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Jg451/议会任务文件
所有任务已经过资政院国是会议讨论通过,任务的内容由国是会议下属的维基任务委员会进行编写。
任务文件一:理论性经典左翼主义活动的跟踪观察记录
编写中心:文件内容作为Jg451的参考资料。内容需符合当时社会人群的经济收入,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环境。
维基内的参考来源:意识形态、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列表 维基外的参考来源:知乎、百度等
进程阶段:质量缓慢完善及更新阶段
编写审议:0、现有共产党信息要写入(写入标准的条件另外讨论)1、讨论大类和位置是否正确(经讨论 不保留社会主义保留社会民主主义、进步主义并入社会民主主义,依据是社会民主主义基础不在是社会主义而是柔和了对抗顽固势力的各种激进思想)2、信息来源的整合(先混乱后按照编写中心整合)3、对部分条目中的英文版、中文版要再次扩充内容,也要对社共分裂前的情况加入,例如共产党前身的社会党也要写上去就是什么时候开始共产党,社会党就不用写4、在没有实质共产主义运动的国家较可靠的左翼可不用星号而写入5、各国政局现况要写及其之前背景简单描述即可
沿革
光谱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现实社会要求的思想集合称之为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有很多种分几个大类,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习惯自左至右分为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含进步主义尊重弱势群体主义)、自由主义、中立、第三位置主义、保守主义、民族主义(含左翼民族主义地域主义纳粹主义)、宗教主义。从社会进步角度来说,可取的是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达到全民富有没有国家机器没有阶级之分。在世界历史实践中发现,共产主义社会无法瞬间达到,其中就有支持私有化的资本主义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机器抗拒共产主义社会、组织团体内的官僚运作方式,所以在短期内没有国家机器不但无法消除资本主义还会被资本主义消灭,当消除资本主义后可以像业委会和物业那样的模式,即由居住民选出的业委会委托物业公司管理居住民小区或者由业委会直接负责居住民小区一切需求。
早期
从人类进入原始社会开始就因为生产水平低下、生存环境恶劣的因素发展成为适合生存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随时间推移随着生产水平提高、生存环境得到提高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逐渐瓦解,基于人性的贪婪人们有意识地将生产资料劳动成果私有化。但随着生产资料劳动成果高度集中小部分人,人们开始意识到维护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而要求将社会改造成为一个乌托邦社会。以马克思主义的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以及社会民主党左翼作为开端。
欧洲
苏维埃其他政权没有写进去如德国苏维埃共和国,包括其他洲的苏维埃共和国
西欧
欧盟
- 1993年,共产党联盟-苏联共产党成立
- 2001年,苏联共产党 (2001年)成立
- 2013年10月1日,反欧盟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倡议成立
国际
(共产主义同盟有一段背景可以算作共产主义前的历史)
- 1834年,德意志籍移民技术工人在巴黎成立移民者同盟并确立所有人都是兄弟,并被当时认为是乌托邦共产主义者,受乌托邦社会主义启发在德国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
- 1936年,移民者同盟一派成立正义基督教共产主义者同盟
- 1839年5月12日,正义基督教共产主义者同盟参与布兰基特人的反抗,被法国当局认定为非法,但苏黎世和巴黎分支幸存下来
- 1840年2月7日,正义基督教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成立德意志人工人教育协会
- 1845年,正义基督教共产主义者同盟发生路线分歧
- 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成立共产主义者通信委员会
- 1847年6月1日,正义基督教共产主义者同盟与在布鲁塞尔由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共产主义者通信委员会合并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确立放弃秘密结社方式并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统治和建立一个既没有私有财产又没有社会阶层的新社会,座右铭为无产者联合起来,11月,二大上共产主义者同盟发表共产党宣言
- 1848年,共产主义者同盟未能参与德意志大革命
- 1849年底,共产主义者同盟重建
- 1852年,科隆共产党审判后,共产主义者同盟解散
- 1863年1月,波兰起义失败后,英国和法国工人代表讨论建立国际组织的需要
- 1864年9月28日,英国工联在伦敦圣马丁堂召开大会,法国、德国、意大利、波兰、爱尔兰的工人代表出席,会上成立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确立无产阶级运动的目的: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工人阶级政权;宣布工人运动的基本原则: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支持各国工人的罢工斗争,声援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 1865年4月,第一国际首次接纳女性为组织成员
- 1866年,第一国际一大确立8小时工作制
- 1868年,第一国际共产主义派和无政府主义派发生分歧
- 1871年,德意志人工人教育协会更名为共产工人教育协会,第一国际法国支部参加并领导巴黎公社运动但失败
- 1872年,第一国际五大海牙会议上,确定将政权改造为社会主义使用
- 1873年9月15日,第一国际无政府主义一派成立无政府主义国际
- 1876年,第一国际解散
- 1880年代末,欧美国家先后有16个社会主义政党成立
- 1887年,德国、法国的社会主义政党倡议成立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
- 1889年7月14日,22个社会主义政党在巴黎召开各国工人政党国际会议,并成立第二国际(社会主义国际),确立《劳工法案》及《五一节案》,以同盟罢工作为工人斗争的武器
- 1895年,恩格斯逝世,出现议会路线的修正主义一派和阶级斗争的正统一派
- 1900年,在欧洲成立,并于第二年拒绝了犹太复国主义
- 1903年,在伦敦设立分支机构
- 1905年11月,在巴勒斯坦设立了支部政党
- 1907年8月,一大举行
- 1914年,德国社会民主党支持战争拨款违反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社会爱国主义派先后与改良主义派、反战人士、和平主义者、革命左派以及部分中派决裂
- 1915年7月,第二国际反战派在齐美尔瓦尔德召开会议
- 1916年4月,第二国际反战派在昆塔尔召开会议,7月,一战开始第二国际解散
- 1918年底,由于十月革命和德国革命,西欧各国社会党左派在彼得格勒召开会议
- 1919年1月,西欧各国社会党左派在莫斯科召开会议并通过《告39个共产主义团体书》,2月3日,原第二国际中、右派(伯尔尼国际派)召开会议决定恢复第二国际,2月5日,第二国际正式恢复,3月,第二国际反战派成立第三国际(共产国际),发生左右路线之争
- 1920年5月,第三国际设立远东局东亚书记处
- 1921年1月,第三国际远东局东亚书记处升级为远东书记处,的一个支部社会会注意工人党更名为犹太共产党
- 1922年,原第二国际左派的第三国际、原第二国际伯尔尼国际右派以及1921年从第二国际伯尔尼国际右派分离出来的第二国际伯尔尼国际派改良中间派的社会党国际工人联合会(维也纳国际)的代表在柏林举行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会议,协商建立国际工人阶级统一战线和联合行动问题但因革命主张和改良主义问题协商失败,2月,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结束后,第三国际远东书记处完成帮助建党任务而转型为第三国际执委会东方部
- 1926年3月24日,共产国际将所有支部分为11个地区局
- 1928年7月,共产国际6大确定第三时期理论路线
- 1929年,托洛茨基等人建立托派的国际左翼反对派,确立继承共产国际前四次大会的政纲和决议
- 1932年,第三国际号召建立反法西斯阵线
- 1934年,因纳粹灭亡德国共产党和德国社民党,第三国际号召建立人民阵线
- 1938年9月,受1930年代中期美国、1935年以后的法国和西班牙工人革命意识高涨影响,托派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第四国际)成立并迅速发展
- 1943年6月10日,出于反对纳粹主义考虑,第三国际解散,早在1940年5月17日,在德军占领布鲁塞尔后原第二国际中、右派的中左翼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停止活动
- 1947年10月,欧洲多个共产党组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 1953年,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发生分裂
- 1960年,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分裂的部分回归
- 1968年,受托派思维影响在法国发生五月风暴
- 1974年4月21日,托派的工人国际委员会成立
- 1984年3月,多个毛派政党建立了革命国际主义运动
- 1990年,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受到改良思想影响
- 1992年,比利时工人党主导的国际共产主义研讨会成立
- 1993年,受秘鲁人民战争影响,革命国际主义运动部分成员成立马列主义政党和组织国际会议 (国际通讯),而革命国际主义运动随后停止活动
- 1994年8月,霍查主义政党成立马列主义政党和组织国际会议 (团结和斗争)
- 1998年5月22-24日,希腊共产党主导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成立,该组织是规模最大的左翼政治国际组织
- 2010年10月6日,反修正的革命政党和组织国际协调成立
安道尔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福利高,由于社会发展已经被社民党完成,左派政党的作用没有机会体现
奥地利
捷克在奥地利的问题没有解决
- 19世纪中期,社会主义和劳工运动出现在奥匈帝国
- 1874年,奥匈帝国的劳工组织召开第一次会议,但之后形成温和派与无政府主义两派
- 1878年,奥匈帝国劳工组织位于波西米亚的分部成立捷克社会民主党
- 1888年12月30日,奥地利社会民主工人党成立并确立维克多·阿德勒宣言
- 1889年7月12日,奥地利社会民主工人党成立党报工人报,并在维也纳、波希米亚、摩拉维亚、施蒂利亚、上下奥地利等工业地区逐渐壮大,14日,奥地利社会民主工人党参与成立第二国际,并确立为工人争取更多权利,包括投票权,9月,奥地利社会民主工人党的布鲁纳计划中,社会主义者要求将奥匈帝国改革为联邦民主国家
- 1890年5月30日,奥地利社会民主工人党获得维也纳市长的选举权力
- 1907年,奥地利社会民主工人党发动总罢工并在帝国议会选举中奥地利社会民主工人党得87席,成为第二大党
- 1911年,帝国议会选举奥地利社会民主工人党成为第一大党
- 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发生后奥地利社会民主工人党支持对塞尔维亚宣战
- 1916年12月,约瑟夫皇帝去世后,该党举行了第一次和平会议
- 1918年1月,由于盟军得军事封锁,导致物资短缺从而爆发罢工,要求停战和和平,受1917年十月革命得影响工人委员会成立,1月21日,奥地利社会民主工人党恢复工作的倡议得到工人委员会的同意,10月,奥地利社会民主工人党召开非常国会组建新政府,11月3日,工人运动的左翼一派成立奥地利共产党,成立初名为德意志奥地利共产党,并在维也纳和工业区成立工人代表苏维埃,11月12日,奥地利共产党试图加快奥地利的革命,但由于没有工人代表苏维埃支持此次革命未能成功
- 1919年,犹太社会民主党(锡安劳动者)更名为
- 1921年,奥地利第一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奥地利社会民主工人党主导社会主义运动,在受内部派系斗争的消耗下奥地利共产党未能有大发展,但奥地利共产党模仿俄共布的模式进行民主集中制克服内部派系斗争的影响。而在德奥合并前奥地利共产党做好了地下工作的准备,锡安劳动者左派一派成立犹太共产主义联盟(锡安劳动者)
- 1933年至1945年,因奥地利共产党作为主要反抗法西斯统治的力量而势力大增,同时被当局禁止活动,而当局禁止奥地利社会民主工人党活动后,奥地利社会民主工人党开始与奥地利共产党合作反抗当局
- 1934年2月12日,奥地利共产党组织了一次反抗行动,但未能成功,此次行动成为奥地利民主从法西斯主义中拯救出来的最后一次尝试
- 1935年,在第七届共产国际会议上,奥地利共产党反对俄共布对于社会民主主义是社会法西斯主义的看法,其包容态度使得许多奥地利社会民主工人党人的加入
- 1938年3月,奥地利共产党坚持奥地利独立于德国的政策并呼吁社会和奥地利社会民主工人党接受
- 1939年,受苏德条约影响,不少奥地利共产党人被苏俄出卖,但在苏德爆发战争后,苏俄转变立场支持奥地利共产党及其政策和盟友
- 1945年,奥地利共产党获得26个部长中的7个,11月25日,国会选举中奥地利共产党得5席,成为第三大党并获得政府部长职位
- 1947年,因马歇尔计划,奥地利共产党被排除出政府,奥地利共产党退出政府并势力大减
- 1950年8月,奥地利面临严重的社会和经济危机,马歇尔计划的财政援助减少以及实际工资大幅下降,9月26日,奥地利共产党组织了首次战后的大罢工,有12万名工人走上街头进行抗议
- 1954年,维也纳州议会选举奥地利共产党得6席,成为第三大党
- 1967年,由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者成立奥地利马克思列宁主义党
- 20世纪70年代末,奥地利共产党因支持欧洲共产主义和民主社会主义导致成员数量下降
- 1990年1月,奥地利共产党代会任命新的党主席来重建受到东欧解体影响下的奥地利共产党
- 1994年,奥地利共产党发生针对党主席的派别斗争
- 2000年1月30日,奥地利社会主义青年托派一派因反对自由党进入政府而成立社会主义左翼党 (奥地利),但未能在之后的各级选举超过1%的选票
- 2004年,奥地利共产党接受反全球化和女权主义的理念
- 2005年,施泰尔马克州议会选举奥地利共产党得4席,成为第三大党
- 2013年10月12日,奥地利共产党共产主义倡议一派因民主议题成立奥地利劳动党,成立会议有希腊共产党、匈牙利工人党、德国共产党、西班牙人民共产党和土耳其共产党参与
- 2017年,格拉茨市议会选举奥地利共产党得10席,成为第二大党
充分民主,基督教主义主导,福利高,由于宗教氛围浓厚,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比利时
- 1921年9月3日,由共产党和比利时共产党合并为比利时共产党
- 1925年,国会选举比利时共产党得席位
- 二战开始后,比利时共产党转入地下并领导比利时支持者部队对抗德军
- 1945年,国会选举比利时共产党获得25%选票并与社会党、自由党组成政府
- 1979年,受中国共产党思想、拉美游击运动、反越战运动以及鲁汶 - 弗拉姆斯运动影响的20世纪60年代末的学生运动激进一派成立比利时工人党
- 1989年,比利时共产党改组为比利时共产党人联盟,并将地方支部独立为共产党 (弗拉芒)和共产党 (瓦隆-布鲁塞尔)
- 2009年,共产党 (弗拉芒)解散
充分民主,基督教主义主导,福利高,由于宗教氛围浓厚,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丹麦
- 19世纪中期,快速城市化导致新兴的城市工人兴起,社会民主运动源于希望赋予这一群体政治权利和议会代表权
- 1871年,国际劳工协会成立政治分支社会民主党 (丹麦),确立目标在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基础上组织新兴的工人阶级
- 1876年,社会民主党 (丹麦)召开大会,确立丹麦社会民主工党以其民族先锋形式工作,但确信劳工运动的国际性质,并准备牺牲一切,履行所有义务:所有国家之间的自由,平等和兄弟情谊”
- 1884年,当时被称为社会民主党(Socialdemokratiet)的前两名议员当选为P. Holm和Chr。Hørdum
- 1884年,国会选举社会民主党 (丹麦)首次进入国会
- 1906年,社会民主党 (丹麦)建立青年分支社会民主青年协会
- 1918年,社会民主党 (丹麦)因反对与激进自由党组建联盟的路线分歧一派脱离成立丹麦社会主义工人党
- 1919年11月9日,社会主义青年联盟左翼和丹麦社会主义工党合并为丹麦左派社会主义党因工团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得路线分歧但很快发生分裂
- 1920年11月,丹麦左派社会主义党更名为丹麦共产党
- 1923年,丹麦共产党两派重新团结并领导工人运动
- 1929年,丹麦共产党开始激进化,并在失业工人和反法西斯的学生和知识分子中受到热烈的欢迎
- 1932年,国会选举丹麦共产党得2席
- 1941年6月22日,占领者逮捕了丹麦共产党成员,8月22日,占领者和亲德当局宣布丹麦共产党为非法并转入秘密活动从而领导丹麦的地下抵抗运动
- 1945年5月5日,丹麦共产党进入政府,国会选举丹麦共产党得18席并迫使丹麦拒绝北约在丹麦设立机场
- 1959年2月15日,美国中情局特工因路线分歧脱离丹麦共产党成立社会人民党
- 1973年,丹麦共产党23大后,因社会对欧共同不满,丹麦共产党实力恢复
- 1978年,霍查派的丹麦共产党/马列成立
- 1980年,革命社会主义者联盟改组为托派的社会主义工人党
- 1986年,被丹麦共产党开除的一派成立共同路线并在国会得到4席
- 1989年,在左翼社会主义者的倡议下,左翼社会主义者、丹麦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工人党组建红绿联盟
- 1990年,丹麦共产党一派因反对组建红绿联盟脱离成立丹麦国内共产党
- 1992年,丹麦共产党进行重大改革并脱离了国际共产主义活动
- 1994年,国会选举丹麦共产党得2席
- 2001年,共同路线解散成员部分回到丹麦共产党
- 2002年,丹麦共产党参加工人党国际会议从而重返国际共产主义活动
- 2006年,丹麦共产党/马列和2005年11月成立的共产主义统一组织合并为共产党 (丹麦)
- 2009年,丹麦共产党与丹麦国内共产党和共产党 (丹麦)参加地方选举
充分民主,社民主义主导,福利高,由于社会发展已经被社民党完成,左派政党的作用没有机会体现
芬兰
- 1899年,芬兰工人党成立
- 1903年,芬兰工人党更名为芬兰社民党
- 1905年10月,芬兰社民党组织罢工
- 1906年普选之前,芬兰社民党为议会外运动组织
- 1907年,芬兰工会联合会成立,芬兰社民党与工会联系紧密,工会成员也是社民党党员
- 1916年,国会选举,芬兰社民党得47%选票
- 1917年,芬兰脱离俄罗斯共和国
- 1918年,芬兰社民党宣布成立社会主义共和国,但遭到芬兰白军的打击。芬兰社民党遭到巨大打击实力大减,但依旧获得广泛的支持,8月29日,其部分成员流亡俄罗斯成立芬兰共产党
- 1920年代,受当局打压的芬兰共产党以从芬兰社民党分裂出来的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党和社会主义工人和小农选举组织的身份进行政治活动
- 1944年,苏联成功要求芬兰取消反共条例后,10月29日,由芬兰共产党、芬兰民主联盟、学术社会主义社会、Suomen Toverikuntien Liitto、社会主义统一党、社会主义学生联盟和芬兰民主青年联盟合并成立芬兰人民民主联盟,确立联合芬兰社民党的左翼,芬兰人民民主联盟成员主要来自芬兰共产党,在成立后的多次选举中芬兰人民民主联盟获得成功并进入政府
- 1958年,国会选举芬兰人民民主联盟得50席成为第一大党
- 1960年代中期,芬兰共产党成员增加到4万
- 1968年1月,受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影响,芬兰共产党内部发生分裂,分成主张独立自主的萨里宁派和亲苏的西尼沙洛派,致使民盟选票从战后初期的23.5%降至目前的10%
- 1969年,芬兰共产党确立争取通过和平和民主的道路在芬兰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建立工人政权
- 1978年,芬兰共产党主张“欧洲共产主义”和“历史性妥协”
- 1984年,芬兰共产党内部出现反对派
- 1985年10月13日,芬兰共产党内部亲苏反对派被芬兰共产党开除
- 1987年6月5日,芬兰共产党内部反对派成立芬兰共产党(团结),6月12-14日,芬兰共产党21大确立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致力于消灭私有制,争取实现芬兰特色的社会主义
- 1988年,不满芬兰共产党(团结)合法登记得成员成立共产主义工人党-争取和平与社会主义
- 1990年4月,芬兰人民民主联盟、芬兰共产党和芬兰妇女民主联盟合并改组为左翼联盟,芬兰共产党(团结)积极参加左翼联盟
- 1994年,芬兰共产党(团结)更名为芬兰共产党 (1994年)
- 2012年,市议会选举,芬兰共产党 (1994年)得9席
Finnish People's Democratic League 充分民主,社民主义主导,福利高,由于社会发展已经被社民党完成,左派政党的作用没有机会体现
法国
- 1905年,法兰西社会党和法国社会党合并为工人国际法国支部
- 1914年,工人国际法国支部支持政府一战(前身介绍没有完成)
- 1918年10月,苏俄革命发生后,随着工人国际法国支部反战派总书记上台,工人国际法国支部开始转向左派
- 1920年12月,在与共产国际接触后,工人国际法国支部多数派成立法国共产党并吸引了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后开始就发生路线分歧同时反对共产国际的强力指导以及争夺领导法国左翼并因此实力减弱
- 1924年,法国共产党寻求与其他左派政党合作并进行大罢工和游行的革命运动
- 1925年,法国共产党支持摩纳哥的反法殖民运动
- 1927年,由于执行斯大林路线,法国共产党成员减少
- 1928年,国会选举法国共产党得票率增加
- 1931年,法国共产党举办了殖民地真相活动
- 1934年,因德国共产党与德国社民党的不团结导致国会纵火案、纳粹党上台和共产党社民党在德国的被灭亡,因此法国共产党采纳组建反法西斯阵线
- 1935年,法国共产党成为地方选举后工业城市的主要政党,7月14日,法国共产党参加左翼和工会组织的反法西斯游行示威并一起组建人民阵线 (法国)从而实力大增,9月,法国共产党与工人国际法国支部签署共同合作纲领
- 1936年,法国共产党以各种行动支持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并提供西班牙难民人道主义援助,5月,在西班牙人民阵线西班牙国会选举胜利后的法国国会选举取得优异成绩得72席,6月4日,人民阵线 (法国)获得治权但法国共产党没有进入政府并通过法律承认无产阶级可以有组织地同资本家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
- 1938年,法国共产党反对慕尼黑协议,10月,人民阵线 (法国)因激进社会党退出而解散
- 1939年8月,二战爆发,法国共产党因苏德签订合约导致出现路线分歧,9月,法国共产党被政府禁止活动和解散共产党地方政府并转入秘密活动
- 1940年,法国战败后,法国共产党刚开始以温和方式要求占领军释放政治犯和合法化失败而后反占领武装斗争并积极建立广泛的抵抗运动的国民阵线运动同时同戴高乐保持合作,11月11日,法国共产党组织学生和工人罢工和游行
- 1941年5月,法国共产党领导10万多名矿罢工,当局警察和占领据开始逮捕法国共产党成员,年底,法国共产党成立武装分支自由射手和法国游击队并成为最主要抵抗军事组织
- 1943年5月,法国共产党建立的国民阵线运动加入全国抵抗委员会
- 1944年,领导当地反占领抵抗的法国共产党影响力达到巅峰,包括巴勃罗·毕加索等知名人士加入法国共产党,甚至可以在占领军撤出法国时建立革命政府,战后,7.5万被处决者政党法国共产党进入政府主导经济工业部门国有化
- 1945年10月,国会选举法国共产党得158席成为国会最大政党
- 1947年5月,美国为防止法国转向左派指导法国其他政党排挤法国共产党,法国共产党随后退出政府并在莫斯科的指导下将工作集中在工会运动上。11月,由于第四共和国糟糕的经济和工人的不满在法国共产党支持下总工会 (法国)领导了3百万工人的大罢工
- 1951年,国会选举法国共产党成为国会中得票率最高的政党
- 1956年,国会选举法国共产党得150席再次成为国会最大政党
- 1958年,法国共产党反对戴高乐成立新的共和国同时与其他左派政党和解,使法国共产党实力大为增加,同时支持非洲反法殖民运动从而获得法国大城市的广泛支持
- 1962年,法国共产党与中左翼和中间派合作处理殖民地和社会经济问题,部分成功的恢复了因反对极度有人气的戴高乐而失去的影响力
- 1965年,法国共产党支持左翼总统候选人从而在1967年国会选举中获得73个席位,并依旧维持着国会得票率第二的地位
- 1968年5月,法国爆发著名的五月风暴,起初法国共产党同情该事件,但因为该运动一半是由托派主义者、毛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领导的左派学生运动;另一半以环保主义者、同性恋者和囚犯权利者的新社会运动,5月3日,法国共产党总书记在一篇文章名为必须暴露的假革命家 中,强烈谴责该次运动的学生领导人(现为绿党成员),并因顾虑社会党会因此威胁戴高乐下台从而让民族主义者得逞,导致法国共产党和总工会 (法国)高层并未支援,但法国共产党和总工会 (法国)基层组织在学生组织的感染下自发组织起野猫罢工,在社会责任感的倒逼下,法国共产党和总工会 (法国)高层进行支援学生运动,5月30日,戴高乐解散国会,法国共产党支持了这个决定
- 1969年,总统选举中法国共产党放弃支持反共的右翼社会党候选人,中欧事件发生后,法国共产党首次对苏联的行动表达惊讶和不满
- 1972年,法国共产党更换总书记,并与社会党达成联盟
- 1973年,国会选举法国共产党得73席
- 1974年,由1968年成立的革命共产主义青年和国际主义共产党合并为革命共产主义联盟 (法国)成立并开始锐意经营工会组织与工人运动、另类全球化、无证移民权益与反战等社会运动
- 1976年,法国共产党放弃无产阶级专政得表述并开始靠近意大利共产党的理念
- 1978年以前,法国共产党一直都是法国社会除右翼以外最大的政党
- 1981年,法国共产党因在总统选举中支持社会党候选人并使社会党以2%的微弱优势当选而进入政府同时支持女权运动和同性恋现象并限制非法移民
- 1994年,法国共产党更换总书记后开始温和化但没有止住实力减弱的颓势
- 1997年,法国共产党加入由社会党领导的复数左翼使得票率回升而进入政府
- 2001年,法国共产党更换总书记后,工作重心放在寻求广泛的社会团结上导致在国会选举糟糕的成绩
- 2005年,法国共产党谴责萨科齐政府对劳资谈判骚乱的处理方式并领导了对欧盟成立的条约运动
- 2009年2月5日,革命共产主义联盟 (法国)解散。10月,法国共产党34大提出公民和进步阵线的呼吁,法国共产党、左翼党 (法国)和其他小型左派组织组建左翼阵线 (法国),使法国共产党在国会的力量上升
充分民主,保守主义主导,福利高,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但是法国左倾的风气被很多派别主导,只是法国共产党应二战抗击纳粹获得社会的认可,在地方上保持一定的影响力,战后曾一大段时间在西欧的国家内为最有影响的共产党并在战后到1970年一直都是紧随戴高乐政治集团之后
德国
- 1847年1月,德国共产主义运动的不同部分开始凝聚在一个单一的组织实体中(共产主义同盟条目)
- 1863年5月23日,全德意志工人联合会成立确立通过利用选举政治来推动工人阶级的利益并为建立社会主义而努力
- 1869年8月7日,因德国统一战争造成的混乱局面,德国工人协会大会成立德意志社会民主工党
- 1875年5月22日,温和的德意志社会民主工党与激进的全德意志工人联合会合并为德国社会主义工党
- 1878年,德国社会主义工党遭到当局取缔
- 1890年,合法后德国社会主义工党更名为德国社会民主党
- 1912年,国会选举后德国社会民主党成为第一大党
- 1915年,德国社会民主党更激进的反战一派成立斯巴达克同盟
- 1916年,德国社会民主党部分成员参与反战游行
- 1917年4月,因不满德国社会民主党政策以及继续战争,德国社会民主党左翼派成立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
- 1918年11月,德国各地爆发革命,斯巴达克同盟号召工人参与德国十一月革命,12月,斯巴达克同盟和不莱梅左派合并为德国共产党
- 1919年1月,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和德国共产党组织柏林起义
- 1920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偏向修正主义,4月4日,德国共产党一派成立德国共产主义工人党
- 1921年3月,德国共产党联合德国共产主义工人党武装斗争反对德军郡主中部工业区但失败
- 1922年,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并入德国社会民主党,德国共产主义工人党分裂为埃森派和柏林派
- 1923年10月23日,德国共产党领导汉堡起义,之后德国共产党放弃立即革命并转向议会斗争
- 1924年2月,恩斯特·台尔曼成为德国共产党主席,5月4日,国会选举德国共产党得62席,7月,德国共产党成立自己的武装组织红色阵线战士同盟
- 1926年10月,德国共产党领导汉堡煤炭工人罢工以支援英国煤炭工人罢工
- 1927年3月22日,德国共产党组织柏林游行
- 1928年5月20日,国会选举德国共产党得54席
- 1930年8月,德国共产党发表《德国人民民族解放和社会解放的纲领》,号召德国人民投入反对帝国主义和法西斯的斗争,9月14日,国会选举德国共产党得77席
- 1931年5月,德国共产党发表《扶助农民纲领》,德国共产党遭当局取缔活动转入地下
- 1932年3月,德国共产党与德国社会民主党组建反法西斯阵线,11月6日,国会选举德国共产党得100席
- 1933年3月5日,国会选举德国共产党得81席并在第二天德国共产党遭当局取缔,德国共产主义工人党解散
- 1936年7月17日,德国共产党成员参加西班牙的国际纵队
- 1945年6月,德国共产党发表《告德国人民书》,提出在四大国占领区建立民主政权是当时的中心任务
- 1946年4月21日,苏占区的德国共产党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组织合并为德国统一社会党并成为东部地区的执政党
- 1949年,国会选举德国共产党得15席
- 1954年12月,德国共产党大会确立建立统一的民主德国而斗争
- 1956年8月17日,德国共产党遭当局取缔并转入地下
- 1962年11月24日,德国统一社会党西柏林分支成立西柏林统一社会党
- 1968年9月,德国共产党成立德国的共产党,12月31日,德国共产党一派成立亲中的德国共产党/马列
- 1972年,德国共产党解散,8月,由1960年代学生运动的活动者和前德国共产党成员成立德国共产主义工人联盟
- 1977年,德国共产党/马列放弃毛主义
- 1982年,德国共产主义工人联盟成立德国马列主义党确立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 1986年,德国共产党/马列与托派的国际马克思主义团体合并为联合社会党
- 1989年12月16日,德国统一社会党改制
- 1993年,西柏林统一社会党解散其部分成员加入左翼党 (德国)
- 2008年,德国的共产党在州议会选举获得1席
- 2016年12月,联合社会党同时加入左翼党 (德国)继续活动
- 德国的共产党受到来自政府特工的渗透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福利高,由于社会发展已经被社民党完成,左派政党的作用没有机会体现
希腊
- 1918年11月4日,经过60多年的发展,来自工业化地区的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以及共产主义团体在受到巴黎公社、美俄德德共产主义运动影响合并为希腊社会主义工人党成立
- 1919年,希腊社会主义工人党反对希土战争认为这是帝国主义计划德一部分并宣传其政治立场,并积极领导罢工反战游行以及工会德建立
- 1924年11月,希腊社会主义工人党3大更名为希腊共产党采纳马列主义并宣布支持马其顿族德民族自决政策反对帝国主义利用少数民族发动战争的阴谋
- 1929年,当局要求从公务员中清除希腊共产党成员
- 1932年,希腊共产党响应第三国际号召建立人民阵线
- 1936年,希腊共产党支援西班牙共和国政府,8月4日,希腊共产党被独裁当局禁止活动大量成员被逮捕和关押
- 1940年,独裁当局伪造希腊共产党刊物导致大量希腊共产党成员被捕和基层组织立场混乱,独裁当局将希腊共产党成员交给纳粹德国
- 1941年,在希腊狱警以及德国炸弹的轰炸下希腊共产党成员成功越狱并和进步军官一起抵抗纳粹占领,5月15日,希腊共产党第一个武装组织在马其顿色雷斯地区建立,6月22日,希腊共产党在德国进攻苏联后指挥其武装组织保卫苏维埃和打破法西斯主义封锁,7月1日,希腊共产党中央6次会议决定雨轴心国进行武装斗争,9月27日,希腊共产党与其他5个左翼政党组建民族解放阵线 (希腊)领导了希腊的抵抗运动并希望和反占领者的政党组建联合政府
- 1942年2月16日,希腊共产党组建希腊人民解放军,6月7日,希腊人民解放军攻击德国和意大利的占领军,11月14日,希腊人民解放军协助英国破坏者炸毁桥梁
- 1944年,希腊人民解放军成为希腊最大的抵抗武装组织并控制希腊五分之三的领土。3月10日,希腊共产党创建民族解放政治委员会并是希腊女性首次获得选举权,5月1日,在纳粹即将被赶出希腊前,纳粹处决了独裁当局交给纳粹的希腊共产党囚犯,10月,流亡政府返回希腊并要求希腊人民解放军解散,11月中旬,局势急剧升级,希腊共产党批评英国斯科比将军制造了斯科比事件干涉希腊事务同时因为在贝鲁特的圆桌会议当局未能满足民族解放阵线 (希腊)的要求并使得希腊共产党领导的6名民族解放阵线 (希腊)部长辞职,12月,希腊人民解放军举行游行示威,当局开枪镇压
- 1945年2月12日,希腊人民解放军与当局签署协议解散并离开雅典
- 1946年,希腊共产党领导发表文章表示,在巴尔干半岛自由人民共和国中,所有民族具有同等地位,马其顿人民今天在为具有同等地位人民共和国而战,因当局强行调换民主投票次序,希腊共产党抵制了这次选举,年底,当局因军事失败向英国求援,但并未成功,3月31日,大量和纳粹合作过的右翼组织迫害希腊共产党成员及其支持者,10月26日,希腊人民解放军民兵组织组建希腊民主军,其他希腊人民解放军剩余力量重新加入希腊民主军
- 1947年3月,美国介入希腊内战帮助希腊当局,12月,希腊共产党组建临时民主政府。当局禁止希腊共产党活动
- 1948年,因希腊共产党路线分歧导致南斯拉夫不在军事支持希腊共产党,而当局成立反共主义的监视网络
- 1949年1月,希腊共产党党代会重申马其顿族在人民共和国的民族自决,10月,希腊共产党宣布内战失败并停止军事行动
- 1951年7月,泛左政治家和希腊人民解放军前成员成立统一民主左翼该组织被认为是希腊共产党的替代组织
- 1954年,希腊共产党取消了马其顿族的民族自决立场
- 1958年,统一民主左翼成为国会最大反对党
- 1964年,希腊共产党一派脱离成立毛派的希腊马列主义者组织
- 1967年4月21日,军政府当局上台,希腊共产党和反当局势力都被迫害,希腊共产党转入秘密活动并领导小型工人罢工和游行示威
- 1968年,因路线分歧希腊共产党一派脱离成立欧共主义的希腊共产党(国内派)
- 1974年,希腊共产党合法化,希腊共产党、希腊共产党(国内派)和统一民主左翼组成选举联盟联合左翼 (希腊)
- 1976年,希腊马列主义者组织分裂为希腊共产党(马列)和希腊马列主义共产党
- 1977年11月,希腊共产党(国内派)、统一民主左翼和其他三个小党组建选举联盟进步和左翼力量联盟
- 1986年,希腊共产党(国内派)分裂为希腊左翼和希腊共产党(国内派)-革新左翼
- 1989年6月,希腊共产党和希腊左翼组建运动和生态左翼联盟并在国会选举希腊共产党得28席进入政府
- 1991年6月23日,因路线分歧希腊共产党开除革新派并退出运动和生态左翼联盟和政府
- 1992年,希腊左翼并入运动和生态左翼联盟
- 2000年,希腊共产党(国内派)-革新左翼更名革新共产主义生态左翼为与运动和生态左翼联盟联合
- 2004年,革新共产主义生态左翼和运动和生态左翼联盟组建激进左翼联盟
- 2010年,希腊共产党支持反紧缩运动并领导罢工
- 2013年,革新共产主义生态左翼并入激进左翼联盟
- 2015年,国会选举中希腊共产党得票率超过泛希腊社会主义运动(因为那些议员加入激进左翼联盟,这和摩尔多瓦的社会党人党是一样的,社会党人党背后是在俄国的摩尔多瓦人被俄国人要求投个社会党人大党)
斯科比事件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福利高,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冰岛
- 1916年,冰岛工会成立社会民主党 (冰岛)
- 1920年,国会选举社会民主党 (冰岛)得1席
- 1920年代初期,社会民主党 (冰岛)年轻激进派接触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 1922年11月,社会民主党 (冰岛)年轻激进派称自己为青年共产主义者协会
- 1926年,社会民主党 (冰岛)年轻激进派称自己为斯巴达社会民主协会
- 1930年11月,冰岛共产党成立
- 1938年,社会民主党 (冰岛)左翼和冰岛共产党合并为人民团结党-社会党
- 1942年,人民团结党-社会党在国会选举得票率超过冰岛共产党
- 1944年,人民团结党-社会党支持冰岛独立并进入政府,之后因设立军事基地问题而退出政府
- 1956年4月4日,社会民主党 (冰岛)新的左翼和人民团结党-社会党组建人民联盟 (冰岛)并进入政府
- 1968年,人民团结党-社会党并入人民联盟 (冰岛)并主导人民联盟 (冰岛)
- 1971年,人民联盟 (冰岛)进入政府
- 1972年,在瑞典与共产党 (瑞典)有联系的冰岛留学生成立共产主义运动马列
- 1975年,共产主义运动马列更名为冰岛共产党(马列)
- 1978年,人民联盟 (冰岛)进入政府
- 1979年,冰岛共产党(马列)和70年代后期成立的共产主义团结(马列)合并为共产党
- 1980年,人民联盟 (冰岛)进入政府
- 1988年,人民联盟 (冰岛)进入政府
- 1989年,人民联盟 (冰岛)改制
- 2013年2月18日,曾在霍查派工作过的托瓦尔德·托瓦尔兹森成立冰岛人民阵线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福利高,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爱尔兰
- 1896年5月,爱尔兰社会主义俱乐部一派脱离成立爱尔兰共和社会主义党其目标是建立爱尔兰工人共和国
- 1903年,爱尔兰共和社会主义党内部发生路线分歧一派脱离成立爱尔兰社会主义工人党
- 1904年,康诺利离开爱尔兰共和社会主义党后,爱尔兰共和社会主义党和爱尔兰社会主义工人党合并为共产主义的爱尔兰社会党
- 1910年,爱尔兰社会党举行党代会
- 一战爆发后,爱尔兰社会党停止了活动,但在苏俄革命支持者的支持下恢复活动
- 1920年,爱尔兰社会党内反对派希望加入共产国际,爱尔兰社会党主席也支持用军事行动来推动工人革命,同时爱尔兰社会党零个派别表示该党是推动爱尔兰独立运动的重要力量,10月,党内左派获得主导权并更名为爱尔兰共产党并认为应该在爱尔兰共和军和爱尔兰市民军中发展成员
- 1921年1月,爱尔兰共产党成员占领一家医院宣称成立苏维埃,12月,爱尔兰共产党支持反条约的共和党,共和军主要任务加入爱尔兰共产党并组建一只小型红军
- 1922年,爱尔兰共产党错误认为他们应该为当年的众多革命运动承担起责任
- 1923年9月,爱尔兰共产党成员成立共产主义的爱尔兰工人联盟,在共产国际的建议下爱尔兰共产党解散
- 1924年7月,爱尔兰工人联盟为共和军战俘募集资金
- 1926年,康诺利之子、爱尔兰共产党前成员和其他共产主义者成立爱尔兰工人党并试图取代爱尔兰工人联盟成为共产国际的支部
- 1927年,康诺利之子领导的爱尔兰工人党解散其成员分别并入爱尔兰工党、爱尔兰工人联盟以及共和大会
- 1933年,成立于1930年并在1931年被禁止活动的革命工人团体更名为爱尔兰共产党
- 1934年4月8日,爱尔兰共产党、共和主义者、工会成员以及共和军成员组建共和大会提出三联同盟概念以推动爱尔兰的工人事业:一个社会党、一个准军事力量和一个大联盟
- 1936年11月,共和大会停止运作
- 西班牙内战期间,爱尔兰共产党与共产主义的共和大会一起在西班牙支援西班牙共和国政府,但其国内西班牙人民阵线反天主教使得整个爱尔兰社会反共
- 1941年7月,由于二战加入的问题,发生路线分歧,爱尔兰共产党北爱支部成立北爱尔兰共产党而爱尔兰共产党26县支部并入社民主义的工党 (爱尔兰)
- 1942年10月,北爱尔兰共产党召开了会议
- 1948年,北爱尔兰共产党和被爱尔兰工党开除的前爱尔兰共产党26县支部成员以爱尔兰工人联盟名义成立
- 1962年,爱尔兰工人联盟更名为爱尔兰工人党
- 1965年,北爱尔兰共产党尝试与主要的工会主义者和爱尔兰共和党建立民权运动。12月9日,爱尔兰国际主义者成立
- 1968年,爱尔兰国际主义者反对比利时国王访问三一学院
- 1969年,爱尔兰国际主义者更名为爱尔兰共产党(马列)
- 1970年3月,北爱尔兰共产党和爱尔兰工人党合并为爱尔兰共产党并宣称团结和社会主义并成立统一的爱尔兰以结束资本主义制度和建立社会主义并批评英爱协议积极反对新自由主义和欧洲联盟,在冷战时期,爱尔兰共产党以武器支援爱尔兰共和军,并领导在爱尔兰左翼劳工组织的形成中发挥了领导作用。新芬党和共和军左翼一派成立正式新芬党并认为,宗教分化是资本主义的分而治之的行为,相信工人阶级可以团结起来进行阶级斗争,推翻他们的共同统治者,32个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是必然的结果(例如印度人民党的莫迪就是利用印度教教徒反对伊斯兰教徒成功巩固自己的地位)
- 1974年12月8日,正式新芬党激进一派脱离成立爱尔兰共和社会党成立后由于领导人的议案没有获得通过导致该党的执委会失去对爱尔兰共和社会党的控制
- 1977年1月,正式新芬党更名为新芬工人党并宣布接受爱尔兰工业革命的文件,文件中表示,北爱的持续暴力是将工人阶级引向民族问题并谴责资产阶级没有将国家发展为经济强国并以和平,民主,阶级政治作为政治口号,该口号灵感来源于列宁的和平,面包,土地的口号。新芬工人党与爱尔兰共和社会党达成停战协议终止互相袭击的行为
- 1980年代初,爱尔兰共产党(马列)是爱尔兰学生运动的主要力量。新芬工人党是少数几个反对共和党政治暴力的组织,被评论家指责为爱尔兰联合主义
- 1982年,新芬工人党更名为工人党 (爱尔兰)
- 2003年,爱尔兰共产党(马列)解散
- 2021年1月,爱尔兰共产党开除其有康利诺青年运动身份的成员后,康利诺青年运动放弃支持爱尔兰共产党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福利高,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新芬党较为有名
意大利
- 1882年,意大利工人党成立并得到米兰社会主义同盟的支持
- 1892年8月14日,意大利工人党、米兰社会主义同盟和意大利革命社会党合并为意大利工人党并从一开始就受到当局打压
- 1893年9月8日,意大利工人党二大更名为意大利工人社会党
- 1895年1月13日,意大利工人党三大更名为意大利社会党
- 1910年代之前,意大利社会党的温和化政策使之成为社会的主流政党,但其内部分为由工会和国会议员组成的改良派和激进派
- 1912年,意大利社会党内部出现共产主义派
- 1914年,意大利社会党地方选举获得显著胜利
- 一战爆发,意大利社会党陷入分裂,党内领导地位的国际主义和平主义正统社会主义派受到来自极权主义派别的挑战,但依旧保持意大利社会党不介入不支持资产阶级发动的战争
- 1917年,苏俄革命发生后。意大利社会党迅速团结起来以支持苏俄的布尔什维克革命
- 1919年,国会选举意大利社会党得156席,并在这之后与独立后的法西斯主义者展开冲突,意大利社会党都灵分支组建都灵红军
- 1920年,成为社会革命运动最高潮的一年,共发生罢工游行2千多起
- 1921年1月21日,意大利社会党17大后,意大利社会党左翼脱离并成立意大利共产党 (1921年)
- 1923年,随着当局逮捕了意大利共产党 (1921年)成员,导致意大利共产党 (1921年)加速向共产国际靠拢
- 1924年2月,意大利共产党 (1921年)发行团结报,6月,因刺杀马泰奥蒂的凶手被免罪意大利掀起反法西斯运动
- 1925年2月,意大利共产党 (1921年)讨论苏共内的党争
- 1926年,法西斯主义者上台,当局禁止意大利共产党 (1921年)活动并转入秘密活动,11月,当局逮捕了安东尼奥·葛兰西
- 1936年,意大利共产党 (1921年)支援西班牙共和国政府
- 1937年6月,意大利共产党 (1921年)采用“制宪会议”为人民战线的形式
- 1943年5月15日,意大利共产党 (1921年)更名为意大利共产党并一直都是国会中最大的反对党,9月,意大利共产党 (1921年)合法化,意大利共产党 (1921年)组建武装组织加里波第旅以从事反占领军事和城市活动
- 1944年4月,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发表公开演讲“共产党的民族团结政策”6月,意大利共产党加入民族解放政府和制宪政府,并为新宪法做出主要贡献,秋季,意大利共产党领导的加里波第旅建立多个解放区
- 1945年4月25日,加里波第旅迅速解放意大利北部大量城市并阻止德军的撤退,28日,加里波第旅抓获墨索里尼,5月,在盟军要求下加里波第旅上交武器
- 二战后,意大利共产党取代意大利社会党领导意大利社会主义运动
- 1945年,意大利共产党和斯洛文尼亚共产主义者联盟的里雅斯特支部合并为朱利安地区共产党并倾向于和南斯拉夫共产党合并
- 1947年,朱利安地区共产党更名为的里雅斯特自由区共产党
- 1948年,美国政府资助反意大利共产党的政党进行国会选举
- 1956年12月,意大利共产党召开八大系统的介绍结构改革也就是欧共主义的前身发生路线分歧从而导致1980年代后开始转向温和化,并表示反对恐怖主义和红色旅,并且红色旅也杀害了意大利共产党成员
- 1957年,A区的的里雅斯特自由区共产党并入意大利共产党
- 1964年,意大利共产党内部派别辩论。1月12日,意大利社会党左翼脱离并成立意大利无产阶级统一社会党
- 1966年,意大利共产党以远比其他政党廉洁高效的地方执政形象成为地方政府最大党。成立于1963年的马列主义运动更名为意大利共产党(马列)并成为最大的毛派组织并表示反对资本主义民主支持无产阶级革命
- 1967年4月,雅典发生军事政变建立独裁政府,基于意大利发生过2次未遂政变的考虑为了防止意大利共产党步希腊共产党后尘请求苏联的帮助
- 1969年,在国际共产党会议上,意大利共产党拒绝会上提出驱逐中国共产党的提议并对华约的行动表示异议
- 1972年5月,意大利共产党向苏联获得活动资金,7月13日,意大利无产阶级统一社会党左翼并入意大利共产党,12月,剩下的意大利无产阶级统一社会党成立无产阶级统一党
- 1973年10月,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发表历史性妥协
- 1975年,意大利共产党分别与法国共产党西班牙共产党发表共同声明
- 1976年,意大利共产党参考智利社会党阿连德的选举策略呼吁与社会党和基督教民主党合作并得到基督教民主党党内的支持,国会选举意大利共产党得227席达到历史性最好选举成绩
- 1980年代,意大利共产党政策逐渐转向温和,并拒绝参加国际共产党会议
- 1983年,意大利共产党放弃历史性妥协代之以民主替代
- 1984年6月,意大利共产党首次在欧洲议会选举得票率第一。11月,无产阶级统一党并入意大利共产党。欧洲议会选举意大利共产党得27席超过基督教民主党
- 1991年2月3日,意大利共产党改制。12月12日,意大利共产党成员退出并和无产阶级民主、意大利共产党(马列)一起建立重建共产党
- 1992年,国会选举重建共产党得35席
- 1993年6月,意大利劳动联合会成员出任重建共产党总书记
- 1994年,国会选举重建共产党得53席欧洲议会选举得5席
- 1995年6月,重建共产党一派成立联合共产主义运动并于1998年2月并入左翼民主党
- 1996年,重建共产党以关键政党身份支持左翼政府
- 1998年10月11日,重建共产党因支持左翼政府问题一派成立意大利共产党人党并进入左翼政府。重建共产党不支持左翼政府之后专注社会运动尤其领导反全球化
- 2001年,国会选举重建共产党得11席意大利共产党人党得10席
- 2004年10月,重建共产党再次以关键政党身份支持左翼政府
- 2006年,国会选举重建共产党得41席并进入左翼政府意大利共产党人党得16席,4月,因支持左翼政府出兵阿富汗和黎巴嫩导致重建共产党多个派别脱离并相继成立托派的工人共产党 (意大利)、共产主义替代党。工人共产党 (意大利)表示意大利民主党是中间派和自由主义代表银行和企业的利益,而彩虹左翼则是以革命和理想为接口的社民主义而且过于亲近左翼政府并参加了反对阿富汗黎巴嫩军事代表团的抗议以及工会针对政府的罢工
- 2007年12月,重建共产党一派脱离成立托派的批判左翼
- 2008年7月28日,意大利共产党人党提出并入重建共产党没有成功
- 2009年1月25日,因2008年7月重建共产党代会的分歧重建共产党争取左翼重建派脱离成立争取左派运动。7月3日,重建共产党一派脱离成立强硬派共产党人-人民左翼
- 2010年10月22日,争取左派运动并入左翼生态自由。11月,强硬派共产党人-人民左翼召开1大
- 2011年,重建共产党一派并入意大利共产党人党
- 2013年7月,批判左翼一派成立反资本主义左翼 (意大利)
- 2014年1月17日,强硬派共产党人-人民左翼更名为共产党 (意大利)。12月11日,意大利共产党人党更名为意大利共产党 (2014年)
- 2015年3月,重建共产党威尼斯支部因地方选举分歧脱离成立威尼斯左翼
- 2016年6月26日,意大利共产党 (2014年)与重建共产党一些派别合并为意大利共产党 (2016年)以纪念意大利共产党90周年。强硬派共产党 (意大利)反对宪法公投并批评宪法改革是功能性地由投资者利益驱动,因为它显然旨在缓解政府实施的反人民措施
- 2017年,意大利重建共产党更换总书记工作重心转移到激进的社会运动中。2月,威尼斯左翼并入意大利左派。11月,强硬派共产党 (意大利)举行游行以纪念苏俄革命100周年
- 2018年7月,意大利共产党 (2016年)一大召开。10月4日,反资本主义左翼 (意大利)与工人共产党 (意大利)合作当年的大选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福利高,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意大利共产党曾为为西欧人数最多共产主义政党
列支敦士登
充分民主,保守主义主导,福利好,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卢森堡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福利高,由于社会发展已经被社民党完成,左派政党的作用没有机会体现
摩纳哥
充分民主,民族主义主导,君主立宪,还不知道该国体制和政治为什么中左左翼那么少
荷兰
- 1860年代,荷兰开始出现社会主义运动。第一国际的和荷兰首个工会的建立为荷兰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帮助。
- 1871年,为了对抗第一国际中荷兰人的影响,当地的自由主义者和新教徒建立了第一个全国性总工会,然而第一国际中的荷兰人加入了这个全国总工会使工会变得运动起来
- 1978年,在威廉·安西格的领导下成立了工会的政治分支社会民主协会,该协会在大城市有分支
- 1893年,社会民主协会使用非常手段达到目的遭到法院取缔而更名为社会主义者同盟
- 1894年8月26日,为了防止无政府主义者影响社会主义者同盟彼得·耶勒斯·特勒斯特拉派成立了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初期影响远不如社会主义者同盟,并接受德国社民党的援助
- 1897年,国会选举中社会民主工党得2席并进入政府
- 1900年,社会民主工人党党首访问柏林并得到资金援助成立人民报,社会主义者同盟并入社会民主工党
- 1901年,国会选举中社会民主工人党得6席,并开始整合荷兰的社会主义运动
- 1903年1月,荷兰码头工会工人组织了罢工,为了协调运动,铁路工会工人同时也进行了罢工,资方立即解雇了罢工的工人,由于资方多年来对工会以及工人的压迫,导致罢工运动升级,而后资方不得不答应了工人们的要求,然而,刚开始社会民主工党支持罢工,希望它能引发社会主义革命。但是,由于对政府立法的反应,包括党首在内的温和派领导反对罢工。这在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温和的修正主义者之间引起了争议。
- 1907年,社会民主工党正统马克思主义派创立了《论坛报》,该报抨击了社会民主工党的修正主义者的领导,并要求无产阶级革命。
- 1909年2月14日,社会民主工党开除了党内正统马克思主义派。3月14日,被开除的派别成立了正统马克思主义社会民主党也就是荷兰共产党的前身。由于同年的国会选举,社会民主工党的自由主义盟友惨败,社会民主工党不得不从事议会外的运动,该党最初策略是大罢工以实现普选,但是害怕资方解雇转而进行温和的请愿运动,在此期间社会民主工党的女性政治权力是没有的,这在社会民主工党产生了分歧,最后成立妇女部门并组建妇女的工会
- 1910年代,社会民主工党与社会民主党就一战的问题分歧很大
- 1918年5月,社会民主党左派创办了国际报,并将社会民主党的四个反对派团结起来达成反对议会路线,7月,国会选举社会民主党受苏俄革命影响大量工人阶级开始支持社会民主党有不少自由社会主义组织加入得影响社会民主党得2席,11月,受德国革命和布鲁塞尔士兵苏维埃的发展影响,荷兰也受到波及。同月10日,社会民主党要求组建士兵工人苏维埃,以组建一个受欢迎的政府。同月17日,在社会民主党全国大会上改称荷兰共产党以强调其工人阶级的身份。
- 1919年4月,荷兰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
- 1921年9月,荷兰共产党左派分离并成立荷兰共产主义工人党
- 1922年,国会选举荷兰共产党得2席
- 1925年,受苏联影响,荷兰共产党一派成立革命社会主义联盟
- 1926年,被开除的荷兰共产党成员建立荷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 1927年,地方选举荷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绩远好于荷兰共产党成绩
- 1929年,革命社会主义联盟与社会党合并为革命社会主义党,国会选举中荷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荷兰共产党各得1席
- 1930年3月荷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并入荷兰共产党,7月荷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正式并入荷兰共产党
- 1932年3月28日,社会民主工党一派因刊物问题被开除出党
- 1933年,国会选举革命社会主义党因支持士兵政变得1席、荷兰共产党得4席
- 1935年,革命社会主义党与独立社会主义党合并为革命社会主义工人党
- 1940年5月14日,荷兰投降前一天革命社会主义工人党改组为荷兰首个地下军事抵抗组织马列卢森堡阵线,同月15日,荷兰共产党组织地下抵抗运动,同年7月,纳粹取缔荷兰共产党
- 1941年2月,马列卢森堡阵线和荷兰共产党发动对纳粹的罢工,4月,马列卢森堡阵线被纳粹打击
- 1946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荷兰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进行反法西斯斗争,力量发展较快,国会选举荷兰共产党获10.6%的选票得10席,成为首都阿姆斯特丹最大的党
- 1957年,美国政府特工策划分裂荷兰共产党一派成立社会工党
- 1959年,国会选举荷兰共产党比上届减少3席,并开始受到荷兰政府的孤立
- 1964年,受中苏影响,荷兰共产党强调独立自主其中一派内部成立荷兰共产主义统一运动
- 1966年,荷兰共产主义统一运动成立青年共产主义同盟
- 1970年1月,荷兰共产主义统一运动更名为马列中心并吸收大量青年成员
- 1971年10月22日,荷兰共产党一派成立毛派荷兰共产党/马列
- 1972年,国会选举荷兰共产党得7席,力量有所回升,荷兰共产党/马列更名为社会党 (荷兰)
- 1977年,由大城市学生和在1976年被荷兰共产主义统一运动(马列)开除的成员成立马列主义者团体/红色黎明
- 1979年,马列主义者团体/红色黎明领导了鹿特丹港口罢工
- 1982年,荷兰共产党为了应对修正主义成立性别平等委员会,党的领导决定奉行欧洲共产主义。1984年通过政治纲领,这也是荷共第一个纲领,确定党的目标是通过民主道路,实现“民主、人道、进步、爱好和平和自由的荷兰社会主义。”规定荷共的理论基础除马克思主义外,还包括“男女平等主义”。
- 1984年,荷兰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放弃民主集中制和马列后,其中一派成立荷兰共产主义同盟
- 1985年,荷兰共产主义团结运动(马列)并入荷兰共产党
- 1986年,荷兰共产党参加民主德国40周年国庆
- 1989年,荷兰共产党与三个左翼小党合并为绿色左派
- 1991年6月,荷兰共产党宣布解散,社会党 (荷兰)改制
- 1992年,不愿解散的荷兰共产党部分成员和荷兰共产主义同盟合并成立荷兰新共产党
- 1999年,荷兰新共产党地方支部成立联合共产党 (荷兰)并在当地有地方议员
- 2003年,荷兰新共产党成立青年组织
- 荷兰共产党受到来自政府特工的渗透
充分民主,基督教主义主导,福利高,由于社会发展已经被社民党完成,左派政党的作用没有机会体现
挪威
- 1887年,在阿伦达尔工党 (挪威)成立,并从成立开始拥有多个出版物
- 1903年,国会选举工党 (挪威)得5席
- 1918年,工党 (挪威)加入共产国际
- 1919年,工党 (挪威)反对加入共产国际一派成立挪威社会民主工党
- 1923年11月,因苏俄的芬兰驯鹿计划,工党 (挪威)退出共产国际,其中一派成立挪威共产党
- 1924年,国会选举挪威共产党得6席,但部分成员因工会政策退出挪威共产党
- 1926年,挪威共产党部分成员加入工人阶级统一党并参加了国会选举得3席
- 1927年,部分成员因工人阶级统一党退出挪威共产党,因左翼知识分子得加入挪威共产党偏向极左
- 1930年代初,挪威共产党失去在国内影响力
- 1939年,挪威共产党因支持苏德的协议陷入政治危机
- 1940年4月9日,德国入侵挪威,挪威北部的挪威共产党积极组织抵抗活动,8月,殖民当局禁止挪威共产党活动并转为地下活动
- 1941年12月31日,挪威共产党举行秘密会议并确立积极抵抗政策,很快挪威共产党成为抵抗运动的主要力量
- 1945年,国会选举挪威共产党得11席并进入内阁,其中一位部长成为挪威首位女性部长
- 1968年,因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挪威共产党势力大减
- 1973年,因参与社会主义人民党和其他左翼组织组成的社会主义选举联盟在国会选举得1席,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得激进思想和分裂自工党得社会主义人民党得青年组织激进化影响成立工人共产党 (挪威)并确立推广该组织的影响力,通过其群众组织红色选举联盟参加选举
- 1975年,挪威共产党会议后,挪威共产党并入社会主义左翼党一派加入社会主义左翼党
- 1980年代初,社会主义左翼党的青年组织中的两派成立国际社会主义者(挪威)
- 1981年11月,其他托派加入国际社会主义者(挪威)并确立组织各种罢工抗议活动
- 1985年,受苏联总书记影响挪威共产党转向欧洲共产主义
- 2003年,挪威共产党地方议会选举得3席
- 2007年3月7日,工人共产党 (挪威)和红色选举联盟合并为红党 (挪威)
- 2008年,从挪威共产党分离的共青团更名为青年共产主义者在挪威,1月13日,国际社会主义者(挪威)并入红党 (挪威)
未完成 充分民主,社民主义主导,福利高,由于社会发展已经被社民党完成,左派政党的作用没有机会体现
葡萄牙
- 1918年,葡萄牙工人运动因一战发生经济危机和失业率上升而迅猛爆发
- 1919年4月27日,受苏俄革命影响,1875年成立的葡萄牙社会党左翼成立葡萄牙强大联盟其目标是促进社会主义和革命思想,组织和发展工人运动,同年9月,工人运动成立了首个葡萄牙全国总工会即劳动总联合会,同年,葡萄牙强大联盟在几次工会大会上讨论认为葡萄牙工人需要革命的先锋队
- 1921年3月6日,葡萄牙共产党因此成立,并成立青年分支,同年10月,葡萄牙共产党创办党报
- 1923年11月,葡萄牙共产党一大召开
- 1926年5月28日,在葡萄牙共产党二大前葡萄牙发生军事政变,葡萄牙共产党被取缔
- 1929年,葡萄牙共产党转入地下活动的同时影响力扩大
- 1933年,军事强人萨拉查上台后,镇压力度加强,葡萄牙共产党成员被大量抓捕和处决
- 1936年,葡萄牙共产党领导了海军起义
- 1938年,共产国际将葡萄牙共产党除名
- 1940年11月,葡萄牙开始释放葡萄牙共产党成员
- 1943年,葡萄牙共产党三大认为该党与希望结束独裁统治的所有人民团结起来以及在葡萄牙军队中提高该党的影响力,同年12月,葡萄牙共产党建立民族反法西斯统一运动
- 1944年,葡萄牙共产党领导了受纳粹影响普遍的粮食短缺生活水平下降的罢工
- 1945年10月,葡萄牙共产党建立民主统一运动
- 1946年7月,葡萄牙共产党四大指出,大规模的人民斗争是推翻政权的唯一途径,提出有助于该党领导人民运动的政策
- 1948年,民主统一运动阵线被列为非法
- 1951年,在为民主斗争时葡萄牙共产党成员被政府殴打
- 1954年,葡萄牙共产党成员卡塔琳娜被政府一名中尉谋杀使其成为该党为农民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而进行的斗争的烈士。康乃馨革命后,葡萄牙共产党在她的家乡卡塔琳娜建了一座纪念碑
- 1957年9月,葡萄牙共产党五大指出支持殖民地解放运动
- 1958年,葡萄牙共产党支持的总统候选人被政府暗杀
- 1961年,殖民地解放运动导致本土的社会动荡
- 1962年,政府取消了部分大学生学籍,同年3月24日,葡萄牙共产党领导学生罢学游行示威
- 1964年1月,葡萄牙共产党一派成立葡萄牙马列委员会
- 1965年,葡萄牙共产党六大指出任务在民族和民主革命成为民主运动中重要影响,包含八个政治目标,经济中的垄断终结、土地改革和土地重新分配的需要、获得文化和教育机会的民主化,党认为使葡萄牙成为完全民主的国家必不可少的政策,葡萄牙马列委员会成员被抓捕
- 1968年,葡萄牙马列委员会与其他组织合并为葡萄牙马列共产主义组织
- 1970年,葡萄牙共产党军事分支发动了一次攻击,破坏了政府向非洲军队运送物资。葡萄牙马列共产主义组织更名为葡萄牙共产党(马列),但1975年再次改回葡萄牙马列委员会。无产阶级革命党成立
- 1971年,无产阶级革命党进行首次武装行动
- 1972年8月,葡萄牙共产党军事分支主要袭击包括对政治警察学校的袭击,PIDE的袭击,破坏坦科斯空军基地、美国大使馆文化中心的以及奥埃拉斯的北约区域司令部
- 1972年,葡萄牙共产党成立共产主义学生联盟
- 1974年4月25日,爆发了康乃馨革命,27日,政治犯被释放,在葡萄牙共产党推动下开始了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同时保证全国总工会的内部团结。10月,支持重建党委员会(马列)、革命马列联合和革命共产主义组织(马列)组成人民民主联盟
- 1975年1月31日,托派的工人革命党成立。3月11日,葡萄牙共产党军事分支挫败了右翼军事力量发动的一次政变企图,这导致葡萄牙社会运动转向左翼。同时,葡萄牙共产党支持土地集体化的土地改革,受此影响大量农民参加了合作社。12月,马列共产主义组织和马列委员会和重建共产党组织(马列)合并为共产党(重建)。无产阶级革命党建立无产阶级学校以取代资产阶级学校。国会选举中人民民主联盟得1席
- 1976年4月2日,在葡萄牙共产党的支持下,批准了新的民主宪法,其中包括对“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的多次提及
- 1978年,托派的工人革命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联盟合并为革命社会党 (葡萄牙)
- 1979年12月,国会选举葡萄牙共产党得47席
- 1982年,地方选举葡萄牙共产党赢得55个市政的执政权
- 1986年,葡萄牙共产党举行非常大会,决定支持社会党总统候选人,使苏亚雷斯以微弱优势当选总统
- 1990年5月,葡萄牙共产党举行非常大会,决定保留该党的“革命性的社会主义方式”,与世界上许多其他共产党的做法保持一致,并保持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方针,社会主义阵营影响了独特的历史经验,劳工运动的数项社会变革和数项成就
- 1991年,人民民主联盟进入葡萄牙共产党得选举名单中
- 1995年,1992年更名为民主进步共产党人党的共产党(重建)并入葡萄牙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联盟
- 1999年,革命社会党 (葡萄牙)、毛派的人民民主联盟和政治21组建了左翼集团
- 2000年,由1983年成立的左派革命阵线一派成立托派的社会主义替代运动,该党指出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权为了工人权力而对人类的压迫,确保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过渡
- 2002年11月,右翼政府对劳动法进行了几项修改后,在葡萄牙共产党领导下引发了多年以来的首次大罢工
- 2007年,葡萄牙共产党前领导人阿尔瓦罗·库尼亚尔被评为葡萄牙十大伟人之一
- 2013年,更名为革命社会主义政治协会的革命社会党 (葡萄牙)解散
充分民主,两党主导,南欧模式,贫困依旧也有,左派口碑好,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有大量的小型共产组织
圣马力诺
- 1921年,圣马力诺共产党成立并隶属于意大利共产党,由于当时圣马力诺法西斯党拥有所有国会席位该党成立最初二十年一直是一个地下政治组织
- 1945年,二战和独裁政府结束后,圣马力诺共产党与社会党赢得大选从而联合执政了12年
- 1957年4月,受法蒂迪罗韦雷塔事件影响,圣马力诺共产党与社会党失去执政权力
- 1978年,圣马力诺共产党再次与社会党联合执政到1990年
- 1990年4月,圣马力诺共产党改制
- 1992年,圣马力诺共产党前成员模仿意大利重建共产党成立圣马力诺重建共产党
- 1993年,国会选举圣马力诺重建共产党得2席
- 2006年,圣马力诺重建共产党加入联合左翼 (圣马力诺)选举联盟并进入政府
- 2012年,圣马力诺重建共产党和左翼党-自由区合并为共产主义政党联合左翼 (圣马力诺)
充分民主,两党主导,福利好,左翼口碑好,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西班牙
- 1879年5月2日,在第一国际得支持下西班牙工人社会党成立
- 1910年代,西班牙工人社会党还需要共和主义党的帮助
- 1917年8月,受西班牙维基影响西班牙工人社会党领导了罢工
- 1920年4月15日,因路线分歧西班牙工人社会党青年分支成立西班牙的共产党
- 1921年4月13日,由于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内其他社会主义和总工会派别成立的西班牙共产主义工人党 (1921年)未能促使西班牙工人社会党转向共产国际而脱离
- 1921年11月14日,西班牙的共产党与西班牙的共产党合并为西班牙共产党
- 1923年8月,西班牙共产党领导了大罢工并在该党总部附近发生流血冲突多名该党成员牺牲,同年9月,西班牙共产党被禁止活动
- 1924年,加泰罗尼亚-巴利尔共产主义联合会成立并成为西班牙共产党地方支部
- 1930年,因路线分歧,成立于1924年的加泰罗尼亚语-巴利尔共产主义联合会脱离西班牙共产党,西班牙共产党地方支部则由新成立的西班牙共产党
- 1931年4月,西班牙共产党首次合法化
- 1932年,西班牙共产党新成立地方支部加泰罗尼亚共产党并和加泰罗尼亚-巴利尔共产主义联合会组建工农联盟
- 1933年6月,加泰罗尼亚语-巴利尔共产主义联合会改名为伊比利亚共产主义联盟。12月3日,当选国会议员的西班牙共产党成员在当选前被捕入狱
- 1934年,西班牙共产党领导阿斯图里亚斯工人起义,建立了存在20天的工农苏维埃
- 1935年11月,伊比利亚共产主义联盟及其成立于1931年的共产主义右派反对派的群众组织工农联盟和1931年成立的西班牙托主义共产主义左派合并为马克思主义统一工人党得到无政府主义全国劳工联盟的支持并从一开始规模远大于西班牙共产党,同时也参加了1936年的人民阵线并一直活跃到1981年
- 1936年2月,在保卫共和国的军事行动中进入政府得西班牙共产党获得大量支持快速发展组织7万人的人民武装并帮助共和国从国际赤色济难会获得援助,但之后的独裁政府禁止西班牙共产党和加泰罗尼亚统一社会党的活动以及处决,西班牙共产党和加泰罗尼亚统一社会党转入秘密活动以武装力量对抗独裁政府11年,同时业派出成员参加苏联卫国战争。6月,加泰罗尼亚-巴利尔共产主义联合会更名为伊比利亚共产主义联盟。7月23日,西班牙共产党地方支部加泰罗尼亚共产党、西班牙工人社会党加泰罗尼亚联合会、加泰罗尼亚社会主义联盟和前身成立于1932年的加泰罗尼亚无产阶级联盟并于1934年1月改组为加泰罗尼亚无产阶级党合并为加泰罗尼亚统一社会党并作为西班牙共产党在当地支部的作用,同时出兵承担支援保卫共和国并在当地招募战士的任务,并加入当地的共和国政府,而西班牙共产党之后不在当地设立地方支部
- 佛朗哥执政后半期,西班牙共产党转变斗争方式,和加泰罗尼亚共产党积极加强工人委员会 (西班牙)方面的活动,从而成为反独裁的主要力量
- 1944年,加泰罗尼亚统一社会党对独裁政府进行了武装斗争
- 1951年,加泰罗尼亚统一社会党领导了电车罢工
- 1956年,加泰罗尼亚统一社会党在法国举行了党代会
- 1963年,西班牙共产党放弃其强硬的武装斗争路线转而向欧洲共产主义方向发展
- 1964年,西班牙共产党一派成立西班牙民族解放阵线。11月,西班牙共产党一派成立毛派的西班牙共产党(马列) (1964年)
- 1971年1月,西班牙民族解放阵线解散不久,部分成员和西班牙共产党(马列) (1964年)成员成立了革命反法西斯爱国阵线的协调委员会。因路线分歧西班牙共产党一派成立西班牙共产党(8和9大)
- 1973年,因路线分歧西班牙共产党一派成立西班牙共产主义工人党。7月,革命反法西斯爱国阵线成立后剔除革命目标并积极进行革命活动
- 1974年,托派的反法西斯革命工人党成立并进行秘密活动。5月1日,积累去年5月1日斗争经验的革命反法西斯爱国阵线领导学生游行和罢学但遭到逮捕
- 1975年年初,渗透到革命反法西斯爱国阵线的政府特工进行逮捕行动,3月,革命反法西斯爱国阵线决定进行武装斗争并在7月10月袭击了2名政府警察。6月,受巴黎五月学运影响成立于1968年9月由西班牙共产党一派成立的西班牙马列组织的剩余成员成立了西班牙共产党(重建),10月1日,西班牙共产党(重建)成功袭击了政府的武装警察。11月,革命反法西斯爱国阵线继续反抗政府
- 1976年1月,西班牙共产党(重建)开始了政治斗争
- 1977年1月24日,发生阿托查大屠杀,西班牙共产党马德里市一个支部遭到极右翼的攻击,造成多名西班牙共产党工人法律援助律师死亡,这引起社会很长一段时间普遍反感极右翼,3月,西班牙共产党同意共、法共在马德里举行会议提出欧共主义主张,4月9日,西班牙共产党再获合法化并推动政府民主化,加泰罗尼亚统一社会党合法化。10月28日,西班牙共产主义工人党合法化,在地方选举中加泰罗尼亚统一社会党因积极保障地方民主权力而成为地方议会中最大反对党
- 1978年,受到大规模逮捕的革命反法西斯爱国阵线的政治活动停止
- 1979年,国会选举西班牙共产党得23席成为第三大党,西班牙共产党内部产生三种路线:欧共主义、正统主义以及向所有组织开放的派别
- 1980年5月,西班牙共产党(8和9大)与1977年从西班牙共产党一派另立的工人共产党合并为更加正统的西班牙统一共产党
- 1982年,加泰罗尼亚统一社会党一派成立加泰罗尼亚共产党人党。政府授予革命反法西斯爱国阵线成员勋章
- 1983年,反法西斯革命工人党改名为革命工人党
- 1984年12月13日,西班牙统一共产党及其地方支部加泰罗尼亚共产党人党、西班牙共产党复兴运动、西班牙共产党复兴统一运动、共产主义者集结、共产主义接班人和其他从西班牙共产党脱离的组织合并为共产党,而加泰罗尼亚共产党人党短暂成为共产党地方支部后又脱离。西班牙共产主义工人党一派并入西班牙共产党
- 1986年,西班牙共产党将目标定义为“民主地参与社会及其政治结构的革命性转变,克服资本主义制度并在西班牙建立社会主义,这是对世界范围内向社会主义过渡做出的贡献,并设定了我们的目标在实现共产主义的解放理想中”它把自己定义为革命性的,国际主义的,团结的,共和的,女权主义者和世俗主义者,并积极组织抗议北约的运动,共产党更名为西班牙人民共产党,加泰罗尼亚统一社会党积极推动相关民主化运动,4月,基于1982年国会选举的成绩由西班牙共产党等多个左派政党组建成立政党联盟联合左翼 (西班牙),成立后联合左翼 (西班牙)的选举策略反而比西班牙共产党激进
- 1987年,西班牙人民共产党短暂加入联合左翼 (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共产党人党加入为了加泰罗尼亚倡议绿党并于1989年退出
- 1988年,西班牙共产党更换总书记后,西班牙共产党向左转,许多被开除的成员被平反并重新回到西班牙共产党,国会选举的得票数上升
- 1991年12月,西班牙共产党十四大重申保持党的正统
- 1992年11月2日,联合左翼 (西班牙)注册为政党
- 1994年,被加泰罗尼亚共产党人党开除的成员成立加泰罗尼亚人民共产党并成为西班牙人民共产党在地方上的支部
- 1997年,加泰罗尼亚统一社会党并入为了加泰罗尼亚倡议绿党。6月14日,不愿并入倡议党的加泰罗尼亚统一社会党一派成立现存的加泰罗尼亚统一社会党并参加西班牙共产党党代会,加泰罗尼亚共产党人党呼吁现存的加泰罗尼亚统一社会党维持在加泰罗尼亚的共产主义者的团结
- 1998年,现存的加泰罗尼亚统一社会党和加泰罗尼亚共产党人党成立政党身份的地方政党联盟联合与替代左翼。革命工人党加入联合左翼 (西班牙)
- 1999年,因地方和欧盟选举成绩不佳联合左翼 (西班牙)和解并签署合作协议
- 2000年,西班牙共产主义工人党及其成立于1973年的地方支部加泰罗尼亚共产主义工人党并入西班牙人民共产党
- 2002年,政府发布新法规后,西班牙共产党(重建)被限制政治活动并转入秘密活动
- 2005年,新上任的西班牙共产党总书记调整与西班牙工人社会党的关系并签署选举协议
- 2006年,1992年西班牙共产党(马列) (1964年)与共产主义组织国外派合并为共产主义协调委员会组织与另外3个共产主义组织合并为西班牙共产党(马列)
- 2013年,革命工人党更名为北极光-马克思主义组织
- 2014年11月1日,现存的加泰罗尼亚统一社会党、加泰罗尼亚共产党人党和一些共产主义组织组成加泰罗尼亚共产党人,但现存的加泰罗尼亚统一社会党没有解散
- 2017年4月,西班牙共产党二十大再次明确马列主义的政党性质。西班牙人民共产党一派脱离并重建了西班牙共产主义工人党而其地方支部依旧留在人民共产党内
- 2019年7月,作为联合左翼 (西班牙)地方分支的加泰罗尼亚联合左翼成立以应对联合左翼 (西班牙)与加泰罗尼亚联合左翼合作破裂
- 2021年,西班牙人民共产党与西班牙共产主义工人党组成选举联盟。1月13日,西班牙共产党进入政府
充分民主,两党主导,南欧模式,贫困依旧也有,左派口碑好,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有大量的小型而且区域型共产组织
瑞典
瑞典党旗有疑问
- 1880年代的工人阶级解放以及农民运动为社民工党的到来提供了基础
- 1889年4月23日,以第二国际成员的身份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成立
- 1917年,革命热情笼罩着瑞典,工人苏维埃掌握着政府,工人与士兵在五一欢庆游行,由于对待苏俄革命和自由主义者盟友军国主义化分歧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一派成立瑞典社会民主左翼党
- 1921年,由于瑞典社会民主左翼党领导层都回到了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瑞典共产党更名为瑞典共产党,该党主张反对私有化反对加入欧盟支持不结盟运动支持女权,该党取消了党内无政府主义和非革命主义者的身份
- 1924年,瑞典共产党一派另立瑞典共产党并在1926年并入瑞典社会民主工人党
- 1926年1月,瑞典共产党组织了工会会议
- 1927年,瑞典共产党创建了全国失业者协会,并呼吁废除失业委员会
- 1929年,瑞典共产党发生分裂,其中一派成立瑞典共产党依旧保持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并直到1934年更名为社会党
- 1931年,由于政府镇压伐木工人,导致瑞典共产党力量增大
- 1936年,瑞典共产党支援西班牙合法政府
- 二战期间,瑞典共产党受到政府的逮捕,组织转入地下,同时受到瑞典自由党的恐怖袭击,该党支持并行动援助挪威和丹麦的抵抗运动
- 1945年,瑞典共产党领导金属工人进行罢工并积极开展统一战线运动
- 1952年,瑞典共产党为了保证社民党继续执政在国会补选中撤回候选人
- 1961年,瑞典共产党创办旅社以方便成员的旅游活动
- 1967年,瑞典共产党召开党代会更名为左翼党-共产主义者,其中一派另建毛派的共产主义联盟马列主义者另外一派成立马列斗争联盟并在1981年重新回到左翼党-共产主义者
- 1968年,左翼党-共产主义者创建了瑞典越南委员会以促进越南和平
- 1970年,共产主义联盟马列主义者在首都的左派分支成立共产主义联盟马列主义者(革命)
- 1972年,左翼党-共产主义者修改党纲使党转向更左派
- 1973年,共产主义联盟马列主义者更名为瑞典共产党
- 1977年,瑞典共产党正统亲苏一派成立工人党-共产主义者并获得其他国家党代表的创党出席
- 1980年,更名为瑞典共产党一派成立瑞典共产党(马列)并在1981年党大会上更名瑞典共产主义工人党
- 1986年,更名为瑞典共产党宣布改制
- 1990年,左翼党-共产主义者改制
- 2005年1月,共产主义联盟马列主义者(革命)更名为共产党 (瑞典)
- 2020年1月,共产党 (瑞典)举行了党代会
充分民主,社民主义主导,福利好,由于社会发展已经被社民党完成,左派政党的作用没有机会体现
瑞士
- 在瑞士社会民主党成立前,已经有格吕特利联盟、瑞士工会联合会和几个地方社民党,但存在时间较少
- 1888年10月21日,瑞士社会民主党成立
- 1890年,国会选举瑞士社会民主党得1席
- 1904年,瑞士社会民主党党代会后开始转向左派
- 1912年,瑞士社会民主党主张性别平权
- 1918年,瑞士社会民主党组织了大罢工并持续了4天获得成功
- 1920年,瑞士社会民主党内部发生路线分歧
- 1921年3月,瑞士社会民主党不愿加入共产国际,瑞士社会民主党一派和1918年被开除的前成员另外成立瑞士共产党
- 1930年代,该党实行左翼人民联盟政策,进行反法西斯斗争
- 1940年,瑞士共产党被政府禁止而转入秘密活动
- 1944年10月14日,瑞士共产党与瑞士社会主义联合会合并为瑞士劳动党
- 1950年,瑞士劳动党为斯德哥尔摩核裁军会议搜集26万签名
- 1988年,瑞士劳动党地方支部另成立巴塞尔劳动党(1944年成立)
- 1992年,已解散得托派瑞士分支成员成立团结 (瑞士)
- 1999年,国会选举团结 (瑞士)得1席
- 2007年9月16日,瑞士劳动党地方支部更名为共产党
- 2013年11月10日,瑞士劳动党两个地方支部合并为共产党 (瑞士)
- 2014年,共产党 (瑞士)独立运作,并在当地州议会中得2席
充分民主,基督教主义主导,福利好,由于社会发展已经被社民党完成,左派政党的作用没有机会体现
英国
- 1880年,马克思思想在英国开始形成
- 1881年6月7日,由基金团体和个人成立社会民主联合会(英国)确立代表议会中的劳工运动并要求非废除每周工作48小时,废除童工,强制免费和世俗教育,妇女平等以及生产资料的国有化
- 1884年12月23日,社会民主联合会(英国)发生内部分歧,反对海登曼的一派成立社会主义联盟
- 1885年,因经济萧条社会民主联合会(英国)参与游行活动
- 1887年5月29日,无政府主义者主导了社会主义联盟,11月13日,发生抗议活动社会民主联合会(英国)影响力大增
- 1890年,社会民主联合会(英国)内部因不满议会路线而轻视工会运动而分裂
- 1900年2月27日,社会民主联合会(英国)议员与独立工党组建联合议会党团
- 1911年,英国社会党成立
- 1916年,英国社会党内部反战力量主导该党
- 1917年,英国社会党与其他左翼政党谈判商议合并
- 1920年7月31日,在第三国际支持下,由多个小型马克思组织英国社会党、社会主义工党的共产主义联合团体、南威尔士社会主义团体和苏格兰共产主义工党合并为大不列颠共产党
- 1921年,共产党第三国际英国支部西尔维娅潘克赫斯特派多数和苏格兰共产主义工党合并并重建大不列颠共产党并参与红色克莱德运动并在列宁要求下与工会和工党合作
- 1926年,因薪水严重偏低发生矿厂工人总罢工,之后大部分矿工加入大不列颠共产党,大不列颠共产党积极发展工会运动
- 1932年,大不列颠共产党成员成立托派的共产主义同盟
- 1935年,大不列颠共产党反对当局对德国意大利的绥靖政策
- 1939年8月23日,因反对当局战争态度而谴责和发起罢工
- 二战期间,泽西共产党领导了泽西民主运动的抵抗占领者的组织
- 1946年,国会选举大不列颠共产党得2席,并在以后势力大增
- 1947年,托派的工人革命党 (英国)成立
- 1950年,托派的社会主义工人党 (英国)成立
- 1956年,大不列颠共产党因匈牙利事件修改了党内对社会主义路线使得势力减弱
- 1964年,中左政党执政政策偏右,大不列颠共产党未能进行抨击导致势力减弱
- 1965年,不列颠和爱尔兰共产主义组织成立
- 1968年,因匈牙利和反对崇拜主义以及中苏分歧原因,大不列颠共产党一派成立不列颠共产党(马列),确立反对修正主义、反欧盟立场
- 1972年,国会选举泽西共产党得1席
- 1974年,中左政党执政并向右派政党妥协,大不列颠共产党再次未能进行反对行动
- 1977年7月15日,大不列颠共产党Sid French一派成立不列颠新共产党,确立反对修正主义、反欧盟立场
- 1988年,大不列颠共产党反对欧洲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一派成立不列颠共产党,不列颠新共产党内部批评戈尔巴乔夫
- 1991年,大不列颠共产党欧洲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层解散该党
- 1992年,不列颠新共产党参加左派的国际会议,1月,原大不列颠共产党苏格兰地区成员成立苏格兰共产党并支持苏格兰社会党及苏格兰独立
- 2000年,不列颠新共产党因工党伦敦选举导致分裂
- 2009年,不列颠共产党参与欧洲议会选举
- 2013年,不列颠共产党反对当局的紧缩政策
- 2017年,不列颠共产党开始支持科尔宾领导下的工党
- 大不列颠共产党、不列颠共产党受到来自政府特工的渗透
充分民主,精英保守主义主导,福利好,由于福利发展已经被工党完善,左派政党的作用有机会体现但几率不明
梵蒂冈
限制民主,基督教主义主导,社会很小,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东欧
阿尔巴尼亚
- 1920年代,范·诺里的追随者成为了共产主义者,他们来到莫斯科并成立国家革命委员会
- 1927年,科尔察共产主义小组
- 1928年8月,阿尔巴尼亚共产党在苏联成立
- 1941年11月8日,在南斯拉夫共产党的帮助下科尔察、斯库台和青年等3个共产主义小组合并为阿尔巴尼亚共产党
- 1942年,阿尔巴尼亚共产党领导反抗占领者的运动并成立成立全国民族解放委员会
- 1943年3月17日,阿尔巴尼亚共产党1大号召阿尔巴尼亚人民积极参加游击队进行总起义
- 1944年10月,全国民族解放委员会改组为阿尔巴尼亚民主政府,11月29日,阿尔巴尼亚解放
- 1946年,阿尔巴尼亚废除君主制
- 1947年7月,因阿尔巴尼亚农民占多数,在斯大林的指导下阿尔巴尼亚共产党更名为阿尔巴尼亚劳动党
- 1961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4大宣布已经建成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阿尔巴尼亚进入完全建成社会主义的阶段并与苏联决裂
- 1978年,因毛泽东继任者偏离毛泽东路线,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宣布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开辟自己的道路
- 1991年6月12日,阿尔巴尼亚劳动党改制,反对改制的阿尔巴尼亚劳动党的成员成立霍查主义的阿尔巴尼亚共产党 (1991年)
- 1992年7月16日,当局的议会禁止阿尔巴尼亚共产党 (1991年)活动
- 1999年6月5日,1998年合法化的共产主义重建党和1998年合法化的新阿尔巴尼亚劳动党合并为阿尔巴尼亚联合共产主义者党
- 2002年,阿尔巴尼亚联合共产主义者党与阿尔巴尼亚共产党 (1991年)一派合并为阿尔巴尼亚劳动党
- 2006年,阿尔巴尼亚劳动党以及小型共产主义组织并入阿尔巴尼亚共产党 (1991年)
- 2007年7月4日,阿尔巴尼亚重组劳动党成立。地方选举阿尔巴尼亚十一月八日共产党市议会得3席
- 2011年,地方选举阿尔巴尼亚重组劳动党得1席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主导,社民党是曾经的共产主义政党
白俄罗斯
- 1917年,共产主义的年轻白俄罗斯成立
- 1918年1月1日,年轻白俄罗斯并入白俄罗斯社会主义革命党之后脱离社会革命党又并入白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2月30日,白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成立并成为苏联共产党地方支部并愿意接受作为地方自治机构的计划
- 1919年3月,立陶宛共产党和白俄罗斯共产党 (1918年)合并为立陶宛和白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 1920年9月,立陶宛和白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分裂为立陶宛共产党和白俄罗斯共产党 (1918年)
- 1923年,在白俄罗斯共产主义者的帮助下西白俄罗斯共产党成立并宣布波兰社会主义革命以及俄白统一但被波兰当局禁止活动却得到苏俄的物质援助
- 1925年,西白俄罗斯共产党以白俄罗斯农民和工人联盟身份活动
- 1930年代,白俄罗斯共产党 (1918年)遭到斯大林的政治清洗及撤职和逮捕
- 1939年,苏联攻入波兰后,西白俄罗斯共产党遭到波兰镇压,西白俄罗斯共产党并入白俄罗斯共产党 (1918年)
- 1952年,白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更名为白俄罗斯共产党
- 1991年8月25日,白俄罗斯共产党被当局禁止活动并转入地下活动。12月7日,作为白俄罗斯共产党后继组织的白俄罗斯共产党人党成立
- 1993年4月25日,白俄罗斯共产党32大决定并入白俄罗斯共产党人党
- 1995年,国会选举白俄罗斯共产党人党得43席,成为独立候选人之外国会中最大政党
- 1996年11月2日,白俄罗斯共产党人党亲总统派脱离成立白俄罗斯共产党
- 2000年,国会选举白俄罗斯共产党得6席,成为国会中最大政党并延续至今
- 2004年10月13日,国会选举白俄罗斯共产党人党没有得票
- 2006年7月15日,白俄罗斯共产党建议与白俄罗斯共产党人党合并,白俄罗斯共产党人党回应这一做法是为了去除反对党的言论
- 2007年2月,白俄罗斯共产党人党领导人访问了美国,8月2日,白俄罗斯共产党人党被当局禁止活动半年
- 2009年10月,白俄罗斯共产党人党更名为白俄罗斯左翼党“公正世界”
Komfarband of Bielorussia and Lithuania、Belarusian Peasants' and Workers' Union,其他完成 优势民主,由政治强人控制
波黑
- 1909年,波黑社会民主党开始活跃
- 1943年,南斯拉夫共产党地方支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产党成立
- 1952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产党更名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产主义者联盟
- 1974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共产主义者联盟独立运作
- 2000年,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工人共产党成立并表示工人的自我管理和民主的参与性,该党受到卢森堡和葛兰西的影响较大,批评前苏联及其前政府以及铁托
- 2012年2月21日,共产党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成立,4月,巴尼亚卢卡共产主义者联盟并入共产党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
- 2014年,国会选举共产党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未获得席位
充分民主,保守主义主导,由伊斯兰成分
保加利亚
- 1891年7月,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团体组建保加利亚工人社会民主党
- 1892年,保加利亚工人社会民主党一派成立保加利亚社会民主联盟
- 1894年,保加利亚工人社会民主党同意为了工人阶级团结而与工会主义者团结起来而改名保加利亚社会民主工人党,7月,工会主义者占多数
- 1897年7月,保加利亚主工人社会民党4大,传统马克思主义派和改良派的斗争取得成果并发行报纸
- 1901年7月,保加利亚主工人社会民党8大否决了改良派的阶级合作思想
- 1903年,保加利亚主工人社会民党10大后传统马克思派成立保加利亚主工人社会民党(紧密派社会主义者)并提议旨在集中力量在工人阶级而不是农民阶级并反对一战和同情苏俄革命
- 1909年,保加利亚主工人社会民党(紧密派社会主义者)开除的成员并入保加利亚主工人社会民党(广泛派社会主义者)
- 1919年5月,保加利亚主工人社会民党(紧密派社会主义者)改组为保加利亚共产党
- 1923年9月,保加利亚共产党发动起义但失败
- 1927年2月,保加利亚共产党成立以保加利亚工人党身份活动
- 1938年,保加利亚共产党和保加利亚工人党合并为保加利亚工人党
- 1944年,保加利亚工人党领导的祖国阵线联盟上台,年底保加利亚工人党更名为保加利亚工人党(共产党人)
- 1946年,保加利亚共产党成为保加利亚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
- 1948年,保加利亚工人党(共产党人)和保加利亚主工人社会民党(广泛派社会主义者)合并为保加利亚工人党(共产党人),年底保加利亚工人党(共产党人)更名为保加利亚共产党
- 1960年代,保加利亚共产党实施经济改革
-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保加利亚共产党进行经济政治自由化
- 1990年4月3日,保加利亚共产党改制,4月25日,保加利亚社会党一派脱离成立劳动人民党,6月21日,劳动人民党更名为保加利亚共产党 (现代)并于9月24日宣布是原保加利亚共产党的继承者
- 1996年,保加利亚共产党 (1996年)成立
- 1999年,保加利亚共产党“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成立,获得地方选举席位和市长
- 2000年1月,成立于1993年12月11日的保加利亚联合共产党并入保加利亚共产党“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
- 2003年,保加利亚共产党“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和保加利亚共产党 (现代)结盟获得地方选举席位和市长
- 2005年,保加利亚社会党-马克思主义纲领并入保加利亚共产党“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
- 2006年7月15日,保加利亚共产党“格奥尔基·季米特洛夫”更名为保加利亚共产党人党
优势民主,靠近保守主义的左右两党主导
克罗地亚
- 1894年9月8日,克罗地亚和斯拉沃尼亚社会民主党成立
- 1897年,因当地工业较少且成员也较少克罗地亚和斯拉沃尼亚社会民主党组织了一次由德意志工人罢工
- 1910年,铁托加入克罗地亚和斯拉沃尼亚社会民主党
- 1914年,克罗地亚和斯拉沃尼亚社会民主党因反对奥匈帝国进攻塞尔维亚王国的行为而遭到禁止活动,由于战争动员导致该党成员人数变少
- 1918年,阜姆社会党更名为阜姆国际主义社会党
- 1919年,克罗地亚和斯拉沃尼亚社会民主党左派成为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工人党(共产主义者)在当地的支部。阜姆国际主义社会党成员在码头工人的帮助下分别成立阜姆共产党和港口工人合作社
- 1921年4月24日,阜姆制宪会议后发生政变,港口工人合作社持续大罢工并迫使政变失败
- 1923年11月9日,阜姆共产党反对意大利并吞阜姆
- 1937年,南斯拉夫共产党地方支部克罗地亚共产党成立并且是和斯洛文尼亚一起的首个地方自治支部并被当局禁止活动而转入秘密活动
- 1941年,德国占领军进入克罗地亚克罗地亚共产党在遭到逮捕和处决下依旧能顽强组建反抗占领者的唯一武装抵抗力量,因其意识形态的力量得到来自克族和塞族地区的大力支持
- 二战后期,克罗地亚共产党吸引了很多非共产主义者的加入
- 1960年代末,克罗地亚共产主义者联盟主张更大的自治权
- 1971年,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人铁托与克罗地亚共产主义者联盟保持距离从而结束了运动,克罗地亚共产主义者联盟开始保持正统思想,直到1989年塞族示威前
- 1974年,克罗地亚共产主义者联盟可以独立运作
- 1980年代晚期,克罗地亚共产主义者联盟更名为克罗地亚共产主义者联盟-民主改革党
- 1990年11月3日,克罗地亚共产主义者联盟-民主改革党改制
- 1997年10月25日,在社民党右翼化后一群左派人士成立共产主义的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工人党填补左翼政治空白并强调工人自治以及参与民主的重要性并成为左翼政党中唯一的代表并申明克罗地亚独立战争是南斯拉夫内战而不是独立战争
- 2005年,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工人党与社民党、绿党结盟但没有取得席位
- 2008年10月,红色行动成立并以红色颜料攻击北约而闻名
- 2009年,红色行动参与了反穆斯林的游行以及工人学生的抗议活动
- 2011年,红色行动组织了反政府示威游行
- 2013年5月25日,克罗地亚共产党成立
- 2020年,红色行动与塞尔维亚红色倡议组织合并为红色行动/红色倡议
充分民主,基督教民主主义主导,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克罗地亚是南斯拉夫地区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并且工人阶级也是最多的
捷克
- 1878年4月7日,捷克社会民主党成立
- 1921年5月14日,捷克社会民主党左派党代会上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并成为主要政党
- 1925年,国会选举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得41席成为国会第二大党
- 192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成为共产国际中第二大党
- 1938年10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被当局禁止活动并转入秘密活动
- 1939年10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了反德示威游行
- 二战后,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人逃往苏联,战争结束了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发动了多次运动
- 1946年,国会选举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得300席中的93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 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通过政变与游行示威获得治权
- 1951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发生内部清洗
- 1968年,因经济下滑严重导致布拉格之春事件
- 1969年4月,在苏联武装干预下,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温和派和传统派联合上台并在之后的经济改革和异见者采取灵活态度应对
- 1990年3月31日,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在1989年11月3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17大上设立上成立,10月,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1大上提出更名为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民主社会党并改制,但代表们同意新计划但拒绝改名,11月3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18大改组为捷克的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和斯洛伐克的斯洛伐克共产党
- 1991年1月26日,斯洛伐克共产党更名为民主左翼党,8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更名为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与民主左翼党联盟,12月,民主左翼党退出联盟。12月,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反修正主义派获得基层党员的支持但一些派别脱离并成立民主社会党
- 1992年4月23日,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与民主左翼党联盟正式解散
- 1993年,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总书记计划开除社会主义平台派但遭到中央委员会的冷淡支持,6月,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3大推翻了总书记的决定但之后还是开除了社会主义平台派
- 1995年3月10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前成员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人党
- 1999年12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人党更名为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 (1999年)
- 2001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 (1999年)一派脱离成立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捷克斯洛伐克劳动党
- 2012年,从政治上的孤立解脱出来后,地方选举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因与社民党联盟进入13个中的10个地方政府
社民党左派变共前没完成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主导,福利高,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在去工业化地区、中小城市以及年龄大的支持度高
爱沙尼亚
- 1905年1月,在血腥星期日发生后,爱沙尼亚社会民主工人联盟成立,12月,社会主义社团领导人物康斯坦丁·帕茨,在戒严中的塔林召集一次农民代表大会
- 1912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沙尼亚支部布尔什维克派创办出版社
- 1914年6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沙尼亚支部布尔什维克派成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派北波罗的海委员会
- 二月革命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沙尼亚支部布尔什维克派因反战和有效的土地改革受到欢迎
- 1917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沙尼亚支部布尔什维克派领导塔林苏维埃
- 1918年2月,德国占领爱沙尼亚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沙尼亚支部布尔什维克派失去对塔林苏维埃的领导,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沙尼亚支部布尔什维克派成立外围组织工人联合阵线、左派工人、爱沙尼亚工人党、塔林工会中央委员会,11月,在德国11月革命后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沙尼亚支部布尔什维克派进行起义但失败了
- 1920年,国会选举工人联合阵线得5席塔林工会中央委员会得5席,11月5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爱沙尼亚支部布尔什维克派更名为爱沙尼亚共产党
- 1923年,国会选举工人联合阵线得10席
- 1926年,国会选举爱沙尼亚工人党得6席
- 1929年,国会选举左派工人得6席
- 1932年,国会选举左派工人得5席
- 1940年,爱沙尼亚共产党加入爱沙尼亚劳动人民联盟并成为苏联共产党地方支部
- 1950年,爱沙尼亚共产党领导层被更换为在俄罗斯生活过的爱沙尼亚族
- 1990年3月,因路线分歧苏联共产党地方支部部分成员成立爱沙尼亚共产党 (基于苏共纲领),6月20日,爱沙尼亚共产党 (基于苏共纲领)更名为爱沙尼亚共产党 (苏共)。12月19日,苏联共产党地方支部改制,
- 1991年8月22日,爱沙尼亚共产党 (苏共)因支持留在苏联的政变活动被当局禁止活动并秘密活动
充分民主,自由主义主导,爱沙尼亚的民族性比拉脱维亚的弱,但反俄
匈牙利
- 1918年,部分人士苏俄进行匈牙利国共产党得前期创建工作,11月24日,匈牙利国共产党成立(因为在当时,他们代表的绝大多数社会阶层是:工厂工人是“无产阶级”。匈牙利民族尚未在布达佩斯稳固,匈牙利民族在新成立的政党中只是少数)
- 1919年3月,由于当局的政治动荡以及布尔什维克运动的日益普及,匈牙利国共产党和匈牙利社会民主党合并为匈牙利国社会党,匈牙利国社会党获得治权并建立了苏俄革命后第二个社会主义政权匈牙利苏维埃共和国,匈牙利国社会党着手企业国有化、农业集体化、采取步骤与协约国外交关系正常化以夺回匈牙利在战后谈判中失去的土地,6月12日,匈牙利国社会党更名为匈牙利国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工人党,但很快被罗马尼亚推翻,匈牙利国社会党大量成员逃亡莫斯科,在处决和流放下成员人数减少
- 1920年,当局实施白色恐怖
- 1924年,匈牙利国共产党秘密重建
- 1925年,匈牙利国共产党一大召开并成立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并以此党身份活动
- 1928年,当局镇压了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
- 1929年,当局逮捕并处决匈牙利国共产党成员
- 1930年代后期,斯大林的大清洗造成匈牙利移民的沉重损失
- 1942年,当局再次逮捕匈牙利国共产党成员从而打击了匈牙利国共产党实力
- 1943年6月,匈牙利国共产党宣布解散同时改组为和平党
- 1944年3月,和平党组建反法西斯阵线并成立武装反抗占领者,9月2日,和平党更名为共产党,11月,国会选举共产党得89席成为国会第一大党,12月,共产党更名为匈牙利共产党
- 1945年,国会选举和平党得70席并进入政府,匈牙利共产党3大确立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化进行土地和货币改革
- 1948年,匈牙利共产党和社会民主党合并为匈牙利劳动人民党
- 1956年10月31日,受波兰工人抗议影响导致政局动荡苏联建议匈牙利劳动人民党改组为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
- 1962年,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推行古拉什共产主义经济改革
- 1989年10月7日,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改制,12月17日,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后继组织匈牙利社会党一派成立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 (1989年)并反对加入北约
- 1993年,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 (1989年)更名为匈牙利工人党,匈牙利工人党传统派成立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 (1993年)
- 1998年,国会选举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 (1989年)两轮得票率为历年最高
- 2005年11月12日,匈牙利工人党更名为匈牙利共产主义工人党 (1989年),没几天,匈牙利共产主义工人党 (1989年)一派脱离成立匈牙利工人党2006
- 2013年5月11日,匈牙利共产主义工人党 (1989年)更名为匈牙利工人党
- 2016年,移民公投上匈牙利工人党持反对态度
优势民主,基督教民主主义主导
拉脱维亚
- 1904年,拉脱维亚社会民主工党成立
- 1905年,拉脱维亚社会民主工党2大采纳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议
- 1906年,拉脱维亚社会民主工党4大后成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地方分支并更名为拉脱维亚边区社会民主党
- 1919年3月,拉脱维亚边区社会民主党获得治权并更名为拉脱维亚共产党
- 1920年,当局禁止拉脱维亚共产党活动,拉脱维亚共产党以左派工会方式继续活动
- 1928年,拉脱维亚共产党以左派工会联合会身份在国会选举得5席
- 1930年,左派工会联合会被当局禁止活动
- 1931年,拉脱维亚共产党以工会工人和农民团体身份在国会选举得6席
- 1933年,工会工人和农民团体被当局禁止活动并被逮捕
- 1940年,拉脱维亚共产党成为苏联共产党地方支部
- 1989年1月,拉脱维亚劳动人民国际阵线成立并表示支持拉脱维亚留在苏联
- 1991年9月10日,苏联共产党地方支部和拉脱维亚劳动人民国际阵线被当局禁止活动,拉脱维亚共产党以拉脱维亚共产主义者联盟成立
- 1994年1月15日,拉脱维亚共产党后继组织共产主义的拉脱维亚社会党成立
- 2002年10月5日,国会选举拉脱维亚社会党因加入社民党领导的和谐中心联盟得5席
- 2014年,国会选举拉脱维亚社会党因加入社民党领导的和谐中心联盟得3席
- 2018年,国会选举拉脱维亚社会党因加入社民党领导的和谐中心联盟得1席
充分民主,不固定,反俄,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立陶宛
- 1918年10月,立陶宛共产党成立后被当局禁止活动并转入秘密活动
- 1919年3月,立陶宛共产党和白俄罗斯共产党 (1918年)合并为立陶宛和白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 1920年9月,立陶宛和白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分裂为立陶宛共产党和白俄罗斯共产党 (1918年)
- 1925年,梅梅尔工人党成立
- 1927年,地方选举梅梅尔工人党得2席
- 1930年,地方选举梅梅尔工人党得2席
- 1932年,地方选举梅梅尔工人党得3席
- 1940年,立陶宛共产党成为苏联共产党地方支部后第一书记始终是立陶宛族,第二书记则由俄罗斯方面任命
- 1989年12月24日,立陶宛共产党脱离苏联共产党
- 1990年,立陶宛共产党转制,因路线分歧立陶宛共产党部分成员成立立陶宛共产党 (基于苏共纲领)并建立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救国委员会之后被当局禁止活动并秘密活动
- 1994年3月26日,立陶宛社会党成立
- 2006年12月19日,立陶宛社会党7大后与阵线党合并为社会主义人民阵线
- 2011年,当局指控社会主义人民阵线领导人否认当年苏军向立陶宛人进行射击,社会主义人民阵线领导人指导当年的证人和弹道分析指出是我们的人民在1991年1月向我们的人民开枪
充分民主,反俄,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北马其顿
- 1925年,五月宣言失败后,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左翼建立了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联合)并成为巴尔干共产主义联合会得伙伴接受来自共产国际得资金援助
- 1933年,共产国际承认了马其顿民族的独立性
- 1935年,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联合)与希腊共产党密切合作
- 1936年,直到解散前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联合)尝试领导马其顿民族或是人民阵线
- 1943年,南斯拉夫共产党地方支部马其顿共产党成立
- 1974年,马其顿共产主义者联盟可以独立运作
- 1992年4月,马其顿共产党成立
- 2005年10月26日,铁托左翼力量联盟成立
- 2015年年底,马其顿共产党参与组建马其顿左翼党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主导,是否要写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的前半部?
马耳他
- 1920年代,马耳他就存在小型共产主义组织
- 1933年,因造船厂工人和知识分子拥有马克思主义书籍遭到煽动性审判使得当地的共产主义发展受挫
- 1969年,马耳他共产党秘密成立后,工党 (马耳他)左翼民族解放派脱离了工党
- 1971年,右翼政府下台后,马耳他共产党合法化并领导了抗议和集会以纪念工人阶级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 1987年,马耳他共产党参加国会选举但失败了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主导,国家较小
摩尔多瓦
- 1920年,作为乌克兰共产党的地方支部存在
- 1940年8月2日,摩尔达维亚共产党因摩尔多瓦升级为主权共和国而自动脱离乌克兰共产党成立
- 二战期间,摩尔达维亚共产党是当地抵抗德国占领者的主要力量
- 经济改革失效影响到摩尔达维亚共产党
- 1991年8月23日,摩尔达维亚共产党被当局禁止活动,摩尔达维亚共产党德涅斯特地方支部成立德涅斯特河沿岸共产党,9月7日,当局取消对共产主义活动的禁令
- 1993年10月22日,摩尔多瓦共和国共产党人党成立
- 1994年,摩尔多瓦共和国共产党人党注册成功
- 1996年,总统选举,摩尔多瓦共和国共产党人党第一轮位居第三,第二轮支持卢钦斯基成功并进入政府
- 1998年3月,国会选举摩尔多瓦共和国共产党人党得40席成为国会最大党
- 2001年2月,国会选举摩尔多瓦共和国共产党人党得101席中的71席获得治权
- 2003年4月20日,德涅斯特河沿岸的共产党成立并在2010及2015年各得1席
- 2004年12月17日,摩尔多瓦共和国社会主义者党和摩尔多瓦社会党成立共产主义的选举联盟 选举集团祖国
- 2005年,国会选举摩尔多瓦共和国共产党人党得101席中的56席获得总统总理以及议长职位却将国有工业私有化
- 2007年3月11日,德涅斯特河沿岸的共产党领导游行示威并被逮捕。11月9日,选举集团祖国解散
- 2011年,德涅斯特河沿岸共产党加入亲总统的人民联盟
- 2013年8月,德涅斯特河沿岸共产党并入德涅斯特河沿岸的共产党
- 2011年,摩尔多瓦共和国共产党人党一派脱离并入摩尔多瓦共和国社会党者党
- 2012年,摩尔多瓦共产党成立,该党指责摩尔多瓦共和国共产党人党服务于党主席之子、企业家奥列格·沃罗宁的利益
- 2018年6月6日,德涅斯特河沿岸的共产党领导人被捕
充分民主,政局内乱严重
黑山
- 1943年7月23日,南斯拉夫共产党地方支部黑山共产党成立
- 1945年,南斯拉夫共产党成为执政党
- 1974年,黑山共产主义者联盟可以独立运作
- 1990年2月4日,黑山共产主义者联盟改制
- 2009年9月25日,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黑山共产主义者和黑山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合并为黑山南斯拉夫共产党
- 2010年,地方选举黑山南斯拉夫共产党得1席
充分民主,社民主义主导
波兰
- 1890年,奥地利社会民主工人党地方分支脱离成立波兰加利西亚社会民主党
- 1892年,波兰社会党成立
- 1893年,波兰社会党中的波兰工人工会和第二无产阶级联盟因波兰民族路线分歧根据国际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纲领脱离并成立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并在1898年成为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地方支部,8月,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与波兰社会党分歧加深
- 1899年,立陶宛工人工会并入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波兰加利西亚社会民主党一派脱离成立乌克兰社会民主党
-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代会上,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地方支部非常关注党内自治权和民族自决权
- 1904年下半年,由于经济不景气,波兰发生工人罢工,波兰加利西亚社会民主党与波兰社会党加强了合作
- 1905年1月28日,因反对日俄战争在波兰社会主义党与波兰王国与立陶宛社会民主党领导下,波兰发生大罢工,2月,学生加入示威活动
- 1906年,波兰社会党一派因路线分歧发生分裂为波兰社会党-左派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波兰并可能成为某些国际共产主义国家的成员,但随着俄国大起义的失败、波兰王国起义的失败波兰社会党-左派影响力下降
- 1914年8月2日,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华沙委员会召集所有革命派别开会并强烈谴责帝国主义导致的一战以及支持工人掌权11月,1897年在俄国成立的崩得在波兰的地方分支(General Jewish Labour Bund in Poland)与总部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困难,崩得任命了一个委员会以主持波兰地方分支的活动。6月,波兰加利西亚社会民主党一派脱离成立波兰加利西亚社会民主党并成为当地最大犹太工人组织
- 1917年2月,苏俄革命后,苏俄政府认可波兰拥有自决权12月,崩得在波兰的地方分支脱离并独立
- 1918年12月16日,为了统一工人的革命运动,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和波兰社会党左派脱离成立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并组织了工人委员会以支持工人阶级的支持
- 1919年,因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反对波苏战争被当局禁止活动并秘密活动
- 1920年,波兰社会党左派并入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使得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在国会拥有席位,4月,加利西亚犹太社民党并入崩得在波兰的地方分支并召开1大
- 1922年1月,因路线分歧崩得在波兰的地方分支一派脱离成立波兰犹太共产主义工人崩得(Jewish Communist Labour Bund in Poland)并取得工会的领导权,9月,与波兰共产党会谈合并,11月,国会选举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得2席
- 1923年,波兰犹太共产主义工人崩得并入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8月,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2大决定将党纲马列化
- 1924年,在共产国际会议上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支持托洛茨基和布兰德勒
- 1925年,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3大后更名为波兰共产党其政治纲领是推翻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波兰,并采取与苏共在法国德国保加利亚相反的政策,继续延续与波兰社会党合作的统一战线
- 1926年5月,因波兰共产党支持约瑟夫·毕苏斯基以经济大萧条为由发动政变并支援其行动而发生路线分歧
- 1928年,国会选举波兰共产党得5席
- 1929年,波兰共产党少数派在共产国际支持下取得领导权
- 1930年,波兰发生经济大萧条,波兰共产党发生新得路线分歧
- 1935年,波兰共产党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并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工人和农民阵线
- 1936年,波兰共产党参加了支援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行动
- 1938年7月,在共产国际关于民族主义派控制了波兰共产党的建议下波兰共产党宣布解散
- 1942年1月5日,波兰工人党成立其纲领号召一切波兰爱国力量团结在反法西斯人民战线周围,同德国占领者进行武装斗争,把民族解放斗争同劳动群众的社会解放结合起来并建立人民近卫军
- 1943年2月,波兰工人党与流亡政府进行尝试性合作,11月,波兰工人党与波兰社会党左派、农民党、民主党和其它激进组织的代表秘密成立全国民族代表会议,结成了反法西斯的民族阵线,12月,波兰流亡政府遭到盟国的抛弃
- 1944年6月,波兰爱国联盟承认全国民族代表会议,7月,波兰工人党组建了作为临时政府的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7月30日,波兰流亡政府成员前往苏联访问以讨论联合政府问题但拒绝了临时政府提出授予总理及4个部长职位给流亡政府条件,流亡政府返回伦敦后提出了自己的联合政府方案但被波兰工人党拒绝,同时波兰人民军在华沙以南的维斯杜拉左岸建立桥头堡并与占领军发生激烈交火,8月,波兰流亡政府发动起义赶在占领军撤离后苏联武装力量到来前光复华沙但行动因为时间没有算准起义失败并投降,华沙遭到大规模破坏,9月,波兰人民军以及苏联游击队撤往苏联边境,临时政府出台土地改革使得大量农民受益,12月31日,波兰临时政府最终建立
- 1945年1月12日,波兰人民军恢复攻势和苏联红军一起攻入和解放华沙,5月3日,波兰人民军配合苏联红军参加了柏林战役,6月,在其他盟国要求进行普选的条件下,波兰临时政府被盟国以及流亡政府前总理广泛承认,波兰工人党召开1大,强调波兰的目标是逐步地、循序渐进地建设社会主义,并制订了国家恢复和发展的三年计划,7月5日,美英不在承认波兰流亡政府,11月,波兰工人党籍领土部部长哥穆尔卡与苏联就德国地区工业设施在会议上进行了争夺,并在之后两年建设住房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
- 1946年6月,在盟国的要求下波兰政府进行公投使得波兰工人党的政治立场得到强化,4月,民族团结政府设立民兵组织
- 1947年,国会选举由波兰工人党领导的民族团结阵线利用所属的巨量成员和所属的工人群众政治组织力量得394席,民族团结政府在1945年大赦之后再次大赦了其他民间武装
- 1948年8月,波兰工人党波兰社会主义路线派领导人哥穆尔卡失去对党的控制,12月15日,波兰工人党与波兰社会党得左派合并为波兰统一工人党表示主要目标是寻求改善无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向所有人提供教育和医疗保健,建立集中的计划经济建设重工业,使所有机构国有化,并通过维持一支强大的武装部队来提供内部或外部安全,同时容忍私有财产和自由市场的功能
- 1956年,苏共20大后发生路线分歧,6月,由于工作环境和税赋问题发生波兹南工人游行事件,波兰统一工人党因行政不专业而采用武力方式解决导致匈牙利同年也发生相同事件,这个事件后支持社会主义自由化派别取得波兰统一工人党得领导权
- 1970年,因商品价格上涨导致游行再次发生波兰统一工人党因行政不专业而采用武力方式解决,12月,在造船厂工人游行后政局趋于缓和
- 1976年6月,因商品价格再次上涨导致游行再次发生波兰统一工人党因行政不专业而采用武力方式解决
- 1970年代末,因石油危机爆发经济动荡波兰统一工人党承诺进行经济改革,并制定以实现工业现代化和增加消费品可行性的计划,这主要是通过外国贷款实现,波兰统一工人党领导人爱德华·吉列克与西方政客的关系良好,尤其是法国的瓦莱里·吉斯卡·德斯塔因和联邦德国的赫尔穆特·施密特,是他争取到西方的贷款
- 1980年,因高昂的外债、粮食短缺和过时的工业基础迫使波兰统一工人党进行了新一轮的经济改革,9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主张与天主教和工会反对派合作
- 1981年,波兰统一工人党通过政策抑制工会反对派
- 1988年12月,在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建议下波兰统一工人党同政党团结工联的领导人进行会谈
- 1989年,国会选举波兰统一工人党占下议院65%的席位,波兰统一工人党总统候选人当选,波兰统一工人党总统未能说服由美国中央情报局直接资金和政治技术资助的波兰政党团结工联
- 1990年7月7日,部分波兰统一工人党前成员成立波兰共产主义者联盟“无产阶级”
- 1991年,波兰共产主义者联盟“无产阶级”加入政党联盟民主左派联盟
- 1997年,波兰共产主义者联盟“无产阶级”又退出了民主左派联盟
- 2000年5月22日,波兰共产主义者联盟“无产阶级”被当局利用反共法取缔并秘密进行活动
- 2002年7月,波兰共产主义者联盟“无产阶级”成员成立波兰共产党 (2002年)
- 2010年,波兰共产党 (2002年)支持民主左派联盟总统候选人
- 2011年,国会选举波兰共产党 (2002年)个别成员以民主左派联盟身份进入国会
- 2015年,波兰共产党 (2002年)呼吁抵制国会选举并加入波兰左翼
- 2018年,希腊共产党、比利时共产党和英国共产党在波兰大使馆组织了游行示威以支持被讼诉骚扰的波兰共产党 (2002年)
充分民主,保守主义主导,福利不高因反俄氛围社会普遍喜欢保守主义,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共产党及其前身和工人党没弄
罗马尼亚
- 1834年,罗马尼亚贵族依据法国作家傅里叶的设想在布加勒斯特北部建立空想社会主义基地但两年后失败了
- 1870年代,社会主义思想在罗马尼亚再度流行
- 1893年,各激进团体联合为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工人党并多次参加第二国际大会
- 1899年4月,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工人党发生分裂实力下降,其中改革一派加入国家自由党,激进派成立罗马尼亚社会主义联盟
- 1905年,罗马尼亚社会主义联盟实力恢复并与布加勒斯特工会运动保持密切合作并成为工会运动的政治分支
- 1910年2月,罗马尼亚社会主义联盟改组为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并宣布反战从而被当局禁止活动而转入秘密活动
- 1916年,因怀疑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支持德国再度被当局镇压而在占领区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在德国盟友的帮助下发展较好
- 1917年2月,苏俄革命后随着当局处决和迫害加深,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成员转移到罗马尼亚难民中心敖德萨活动并谴责当局和占领者的屈辱性和平
- 1918年11月,一战结束后,面对占领者签字投降和激进的工人运动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合法化。特兰西瓦尼亚社会党因奥匈帝国分裂而在罗马尼亚活动。12月11日,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改组为罗马尼亚社会党,12月26日,当局镇压游行逮捕罗马尼亚社会党成员但最后同意了罗马尼亚社会党的要求
- 1919年5月,罗马尼亚社会党与前奥匈帝国的特兰西瓦尼亚、巴纳特和布科维纳的社会民主组织合并,国会选举罗马尼亚社会党得7席
- 1920年,罗马尼亚社会党宣布致力于无产阶级专政后领导了大罢工,原奥匈帝国地方支部则支持激进派,国会选举罗马尼亚社会党得21席,10月,罗马尼亚社会党对苏俄进行访问
- 1921年1月30日,罗马尼亚社会党代会上多数人支持激进路线,5月8日,罗马尼亚社会党多数亲布尔什维克派将罗马尼亚社会党改组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少数派离开,当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成员遭到当局逮捕,12日,当局非法逮捕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成员并转入秘密活动,同时受到工业少工人少农民多没有影响到知识分子以及少数民族党员较多都影响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的实力,导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无法派国内成员参加共产国际的会议
- 1922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更名为罗马尼亚共产党
- 1924年,当局取缔罗马尼亚共产党使得实力更弱
- 1928年,共产国际与罗马尼亚共产党失去了联络
- 1929年,罗马尼亚大萧条后,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了几次工人罢工并取得成功。当地得共产党成员和国际主义社民党成员成立罗马尼亚乌克兰工人党并表示争取工人和少数民族权利并与乌克兰合并并与工人农民阵线合作但在30年代遭到当局禁止活动
- 1920年代,虽然罗马尼亚共产党成员被逮捕或是在苏俄,依旧通过农民工人集团等各种身份参与政治活动
- 1931年,罗马尼亚共产党莫斯科派领导罗马尼亚共产党并健全了组织
- 1934年,罗马尼亚共产党没有接受斯大林的建议,并与耕种者阵线、匈牙利人民联盟和社会主义农民党组成选举联盟,同时创建与知识分子的统一战线但在之后遭到取缔。罗马尼亚乌克兰工人党解散
- 1936年,随着罗马尼亚共产党成员被判刑进入快速衰退期
- 1939年,罗马尼亚共产党再次中断与共产国际的联系,共产国际建议罗马尼亚共产党加入独裁当局设立的合法组织民族复兴阵线但罗马尼亚共产党没有答应
- 1940年,随着独裁当局上台,罗马尼亚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全国农民党和全国自由党合作,罗马尼亚共产党试图建立武装组织但被很快逮捕和处决
- 1944年以前,罗马尼亚共产党监狱派和监狱外的派系发生路线分歧并抗议割让领土给匈牙利
- 1944年3月,撤退的德国占领军处决了罗马尼亚共产党成员,6月,罗马尼亚共产党提议建立国家民主集团以安排罗马尼亚退出占领者的合作但遭到国家农民党因以美英合作的谈判拖延,8月23日,[罗马尼亚共产党]]联合罗马尼亚国王推翻独裁当局并进入政府,10月8日,国家民主集团在罗马尼亚共产党倡议下解散并和社会民主、普洛夫人阵线、米哈伊社会主义农民党、匈牙利人民联盟和康斯坦丁内斯库的爱国者联盟组建人民民主阵线以参加选举
- 1945年3月6日,在苏联以支持罗马尼亚取得特兰西瓦尼亚主权的条件下,罗马尼亚共产党获得治权并开始土地改革和战争罪审判
- 1946年8月,为了应对罗马尼亚货币的贬值,罗马尼亚共产党实施了货币改革作为稳定措施
- 1947年12月,谴责马歇尔计划,罗马尼亚国会废除君主制并宣布罗马尼亚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 1948年,罗马尼亚共产党和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合并为罗马尼亚工人党,6月11日,开始实行国有化和计划经济
- 1945年,罗马尼亚共产党监狱派、莫斯科派联合扳倒党内的书记派
- 1950年,罗马尼亚共产党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派取得领导权,并报告说无产阶级在党内占64%在政府占40%职位
- 1953年,罗马尼亚工人党提出通向共产主义的国家道路的理论,1933年成立的耕种者阵线并入罗马尼亚工人党
- 1956年,斯大林死后罗马尼亚工人党走上较为独立的发展道路,完成一整套工业体系并和南斯拉夫关系缓和
- 1960年代,自由化事件后,罗马尼亚工人党总书记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加强了正统化马克思主义,并远离了苏联
- 1964年年底,罗马尼亚工人党成功使苏联召回克格勃代表,使罗马尼亚工人党受到知识分子的欢迎
- 1965年,罗马尼亚共产党工人党更名为罗马尼亚共产党并恢复在斯大林死后大清洗中受损成员的名声,整个罗马尼亚人口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并执行农村城市化
- 1966年,罗马尼亚政府宣布堕胎违法、同意德意志人移民联邦德国
- 1968年8月,罗马尼亚共产党反对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并寻求南斯拉夫的支持
- 1969年,尼古拉·齐奥塞斯库成功取得对罗马尼亚共产党控制权
- 1970年代,罗马尼亚成为西方世界支持的国家并在西方国家的首都受到热烈欢迎
- 1977年8月,罗马尼亚发生矿工工人罢工
- 1983年,矿工罢工抗议减薪
- 1987年,布拉索夫的工业工人发起罢工并引起了该市公民的共鸣
- 1988年,罗马尼亚共产党工人比例达到55%农民比例减少到15%,导致党内形成形式效忠和政治客户主义,同时意识形态上发生变化,该党不再被视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是主要的社会因素和国家利益的体现都采用了新斯大林主义原则,罗马尼亚共产党达成与工会的权力分享协议后反而呼吁华约入侵波兰
- 1989年,成为东方集团中第二大共产党,12月,由罗马尼亚共产党组成的救国阵线逮捕并击毙尼古拉·齐奥塞斯库,22日,罗马尼亚共产党改制
- 1990年11月16日,工人社会主义党成立
- 1992年,国会选举工人社会主义党参议院得5席众议院得13席并加入众议院红色四边形联盟进入政府
- 2003年7月,工人社会主义党并入社会民主党,不愿意并入社会民主党得成员成立社会主义联盟党
- 2009年,联合左派党并入社会主义联盟党并更名为社会主义另类党
- 2010年3月19日,建立罗马尼亚共产党重建委员会并宣布成立罗马尼亚共产党,7月,社会主义另类党决定更名为共产党遭到法院拒绝
- 2013年,地方选举社会主义另类党得13席
- 2014年,社会主义另类党更名为罗马尼亚社会党
- 2015年,罗马尼亚共产党重建委员会更名为罗马尼亚社群党并注册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主导
俄罗斯
- 1883年9月25日,首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成立并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
- 1895年11月,由圣彼得堡多个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联合成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并确立争取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缩短工作日和提高工资等,12月20日,因出版报纸不少成员被捕
- 1896年5月,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余下成员组织持续三周的纺织工人罢工有20多家工厂停工
- 1897年,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创建圣彼得堡工人报并由瑞典挪威芬兰的社会民主党人将印刷品从斯德哥尔摩运到俄罗斯,10月7日,立陶宛、波兰和俄罗斯犹太工人总联盟成立
- 1898年,劳动解放社、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和立陶宛、波兰和俄罗斯犹太工人总联盟创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后列宁形成布尔什维克派
- 1900年,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成员加尔德被捕,出版受阻,圣彼得堡工人组织成立,9月,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与圣彼得堡工人组织合并
- 1901年,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出版物恢复
-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后马尔托夫形成孟什维克派,6月,立陶宛、波兰和俄罗斯犹太工人总联盟遭到当局镇压
- 1904年12月,圣彼得堡发生罢工
- 1905年1月22日,东正教大主教带领群众进行游行表达劳工阶层与社会底层人民的困苦,与遭受到的欺压,请求沙皇进行社会改革但遭到镇压,后社会主义者抵制当局的调查委员会
- 1906年3月,第一届国会选举,566人中136名农民劳动团体成员、18名社会民主工党成员(含2名犹太人)。其他左翼社会主义人士、社会革命党与布尔什维克抵制国会选举
- 1907年2月,第二届国会选举,立陶宛、波兰和俄罗斯犹太工人总联盟得3席,7月,第三届国会选举,立陶宛、波兰和俄罗斯犹太工人总联盟得3席
- 1912年1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六大发生路线分歧
- 1917年2月,由于一战和国内社会经济问题圣彼得堡发生罢工,3月8日,自由主义者的立宪民主党和社会主义者的社会革命党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发动俄国二月革命,3月15日,沙皇退位,俄罗斯共和国成立,4月24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派成立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8月25日,当局发生军事政变占领圣彼得堡但失败,11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派领导的彼得格勒苏维埃取得十月革命胜利成立苏维埃俄国,之后苏维埃俄国内战爆发
- 1918年1月,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成员托洛茨基将工人赤卫队改组为工农红军,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更名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 1920年,列宁引入混合经济模式并作为新经济政策,犹太共产党(锡安劳动者)(Jewish Communist Party (Poalei Zion))参与巴库的东方人民代表大会,并进入共产国际
- 1921年3月,犹太共产党(锡安劳动者)并入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共产主义立陶宛、波兰和俄罗斯犹太工人总联盟(Communist Bund (Russia))依照会议决定解散,部分成员加入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 1922年10月25日,俄国内战结束,12月30日,苏维埃俄国内各加盟国独立并组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 1924年,列宁逝世,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发生内斗,斯大林掌权
- 1925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境内各加盟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组建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
- 1990年6月19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俄罗斯分支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正式确立
- 1991年8月25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遭俄罗斯加盟国当局取缔,苏联共产党解散,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散,俄罗斯联邦建立,11月,俄罗斯共产主义工人党成立
- 1992年,苏联共产党 (1992年)成立,并确立恢复苏联的目标
- 1993年2月14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共产党非常二大成立俄罗斯联邦共产党,9月21日,发生宪政危机当局镇压国会,10月,俄罗斯共产主义工人党参与维护国会的运动
- 1995年,国会选举俄罗斯联邦共产党成为第一大党
- 1999年1月,争取工人民主和国际社会主义委员会改组为革命工人党
- 2001年10月,俄罗斯共产主义工人党与俄罗斯共产党人合并为苏联共产党俄罗斯共产主义工人党并
- 2014年9月14日,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在州选举中获得
优势民主,保守主义主导
塞尔维亚
- 1903年8月2日,塞尔维亚社会民主党成立并立即发生路线分歧
- 1904年12月,塞尔维亚社会民主党机会主义者被开除
- 1909年,塞尔维亚社会民主党与无政府主义者斗争
- 1910年1月7日,塞尔维亚社会民主党参加巴尔干社会主义会议
- 1915年10月,一战爆发,塞尔维亚社会民主党实力减弱
- 波黑社会民主党倡议南斯拉夫地区社民主义政党合并,但遭到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社民党的拒绝,此后克罗地亚的社民党左派成立左派行动委员会并选择并入塞尔维亚和波黑的社会民主党
- 1919年4月20日,南斯拉夫地区的几个社会民主党、青年民族主义组织和独立左派人士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统一代表大会成立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工人党(共产党人)并成为王国主要的反对党
- 1920年,国会选举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工人党(共产党人)得58席,6月,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工人党(共产党人)2大,赞成议会路线的党内中间派在国会选举遭到镇压后左派取得领导权并更名为南斯拉夫共产党,8月4日,当局因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工人党(共产党人)刺杀摄政王而取消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工人党(共产党人)的国会席位并派秘密警察渗透到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工人党(共产党人)组织,12月,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工人党(共产党人)领导矿工罢工,因经济困难社会环境、地方选举的重大胜利以及民主党和人民激进党的反共行为遭到当局镇压,而罢工行为成为最好的镇压借口
- 1921年,南斯拉夫共产党被当局禁止活动并转入秘密活动
- 1924年1月,南斯拉夫共产党3大赞成联邦制的左派再次取得领导权,共产国际建议南斯拉夫共产党将社会解放与民族解放联系起来并利用民族主义运动来实现革命目标
- 1928年2月,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克罗地亚的游行示威,10月,在共产国际6大后,南斯拉夫共产党4大解决了党内的派别问题
- 1929年,南斯拉夫共产党散发传单并和警察发生冲突导致重要领导的死亡,而被捕的成员却将所在监狱改造成党校
- 1932年,南斯拉夫共产党在监狱内的成员支持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黑山和马其顿
- 1933年,南斯拉夫共产党放弃极左路线,转而向其他政治组织组建人民阵线
- 1937年,铁托被任命为南斯拉夫共产党临时总书记并坚持反战运动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反战革命成员
- 1938年,因克罗地亚共产党与铁托就国会选举中支持劳动人民党或克罗地亚农民党发生了冲突
- 1940年10月,南斯拉夫共产党5大民族问题成为核心问题,铁托当选总书记并表示进行武装斗争成员人数快速增加
- 1941年4月,占领军入侵南斯拉夫后南斯拉夫共产党请求当局第4军支援武器以协防萨格勒布但遭到军方的拒绝,随着战役即将终结南斯拉夫共产党指示成员藏匿武器以备将来的武装抵抗运动,7月4日,南斯拉夫共产党决定发动全面的武装斗争并与切特尼克反抗占领军,12月21日,南斯拉夫共产党建立第一无产阶级旅后扩大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年底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层认为二战进入尾声
- 1942年11月,南斯拉夫共产党创建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
- 1943年,英国支持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并派代表团到该游击队,11月29日,南斯拉夫共产党领导的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委员会二次会议决定战后的南斯拉夫将由5个民族组成“民主联邦南斯拉夫”,还成立执行机构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委员会
- 1944年,南斯拉夫共产党与国王签署协议认可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和游击队为王国流亡政府的军队
- 1945年,在苏联红军的帮助下解放南斯拉夫,战争结束后,于11月召开的制宪会议宣布废除君主制,成立南斯拉夫联邦人民共和国
- 1948年,由于铁托与斯大林的路线分歧,南斯拉夫与苏联决裂,走上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道路。
- 1952年11月,南斯拉夫共产党6大决定更名为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并设立地方的共产主义者联盟采用工人自治和独立的共产主义发展系统
- 1948年-1953年,苏南冲突期间,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清除亲苏成员
- 1966年,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将主张建立类似苏联的中央集权体制的三号人物亚历山大·兰科维奇开除出党
- 1969年,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9大转向联盟方向
- 1964年到1971年,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地方支部的独立性空前加强
- 1980年,铁托逝世,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内部出现路线分歧
- 1990年1月20日,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14大,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地方支部退出会场,11月19日,在米兰·潘切夫斯基的支持下,南斯拉夫人民军将领和前党政领导人在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南斯拉夫人民军共产主义者联盟地方支部的基础上组建共产主义者联盟-维护南斯拉夫运动
- 1991年1月22日,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解体
- 1992年3月,劳动党 (塞尔维亚)成立
- 1994年7月23日,由1990年11月19日,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支部为主的十几个共产主义政党合并为共产主义得南斯拉夫左翼
- 1997年,国会选举加入左翼联盟的南斯拉夫左翼得20席
- 2010年4月12日,南斯拉夫左翼解散
南斯拉夫游击队没有详细写入,希腊内战 充分民主,民族主义主导
斯洛伐克
- 1939年5月,因斯洛伐克国成立导致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地方支部脱离成立斯洛伐克共产党 (1939年)
- 1948年9月29日,斯洛伐克共产党 (1939年)并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但作为独立支部运作
- 1990年,斯洛伐克共产党 (1939年)一派成立斯洛伐克共产党共产主义重建平台,斯洛伐克共产党 (1939年)改制
- 1991年,斯洛伐克共产党 (1939年)前成员成立斯洛伐克共产党-91,3月斯洛伐克共产党 (1939年)共产主义重建平台派成立斯洛伐克共产主义者联盟并主张两国平等的联邦关系。6月29日,斯洛伐克共产党-911大召开
- 1992年,斯洛伐克共产党-91和斯洛伐克共产主义者联盟合作参选国会选举但没有取得席位却促进了两国的统一,8月29日,斯洛伐克共产党-91和斯洛伐克共产主义者联盟合并为斯洛伐克共产党
- 2002年,国会选举斯洛伐克共产党得11席
- 2009年,斯洛伐克共产党和抵抗-劳动党组成社会主义阵线参选欧洲议会但没取得议席
充分民主,社民主义主导
斯洛文尼亚
- 1898年,南斯拉夫社会民主党成立
- 1909年,南斯拉夫社会民主党呼吁南斯拉夫地区形成文化与政治统一并结束资本主义的压迫同时帮助工人获得政治上的平等
- 1920年,南斯拉夫社会民主党一派脱离成立斯洛文尼亚工人社会党同时在4月13日并入南斯拉夫社会主义工人党(共产党人)
- 1937年4月,南斯拉夫共产党地方支部斯洛文尼亚共产党成立并且是是和克罗地亚一起的首个地方自治支部
- 1952年,南斯拉夫共产党更名为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
- 1974年,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地方支部的权力扩大,形同独立政党运作
- 1990年2月4日,南斯拉夫共产主义者联盟地方支部改组为斯洛文尼亚共产主义者联盟-民主复兴党不久改制
- 2016年5月25日,斯洛文尼亚社会党成立并反对教育和医保体系的私有化
完成
乌克兰
- 1897年,在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支持下俄罗斯社民工党在乌克兰建立分支
- 1898年,俄罗斯社民工党乌克兰分支也建立了布派
- 1899年,波兰加利西亚社会民主党和乌克兰激进党一些成员成立波兰社会民主党
- 1902年,波兰社会民主党领导了农民罢工
- 1903年,波兰社会民主党的1大召开
- 1904年,俄罗斯社民工党南方局成立以团结敖德萨,叶卡捷琳诺斯拉夫,尼古拉耶夫等地的布尔什维克派成员
- 1905年,苏俄革命开始,在俄罗斯社民工党3大指导工人与专制进行斗争,12月,布尔什维克实力发展迅速领导多次罢工和起义但同时遭到当局的打击
- 1906年,犹太社会民主工党(锡安劳动者)(Jewish Social Democratic Labour Party (Poalei Zion))成立
- 1907年6月,波兰社会民主党脱离波兰加利西亚社会民主党而独立
- 1912年,俄罗斯社民工党6大指导下扩大和加强与群众的联系互动工作
- 1914年,乌克兰的布尔什维克变帝国主义间战争为社会沙文主义与革命投降主义战争。波兰社会民主党采取亲奥地利和亲苏维埃立场并建立农民和工人联盟
- 1917-20年,犹太社会民主工党(锡安劳动者)进入乌克兰政府
- 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成员宣布自己为俄国社民工党(布)-乌克兰社民并在俄国大城市的支援下在乌克兰作战,5月1日,俄国布尔什维克成员决定因人数较少不参加乌克兰士兵代表苏维埃改而举行游行示威,11月8日,俄国布尔什维克成员领导基辅工人起义但失败了
- 1918年1月,立陶宛、波兰和俄罗斯犹太工人总联盟一派成立共产主义立陶宛、波兰和俄罗斯犹太工人总联盟和共产主义立陶宛、波兰和俄罗斯犹太工人总联盟(Communist Bund (Russia))并与俄国社民工党(布)-乌克兰社民合作,同时乌克兰社民工党左派也并入俄国社民工党(布)-乌克兰社民,3月3日,俄国与德国签订合约乌克兰地区的布尔什维克成员离开乌克兰,7月17日,乌克兰共产党(布尔什维克)成立,8月10日,犹太社会民主工党(锡安劳动者)共产主义一派成立犹太社会民主工党(锡安劳动者)并通过了与立陶宛、波兰和俄罗斯犹太工人总联盟合并成为共产国际民族支部但反对成为俄共下的支部的决定。5月,乌克兰社会革命党一派脱离并成立共产主义的战斗者
- 1919年5月,共产主义立陶宛、波兰和俄罗斯犹太工人总联盟和联合犹太共产党合并为乌克兰共产主义联盟Komfarband并以个人身份加入乌克兰共产党(布尔什维克)。8月,战斗者更名为乌克兰共产党(战斗者)并向共产国际申请加入
- 1920年1月,乌克兰社会民主工党一派脱离成立乌克兰共产党(1920)。3月,乌克兰共产党(战斗者)4大决定并入乌克兰共产党(1920)。8月,乌克兰共产党(1920)申请加入共产国际
- 1922年,犹太社会民主工党(锡安劳动者)改名为犹太共产主义工党(锡安劳动者)。国会选举波兰社会民主党获得席位并同时成为西乌克兰共产党成员
- 1924年1月30日,当局禁止波兰社会民主党活动,波兰社会民主党一派并入西乌克兰共产党进行活动
- 1925年,在共产国际的建议下乌克兰共产党(1920)并入乌克兰共产党 (1918年)
- 1928年,犹太共产主义工党(锡安劳动者)解散,因西乌克兰共产党在27年的中央委员会会议上民族主义派取得主导权后西乌克兰共产党在被共产国际开除后民族主义派解散
- 1938年,因西乌克兰共产党被民族主义派主导而被共产国际建议解散
- 1952年10月13日,乌克兰共产党(布尔什维克)更名为乌克兰共产党 (1918年)
- 1991年8月30日,乌克兰共产党 (1918年)被当局取缔
- 1993年3月6日,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者召开了会议以重建共产党,5月,国会同意建立共产党合法化
- 1993年6月19日,乌克兰共产党成立并追认此次大会为29大并在之后的国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量的前乌克兰共产党成员的乌克兰社会党成员加入乌克兰共产党
- 1994年,总统选举乌克兰共产党支持乌克兰社会党候选人
- 1998年,国会选举乌克兰共产党得121席
- 1999年,乌克兰共产党22大上因共产党和社会党关系良好因此乌克兰社会党领导人在大会上发表讲话,总统选举乌克兰共产党得38.3%
- 2000年,乌克兰共产党一派脱离分别成立工农共产党和乌克兰共产党(革新)
- 2001年,乌克兰当局承认禁止乌克兰共产党活动是违宪行为
- 2007年,国会选举乌克兰共产党得27席工农共产党得1席
- 2014年2月,乌克兰共产党反对支持入欧反总统的暴力活动,7月,乌克兰共产党重申支持乌克兰的领土完整并开除党内分裂主义者
- 2015年9月30日,工农共产党和乌克兰共产党(革新)被当局取缔。12月16日,乌克兰共产党被当局取缔得到欧洲左翼党团、俄罗斯国会以及英国全国铁路海事和运输工人联盟的声援
世界大战只是让劳动者去白白送死而资本主义危机从来没有解决,实际就是让劳动者的命在民族主义破旗下为资本主义危机买单。 充分民主,政局混乱,政党间内斗,反俄情绪高涨,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亚洲
苏维埃
亚美尼亚
- 1920年,亚美尼亚共产党 (1920年)成立
- 1991年,亚美尼亚共产党 (1920年)改制,亚美尼亚共产党 (1920年)的部分成员成立亚美尼亚共产党
- 2003年7月7日,由亚美尼亚共产党亲政府一派于2002年5月25日成立的亚美尼亚重建共产党、2003年7月7日成立的亚美尼亚工人共产党、1999年成立的亚美尼亚工人联盟、2003年成立的亚美尼亚共产主义者联盟和1997年成立的亚美尼亚马克思主义党五党合并为亚美尼亚联合共产党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主导,左为自由主义,当局受美国支持而反俄,因阿塞拜疆内部自治共和国问题同时遭到土耳其和阿塞拜疆的强力反击
阿塞拜疆
- 1904年,俄国社会民主党在巴库建立穆斯林社会民主党
- 1911年,穆斯林社会民主党受到当局打击
- 二月革命之后,穆斯林社会民主党重新运作
- 1918-1920年,国会选举穆斯林社会民主党取得成果
- 1920年2月20日,由1920年成立的穆斯林社会民主党、1916年成立的波斯共产党、伊朗阿拉伯党和伊朗布尔什维克合并为阿塞拜疆共产党 (1920年)
- 1990年9月30日,国会选举阿塞拜疆共产党 (1920年)得208席
- 1993年,阿塞拜疆共产党成立,年底,阿塞拜疆联合共产党成立
- 1996年,阿塞拜疆共产党一派成立亲政府的阿塞拜疆共产党 (1996年)
- 2000年11月5日,国会选举阿塞拜疆共产党得2席
- 2002年5月,布尔什维克组织、劳工联盟、阿塞拜疆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纲领)加入阿塞拜疆联合共产党成立左翼力量协调委员会
- 2011年10月31日,阿塞拜疆共产党(马克思列宁主义纲领)和阿塞拜疆共产党(阿拉斯加哈利洛夫)合并为阿塞拜疆共产党 (2011年),拉脱维亚社会主义党和前苏联地区各共产党分支出席成立大会
优势民主,伊斯兰教民主主义主导,因石油开发福利较好,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前苏共当地领导人的儿子长期执政
格鲁吉亚
1918年5月,在格鲁吉亚等地建立了孟什维克领导的民主共和国
- 1920年,格鲁吉亚共产党 (1921年)成立
- 1921年2月25日,格鲁吉亚共产党 (1921年)成为执政党
- 1991年8月,八一九事件后,该党被格鲁吉亚当局禁止活动
- 1992年2月23日,格鲁吉亚共产党成立
- 1993年,南奥塞梯共产党成立并多次在地方议会获得三分以上席位
- 1994年,斯大林协会、格鲁吉亚工人共产党和格鲁吉亚共产党联盟合并为格鲁吉亚统一共产党
- 1997年,格鲁吉亚共产党 (1921年)的后继组织格鲁吉亚重建共产党成立
- 1999年,格鲁吉亚重建共产党加入格鲁吉亚共产党
充分民主,中间派主导,反俄
哈萨克斯坦
- 1936年,哈萨克共产党成立
- 1991年9月8日,哈萨克共产党改制,10月,哈萨克共产党一派召开19大成立哈萨克斯坦共产党确立努力设法在已经掀起反对共产党运动的条件下继续生存下去,并用合法手段为各级政治权力而斗争
- 1999年,国会选举哈萨克斯坦共产党得第二大党
- 2002年,哈萨克斯坦社会主义抵抗成立
- 2004年4月,哈萨克斯坦共产党一派成立哈萨克斯坦共产主义人民党
- 2011年12月,哈萨克斯坦社会主义抵抗领导石油工人罢工
- 2012年1月15日,国会选举哈萨克斯坦共产主义人民党得7席,哈萨克斯坦社会主义抵抗参与哈萨克斯坦民主运动
- 2015年9月4日,哈萨克斯坦共产党被判非法
充分民主,保守主义主导,因政治强人存在背后,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吉尔吉斯共和国
- 1924年11月19日,突厥斯坦共产党吉尔吉斯支部成立吉尔吉斯共产党
- 1991年,当局取缔吉尔吉斯共产党
- 1992年6月22日,吉尔吉斯共产党成员成立吉尔吉斯斯坦共产党人党
- 2001年,国会选举吉尔吉斯斯坦共产党人党得15席
- 2005年,国会选举吉尔吉斯斯坦共产党人党得1席
- 2007年,国会选举吉尔吉斯斯坦共产党人党得8席
充分民主,未知,穷人居多,俄国影响较大,美国也有资金干涉,政局因多次动乱而混乱
塔吉克斯坦
- 1918年,布哈拉共产党成立
- 1920年8月23日,布哈拉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获胜并建立政权
- 1922年2月1日,布哈拉共产党成为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布哈拉支部
- 1924年,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布哈拉支部和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花剌子模支部合并为乌兹别克共产党
- 1928年,乌兹别克共产党塔吉克支部成立塔吉克共产党
- 1991年9月21日,塔吉克共产党改制
- 1992年1月19日,塔吉克共产党改名为塔吉克斯坦共产党
- 2005年,国会选举塔吉克共产党得4席
优势民主,国家主义主导,穷人多,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土库曼斯坦
- 1918年6月,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突厥斯坦边区支部成立突厥斯坦共产党
- 1924年11月19日,突厥斯坦共产党解散各地区支部分别成立土库曼共产党和吉尔吉斯共产党
- 1991年,土库曼共产党改制
- 1992年,土库曼共产党原成员成立土库曼共产党重建委员会
- 1998年,土库曼共产党重建委员会改组为土库曼斯坦共产党但遭到当局取缔
限制民主,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乌兹别克斯坦
- 1918年,布哈拉共产党成立
- 1920年,花剌子模共产党成立,8月23日,布哈拉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获胜并建立政权
- 1922年,花剌子模共产党成为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花剌子模支部,2月1日,布哈拉共产党成为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布哈拉支部
- 1924年,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布哈拉支部和花剌子模支部合并为乌兹别克共产党
- 1991年,乌兹别克共产党改组为乌兹别克斯坦人民民主党,乌兹别克共产党原成员重建组织但遭到当局迫害
- 1994年,乌兹别克斯坦共产党成立
限制民主,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东亚
港澳台
- 1928年4月15日,台湾共产党成立确立提出台湾独立、台湾革命主张并逐渐领导1914年12月20日成立的台湾文化协会和1926年6月28日成立的台湾农民组合
- 1928年9月23日,日共台湾支部在东京由台共成员成立,达成两个任务:第一,在台湾学术研究会和东京台湾青年会建立党的指导地位,以便吸收台湾学生为党员;第二,建立与日共以及台共之间的联系关系。支部主要是以台湾留日学生组织作为工作对象,并发展台湾农民组合为外围组织
- 1929年4月15日,日共台湾支部解体
- 1931年9月,台湾共产党被当局逮捕并解散
- 1945年9月,中共台湾工委成立并建立基层支部
- 1947年2月28日,中共台湾工委参与二二八事件并在嘉南起义
- 1948年9月,1931年5月成立的中国共产主义同盟多数派成立托派中国革命共产党并在香港活动
- 1949年8月,中共台湾工委遭台湾当局逮捕
- 1977年10月15日,中国革命共产党统一派、中国革命共产党、原中国共产主义同盟少数派成立的中国国际主义工人党和复醒社合并为革命马克思主义者同盟
- 2010年7月4日,社会主义行动成立确立反对独裁体制、支持工人斗争、支持外佣居港权、女性平权,反对歧视、与右翼的本土派不和、支持难民斗争
香港的民主派因美国的资金使得曝光度很高但因为是高度资本主义同时要保证制度一百年不变,左派很难生存;台湾则由自由主义主导,最近被曝出自由主义的执政党通过各种公关公司来带舆论,其他意识形态无法获得发展
孟加拉
- 1948年3月6日,因印巴分治,从印度共产党分裂出巴基斯坦共产党,巴基斯坦共产党在两边分设中央
- 1954-71年,巴基斯坦共产党处于非法状态
- 1966年12月,巴基斯坦共产党穆罕默德·托哈一派成立东巴基斯坦共产党 (马列),组织游击队进行民族独立武装斗争
- 1970年8月,东巴基斯坦共产党 (马列)一大确定以印度纳萨尔巴里起义为榜样,开展农民武装斗争
- 1971年3月26日,巴基斯坦共产党支持人民联盟流亡政府,争取国家独立的斗争。提出动员人民的一切创造力,恢复国家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彻底实现爱国力量的联合。12月,因印度战争,从巴基斯坦共产党分裂出孟加拉国共产党。东巴基斯坦共产党 (马列)分裂为杜哈派和哈克派
- 1973年1月,杜哈派召开“二大”,继续开展武装斗争,东巴共(马列)改称孟共(马列)。10月,孟加拉国共产党同人民联盟、民族人民党(穆)结成人民统一阵线
- 1975年1月,孟加拉国实行一党制
- 1978年,孟共(马列)哈克派改名为孟加拉国革命共产党(马列)。年底,孟加拉国共产党恢复活动
- 1979年选举,孟加拉国共产党获8万张选票
- 1980年,孟加拉共产党(列宁主义)、革命共产主义同盟(孟加拉)、劳动者党合并为孟加拉工人党
- 1983年1月,孟共与人民联盟等组成十五党联盟,反对军管统治
- 1984年,孟加拉工人党发生路线分歧
- 1991年11月19日,孟共(马列)与民族人民党(马列)和人民自由同盟(萨马德派)成立爱国民主阵线
- 1992年,孟加拉工人党路线分歧和解
- 2011年8月,孟共(马列)被吸纳为第四国际永久观察员
充分民主,左翼民族主义主导,穷人多,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不丹
- 1990年代,受当局压制,不丹共产党(马列毛)逐渐形成
- 2003年4月22日,不丹共产党(马列毛)成立并拥有武装组织
- 2008年,不丹共产党(马列毛)宣布人民战争开始
限制民主,由于是君主制,极度不利左翼政党发展
文莱
1956年1月21日,马来西亚人民党文莱分支成立,之后分支独立活动并名为文莱人民党; 1962年8月,在国会选举中文莱人民党获巨大胜利,12月8日,发起革命但失败; 限制民主,非党化,福利高,由于是君主制,极度不利左派政党发展
柬埔寨
- 1929年,印度支那地区革命形势高涨,安南共产党成立
- 1930年2月3日,印度支那共产党、印度支那共产主义联盟和安南共产党合并为印度支那共产党
- 1951年6月28日,印度支那共产党柬埔寨支部独立为高棉人民革命党
- 1975年4月17日,高棉人民革命党通过武装斗争抗击当局获得成功
- 1976年1月15日,高棉人民革命党成为执政党并改名为柬埔寨共产党
- 1978年5月,越南入侵柬埔寨
- 1979年1月5-8日,柬埔寨共产党一派重建高棉人民革命党
- 1981年12月8日,柬埔寨共产党解散
- 1991年10月,高棉人民革命党改制
充分民主,社民主义主导,由于前共产党组织的后继改制组织存在,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中国
印尼
- 1914年,由1894年8月26日成立的荷兰社会民主工人党和荷兰社会党在印尼支部成员合并为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
- 1915年10月,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出版刊物
- 1917年,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一派成立东印度社会民主党,年末,受十月革命影响,受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影响的水军起义并建立苏维埃
- 1920年5月23日,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改名为印度共产联盟
- 1922年,印度共产联盟领导印度总工会发起全国大罢工,9月22日,印度共产联盟将所有工会合并为印度尼西亚劳工组织联盟
- 1924年,印度共产联盟改名为印度尼西亚共产党
- 1925年5月,共产国际要求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团结其他民族主义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并进行罢工
- 1926年6月,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受到当局镇压和取缔
- 1945年后,印度尼西亚共产党支持苏加诺而实力大增
- 1948年2月,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和印尼社会党组建人民民主阵线,印尼社会党随后加入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随后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受到当局镇压,11月7日,Murba党成立
- 1949年,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重建
- 1955年,因支持苏加诺,国会选举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得39席
- 1957年12月3日,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会开始国有化荷兰的公司,并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共产党
- 1962年3月,印度尼西亚共产党进入政府
- 1965年,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遭到当局镇压,部分成员流亡国外
- 1973年1月11日,Murba党并入民主党
充分民主,伊斯兰民主主义主导,极度不利左翼政党发展;斗争民主党的曝光度较高,但因本身性质和极右翼的政治攻势很难为下层群众谋福利
印度
- 1920年10月17日,罗易在苏联乌兹别克加盟共和国首都塔什干创立了印度侨民共产党,加尔各答、孟买、拉合尔、马德拉斯和康浦尔等地成立共产主义小组
- 1925年12月25日,建立印度共产党,精力放在发展工人运动和建立工农党上
- 1933年12月,全印共产党会议在加尔各答召开,印度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
- 1934年7月,印度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
- 1936年,印度共产党成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大社会党和国大党
- 1940年,法属印度共产党成立,印度独立后并入印度共产党,3月,与国大社会党分歧被开除党籍
- 1942年7月,因二次世界大战中印度共产党接受英国共产党人民战争政策支持英国反法西斯战争的立场获得合法地位
- 1946年7月,印度共产党在安得拉邦特仑甘纳地区领导特伦甘纳农民起义开始了持续5年的农民武装斗争
- 1947年,建立印度农工党
- 1951年10月,因苏联与印度政府合作印度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决定采取合法的议会斗争放弃暴力斗争,印度独立后,党时而提出要采取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时而提出采取中国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推翻政权,时而与宣称要建立社会主义类型的社会的国大党左翼结成统一战线。
- 1952年参加首次大选,印共所获议席即列第二
- 1957年喀拉拉邦选举,印共地方邦执政
- 1964年4月11日,全会召开,但成员退场抗议,10月31日至11月7日,印度共产党分裂,以南布迪里巴德、孙达拉雅一派在加尔各答召开七大建立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路线:印度是大资产地主阶级统治机器,是占支配地位的资本主义与种姓、教派、部落制度,联合反封建、反帝、反垄断资本,争取民主的人民民主革命,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积极参加议会斗争,通过合法途径实现人民民主和社会改革。印度共产党主席在孟买召开七大,路线:联合反帝反封建反垄断资本力量,组成包括工农、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民族民主阵线,通过非资本主义和相对和平的道路过渡到社会主义
- 1964年-66年,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领导人遭到印度政府逮捕
- 1967年初,深受地主剥削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领导纳萨尔巴里运动
- 1969年4月22日,主张毛主义的印度共产党(马列)从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分裂出,至此后更多从印度共产党(马列)分裂出,10月20日,发源于西孟加拉邦的毛主义主义共产主义中心形成
- 1974年,朱哈尔、纳格胡珊·帕德耐克和威诺德·米什拉一派的印度共产党(马列)改名为印共(马列)解放
- 1975年,印度毛主义共产主义中心正式建立
- 1976年,印度共产党(马列)人民战争从印度共产党(马列)政党团结中央组织委员会脱离
- 1977年,在印共(马)领导的左翼阵线成功在西孟加拉邦(连续34年,原因是土地改革)、特里普拉邦执政,而印度共产党支持国大党而声誉大降
- 1978年4月,印度共产党总书记决定联合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 1980年,发源于安得拉邦和淡米尔纳杜邦的印度共产党(马列)人民战争正式建立
- 1981年,亲国大的丹吉建立全印共产党
- 1991年7月,印度政府开始进行新自由主义政策
- 1995年,与印度共产党(马列)无关的印度革命共产主义中心(马列)分裂为印度革命共产主义中心(毛主义)和印度革命共产主义中心(马列毛)
- 2001年,毛主义的南亚毛主义政党和组织协调委员会成立
- 2002年,亲政府的印度共产主义者和民主社会主义者联盟成立,成员都是从印度共产党(马列)分裂出
- 2003年,印度革命共产主义中心(毛主义)并入两大主要印度毛派武装之一的印度毛主义共产主义中心,5月19日,印度共产党(马列)第二中央委员会并入印度毛主义共产主义中心
- 2004年9月21日,印度共产党(马列)人民战争和印度毛主义共产主义中心合并为印度共产党(毛主义)并开始武装斗争
- 2004年选举,印共(马)和印共所组成的左翼联盟达到61席
- 2007年,印度政府发动类似国民党第五次围剿的低烈度战争行动印度共产党(毛主义)领导层受到打击
- 2009年5月,印共(马)和印共在邦选举大败,未能巩固政治联盟和内耗是原因
- 2012年,印度政府对印度共产党(毛主义)的行动影响日趋减弱,印度共产党(毛主义)开始恢复
- 2014年,莫迪政府升级绿色狩猎行动为了打击印度共产党(毛主义)。5月1日,印度共产党(马列)纳萨尔巴里并入印度共产党(毛主义)
充分民主,民族主义主导,有少量高等种姓以及大量无产的贱民,在地方上形成了中左地方型政党主导,有利左翼的社会因素,现印人党利用民粹以及民族主义势大,之后经济增长消失时有利左翼政党。在印度左翼政党中印共为右派印共(马)为中派印共(毛)为左派,另外,2008年印共(马)征收土地问题失败导致丢失两个邦的治权,于此同时在中国却因相同发展模式中共经济腾飞因此巩固权力,这就是民主差别,本来没有反对党的情况下,印共(马)在孟加拉邦能够产业升级和经济腾飞农民不但可以自己耕种还能去工业区工作收入成倍增加,在孟加拉模式的鼓舞下印共(马)能在2015年成为执政党并复制中国模式;国大党和印度共产党(马)的内耗严重
日本
- 1922年7月15日,日本共产党成立,而后日本帝国宣布其非法,1925年解体,1926年复立,主张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的二阶段革命,目标废除绝对天皇制与实现国民主权
- 1928年3月15日,日共再度被取缔,1935年再解体,1945年复立
- 1950年4月,美国当局取缔日本共产党,日本共产党领导层流亡北京
- 1957年,革命的共产主义者同盟 (日本)从日本共产党分离
- 1958年7月,日本共产党北京机关大部分成员返回日本。12月,日本共产党青年党员势力成立共产主义者同盟 (日本)并开始进行安保斗争
- 1960年,共产党联合社会党反对《美日安保条约》,并领导安保斗争
- 1979年,日共的众议院席次增加到41席,是日共建党以来众议院席次最多的一次。日共一度有与日本社会党合作的计划,但是后来因为反对社会党的右倾派系而没有达成
- 日共长期反对日本自由民主党和抵制政党交付金
- 2014年,因日本民主党执政让人失望,日共国会势力有所增加
充分民主,保守主义强势主导,社会本身为保守主义,极度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立宪民主党有曝光度但处理核危机时受日本特有官僚势力的牵制使得泛左完全不被日本人看好,据传闻,日本有一个特搜课是直接听命于美国而不听命于日本内阁或是天皇的,如果首相有激进做法,特搜课会直接出来逮捕首相
朝鲜
韩国
- 1922年,新思想研究会成立
- 1925年4月17日,在共产国际建议下,新思想研究会等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朝鲜共产党
- 1925-28年,朝鲜共产党领导工人农民罢工罢租
- 1928年12月,朝鲜共产党解散,成立小型朝鲜共产主义小组或者成员分散到侨居国和对抗殖民当局
- 1946年11月23日,朝鲜共产党、朝鲜人民党与南朝鲜新民党合并为南朝鲜劳动党
- 1949年6月27-30日,南朝鲜劳动党和北朝鲜劳动党合并为朝鲜劳动党
- 1952年,韩国当局镇压朝鲜劳动党在韩国的支部
- 2000年1月,劳动者运动组建民主劳动党 (韩国)
- 2004年,国会选举民主劳动党 (韩国)得第三大党
- 2011年12月5日,民主劳动党、国民参与党和进步新党合并为统合进步党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主导,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因朴槿惠的任人唯亲做法导致保守主义暂时不能恢复实力;南朝鲜的所有掌握国家命脉的大公司由美国华尔街直接控制,真正的社会主宰是华尔街而不是三星公司
老挝
马来西亚
- 1923年,南洋报刊《南洋评论》出版
- 1926年5月,南洋总工会成立确立团结东南亚劳工、解放劳动阶级,10月,中国共产党南洋临时委员会成立,年底,南洋总工会成立共青团南洋委员会
- 1927年3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南洋临时委员会参与孙文逝世两周年纪念,但遭到当局镇压,之后中国共产党南洋临时委员会改组为南洋共产党确立领导印度尼西亚、马来亚、马来半岛、菲律宾、缅甸反殖民运动的革命发展以及反日活动、工人运动、和反对英国干涉华文教育的活动
- 1930年4月30日,南洋共产党解散同时马来亚共产党成立并接受第三国际的指导,确立马来亚地区的共产党为多民族的主流意见
- 1941年12月,马来亚共产党在当局支持下建立武装组织马来亚人民抗日军武装斗争帝国主义,组织获得大力发展
- 1945年,马来亚共产党进行反殖民活动,进行罢工、罢课,被当局取缔并进行武装斗争,婆罗洲民族解放阵线和婆罗洲抗日联盟先后成立
- 1953年,各抗日民族组织合并为沙捞越解放同盟并坚持武装斗争反对组建大马联邦
- 1960年代,马来亚共产党武装斗争失败,实力大减,退入泰国
- 1962年12月,沙捞越解放同盟支持文莱反殖民起义
- 1964年3月30日,受印尼支持下沙捞越解放同盟成立武装组织并和北加里曼丹人民军联合作战并积极吸收支持者
- 1965年,受印尼政变影响,沙捞越解放同盟实力大减
- 1969年5月13日,国会选举反对派获得50.9%,爆发马华民族冲突
- 1971年9月19日,北加里曼丹人民军和沙捞越解放同盟合并为北加里曼丹共产党
充分民主,伊斯兰教民主主义,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民主行动党的曝光度较高
马尔代夫
充分民主,保守主义主导,旅游业,受印度影响大,未发现可以支持左翼的社会因素
蒙古
党旗未知
- 1920年6月25日,蒙古人民党成立
- 1921年3月1日,蒙古人民党建立政府3月18日,蒙古人民党领导武装力量击败中国军队,5月,入侵你蒙古的俄罗斯军队被蒙古人民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击败,7月11日,蒙古人民党宣布独立
- 1928年,蒙古进入公有制社会
- 1933年,蒙古人民党出现分歧
- 1949年,蒙古人民党在苏联支持下大力发展蒙古经济
- 1997年2月21日,蒙古人民党改制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主导,由于前共产党组织的后继改制组织存在,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缅甸
- 1939年8月15日,缅甸共产党成立
- 1939年10月1日,德钦党、缅甸共产党、贫民党等组成缅甸出路派
- 1941年,缅甸共产党领导人遭到当局逮捕,实力大减
- 1942年1月,日军入侵缅甸,缅甸共产党领导人德钦丹东、德钦索等出
- 1944年8月,缅甸共产党、缅甸国民军、缅甸人民革命党成立缅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
- 1946年3月,由于清算白劳德路线造成缅甸共产党内部第一次大分裂,德钦索一派成立红旗共产党,10月10日,由于共产党批评昂山镇压罢工,同盟执行委员会解除缅甸共产党关系
- 1948年8月,缅甸共产党坚持反对吴努政府,当局镇压缅甸共产党,缅共转入地下并开展武装斗争
- 1950年12月8日,缅甸社会党一派成立缅甸工人党
- 1951年,国会选举缅甸工人党得12席
- 1955年,国会选举缅甸工人党发起的民族团结阵线得48席
- 1960年代,缅共武装斗争失败退入缅甸东北部
- 1962年12月,缅甸工人党和人民同志党合并为联合工人党
- 1970年代,红旗共产党受当局打击武装斗争失败退入缅甸西部
- 1989年3月,红旗共产党持续在缅甸西部进行武装斗争
- 1989年3月12日,受红旗共产党影响,缅甸共产党武装力量先后脱离缅共,实力大减,但继续保持活动
充分民主,由于军方的优势政治地位,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军方将军的女儿所建立的政党曝光度较高
尼泊尔
- 1949年4月22日,举行建(尼泊尔共产)党筹备会议。9月15日,成立
- 1952年1月24日至1955年,特里布文国王对尼共的取缔行动使得尼共转入地下
- 1954年1月30日,一大在帕坦召开,建立初步的党组织,斯雷斯塔当选主席,阿迪卡里当选总书记。共同纲领:“退出印度”运动;对中国革命的借鉴和外交上亲中;通过宪政议会斗争;借鉴新民主主义和周边国家共运经验。二大,雷亚玛吉的共同纲领:实现共和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反对大会党政府以及防止印度干涉
- 1959年大选失利,尼共对基层农村的运动工作不足,同时马亨德拉国王取缔一切政党
- 1961年达尔班加的党的中央全会出现路线分歧:雷亚玛吉主张与国王合作,当前任务是改良立宪君主制;斯雷斯塔主张发动群众运动以恢复议会;辛格主张通过立宪会议实现共和,后转向毛主义的地区联合革命人民战争。外部变化在于中苏政治分歧公开化;内部变化在于皇家政变中,尼共党组织受到重创,“亲中派”的阿迪卡里被捕,斯雷斯塔流亡海外。“亲苏派”的雷亚玛吉试图与国王合作,导致尼共第一次路线分歧
- 1962年4月,尼泊尔共产党三大在瓦拉纳西召开开除雷亚玛吉,话语权正统的亲苏派人数上占少数,话语权弱的亲中派人数上占多数,尼泊尔共产党分裂为激进的亲中派尼泊尔共产党 (阿马蒂亚)(阿玛提亚)和雷亚玛吉领导的亲苏保皇派尼泊尔共产党 (布玛)(布尔玛),雷亚玛吉后进入王室政治咨询机构。三大确立亲苏派阿玛提亚的“民族民主革命”;路线写入纲领,亲中派的斯雷斯塔依然主张“新民主主义革命”
- 1968年,前身为尼泊尔共产党的尼泊尔共产党 (阿马蒂亚)四大戈勒克布尔召开,提倡人民民主的斯雷斯塔一派建立亲印度共产党(马克思主义)的尼泊尔共产党 (普什帕·拉尔)
- 1973年,尼泊尔共产党激进派领袖曼莫汉一派建立组织到1979年建立尼泊尔共产党(团结会议),1982年改名尼泊尔共产党 (曼莫汉)
- 1974年9月15日,Bikram·Nirmal在印度瓦拉纳西组织毛主义尼共(四大)
- 1975年1月23日,尼泊尔存在强大的地方共产主义组织,尼泊尔共产党 (普什帕·拉尔)东巴地区罗希特派成立尼泊尔工农组织,1991年更名尼泊尔工农党
- 70年代受到纳萨尔巴里运动的影响,本土出现了贾帕(Jhapa)运动,党内部分少壮派革命者,在这场运动中开始了武装斗争,在基层农村系统中发展基层组织,受到警察镇压后,全尼泊尔共产主义革命协调委员会(马列)开始成立,作为共同行动的组织,吸引包括尼共(四大)地方组织的全国革命者加入。1978年,由全尼泊尔共产主义革命者协调委员会(马列)建立一个毛主义政党走向选举斗争的尼泊尔共产党(马列) (1978年)
- 1979年,尼泊尔共产党 (阿马蒂亚)马南达尔领导的地方派系,成立了尼共(马南达尔),后改名尼泊尔共产党(民主)。7月马列主义革命共产党并入尼共(马列78)
- 1980年1月,革命共产主义者、马列主义学习小组并入尼共(马列78),4月,尼泊尔革命共产主义组织并入尼共(马列78)
- 1981年,克里希纳·达斯·什雷斯塔建立尼泊尔共产党(马列毛)。11月,尼泊尔共产党反对派团结中心并入尼共(马列78),12月,革命者并入尼共(马列78)。
- 1983年,尼共(四大)的分裂出辛格派尼泊尔共产党(火炬) (1983年),拉玛留在四大
- 1984年11月,尼泊尔共产党(火炬) (1983年)分裂出尼泊尔共产党(马萨尔)、由雷亚玛吉建立的尼泊尔共产党 (马特里·萨姆哈)
- 1986年,原尼泊尔共产党重要部分尼泊尔共产党 (普什帕·拉尔)斯雷斯塔遗孀萨哈娜一派和尼泊尔共产党 (曼莫汉)合并为尼泊尔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1986年),4月,尼泊尔工农组织并入尼共(马列78)
- 1990年,尼泊尔共产党各派组成左翼阵线,同尼泊尔大会党一起结束了国王领导的无党派评议会制度。1990年的人民运动胜利以后,包括尼共(四大)、尼泊尔共产党(火炬) (1983年)、尼泊尔共产党(马萨尔)、尼泊尔共产党 (马特里·萨姆哈)(先并入四大)和所有毛主义阵营整合,形成尼共(团结中心)。从尼泊尔共产党分裂出来的尼泊尔共产党 (贾纳穆克希)的拉姆·纳拉延·比达里一派也加入尼泊尔共产党(团结中心)
- 1991年选举时,原尼泊尔共产党主体的尼泊尔共产党 (布玛)、尼泊尔共产党 (阿马蒂亚)和尼泊尔共产党(民主)组建尼泊尔共产党(联合) (1991年),两个月后,尼泊尔共产党 (布玛)、尼泊尔共产党 (阿马蒂亚)离开。尼共(马)与尼共(马列)合并,成为尼共(联合马列)。11月1日,部分尼泊尔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1986年)党员重新建立尼泊尔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1991年)
- 1992年4月6日,尼泊尔共产党(马列毛)联合其他党派罢工,92年选举,尼泊尔共产党(马列毛)、尼泊尔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1991年)、尼泊尔工农党、尼泊尔共产党剩余部分和尼泊尔共产党联盟等党派联合
- 1993年选举失败,左翼联盟解体。尼共(民主)保持尼共(联合)的主体。12月,尼泊尔共产党主要组成部分尼共(布尔玛)、尼泊尔共产党 (阿马蒂亚)并入亲中派的尼共(联合马列),就此尼共(联合马列)成为尼共的后继组织。这很大程度因为苏联解体,使得中苏问题和民主纲领问题出现缓和
- 1994年尼共(联合马列)五大之后大选大获成功,成尼泊尔第一大共产党团体,这也是TG的主要联系对象。尼泊尔共产党(团结中心)中的毛主义成立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普拉昌德在95年大会上整合路线,尼共(团结中心)主体部分改名尼共(毛主义)
- 1996年《尼共(毛主义)告人民书》为标志,人民战争开始,尼泊尔人民解放军开始广泛军事斗争
- 1998年3月5日,萨普拉丹一派的尼泊尔共产党(马列) (1998年)从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分裂出
- 1999年尼泊尔共产党(马列毛)加入左翼阵线,4月6日,尼泊尔共产党(火炬) (1999年)从尼泊尔共产党(火炬) (1983年)分裂出后并入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5月,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受尼泊尔共产党(马列) (1998年)大分裂影响选举受挫
- 2001年6月28日,尼泊尔共产党中最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尼泊尔共产党 (布玛)并入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
- 2002年1月,尼泊尔共产党(马列) (1998年)与一些派别合并,2月15日,尼泊尔共产党(马列) (1998年)回到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Mainali C.P一派成立尼泊尔共产党(马列) (2002年),4月22日,尼泊尔共产党(团结中心)中的拉玛的机会主义派和尼泊尔共产党(火炬) (1983年)合并为尼泊尔共产党(团结中心-火炬)
- 2005年贾南德拉国王发动政变夺权,使所有革命派都站到尼共(毛主义)一边,使得尼泊尔人民联合统一战线形成,仅剩尼泊尔共产党(民主)的尼泊尔共产党(联合) (1991年)和尼泊尔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1991年)合并为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克思主义)。11月15日,尼泊尔共产党(马列毛)和尼泊尔萨马伊巴迪党(马列毛)合并为尼泊尔共产党(马列毛主义中心)
- 2006年,因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发动的民主化运动,国王被迫退位。4月,尼泊尔共产党(团结中心-火炬)分裂出4个包括尼泊尔共产党 (2006年)、尼泊尔共产党(火炬) (2006年),原尼泊尔共产党(团结中心)中的拉玛的机会主义派的尼泊尔共产党 (2006年)并入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
- 2007年2月,尼泊尔共产党(马列毛主义中心)分裂出尼泊尔共产党(统一),尼泊尔共产党(统一)还吸收了尼泊尔共产党(马列) (2002年)、尼泊尔共产党(团结中心-火炬)的部分派别。5月,尼泊尔共产党(马列毛主义中心)和普拉昌达协商合并,9月24日,尼泊尔共产党(马列毛主义中心)并入尼共(毛主义)。尼泊尔共产党(联合) (2007年)从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分裂出。08年选举前,成立了尼泊尔的共产党尼泊尔共产党(马克思主义) (2006年)
- 2008年大选中,因反对国王尼共(毛)大胜,尼共(毛)与尼泊尔共产党(团结中心-火炬)合并。08年-13年中,尼共(毛主义)却派别路线分裂,特别是普恩系和巴迪亚系。使得国内各党派加强对我朝的关系
- 2009年1月13日,尼泊尔共产党(团结中心-火炬)并入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
- 2010年8月6日,尼泊尔共产党(马列) (2002年)Bogati Jagat一派成立尼泊尔共产党(马列) (萨马伊巴迪)
- 2012年,尼共(毛主义)的普拉昌达导师莫汉·拜迪亚一派成立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
- 2013年4月,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克思主义)、尼泊尔共产党(统一)、尼泊尔共产党(马列) (萨马伊巴迪)、部分尼泊尔共产党(马列毛主义中心)和其他二个党组成尼泊尔共产党 (2013年)
- 2014年,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内特拉-比克拉姆-昌德一派成立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 (2014年)
- 2015年11月8日,尼共毛派和毛主义政党尼泊尔共产党(统一)合并为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革命)
- 2016年5月19日,9个毛主义政党和派别并入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中心),而其他毛主义组织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革命共产党、尼泊尔毛主义、基兰领导的尼泊尔共产党-革命毛主义党、昌德领导的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指责这是右倾机会主义
- 2017年1月1日,尼泊尔共产党(毛主义革命)主席莫汉拜迪亚和尼泊尔共产主义核心负责人纽潘宣布合并。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和尼共(毛主义)在国会选举中因不满印度经济封锁获得大胜
充分民主,泛左主导,穷人多,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共产主义政党实力最强,问题是尼泊尔的土改不如印度共产党(马)的革命性,地主的利益没有被触动,但如果能像印度共产党(马)在西孟加拉的产业升级,可以跳过贱农,否则因亲印度失败的大会党会成为第二个草根国大党
菲律宾
- 1924年,菲律宾工党成立
- 1928年,菲律宾工党部分成员参加第三国际而被工党开除
- 1930年8月26日,菲律宾共产党 (1930年)成立
- 1931年1月10日,菲律宾共产党 (1930年)领导农民起义,5月1日,菲律宾共产党 (1930年)举行劳动节游行
- 1932年,被美国殖民当局取缔
- 1937年,菲律宾共产党 (1930年)与菲律宾社会党合并,并获得合法地位。日占时期曾进行游击战,日本投降后一些人开始走和平斗争路线
- 1940年,菲律宾共产党 (1930年)参与地方选举获得胜利
- 1942年,菲律宾共产党 (1930年)组建人民军与日本进行武装斗争
- 1948年,菲律宾共产党 (1930年)遭当局镇压
- 1950年,菲律宾共产党 (1930年)成立人民解放军并继续武装斗争
- 1957年,菲律宾共产党 (1930年)被取缔
- 1964年,菲律宾共产党 (1930年)反越战反马科斯独裁当局的社会革命运动,并确立民族民主革命的人民战争
- 1968年12月26日,菲律宾共产党 (1930年)马列派成立菲律宾共产党确立打击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菲律宾共产党 (1930年)影响力渐衰
- 1969年3月29日,菲律宾共产党建立新人民军
- 1973年4月24日,菲律宾共产党建立菲律宾民族民主阵线
- 1973-1977年,菲律宾共产党领导层遭到逮捕
- 1985年5月1日,新爱国联盟成立,并参与了民主革命
- 1992年,菲律宾共产党发生分裂
- 1995年,菲律宾共产党反毛主义一派成立菲律宾革命工人党
- 1998年以来,新爱国联盟一直有国会席位
- 2001年,菲律宾革命工人党棉兰老地方组织成立托派的革命工人党-棉兰老
- 2009年,菲律宾共产党进入战略防御阶段
充分民主,自由主义主导,社会基督教主义浓厚,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新加坡
1961年,人民行动党激进派别成立社会主义阵线,并反对退出马来西亚; 1963年,国会选举社会主义阵线得13席; 1988年,社会主义阵线并入工人党; 2010年,由工人党成员和革新党成员组建社会主义阵线; 优势民主,保守主义主导,城市市民为主,有中左翼的工人党存在,对左翼不利的共识,之前为马来西亚一部分,受马共影响过
斯里兰卡
- 1924年,由出身中产阶级且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组建青年联盟
- 1933年2月,青年联盟领导纺织工罢工,11月,青年联盟组织力量反抗当局
- 1934年,疟疾流行期间,青年联盟组织救援工作
- 1935年12月18日,由留学生组建的托派的兰卡平等社会党成立,并成为斯里兰卡独立运动主要力量
- 1936年,国会选举兰卡平等社会党得两席
- 1940年,斯里兰卡工人工会罢工,同时兰卡平等社会党在英国接触到托派组织,之后,因在二战中反对殖民当局遭到镇压
- 1941年,兰卡平等社会党一派因分歧成立亲苏联合社会党,5月,兰卡平等社会党组织罢工
- 1942年4月5日,兰卡平等社会党组织罢工并且并入印度、锡兰和缅甸的布尔什维克列宁主义党,8月,印度、锡兰和缅甸的布尔什维克列宁主义党斯里兰卡支部参与印度独立斗争,兰卡平等社会党一派反对并入印度、锡兰和缅甸的布尔什维克列宁主义党组建工人斗争并重建兰卡平等社会党
- 1943年,联合社会党更名为斯里兰卡共产党
- 1946年,兰卡平等社会党与印度、锡兰和缅甸的布尔什维克列宁主义党斯里兰卡支部各自领导罢工,并达成和解
- 1947年,国会选举兰卡平等社会党得10席印度、锡兰和缅甸的布尔什维克列宁主义党斯里兰卡支部得5席
- 1950年,印度、锡兰和缅甸的布尔什维克列宁主义党斯里兰卡支部回到兰卡平等社会党
- 1952年,斯里兰卡共产党进入国会
- 1953年,兰卡平等社会党组织大罢工抗议大米涨价
- 1956年,兰卡平等社会党支持政府的改革,7月,国会选举兰卡平等社会党进入政府
- 1962年,兰卡平等社会党支持石油公司国有化
- 1963年5月,兰卡平等社会党、斯里兰卡共产党和人民联合阵线组成联合左翼联盟并进入政府
- 1964年,兰卡平等社会党、斯里兰卡共产党和人民联合阵线进入政府,联合左翼联盟解散,斯里兰卡共产党一派成立锡兰共产党(毛主义)
- 1965年,兰卡平等社会党退出政府,5月14日,斯里兰卡共产党一派成立人民解放阵线并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
- 1968年,斯里兰卡共产党加入兰卡平等社会党与印度、锡兰和缅甸的布尔什维克列宁主义党领导的联合阵线
- 1970年,兰卡平等社会党、斯里兰卡共产党进入政府,推动种植园国有化和缩减贫富差距
- 1971年4月,人民解放阵线发动武装起义但遭到当局镇压和取缔,对兰卡平等社会党、斯里兰卡共产党失望的人加入人民解放阵线
- 1975年,联合阵线解散,兰卡平等社会党建立社会主义联合阵线,锡兰共产党(毛主义)批评中国的新路线
- 1980年,兰卡平等社会党领导的工会运动遭到镇压
- 1982年,兰卡平等社会党一派反对兰卡平等社会党和政府合作并成立斯里兰卡平等社会党,国会选举人民解放阵线得多个席位
- 1983年,政府禁止兰卡平等社会党、斯里兰卡共产党和人民解放阵线的活动,斯里兰卡平等社会党并入斯里兰卡自由党
- 1987年-1989年,人民解放阵线反对印度干涉斯里兰卡并支持僧伽罗人的民族主义发动罢工和武装起义打击政府
- 1994年,国会选举兰卡平等社会党得3席并进入政府
- 2004年,斯里兰卡共产党加入自由党领导的人民联盟,国会选举人民解放阵线得39席兰卡平等社会党得1席并进入政府斯里兰卡共产党得1席
- 2008年5月1日,兰卡平等社会党、斯里兰卡共产党参加民主左翼阵线的五一游行
- 2010年,国会选举人民解放阵线得4席
- 2015年,国会选举人民解放阵线得6席
充分民主,民族主义主导,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泰国
- 1927年,学生组织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并在工人、学生、贫民中开展活动
- 1926-7年,南洋共产党暹罗特别委员会成立
- 1930年,暹罗共产党临时委员会成立
- 1941年5月,暹罗共产党临时委员会改称泰国共产党工作委员会,12月,泰国共产党工作委员会号召抗日斗争
- 1942年12月1日,泰国共产党工作委员会改组为泰国共产党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开展抗日斗争,发动工人怠工、罢工,发展各种抗日团体,建立抗日义勇队,反日大同盟、曼谷各业工人联合会等抗日组织
- 1945年,泰国共产党认为泰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革命由民族解放斗争转到民主自由斗争阶段,在城市建立工会、各种群众团体和出版大公报,并联合民主党派成立民主同盟
- 1946年年底,国会选举泰国共产党得1席
- 1947年11月,当局发生政变,泰国共产党被判非法
- 1950年,泰国共产党组织反对当局支持越战的游行
- 1952年2月,泰国共产党2大认为泰国沦为美帝国主义殖民地,泰国人民主要任务是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法西斯军人独裁卖国政府,批评在缺乏群众基础的情况下发动武装斗争的主张
- 1955年,泰国共产党领导工人和学生运动
- 1958年10月,当局发生两次政变,泰国共产党遭到逮捕同时认为只有拿起武器进行斗争
- 1960年代,泰国共产党影响力不断扩展
- 1961年,因武装斗争失败的马来亚共产党开始获得中国支持并在泰马泰国边境一侧活动,9月,泰国共产党三大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在东北部、中部等地农村发动群众,组织武装队伍
- 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马来亚共产党发生内斗
- 1965年,1月1日,泰共成立泰国爱国阵线它的宗旨是为彻底实现泰国的独立、民主、和平、中立和繁荣而斗争并把活动范围扩大到南部、中部、北部,泰国共产党在泰国北部发起武装斗争并拥有1万多人武装组织,11月1日,泰国独立运动加入泰国爱国阵线
- 1969年,泰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
- 1970年2月15日,马来亚共产党一派成立马来亚共产党(马列)和马来亚共产党革命派
- 1971年,泰国共产党对当局的武装斗争获得不少胜利
- 1973年10月14日,组织曼谷学生知识分子游行
- 1974年8月1日,马来亚共产党一派成立马来亚共产党革命派
- 1976年10月6日,发生当局泰国法政大学屠杀事件,泰国共产党实力大增
- 1977年5月7日,泰国共产党扩大同社会左翼力量联合
- 1978年,受红色高棉影响泰国共产党受到巨大打击
- 1980年,在当局影响下大量泰国共产党成员离开
- 1982年7月,泰国当局镇压马来亚共产党(马列)和马来亚共产党革命派
- 1983年12月5日,马来亚共产党(马列)和马来亚共产党革命派合并为马来西亚共产党
- 1987年,当局打击泰国共产党,4月28日,马来西亚共产党向泰国当局投降
- 1989年12月2日,马来亚共产党解散
充分民主,由于是君主制,极度不利左派政党发展;他信的政党曝光度较高但次次都遭到军方的取缔
东帝汶
- 1997年2月,由印尼工人学生以及东帝汶学者工人组成帝汶社会党
充分民主,社民主义主导
越南
西亚
库尔德
- 1944-46年,伊拉克共产党在伊拉克库尔德设立支部
- 1969年,伊朗共产党库尔德斯坦组织在德黑兰成立,该党为伊朗共产党 (1983年)的伊朗库尔德分支,其前身是伊朗库尔德斯坦革命劳动者协会分裂自伊朗库尔德斯坦民主党
- 1970年代初,安卡拉民主高等教育协会在土耳其安卡拉成立
- 1975年初,被土耳其查封后成立安卡拉民主爱国高等教育协会库尔德工人党的思想组织
- 1977年,库尔德工人党经过两次会议成为政治组织
- 1978年10月27日,在安卡拉成立的安卡拉民主爱国高等教育协会正式改名为库尔德工人党,并将工作重心放在土耳其库尔德并形成武装组织
- 1979年,库尔德工人党开始刺杀活动,伊朗人民敢死游击队在伊朗库尔德进行反伊朗政府的武装斗争,4月,伊拉克共产党在库尔德建立自己的游击武装辅士游击队
- 1980年,土耳其发生军事政变,库尔德工人党刺杀活动减弱同时转变为军事组织,11月10日,亚美尼亚地下解放军和库尔德工人党联合进行刺杀活动
- 1982年,库尔德斯坦共产党在土耳其库尔德成立,其前身是土耳其共产主义劳动党在土耳其库尔德支部,9月,库尔德工人党与库民盟协商在伊拉克库尔德设立军事据点
- 1983年,伊朗共产党 (1983年)成立于伊朗库尔德斯坦,由共产主义战斗者联盟和伊朗库尔德斯坦革命劳动者协会(伊朗共产党伊朗库尔德斯坦支部)合并而成
- 1984年,库尔德工人党在库尔德(叙伊伊)设立军事组织,8月15日,库工党游击队正式攻击了埃鲁赫镇谢姆丁利镇
- 1993年,库尔德斯坦共产党-伊拉克从伊拉克共产党分离出并独立运作
- 1995年,库尔德工人党改制并放弃传统党旗
- 1998年,库尔德斯坦社会性团结党和库尔德斯坦联合人民党在土耳其库尔德合并为库尔德革命联盟,现名库尔德斯坦革命党
充分民主,地区主义主导
阿富汗
- 60年代,世界共产主义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从中国到拉美洲以及美国的犹太和黑人聚居区。全世界范围的斗争点燃阿富汗争取民主和正义的政治风暴
- 1965年1月1日,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建立阿富汗人民党。10月4日,阿克拉姆·亚里建立青年进步者协会成立
- 1967年初,青年进步者协会出版《永恒之火》。卡尔迈勒另组渐进式改革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旗帜派)
- 1968年,查希尔查禁《永恒之火》和对游行的镇压,导致青年进步者协会的领导被捕及路线分歧
- 1972年,青年进步者协会解散
- 1973年,旗帜派协助穆罕默德·达乌德汗推翻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君主政权,成立共和国
- 1977年,达乌德取缔了旗帜派和人民派(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所在的激进改革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派别)。年中,在苏联撮合下,人民派和旗帜派统一
- 1978年4月,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人民派)建立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并打击阿富汗毛派
- 1979年12月,苏联攻击阿富汗,扶持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旗帜派)
- 1980年代后期,其中一个毛主义团体同右翼决裂,建立阿富汗共产主义革命者核心,它和其他毛组织形成阿富汗共产主义革命者同盟
- 1990年6月,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改名为阿富汗祖国党(1990)
- 1991年,阿富汗共产主义革命者同盟改称阿富汗共产党
- 1992年3月,伊斯兰圣战者攻克喀布尔,祖国党解散
- 2001年,美国及其盟友的占领中,阿富汗共产党呼吁所有毛主义者组织联合起来成立统一的毛政党
- 2001年,阿富汗共产党、争取阿富汗人民解放斗争组织、阿富汗革命工人联盟、另外2个毛泽东主义组织组成阿富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运动联合委员会
- 2004年5月1日,经过三年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观点方面的争论之后,联合委员会召开了共产主义运动联合大会,阿富汗共产(毛主义)党成立
充分民主,伊斯兰教主义主导,极度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巴林
- 1955年2月15日,民族解放阵线-巴林成立
- 1965年,民族解放阵线-巴林组织反对英国殖民的三月民族起义
- 1970年代初期,民族解放阵线-巴林组织工人运动,加速了1971年的巴林独立进程,促成巴林第一个议会和第一步宪法(1973年)并成为巴林最重要的政治力量
- 1974年,国会选举民族解放阵线-巴林得8席,来自阿曼的解放被占领阿拉伯海湾人民阵线组建巴林支部解放巴林人民阵线
- 1976年,当局镇压民族解放阵线-巴林
- 2000年,解放巴林人民阵线成立全国民主行动协会并被其取代
- 2001年,民族解放阵线-巴林成立民主进步论坛
- 2002年,国会选举民主进步论坛得3席
限制民主,伊斯兰教主义主导,由于是君主制,极度不利左派政党发展 限制民主,非党化,福利高,由于是君主制,极度不利左派政党发展
塞浦路斯
- 1926年8月15日,塞浦路斯共产党成立并把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作为主要任务,多次组织工人罢工,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要求民族自治
- 1931年,塞浦路斯共产党支持民族主义暴动遭镇压
- 1933年,英国殖民当局宣布塞共非法
- 1937年,普劳蒂斯·塞尔瓦斯重建塞浦路斯共产党,大力开展工人运动,逐步恢复和扩大了党的力量
- 1941年4月14日,塞尔瓦斯另建劳动人民进步党,作为塞共的统一战线组织
- 1944年,塞共并入劳动人民进步党
- 二战期间,劳动人民进步党坚持反法西斯立场,力量进一步发展
- 1954年,劳动人民进步党八大,确定新的路线,随后同各进步团体组成“解放斗争联合阵线”,积极开展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 1955年,劳动人民进步党被英国殖民当局禁止活动
- 1959年12月4日,劳动人民进步党恢复合法地位,并在议会选举中获5个席位
- 1960年8月,塞浦路斯宣布独立,该党支持政府的独立政策,为维护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进行不懈的努力
- 1974年,塞浦路斯发生政变,劳动人民进步党陷入瘫痪
- 1990年10月,劳动人民进步党十七大,重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列主义原则,深入基层,为劳动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提高在群众中的威信,党的力量不断发展,党章规定,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是工人阶级的最高组织形式,是为全体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而斗争的政党。党的最终目标是在塞浦路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该党认为,塞浦路斯现处于反帝和争取民族解放的阶段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争取塞真正独立,主张建立各政党参加的民族团结政府,加强国防力量,实现国内的和平与稳定,确保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维护工人、职员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
- 2008年2月24日,劳动人民进步党在大选中当选总统。劳动人民进步党支持建立一个独立、非军事化、且不结盟的塞浦路斯,并在塞浦路斯问题中,提出以实行联邦制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向
充分民主,基督教主义主导,受到土耳其打击
伊朗
- 1916年,正义党在巴库建立
- 1920年,正义党一大改名波斯共产党确立支持库切克汗政府和建立一切革命力量的统一战线,反对国王、外国帝国主义者、买办和大封建主,6月建立波斯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
- 1921年前,波斯共产党改名伊朗共产党,1921年,波斯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灭亡,伊朗共产党转入非公开活动
- 1941年9月,伊朗共产党部分成员组建伊朗人民党,成立后发展迅速,在伊朗的知识分子和城市工人中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 1948年,伊朗人民党成员发展到20万
- 1950年代初期,伊朗人民党推动英伊石油公司国有化的主要力量
- 1953年,思想较为开明的伊朗首相穆罕默德·摩萨台被政变推翻后,伊朗人民党遭到大规模镇压,党员大批流亡国外,党的总部迁至东德莱比锡。巴列维国王实行独裁统治期间,该党在反对国王的政治斗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1963年,建立,确立反帝反君主立宪制和革命武装斗争反对改良主义,支持毛泽东切格瓦拉德布雷的思想
- 1971年,正式确立
- 1976年,共产主义革命者组织(马列)和Pooya小组合并为伊朗共产主义者联盟,当时该党在伊朗北部的阿莫勒附近武装了其成员,准备发动反对伊斯兰政权的起义
- 1979年,伊朗人民党支持伊朗伊斯兰革命,伊朗人民敢死游击队从分裂,并继续从事武装斗争
- 1982年1月25日,伊朗共产主义者联盟发动阿莫勒起义但失败
- 1983年,伊朗共产主义者联盟重组,5月4日,伊朗人民党被伊朗神权当局取缔并遭到大规模镇压,四分之三的党员及许多支持者被逮捕(这些人很多死于1988年–1989年的大处决),少数幸免于难者大多流亡欧洲。伊朗人民党总部设于德国柏林和英国伦敦,在伊朗国内也有地下组织
- 1984年,伊朗共产主义者联盟加入革命国际主义运动
- 2001年,伊朗共产主义者联盟改组为伊朗共产党(马列毛),该党推崇美国革命共产党领袖鲍勃·阿瓦基安提出的“新综合”理论。该党主张通过“人民战争”推翻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政权
限制民主,伊斯兰教主义主导,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伊拉克
- 1924年,拉哈尔、穆罕默德·艾哈迈德·萨义德和几个朋友建立伊拉克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
- 1927年,伊拉克铁路工人组织了第一次罢工
- 1929年铁路工人成立第一个工会
- 1934年3月31日,伊拉克共产党成立
- 1937年8月,伊拉克国会宣布伊拉克共产党为非法组织
- 1944年,苏联人民反抗纳粹德国入侵的英勇壮举,使越来越多的人对共产主义产生了兴趣
- 1945年4月,伊拉克共产党一大,通过党章
- 20世纪40年代,伊拉克共产党的领导干部中,阿拉伯什叶派,逊尼派和库尔德人一直都占一定的比例
- 1944-46年,贸易工会快速发展,在成立的十六个贸易工会中,有十二个是受伊共领导,伊共在库尔德地区也建立了党组织。伊共一贯支持库尔德人民争取自决权和自治权的斗争
- 1947年,伊拉克阿尔巴特村(the village of Arbat)爆发了第一次反对土地酋长的农民起义,1月英国逮捕了法赫德和伊共的一些领导人
- 1948年1月,伊拉克发生全国大起义,伊共成为国内主要政治力量。这次起义的导火索是朴次茅斯条约签署,该条约使英国在伊拉克能够继续保留其军事基地及其他压制伊拉克主权的手段。在伊拉克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千上万民众走上巴格达街头游行示威,四百名民众被荷枪实弹的警察射杀。伊拉克总理大臣逃跑,伊政府被迫拒绝履行条约内容。伴随着群众运动的是一波工人罢工,4月,伊拉克爆发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示威游行,3000多名工人从哈迪撒石油开采站出发,游行250公里到达巴格达,这一事件燃起全国的罢工浪潮,政府在实行了一段时间的紧急戒严后,逮捕和审判了数百名共产党员并判处死刑,三位伊共领导人的尸体被悬挂在巴格达市三个不同地方,以恐吓人民群众。不过,政府的镇压使伊拉克共产党成为"烈士党",人们对伊共的尊崇与膜拜更加强烈
- 1950年代初期,伊共得以重建,新的年轻领导集体开始应对挑战。又一轮的群众斗争发展起来
- 1950-60年,伊拉克共产党成为伊拉克最大政党,也是中东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共产党
- 1952年11月,爆发了起义,特点是伊共通过农民社会组织来领导农民同封建地主进行斗争,政府随即派军队进行武力镇压
- 1954年末,越来越多士兵也积极地参与到群众斗争中去,伊共遂决定组建一个士兵和军官的全国联合委员会。从这一年起到1958年,伊拉克共产党和群众性组织得到稳定发展
- 1958年,伊拉克成立新的共和国
- 1958年7月的革命活动中,伊拉克共产党成为革命的主要力量,并最终推翻傀儡政权。接着卡塞姆上台
- 1959年,二十五万工人加入了贸易工会;农村建立了三千个农民协会,代表全国二十万农民;伊拉克妇女协会发展了两万多成员,民主青年联盟有八万四千成员。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许多军官和士兵也加入了伊共。伊共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伊共的发展使新的统治集团和民族资产阶级感到惶恐。伊共的影响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政府不得不采取新的土改措施和劳动法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 1960年,新一轮的反共浪潮开始,卡塞姆政权承认其他政党合法,却拒绝承认伊共。伊共也承认当时放弃建立一个有共产党参加的民主革命政府的口号,是犯了错误。由于受苏联共产党的影响,伊共也采取向卡塞姆政权和民族资产阶级妥协的路线。这可以回想起50年代末(苏共二十大之后),苏维埃政党开始主张同民族资产阶级合作的路线,这削弱了共产党的独立性。伊共也像第三世界其他政党一样,没有摆脱苏联指令的影响
- 1963年2月,反对派以及萨达姆复兴党发动政变成功,反对派在推翻卡塞姆政权之后,对共产党人和声援者进行疯狂屠杀,伊共被迫撤离,在库尔德地区建立自己的游击武装,11月,复兴党政权就垮台了
- 1968年,复兴党政权再次上台并继续镇压伊拉克共产党,伊共后来提出建立一个体现民主原则的立宪政体的主张,包括选举自由,自治原则解决库尔德问题,拒绝向外国公司妥协等,但复兴党对伊共的镇压一直持续到1971年,伊共号召建立一个包括所有进步人士的爱国阵线,成立联合政府,而复兴党当时面对的国际环境,使其有可能通过一些措施来摆脱伊拉克石油公司的控制,为了发展现代资本主义,伊政府需要石油资源来积累资本。为了在石油生产上得到苏联的帮助,他们于1969年同伊共签署第一个协议。经过1971年到1972年漫长谈判,最终复兴党与伊共达成一项协议,同意在"民族行动纲领"的基础上组成"全国民族进步阵线"。两名伊共部长加入了政府。
- 1978年,复兴党镇压伊共,逮捕"全国民族进步阵线"中的伊共代表。5月31日,复兴党以伊共在军队中建立党组织为由,处死31名伊共党员和追随者
- 1979年4月,伊共对外宣布,"全国阵线"已不再是一个联盟,而成为复兴党的统治工具,反对复兴党政府,1月,伊共在库尔德地区建立自己的游击武装辅士游击队
- 1980年,伊共认为爆发的两伊战争是伊拉克不义之战,反映萨达姆独裁政权的侵略性,呼吁立即结束战争,反对侵占他国领土;伊共反对伊拉克侵占科威特,认为萨达姆发动这场战争是为转嫁因两伊战争造成的国内矛盾和经济危机,无益于本国和地区人民,要求制裁独裁者,救人民于水火之中,认为应通过伊国内爱国力量、依靠人民群众、国际和平人士和合法力量推翻萨达姆政权。在库尔德问题上,伊共主张和平、民主地解决这一问题,满足库尔德人的要求,实现在伊拉克共和国范围内库尔德人的自治,加强库尔德人同阿拉伯人的团结。伊共与库尔德民主党和库尔德社会党建立联盟,开展武装斗争,共同反对复兴党政权,伊共在反对复兴党建立一党独裁政府的斗争中,遭受到巨大损失
- 2003年,当美国决定入侵伊拉克时,伊共表示坚决反对。在美军入侵伊拉克之后,伊共拒绝参加2002年在伦敦召开的由美国政府发起的反对派会议,这次会议旨在为伊拉克建立亲美政府奠定基础。伊共坚决反对萨达姆政权和美军的占领,当伊拉克人民起来共同反对美国占领,并推翻伊拉克傀儡政权而进行长期斗争时,伊共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伊共需要增强其群众基础,同时还要面对开展强力民主斗争的考验,鉴于当时伊拉克社会浓厚的多民族和多教派色彩以及该党社会基础薄弱的政治环境,穆萨书记接受了管制当局的参政邀请。这样一来,伊共还要与试图把伊拉克变为神权国家的伊斯兰势力作斗争
- 伊拉克重建起,先后参加了临管会,党的总书记哈米德成为其25名成员之一;与其它政党结盟组成“伊拉克团结名单”参加议会选举获25席;积极推动制定《民族和解纲领》,将落实《纲领》确定为党当前首要任务,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同其它爱国力量的团结与协作,在国家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 时至今日,伊共力量逐渐恢复。伊共成为民众广泛支持的大党,社会主义在伊拉克取得成功。但伊拉克社会浓厚的多民族和多教派色彩,伊共虽有一定影响,其群众基础并非牢固、广泛,仍需进一步改革和发展,适应形势变化发展不断调整方略,扩大自身在伊的影响,与其它爱国力量一道为将伊拉克建设为一个民主、联邦、统一的国家
- 2014年6月,伊拉克isis发生内战,伊拉克政府军不敌isis,伊共组织武装力量反抗isis
充分民主,伊斯兰教主义主导,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以色列
- 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以色列地的巴勒斯坦共产党改名为以色列共产党 (1948年)
- 1964年7月,该党分裂为两派:以原总书记米库尼为首的马基派主张在互让原则上解决阿以冲突,反对阿拉伯民族主义力量开展的反以色列立场;以梅尔·维尔纳为首的拉赫派,支持苏联的立场,要求同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协调一致
- 1965年9月1日,梅尔·维尔纳为首的拉赫派成立新共产主义名单
- 1975年,马基派自行解散,拉赫派直称以色列共产党。称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党,政治目标是在以色列实现社会主义。近期任务是寻找和平解决阿以冲突的途径,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在尊重巴勒斯坦人自决权的基础上解决巴勒斯坦问题
- 1977年,以色列共产党成立选举联盟和平与平等民主阵线
充分民主,民族主义主导,因被四周的阿拉伯国家仇视,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约旦
- 1948年,约旦共产党成立并获得知识分子支持
- 1951年6月,1923年成立的巴勒斯坦共产党西岸支部并入约旦共产党
- 1951年12月29日,约旦共产党受当局镇压
- 1954年5月,国会选举约旦共产党得1席
- 1956-57年,约旦共产党反对英属苏伊士运河影响大增
- 1956年,约旦共产党进入政府
- 1957年1月,约旦共产党受当局镇压
- 1989年,解放巴勒斯坦民主阵线约旦支部成立约旦民主人民党
- 2016年,国会选举约旦共产党得1席
充分民主,伊斯兰教主义主导
科威特
1975年3月14日,随着越南埃塞俄比亚以及智利事件得发生科威特人民联盟秘密成立; 2011年3月14日,该党正式成立; 限制民主,非党化,福利高,由于是君主制,且伊斯兰强烈极度不利左派政党发展
黎巴嫩
- 1924年10月24日,黎巴嫩人民党成立,之后与亚美尼亚集团斯巴达克斯合并为叙利亚-黎巴嫩共产党
- 1925年,叙利亚-黎巴嫩共产党支持叙利亚独立,但遭到当局打压
- 1936年,叙利亚-黎巴嫩共产党在法国人民阵线政府开始合法化
- 1941年,叙利亚-黎巴嫩共产党参与民族运动
- 1943年底,叙利亚-黎巴嫩共产党分裂为黎巴嫩共产党和叙利亚共产党
- 1948年,黎巴嫩共产党被判非法
- 1950年代,黎巴嫩共产党并未参与纳赛尔运动而没有重大影响能力
- 1958年,黎巴嫩共产党领导起义反对政府加入巴格达协议
- 1965年,黎巴嫩共产党支持左派领袖卡迈勒琼布拉特的黎巴嫩民族运动,并成为争取进步政党和国家力量阵线一员
- 1970年,黎巴嫩共产党取得合法地位,并组建自己的武装民兵,但一直没能在国会选举中成功,由1960年代成立的左翼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黎巴嫩分支组建的黎巴嫩社会主义者组织和1965年成立的社会主义黎巴嫩合并为黎巴嫩共产主义行动组织
- 1973-4年,黎巴嫩共产主义行动组织参与了食品工人罢工
- 1982年6月,黎巴嫩共产主义行动组织成为对以色列进行武装斗争的主力并和阿拉伯社会主义行动党、黎巴嫩共产党共同对抗以色列
- 1987年,黎巴嫩共产主义行动组织反对叙利亚控制黎巴嫩失败
充分民主,各教各世俗很均衡,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阿曼
1965年,由当地得共产主义(马列)成员成立佐法尔解放阵线,其目的是为当地发展筹集资金和推翻君主制,同年5月,开始革命; 1968年,佐法尔解放阵线改组为解放被占领阿拉伯海湾人民阵线; 1974年,解放被占领阿拉伯海湾人民阵线分为阿曼分支和巴林分支; 1976年7月,革命经过十年后失败,放弃武装斗争; 1992年,解放被占领阿拉伯海湾人民阵线改组为阿曼人民民主阵线; 限制民主,非党化,福利高,由于是君主制,且伊斯兰强烈极度不利左派政党发展
巴基斯坦
- 1948年3月6日,印度共产党决定成立巴基斯坦共产党
- 1951年,巴基斯坦共产党发动革命但遭到当局镇压
- 1954年,巴基斯坦共产党支持人民联盟在孟加拉地区的选举中获得席位
- 1957年代,巴基斯坦共产党加入国民民主党进行活动
- 1966年,巴基斯坦共产党在俾路支省组织农民武装斗争并建立工会
- 1967年,国民民主党发生分裂
- 1968年5月1日,工农党成立
- 1970年代,工农党受中国影响在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进行共产主义运动并取得成功并遭到当局打击,但同时与其他左翼组织联合
- 1978年,工农党发生分裂
- 1979年7月,工农党各派宣布重新合并
- 1981年初,工农党成为打击军事政府的主要力量
- 1995年,巴基斯坦共产党与工农党Major Ishaque派合并为共产主义工农党
- 1999年,原巴基斯坦共产党成员重建巴基斯坦共产党
- 2002年8月,工农党联合其他左翼政党并参与选举
- 2004年4月17日,联合社会党和马克思主义工人倾向合并为巴基斯坦社会主义运动
- 2005年,巴基斯坦社会主义运动参加地方选举取得不少席位,并领导反对国有电信私有化的运动
充分民主,伊斯兰教主义主导,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当局的执政党是军方背书的
卡塔尔
限制民主,非党化,福利高,由于是君主制,且伊斯兰强烈极度不利左派政党发展,没有实际存在的政党
沙特阿拉伯
限制民主,非党化,福利高,由于是君主制,且伊斯兰强烈极度不利左派政党发展
叙利亚
- 1943年底,叙利亚-黎巴嫩共产党分裂为黎巴嫩共产党和叙利亚共产党,并参与了反对殖民当局的运动确立团结多数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和库尔德人
- 1954年,国会选举叙利亚共产党得1席成为首个中东有席位的共产党
- 1972年,叙利亚共产党加入叙利亚全国进步阵线
- 1973年底,叙利亚共产党发生路线分歧
- 1976年8月,共产主义劳动党成立
- 1980年代初,当局取缔叙利亚共产党
- 1986年,叙利亚共产党因苏联政策分裂为叙利亚共产党 (巴格达什派)和亲苏的叙利亚共产党 (费萨尔派),共产主义劳动党遭到当局镇压
- 2011年,共产主义劳动党加入左翼的争取民主变革全国协调委员会
- 2012年,叙利亚共产党 (巴格达什派)一派成立托派人民意志党,国会选举叙利亚共产党 (巴格达什派)得8席叙利亚共产党 (费萨尔派)得3席人民意志党得1席
- 2018年,共产主义劳动党谴责土耳其入侵
优势民主,伊斯兰教主义主导,由军事强人主导,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且社会发生动乱
土耳其
- 1920年9月10日,伊斯坦布尔、安纳托利亚和在苏俄活动的土耳其共产主义小组于巴库成立土耳其共产党(1920),在土耳其民族解放运动中表现突出
- 1921年1月28日,土耳其共产党(1920)和工会领导人被宪兵队杀死,史称黑海事件
- 1922年,凯末尔禁止土耳其共产党(1920)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该党积极反对土耳其当局勾结纳粹德国,战后,该党又提出为消除土耳其对帝国主义强国的依赖关系,争取土耳其退出军事集团,争取民主和社会进步而斗争
- 1961年,工会领导组建土耳其工人党
- 1965年,土耳其工人党在土耳其大选中赢得席位
- 1971年,土耳其政变中,土耳其工人党被禁
- 1972年4月24日,成立于1969年的土耳其革命工农党左派成立土耳其共产党/马列后建立土耳其人民解放军在通加利省、加济安泰普省和马拉提亚省展开武装斗争,而后土耳其共产党/马列一直有派别分裂
- 1978年,被土耳其工人党开除的党员建立社会主义力量,这是土耳其共产党(2001)的前身
- 1980年土耳其政变中,土耳其工人党被禁
- 1983年10月,土耳其共产党(1920)召开五大,制定新的党纲和党章,强调当前土共必须巩固在群众中的阵地,团结左派力量,推翻军事独裁,建立民族民主政府
- 1984年12月,包括土耳其共产党(1920)在内的6个左翼政党宣布组成“土耳其和土耳其库尔德斯坦左翼团结”政党联盟,以便共同进行争取民主的斗争
- 1988年,土耳其工人党和土耳其共产党(1920)合并为土耳其联合共产党
- 1991年,土耳其宪法法院决定取缔土耳其联合共产党,土耳其联合共产党改制为社会主义团结党
- 2001年11月11日,土耳其共产党(2001)改名为土耳其共产党
- 2014年7月13日,土耳其共产党(2001)分裂成共产党和土耳其人民共产党,土耳其共产党/马列派出武装人员参加国际自由营
- 2017年1月22日,共产党和土耳其人民共产党重新合并为土耳其共产党(2001)
优势民主,伊斯兰教主义主导,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阿联酋
限制民主,非党化,福利高,由于是君主制,且伊斯兰强烈极度不利左翼政党发展,没有实际存在的政党
也门
- 1959年,纳赛尔主义影响到南也门,殖民当局决定组建南阿拉伯联邦
- 1962年,亚丁工会联合会夺取联邦的控制权
- 1963年7月,民族解放阵线成立,10月14日,民族解放阵线与殖民当局进行武装斗争
- 1967年11月30日,殖民当局撤离,民族解放阵线建立政权
- 1968年初,民族解放阵线发生分歧,6月,北也门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一派成立也门革命民主党,8月23日,也门革命民主党与当局发生冲突
- 1969年11月,也门社会党发生路线分歧
- 1970年初,也门革命民主党组建武装力量对抗当局的斗争
- 1976年2月2日,也门革命民主党与北也门的也门革命抵抗者组织、劳动党、人民先锋、人民民主联盟创建民族民主阵线
- 1978年10月11日,民族解放阵线改组为也门社会党
- 1979年3月5日,也门革命民主党与北也门的也门革命抵抗者组织、劳动党、人民先锋、人民民主联盟合并为也门人民团结党并并入也门社会党
- 1990年,也门社会党改制
优势民主,伊斯兰教主义主导,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政局动荡
非洲
阿尔及利亚
- 1926年,法国共产党阿尔及利亚支部成立
- 1936年10月,在阿尔及利亚的共产党人特别大会上宣告独立建党,确立把推翻法国在阿尔及利亚的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作为首要任务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阿尔及利亚共产党积极开展反对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以及法国维希政府的斗争
- 1939年,阿尔及利亚共产党被法国殖民当局禁止活动,于是转入地下
- 1943年,阿尔及利亚共产党恢复合法活动
- 1946年,阿尔及利亚共产党强调联合一切民主力量,消灭殖民政权,建立民主共和国
- 1951年,阿尔及利亚共产党倡议建立了阿尔及利亚保卫和尊重自由阵线
- 1954年,阿尔及利亚共产党积极参加了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发动的武装起义。
- 1962年7月,阿尔及利亚独立后,阿尔及利亚共产党获得合法地位,积极支持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人艾哈迈德·本·贝拉的民主改革政策
- 1964年,阿尔及利亚共产党被禁止活动并解散
- 1966年,阿尔及利亚共产党另外成立社会主义先锋党
- 1990年,工人党 (阿尔及利亚)成立,代表工人利益
- 1993年,社会主义先锋党改制为团结党。一些党员另外组建阿尔及利亚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党阿尔及利亚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党
- 2007年,在国会选举中工人党 (阿尔及利亚)获得26席
充分民主,民族主义主导,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安哥拉
- 1955年10月,安哥拉共产党受葡萄牙共产党指导建立
- 1956年12月,安哥拉共产党与安哥拉非洲人联合斗争党合并为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安人运的核心包括姆本杜族和首都罗安达的知识分子,此后,又有安哥拉民族独立运动和安哥拉民主解放阵线等多个政党陆续并入
- 1960年,安人运与几内亚比绍和佛得角的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结成联盟,反抗葡萄牙殖民
- 1961年,葡萄牙殖民地民族主义者组织大会取代了葡萄牙殖民地民族独立革命阵线,新增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和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解放运动-社会民主党的前身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解放委员会
- 1974年,葡萄牙发生康乃馨革命,并向安哥拉三党联盟移交权力。但联盟迅速瓦解,安哥拉陷入内战
- 1975年11月11日,在葡萄牙人放弃罗安达当天,控制首都和沿海石油资源的安人运宣布安哥拉独立
- 1977年,安人运一大马克思列宁主义被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 1990年,安人运改制
充分民主,由于前共产党组织的后继改制组织存在,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贝宁
- 1959年7月28日,由工会运动成立贝宁社会革命党
- 1975年11月30日,贝宁人民革命党由军事强人建立
- 1976年,达荷美共产主义者联盟成立
- 1977年,达荷美共产主义者联盟改组为霍查主义的贝宁共产党并被当局取缔
- 1989年12月,贝宁人民革命党改制
- 1993年9月17日,贝宁共产党获得合法地位
- 1995年,国会选举贝宁共产党得1席
- 1999年,贝宁共产党Magloire Yansunnu一派成立贝宁马列主义共产党
博茨瓦纳
- 1984年,博茨瓦纳马恩列斯运动以大学学生运动形式出现
- 1984年,博茨瓦纳马恩列斯运动改组为政党
- 托派的国际社会主义组织 (博茨瓦纳)的政治报纸为唯一定期发行
布基纳法索
- 1963年,成立于塞拉利昂的共产主义非洲独立党在布基纳法索设立分支机构非洲独立党 (布基纳法索)
- 1971年,沃尔特共产主义组织刚从大学学生组织重组为政治组织
- 1978年,沃尔特共产主义组织分裂为亲霍查的沃尔特革命共产党和亲中的共产主义斗争联盟
- 1981年,共产主义斗争联盟解散
- 1983年,非洲独立党 (布基纳法索)参与了革命并成功进入托马斯·桑卡拉政府。3月,共产主义斗争联盟改组为共产主义斗争联盟–重建以支持革命政府并被授予3各政府部长职位。而沃尔特革命共产党因政府是上层政变而不是人民革命所以拒绝政府的邀请
- 1984年8月,沃尔特革命共产党马列团体一派因再次拒绝进入政府而脱离成立布基纳法索共产主义者联盟
- 1986年,布基纳法索共产主义者集团获得一个部长职位进入政府
- 1987年,共产主义斗争联盟–重建被政府边缘化
- 1989年,共产主义斗争联盟–重建和布基纳法索共产主义者团体拒绝并入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党/梅特巴,4月,布基纳法索共产主义者联盟、革命军人组织、1987年成立的共产主义斗争联盟-火焰和布基纳共产主义团体合并为争取人民民主组织-劳动运动
- 1990年3月,共产主义斗争联盟–重建改制。布基纳法索共产主义者联盟和争取人民民主组织-劳动运动一派合并为共产主义的布基纳法索劳动党
- 1991年3月,布基纳法索共产主义者团体、争取人民民主组织-劳动运动改制
- 1996年2月,布基纳法索劳动党并入争取民主和进步党
- 1999年,非洲独立党 (布基纳法索)一派脱离成立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党
- 2002年,国会选举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党得2席
- 2012年,非洲独立党 (布基纳法索)各派、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党和建筑工人公民联盟合并为共产主义的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党/梅特巴,并在国会拥有1席
布隆迪
喀麦隆
- 1947年4月10日,马克思主义的喀麦隆人民联盟成立
- 1948年6月9日,迫于非洲民主联盟和法国共产党施压,喀麦隆殖民当局给予喀麦隆人民联盟合法地位
- 1955年,喀麦隆人民联盟被殖民当局取缔。此后的30多年里,该党一直于地下运作,曾是反对喀麦隆独裁政权的最主要反对派力量
- 1991年,喀麦隆人民联盟获得合法地位该党在国民议会有3个席位
佛得角
- 1962年3月,非洲独立党 (几内亚和佛得角)开始反抗殖民当局
- 1975年,佛得角独立,非洲独立党 (几内亚和佛得角)在佛得角执政
- 1980年11月14日,维埃拉发动政变上台,非洲独立党 (几内亚和佛得角)佛得角支部随当时的总书记阿里斯蒂德斯·马里亚·佩雷拉分离出来并改制
中非
国家较小且中左力量主导社会
乍得
- 1981年,乍得争取团结和社会主义行动成立
- 1993年4月,乍得争取团结和社会主义行动成为执政党
- 1993年10月,乍得争取团结和社会主义行动下台
- 2002年4月21日,议会选举中乍得争取团结和社会主义行动得1席
科摩罗
社会较小
刚果 (布)
- 1945年,刚果进步党成立,起初作为非洲民主大会刚果支部,和法共有联系,同样法国工会联合总会刚果成员都是刚果进步党成员
- 1946年,法国国会选举中刚果进步党得1席
- 1947年,刚果布殖民地区议会选举中刚果进步党得15席
- 1957年年末,刚果进步党并入非洲重建党
- 1963年2月,努马扎莱、克劳德•欧内斯特-恩达拉等20多名留欧青年秘密成立马列主义小组,内部称刚果劳动党,8月,劳动党参加推翻尤卢政府的“八月革命”
- 1964年6月29日,努马扎莱等人与马桑巴-代巴组建刚果全国革命运动
- 1968年7月31日,努马扎莱等人支持青年军官恩古瓦比发动政变。推翻马桑巴-代巴政府,成立全国革命委员会
- 1969年12月31日,刚果人民共和国河刚果劳动党成立,宣称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
- 1984年7月,劳动党“三大”。提出现阶段是“民族、民主、人民革命”
- 1990年7月,刚果劳动党改制
充分民主,由于前共产党组织的后继改制组织存在,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刚果 (金)
- 2009年11月26日,刚果共产党成立
科特迪瓦
- 科特迪瓦无产阶级共产党反对法国殖民当局
- 1983年,科特迪瓦人民阵线成立
- 1990年,霍查主义科特迪瓦革命共产党成立,该条目有其他非洲共产党链接!
吉布提
国家较小且中左力量主导社会
埃及
- 1918年,开罗、亚历山大港、塞得港等大城市出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小组
- 1920年,这些小组联合创立埃及社会党,意大利血统的埃及人约瑟夫罗森塔尔领导的欧洲知识分子把埃及社会党总部设在开罗。萨拉马穆萨,阿里埃尔纳尼,穆罕默德阿卜杜拉伊南和马赫穆德胡斯尼乌拉比签署埃及社会党成立宣言
- 1922年,埃及社会党改名为埃及共产党确立反对帝国主义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实行民主作为斗争任务。提出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军撤出埃及,没收大地主土地,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劳动立法等。积极从事工人运动,领导建立了劳动总同盟,联合了6万会员和100个工会
- 1924年,埃及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到2000多人,3月,华夫脱党政府对此极为不安下令解散埃共及其领导的劳动同盟,该党转入地下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共产党分裂为20多个派别
- 1942年,Iskra成立,Iskra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其在埃及社会中的应用,其做法是,共产党人首要任务是在革命知识分子中建立一个基地,并在稍后阶段进行大规模动员
- 1944年,Iskra建立研究中心Dar al-abahth al-'ilmiya(科学研究之家)。该中心出版文学,并开设了共产主义思想课,Shudi Atiya ash-Shafi是科学研究之家负责人,后来的al-Jamahir编辑
- 1945年,Iskra是全国人民大学成立的力量之一,该机构为劳工积极分子提供政治和社会科学课程
- 1946年2月,“火星报”是组织全国工人和学生委员会的组织之一,这是一场民族独立和社会改革的群众运动。全国委员会一直持续到同年7月
- 1947年,埃及民族解放运动和火星运动合并为民主解放民主运动并出版Al-Jamahir周报,是当时最大的共产主义组织
- 1950年,民主解放民主运动是埃及工会运动主导力量
- 1952年,因支持政变民主解放民主运动为合法共产主义组织,年末因工会斗争要求工会妥协,而因工会领导被枪决工会与民主解放民主运动关系紧张
- 1953年1月,政府关闭了民主解放民主运动的报刊,其共产主义学生联盟进行激进抗议但遭到民主解放民主运动的反对,8月,因政府发起对共产主义团体的镇压,民主解放民主运动批评政府政策
- 1953-5年,民主解放民主运动处于混乱时期。因涉及政权的争议、处理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崛起、泛阿拉伯的外交政策取向,1954年9月,政府对民主解放民主运动进行镇压
- 1955年2月,民主解放民主运动、共产党先锋队等其余4个组织合并为统一埃及共产党,确立支持纳赛尔政府、和平解决以色列冲突,但埃及共产主义拉雅派批评统一埃及共产党延续民主解放民主运动的纲领
- 1956年,统一埃及共产党尝试与以色列共产党建立关系,苏伊士战争期间,统一埃及共产党动员了塞德港的大众抵抗活动,统一埃及共产党创办Dar al-fikr,4月,统一埃及共产党发表帝国主义是主要敌人,该报告呼吁支持纳赛尔政府,并捍卫其反对帝国主义阴谋。在对埃及民主自由受到限制的批评中,该党为了建立反帝国主义统一而将这些要求置之不理,年底,统一埃及共产党、ar-Raya和工农共产党在意大利和伊拉克共产党的帮助下合并为联合埃及共产党
- 1957年2月,联合埃及共产党正式合并,之后埃及共产党ar-Rayat ash-Sha'ab派并入
- 1958年1月8日,与工农共产党的合并为埃及共产党,声明支持纳赛尔政府的政治、经济政策,号召建立一切爱国阶层的民族统一战线,该党多次遭到纳赛尔政府打压
- 1965年,埃及共产党解散
- 1967年4月,前埃及共产党成员以个人身份加入执政的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
- 1975年,由活跃的埃及共产党 (1958年)成员成立埃及共产党
- 1995年4月,80年代活跃的托派学生组织转制为政治组织的革命社会主义者 (埃及)成立
- 2011年,2011年埃及革命中,穆巴拉克被关押后埃及共产党公开活动并组织工人游行,5月10日,5个左翼政党埃及共产党、社会主义人民联盟党、革命社会主义者 (埃及)、埃及社会党和工人民主党 (埃及)组成竞选联盟社会主义力量联盟
充分民主,伊斯兰教主义主导,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穆斯林兄弟会实力非常强,但军方比较维护世俗化
赤道几内亚
1958年,人民理念成立;
厄立特里亚
- 1950年代后期,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以独立为目标而出现
- 1960年7月,以知识分子和学生的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成立
- 1961年,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成立武装组织
- 1970年代,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成立
- 1980年代,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取代厄立特里亚解放阵线成为独立主要力量
- 1991年5月24日,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解放厄立特里亚
- 1993年,厄立特里亚从埃塞俄比亚独立
- 1994年,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改制
埃塞俄比亚
- 1968年8月,欧洲埃塞俄比亚学生联盟会议上学生组成的亲苏全埃塞俄比亚社会主义运动成立
- 1972年4月,亲中的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党成立,它的第一个政治纲领要求推翻君主制,取消封建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 1974年,埃塞俄比亚发生政变
- 1975年2月28日,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成立
- 1976年,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党成立武装组织,并和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合作反对门格斯
- 1977年,下半年,因先锋队和领导人民民主的主导权问题全埃塞俄比亚社会主义运动被镇压
- 1979年12月17日,埃塞俄比亚工人党的筹备委员会成立
- 1983年,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的政治组织霍查主义提格雷马列主义联盟成立
- 1984年9月12日,埃塞俄比亚工人党由军事强人建立,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党改制
- 1988年5月,由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阿姆哈拉民族民主运动、奥罗莫人民民主组织和南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运动组建的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政治武装成立
- 1990年,埃塞俄比亚工人党改制
- 1991年,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民主阵线攻占亚的斯亚贝巴并之后改制,提格雷马列主义联盟解散,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改制
可以追加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等扩展
加蓬
1992年由3党组成的非洲重建论坛;
冈比亚
- 1980年,冈比亚社会主义革命党成立
- 1981年7月30日,冈比亚社会主义革命党发起革命但失败
1986年7月31日成立的争取独立和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组织;
加纳
1992年7月27日,全国人民大会成立;
几内亚
中左力量主导社会
几内亚比绍
- 1954年,葡萄牙几内亚民族独立运动成立
- 1956年9月19日,由葡萄牙几内亚民族独立运动组建的非洲独立党 (几内亚和佛得角)成立
- 1959年,发生皮吉古提大屠杀,9月,非洲独立党 (几内亚和佛得角)在几内亚成立新的总部
- 1961年,非洲独立党 (几内亚和佛得角)与莫桑比克的FRELIMO和安哥拉的MPLA成立国际组织
- 1962年3月,非洲独立党 (几内亚和佛得角)开始反抗殖民当局
- 1964年2月,召开非洲独立党 (几内亚和佛得角)一大
- 1967年,非洲独立党 (几内亚和佛得角)控制三分之二的几内亚比绍
- 1970年,殖民当局加强攻势
- 1973年9月24日,非洲独立党 (几内亚和佛得角)宣布几内亚比绍独立
- 1980年11月14日,维埃拉发动政变上台,非洲独立党 (几内亚和佛得角)继续执政
- 1991年5月,非洲独立党 (几内亚和佛得角)改制
肯尼亚
莱索托
- 1962年5月5日,莱索托共产党成立,出版莫塞贝特西,南非共产党成员曾提供资金.受到南非匈牙利东德的共产党的欢迎
- 1960年代,莱索托共产党分裂亲苏和亲华派
- 1970年2月,莱共被宣布非法
- 1986年,莱索托政变后,莱索托共产党进入政府
- 1991年,莱索托共产党获得合法地位
利比里亚
1980年联合人民党成立;
利比亚
充分民主,伊斯兰教主义主导,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政局动荡,穆斯林兄弟会实力非常强有土耳其的强力支援
马达加斯加
- 1958年11月8日,马达加斯加独立大会党成立,确立马达加斯加独立
- 1976年,马达加斯加独立大会党进入政府
马拉维
国家较小,意识形态没有;
马里
- 1965年,霍查主义的马里劳动党成立,并与非洲民主运动合作
- 1968年,马里劳动党是打击军事政权的主力,马里劳动党在学生中发展组织
- 1986年1月20日,马里劳动党加入革命民主党和马里民主人民阵线
- 1991年,军事政权被马里劳动党推翻后,马里劳动党加入马里民主联盟支持阿马杜·图马尼·杜尔总统,非洲争取民主和独立团结的主席参与推翻军事政权
- 1996年,非洲争取民主和独立团结成立
- 2002年,国会选举非洲争取民主和独立团结得6席
- 2007年,国会选举非洲争取民主和独立团结因反对国有工业私有化得4席
- 2013年,国会选举非洲争取民主和独立团结得5席
毛里塔尼亚
国家较小,伊斯兰;
毛里求斯
摩洛哥
- 1943年11月,摩洛哥共产党在1920年隶属于法共的并建立的个人共产团体基础上成立
- 1946年4月,摩洛哥共产党一大呼吁摩洛哥人民共同参与争取独立,民主自由和改善工人状况的斗争
- 1946年8月,摩洛哥共产党发表争取摩洛哥统一和独立,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阵线
- 1953-1956,摩洛哥共产党参加对法国殖民当局的武装斗争
- 1956年,摩洛哥独立,摩洛哥共产党主张加强民族独立,从摩洛哥撤出外国军队,消除外国军事基地,解放国家免受外国统治垄断,国有化银行,开采公司,土地改革,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 摩洛哥共产党多次被禁止
- 1968年1月26日,摩洛哥共产党倡导适应摩洛哥国情的社会主义,呼吁在具有反帝和反资产阶级特色的“联合民阵”中统一爱国力量,7月,摩洛哥共产党改组为解放与社会主义党作为掩护对外宣称伊斯兰社会主义
- 1969年,解放与社会主义党被禁止
- 1970年,解放与社会主义党一派别成立Ila al-Amam(先锋),Ila al-Amam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3月,学生首次发动总罢工抗议西班牙外交部长来访
- 1971年9月,Ila al-Amam内学生和工会组织的人民群众路线和武装斗争路线产生分歧
- 1972年,Ila al-Amam(先锋)发动绝食抗议
- 1973年,当局对Ila al-Amam学生和工会组织进行抓捕行动
- 1974年,解放与社会主义党改组为进步与社会主义党,它是摩洛哥主要左派政党中,Ila al-Amam遭到打击
- 1992年,进步与社会主义党改制
- 1977年12月11日,Ila al-Amam成员因绝食抗议审判行为饥饿死亡
- 1985年,当局逮捕Ila al-Amam
- 1995年,Ila al-Amam(先锋)改组为霍查主义民主道路,主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建立一个结束资本主义和人类剥削的民主社会。批评“交替幻象”,民主之路抵制了自创建以来举行的所有选举,因为他们认为那时没有自由选举。参加工会,捍卫公共社会服务或支持社会斗争,失业大学生运动反对私有化、自由化、放松管制等的野蛮自由主义,其武装分子支持摩洛哥人权运动,反对该政权的侵犯人权行为,争取民主的斗争,通过积极的抵制选举的运动,谴责实际的“幕后民主”,并以组成民主宪法为基础,解放自由和真实的选举,反对摩洛哥依赖的斗争,削减军事上联合军事演习,北约重聚,合作打击“恐怖主义”等,反对大中东、摩洛哥 - 美国自由贸易协定、摩洛哥-自由贸易协定、地中海联盟等的政策和经济、帝国主义的关系,争取承认阿马齐格语言和文化为官方,并给予阿马齐格多数地区最大的自治权,支持人民的斗争,以及巴勒斯坦人,伊拉克人和黎巴嫩人的斗争、“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实体正常化”的斗争,支持撒哈拉人民争取自决,摩洛哥与波利萨里奥阵线之间的直接谈判以及和平解决办法。支持2月20日运动的示威活动。民主道路领导两个主要工会(摩洛哥工人联合会 - 民主工人联合会 - 民主工人联合会 - CDT)、摩洛哥人权协会、Attac-Morocco、摩洛哥失业毕业生全国协会和妇女维权运动
- 2003年,Ila al-Amam(先锋)一成员领导了阿拉伯之春期间的平等与和解委员会
- 2004年,政党和发挥以后,民主道路与统一社会党 (摩洛哥)、社会主义先锋党、忠于民主党、民族联邦大会党结成联盟
- 2011年4月,民主道路拒绝摩洛哥宪法所谓的修正方案,并呼吁加强和巩固动员,并继续为民主政权进行斗争
- 2012年7月,政党合法化以来民主道路发展迅速
莫桑比克
- 1962年6月25日,由莫桑比克民族民主联盟、非洲民族联盟和独立非洲联盟合并为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确立争取莫桑比克的完全独立和解放
- 1964年9月,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武装斗争,在苏中支持下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在北部建立解放区帮助农民摆脱地主和殖民当局委任的酋长,建立合作农业社,认为莫桑比克人民的主要敌人是西方剥削主义而不是欧洲人,采取非种族主义立场
- 1969年,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控制全国三分之一领土
- 1970年,殖民当局派出雇佣兵打击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的武装,但几年后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控制了北部和中部
- 1975年6月,因葡萄牙康乃馨运动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领导人民获得独立,该阵线主席萨莫拉担任总统
- 1977年2月,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改名为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正式定为马列主义先锋党
- 1989年,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改制,主张“尊重人权,维护和平与进步,缩小国内社会和地区差别,更加公平地分配财富”,目标是“建立以民主社会主义、平等、自由和团结为基础的莫桑比克社会”
- 1995年4月12日,莫桑比克共产党成立
充分民主,由于前共产党组织的后继改制组织存在,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纳米比亚
- 1960年4月19日,纳米比亚人组党成立,开展反对南非殖民统治的武装斗争,成为争取纳米比亚独立的主要力量
- 1966年8月26日,纳米比亚人组党与南非发生交火
- 1981年10月3日,纳米比亚共产党成立
- 1989年,纳米比亚共产党成立纳米比亚社会主义联盟,5月,工人革命党 (纳米比亚)成立
- 1992年,纳米比亚人组党改制
- 2014年,国会选举中工人革命党 (纳米比亚)得2席
尼日尔
中左党为主
尼日利亚
- 1960年11月,尼日利亚共产党成立
- 1963年,亲苏的尼日利亚社会主义工农党成立
- 1966年,军事政府取缔尼日利亚共产党、尼日利亚社会主义工农党
- 1986年,在劳动和学生社会主义活动家会议上托派的民主社会主义运动 (尼日利亚)成立
- 民主社会主义运动 (尼日利亚)成立的头十三年里参与反对尼日利亚独裁统治,争取充分的民主权利和工人的权利,该运动导致活动人士被捕
- 2007年6月,民主社会主义运动 (尼日利亚)领导了高油价的总罢工
- 2013年,民主社会主义运动 (尼日利亚)成立尼日利亚社会党,6月19日,民主社会主义运动 (尼日利亚)教育权运动
卢旺达
1991年,卢旺达社会党成立;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 1960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解放委员会成立
- 1961年,该党与其他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政党一起加入葡萄牙殖民地民族主义组织会议
- 1974年4月,葡萄牙康乃馨革命后,该党获得政权并执政至今
-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末,该党普遍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密切
- 1989年下半年,该党中一个派系获得主导权,该党改制
塞内加尔
- 1943年,共产主义研究组织成立
- 1956年,共产主义研究组织并入塞内加尔人民集团
- 1957年,法属西非的非洲独立党成立
- 1960年8月1日,非洲独立党被禁止存在,被迫转入地下并作为非法的非洲独立党塞内加尔支部成立
- 1965年,非洲独立党塞内加尔支部内学生领袖建立亲中的塞内加尔共产党而后并入其他组织,非洲独立党塞内加尔支部发动武装斗争失败非洲独立党塞内加尔支部
- 1967年,非洲独立党塞内加尔支部开展整风运动,Majhmoud Diop被开除
- 1973年,托派的社会主义工人组织成立
- 1974年12月28日,一起行动/争取新民主革命运动成立并活跃于工会运动
- 1975年4月,来自非洲独立党的学生组织建立民主联盟/争取劳动党运动,一起行动/争取新民主革命运动被抓捕,7月9日,国会决定实行三党制(自由、民主、左派)
- 1976年,Majhmoud Diop回国并创建非洲独立党重建临时委员会,8月14日,非洲独立党重建临时委员会(非洲独立党重建派)以非洲独立党注册合法政党以进入议会左派角色
- 1977年,来自社会主义工人组织的托派的共产主义工人联盟成立,5月参加了学生运动
- 1978年,非洲独立党塞内加尔支部抗议国会选举
- 1980年3月,一起行动/争取新民主革命运动出版无产阶级报
- 1981年,非洲独立党塞内加尔支部登记为独立和劳动党,7月,一起行动/争取新民主革命运动注册
- 1982年2月,组成合法政党社会主义工人组织,7月8日,组成合法政党共产主义工人联盟
- 1970年代后期,民主联盟/争取劳动党运动提倡将塞内加尔的马克思主义左翼整合统一
- 1972-1975年,独立和劳动党进行各方面重建包括出版物
- 1991年,一起行动/争取新民主革命运动、社会主义工人组织和毛派的人民民主联盟合并为一起行动/非洲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党
- 1992年,民主联盟/争取劳动党运动、独立和劳动党改制
- 2000年,总统选举后一起行动/非洲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党进入政府
- 2001年,国会选举一起行动/非洲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党得2席
- 2007年,一起行动/非洲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党发生路线分歧
塞舌尔
人民党 (塞舌尔)一直为中左党。原以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为号召;
塞拉利昂
中左党主导
索马里
- 原为埃塞俄比亚领土
- 1976年7月1日,索马里革命社会主义党由军事强人成立,确立是索马里劳动人民和其他一切进步力量的先锋队,是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任务是建立一个以社会主义、平等、团结和进步为基础的社会。对内主张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反对部族主义和地方主义,实行社会保险、免费医疗和义务教育。对外奉行中立和不结盟政策
- 1978年4月9日,发生军事政变
- 1991年1月,索马里联合大会上台,索马里革命社会主义党解散
南非
- 1921年,成立南非共产党
- 1922年,南非共产党领导白人矿工罢工的兰德起义
- 1924年,南非共产党定位黑人与工人
- 1929年,南非共产党确立社会主义进程的最直接线路是通过群众斗争争取多数人的统治
- 1946年,南非共产党与非洲国民大会一起参加非洲矿工总罢工,许多党员如Bram Fischer被捕
- 1950年,南非共产党因政府镇压而解散
- 1953年,南非共产党重建
- 1960年3月21日,因通行证规则,黑人大规模游行南非共产党号召推翻白人统治
- 1963年,南非共产党遭当局镇压
- 1978年4月28日,黑人公约、南非学生组织、和黑人社区项目合并为阿扎尼亚人民组织成立
- 1994年,南非共产党参与反种族斗争,种族废除后以个人身份加入非洲人国民大会进入政府
- 1998年3月21日,原阿扎尼亚人民组织一派的托派的阿扎尼亚社会党成立
- 2012年12月18日,托派的工人和社会党成立
- 2013年8月17日,非洲人国民大会一派成立经济自由战士取得国会25席
- 2019年3月,南非总工会总书记成立社会主义革命工人党
充分民主,左翼民族主义主导,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南非国大党实力较强,但地位遭到其他政党挑战
南苏丹
- 南苏丹原为苏丹一部分
- 2011年6月,南苏丹共产党成立
苏丹
- 1946年,受埃及共产党影响,苏丹共产党成立并作为埃及共产党苏丹支部运行,并成为中东第二大有影响力的共产党
- 1949年,受苏丹共产党影响,学生运动建立学生联合会
- 1954年,苏丹共产党建立民主阵线进行反帝国主义
- 1964年10月,苏丹共产党通过领导革命推翻易卜拉欣阿布德政府并进入过渡政府
- 1965年,国会选举苏丹共产党得8席其中一名议员为女性,受中苏路线分歧,一派成立苏丹共产党-革命领导
- 1969年5月25日,苏丹政府推翻了军事政变,苏丹共产党获得政府肯定再次进入政府
- 1971年,因苏丹共产党推翻政府中路线分歧失败遭到镇压
- 1985年,阿卜杜勒拉赫曼施瓦尔达哈布发动政变,苏丹共产党获得合法承认
- 1986年,国会选举苏丹共产党得3席
- 1989年,苏丹发生政变,苏丹共产党再次被镇压
- 1990年,苏丹共产党支持
- 2006年,苏丹共产党未改制,但影响减小
斯威士兰
- 1994年,斯威士兰共产党 (1994年)成立
- 2012年,斯威士兰共产党确立推翻斯威士兰国王姆斯瓦蒂三世的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君主制,在斯威士兰实现民主
坦桑尼亚
多哥
突尼斯
- 1934年,因革命需要法共突尼斯支部独立运作突尼斯共产党
- 1939年,突尼斯共产党受维希政府禁令停止政治活动
- 1943年,突尼斯共产党恢复合法的政治活动
- 1962年,突尼斯共产党政治活动被停止
- 1981年,突尼斯共产党恢复合法的政治活动
- 1981年,民主爱国者统一党成立,确立议会制度,农民和轻工业的均衡发展,以及反对剥削突尼斯工人阶级的运动
- 1986年1月3日,霍查主义的工人党 (突尼斯)成立
- 1993年4月23日,突尼斯共产党改制
- 1995年,激进组织前进成员和1970年前共产党成员成立的马列运动的成员成立民主道路
- 1998年,工人党 (突尼斯)参与游行学生游行被捕
- 2004年,民主化后民主道路与民主党、统一社会主义左派、社会主义先锋党和国民伊蒂哈德大会组成政党联盟
- 2011年7月22日,工人党 (突尼斯)参与茉莉花革命,之后的国会选举工人党 (突尼斯)得3席,民主爱国者统一党得1席
- 2014年,由工人党 (突尼斯)领导的左翼联盟争取实现革命目标人民阵线得15席
乌干达
部族政治,几乎没有农民工人,不可分类为社会主义
赞比亚
1991年,革命社会党成立; 1998年3月,革命社会党解散; 2014年12月16日,彩虹党成立;
- 左翼民族
津巴布韦
- 1923年,工会积极分子在参加1920年选举和1922年选举之后,罗得西亚工党参照英国工党以铁路工会会员为中心成立。
- 1928年,罗得西亚工党在立法大选中获得3个席位。
- 1934年,罗得西亚工党成为津巴布韦最大的反对党。
- 1941年,因二战政策分歧罗得西亚工党一派成立南罗得西亚共产党
- 1961年12月17日,共产主义的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成立
- 1962年,因白人少数政府取缔,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进行地下武装活动
- 1980年,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因选民集中在城市工人身上未能大选成功
- 1987年,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与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合并
- 2008年11月8日,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退出合并并独立
美洲
中美
伯利兹
国家较小且中左力量主导社会;
哥斯达黎加
- 1931年,人民先锋党成立,当时取名为工农党,不久更名为哥斯达黎加共产党
- 1943年改用现名
- 20世纪30-40年代,人民先锋党为议会第二大党
- 1949年,人民先锋党被宣布非法
- 1970年,人民先锋党合法
- 1975年4月,解放联盟(中美洲工人革命党的前身)成立为多部门群众组织,由1972年选举的ERP-RN左派成立中美洲工人革命党,并在墨西哥、美国、伯利兹、危地马拉、尼加拉瓜和巴拿马建立支部进行革命活动
- 1976-78年,中美洲工人革命党在除尼加拉瓜外所有中美洲国家建立支部,在危地马拉加入武装人民革命组织以参加反抗危地马拉军政府的武装革命运动
- 1979年,中美洲工人革命党在萨尔瓦多进行农民运动和人民运动并进行革命武装斗争
- 1980年10月,中美洲工人革命党不在以超国家政党活动,中美洲工人革命党萨尔瓦多部分加入马解阵线,中美洲工人革命党洪都拉斯部分以中美洲工人革命党洪都拉斯部分名义活动
- 1984年,人民先锋党一派成立哥斯达黎加人民党
- 一毛派武装工农党成立
萨尔瓦多
- 1930年3月,萨尔瓦多共产党成立
- 1932年1月,萨尔瓦多共产党领导萨尔瓦多人民进行反对美国支持的马丁内斯军事独裁的起义,遭到镇压,党组织瓦解
- 1935年,萨尔瓦多共产党重建
- 1944年,萨尔瓦多共产党积极参加总罢工,迫使马丁内斯独裁政府下台。在萨共参加下,成立了统一的工人和农民组织——劳动者全国联盟和萨尔瓦多劳动者总同盟
- 1951年,萨尔瓦多共产党又遭镇压,党领导的工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
- 1960年代,以萨尔瓦多共产党为主的反政府武装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成立为推翻军政府进行革命武装斗争
- 1964年3月,萨尔瓦多共产党五大通过新党章、总纲领草案和土地纲领草案
- 1969-70年,萨尔瓦多共产党因革命道路分歧,一部分党员在1970年4月1日建立法拉本多·马蒂解放人民力量及其人民革命军,并在中部北部组织农民和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工作
- 1971年,萨尔瓦多共产党公开活动,与基督教民主党和全国革命运动组成全国反对派联盟
- 1979年4月,萨尔瓦多共产党七大通过《党的总路线的根据和理论》,认为萨尔瓦多革命条件正在成熟,革命将以反对帝国主义的民主革命开始,实质上是社会主义革命,确定了武装斗争的方针,法拉本多·马蒂解放人民力量和其他左翼进行武装力量整合
- 1975年,萨尔瓦多共产党成立萨尔瓦多革命党(马列)
- 1980年10月,萨尔瓦多共产党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并加入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
- 1980年1月,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向军政府发起解放全国的武装斗争
- 1992年,萨尔瓦多内战结束,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成为合法政党
- 1994年,萨尔瓦多共产党、法拉本多·马蒂解放人民力量、中美洲工人革命党萨尔瓦多部分等五个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的成员党都解散了自己的组织,完全融入到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中
- 2005年3月27日,萨尔瓦多共产党 (2005年)成立
危地马拉
- 1922年,危地马拉共产党成立
- 1932年,危地马拉共产党遭到镇压
- 1949年9月28日,危地马拉劳动党成立
- 1949年,危地马拉劳动党积极支持阿雷瓦洛政府和阿本斯政府的土地改革政策并为民主改革做了大量工作
- 1952年,该党改名为危地马拉劳动党
- 1953年,国会选举危地马拉劳动党得4席
- 1954年,在美国的支持下危地马拉发生军事政变后,危地马拉劳动党被宣布为非法,遭到残酷镇压
- 1960年11月13日,危地马拉劳动党领导下发生军事暴动,学生激进分子成功转移
- 1962年,危地马拉劳动党创立了武装组织起义武装力量,反对危地马拉军政府的独裁统治
- 1969年,危地马拉劳动党四大提出在军事法西斯专政的条件下,危地马拉的革命要沿着武装斗争与人民运动的其它形式相结合的道路发展。现阶段的革命是土地革命、反帝革命、人民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革命
- 1978年,因对军政府路线武装斗争问题发生分歧分裂并在之后再次合并
- 1982年,危地马拉劳动党游击队同其它游击队组织联合成立“危地马拉全国革命团结”组织,宣称将用一切合法的、不合法的手段反对国家的法西斯化,尽可能地团结各阶层人士建立共同行动阵线,推翻专制统治,建立人民政权
- 1996年,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主持下,危地马拉全国革命团结同危地马拉政府签署了一项和平协定,从而结束了长达36年的危地马拉内战
- 1998年,危地马拉全国革命团结从一个政党联盟转变为一个政党,包括危地马拉劳动党在内的原联盟成员党都由此解散了自己的组织
- 2005年10月,前危地马拉劳动党各派组建危地马拉劳动党 (2005年)成立
洪都拉斯
- 1927年,洪都拉斯共产党成立
- 1932年,洪都拉斯共产党遭亲美独裁政府武装镇压
- 1944年,洪都拉斯共产党遭亲美独裁政府武装镇压
- 1954年10月10日,洪都拉斯共产党召开一大,重新建党
- 1957年,洪都拉斯共产党被宣布为非法
- 1958年4月,洪都拉斯共产党召开一大
- 1963年,在美国支持下洪都拉斯发生军事政变,洪都拉斯共产党遭武装镇压
- 1967年1月,洪都拉斯共产党党内主张开展武装斗争另组洪都拉斯马列主义共产党
- 1972年4月,洪都拉斯共产党二大确立反对美帝国主义和地主资产阶级反动集团的统治,实行反帝的人民民主革命的方针
- 1975年5月,洪都拉斯共产党三大号召建立爱国民主力量的反帝阵线
- 1978年8月,军事政变后,洪都拉斯共产党宣布为争取人权、社会权益和民主自由而斗争
- 1983年3月,洪都拉斯共产党同洪都拉斯马列主义共产党的武装组织莫拉桑尼斯塔民族解放党、人民解放运动-辛乔内罗斯、洛伦索·塞拉亚革命人民力量、洪都拉斯中美洲工人革命党、革命团结运动等联合组成洪都拉斯革命运动全国统一委员会
- 1990年,洪都拉斯共产党合并为爱国革新党
- 2011年,原洪都拉斯共产党成员成立洪都拉斯共产党 (2011年)
尼加拉瓜
- 1925年,尼加拉瓜社会党成立,成立初名为共产党
- 1943年,尼加拉瓜社会党改为现名。在索摩查家族专制统治时期,该党一直在秘密条件下进行反对军事独裁的斗争
- 1959年初,尼加拉瓜社会党同一些反索摩查组织共同建立革命联盟
- 1967年,尼加拉瓜社会党发生分裂,以埃利·阿尔塔米拉诺的一派另组社会主义工人党社会主义工人党
- 1970年,尼加拉瓜社会党同独立自由党、基督教社会党等建立全国反对派联盟,社会主义工人党更名为共产党
- 1972年,霍查主义的马列主义人民行动运动从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分离出,并在工会中建立激进组织
- 1974年,尼加拉瓜社会党参加解放民主联盟
- 1978年,尼加拉瓜社会党参加反对派广泛阵线、人民团结爱国运动和全国爱国阵线,支持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许多党员加入了桑地诺民族解放阵线的队伍
- 1979年,索摩查政权被推翻后尼加拉瓜社会党合法化
- 1982年7月,尼加拉瓜社会党十二大决议指出首要任务是捍卫桑地诺人民革命的成果,长远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 1984年,国会选举中马列主义人民行动运动得2席
- 1985年,马列主义人民行动运动改名为尼加拉瓜马列主义党
- 1990年,尼加拉瓜社会党加入了全国反对派联盟
- 1992年,尼加拉瓜社会党改制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主导
巴拿马
- 1927年,劳动党(巴拿马)成立
- 1929年,劳动党(巴拿马)参加拉美共产党会议
- 1930年4月4日,劳动党(巴拿马)成立巴拿马人民党,初名共产党
- 1943年,巴拿马人民党改名为人民党,在二战期间实力大增,并领导大学生联合会和工会联合会
- 1953年,因反对美国在巴拿马的存在遭到当局取缔
- 1968年10月11日,美国支持的军方发动政变,左翼人士大量被捕
- 1970年代,巴拿马人民党支持民主革命党政府,
- 1970年,来自巴拿马人民党的革命联合运动和民族行动先锋队两个地下抵抗组织合并为人民抵抗阵线,7月与其他小型抵抗团体合并为MLN-29作为最大的反政府武装,确立以反帝反资产阶级反性别反种族革命武装斗争的反奥马尔托里霍斯的军事专政
- 1973年,因中苏路线分歧巴拿马人民党亲中一派成立社会主义工人阵线(马列)
- 1980年,国会选举巴拿马人民党得1席
- 1983年9月,托派的社会主义工人党 (巴拿马)成立,反对独裁政府抗议美国入侵,MLN-29联合民主革命党左翼抗议美国入侵
- 1984年,巴拿马人民党因政府反对继续改革放弃支持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主导,受到美国的直接控制
北美
加拿大
- 1921年5月,由美国共产党和美国统一共产党在加拿大支部成立加拿大共产党,该党为争取劳动群众的社会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进行积极和不断斗争
- 1922年2月,加拿大共产党以加拿大工人党名义公开活动
- 1930年,加拿大共产党各支部成立合法的地区共产党
- 1936年,加拿大共产党动员1200多名党员、团员参加西班牙反佛朗哥法西斯的斗争
- 1940年,加拿大共产党被政府禁止活动
- 1943年8月,加拿大共产党建立合法组织劳动-进步党,并以其名义进行活动
- 1954年3月,5大提出以“和平的、合乎宪法的道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纲领
- 1959年,加拿大共产党恢复名称
- 1970年3月31日,霍查主义的加拿大共产党(马列)成立
- 1971年,加拿大共产党21大提出要利用议会前进到社会主义。主张建立民主的、反垄断的、反帝联盟的政府,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
- 1986年,加拿大共产党26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反对军事危险和争取巩固普遍和平的纲领;拟定了反击保守政府向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民主权利进攻的具体计划
- 1988年,加拿大共产党总书记发生路线分歧
- 1992年12月,加拿大共产党三十大批判已经退党的休伊森“改革主义”路线,重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
- 2005年,加拿大共产党在魁北克省的组织魁北克共产党发生分裂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主导,因受到美国的影响,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墨西哥
- 1919年9月14日,由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小组和社会主义团体成立墨西哥共产党
- 1929年2月,墨西哥共产党推动成立墨西哥统一工会联合会
- 1929年6月-1934年,墨西哥共产党处于非法状态
- 1936年2月,墨西哥共产党成立墨西哥劳工联合会
- 墨西哥共产党在二战期间,片面执行共产国际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决议,犯了右倾错误
- 1948年,社会主义人民党 (墨西哥)成立
- 1954年,墨西哥共产党十二大提出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有农民、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反帝统一战线
- 1963年12月,墨西哥共产党十四大通过新的政治纲领,提出无产阶级希望通过和平道路达到目的
- 1975年,起源于1968年学生运动的组织成立托派的墨西哥工人党
- 1976年,工人革命党 (墨西哥)成立
- 1978年5月,国会选举中墨西哥共产党得18席。该党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把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作为主要任务,在国际共运中强调尊重各党的独立和平等
- 该党曾于1950年和1973年发生两次分裂
- 1981年10月,墨西哥共产党二十大一致通过与社会主义行动和团结运动、墨西哥人民党、人民行动运动合并为墨西哥统一社会党的决议
- 1981年11月5日,墨西哥共产党、墨西哥人民党、社会主义行动和团结运动以及人民行动运动合并为墨西哥统一社会党
- 1982年3月,墨西哥统一社会党一大宣称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致力于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和一切城乡体力、脑力劳动者的政党。认为墨西哥已形成金融资本和垄断集团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大资产阶级已失去反帝性,党的斗争目标是用革命手段使资本主义变为社会主义,消灭剥削制度和一切形式的压迫。建立工人民主政权,实行广泛的自治制度和直接的、由多数人决定一切的社会主义民主。在国际问题上,主张世界和平,反对军备竞赛,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在国际共运中强调独立自主,反对干涉他党内政
- 1981年11月7日,墨西哥大选中,墨西哥统一社会党得17席
- 1987年3月29日,墨西哥统一社会党和墨西哥工人党合并为
- 1989年,墨西哥社会主义党并入民主革命党
- 1997年,墨西哥社会主义人民党从社会主义人民党 (墨西哥)分离
- 1999年,工人革命党 (墨西哥,1999年)从工人革命党 (墨西哥)分裂出
充分民主,左翼民族主义主导,因受到美国的影响,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美国
- 1919年9月1日,1876年7月15日成立的社会主义劳工党的左派成立美国共产党
- 1921年5月,美国共产党中的两派合并
- 1929年,美国大萧条,美共获得发展
- 1938年,成立于1928年的美国共产党托派正式成立社会主义工人党 (美国)
- 1939年,因美共支持和平主义而实力削弱
- 1947年,当局工会法立法,美共实力削弱
- 1950年,受麦卡锡主义运动影响美共实力削弱
- 1970年,受反越战影响美共实力增加
- 2001年,美国共产党二十七大修改党章
理论上来说是充分民主,但整个社会,无论是总统还是政党都受到华尔街的直接控制
南美
阿根廷
- 1918年1月6日,阿根廷社会党一派成立阿根廷共产党,致力于开展工人运动,进行反帝斗争,为社会生活的公正和民主化而奋斗
- 1922年,主张通社会党联合的一派回到社会党
- 1925年,阿根廷共产党托派组织火花派成立工人共产党
- 1927年,阿根廷共产党何塞·佩内隆一派同部分工人领导人成立阿根廷共和国共产党
- 1930年,阿根廷共和国共产党改名为工人集中党
- 1930年,军人政变后,阿根廷共产党变为非法,但30年代由于工人运动发展,其力量迅速壮大
- 二大期间,阿根廷共产党成立全国反法西斯民族阵线
- 1943年,阿根廷共产党为争取工人力量同庇隆主义展开激烈斗争
- 1946年,该党与激进党、社会党、进步民主党建立民主联盟参加大选但失败
- 1955年,庇隆政府下台后,阿根廷共产党控制19个工会组织
- 1958年,大选中同庇隆主义党一起支持弗朗迪西上台
- 1962年,政变后阿根廷共产党又一起成为非法党,阿根廷共产党共产主义青年联合会成立亲中的阿根廷革命共产党(阿根廷共产党(全国革命复兴委员会));阿根廷共产党共产主义先锋派与社会党内分裂出去的共产主义先锋党组成阿根廷共产党(马列)
- 1973年,阿根廷共产党同不妥协党、基督教革命党组成人民革命联盟参加竞选
- 1976年,军人政变后阿根廷共产党采取谈判立场,主张军人、文人合作
- 1983年,竞选中,阿根廷共产党提出自己的候选人,后又宣布支持正义党的竞选方案
- 最近阿根廷共产党认为现阶段是资产阶级的和反帝的土地革命阶段,希望通过同同庇隆主义运动的和睦相处将共产党由先锋党变为群众党,以工会工作为重点,推动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民族与社会解放阵线
- 2011年4月14日,由1964年成立的工人党 (阿根廷)、1988年成立的社会主义工人党 (阿根廷)和社会主义左翼 (阿根廷)组建的工人左翼阵线成立
- 2015年,国会选举工人左翼阵线得3席
充分民主,左翼民主主义主导,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玻利维亚
- 1935年12月,革命工人党 (玻利维亚)成立
- 1940年代后期,革命工人党 (玻利维亚)获得本国大量工人支持实力大增
- 1950年1月,玻利维亚共产党成立,2月被判非法
- 1952年4月,玻利维亚共产党参加民族主义革命运动领导的人民武装起义
- 1954年,革命工人党 (玻利维亚)发生分裂
- 1959年,革命胜利后玻利维亚共产党成为合法政党进入国会。
- 1960年代,玻利维亚共产党领导玻利维亚中央工会,中苏论战削弱玻共力量
- 1964年,鲁伊兹、冈萨雷斯脱离原党成立毛主义玻利维亚共产党(马列)
- 1966年,切·格瓦拉来到玻利维亚,领导游击队与玻利维亚军事独裁进行武装斗争。玻利维亚共产党给予支持
- 1971年8月,班塞尔上台后玻利维亚共产党转入地下
- 1971年,玻利维亚共产党3大认为玻利维亚当前的革命是反帝人民革命,必须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组成人民政府,为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开辟道路,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 1978年,玻利维亚共产党合法化后与左派民族主义革命运动、左派革命运动等组织人民民主同盟参加竞选
- 1982年,玻利维亚共产党的同盟推选的西莱斯当选为总统,该党有2人任部长。
- 1990年12月,玻利维亚共产党6大,把苏东剧变后形成的“改革与革新派”开除出党,强调坚持马列主义和民主集中制,加强党在土著居民中的工作,促进各阶层左派力量的团结,联合广大人民群众为实现社会主义而斗争
- 2003年,玻共失去了注册党派的地位
充分民主,左翼民主主义主导,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巴西
- 1922年3月25日,巴西的共产党成立
- 1945年5月,巴西的共产党获合法地位,在群众中的影响迅速增强,党员发展到20万人
- 1947年5月,巴西的共产党被判非法
- 1954年,巴西的共产党四大通过第一个党纲
- 1960年9月,巴西的共产党五大党内在国内形势和革命道路等问题上发生分歧
- 1961年8月,巴西的共产党总书记普列斯特斯等人提议下,该党改名为巴西的共产党
- 1962年2月,巴西的共产党中央书记阿马佐纳斯等人不满改名成立亲中的巴西共产党
- 1963年7月27日,巴西共产党写给赫鲁晓夫的公开信公开抨击了苏联20大以后的状况
- 1964年,巴西军事政变后,巴西的共产党和巴西共产党遭镇压,巴西共产党成为几个主要的地下抵抗力量,在大学校园中的影响力以及其他左派小团体的支持,巴西共产党的力量有所增长
- 1967年12月,巴西的共产党六大号召全体党员为建立广泛的民主力量阵线,为反对独裁专制而斗争
- 1969年10月8日,巴西的共产党一派成立十月八日革命运动武装斗争当局
- 1972年,当局打击巴西共产党,巴西共产党在阿拉瓜亚河附近开展游击战
- 1975年,巴西共产党的游击战争失败
- 1979年8月28日,巴西的共产党和巴西共产党公开活动
- 1981年,巴西的共产党和巴西共产党获合法地位
- 1984年,巴西共产党创建巴西共产主义青年团
- 1990年代,巴西共产党反对卡多佐总统的新自由主义政策
- 1992年1月25日,巴西的共产党十大会改名社会主义人民党 (巴西)并改制,部分党员重建巴西的共产党,2月,巴西共产党8大提出社会主义生存口号,9月,巴西共产党领衔提出对总统科洛尔的弹劾案迫使辞职,社会主义融合一派成立托派社会主义工人潮流
- 2002年10月6日,国会选举巴西共产党得12席
- 2006年10月1日,国会选举巴西共产党得13席
- 2010年10月,国会选举巴西共产党得15席参议2席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主导,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智利
- 1849年,智利上层阶级中的自由主义者一派成立智利自由党并成为智利保守党的反对党并积极修改不利于智利自由党的宪法
- 1851年,智利自由党发动改革运动但失败了
- 1859年,智利自由党发动改革运动但失败了从而导致自由主义者离开智利
- 1863年,智利自由党一派脱离成立智利激进党并和智利共济会保持联系
- 1880年,智利激进党推动神学改革
- 1887年,智利激进党左翼脱离成立智利民主党
- 1888年4月,智利民主党领导进行游行示威
- 1896年,智利民主党内部因路线问题发生分裂
- 1912年6月4日,智利民主党一派领导矿工工人脱离成立社会主义工人党 (智利)
- 1922年1月2日,社会主义工人党 (智利)3大改组为智利共产党确立为劳动者的利益,为自由、民主和社会正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 1932年,智利共产党成立智利共产主义青年
- 1936年,智利共产党同激进党、社会党等结成人民阵线,在1938年大选中获胜
- 1941年,人民阵线破裂后智利共产党又组民主联盟,取得1942—1946年大选胜利
- 1948年,智利共产党被挤出政府,转入地下
- 1956年,智利共产党10大提出国内迫切的革命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进行土地改革,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
- 1965年8月15日,社会党大学支部成立革命左翼运动并拥有武装组织
- 1966年,被智利共产党开除的斯巴达克派和革命共产主义联盟派合并为革命共产党 (智利)
- 1970年,智利共产党同社会党、激进党、统一人民运动等6个政党和组织结成人民团结阵线,参加竞选获胜,社会党人阿连德当选总统
- 1973年9月,智利发生军事政变,智利共产党被取缔,革命左翼运动遭到镇压并转入秘密活动以打击独裁当局
- 1979年,智利共产党提出“人民造反”路线,要求立即结束军政权。11月8日,革命共产党 (智利)一派脱离成立智利共产党(无产阶级行动)
- 1980年,革命左翼运动挫败由美国军事顾问团提供支持的独裁当局军事进攻
- 1983年,智利共产党同社会党阿尔梅达派等组成“人民民主运动”,革命左翼运动刺杀了一名独裁当局将军
- 1985年,智利共产党被宪法法庭宣布为非法
- 1990年10月,智利共产党恢复合法地位
- 1999年,革命工人党 (智利)成立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主导,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哥伦比亚
- 1930年,哥伦比亚共产党成立
- 1936年,哥伦比亚共产党成立哥伦比亚劳动人民同盟
- 1939-1945年,哥伦比亚共产党受白劳德修正主义影响改名为社会民主党
- 1947年7月,哥伦比亚共产党5大开除白劳德主义分子恢复共产党名称
- 1947年,哥伦比亚共产党领导农民夺地斗争,受当局镇压
- 1948年,哥伦比亚共产党开展游击斗争
- 1953年,政府颁布大赦后哥伦比亚共产党仍有一部分坚持武装斗争
- 1957年,哥伦比亚共产党参加议会选举,利用合法斗争形式领导各界群众进行争取经济权益的斗争
- 1964年,哥伦比亚共产党成立著名的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人民军,由古巴支持的民族解放军 (哥伦比亚)成立
- 1965年,哥伦比亚共产党一派成立霍查主义哥伦比亚共产党(马列)并拥有武装
- 1977年9月23日,全国总罢工发生后,托派的社会主义工人党 (哥伦比亚)成立
- 1980年代中期,哥伦比亚共产党发展加快,有党员5万多人,所控制的工会会员100多万人,拥有一支人数众多、装备精良的武装力量。该党针对哥伦比亚极右势力猖獗的实际,把争取民主作为21世纪初斗争的中心任务,提出为争取社会民主、自由,为争取工人的权利和自由,为争取工会的权利和自由,为争取农民和印第安人的权利,为争取军队民主化而斗争
- 1984年,哥伦比亚共产党与10多个左派组织建立了民主阵线
- 1985年,哥伦比亚共产党的游击队同其他进步力量建立了爱国联盟,基本纲领是实行选举改革,土改和城市改革,宪法改革,内争民主开放、外争民族独立
- 1990年,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人民军脱离哥伦比亚共产党领导
- 2000年,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人民军成立自己的政治组织秘密哥伦比亚共产党
- 2002年,当局加强对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人民军的打击
- 2003年,哥伦比亚共产党主动解除与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人民军隶属关系
- 2012年,当局与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人民军和谈
- 2017年9月1日,哥伦比亚革命武装力量-人民军改组为共同替代革命力量
充分民主,保守主义主导,受到来自美国的控制
厄瓜多尔
- 1926年5月23日,厄瓜多尔共产党由1925年成立的社会党改名而成
- 1944年,国会选举厄瓜多尔共产党得85中的15席,首位女议员出自厄瓜多尔共产党,并进入政府
- 1946年,厄瓜多尔共产党被判非法党员被捕
- 1948-63年,厄瓜多尔共产党获得合法地位
- 1963-66年,厄瓜多尔共产党被判非法
- 1964年,中苏论战,厄共发生路线分歧,厄瓜多尔共产党一派成立亲中霍查主义厄瓜多尔马列主义共产党
- 1994年,厄瓜多尔马列主义共产党成立人民战士团体
- 2014年,厄瓜多尔马列主义共产党在多个省执政
充分民主,左翼民族主义主导,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圭亚那
- 1950年1月1日,由1946年6月成立的英属圭亚那工党和由1946年11月6日成立的英属圭亚那政治事务委员会合并为人民进步党 (圭亚那)
- 1951年4月1日,人民进步党 (圭亚那)举行1大
- 1953年,国会选举人民进步党 (圭亚那)得18席成功组阁,因激烈的社会改革导致殖民当局取缔并由临时立法会取代国会
- 1957年,人民进步党 (圭亚那)发生分裂,国会选举大败,伯纳姆一派成立国大党
- 1961年,国会选举人民进步党 (圭亚那)得18席
- 1964年,国会选举人民进步党 (圭亚那)受到美英打击,失去执政地位
- 1992年,国会选举人民进步党 (圭亚那)获胜组阁
- 2015年,国会选举人民进步党 (圭亚那)获胜但失去执政地位
- 2020年3月2日,国会选举人民进步党 (圭亚那)获得33席重获执政机会
充分民主,泛左主导,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巴拉圭
- 1928年2月19日,巴拉圭共产党成立
- 巴拉圭军人政权,巴拉圭共产党遭到镇压
- 1967年,中苏论战巴拉圭共产党发生分歧,一派成立亲中的巴拉圭共产党(马列)
- 1982年,当局镇压巴拉圭共产党(马列)并之后解散
- 1989年,大独裁者倒台后巴拉圭共产党公开活动,3月19日,托派工人党 (巴拉圭)成立
- 1990年2月3日,自由祖国党 (巴拉圭)由人民民主运动的活跃成员成立
- 2002年,巴共领导左翼联盟
- 2005年,自由祖国党 (巴拉圭)成立巴拉圭人民军
- 2008年,巴拉圭共产党支持爱国变革爱国联盟候选人
充分民主,民族主义主导,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秘鲁
- 1928年,秘鲁共产党成立,初名社会党,并在全国工会影响巨大
- 1964年,秘鲁共产党一派成立亲中的秘鲁共产党-红旗
- 1960年代末,秘鲁共产党-红旗阿维马埃尔·古斯曼一派成立秘鲁共产党 (光辉道路)其目标是通过游击战推翻当局,并以新民主主义取代,该党相信,通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引发文化大革命并最终引发世界革命。该党理念深刻影响了尼泊尔共产党(毛)等组织,该党特殊之处在于其成员一半来自女性其领导层4成来自女性
- 1970年,秘鲁共产党-红旗一派成立秘鲁共产党-红色祖国
- 1971年,革命左翼阵线一派成立托派社会主义工人党 (秘鲁)
- 1980年,秘鲁共产党和其他左翼政党共同组建左翼联盟,秘鲁共产党 (光辉道路)组建武装组织武装斗争反对当局并迅速并扩大影响到三分之一的国土
- 1992年,在美国政府干涉下,当局逮捕了秘鲁共产党 (光辉道路)的领导人
充分民主,主导力量未知,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苏里南
- 1973年,民主人民阵线成立
- 1977年3月22日,进步工农联盟成立
- 1980年,苏里南发生政变,进步工农联盟转向工人革命方向
- 1981年6月24日,民主人民阵线改组为苏里南共产党
- 1982年,苏里南共产党领导人因批评当局遭到抓捕和处决
- 1981年,进步工农联盟进入政府
- 2015年,国会选举进步工农联盟得1席
乌拉圭
- 1920年9月21日,乌拉圭社会党多数派成立乌拉圭共产党
- 1961年4月21日,东岸革命运动成立,同时拥有反对当局的武装力量进行斗争
- 1971年3月26日,三月二十六日运动成立
- 1972年,乌拉圭革命共产党成立
- 1975年7月,人民胜利党成立
- 2014年,国会选举三月二十六日运动得1席
委内瑞拉
- 1926年,流亡的共产主义者在墨西哥成立委内瑞拉革命党,并在墨西哥及拉美活动
- 1929年,委内瑞拉革命党在委内瑞拉发起武装斗争但失败
- 1931年3月5日,委内瑞拉革命党改组为委内瑞拉共产党,并在长达40年中作为左翼的主要力量
- 1950年代,委内瑞拉共产党反对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力量有很大发展
- 1958年,委内瑞拉共产党领导反对希门尼斯独裁政府的人民起义,胜利后参加大选,在参议院和众议院分别获得2个和7个席位
- 1960年,委内瑞拉共产党因武装斗争尾货当地农民支持遭到政府镇压转入地下
- 1963年前,委内瑞拉共产党党员有3万人
- 1964年,国际主义 (委内瑞拉)成立
- 1965年,委内瑞拉共产党停止武装斗争
- 1966年4月,委内瑞拉共产党一派主张武装斗争成立革命党
- 1969年,委内瑞拉共产党恢复合法地位认为委内瑞拉是资本主义国家,但又对帝国主义有依赖性,革命的任务是实现民族解放,并向社会主义过渡。主张彻底改组国家经济,对石油、铁矿等部门国有化
- 1970年,霍查主义红旗 (政党)成立并拥有武装并长期与当局进行武装斗争
- 1980年8月,委内瑞拉共产党6大呼吁民主力量联合起来,建立一个争取民族解放的政府。在国际上,反对帝国主义,主张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得到苏联共产党支持
- 1970年12月,委内瑞拉共产党中央书记庞佩约·马克斯等22名中央委员因反对苏侵捷带领大多数党员成立争取社会主义运动,委内瑞拉共产党实力大减,而活跃成员成立激进原因
- 1974年5月,委内瑞拉共产党一派成立共产主义统一先锋党
- 现在委内瑞拉共产党党员仅存几千人
- 2009年,红旗 (政党)成员严重锐减
- 2012年,委内瑞拉共产党支持总统并表示委内瑞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将是缓慢的
充分民主,左翼民族主义主导,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加勒比
安提瓜和巴布达
1968年,进步劳工运动成立安提瓜加勒比解放运动与古共和新宝石运动有密切往来; 1992年,与其他政党合并; 国家较小且中左力量主导社会
巴哈马
国家较小且中左力量主导社会
巴巴多斯
- 1985年,巴巴多斯工人党成立
古巴
多米尼克
国家较小且中左力量主导社会
多米尼加
- 1944年,多米尼加共产党成立,原名多米尼加革命民主党,长期反对特鲁希略独裁统治的斗争,处于非法状态
- 1959年6月,多米尼加共产党参加反对特鲁希略专政的武装起义
- 1960年6月,多米尼加共产党会议讨论该国的情况确定党加强反政府斗争的挑战表示强烈支持古巴革命
- 1961年,特鲁希略政权下台,多米尼加共产党流亡领导人回国活动
- 1962年9月,多米尼加共产党强调战略目标是民族解放,反帝反封建革命。该党加强政治影响力,建立工会,其领导层现已包括相当数量的共产主义者
- 1963年10月,军事政变后,多米尼加共产党转入地下
- 1965年3月,多米尼加共产党提出恢复宪政秩序和建立民主秩序的口号,这一举措得到了其他反对力量的支持,并参加爱国军人卡马尼奥领导的起义和反对美国干涉的武装斗争,8月多米尼加共产党呼吁国内进步力量加强团结,继续为人民民主权利的斗争和从多米尼加共和国驱逐外国军队
- 1977年10月,多米尼加共产党获合法地位
- 1979年,多米尼加工人党成立
- 1980年,多米尼加人民运动一派脱离成立劳动共产党
- 1996年,多米尼加共产党与七月二十一日革命力量、革命和人民解放力量、一月十二日解放运动合并为新政党革命力量
- 2019年12月17日,多米尼加工人党改制
格林纳达
- 1973年3月,宝石运动和人民大会运动合并为新宝石运动确立实现社会主义,建立一个“人民参政”的国家,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主张废除剥削权利、进行经济改革和土地改革;恢复民主自由,包括选举自由、宗教自由和政治言论自由;国家控制全部资源
- 1979年,新宝石运动武装推翻独裁当局
- 1983年10月23日,新宝石运动发生内斗,美国应总督邀请随即入侵格林纳达,之后新宝石运动解散
- 1984年,莫里斯·毕晓普的支持者成立莫里斯·毕晓普爱国运动未能有大影响
- 2002年,莫里斯·毕晓普爱国运动和另外一个左翼政党合并为人民劳工运动而解散
海地
- 1934年,海地共产党成立
- 1936年,海地共产党被判非法
- 1968年,由1959年人民协议党和1954年海地民主主义者联盟党合并为海地共产主义者统一党并确立海地共产主义者统一党是工人阶级的有思想和有组织的先锋队,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旗帜下进行斗争的。认为海地革命的道路是必须根据反动当局暴力进行武装斗争的道路,并为村民农民进行土地改革开展了大量工作
- 1969年,海地共产主义者统一党遭到当局镇压,并流亡到法国
- 1971年6月,海地共产主义者统一党在海外提出统一所有与海地政权作战的进步力量的行动纲领
- 1986年,独裁当局下台,海地共产主义者统一党恢复活动
- 2000年,海地共产主义者统一党和1966年成立的海地工人合并为海地新共产党(马列)
- 革命工人组织成立
牙买加
圣基茨和尼维斯
国家较小且有较大的中左翼政党
圣卢西亚
国家较小且中左力量主导社会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国家较小且中左力量主导社会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 1966年,由民主工党领袖和油田工会领导组建工农党
- 1979年8月,霍查主义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共产党成立
大洋洲
澳大利亚
- 1906年,由多个社会主义团体成立维多利亚社会党
- 1907年,维多利亚社会党和其他社会主义团体组建澳大利亚社会主义联合会
- 1920年10月30日,澳大利亚社会党一派、维多利亚社会党一派、工会激进成员和世界产业工人澳大利亚分支成员一起成立了澳大利亚共产党,后因路线问题世界产业工人澳大利亚分支的成员又独立出去
- 1924年,澳大利亚共产党出席了新西兰共产党的党代会
- 1931年,澳大利亚共产党成为第一个原住民权利作出承诺的澳大利亚政党并取得矿工工会的领导权
- 1936年,澳大利亚共产党支援西班牙共和国政府,而澳大利亚共产党陈逢源遭到当局特工的监视和渗透
- 1940年,因澳大利亚共产党积极从事反帝国主义间的战争的运动遭到当局的取缔
- 1941年,澳大利亚共产党取得多个工会的领导权
- 1949年,澳大利亚共产党领导煤矿工人大罢工,但遭到澳大利亚工党当局的军队和工贼的武力镇压
- 1964年3月15日,澳大利亚共产党一派被开除出党另立为澳大利亚共产党(马列)
- 1969年,澳大利亚共产党(马列)因其成员被捕领导了罢工
- 1971年,澳大利亚共产党工会领导派因路线分歧脱离成立澳大利亚社会党
- 1970年代,澳大利亚共产党路线变得温和化并支持东帝汶独立革命阵线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土著的权利并反对核武器和铀开采的运动
- 1991年,澳大利亚共产党解散
- 1996年,澳大利亚社会党8大自认为是原澳共的继承者更名为澳大利亚共产党 (1996年)
- 2012年,地方选举澳大利亚共产党 (1996年)得1席
斐济
国家较小,充分民主,左右两党主导
基里巴斯
国家较小,充分民主
马绍尔群岛
国家较小,充分民主,政党政治不充分
密克罗尼西亚
国家较小,充分民主,政党政治不充分,因受美国援助而被美国主导
瑙鲁
国家较小,充分民主,政党政治不充分
新西兰
- 1901年,英国社会主义移民成立新西兰社会党,7月28日,新西兰社会党惠灵顿支部成立
- 1908年,新西兰社会党受到来自矿工工人罢工得考验
- 1913年,新西兰社会党惠灵顿支部因路线问题脱离成立惠灵顿社会党
- 1917年,随着对一战得不满,革命的社会主义运动开始出现
- 1918年,新西兰马克思主义协会成立
- 1921年4月9日,惠灵顿社会党改组为新西兰共产党
- 1928年,新西兰共产党脱离澳大利亚共产党的附属关系独立活动并遭到当局的监视,在共产国际6大后新西兰共产党确定将注意力集中在持续的宣传上
- 1930年,新西兰共产党大量成员遭到当局的逮捕导致失去对工会罢工的影响力
- 1933年,新西兰共产党呼吁新西兰工党以及矿工海员工会组建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 1941年6月,新西兰共产党实力大增
- 1956年,新西兰共产党实力减弱
- 1966年,新西兰共产党奥克兰工会派因路线分歧脱离成立新西兰社会主义团结党并支持新西兰工党
- 1990年,新西兰社会主义团结党一派成立奥特亚罗瓦社会党,年底,新西兰社会主义团结党解散
- 2010年,奥特亚罗瓦社会党解散
- 2019年11月21日,奥特亚罗瓦新共产党成立
帕劳
国家较小,充分民主,政党政治不充分
巴布亚新几内亚
充分民主,光谱属性未知
萨摩亚
国家较小,充分民主,只有酋长阶层才有被选举权
所罗门群岛
国家较小,充分民主
汤加
国家较小,充分民主
图瓦卢
国家较小,充分民主,政党政治不充分
瓦努阿图
1971年,瓦努阿库党成立 1987年6月3日,由当地工会倡议组织成立瓦努阿图工党 国家较小,充分民主,左右两党主导
任务文件二:政治公共代表选举
简单介绍,针对性属性,举例代表性、针对性的案例 简单说明选举的内容,在非左翼政党中竞争的差异,有关大众支持的左翼被保守主义设计的看法,可以从新加坡香港,台湾以及英国美国入手,印度也可以。 召开具有普遍意义的国是会议,制订选举制度,召开制宪会议,确定基本法和各类法,新的法律下的选举以及换届后的换届选举 以及席位计算方式,标明常用,突出特点,以及典型或代表案例 其他选举相关的在其他地方表示 要不要该选举制度的深层目的?
多复数制
多数制
- 其他名称:多数代表制
- 定义:选民投一票即可,计票时,谁票数多谁就全取的原则,多用于政府最高实际负责人、国会议席的计算分配,有利形成两党制
- 分类:相对多数制:1单一选区(见领先者当选)2复数选区(投票中可使用单记不可让渡投票制、连记投票的投票方式,但容易衍生出激进候选人的问题,经典的是美国选举人团制度)、绝对多数制:1两轮选举制(见两轮选举制)2多轮绝对多数制3选择投票制(见选择投票制)、其他:1条件多数决2单纯多数决
- 相对多数:只要第一名比第二名票数多第一名就当选;绝对多数制:超过50%及以上
- 多轮绝对多数制:在候选人取得票数过半前,进行多轮投票并淘汰每轮最后一名候选人。在大型普选中代价高昂,所以改用相同原则理念的选择投票制(见选择投票制-排序复选制)
- 连记投票(全额连记制-全票制、限制连记制、政党连记制-集选区、累积选举制、总选票制-选举人团 (美国)的选出方式)
领先者当选
- 其他名称:简单多数制、先驰得点制、赢者全得制
- 定义:单数议员选区得票多就当选
- 应用:三分之一的国家(包括大部分西方国家)
- 性质:有利形成两党制不利小党生存,例如二战后的法国国会选举法国共产党得票第一但在当局设计下反而是当局的政党联盟不及共产党的得票的情况下席位远超共产党?2015年英国大选的自由民主党2019年加拿大大选的保守党
不可转移单票制
- 其他名称:复数选区单记不可让渡投票制、复数选区相对多数决、单记非让渡投票制、多议席单票制
- 定义:复数议员选区中,投票者只能投一个人,依得票高低当选
- 应用:波多黎各日本韩国香港台湾中华民国
- 技巧:政党在复数议员选区人气高的常使用配票战术(见配票),使复数选区该政党多拿或者全拿
有限投票制
- 定义:复数议员选区中,投票者按选举规范的规定多投其中几人但不可投给同一人,依得票高低当选
- 应用:西班牙参议院
全票制
- 其他名称:全额连记制、多议席多票制
- 定义:复数议员选区中,投票者勾选数量不超过议席的数量,依得票高低当选
- 分类:简单全票制、排序全票制(见排序全票制)
- 应用:香港中国巴西加拿大
总选票
未成条目
多轮选举制
两轮选举制
- 其他名称:两轮投票制、两轮决选制
- 定义:在最高行政负责人和单复数议员选区中,第一轮没有候选人超过50%的话前两位就进入第二轮
- 疑问:复数选区采名单比例代表制的选举也可两轮投票,例如过去匈牙利国会、现今法国部分地方议会选举。
- 应用:总统制为奥地利,巴西,芬兰,法国,波兰,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葡萄牙,罗马尼亚、蒙古国、乌克兰、俄罗斯;议会制为法国
- 说明:当时法国当局为了专门排除人气非常高的戴高乐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使用这项制度,不知道为什么共产主义者没有戴高乐主义者这么幸运,可能是因为当局是资本主义,在匈牙利也是这样专门针对设计共产主义者和小型政党,以巩固大党
多轮绝对多数制
未成条目
排序投票制
未成条目 排序投票制之下有很多席位计算方式,用星号代替
排序复选制
- 其他名称:顺位同票制、优序投票制、选择投票制、偏好投票制、排序选择投票制
- 定义:选民按自己的支持度排列候选人,计票时,每轮最后一个候选人的选民第二支持者获得这个选民的选票,直到候选人达到50%,比两轮制简约,不利小党也不利大党取得国会绝对多数,可排除领先者当选产生不被大多数选民认可的候选人
- 效果:第一轮的支持者不一定是当选者
- 应用:澳大利亚国会、爱尔兰总统、巴新国会、美国州级、英国地方、英国伦敦市、香港议会功能
- 说明:英国保守党允诺举行公投改革国会选制为排序复选制,拉拢自民党组阁,即使保守党反对这个制度
孔多塞投票法
- 其他名称:双序制
- 较多的席位计算方式的分类
- 定义:在选票上,所有候选人进行比拼,由选民进行比拼输赢评判,计票时,只要一个选项在大多数选票上的位置高于另一个选项即可当选或者依次当选
位置性投票
未成条目,但分类有条目
- 波达计数法:选民按自己的支持度排列候选人,计票时,按选举规定累加所有选民选票上候选人的排序得分;应用:斯洛文尼亚国会议员、基里巴斯总统、斯洛文尼亚部分选举;效果:不易选出偏激或极具争议性的人士
巴克林制
- 定义:选民按自己的支持度排列候选人,计票时,第一喜好候选人都没过50%的则将第二喜好的票数都加上,直到有候选人超过50%
- 应用:美国刚成立初期使用过
偏好全票制
未成条目
基数投票制
计分投票制
- 定义:选民按自己的满意度(分值范围由选举规范规定)给候选人打分,计票时,得票最高的当选
- 效果:不易选出极端的领导人
- 研究文件:选举的困境 美国北卡大学教授赵心树著 书中探讨各种现行选举制度的优缺点并提出接近完美的选举制度
同意投票制
- 其他名称:认可投票、赞成投票
- 定义:选民认可的候选人都可勾选,计票时,得同意最多的候选人当选或依次当选
满意度同意投票制
未成条目
多数判断
未成条目
STAR投票制
未成条目
比例代表制
- 定义:选民在当次选举的整个选区区域(以当次选举整个区域作为一个复数选区)或是复数选区投票给政党或是个人集合,计票时,政党或是个人集合的席位按得票比例分配席位,有利小党发展,不利于总统制和君主制
- 效果:反应所在选区区域内的不同社会意见,小党在小选区无法得到席位但可在整个区域的复数选区得到席位
- 分类:投票机制方面︰名单比例代表制(见名单比例代表制)和可转移单票制(见可转移单票制);席次分配方面:最大余额法(见最大余额法)及最高均数法(见最高均数法)
名单比例代表制
- 其他名称:政党名单比例代表制
- 定义:选民投一票给政党或是个人集合之下的候选人即可,计票时,政党或是个人集合按得票比例获得相应比例的席位
- 效果:有利于小党不利于政局稳定,无党派人士需要通过个人集合方式当选
- 分类:开放式名单(见开放式名单)、封闭式名单(见封闭式名单)、自由式名单
- 自由式名单:选民可勾选的数量最高与应当选数量一样,有利于地方上名气高或知名度高当选
- 应用:集中在欧亚美洲
开放名单
- 定义:选民投一票给政党或是个人集合之下的候选人,计票时,政党或是个人集合按得票比例获得相应比例的席位,然后按选民投给政党或是个人集合之下的候选人的得票多寡确定优先当选次序
- 分类:相对封闭、很大开放、最开放
封闭式名单
- 定义:由于政党的候选人当选次序固定,选民只能投一票给政党或是个人集合,专业领域或是从政经验丰富的候选人放前面有利于得票,不能将有争议的候选人放在靠前位置会引起选民的反感
在地化名单
未成条目
最高均数法
- 其他名称:除数制
- 定义:非选民投票,此为席位分配计算方式,对所有政党得票除以1至席位数,所有政党的除数最高的几位(几位的数量和席位数相等)即可当选,改良汉狄法和圣拉古法的结果接近最大馀额法
- 分类:汉狄法(见汉狄法)、改良汉狄法(见改良汉狄法)、圣拉古法(见圣拉古法)、改良圣拉古法、亨廷顿-希尔法(见亨廷顿-希尔法)
- 效果:未知
- 应用:仅意大利众议院和澳门立法会
汉狄法
- 其他名称:顿特法、抗特计算法
- 定义:对所有政党得票除以1至席位数(除数以1单位递增),所有政党的除数最高的几位(几位的数量和席位数相等)即可当选,各党席位比例较接近政党得票数,有利大党但不取得多数席次
- 适用范围:席位数少
- 应用:绝大部分议会制国家使用
改良汉狄法
- 定义:对所有政党得票除以1至席位数(除数以2倍数单位递增),所有政党的除数最高的几位(几位的数量和席位数相等)即可当选,有利大党或导致小党组团争取两席
- 适用范围:席位数多
- 应用:澳门立法会
圣拉古法
- 定义:对所有政党得票除以1至席位数(除数以2单位递增),所有政党的除数最高的几位(几位的数量和席位数相等)即可当选,有利小党
- 适用范围:席位数多
因佩里亚利法
- 定义:对所有政党得票除以1至席位数(除数以2倍数单位递增),所有政党的除数最高的几位(几位的数量和席位数相等)即可当选,应用于比利时地方选举
亨廷顿-希尔法
- 定义:对所有政党得票除以一个非常复杂的数,所有政党的除数最高的几位(几位的数量和席位数相等)即可当选
配额制度
- 最简单的计算方法,先将总票数除以席位数得一席需要多少票,然后以得出的商再做为除数去分别除以各党得得票数即为各党所得席位(含小数点),而该党席位数后的小数点按D'Hondt法和Sainte-Laguë法处理
最大馀额法
- 其他名称:数额制
- 定义:非选民投票,此为席位分配计算方式,先将所有票数除以总席位数,得出的商作为得到席位的依据直到不能被商的倍数减去,在无法扣除商的情况下,余数高的优先获得剩下的席位,具有广泛代表性,有利于小党
黑尔数额
- 定义:先将所有票数除以总席位数,得出的商作为得到席位的依据直到不能被商的倍数减去,在无法扣除商的情况下,余数高的优先获得剩下的席位
- 应用:香港立法会、意大利、台湾
特罗普数额
- 定义:先将所有票数除以(总席位数+1席位),得出的商再加1之后的和作为得到席位的依据直到不能被商的倍数减去,在无法扣除商的情况下,余数高的优先获得剩下的席位
- 应用:南非国会
因佩里亚利数额
- 定义:先将所有票数除以(总席位数+2席位),得出的商作为得到席位的依据直到不能被商的倍数减去,此时席位已经分配完毕
- 应用:厄瓜多尔国会
哈根巴赫-比斯卓夫数额
- 定义:先将所有票数除以(总席位数+1席位),得出的商作为得到席位的依据直到不能被商的倍数减去,在无法扣除商的情况下,余数高的优先获得剩下的席位
比例制排序复选制
未成条目,见多数制相关内容
可转移单票制
- 其他名称:单一可转移票制、单记可让渡投票制
- 定义:复数议员选区中,投票者只能投一个人,但可以按自己认可度对候选人进行排序,计票时,超出当选门槛的票数以比例分配给第二喜好人,接着,没有喜好人超过门槛时,淘汰票数最少的喜好人,票数最少的喜好人的票分给次偏好者,如果依旧没喜好人当选,循环淘汰喜好人和以比例分给其他喜好人,以致出现超过门槛者,再重复超出当选门槛的票数以比例分配给第二喜好人,直到席位分配完
- 应用: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国会
比例制孔多塞投票法
未成条目,见多数制相关内容
成对结果比较可转移单票制
未成条目
舒尔策可转移单票制
未成条目
比例制同意投票
未成条目,见多数制相关内容
比例同意投票制
未成条目
贯序比例同意投票制
未成条目
双比例分配制
未成条目
单一选区两票制
- 其他名称:混合制
- 定义:选民要投两票(多数代表制的选区候选人和比例代表制的政党候选人),计票时,按多数代表制的统计方式和比例代表制的统计方式确定这两类席位并将其加和,基本用于各级议会选举
- 应用:来自35个所有洲的国家和地区
- 分类:联立制(见联立制)、并立制(见并立制)、附带席位制(见附带席位制)
联立制
- 其他名称:补偿制
- 定义:选民要投两票(多数代表制的选区候选人和比例代表制的政党候选人),计票时,政党的议席按所获选区议席或比例票席位两者中取最高的席位确定最终席位数,独立候选人不受限制,更接近于比例代表制,容易产生政党超额议席,有利小党生存,同时设置政党门槛的话有利政府组成,典型代表是德国,2017年德国选举中自民党
附带席位制
- 其他名称:额外席位制、连用制
- 定义:选民要投两票(多数代表制的选区候选人和比例代表制的政党候选人),按照选举规范在一定选举区域内(由几个单复议席选区还大的几个选举区域)额外再专门分配给政党的议席而不是在总的所有选区作为一个唯一的政党比例选区,计票时,按多数代表制的统计方式和比例代表制的统计方式确定这两类席位并将其加和,有利小党,典型代表是英国地方议会
并立制
- 其他名称:混合名额多数制、补充制
- 定义:选民要投两票(多数代表制的选区候选人和比例代表制的政党候选人),计票时,席位总数按选区获得的议席和政党比例所获的议席之和,有利于大党,不利小党和无党派人士,更接近于单一选区制,典型代表是日本
- 惜败率:成为双重提名后,在单复选区中的惜败率越高越能在政党比例制中复活
扣除制
- 其他名称:半补偿式混合制、部分补偿式混合制
- 定义:选民要投两票(多数代表制的选区候选人和比例代表制的政党候选人),计票时,先在政党比例票中,该党的比例票数要减去该党所有获胜选区的次高票者得票,减去后然后计算减去后的政党比例席位,席位总数按选区获得的议席和减去后政党比例所获的议席之和,介于联立制和并立制,未说明对谁较为有利
- 应用:意大利、匈牙利
多数奖励
- 定义:既不是用来选举也不是席位的计算方式,而是席位(非选举性质)分配方式,以选后得席位最多的政党额外获得的非选举席位,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 应用:意大利国会及其地方议会、希腊国会、亚美尼亚国会
选择性投票补偿制
未成条目
双重式比例代表制
未成条目
城乡比例代表制
未成条目
其他选制和相关理论
少数代表制
- 其他名称:半比例代表制
- 定义:有利于少数党在复数选区选出议席,以补救多数党独大或垄断情形,非比例代表制的选举制度。因选民配票行为可能产生偏向比例性的结果
- 分类:并立制、不可转移单票制、累积选举制、有限投票制、比例批准投票制、满意度批准投票制
累积选举制
- 其他名称:混合连记投票
- 定义:选民可多投给多人或者都投给一人,有利小党
双席位制
- 其他名称:双提名选举制
- 定义:在双席选区选民只可投一票给候选人,计票时,因选举规范规定,第一高票者名单需两倍于次高票者名单才可全拿2席位,反之则第一高票和次高票者各得一席
- 效果:是当局专门针对设计左翼政党的选举,典型案例是智利的军事独裁强人为维护右翼政党利益而故意设计一种剥夺了本该属于左翼政党席位的选举方式
代理投票制
未成条目
随机选择制
抽签式民主
- 定义:选民通过抽签决定哪个是第一高票者
随机选票
未成条目
选区分类
选区划分的奥秘
单席位选区
小选区制是指每个选区只有一个议员席位
多席位选区
- 复数选区制是指指在某一个选区中有2名或以上议员席位。相对于单一选区要有利于弱势政党以及同党内不受推举的被选举人,同党自行参选剧烈竞争,金权政治以及滋生贿选等弊端。容易造成“通通有奖”:素行不良或名声不良的人容易当选。复数选区制因可操作政党配票,从另一方面可以出现限制政党的数目。日本万年执政党利用选民基本偏向保守方式通过多席位选区配票方式达到长期执政
- 例如二战后的法国国会选举法国共产党得票第一但在当局设计下反而是当局的政党联盟不及共产党的得票的情况下席位远超共产党?
- 分类:集选区(见集选区)、双席位制(见双席位制)
选举制度比较
未成条目
社会选择理论
阿罗悖论
- 定义: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选择机制,使个人偏好通过多数票规则转换为成社会偏好
吉巴德-萨特思韦定理
未成条目
公共选择理论
- 由于选民间有着理性的无知现象,被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