)
希望各位留心关注参与讨论,尽早解决这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拜托了! --InstantNull(留言) 2013年1月23日 (三) 01:23 (UTC)
感觉没有说清楚……补充几点。苏州宇文宙武说那个规则是错误的,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何是错误的。除此之外各位可以比较一下半角和全角在标题中的表现,比如比尔-朗伯定律和比尔-朗伯定律。综合意见后,请考虑是否保留这个“例外”,在定律等类似的名称中需不需要分开讨论。--InstantNull(留言) 2013年1月23日 (三) 01:39 (UTC)
- 抗议!楼主卖萌!(笑)虽然近来比较忙,但还是回应下。我记得这问题我至少提出过三次,但每次都应者寥寥啊。在这里再次道歉,并解释一下,当初制定规则时我对维基以及译名方面的问题其实了解还远远不够,故想当然可以用半角连接号,但后来我看所有标准的译名辞典和手册的中文连接号都没有半角(外文使用半角),所以是我一手制造了这个错误。我三番两次提出了修改这个问题,但最多的回答是随它去好了,所以我现在基本上看见一条改一条啊。不过话说回来,半角使用确实比全角方便,所以我不反对用半角作为重定向页面。我建议还是开个投票修改这一错误的规则,以免将来出现不必要的纷争,谢谢!——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3年1月23日 (三) 02:01 (UTC)
- 那中间分隔点是用半角全角?--魔法少年爱德华★爱生活爱圆神爱萝莉塔 2013年1月23日 (三) 13:59 (UTC)
- 也是全角。——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3年1月23日 (三) 15:55 (UTC)
- 那中间分隔点是用半角全角?--魔法少年爱德华★爱生活爱圆神爱萝莉塔 2013年1月23日 (三) 13:59 (UTC)
- 要么重新讨论方案,要么按现在的来。各位请给个准话再讨论啊。乌拉跨氪 2013年1月23日 (三) 14:49 (UTC)
- 我建议就连接号的部分重新讨论,重开投票。——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3年1月23日 (三) 15:55 (UTC)
- 那就立草案吧。乌拉跨氪 2013年1月23日 (三) 16:00 (UTC)
- 好吧。其实近来家里有些事很忙的,不过等起床以后吧。——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3年1月23日 (三) 16:24 (UTC)
- 有这么多种:“-、–、-、─、—”…-哆啦A梦220‧284 2013年1月23日 (三) 16:05 (UTC)
- 那就立草案吧。乌拉跨氪 2013年1月23日 (三) 16:00 (UTC)
- 我建议就连接号的部分重新讨论,重开投票。——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3年1月23日 (三) 15:55 (UTC)
这是我目前查到的:
- 根据2011年更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5834―2011(代替GB/T 15834―1995)标点符号用法,连接号的形式被规范为短横线“-”、一字线“-”和浪纹线“~”三种。在4.13.3.1.e)中特别说明汉语拼音、外来语内部的分合均用短横线,明确适用于人名,并且例举了“盎格鲁-撒克逊人”、“让-雅克·卢梭”“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作为示例。
- 在中华民国教育部2008年《重订标点符号手册》修订版中,新增连接号为甲式“-”和乙式“~”两种,规定用于连接时空的起止或数量的多寡等,没有关于外来语部分的规定。
--InstantNull(留言) 2013年1月23日 (三) 19:19 (UTC)
- 跪了!我又自作主张了,我错了!这就不用讨论了,我去都改过来。——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3年1月24日 (四) 01:56 (UTC)
- 哇!太多了,改不过来了!呜……——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3年1月24日 (四) 02:23 (UTC)
- 都是我不好,相信了较早的译名辞典,不知道有新标准了。——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3年1月24日 (四) 02:28 (UTC)
- 其实台湾普遍都没有在用连接号的啦,至于音界号台湾用‧就不用说了,如上面两个例子,台湾都直接写“盎格鲁撒克逊人”、“让雅克卢梭”、“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这样的= =。tntchn 對話 · 貢獻 2013年1月24日 (四) 04:57 (UTC)
- 那其实半形全形都是对的是吧。--魔法少年爱德华★爱生活爱圆神爱萝莉塔 2013年1月24日 (四) 06:42 (UTC)
- 是啊,很多不规范的用法都是很常见的,一般也没有人有这种吹毛求疵的要求,但是我们写的是百科全书啊,起码质量起点要高一点吧,标准至少还是要统一的。反正一般外文人名只要原文里用了“-”,译成中文时都要保留。--InstantNull(留言) 2013年1月24日 (四) 08:50 (UTC)
- 苏州不哭。其实我要是也能在客栈发帖之前查一查就好了。不过我发现你真的好有前瞻性!总算是了却了你一桩心事不是。--InstantNull(留言) 2013年1月24日 (四) 08:57 (UTC)
- 呜……好点了,谢谢!现在关于外文人汉译名内连接号的使用已经没有异议了。——苏州宇文宙武的主页 ♨留言 ☎交友 ★贡献 2013年1月25日 (五) 02:09 (UTC)
- 既然是“格式”,就表示“正不正确”其实不是这问题的核心关键,核心关键应该是“统一”。当然,制订统一的标准过程中如能参考其他有公正性与普遍性的既存标准会比较好,但既然上面已经有人提出官方的定义全形半形都对的话,我建议就直接共识或票选决定其中一种当作中文维基自主决定的格式规定就好,对我而言,只要中文维基的版面看起来统一就好,不管全形半形我都无所谓,告诉我哪种格式为准我就会照用。--泅水大象™ 讦谯☎ 2013年1月24日 (四) 10:29 (UTC)
- 其实台湾普遍都没有在用连接号的啦,至于音界号台湾用‧就不用说了,如上面两个例子,台湾都直接写“盎格鲁撒克逊人”、“让雅克卢梭”、“皮埃尔孟戴斯弗朗斯”这样的= =。tntchn 對話 · 貢獻 2013年1月24日 (四) 04:57 (UTC)
- 请各位至下方参与Wikipedia:格式手册 (标点符号)的讨论。乌拉跨氪 2013年1月31日 (四) 15:37 (UTC)
括号使用准则
在维基百科:格式手册#括号中有关(半形或全形)括号的详细用法不近详细,而不但有用户提出疑问:维基百科:互助客栈/求助#括号,而且我在编辑和浏览的时候,常会看到不同条目有不同的半/全用法。我提出以下的几点方针,请大家提出意见,之后便可以加入正式的格式手册里面,并鼓励人们随时修改错误的用法。
- 条目命名规范不变,要用括号者,在条目名后加一个半形空格,然后一对半形括号:“欧拉数 (物理学)”
- 明显前后为中文字符(或韩文、日文等全形字符)的,必须使用全形括号,前后不加空格:“天永远是蓝的(多云或下雨时除外),⋯⋯”
- 全篇或全句为英语等半形外文文字的,使用半形括号,前后各加上一个半形空格,或符合原语言用法:参考资料中的“On the Claims for Discovery of Elements 110, 111, 112, 114, 116, and 118 (IUPAC Technical Report)”
- 学术上应用的国际写法:“16 (λ)”和“7-(1,2-二甲基戊基)-5-乙基十三烷”等
- 以下的是目前不存在共识的用法:
- 括号内为数字:“这个数字大得惊人(1,234,567)。”我主张使用全形
- 单位转换:“长度为10,000 m(10 km)的跨海大桥⋯⋯”我主张使用全形,因为如果换为“长度为10,000米(10公里)的跨海大桥⋯⋯”,则基本符合最上的第2条
- 括号内为用以解释中文字词的英文或其他半形外文文字:“发现这些卫星的是伽利略·伽利莱(Galileo Galileo)。”或“单位为公里(km)”我主张使用全形
- 作为补充的英文简写:“第118号元素的国际命名为Ununoctium(Uuo)”虽然开始看起来有点奇怪,但我仍然主张用全形
另外需要考虑的情况是在表格的标题处,或底部导航模板中,所占的空间问题。请见土星的卫星条目中的列表首行。
我能想到的情况就这么些了。请补充并评论。钢琴小子(留言) 2013年2月2日 (六) 05:35 (UTC)
- 关于标点符号格式手册的修订已在进行,请参见Wikipedia:格式手册/标点符号。针对您指出的实例,已对括号部分进行了增补:其一为化合物名称的括号使用;其二为消歧义页面条目名称的括号使用。其余已与其他规则重复,都属于“注释文字内容或作出补充说明。”所以不作进一步补充。欢迎至上方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提请Wikipedia:格式手册 (标点符号)补充修改后立为指引讨论。乌拉跨氪 2013年2月2日 (六) 06:56 (UTC)
- 我认为仍然有所不足,其中特别是牵涉到外语的情况完全没有明确注释。钢琴小子(留言) 2013年2月2日 (六) 17:37 (UTC)
- 简而言之的第二句:“输入非中文内容时则应使用该语言规定的标准标点符号。”乌拉跨氪 2013年2月2日 (六) 17:53 (UTC)
- 那请问“长度为10,000 m(10 km)的跨海大桥⋯⋯”和“第118号元素的国际命名为Ununoctium(Uuo)”是非中文内容吗?要用英语的半形括号吗?规范中必须说清楚。钢琴小子(留言) 2013年2月2日 (六) 19:57 (UTC)
- 这些属于注释。上面两个例子整句话都还是中文。乌拉跨氪 2013年2月3日 (日) 06:18 (UTC)
- 那请问“长度为10,000 m(10 km)的跨海大桥⋯⋯”和“第118号元素的国际命名为Ununoctium(Uuo)”是非中文内容吗?要用英语的半形括号吗?规范中必须说清楚。钢琴小子(留言) 2013年2月2日 (六) 19:57 (UTC)
- 简而言之的第二句:“输入非中文内容时则应使用该语言规定的标准标点符号。”乌拉跨氪 2013年2月2日 (六) 17:53 (UTC)
提请Wikipedia:格式手册/标点符号补充修改后立为指引
- 依据文献对于连接号的使用进行修改。
- 细化了其他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
- 请对未涉及到的内容进行补充,对有异议的内容进行讨论。乌拉跨氪 2013年1月29日 (二) 14:12 (UTC)
- 这简直就是在照抄标准原文啊。可能侵权啊。标点符号用法这个标准是GB/T,有版权的--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3年1月30日 (三) 01:44 (UTC)
- (:)回应:中华民国的标点符号标准,是用创用 CC “姓名标示─非商业性─禁止改作 2.5 台湾版”授权条款释出的,也有版权使用的疑虑(Wikisource也不能收),不过能不能用以下方式行之?制表来收纳两种标准的异同处,再加上来源,就可以避免授权问题,因为制表的方式是将来源的内容以资料视之。--(研究维基和百度百科的hanteng|留言) 2013年1月30日 (三) 02:33 (UTC)
- 问题并不在于采用哪个标准文件,而在于条目本身内容侵权。--魔法少年爱德华★爱生活爱圆神爱萝莉塔 2013年1月30日 (三) 02:37 (UTC)
- (:)回应:做为CC Taiwan早期工作人员之一的著作权实务经验来看,这方针(非条目)若使用的是内容,而不是表达形式,就没有侵权的问题,User:Shizhao的疑虑是是否照抄有侵权问题,若是选择内容制表整理,避免使用原来文字表达形式,就没有侵权的问题。唯在此实例上,因为标点符号的使用规则字句比较简短,要再改写成更短或有难度及仍被视为侵权的考量,所以建议建立相关选取符号的异同表,说明异同之处,这样就可以避免侵权的问题。再者,内容侵权问题主要多以服务器所在的著作权司法管辖权为主,在美国这样制表式的做法,视为原创,(除非原作品为表),无侵权疑虑。--(研究维基和百度百科的hanteng|留言) 2013年1月30日 (三) 02:48 (UTC)
- 问题并不在于采用哪个标准文件,而在于条目本身内容侵权。--魔法少年爱德华★爱生活爱圆神爱萝莉塔 2013年1月30日 (三) 02:37 (UTC)
- (~)补充:若制表意见可行,建议可以开一个google doc spreadsheet行之(若需帮忙填表,可邀本人共同编修ROC部分),再用相关转换工具贴成wiki table。--(研究维基和百度百科的hanteng|留言) 2013年1月30日 (三) 02:39 (UTC)
- 只需对原文作出适当修改,就可以避免侵权疑惑。--魔法少年爱德华★爱生活爱圆神爱萝莉塔 2013年1月30日 (三) 02:57 (UTC)
(※)注意:修补结束,请再次检查。--魔法少年爱德华★爱生活爱圆神爱萝莉塔 2013年1月30日 (三) 09:30 (UTC)
- (:)回应,我参照来源所写的都是定义及规律,这应该属于自由版权的范畴吧?而且定义和规律都是事实性的内容,可改动的空间不大。而有版权的那些例子,我并没有使用。乌拉跨氪 2013年1月30日 (三) 09:56 (UTC)
- (×)抗议管理员滥用权力,把我辛辛苦苦建立的例子全改了。--魔法少年爱德华★爱生活爱圆神爱萝莉塔 2013年1月31日 (四) 00:51 (UTC)
- (?)疑问:现在若这方针指引过了,指的是要全部照这"综合"版本吗?还是若编者按其习惯的PRC或ROC标准都是允许的?若是变成只能照这综合版本,异同表是必要的。--(研究维基和百度百科的hanteng|留言) 2013年1月31日 (四) 01:21 (UTC)
- 通过了就按这个指引所指示的做,与编者当地规定无关。但话又说回来,该指引就是综合两岸规定而制定的,已融合了两岸使用标点符号的差异。与当地规定无冲突;或者说,比当地规定更宽松,比如括号。乌拉跨氪 2013年1月31日 (四) 08:08 (UTC)
- 谢谢你说明,若是照您说描述的是取其最大公约数,我就相信您的描述,(+)赞成这变成指引,唯此讨论记录需存于该指引的讨论页面备查。--(研究维基和百度百科的hanteng|留言) 2013年1月31日 (四) 16:33 (UTC)
- 通过了就按这个指引所指示的做,与编者当地规定无关。但话又说回来,该指引就是综合两岸规定而制定的,已融合了两岸使用标点符号的差异。与当地规定无冲突;或者说,比当地规定更宽松,比如括号。乌拉跨氪 2013年1月31日 (四) 08:08 (UTC)
连接号的修订部分
- 第5条:“复合名词中起连接作用。”使用“短横线”,即“-”。这是该草案中唯一与原规则存在差异的部分。
- 因此,此后比尔-朗伯定律、玻意耳-马略特定律这类条目名将明确使用半角连接号,即“-”。即使其连接的是两个人名也如此。乌拉跨氪 2013年2月4日 (一) 14:10 (UTC)
修改意见
请在此大家提具体的修改意见。乌拉跨氪 2013年1月31日 (四) 08:10 (UTC)
- 说实话,格式手册只要把在维基百科上有争议或实际使用当中可能会造成争议的地方写出来就好了,没必要写的跟标准似的。大多数标点符号的用法应该属于常识了,不需要特别说明,而且也都有相关的条目,没必要在这里再说那么多。这里只要说明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有争议或不同用法的地方,以及维基百科对此的规范和要求(包括模板的使用)--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3年1月31日 (四) 08:54 (UTC)
- 这属于防患于未然。其规则总体并不长,不会说多列出一些规则而出现篇幅冗长的问题。同时,又能在未来出现可能的争议时可有两岸标准可查。乌拉跨氪 2013年1月31日 (四) 09:13 (UTC)
- 同意User:Shizhao的说法。两岸标准在标点符号等条目早就详细介绍过了,没有必要列出目前没有争议的规则。--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4日 (一) 16:10 (UTC)
- 条目不是指引啊,没有约束力的。不可能以后有某个用户对某些标点符号的用法提出异议后,叫人家去看这些标点符号的条目吧?肯定还是要回归到指引的。而且我们现在怎么能遇见到以后会不会出现争议呢?乌拉跨氪 2013年2月4日 (一) 16:38 (UTC)
- (&)建议:范例人名改回时昭。--魔法少年爱德华★爱生活爱圆神爱萝莉塔 2013年1月31日 (四) 09:01 (UTC)
- 说实话,格式手册只要把在维基百科上有争议或实际使用当中可能会造成争议的地方写出来就好了,没必要写的跟标准似的。大多数标点符号的用法应该属于常识了,不需要特别说明,而且也都有相关的条目,没必要在这里再说那么多。这里只要说明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有争议或不同用法的地方,以及维基百科对此的规范和要求(包括模板的使用)--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3年1月31日 (四) 08:54 (UTC)
- 个人觉得若按现在的长度,其实是蛮刚好的摘要,至于硬/软定调可以改成:
编辑应按《中华名人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GB/T 15834-2011)[1]或《中华民国教育部〈重订标点符号手册〉》[2]的规定使用标点符号,为方便编者参考,以下整理出这两标准手册中,常用的标点符号使用方式。 |
这样子说明了应该怎么做,还有一个可以快速参考的列表。--(研究维基和百度百科的hanteng|留言) 2013年1月31日 (四) 16:33 (UTC)
- 是“以前不可以的现在可以了”还是“以前也可以现在还是可以”?--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4日 (一) 16:10 (UTC)
引号
- 引号部分的叙述有个小问题。「」、『』分别是单、双引号,指引中写反了。[1]
引号的形式可以分为:双引号““””(简体)、“「」”(繁体);单引号“‘’”(简体)、“『』”(繁体)。
--Stevenliuyi(留言) 2013年1月31日 (四) 19:37 (UTC)
没有写反哦,就是那样的。--InstantNull(留言) 2013年2月1日 (五) 23:17 (UTC)- 确实是说反了。回避单双引号的问题吧,就直接说先用“”或者「」,必要时再在其中用‘’或者『』。--InstantNull(留言) 2013年2月1日 (五) 23:26 (UTC)
我觉得是这样的,这个手册重点是介绍标点符号在中文维基百科里怎么用而不是中文标点符号怎么用。个人认为详细的标准是十分必要的,但可以直接以维基百科作为背景,比方说“句号在维基百科中是用于表示……”,也是一个规避版权侵犯的好方法。--InstantNull(留言) 2013年2月1日 (五) 23:41 (UTC)
括号中,“括号的形式”误写为“连接号的形式”。已代为修改。--InstantNull(留言) 2013年2月2日 (六) 21:49 (UTC)
- 还是不要与现在的Wikipedia:格式手册#标点符号产生冲突的好,感觉应该尽量保持一贯性。
这个好像与繁简无关,繁体字配合西式引号、直行简化字配合日式引号(按GB还是双引号在外)都能见到吧;叫什么也没有关系,一般叫起引号跟引回号吧;多段引用的只有起引号没有引回号的也经常出现吧。建议修改为引号的形式可以分为:简体““””、“‘’”,繁体““””、“‘’”。其互为一对,繁简各两对,前者称为前引号或上引号,后者称为后引号或下引号。- 这谈不上西式,日式吧。而且维基百科里没有竖排文字。乌拉跨氪 2013年2月3日 (日) 19:13 (UTC)
- 西式、日式应该在胡适将这个符号命名为“引号”的《论句读及文字符号》有提到吧,标点符号与繁简根本就没有一毛钱的关系。既然是方针,当然不要有让人误解的地方。--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3日 (日) 20:08 (UTC)
- 这写符号就是现代中文固有的,为何非要靠到西式、日式上去?我想有更好的命名方式。乌拉跨氪 2013年2月4日 (一) 08:45 (UTC)
- 嗯,“固有的”好像是让人理解成白话出现,引号就出现了而且一成不变了呢。暂不命名也好,不过“其互为一对,各两对,前者称为前引号或上引号,后者称为后引号或下引号。”前引号、上引号、后引号、下引号这四个定义好像没有必要出现。--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4日 (一) 16:10 (UTC)
- 那就干脆不定义好了。下面要指明的话全部用标点符号本身标示吧。乌拉跨氪 2013年2月4日 (一) 16:38 (UTC)
- 嗯,“固有的”好像是让人理解成白话出现,引号就出现了而且一成不变了呢。暂不命名也好,不过“其互为一对,各两对,前者称为前引号或上引号,后者称为后引号或下引号。”前引号、上引号、后引号、下引号这四个定义好像没有必要出现。--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4日 (一) 16:10 (UTC)
- 这写符号就是现代中文固有的,为何非要靠到西式、日式上去?我想有更好的命名方式。乌拉跨氪 2013年2月4日 (一) 08:45 (UTC)
- 西式、日式应该在胡适将这个符号命名为“引号”的《论句读及文字符号》有提到吧,标点符号与繁简根本就没有一毛钱的关系。既然是方针,当然不要有让人误解的地方。--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3日 (日) 20:08 (UTC)
- 这谈不上西式,日式吧。而且维基百科里没有竖排文字。乌拉跨氪 2013年2月3日 (日) 19:13 (UTC)
书名号
- "书名号内若全为外文,可依照该语言书名形式使用斜体"。这个不知是哪里的规定?一般看到的中文书籍文章上,中文书名号里全是外文的一般都不用斜体啊?--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3年1月31日 (四) 09:00 (UTC)
- 因为“输入非中文内容时则应使用该语言规定的标准标点符号。”,英文的标题要求斜体,而维基百科内的文章在翻译时部分编者也会依照这个规定。所以这只是提供这么一个选择,而非硬性规定。乌拉跨氪 2013年1月31日 (四) 09:17 (UTC)
- "书名号内若全为外文,可依照该语言书名形式使用斜体"--魔法少年爱德华★爱生活爱圆神爱萝莉塔 2013年1月31日 (四) 09:07 (UTC)
- "书名号内若全为外文,可依照该语言书名形式使用斜体"。这个不知是哪里的规定?一般看到的中文书籍文章上,中文书名号里全是外文的一般都不用斜体啊?--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3年1月31日 (四) 09:00 (UTC)
说实在话,维基百科一直以来不太注重方针指引。放在这种两岸三地的机制里,必然导致争议。建议日后加强方针指引制定,有什么谈妥了就做指引,免得连1+1都要吵架。--魔法少年爱德华★爱生活爱圆神爱萝莉塔 2013年1月31日 (四) 09:07 (UTC)
- 既然不硬性规定,那说他岂不是画蛇添足?--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3年1月31日 (四) 12:14 (UTC)
- 只是告诉编者,这样做也是可以的。就像告诉编者条目内容可以为简体和可以为繁体一样。乌拉跨氪 2013年1月31日 (四) 15:34 (UTC)
这个大陆读者大多看起来会很怪异的,还是保留现在的篇名的手工转换的好,建议去掉。双书名号多数用于书名,单书名号多数用于篇名。- 这是台湾的标准用法。下部具体说明了哪些地方应该用哪种书名号。乌拉跨氪 2013年2月3日 (日) 19:13 (UTC)
- “是台湾的标准用法”早就在书名号里面提过了,如果在方针中出现又不提适用范围,会被人误以为是Wikipedia的标准用法。台湾使用《》比较晚,与大陆规定冲突,比较适合地域转换。--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3日 (日) 20:08 (UTC)
- 书名号不是方针,只是个条目。台湾书名号的用法与大陆书名号的用法不是一一对应的。只是“卷名、篇名、文章题目、词牌及曲牌名、字画名”在台湾可使用单书名号。在规则草案中也允许使用两种书名号的任意一种。乌拉跨氪 2013年2月4日 (一) 08:45 (UTC)
- 同意前三句话。最后的那个是一个多么适宜地域转换的例子啊。--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4日 (一) 16:10 (UTC)
- 手动转换?乌拉跨氪 2013年2月4日 (一) 16:38 (UTC)
- 嗯,参见Wikipedia_talk:格式手册/存档2#关于在条目中独立使用单书名号〈〉的问题。其实弄个模板也不错。--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6日 (三) 15:45 (UTC)
- 模板早就有了:Template:书名号转换与Template:篇名号转换。我写进草案里吧。乌拉跨氪 2013年2月6日 (三) 16:24 (UTC)
- 我根据现实的情况对模板进行了修改和更名:Template:单双书号转换与Template:引书号转换。乌拉跨氪 2013年2月7日 (四) 11:08 (UTC)
- 模板早就有了:Template:书名号转换与Template:篇名号转换。我写进草案里吧。乌拉跨氪 2013年2月6日 (三) 16:24 (UTC)
- 嗯,参见Wikipedia_talk:格式手册/存档2#关于在条目中独立使用单书名号〈〉的问题。其实弄个模板也不错。--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6日 (三) 15:45 (UTC)
- 手动转换?乌拉跨氪 2013年2月4日 (一) 16:38 (UTC)
- 同意前三句话。最后的那个是一个多么适宜地域转换的例子啊。--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4日 (一) 16:10 (UTC)
- 书名号不是方针,只是个条目。台湾书名号的用法与大陆书名号的用法不是一一对应的。只是“卷名、篇名、文章题目、词牌及曲牌名、字画名”在台湾可使用单书名号。在规则草案中也允许使用两种书名号的任意一种。乌拉跨氪 2013年2月4日 (一) 08:45 (UTC)
- “是台湾的标准用法”早就在书名号里面提过了,如果在方针中出现又不提适用范围,会被人误以为是Wikipedia的标准用法。台湾使用《》比较晚,与大陆规定冲突,比较适合地域转换。--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3日 (日) 20:08 (UTC)
- 这是台湾的标准用法。下部具体说明了哪些地方应该用哪种书名号。乌拉跨氪 2013年2月3日 (日) 19:13 (UTC)
书名号内若全为外文也不应该用斜体吧,这个太诡异了。建议修改为书名号内若全为外文,可依照该语言书名形式使用斜体;若为中文则不可斜体。在维基百科,可用“''正文''”的方式标识斜体。
例子也要修正。--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3日 (日) 19:00 (UTC)中文行文内的外文书名,正常使用书名号;条目中嵌入的外文行文中的书名,可依照该语言书名形式决定是否使用斜体或使用该语言常用的书名表示方式。- 上面有用户提过这个问题。这是现实部分用户会使用的形式,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乌拉跨氪 2013年2月3日 (日) 19:20 (UTC)
- 明显与现有方针不符。“可依照该语言书名形式使用斜体”有很强的倾向性,容易误导(原文用斜体表示书名的好办,原文就有书名号的呢?难道要写成“《«Вокруг света»》杂志”不成?)。如果不想维持现状的话,以后可以使用{{lang}}模版或者新建一组在中文书名号里使用各种语言的模版,这样改来改去也方便,而且可以用自定义样式表调成自己喜欢的:)--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3日 (日) 20:08 (UTC)
- 已做修改。乌拉跨氪 2013年2月4日 (一) 08:45 (UTC)
- 请看Wikipedia:格式手册第一句话
,目前的修改会导致两种风格吧,既然不能使“所有条目的编辑风格变得一致”,还是干脆去掉的好。或者更好的办法,把风格的控制交到读者手中。--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4日 (一) 16:10 (UTC)“格式手册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一些准则、方针,使得所有条目的编辑风格变得一致。
- 请看Wikipedia:格式手册第一句话
- 已做修改。乌拉跨氪 2013年2月4日 (一) 08:45 (UTC)
- 明显与现有方针不符。“可依照该语言书名形式使用斜体”有很强的倾向性,容易误导(原文用斜体表示书名的好办,原文就有书名号的呢?难道要写成“《«Вокруг света»》杂志”不成?)。如果不想维持现状的话,以后可以使用{{lang}}模版或者新建一组在中文书名号里使用各种语言的模版,这样改来改去也方便,而且可以用自定义样式表调成自己喜欢的:)--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3日 (日) 20:08 (UTC)
- 上面有用户提过这个问题。这是现实部分用户会使用的形式,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乌拉跨氪 2013年2月3日 (日) 19:20 (UTC)
(!)意见,建议尽量只保留一个:维基百科:格式手册/标点符号或维基百科:格式手册#标点符号,以免混淆。--Gakmo(留言) 2013年2月4日 (一) 11:32 (UTC)
- 通过后,原维基百科:格式手册#标点符号内规则废除。乌拉跨氪 2013年2月4日 (一) 13:59 (UTC)
- 个人认为原维基百科:格式手册#标点符号比现在这个好多了。现在的版本用户阅读量变大了,对规则的要点却很难抓住了。现在版本有很多含糊不清和容易引起以后争论的地方。如果新的这个能通过的话,两个还是都应该保留,一个是便于理解的简易版本,一个是类似于主条目的完全版本。--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4日 (一) 16:10 (UTC)
- “现在版本有很多含糊不清和容易引起以后争论的地方”请指明,会作出修改。乌拉跨氪 2013年2月5日 (二) 08:02 (UTC)
- 现在版本不是对维基百科:格式手册#标点符号的进行整理和补充,并且其中对中文中的一般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介绍过多,模糊了焦点,用户不能够很容易的找到有争议的规则。建议按照en:Wikipedia:Manual_of_Style#Punctuation和en:Wikipedia:SMOS#Punctuation的形式对维基百科:格式手册#标点符号进行修订。--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6日 (三) 15:45 (UTC)
- 我认为现在的版本已经包含了维基百科:格式手册#标点符号绝大部分的内容,作出修订的也指明了。如果您觉得有什么遗漏了可以提出来。en:Wikipedia:Manual_of_Style#Punctuation和en:Wikipedia:SMOS#Punctuation中其实就是对英文标点符号各个规则进行了详细的举例和叙述。与维基百科:格式手册/标点符号本质上是一样的。但这样会增加指引的篇幅,如有必要的我会增加。乌拉跨氪 2013年2月6日 (三) 17:27 (UTC)
- 现在版本不是对维基百科:格式手册#标点符号的进行整理和补充,并且其中对中文中的一般标点符号的使用方法介绍过多,模糊了焦点,用户不能够很容易的找到有争议的规则。建议按照en:Wikipedia:Manual_of_Style#Punctuation和en:Wikipedia:SMOS#Punctuation的形式对维基百科:格式手册#标点符号进行修订。--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6日 (三) 15:45 (UTC)
- “现在版本有很多含糊不清和容易引起以后争论的地方”请指明,会作出修改。乌拉跨氪 2013年2月5日 (二) 08:02 (UTC)
- 个人认为原维基百科:格式手册#标点符号比现在这个好多了。现在的版本用户阅读量变大了,对规则的要点却很难抓住了。现在版本有很多含糊不清和容易引起以后争论的地方。如果新的这个能通过的话,两个还是都应该保留,一个是便于理解的简易版本,一个是类似于主条目的完全版本。--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4日 (一) 16:10 (UTC)
- 通过后,原维基百科:格式手册#标点符号内规则废除。乌拉跨氪 2013年2月4日 (一) 13:59 (UTC)
- 在中文里,书名号内的外文一般是不用斜体的。书名号的作用是表示这是一个出版物,而斜体的作用之一也是表示出版物,上面«Вокруг света»》的例子则是俄语书名号的用法,因此书名号里加斜体其实和《«Вокруг света»》这个例子的用法是一个道理--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3年2月4日 (一) 12:18 (UTC)
- 《«Вокруг света»》这种情况毕竟与斜体存在明显的差异,冗余一对符号是可以明显观察到的,而且也没有用户会赞同这样的写法。当其内全为外文时,如《Angel in the HELL》,内部参照某些外文标准的斜体也是现实部分用户会使用的形式(特别是翻译),而且也不会出现冗余的符号。是否允许编者能够在这种较特殊的情况下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乌拉跨氪 2013年2月4日 (一) 14:22 (UTC)
- 目前的实践允许编者在编写条目的时候遵守或者不遵守维基百科:格式手册,毕竟内容比形式更重要。有关之前讨论外文使用书名号还是斜体的共识,参见Wikipedia_talk:格式手册/存档2#.E3.80.8A.E3.80.8B.E4.B8.8E.E6.96.9C.E4.BD.93。编者选择书名号和斜体重复使用是因为符合两岸文字标准还是看起来更加美观呢?--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4日 (一) 16:10 (UTC)
- 指引是大部分用户都应该遵循的规则,而不是论述。因这个讨论过于久远,本人未能从原指引中找到相关规则,所以现在表示抱歉。根据2007年的讨论,现在是否直接规定必须以“有中文名称时,第一次出现时用《中文名》(book name),以后用《中文名》;无中文名时,用《book name》。”为唯一的形式?乌拉跨氪 2013年2月4日 (一) 16:38 (UTC)
- 之前的讨论好像跟没有人认为书名号和斜体一起使用是一种可能的形式。两个选择:一个维持现状,按照之前的共识写入;一个是现在讨论力争得到关于此形式是否是“唯一的形式”的共识,如果有共识的话,写入。--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6日 (三) 15:45 (UTC)
- 我主要是关心如果在条目正文中故意声明外文书名时该用什么格式,自己写游戏条目有时就会在正文中特地强调北美版游戏的译名。例如在正文中有“《水浒传》在法语中的译名是Au bord de l'eau”这么一句话,如果对特地定义的法文套用中文书名号感觉有些别扭,加斜体又有人不愿意……--铁铁的火大了 2013年2月7日 (四) 06:18 (UTC)
- 之前的讨论好像跟没有人认为书名号和斜体一起使用是一种可能的形式。两个选择:一个维持现状,按照之前的共识写入;一个是现在讨论力争得到关于此形式是否是“唯一的形式”的共识,如果有共识的话,写入。--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6日 (三) 15:45 (UTC)
- 指引是大部分用户都应该遵循的规则,而不是论述。因这个讨论过于久远,本人未能从原指引中找到相关规则,所以现在表示抱歉。根据2007年的讨论,现在是否直接规定必须以“有中文名称时,第一次出现时用《中文名》(book name),以后用《中文名》;无中文名时,用《book name》。”为唯一的形式?乌拉跨氪 2013年2月4日 (一) 16:38 (UTC)
- 目前的实践允许编者在编写条目的时候遵守或者不遵守维基百科:格式手册,毕竟内容比形式更重要。有关之前讨论外文使用书名号还是斜体的共识,参见Wikipedia_talk:格式手册/存档2#.E3.80.8A.E3.80.8B.E4.B8.8E.E6.96.9C.E4.BD.93。编者选择书名号和斜体重复使用是因为符合两岸文字标准还是看起来更加美观呢?--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4日 (一) 16:10 (UTC)
- 《«Вокруг света»》这种情况毕竟与斜体存在明显的差异,冗余一对符号是可以明显观察到的,而且也没有用户会赞同这样的写法。当其内全为外文时,如《Angel in the HELL》,内部参照某些外文标准的斜体也是现实部分用户会使用的形式(特别是翻译),而且也不会出现冗余的符号。是否允许编者能够在这种较特殊的情况下有一定的选择空间?乌拉跨氪 2013年2月4日 (一) 14:22 (UTC)
- 未有中文译名的外文作品名在中文文段中的呈现形式:
- ……。该作品为Au bord de l'eau。……
- (+)支持。--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7日 (四) 09:41 (UTC)
- (-)反对。乌拉跨氪 2013年2月7日 (四) 11:02 (UTC)
- (-)反对 --Banyangarden(留言) 2013年2月14日 (四) 07:41 (UTC)
- ……。该作品为“Au bord de l'eau”。……
- (+)支持。--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7日 (四) 09:41 (UTC)
有条件(+)支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明确提及了这种用法。但这不是一般性的用法。其原文叙述为“应根据指称意义的不同确定是否用书名号。”首先要判断用这句中的时候这个词是否还是指一个作品。乌拉跨氪 2013年2月7日 (四) 16:32 (UTC)- 有条件(+)支持 若该作品是“文章”而“不是书籍”,用此做法。--Banyangarden(留言) 2013年2月14日 (四) 07:41 (UTC)
- ……。该作品为Au bord de l'eau。……
- (+)支持。--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7日 (四) 09:41 (UTC)
- (+)支持 理由见下文。--Banyangarden(留言) 2013年2月14日 (四) 07:26 (UTC)
- (-)反对。乌拉跨氪 2013年2月7日 (四) 11:02 (UTC)
- 有条件(-)反对,应开例外使整段外文的书目可以用斜体。--(研究维基v百度百科的hanteng✉) 2013年2月7日 (四) 16:19 (UTC)
- (=)中立:我看到不少正规学术出版物是这么用的。不过他们的用法仅限于类似“《圣经》(Holy Bible)”这样的中文+英文的情况,可能不是楼主提到的情况。
话说楼主您这个例句其实并不该这么用,如果您要用名为两个字,那么后面似乎应该用双引号(如:虽然《石头记》是一部名为“石头”的作品)。但是如果有人能找到某个官方语言机构的规范说明,那么我将改变我的习惯。 AlexHe34(留言) 2013年2月7日 (四) 17:03 (UTC)- 把“名”去掉了。乌拉跨氪 2013年2月7日 (四) 16:57 (UTC)
- ……。该作品为《Au bord de l'eau》。……
- (+)支持。--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7日 (四) 09:41 (UTC)
- (+)支持。乌拉跨氪 2013年2月7日 (四) 11:02 (UTC)
- (+)支持。--(研究维基v百度百科的hanteng✉) 2013年2月7日 (四) 16:19 (UTC)
- (-)反对 自创一法,与国际学术传统与百科全书的编纂格式相违。理由详下文。--Banyangarden(留言) 2013年2月14日 (四) 07:55 (UTC)
- ……。该作品为《Au bord de l'eau》。……
- (-)反对。--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7日 (四) 09:41 (UTC)
- (+)支持。乌拉跨氪 2013年2月7日 (四) 11:02 (UTC)
- (-)反对 重床叠架。自创一法,与国际学术传统背违。--Banyangarden(留言) 2013年2月14日 (四) 07:30 (UTC)
- 不好意思,对zy26你的留言进行了拆解。乌拉跨氪 2013年2月7日 (四) 11:08 (UTC)
参考资料内的任何书名,包括出版物名、析出文献名和定期出版物名等,参照包括GB7714在内的标准及惯例(不太清楚港台方面的规定,请了解的维基人补充),是否应当禁止外包书名号? --达师 - 261 - 442 2013年2月8日 (五) 10:06 (UTC)
- 按理说是应该禁止的,但这设计参考文献形式的特殊情况。还是在未来参考文献的格式手册中规定吧。这里专指正文中书名号的情况。乌拉跨氪 2013年2月8日 (五) 11:51 (UTC)
欧美学术传统,书名一律用斜体,根本没有所谓“书名号”。斜体印刷,就表示这是“书名”。在打字机时代,没有斜体,则用下划一线的方式取代斜体印刷以表示书名,也没有“书名号”云云,现存旧式的欧美博士论文正是使用这种格式。篇名则一律加引号、用正体。(在“参考书目”中,篇名有时连引号都不用了。但在段落中,篇名依然用引号和正体。)中文学术论著提及欧洲语言的著作,做法和欧美学术传统一样。如阁下手头上有几本英文或法文的论著,一看即明了。“一般看到的中文书籍文章上,中文书名号里全是外文的一般都不用斜体”云云。“全是外文的”,根本不应加书名号,直接用斜体即可,“书名号里”是否“不用斜体”的问题并不成立。建议参考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Internet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等几部有示例作用的百科全书。--Banyangarden(留言) 2013年2月14日 (四) 07:24 (UTC)
- 阁下注意,这里讨论的不是在外文文段或百科全书中的情况。如果是一本英文的百科全书,里面的著作名当然不会存在“书名号”,而且绝对是斜体的。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在中文环境下的问题。如果有一本中文的百科全书采用不加书名号而直接用外文名,才具备说服力。乌拉跨氪 2013年2月14日 (四) 12:17 (UTC)
- 乌拉先生你好,新春大吉!建议先生(一)参考这几本网上可以读到的著作: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国内版:北京:三联书店,1999)、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国内版: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郑素春:《道教信仰,神仙与仪式》(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2)。这三部著作提及西文书籍用斜体(上述方法3),提及西文文章加引号(上述方法2),都不用书名号。(二)到图书馆参考几本与国际学术“接轨”、阅下认为“具备说服力”的权威性著作。谢谢。--Banyangarden(留言) 2013年2月14日 (四) 14:02 (UTC)
- 可否写明在第几页?太长了,找不到。乌拉跨氪 2013年2月17日 (日) 11:38 (UTC)
- 乌拉先生你好,可参《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页5、页17、页19;《中国青铜时代》页3注11、页157注1、页187注26(后二例在网上没有提供预览,建议先生参考刊印本);《道教信仰,神仙与仪式》页8。以上7例都“在论述中”(在注释中作者也可以展开“论述”,注释不等于“参考资料”)提及西文著作的西文名字,格式是西文书籍用斜体(上述方法3),西文文章加引号(上述方法2),都不用书名号。又,张光直另一本著作《中国青铜时代.二集》(北京:三联书店,1990,此书没有网上预览),页131,做法与以上7例相同,可列为第8例。唯一做法例外的是《中国青铜时代》页1,此页提及一本丹麦文著作,格式是正体、不用书名号(上述方法1)。此当即达师已提及的例子。此处虽不用斜体,但与以上8例相同的一点是,都不用书名号。喋喋不休﹐有劳先生费神,抱歉。--Banyangarden(留言) 2013年2月19日 (二) 18:02 (UTC)
- 《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页5实为参考文献脚注;《中国青铜时代》页3注11实为参考文献脚注,页1则为“《译名》(原名正体)”;《道教信仰,神仙与仪式》页8为“《译名》(原名斜体)”。所举3个例子都非直接单独使用外文斜体或正体。乌拉跨氪 2013年2月20日 (三) 04:03 (UTC)
- 乌拉先生你好。(一)在本章节,讨论重点是书名号,要判断的是编写中文维基时:1.西文书名应否加“书名号”(若不用书名号,是否加引号);2.西文书名应用斜体抑或正体。无论西文书名是否在括号内,都属讨论范围。至于应否有中文译名,则不在讨论范围。(二)即使先生不愿观察括号中提及西文文献旳做法,也可以留意到《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页19提及Journal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时,用斜体,不用书名号。在中文学术界,提及西文文献,书籍用斜体,文章加引号,是沿用国际学界处理书名的做法,不是中国学者自创。日文书籍提及西文书籍,亦采用国际学界的做法。中文维基应沿用既有学术规范,不宜另立一法。谢谢。--Banyangarden(留言) 2013年2月20日 (三) 15:44 (UTC)
- 阁下请注意这里讨论的书名号的使用范围,仅为正文部分,即不包括参考文献也不包括注释。上面所举的例子都无法进行证明在中文文段中单独使用斜体是一种通行的做法。《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页19已为付费内容,我已无法看到。乌拉跨氪 2013年2月20日 (三) 16:06 (UTC)
- 乌拉先生你好,上文我打错了页数。《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中杨联陞〈原商贾〉一文页(十七)提及Journal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时,用斜体,不用书名号。这是乌拉先生可以浏览的部分,有兴趣自行参阅。作为维基的执行编辑,恕我冒昩,先生可到图书馆自己找书看,看看提及西文文献时人们怎样处理,不限于任何人提供的资料。谢谢。--Banyangarden(留言) 2013年2月22日 (五) 15:51 (UTC)
- 补充。《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页(五)、页(十七)、页(十九);《道教信仰,神仙与仪式》页8;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二集》(北京:三联书店,1990),页131;以上5例都“在正文中”、并非“参考文献”亦非“注释”,格式俱是西文书籍用斜体,西文文章加引号,都不用书名号。例子,5个。若有人硬说看不见,抱歉,不是我交谈的对象。谢谢。--Banyangarden(留言) 2013年2月22日 (五) 16:22 (UTC)
- 乌拉先生你好。(一)在本章节,讨论重点是书名号,要判断的是编写中文维基时:1.西文书名应否加“书名号”(若不用书名号,是否加引号);2.西文书名应用斜体抑或正体。无论西文书名是否在括号内,都属讨论范围。至于应否有中文译名,则不在讨论范围。(二)即使先生不愿观察括号中提及西文文献旳做法,也可以留意到《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页19提及Journal of the North 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时,用斜体,不用书名号。在中文学术界,提及西文文献,书籍用斜体,文章加引号,是沿用国际学界处理书名的做法,不是中国学者自创。日文书籍提及西文书籍,亦采用国际学界的做法。中文维基应沿用既有学术规范,不宜另立一法。谢谢。--Banyangarden(留言) 2013年2月20日 (三) 15:44 (UTC)
- 《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页5实为参考文献脚注;《中国青铜时代》页3注11实为参考文献脚注,页1则为“《译名》(原名正体)”;《道教信仰,神仙与仪式》页8为“《译名》(原名斜体)”。所举3个例子都非直接单独使用外文斜体或正体。乌拉跨氪 2013年2月20日 (三) 04:03 (UTC)
- 至少这第一本里面正文都会把外文著作翻译成中文并加上书名号,后附括号内为正常书写的英文,即《书名》(Title),而参考资料不在这篇指引的规定范围内。 --达师 - 261 - 442 2013年2月17日 (日) 17:16 (UTC)
- 乌拉先生你好,可参《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页5、页17、页19;《中国青铜时代》页3注11、页157注1、页187注26(后二例在网上没有提供预览,建议先生参考刊印本);《道教信仰,神仙与仪式》页8。以上7例都“在论述中”(在注释中作者也可以展开“论述”,注释不等于“参考资料”)提及西文著作的西文名字,格式是西文书籍用斜体(上述方法3),西文文章加引号(上述方法2),都不用书名号。又,张光直另一本著作《中国青铜时代.二集》(北京:三联书店,1990,此书没有网上预览),页131,做法与以上7例相同,可列为第8例。唯一做法例外的是《中国青铜时代》页1,此页提及一本丹麦文著作,格式是正体、不用书名号(上述方法1)。此当即达师已提及的例子。此处虽不用斜体,但与以上8例相同的一点是,都不用书名号。喋喋不休﹐有劳先生费神,抱歉。--Banyangarden(留言) 2013年2月19日 (二) 18:02 (UTC)
- 可否写明在第几页?太长了,找不到。乌拉跨氪 2013年2月17日 (日) 11:38 (UTC)
- 乌拉先生你好,新春大吉!建议先生(一)参考这几本网上可以读到的著作: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国内版:北京:三联书店,1999)、余英时:《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国内版: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郑素春:《道教信仰,神仙与仪式》(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2)。这三部著作提及西文书籍用斜体(上述方法3),提及西文文章加引号(上述方法2),都不用书名号。(二)到图书馆参考几本与国际学术“接轨”、阅下认为“具备说服力”的权威性著作。谢谢。--Banyangarden(留言) 2013年2月14日 (四) 14:02 (UTC)
- 阁下注意,这里讨论的不是在外文文段或百科全书中的情况。如果是一本英文的百科全书,里面的著作名当然不会存在“书名号”,而且绝对是斜体的。但我们现在讨论的是在中文环境下的问题。如果有一本中文的百科全书采用不加书名号而直接用外文名,才具备说服力。乌拉跨氪 2013年2月14日 (四) 12:17 (UTC)
-
台湾出版物中外文作品名在中文文段中的形式
-
大陆出版物中外文作品名在中文文段中的形式
- 我随意的翻查了几本来自大陆和台湾的书籍,可见其内中外文作品名在中文文段中的形式:
- 其中,台湾漫游者文化2012年3月出版的《全民书写运动》(ISBN 978-986-6272-89-9)一书中,可明显的见到数种外文作品名用法。其分别为:1、书名号+外文作品名斜体,如图中的《Vogue》、《GQ》等;2、书名号+外文作品名不斜体,如图中的“……,但这对《Vogue》而言,并不适用。……”;3、书名号+书名号内中文译名+括号+括号内外文作品名斜体,如图中的《纽约客》(The New Yorker)等。台湾缪思出版2012年5月出版的《创意CEO2》(ISBN 978-986-6026-14-0)勒口处的简介中也出现了《视觉创意》(Visual Creativity)这样的用法。
- 另外,大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学回忆录》中,则出现了书名号+书名号内中文译名+括号+括号内外文作品名斜体,如图中《蛙》(The Frogs)、《工作与时日》(Works and Days)。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出版的《胡适论人生》中也同样出现了《海上夫人》(The Lady from the Sea)这样的用法。
- 所以“《中文作品名译名》(''外文作品名'')”在两岸出版物中都可见;“《''外文作品名''》”、“《外文作品名》”在出版物中可见,大陆作品再进一步查找应该也是可见的。所以现草案内容不存在问题。乌拉跨氪 2013年2月24日 (日) 01:10 (UTC)
连接号
(!)意见,现时格式手册中,“允许两种连接号的使用,一种是全角连字符“-”,另一种是半角连字符“-””,不同于草案的“连接号的形式可分为:短横线“-”、一字线“-”和波浪线“~””。建议沿用前者。--Gakmo(留言) 2013年2月5日 (二) 03:20 (UTC)
- 更改处已在上部“连接号的修订部分”说明。解决了“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再议格式手册中关于连字号的规定”的争议。乌拉跨氪 2013年2月5日 (二) 08:02 (UTC)
- 不太明白您的意思,我关注的是新草案容许同时存在“-”和“~”,会造成格式混杂。--Gakmo(留言) 2013年2月6日 (三) 02:32 (UTC)
- 既然不赞同给予编者多种选择,那我就把“~”删除掉吧。乌拉跨氪 2013年2月6日 (三) 08:18 (UTC)
- 最好说明在中文里面使用“~”是可以的,但是Wikipedia只采纳其中的一种。--zy26 was here. 2013年2月6日 (三) 15:45 (UTC)
- 既然不赞同给予编者多种选择,那我就把“~”删除掉吧。乌拉跨氪 2013年2月6日 (三) 08:18 (UTC)
- 不太明白您的意思,我关注的是新草案容许同时存在“-”和“~”,会造成格式混杂。--Gakmo(留言) 2013年2月6日 (三) 02:32 (UTC)
- 更改处已在上部“连接号的修订部分”说明。解决了“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再议格式手册中关于连字号的规定”的争议。乌拉跨氪 2013年2月5日 (二) 08:02 (UTC)
- 建议允许使用波浪线做连接号。曾有维基人说,由于横线连字符长得像减号,在使用横线连接数字时会被误解为减号。 --达师 - 261 - 442 2013年2月14日 (四) 13:40 (UTC)
- 对于允许使用两种连接号没有太大意见,只是担心在同一条目中出现两种连接号可能会显得比较混乱。抑或可考虑使用长横 "——" (占两个字的位置)?--Gakmo(留言) 2013年2月15日 (五) 11:22 (UTC)
- 那是否需要规定在同一段落内必须统一?乌拉跨氪 2013年2月17日 (日) 11:35 (UTC)
- 只允许波浪线连接数字就好了吧。如果要求统一不妨全篇统一。 --达师 - 261 - 442 2013年2月18日 (一) 10:19 (UTC)
- 不过就现在的现实情况而言,浪纹线极少人使用。乌拉跨氪 2013年2月18日 (一) 16:52 (UTC)
- 推荐采用-,不禁止使用~,但要求全篇统一,应该没问题吧。 --达师 - 261 - 442 2013年2月27日 (三) 07:37 (UTC)
- 仅说明了不建议使用。统一的问题未加入,可能会有争议。乌拉跨氪 2013年2月27日 (三) 09:13 (UTC)
- 推荐采用-,不禁止使用~,但要求全篇统一,应该没问题吧。 --达师 - 261 - 442 2013年2月27日 (三) 07:37 (UTC)
- 不过就现在的现实情况而言,浪纹线极少人使用。乌拉跨氪 2013年2月18日 (一) 16:52 (UTC)
- 只允许波浪线连接数字就好了吧。如果要求统一不妨全篇统一。 --达师 - 261 - 442 2013年2月18日 (一) 10:19 (UTC)
- 那是否需要规定在同一段落内必须统一?乌拉跨氪 2013年2月17日 (日) 11:35 (UTC)
- 对于允许使用两种连接号没有太大意见,只是担心在同一条目中出现两种连接号可能会显得比较混乱。抑或可考虑使用长横 "——" (占两个字的位置)?--Gakmo(留言) 2013年2月15日 (五) 11:22 (UTC)
分隔号
是否应该注明全形(/)或半形(/)皆可?抑或只容许其中一种?--Gakmo(留言) 2013年2月15日 (五) 11:22 (UTC)
- 印象中没见过中文出版物用全角分隔号?另外大陆的输入法一般都用这个键打顿号(、),全角不太好输出?--铁铁的火大了 2013年2月17日 (日) 10:46 (UTC)
- 大陆国家标准里未出现全角的分隔号。关于这点Gakmo有什么建议?乌拉跨氪 2013年2月17日 (日) 11:42 (UTC)
- 明白了。--Gakmo(留言) 2013年2月18日 (一) 08:00 (UTC)
- 不过我看一些台湾的作品,貌似都是全角的分隔号。所以我还是在草案中加入好了。乌拉跨氪 2013年2月24日 (日) 01:12 (UTC)
- 明白了。--Gakmo(留言) 2013年2月18日 (一) 08:00 (UTC)
- 标题中的分隔号是否应该说明一下与子页面的区别?--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3年2月26日 (二) 01:44 (UTC)
- 大陆国家标准里未出现全角的分隔号。关于这点Gakmo有什么建议?乌拉跨氪 2013年2月17日 (日) 11:42 (UTC)
顿号
虽说在书名号或引号之间加顿号也不算错,但是在分隔号的第二个例子里用到了这种不太标准的方法,可能会给用户不正确的暗示,可否考虑修改一下?--InstantNull(留言) 2013年2月27日 (三) 19:30 (UTC)
- 分隔号的第二个例子?阁下是不是搞错了?乌拉跨氪 2013年2月28日 (四) 19:26 (UTC)
- 不好意思,受上面的影响,是我搞错了…我指的是间隔号的第二个例子。
- 正确:《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庄子·秋水篇》
- 错误:《庄子/秋水篇》、《庄子-秋水篇》、《庄子-秋水篇》、《庄子.秋水篇》
--InstantNull(留言) 2013年3月1日 (五) 08:00 (UTC)
- 你的意思是要改成像下面这样?
- 正确:《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庄子·秋水篇》
- 错误:《庄子/秋水篇》
- 错误:《庄子-秋水篇》
- 错误:《庄子-秋水篇》
- 错误:《庄子.秋水篇》
--冬天风摇酒馆绣中灯(克劳棣喜欢的句子) 2013年3月1日 (五) 08:30 (UTC)
- GBT中4.5.3.5顿号写明:“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这不是禁止性规定,所以这样写也是没有问题的。由编者自行决定加或不加。乌拉跨氪 2013年3月1日 (五) 11:01 (UTC)
- 正因如此我才提这个,我不是说它错了,只是可能误导用户说这是推荐用法。或许有些吹毛求疵。--InstantNull(留言) 2013年3月1日 (五) 18:38 (UTC)
- 正确的例子和错误的例子都用了这样的形式,应该就算不上推荐了吧,两者是平衡的。乌拉跨氪 2013年3月2日 (六) 10:08 (UTC)
- 正因如此我才提这个,我不是说它错了,只是可能误导用户说这是推荐用法。或许有些吹毛求疵。--InstantNull(留言) 2013年3月1日 (五) 18:38 (UTC)
- GBT中4.5.3.5顿号写明:“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这不是禁止性规定,所以这样写也是没有问题的。由编者自行决定加或不加。乌拉跨氪 2013年3月1日 (五) 11:01 (UTC)
句号、冒号、顿号的问题
(-)反对
句2:存在于图表中的短语式说明文字,其中部内容可用逗号,但末尾不用句号。就算是有些时候说明文字内容比较长,在前面的语段中已出现句号,最后的结尾处仍不用句号。
若图表内的文字已使用句号,则最后的结尾处也要使用句号。
(?)疑问
在使用顿号标示较长、较多或较复杂的并列成分之间的停顿这一情况下,最后一个成分前可用“以及(及)”连接。但使用“以及(及)”后,之前应使用逗号,而非顿号。
我记得中文中似乎没有“我喜欢吃香蕉、苹果、和梨”这种用法,一般是“我喜欢吃香蕉、苹果和梨”。这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点符号使用规范吗?
(?)疑问
全角冒号用在总结性或提示性词语之后(如“说/道/问/答”、“例如/比如”、“证明/假设/得到”等词后)
这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标点符号使用规范吗?
我看上面的讨论基本已经结束了,也达成共识,修改了条目。乌拉跨氪正在维基百科:互助客栈/方针申请通过,我这些意见可以另行讨论。--Gqqnb(留言) 2013年3月13日 (三) 04:56 (UTC)
- 上面的三个规定都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标准。您举例中的“我喜欢吃香蕉、苹果和梨”为正确用法,该处规定的仅限“以及(及)”,且为在“较长、较多或较复杂的并列成分之间”。原文下方已举例说明。乌拉跨氪 2013年3月13日 (三) 07:43 (UTC)
通过Wikipedia:格式手册/标点符号为指引
经过之前的讨论,对Wikipedia:格式手册/标点符号进行大幅的修订。已有较长一段时间没有新的修改意见,所以提请通过为指引。若有新的修改意见,请在下方提出。乌拉跨氪 2013年3月12日 (二) 17:03 (UTC)
- (+)支持,对修改部分没有意见。--Gqqnb(留言) 2013年3月13日 (三) 04:58 (UTC)
- 请明确指出此指引不适用于参考资料格式。其他(+)支持。 --达师 - 261 - 442 2013年3月13日 (三) 09:46 (UTC)
- (+)支持。--Gilgalad 2013年3月13日 (三) 10:12 (UTC)
- 在讨论中我曾列出详细的括号使用准则,特别是有关数字、外文、拉丁字母缩写等部分,我仍然认为需要在“括1”详细注明。我(&)建议把“1. 注释文字内容或作出补充说明。”补充为“1. 注释文字内容或作出补充说明,如数字、单位、外文原名、拉丁字母缩写等。”并且相应地加入例子。我觉得如此详细是有必要的。钢琴小子 打个招呼 查看贡献 2013年3月13日 (三) 17:42 (UTC)
- 加了个例子。乌拉跨氪 2013年3月13日 (三) 18:07 (UTC)
- 谢!(+)支持钢琴小子 打个招呼 查看贡献 2013年3月14日 (四) 19:34 (UTC)
- 加了个例子。乌拉跨氪 2013年3月13日 (三) 18:07 (UTC)
- (+)支持:仍然对间隔号的例子耿耿于怀……--InstantNull(留言) 2013年3月13日 (三) 20:31 (UTC)
- 完成,乌拉跨氪 2013年3月21日 (四) 12:23 (UTC)
建议添加竖排标点指引
我建议再在文中添加添加竖排标点符号指引。现在 Unicode 已经收录了一些竖排汉字专用的标点符号,建议把这些符号推荐给大家,以便指导用户在竖排字中使用标点符号。
可用的符号有:
︐︑︒︓︔︕︖︗︘︙︰︱︲︳︴︵︶︷︸︹︺︻︼︽︾︿﹀﹁﹂﹃﹄﹇﹈
(其中前七个符号依照中国大陆标准设计) -- ──★── 2013年6月7日 (五) 17:26 (UTC)
- (!)意见 制定指引时,可以参考这篇范文。-- ──★── 2013年6月7日 (五) 17:35 (UTC)
- 维基百科不提供竖排编辑的。乌拉跨氪 2013年6月8日 (六) 06:16 (UTC)
- 我的意见是为使用 {{Vtext}} 系列模板做成的竖排文字制定相关的标点符号指引。-- ──★── 2013年6月8日 (六) 13:13 (UTC)
- 这个模板的使用量连50个条目都不到。乌拉跨氪 2013年6月8日 (六) 19:49 (UTC)
- 我的意见是为使用 {{Vtext}} 系列模板做成的竖排文字制定相关的标点符号指引。-- ──★── 2013年6月8日 (六) 13:13 (UTC)
关于部分条目滥用《》
- 记得《》是大陆那边标示书名在用的,那电视节目或电影……等,如无书籍作品,用《》恰当吗?-P1ayer(留言) 2013年6月18日 (二) 11:51 (UTC)
- 台湾人士对大陆的了解比大陆人还要深呢,佩服。这里是台湾的用法,如果不同可以做地区词转换。—Snorri(留言) 2013年6月18日 (二) 12:16 (UTC)
- 不是书籍的话根据印象用引号比较好。才疏学浅不一定正确。--脳内补完。◕‿◕。メッセージ 2013年6月18日 (二) 14:59 (UTC)
- 中华民国教育部颁订的《重订标点符号手册》把影剧名、歌曲名、报章、杂志甚至电子报全都编入书名号的适用范围之内,所以我看不出目前中文维基的格式规范有啥不妥之处。--泅水大象™ 讦谯☎ 2013年6月18日 (二) 16:05 (UTC)
- 上网查了下,百度百科这里和一些政府网站比较官方的说法是:
用于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名、歌曲名、图画名等的符号。“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标点符号用法》,1995年12月13日发布,1996年6月1日实施)“用在书名、篇名、歌曲名、影剧名、报纸杂志名和图表名等。”(《重订标点符号手册》,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中华民国八十六年三月台湾学术网络三版)
句子本身是否在强调需要加书名号内容的名称性,如果强调其名称性,则用书名号,如果侧重强调题目的内容,那么需要加引号而不是书名号。(节选自百度百科) - 所以不同于台湾(中华民国),台湾的多了影剧名和歌曲名等,所以看情况,电影名可不用书名号--脳内补完。◕‿◕。メッセージ 2013年6月19日 (三) 14:11 (UTC)
- 上网查了下,百度百科这里和一些政府网站比较官方的说法是:
- 中华民国教育部颁订的《重订标点符号手册》把影剧名、歌曲名、报章、杂志甚至电子报全都编入书名号的适用范围之内,所以我看不出目前中文维基的格式规范有啥不妥之处。--泅水大象™ 讦谯☎ 2013年6月18日 (二) 16:05 (UTC)
- 《重订标点符号手册》修订版?2008年12月偷改的?-P1ayer(留言) 2013年6月19日 (三) 08:24 (UTC)
- 随着时代改变修正标准还是有必要的啦!想想在古代根本连标点符号这种东西都不存在,古人学文还得先学断句,那又该怎么说呢?--泅水大象™ 讦谯☎ 2013年6月19日 (三) 09:03 (UTC)
- 2011版的《标点符号用法》规定书名号用于:书名、卷名、刊物名、报纸名、文件名等;电影、电视、音乐、诗歌、雕塑等各种用文字、声音、图像等表现的作品名称;全中文或中文在名称中占主导地位的软件名;作品名的简称--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3年6月20日 (四) 02:01 (UTC)
建议表示年代跨度时使用“~”
from 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
现在维基上表示年代跨度时广泛使用“—”,但这个符号的视觉效果不是很好,如“1999年—2000年”,感觉有两个问题:一是“—”的横向跨度大而且生硬,与两侧的文字几乎接上,看起来非常拥挤并有被压迫感;二是“—”与汉字“一”实在太类似,虽然不可能被误解,但感觉起来让人有些不舒服。我提议以“~”来替代这个符号,效果如“1999年~2000年”。希望征求一下大家的意见,如果有支持者的话,我想把这个建议提到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中去讨论。--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12:09 2007年4月19日 (UTC)
- 反对,“~”不显示在方格中间,且弯曲,不容易辨认。—Isnow 12:48 2007年4月19日 (UTC)
- 不显示在中间是事实,不过不容易辨认从何而来?而且弯曲正可以表示“时间度过”这一意思。--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4月19日 (四) 13:29 (UTC)
- 大陆的字型确实是不显示在中间,不妥,过如果是全形的“~”呢?→真的很啰唆的阿佳 12:55 2007年4月19日 (UTC)
- 全角的效果如“1999年~2000年”。--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4月19日 (四) 13:29 (UTC)
我现在有些倾向于全角的“~”了。不知道最初设定格式指南时为什么规定使用“—”?看起来真的很不舒服。--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4月19日 (四) 13:45 (UTC)
- 正式的文书上使用哪种?在欧美,都是使用(较长的) - ,华语圈呢?--Jnlin(讨论) 2007年4月19日 (四) 13:48 (UTC)
- 这里有一些关于“—、-、~、–”的讨论。—Isnow 2007年4月19日 (四) 14:20 (UTC)
感觉上有时候使用全型(尤其是相近的年份,如1925年~1926年)好像给人一个“大约”而不“确实”年份的感觉……-费儿(费儿的费话屋) 2007年4月19日 (四) 14:25 (UTC)
- 台湾这边表示一段时间,大多也是惯用“~”,一开始看不习惯维基的“—”,现在看久了,反而觉得“~”怪怪...。WiDE 写于世界时间 2007年4月19日 (四) 14:55 (UTC)
- 如果直接用中文字呢?(如“1999年至2000年”)67.103.245.50 2007年4月20日 (五) 00:16 (UTC)
- 我也觉得“至”字或“-”会比较好。-费儿(费儿的留言簿) 2007年4月20日 (五) 15:18 (UTC)
- 如果直接用中文字呢?(如“1999年至2000年”)67.103.245.50 2007年4月20日 (五) 00:16 (UTC)
我昨天查了一下中文文献,发现除了《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和《苏联历史百科全书》使用全角的~以外,都是使用的“—”。所以我现在不坚持原来的意见了。但是很奇怪,印刷铅字中的“—”比一个汉字占据的空间宽,而且并不与两侧的字相接(《参考消息》使用的“—”让人感觉他们好象故意空了一格)。而且,由于印刷品采用宋体,所以“—”明显比汉字的线条细,也不那么像“一”了。能否在维基上实现这一效果?--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4月20日 (五) 01:37 (UTC)
- (+)支持全形“~”连接号。--百楽兎 2007年4月20日 (五) 04:00 (UTC)
- 我也倾向全形“~”连接号。至于那横线长短粗细的问题在于个人的浏览器设定,只要个人的浏览器要将预设改为宋体很容易可以办到全面显示宋体。→真的很啰唆的阿佳 2007年4月20日 (五) 05:32 (UTC)
- 您误会了,我的意思是在不用宋体的情况下让连接号变得好看一些。--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4月20日 (五) 08:31 (UTC)
- 我也倾向全形“~”连接号。至于那横线长短粗细的问题在于个人的浏览器设定,只要个人的浏览器要将预设改为宋体很容易可以办到全面显示宋体。→真的很啰唆的阿佳 2007年4月20日 (五) 05:32 (UTC)
那么,我也支持“~”。--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4月20日 (五) 08:31 (UTC)
嗯。全形~好啊。想做个机器人搞年代用~革命,只怕不小心杀到不该杀的。—陋室★茶话★第四次维基质量战 2007年4月20日 (五) 09:10 (UTC)
现在去转, 涉及很大量的工作, 而且成效也不是那么多。其实这个符号有必要统一吗? --Kevin wong 2007年4月20日 (五) 11:47 (UTC)
全形“~”连接号蛮好的,不过的确,现在去转会涉及很大量的工作,是否有必要统一是一大问题,我有时用“-”,有时用“ - ”,现在要统一的话,我的编辑次数要高于Shizhao兄的了。—Chaplin ♨来喝杯茶吧! ★日头西出 2007年4月20日 (五) 12:01 (UTC)
- 目前,比较多的人支持使用“~”,先在{{bd}}做个修改。—Isnow 2007年4月20日 (五) 12:20 (UTC)
(!)意见,如果是对于一些年代比较模糊的人物或事件,而年份又是相近的,用~好像会令人误会:好像以下的文字(虚构的):
- “费尔南德斯一世,公元前2936~前2934,费国国王”
- “费尔南德斯一世,公元前2936-前2934,费国国王”
前者感觉上好像只给人一个不确实的的年份,可能令人误会是一个估计的年份;而后者就比较坚实,给人一种明确的感觉。
(只是我的个人意见……)-费儿(费儿的留言簿) 2007年4月20日 (五) 15:09 (UTC)
- 我强烈反对使用~来代替-,因为绝对有后遗症。1.台湾公文实务中,类似例子似乎使用-符号2.-在某程度而言属数字(减号)一部分,而~就不是了。大家看看键盘,最右上角有着-号的右边数字小键盘部分是否有~?3.~与-两符号,大家冷静想想,那个比较接近至这个中文字呢?--winertai 2007年4月20日 (五) 15:11 (UTC)
- 你的第二个理由怪怪的,因为~也是数学符号。MLL☻TALK 2007年4月20日 (五) 15:21 (UTC)
- 我强烈反对使用~来代替-,因为绝对有后遗症。1.台湾公文实务中,类似例子似乎使用-符号2.-在某程度而言属数字(减号)一部分,而~就不是了。大家看看键盘,最右上角有着-号的右边数字小键盘部分是否有~?3.~与-两符号,大家冷静想想,那个比较接近至这个中文字呢?--winertai 2007年4月20日 (五) 15:11 (UTC)
不不不,大家误会我的意思了。我并没有要求改动现有的使用“—”的页面,而是希望用户看到使用其他连接号的页面时不要强制修改为“—”。也即,容忍“~”与“—”的并存,因为现在许多人喜欢转换连接号。--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4月21日 (六) 00:46 (UTC)
说实话,我不认为哪个更好看,但是我认为波浪线不是正规用法(不见于标点符号),另外连接号的具体用法请见这里。维基最好鼓励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Mukdener|留言 2007年4月21日 (六) 22:09 (UTC)
- 有标准是好的,便于大家在同一基础上沟通,但死守标准是不好的,因为反而妨碍了追求更方便的标准。标点符号的创置仅仅是为了增加阅读上的方便,一旦既有标准有所不方便,应该毫不犹豫本着创置标准时的初衷进行改革。“—”和汉字的“一”容易相混是很多人的共同经验,尤其在黑体汉字字型下这个问题更加明显。--百楽兎 2007年4月22日 (日) 02:17 (UTC)
我反对改动,一则是“—”是标准,二则是即成事实。正如当年质疑“逝世”而不用“死亡”,如说必要性,后者更必要。— fdcn talk 2007年4月22日11:12 (UTC+8 4月22日19:12)
- 我想这也不是既成事实。如果您经常关注人物传记页面,会发现连接号五花八门,也有直接使用英语的“-”的。--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4月23日 (一) 02:17 (UTC)
(-)反对,理由同user:Fdcn及User:Winertai。—Ellery 2007年4月22日 (日) 15:33 (UTC)
用“—”问题比较多,用“~”会比较好—JEFF 2007年4月22日 (日) 17:57 (UTC)
- (-)反对使用“~”来代替“—”,“—”是中文书籍中最常用的连接号,维基应该选用最常用的符号。—长夜无风(风言风语) 2007年4月22日 (日) 18:28 (UTC)
(!)意见:我不倾向于哪个,但坚决反对并存使用,对符号的选择规范我期望能都定于一。这样最利于维基的读者。维基是自由的百科全书,但不是混乱的百科全书。Hawyih 2007年4月22日 (日) 18:52 (UTC)
- 我复述一下新华字典后面的标点符号使用规范。该标准推荐使用“—”,但同时指出:
连接号还有3种形式:“——”(占两格),“-”(占半格)和“~”(占一格)。
另外我想知道:中文铅字的“—”是否是键盘上的那个键?还是另有unicode码?--Douglasfrankfort (talk to me) 2007年4月23日 (一) 02:17 (UTC)
(-)反对:同意winertai和长夜无风的见解。—Charlotte1125 2007年4月24日 (二) 03:49 (UTC)
(=)中立:“—”与“~”并存,只要在同一个条目里统一就可以。MLL☻TALK 2007年4月24日 (二) 12:23 (UTC)
个人认为现在宜先把这个讨论移至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中—dbslikacheung 2007年4月29日 (日) 13:56 (UTC)
- 本讨论移动自Wikipedia talk:格式手册_(破折号和连接号)。 --达师 - 270 - 456 2013年9月10日 (二) 02:24 (UTC)
连字号的问题
昨天我把开普勒-10b条目移动到开普勒10b,因为其他类似条目开普勒4、开普勒4b、开普勒5、开普勒5b……等条目都没有连字号。但User:Shizhao马上回退了我的移动,说“查NASA官网[1],是有横杠的,一般来说,翻译的话不应该特意减去这些连接号的”。那么到底应不应该有连字号?请大家讨论一下。--Symplectopedia (留言) 2011年1月12日 (三) 10:37 (UTC)
- 我觉得有比较好,在给翻译条目命名的时候会尽量尊重原始的命名格式,由于相当多的条目都是英语圈的东西所以基本上就以英文wiki命名方式“为准”了。Jane (留言) 2011年1月16日 (日) 16:23 (UTC)
- (!)意见应该尊重原始命名方式,毕竟是人家弄出来的。--苹果派.留言 2011年1月16日 (日) 19:20 (UTC)
- 本讨论移动自Wikipedia talk:格式手册_(破折号和连接号)。 --达师 - 270 - 456 2013年9月10日 (二) 02:24 (UTC)
全角/半角标点符号
在Wikipedia:格式手册/标点符号中,只有全角、半角各有其用途的标点符号有注明两者之分,如冒号、括号、感叹号等等,但其他标点符号如逗号、句号、问号等就没有注明不可使用半角标点。维基百科的潜规则是,中文内容全都要使用全角标点符号。我建议在格式手册中予以清晰注明。详见百度贴吧上的讨论。钢琴小子 打个招呼 查看贡献 2014年3月13日 (四) 19:43 (UTC)
- 指引开头的这两句话应该就是说明了。方针具体内容的说明只是部分的举例,除此以外的均以上面这两句话为标准。若存在特例再为考虑就可以了。乌拉跨氪 2014年3月14日 (五) 02:26 (UTC)
- 明白。唯独有人会认为半角逗号、问号都属于标准中文标点,所以我在各项标点细节中加上“全角”二字。钢琴小子 打个招呼 查看贡献 2014年3月14日 (五) 03:29 (UTC)
- (+)支持--Temp3600(留言) 2014年3月19日 (三) 15:34 (UTC)
抛弃全角连字符(U+FF0D),改用em dash(U+2014)字符表示“一字线”连接号
原标题为: 全角连接号应改用em dash,而非全角连字符
原标题为: 连接号(dash)不是连字符(hyphen)
维基百科应该使用em dash作为“一字线”连接号的字符,代替目前使用的U+FF0D。
- 《重订标点符号手册》电子版连接号为em dash;《标点符号用法》的连接号和不占满一格的FULLWIDTH HYPHEN相比更像em dash。
- 在西文中,hyphen并不用于几个元素并列情况下的词合成;并列情况应使用en dash。对于MVC(模型—视图—控制器)、“北京—上海特别旅客快车”等词汇,使用FULLWIDTH HYPHEN而不是dash偏离了Unicode标点名称的语义。[连注 1]
- 以前引用的“政府文档”权威性和可靠性存疑,且有新版(第一条)就应该与时俱进更新。
- 连接号不是连字符,说一样的应该拖出去啪啪啪[开玩笑的]。第一条的两个标准里面甚至都没有“连字符”。
我认为目前格式手册及命名常规对于连接号和连字符的处理有问题,特别是对于Talk:MVC的情况而言(建议里给的是U+FF0D,本质上是一种hyphen)。对于三者并列的MVC(Model–view–controller)而言,西文中以表并列的en dash连接,应按照2011《标点符号用法》的 4.13.3.2(一字线)标注,所以问题本质上还是一字线是什么字符的问题。
对于西文,连接号条目提到,“连接号不是连字符”,并且将其用途也列了出来(所以上面这句话是错的)。按照enwp写的话大概是这么回事:
- hyphen
表示单词合成。这个应该没争议。- 中文对于ice-cream-flavored这种各元素不平等的拼词基本不需要额外标点:“他喜欢吃冰激凌风味的维基娘”。
- 中文的hyphen应该类似《用法》中的短横,至于那个横是不是hyphen再说。
跨行断字。- 中文本来就可以随便断,并且这属于呈现问题。
- 在AMA格式手册中可表范围。
- en dash
前后带空格起破折号的解释作用。- 全角大行其道,直接用em dash了。类似性还是值得注意的。
- 表示并列关系(“A与B”、“A至B”(道路))
比分:31–0- 虽然这是个并列的有趣例子,但中文直接用“比”了。
- 表示范围(也算是“A至B”的一种,APA)
比hyphen高一级别的词缀关系,用于给合成词加词缀。
- em dash
- 前后不带空格的解释说明用的破折号。
前带空格,后不带空格的引文破折号。(啊对了,我那个签名的讨论存档掉了吗……)
(对中文显然无用的部分已用用删除线划掉。)
我们找用于“并列或范围”的情况(对应的《用法》例子是“北京—上海特别旅客快车”)。按照保留Unicode语义、“西文里是个dash中文里就不该是hyphen”的想法,这个字符应该是em dash。
在呈现上,em dash也和2011《用法》给出的范例(文档 p.10,PDF p.13)更为相似——和破折号一模一样,只是宽度减半。相比之下,U+FF0D的宽度比U+2014窄得多,完全没有“占满一格”的意思。
- ^ Unicode语义级别的说明几乎只有名称和PDF上面的一些小注解。注解用的是英文,用法一般也按照英文的习惯描述(例如顿号在Unicode里面叫做“IDEOGRAPHIC COMMA”),解读也应该这么做。
--Artoria2e5编 保持页面整洁,直接ping我回复。 2016年5月31日 (二) 04:24 (UTC)
- 所以阁下认为Wikipedia:格式手册/标点符号下关于连接号的内容需要进行什么修改吗?乌拉跨氪 2016年5月31日 (二) 16:34 (UTC)
- 改成em dash,原因是Unicode语义和其来源的西文标点语义,以及em dash 呈现上显然更符合。--Artoria2e5编 保持页面整洁,直接ping我回复。 2016年6月2日 (四) 00:19 (UTC)
- 英文不看。楼主在讲些什么?--Gqqnb(留言) 2016年6月2日 (四) 00:17 (UTC)
@乌拉跨氪、Gqqnb:前几天睡得少脑子迷糊,写得很乱。现在补救了一下,将就看看吧。--Artoria2e5编 保持页面整洁,直接ping我回复。 2016年6月2日 (四) 00:54 (UTC)
请问有谁看懂Artoria是想讨论什么吗?丝毫看不出他说的话是与维基百科有什么关系,还有这讨论的目的与诉求是什么。--114.46.246.154(留言) 2016年6月4日 (六) 12:26 (UTC)
- 我看得懂。 --达师 - 334 - 554 2016年6月4日 (六) 12:30 (UTC)
- 他是想做什么?--114.46.246.154(留言) 2016年6月4日 (六) 12:33 (UTC)
- 我不认为我转述一遍你就看得懂。他想把现在WP:格式手册/标点符号中规定使用的连接号从“-”(U+FF0D,FULLWIDTH HYPHEN-MINUS)改成“—”(U+2014,EM DASH)。 --达师 - 334 - 554 2016年6月4日 (六) 12:38 (UTC)
- 所以他是想要求从“-”变更成“—”,这样看只是技术上问题,维基百科预设工具里所给出来就是“-”,那么这就与我们在编辑条目要怎么使用连接号(连字号)是没什么关系了。--114.46.246.154(留言) 2016年6月4日 (六) 13:01 (UTC)
- 嗯。怎么使用那些算是我另外讨论,认为连接号用法上更像西文连接号(dash)而非连字符(hyphen),按照Unicode的各种精神应该找一个dash用。谈到了用法辨析其实也算是较宽松地扯上了条目里的用法,例如MVC提供的英文单词在某个修订版之前是错误地使用了hyphen。
- 另外我这样开标题是让你们可以分点回复的……挪了啊。--Artoria2e5编 保持页面整洁,直接ping我回复。 2016年6月4日 (六) 16:33 (UTC)
- 不就是把连接号改长一点吧?--★Fish out Yue in the water.☆ 2016年6月6日 (一) 04:52 (UTC)
- 正确与否的问题这么说可不好哟。“不就是百度百科加个CC-BY-SA,搞点自由民主再加点参考资料吗?”--Artoria2e5编 保持页面整洁,直接ping我回复。 2016年6月6日 (一) 14:46 (UTC)
- 不就是把连接号改长一点吧?--★Fish out Yue in the water.☆ 2016年6月6日 (一) 04:52 (UTC)
- 所以他是想要求从“-”变更成“—”,这样看只是技术上问题,维基百科预设工具里所给出来就是“-”,那么这就与我们在编辑条目要怎么使用连接号(连字号)是没什么关系了。--114.46.246.154(留言) 2016年6月4日 (六) 13:01 (UTC)
- 我不认为我转述一遍你就看得懂。他想把现在WP:格式手册/标点符号中规定使用的连接号从“-”(U+FF0D,FULLWIDTH HYPHEN-MINUS)改成“—”(U+2014,EM DASH)。 --达师 - 334 - 554 2016年6月4日 (六) 12:38 (UTC)
- 他是想做什么?--114.46.246.154(留言) 2016年6月4日 (六) 12:33 (UTC)
- 看得懂,而且同意他的看法。简单说就是目前用的 U+FF0D ,语义上不正确,是 hyphen,并非“连接号 (dash)”(近似破折号);而提案中的 U+2014 是 em dash,也就是语义上的“破折号”。我觉得目前做法的 U+FF0D 根本是一种为了形状类似而采用的符号滥用。--Zerng07(留言) 2016年6月7日 (二) 14:51 (UTC)
“政府文档”引用问题
我这几天又看了一下当时Wikipedia:投票/格式手册中关于连字号的规定#先前的讨论提到的政府文档,我对此的观点是:
总之我的意思就是“我比你们聪明”。我是说,共识显然被误导了。——Artoria2e5编 保持页面整洁,直接ping我回复。 2016年6月4日 (六) 02:35 (UTC)
顺便看看短横
之前提到过,《CLREQ》按照2011《用法》中短横线长度为一字线一半的规定,结合en dash宽度为em dash一半的传统,认为短横线应该是en dash(–, –
),而不是目前MOS规定的hyphen(-)。这点比较有意思,况且也算是hyphen/dash辨析的一部分,所以也分出来讨论吧。
——Artoria2e5编 保持页面整洁,直接ping我回复。 2016年6月4日 (六) 02:45 (UTC)
将着重号加入格式手册
在书写文章时常常需要强调一部分内容,此时(对于中文)要么使用引号(见 PUNCT 引2),要么使用着重号。较短的、限于某个字词的强调尚可用引号处理,遇到稍长一点的句子就基本只能用着重号了。这种标点符号常见于中国大陆,在香港的使用基本限于教科书,而在台湾教育部用法未见定义。
着重号可以使用条目提到的 text-emphasis: filled circle;
实现,考虑到浏览器兼容性、CSS属性前缀、显示回落等因素的具体代码可以参考han.css。(嗯,我是支持直接这么指定
的。)
<em>
--Artoria2e5编 保持页面整洁,直接ping我回复。 2016年7月4日 (一) 08:45 (UTC)
- wikipedia会在什么地方用到着重号?为什么一定要用着重号?乌拉跨氪 2016年7月4日 (一) 20:16 (UTC)
- Wikipedia:格式手册/文字格式#不要过度强调。--菲菇@维基食用菌协会 2016年7月4日 (一) 20:24 (UTC)
- “在书写文章时常常需要强调一部分内容”的说法带有作者或编者的主观判断,所以所谓之“着重号”在维基百科内文是不宜使用,但是有一个状况是例外,若有引用原文之必要而原文本来就有其作/编者的“强调说法”,则可以按原文如此的方式强调以WP:SUBSTANTIATE。--❦‽研究及来源 hanteng✉ 2016年7月5日 (二) 02:54 (UTC)
呃……没人 ping 我我各种看不到啊。挖个坟好了,就当是给以后重提的时候准备一下吧。
@乌拉跨氪、PhiLiP、Hanteng:嗯,“常常需要”属于很模糊——几乎是在鬼扯——的事情。稍微说几个要用到的例子吧……
- 按照“做正确的事”的想法,需要一个适当的方式表示着重这种标点元素。Hanteng 提到用于引文什么的是很好的例子。
- 使用例子可以考虑 enwp 的内容,当然这需要讨论:Emphasis may be used to draw attention to an important word or phrase within a sentence, when the point or thrust of the sentence may otherwise not be apparent to readers, or to stress a contrast.
- 对于加重一个字词之类的用法,着重号不与其他标点规则冲突,也比加粗之类看上去(不戴眼镜时的灰度上)温和一些。
——Artoria2e5编 保持讨论完整,直接ping我回复。 2016年9月22日 (四) 14:33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