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用户:Jg451/议会任务文件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所有任务已经过资政院国是会议讨论通过,任务的内容由国是会议下属的维基任务委员会进行编写。

任务文件一:理论性经典左翼主义活动的跟踪观察记录

编写中心:文件内容作为Jg451的参考资料。内容需符合当时社会人群的经济收入,以及当时的各种社会环境。

维基内的参考来源:意识形态、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列表 维基外的参考来源:知乎、百度等

进程阶段:质量缓慢完善及更新阶段

编写审议:0、现有共产党信息要写入(写入标准的条件另外讨论)1、讨论大类和位置是否正确(经讨论 不保留社会主义保留社会民主主义、进步主义并入社会民主主义,依据是社会民主主义基础不在是社会主义而是柔和了对抗顽固势力的各种激进思想)2、信息来源的整合(先混乱后按照编写中心整合)3、对部分条目中的英文版、中文版要再次扩充内容,也要对社共分裂前的情况加入,例如共产党前身的社会党也要写上去就是什么时候开始共产党,社会党就不用写4、在没有实质共产主义运动的国家较可靠的左翼可不用星号而写入5、各国政局现况要写及其之前背景简单描述即可

沿革

光谱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现实社会要求的思想集合称之为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有很多种分几个大类,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习惯自左至右分为无政府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民主主义(含进步主义尊重弱势群体主义)、自由主义、中立、第三位置主义、保守主义、民族主义(含左翼民族主义地域主义纳粹主义)、宗教主义。从社会进步角度来说,可取的是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达到全民富有没有国家机器没有阶级之分。在世界历史实践中发现,共产主义社会无法瞬间达到,其中就有支持私有化的资本主义为了维护自己的国家机器抗拒共产主义社会、组织团体内的官僚运作方式,所以在短期内没有国家机器不但无法消除资本主义还会被资本主义消灭,当消除资本主义后可以像业委会和物业那样的模式,即由居住民选出的业委会委托物业公司管理居住民小区或者由业委会直接负责居住民小区一切需求。

早期

从人类进入原始社会开始就因为生产水平低下、生存环境恶劣的因素发展成为适合生存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随时间推移随着生产水平提高、生存环境得到提高原始共产主义社会逐渐瓦解,基于人性的贪婪人们有意识地将生产资料劳动成果私有化。但随着生产资料劳动成果高度集中小部分人,人们开始意识到维护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而要求将社会改造成为一个乌托邦社会。以马克思主义的资本论、共产党宣言以及社会民主党左翼作为开端。

欧洲

苏维埃其他政权没有写进去如德国苏维埃共和国,包括其他洲的苏维埃共和国

西欧

欧盟
共产党联盟-苏联共产党党旗
国际
共产国际旗帜
第一国际旗帜

(共产主义同盟有一段背景可以算作共产主义前的历史)

  • 1834年,德意志籍移民技术工人在巴黎成立移民者同盟并确立所有人都是兄弟,并被当时认为是乌托邦共产主义者,受乌托邦社会主义启发在德国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
  • 1936年,移民者同盟一派成立正义基督教共产主义者同盟
  • 1839年5月12日,正义基督教共产主义者同盟参与布兰基特人的反抗,被法国当局认定为非法,但苏黎世和巴黎分支幸存下来
  • 1840年2月7日,正义基督教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成立德意志人工人教育协会
  • 1845年,正义基督教共产主义者同盟发生路线分歧
  • 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成立共产主义者通信委员会
  • 1847年6月1日,正义基督教共产主义者同盟与在布鲁塞尔由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共产主义者通信委员会合并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确立放弃秘密结社方式并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统治和建立一个既没有私有财产又没有社会阶层的新社会,座右铭为无产者联合起来,11月,二大上共产主义者同盟发表共产党宣言
  • 1848年,共产主义者同盟未能参与德意志大革命
  • 1849年底,共产主义者同盟重建
  • 1852年,科隆共产党审判后,共产主义者同盟解散
  • 1863年1月,波兰起义失败后,英国和法国工人代表讨论建立国际组织的需要
  • 1864年9月28日,英国工联在伦敦圣马丁堂召开大会,法国、德国、意大利、波兰、爱尔兰的工人代表出席,会上成立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确立无产阶级运动的目的:推翻资本主义,建立工人阶级政权;宣布工人运动的基本原则:工人阶级的解放应该由工人阶级自己去争取,支持各国工人的罢工斗争,声援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
  • 1865年4月,第一国际首次接纳女性为组织成员
  • 1866年,第一国际一大确立8小时工作制
  • 1868年,第一国际共产主义派和无政府主义派发生分歧
  • 1871年,德意志人工人教育协会更名为共产工人教育协会,第一国际法国支部参加并领导巴黎公社运动但失败
  • 1872年,第一国际五大海牙会议上,确定将政权改造为社会主义使用
  • 1873年9月15日,第一国际无政府主义一派成立无政府主义国际
  • 1876年,第一国际解散
  • 1880年代末,欧美国家先后有16个社会主义政党成立
  • 1887年,德国、法国的社会主义政党倡议成立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
  • 1889年7月14日,22个社会主义政党在巴黎召开各国工人政党国际会议,并成立第二国际(社会主义国际),确立《劳工法案》及《五一节案》,以同盟罢工作为工人斗争的武器
  • 1895年,恩格斯逝世,出现议会路线的修正主义一派和阶级斗争的正统一派
  • 1900年,在欧洲成立,并于第二年拒绝了犹太复国主义
  • 1903年,在伦敦设立分支机构
  • 1905年11月,在巴勒斯坦设立了支部政党
  • 1907年8月,一大举行
  • 1914年,德国社会民主党支持战争拨款违反了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社会爱国主义派先后与改良主义派、反战人士、和平主义者、革命左派以及部分中派决裂
  • 1915年7月,第二国际反战派在齐美尔瓦尔德召开会议
  • 1916年4月,第二国际反战派在昆塔尔召开会议,7月,一战开始第二国际解散
  • 1918年底,由于十月革命和德国革命,西欧各国社会党左派在彼得格勒召开会议
  • 1919年1月,西欧各国社会党左派在莫斯科召开会议并通过《告39个共产主义团体书》,2月3日,原第二国际中、右派(伯尔尼国际派)召开会议决定恢复第二国际,2月5日,第二国际正式恢复,3月,第二国际反战派成立第三国际(共产国际),发生左右路线之争
  • 1920年5月,第三国际设立远东局东亚书记处
  • 1921年1月,第三国际远东局东亚书记处升级为远东书记处,的一个支部社会会注意工人党更名为犹太共产党
  • 1922年,原第二国际左派的第三国际、原第二国际伯尔尼国际右派以及1921年从第二国际伯尔尼国际右派分离出来的第二国际伯尔尼国际派改良中间派的社会党国际工人联合会(维也纳国际)的代表在柏林举行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会议,协商建立国际工人阶级统一战线和联合行动问题但因革命主张和改良主义问题协商失败,2月,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结束后,第三国际远东书记处完成帮助建党任务而转型为第三国际执委会东方部
  • 1926年3月24日,共产国际将所有支部分为11个地区局
  • 1928年7月,共产国际6大确定第三时期理论路线
  • 1929年,托洛茨基等人建立托派的国际左翼反对派,确立继承共产国际前四次大会的政纲和决议
  • 1932年,第三国际号召建立反法西斯阵线
  • 1934年,因纳粹灭亡德国共产党和德国社民党,第三国际号召建立人民阵线
  • 1938年9月,受1930年代中期美国、1935年以后的法国和西班牙工人革命意识高涨影响,托派的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第四国际)成立并迅速发展
  • 1943年6月10日,出于反对纳粹主义考虑,第三国际解散,早在1940年5月17日,在德军占领布鲁塞尔后原第二国际中、右派的中左翼社会主义工人国际停止活动
  • 1947年10月,欧洲多个共产党组建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 1953年,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发生分裂
  • 1960年,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分裂的部分回归
  • 1968年,受托派思维影响在法国发生五月风暴
  • 1974年4月21日,托派的工人国际委员会成立
  • 1984年3月,多个毛派政党建立了革命国际主义运动
  • 1990年,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受到改良思想影响
  • 1992年,比利时工人党主导的国际共产主义研讨会成立
  • 1993年,受秘鲁人民战争影响,革命国际主义运动部分成员成立马列主义政党和组织国际会议 (国际通讯),而革命国际主义运动随后停止活动
  • 1994年8月,霍查主义政党成立马列主义政党和组织国际会议 (团结和斗争)
  • 1998年5月22-24日,希腊共产党主导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成立,该组织是规模最大的左翼政治国际组织
  • 2010年10月6日,反修正的革命政党和组织国际协调成立
安道尔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福利高,由于社会发展已经被社民党完成,左派政党的作用没有机会体现

奥地利
奥地利共产党党旗

捷克在奥地利的问题没有解决

充分民主,基督教主义主导,福利高,由于宗教氛围浓厚,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比利时
比利时工人党党旗

充分民主,基督教主义主导,福利高,由于宗教氛围浓厚,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丹麦
丹麦共产党党旗

充分民主,社民主义主导,福利高,由于社会发展已经被社民党完成,左派政党的作用没有机会体现

芬兰
File:SKP logo.svg
芬兰共产党党旗
芬兰共产党(1994)党旗
  • 1899年,芬兰工人党成立
  • 1903年,芬兰工人党更名为芬兰社民党
  • 1905年10月,芬兰社民党组织罢工
  • 1906年普选之前,芬兰社民党为议会外运动组织
  • 1907年,芬兰工会联合会成立,芬兰社民党与工会联系紧密,工会成员也是社民党党员
  • 1916年,国会选举,芬兰社民党得47%选票
  • 1917年,芬兰脱离俄罗斯共和国
  • 1918年,芬兰社民党宣布成立社会主义共和国,但遭到芬兰白军的打击。芬兰社民党遭到巨大打击实力大减,但依旧获得广泛的支持,8月29日,其部分成员流亡俄罗斯成立芬兰共产党
  • 1920年代,受当局打压的芬兰共产党以从芬兰社民党分裂出来的芬兰社会主义工人党和社会主义工人和小农选举组织的身份进行政治活动
  • 1944年,苏联成功要求芬兰取消反共条例后,10月29日,由芬兰共产党、芬兰民主联盟、学术社会主义社会、Suomen Toverikuntien Liitto、社会主义统一党、社会主义学生联盟和芬兰民主青年联盟合并成立芬兰人民民主联盟,确立联合芬兰社民党的左翼,芬兰人民民主联盟成员主要来自芬兰共产党,在成立后的多次选举中芬兰人民民主联盟获得成功并进入政府
  • 1958年,国会选举芬兰人民民主联盟得50席成为第一大党
  • 1960年代中期,芬兰共产党成员增加到4万
  • 1968年1月,受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影响,芬兰共产党内部发生分裂,分成主张独立自主的萨里宁派和亲苏的西尼沙洛派,致使民盟选票从战后初期的23.5%降至目前的10%
  • 1969年,芬兰共产党确立争取通过和平和民主的道路在芬兰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建立工人政权
  • 1978年,芬兰共产党主张“欧洲共产主义”和“历史性妥协”
  • 1984年,芬兰共产党内部出现反对派
  • 1985年10月13日,芬兰共产党内部亲苏反对派被芬兰共产党开除
  • 1987年6月5日,芬兰共产党内部反对派成立芬兰共产党(团结),6月12-14日,芬兰共产党21大确立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致力于消灭私有制,争取实现芬兰特色的社会主义
  • 1988年,不满芬兰共产党(团结)合法登记得成员成立共产主义工人党-争取和平与社会主义
  • 1990年4月,芬兰人民民主联盟、芬兰共产党和芬兰妇女民主联盟合并改组为左翼联盟,芬兰共产党(团结)积极参加左翼联盟
  • 1994年,芬兰共产党(团结)更名为芬兰共产党 (1994年)
  • 2012年,市议会选举,芬兰共产党 (1994年)得9席

Finnish People's Democratic League 充分民主,社民主义主导,福利高,由于社会发展已经被社民党完成,左派政党的作用没有机会体现

法国
法国共产党党旗
  • 1905年,法兰西社会党和法国社会党合并为工人国际法国支部
  • 1914年,工人国际法国支部支持政府一战(前身介绍没有完成)
  • 1918年10月,苏俄革命发生后,随着工人国际法国支部反战派总书记上台,工人国际法国支部开始转向左派
  • 1920年12月,在与共产国际接触后,工人国际法国支部多数派成立法国共产党并吸引了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后开始就发生路线分歧同时反对共产国际的强力指导以及争夺领导法国左翼并因此实力减弱
  • 1924年,法国共产党寻求与其他左派政党合作并进行大罢工和游行的革命运动
  • 1925年,法国共产党支持摩纳哥的反法殖民运动
  • 1927年,由于执行斯大林路线,法国共产党成员减少
  • 1928年,国会选举法国共产党得票率增加
  • 1931年,法国共产党举办了殖民地真相活动
  • 1934年,因德国共产党与德国社民党的不团结导致国会纵火案、纳粹党上台和共产党社民党在德国的被灭亡,因此法国共产党采纳组建反法西斯阵线
  • 1935年,法国共产党成为地方选举后工业城市的主要政党,7月14日,法国共产党参加左翼和工会组织的反法西斯游行示威并一起组建人民阵线 (法国)从而实力大增,9月,法国共产党工人国际法国支部签署共同合作纲领
  • 1936年,法国共产党以各种行动支持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并提供西班牙难民人道主义援助,5月,在西班牙人民阵线西班牙国会选举胜利后的法国国会选举取得优异成绩得72席,6月4日,人民阵线 (法国)获得治权但法国共产党没有进入政府并通过法律承认无产阶级可以有组织地同资本家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
  • 1938年,法国共产党反对慕尼黑协议,10月,人民阵线 (法国)因激进社会党退出而解散
  • 1939年8月,二战爆发,法国共产党因苏德签订合约导致出现路线分歧,9月,法国共产党被政府禁止活动和解散共产党地方政府并转入秘密活动
  • 1940年,法国战败后,法国共产党刚开始以温和方式要求占领军释放政治犯和合法化失败而后反占领武装斗争并积极建立广泛的抵抗运动的国民阵线运动同时同戴高乐保持合作,11月11日,法国共产党组织学生和工人罢工和游行
  • 1941年5月,法国共产党领导10万多名矿罢工,当局警察和占领据开始逮捕法国共产党成员,年底,法国共产党成立武装分支自由射手和法国游击队并成为最主要抵抗军事组织
  • 1943年5月,法国共产党建立的国民阵线运动加入全国抵抗委员会
  • 1944年,领导当地反占领抵抗的法国共产党影响力达到巅峰,包括巴勃罗·毕加索等知名人士加入法国共产党,甚至可以在占领军撤出法国时建立革命政府,战后,7.5万被处决者政党法国共产党进入政府主导经济工业部门国有化
  • 1945年10月,国会选举法国共产党得158席成为国会最大政党
  • 1947年5月,美国为防止法国转向左派指导法国其他政党排挤法国共产党法国共产党随后退出政府并在莫斯科的指导下将工作集中在工会运动上。11月,由于第四共和国糟糕的经济和工人的不满在法国共产党支持下总工会 (法国)领导了3百万工人的大罢工
  • 1951年,国会选举法国共产党成为国会中得票率最高的政党
  • 1956年,国会选举法国共产党得150席再次成为国会最大政党
  • 1958年,法国共产党反对戴高乐成立新的共和国同时与其他左派政党和解,使法国共产党实力大为增加,同时支持非洲反法殖民运动从而获得法国大城市的广泛支持
  • 1962年,法国共产党与中左翼和中间派合作处理殖民地和社会经济问题,部分成功的恢复了因反对极度有人气的戴高乐而失去的影响力
  • 1965年,法国共产党支持左翼总统候选人从而在1967年国会选举中获得73个席位,并依旧维持着国会得票率第二的地位
  • 1968年5月,法国爆发著名的五月风暴,起初法国共产党同情该事件,但因为该运动一半是由托派主义者、毛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领导的左派学生运动;另一半以环保主义者、同性恋者和囚犯权利者的新社会运动,5月3日,法国共产党总书记在一篇文章名为必须暴露的假革命家 中,强烈谴责该次运动的学生领导人(现为绿党成员),并因顾虑社会党会因此威胁戴高乐下台从而让民族主义者得逞,导致法国共产党总工会 (法国)高层并未支援,但法国共产党总工会 (法国)基层组织在学生组织的感染下自发组织起野猫罢工,在社会责任感的倒逼下,法国共产党总工会 (法国)高层进行支援学生运动,5月30日,戴高乐解散国会,法国共产党支持了这个决定
  • 1969年,总统选举中法国共产党放弃支持反共的右翼社会党候选人,中欧事件发生后,法国共产党首次对苏联的行动表达惊讶和不满
  • 1972年,法国共产党更换总书记,并与社会党达成联盟
  • 1973年,国会选举法国共产党得73席
  • 1974年,由1968年成立的革命共产主义青年和国际主义共产党合并为革命共产主义联盟 (法国)成立并开始锐意经营工会组织与工人运动、另类全球化、无证移民权益与反战等社会运动
  • 1976年,法国共产党放弃无产阶级专政得表述并开始靠近意大利共产党的理念
  • 1978年以前,法国共产党一直都是法国社会除右翼以外最大的政党
  • 1981年,法国共产党因在总统选举中支持社会党候选人并使社会党以2%的微弱优势当选而进入政府同时支持女权运动和同性恋现象并限制非法移民
  • 1994年,法国共产党更换总书记后开始温和化但没有止住实力减弱的颓势
  • 1997年,法国共产党加入由社会党领导的复数左翼使得票率回升而进入政府
  • 2001年,法国共产党更换总书记后,工作重心放在寻求广泛的社会团结上导致在国会选举糟糕的成绩
  • 2005年,法国共产党谴责萨科齐政府对劳资谈判骚乱的处理方式并领导了对欧盟成立的条约运动
  • 2009年2月5日,革命共产主义联盟 (法国)解散。10月,法国共产党34大提出公民和进步阵线的呼吁,法国共产党左翼党 (法国)和其他小型左派组织组建左翼阵线 (法国),使法国共产党在国会的力量上升

充分民主,保守主义主导,福利高,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但是法国左倾的风气被很多派别主导,只是法国共产党应二战抗击纳粹获得社会的认可,在地方上保持一定的影响力,战后曾一大段时间在西欧的国家内为最有影响的共产党并在战后到1970年一直都是紧随戴高乐政治集团之后

德国
德国共产党党旗
德国统一社会党党旗
德国的共产党党旗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福利高,由于社会发展已经被社民党完成,左派政党的作用没有机会体现

希腊
希腊共产党党旗

斯科比事件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福利高,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冰岛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福利高,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爱尔兰
爱尔兰共产党(1933)党旗
  • 1896年5月,爱尔兰社会主义俱乐部一派脱离成立爱尔兰共和社会主义党其目标是建立爱尔兰工人共和国
  • 1903年,爱尔兰共和社会主义党内部发生路线分歧一派脱离成立爱尔兰社会主义工人党
  • 1904年,康诺利离开爱尔兰共和社会主义党后,爱尔兰共和社会主义党和爱尔兰社会主义工人党合并为共产主义的爱尔兰社会党
  • 1910年,爱尔兰社会党举行党代会
  • 一战爆发后,爱尔兰社会党停止了活动,但在苏俄革命支持者的支持下恢复活动
  • 1920年,爱尔兰社会党内反对派希望加入共产国际,爱尔兰社会党主席也支持用军事行动来推动工人革命,同时爱尔兰社会党零个派别表示该党是推动爱尔兰独立运动的重要力量,10月,党内左派获得主导权并更名为爱尔兰共产党并认为应该在爱尔兰共和军和爱尔兰市民军中发展成员
  • 1921年1月,爱尔兰共产党成员占领一家医院宣称成立苏维埃,12月,爱尔兰共产党支持反条约的共和党,共和军主要任务加入爱尔兰共产党并组建一只小型红军
  • 1922年,爱尔兰共产党错误认为他们应该为当年的众多革命运动承担起责任
  • 1923年9月,爱尔兰共产党成员成立共产主义的爱尔兰工人联盟,在共产国际的建议下爱尔兰共产党解散
  • 1924年7月,爱尔兰工人联盟为共和军战俘募集资金
  • 1926年,康诺利之子、爱尔兰共产党前成员和其他共产主义者成立爱尔兰工人党并试图取代爱尔兰工人联盟成为共产国际的支部
  • 1927年,康诺利之子领导的爱尔兰工人党解散其成员分别并入爱尔兰工党、爱尔兰工人联盟以及共和大会
  • 1933年,成立于1930年并在1931年被禁止活动的革命工人团体更名为爱尔兰共产党
  • 1934年4月8日,爱尔兰共产党、共和主义者、工会成员以及共和军成员组建共和大会提出三联同盟概念以推动爱尔兰的工人事业:一个社会党、一个准军事力量和一个大联盟
  • 1936年11月,共和大会停止运作
  • 西班牙内战期间,爱尔兰共产党与共产主义的共和大会一起在西班牙支援西班牙共和国政府,但其国内西班牙人民阵线反天主教使得整个爱尔兰社会反共
  • 1941年7月,由于二战加入的问题,发生路线分歧,爱尔兰共产党北爱支部成立北爱尔兰共产党爱尔兰共产党26县支部并入社民主义的工党 (爱尔兰)
  • 1942年10月,北爱尔兰共产党召开了会议
  • 1948年,北爱尔兰共产党和被爱尔兰工党开除的前爱尔兰共产党26县支部成员以爱尔兰工人联盟名义成立
  • 1962年,爱尔兰工人联盟更名为爱尔兰工人党
  • 1965年,北爱尔兰共产党尝试与主要的工会主义者和爱尔兰共和党建立民权运动。12月9日,爱尔兰国际主义者成立
  • 1968年,爱尔兰国际主义者反对比利时国王访问三一学院
  • 1969年,爱尔兰国际主义者更名为爱尔兰共产党(马列)
  • 1970年3月,北爱尔兰共产党爱尔兰工人党合并为爱尔兰共产党并宣称团结和社会主义并成立统一的爱尔兰以结束资本主义制度和建立社会主义并批评英爱协议积极反对新自由主义和欧洲联盟,在冷战时期,爱尔兰共产党以武器支援爱尔兰共和军,并领导在爱尔兰左翼劳工组织的形成中发挥了领导作用。新芬党和共和军左翼一派成立正式新芬党并认为,宗教分化是资本主义的分而治之的行为,相信工人阶级可以团结起来进行阶级斗争,推翻他们的共同统治者,32个县的社会主义共和国是必然的结果(例如印度人民党的莫迪就是利用印度教教徒反对伊斯兰教徒成功巩固自己的地位)
  • 1974年12月8日,正式新芬党激进一派脱离成立爱尔兰共和社会党成立后由于领导人的议案没有获得通过导致该党的执委会失去对爱尔兰共和社会党的控制
  • 1977年1月,正式新芬党更名为新芬工人党并宣布接受爱尔兰工业革命的文件,文件中表示,北爱的持续暴力是将工人阶级引向民族问题并谴责资产阶级没有将国家发展为经济强国并以和平,民主,阶级政治作为政治口号,该口号灵感来源于列宁的和平,面包,土地的口号。新芬工人党爱尔兰共和社会党达成停战协议终止互相袭击的行为
  • 1980年代初,爱尔兰共产党(马列)是爱尔兰学生运动的主要力量。新芬工人党是少数几个反对共和党政治暴力的组织,被评论家指责为爱尔兰联合主义
  • 1982年,新芬工人党更名为工人党 (爱尔兰)
  • 2003年,爱尔兰共产党(马列)解散
  • 2021年1月,爱尔兰共产党开除其有康利诺青年运动身份的成员后,康利诺青年运动放弃支持爱尔兰共产党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福利高,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新芬党较为有名

意大利
意大利共产党党旗
意大利共产党党旗
意大利重建共产党党旗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福利高,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意大利共产党曾为为西欧人数最多共产主义政党

列支敦士登

充分民主,保守主义主导,福利好,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卢森堡
卢森堡共产党党旗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福利高,由于社会发展已经被社民党完成,左派政党的作用没有机会体现

摩纳哥

充分民主,民族主义主导,君主立宪,还不知道该国体制和政治为什么中左左翼那么少

荷兰
荷兰共产党党旗
荷兰新共产党党旗
  • 1860年代,荷兰开始出现社会主义运动。第一国际的和荷兰首个工会的建立为荷兰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帮助。
  • 1871年,为了对抗第一国际中荷兰人的影响,当地的自由主义者和新教徒建立了第一个全国性总工会,然而第一国际中的荷兰人加入了这个全国总工会使工会变得运动起来
  • 1978年,在威廉·安西格的领导下成立了工会的政治分支社会民主协会,该协会在大城市有分支
  • 1893年,社会民主协会使用非常手段达到目的遭到法院取缔而更名为社会主义者同盟
  • 1894年8月26日,为了防止无政府主义者影响社会主义者同盟彼得·耶勒斯·特勒斯特拉派成立了社会民主工党,成立初期影响远不如社会主义者同盟,并接受德国社民党的援助
  • 1897年,国会选举中社会民主工党得2席并进入政府
  • 1900年,社会民主工人党党首访问柏林并得到资金援助成立人民报,社会主义者同盟并入社会民主工党
  • 1901年,国会选举中社会民主工人党得6席,并开始整合荷兰的社会主义运动
  • 1903年1月,荷兰码头工会工人组织了罢工,为了协调运动,铁路工会工人同时也进行了罢工,资方立即解雇了罢工的工人,由于资方多年来对工会以及工人的压迫,导致罢工运动升级,而后资方不得不答应了工人们的要求,然而,刚开始社会民主工党支持罢工,希望它能引发社会主义革命。但是,由于对政府立法的反应,包括党首在内的温和派领导反对罢工。这在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温和的修正主义者之间引起了争议。
  • 1907年,社会民主工党正统马克思主义派创立了《论坛报》,该报抨击了社会民主工党的修正主义者的领导,并要求无产阶级革命。
  • 1909年2月14日,社会民主工党开除了党内正统马克思主义派。3月14日,被开除的派别成立了正统马克思主义社会民主党也就是荷兰共产党的前身。由于同年的国会选举,社会民主工党的自由主义盟友惨败,社会民主工党不得不从事议会外的运动,该党最初策略是大罢工以实现普选,但是害怕资方解雇转而进行温和的请愿运动,在此期间社会民主工党的女性政治权力是没有的,这在社会民主工党产生了分歧,最后成立妇女部门并组建妇女的工会
  • 1910年代,社会民主工党与社会民主党就一战的问题分歧很大
  • 1918年5月,社会民主党左派创办了国际报,并将社会民主党的四个反对派团结起来达成反对议会路线,7月,国会选举社会民主党受苏俄革命影响大量工人阶级开始支持社会民主党有不少自由社会主义组织加入得影响社会民主党得2席,11月,受德国革命和布鲁塞尔士兵苏维埃的发展影响,荷兰也受到波及。同月10日,社会民主党要求组建士兵工人苏维埃,以组建一个受欢迎的政府。同月17日,在社会民主党全国大会上改称荷兰共产党以强调其工人阶级的身份。
  • 1919年4月,荷兰共产党加入共产国际。
  • 1921年9月,荷兰共产党左派分离并成立荷兰共产主义工人党
  • 1922年,国会选举荷兰共产党得2席
  • 1925年,受苏联影响,荷兰共产党一派成立革命社会主义联盟
  • 1926年,被开除的荷兰共产党成员建立荷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
  • 1927年,地方选举荷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成绩远好于荷兰共产党成绩
  • 1929年,革命社会主义联盟与社会党合并为革命社会主义党,国会选举中荷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荷兰共产党各得1席
  • 1930年3月荷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并入荷兰共产党,7月荷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正式并入荷兰共产党
  • 1932年3月28日,社会民主工党一派因刊物问题被开除出党
  • 1933年,国会选举革命社会主义党因支持士兵政变得1席、荷兰共产党得4席
  • 1935年,革命社会主义党与独立社会主义党合并为革命社会主义工人党
  • 1940年5月14日,荷兰投降前一天革命社会主义工人党改组为荷兰首个地下军事抵抗组织马列卢森堡阵线,同月15日,荷兰共产党组织地下抵抗运动,同年7月,纳粹取缔荷兰共产党
  • 1941年2月,马列卢森堡阵线和荷兰共产党发动对纳粹的罢工,4月,马列卢森堡阵线被纳粹打击
  • 1946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荷兰共产党领导工人运动,进行反法西斯斗争,力量发展较快,国会选举荷兰共产党获10.6%的选票得10席,成为首都阿姆斯特丹最大的党
  • 1957年,美国政府特工策划分裂荷兰共产党一派成立社会工党
  • 1959年,国会选举荷兰共产党比上届减少3席,并开始受到荷兰政府的孤立
  • 1964年,受中苏影响,荷兰共产党强调独立自主其中一派内部成立荷兰共产主义统一运动
  • 1966年,荷兰共产主义统一运动成立青年共产主义同盟
  • 1970年1月,荷兰共产主义统一运动更名为马列中心并吸收大量青年成员
  • 1971年10月22日,荷兰共产党一派成立毛派荷兰共产党/马列
  • 1972年,国会选举荷兰共产党得7席,力量有所回升,荷兰共产党/马列更名为社会党 (荷兰)
  • 1977年,由大城市学生和在1976年被荷兰共产主义统一运动(马列)开除的成员成立马列主义者团体/红色黎明
  • 1979年,马列主义者团体/红色黎明领导了鹿特丹港口罢工
  • 1982年,荷兰共产党为了应对修正主义成立性别平等委员会,党的领导决定奉行欧洲共产主义。1984年通过政治纲领,这也是荷共第一个纲领,确定党的目标是通过民主道路,实现“民主、人道、进步、爱好和平和自由的荷兰社会主义。”规定荷共的理论基础除马克思主义外,还包括“男女平等主义”。
  • 1984年,荷兰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放弃民主集中制和马列后,其中一派成立荷兰共产主义同盟
  • 1985年,荷兰共产主义团结运动(马列)并入荷兰共产党
  • 1986年,荷兰共产党参加民主德国40周年国庆
  • 1989年,荷兰共产党与三个左翼小党合并为绿色左派
  • 1991年6月,荷兰共产党宣布解散,社会党 (荷兰)改制
  • 1992年,不愿解散的荷兰共产党部分成员和荷兰共产主义同盟合并成立荷兰新共产党
  • 1999年,荷兰新共产党地方支部成立联合共产党 (荷兰)并在当地有地方议员
  • 2003年,荷兰新共产党成立青年组织
  • 荷兰共产党受到来自政府特工的渗透

充分民主,基督教主义主导,福利高,由于社会发展已经被社民党完成,左派政党的作用没有机会体现

挪威
挪威共产党党旗
  • 1887年,在阿伦达尔工党 (挪威)成立,并从成立开始拥有多个出版物
  • 1903年,国会选举工党 (挪威)得5席
  • 1918年,工党 (挪威)加入共产国际
  • 1919年,工党 (挪威)反对加入共产国际一派成立挪威社会民主工党
  • 1923年11月,因苏俄的芬兰驯鹿计划,工党 (挪威)退出共产国际,其中一派成立挪威共产党
  • 1924年,国会选举挪威共产党得6席,但部分成员因工会政策退出挪威共产党
  • 1926年,挪威共产党部分成员加入工人阶级统一党并参加了国会选举得3席
  • 1927年,部分成员因工人阶级统一党退出挪威共产党,因左翼知识分子得加入挪威共产党偏向极左
  • 1930年代初,挪威共产党失去在国内影响力
  • 1939年,挪威共产党因支持苏德的协议陷入政治危机
  • 1940年4月9日,德国入侵挪威,挪威北部的挪威共产党积极组织抵抗活动,8月,殖民当局禁止挪威共产党活动并转为地下活动
  • 1941年12月31日,挪威共产党举行秘密会议并确立积极抵抗政策,很快挪威共产党成为抵抗运动的主要力量
  • 1945年,国会选举挪威共产党得11席并进入内阁,其中一位部长成为挪威首位女性部长
  • 1968年,因捷克斯洛伐克问题,挪威共产党势力大减
  • 1973年,因参与社会主义人民党和其他左翼组织组成的社会主义选举联盟在国会选举得1席,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得激进思想和分裂自工党得社会主义人民党得青年组织激进化影响成立工人共产党 (挪威)并确立推广该组织的影响力,通过其群众组织红色选举联盟参加选举
  • 1975年,挪威共产党会议后,挪威共产党并入社会主义左翼党一派加入社会主义左翼党
  • 1980年代初,社会主义左翼党的青年组织中的两派成立国际社会主义者(挪威)
  • 1981年11月,其他托派加入国际社会主义者(挪威)并确立组织各种罢工抗议活动
  • 1985年,受苏联总书记影响挪威共产党转向欧洲共产主义
  • 2003年,挪威共产党地方议会选举得3席
  • 2007年3月7日,工人共产党 (挪威)红色选举联盟合并为红党 (挪威)
  • 2008年,从挪威共产党分离的共青团更名为青年共产主义者在挪威,1月13日,国际社会主义者(挪威)并入红党 (挪威)

未完成 充分民主,社民主义主导,福利高,由于社会发展已经被社民党完成,左派政党的作用没有机会体现

葡萄牙
葡萄牙共产党党旗
  • 1918年,葡萄牙工人运动因一战发生经济危机和失业率上升而迅猛爆发
  • 1919年4月27日,受苏俄革命影响,1875年成立的葡萄牙社会党左翼成立葡萄牙强大联盟其目标是促进社会主义和革命思想,组织和发展工人运动,同年9月,工人运动成立了首个葡萄牙全国总工会即劳动总联合会,同年,葡萄牙强大联盟在几次工会大会上讨论认为葡萄牙工人需要革命的先锋队
  • 1921年3月6日,葡萄牙共产党因此成立,并成立青年分支,同年10月,葡萄牙共产党创办党报
  • 1923年11月,葡萄牙共产党一大召开
  • 1926年5月28日,在葡萄牙共产党二大前葡萄牙发生军事政变,葡萄牙共产党被取缔
  • 1929年,葡萄牙共产党转入地下活动的同时影响力扩大
  • 1933年,军事强人萨拉查上台后,镇压力度加强,葡萄牙共产党成员被大量抓捕和处决
  • 1936年,葡萄牙共产党领导了海军起义
  • 1938年,共产国际将葡萄牙共产党除名
  • 1940年11月,葡萄牙开始释放葡萄牙共产党成员
  • 1943年,葡萄牙共产党三大认为该党与希望结束独裁统治的所有人民团结起来以及在葡萄牙军队中提高该党的影响力,同年12月,葡萄牙共产党建立民族反法西斯统一运动
  • 1944年,葡萄牙共产党领导了受纳粹影响普遍的粮食短缺生活水平下降的罢工
  • 1945年10月,葡萄牙共产党建立民主统一运动
  • 1946年7月,葡萄牙共产党四大指出,大规模的人民斗争是推翻政权的唯一途径,提出有助于该党领导人民运动的政策
  • 1948年,民主统一运动阵线被列为非法
  • 1951年,在为民主斗争时葡萄牙共产党成员被政府殴打
  • 1954年,葡萄牙共产党成员卡塔琳娜被政府一名中尉谋杀使其成为该党为农民争取更好的生活条件而进行的斗争的烈士。康乃馨革命后,葡萄牙共产党在她的家乡卡塔琳娜建了一座纪念碑
  • 1957年9月,葡萄牙共产党五大指出支持殖民地解放运动
  • 1958年,葡萄牙共产党支持的总统候选人被政府暗杀
  • 1961年,殖民地解放运动导致本土的社会动荡
  • 1962年,政府取消了部分大学生学籍,同年3月24日,葡萄牙共产党领导学生罢学游行示威
  • 1964年1月,葡萄牙共产党一派成立葡萄牙马列委员会
  • 1965年,葡萄牙共产党六大指出任务在民族和民主革命成为民主运动中重要影响,包含八个政治目标,经济中的垄断终结、土地改革和土地重新分配的需要、获得文化和教育机会的民主化,党认为使葡萄牙成为完全民主的国家必不可少的政策,葡萄牙马列委员会成员被抓捕
  • 1968年,葡萄牙马列委员会与其他组织合并为葡萄牙马列共产主义组织
  • 1970年,葡萄牙共产党军事分支发动了一次攻击,破坏了政府向非洲军队运送物资。葡萄牙马列共产主义组织更名为葡萄牙共产党(马列),但1975年再次改回葡萄牙马列委员会。无产阶级革命党成立
  • 1971年,无产阶级革命党进行首次武装行动
  • 1972年8月,葡萄牙共产党军事分支主要袭击包括对政治警察学校的袭击,PIDE的袭击,破坏坦科斯空军基地、美国大使馆文化中心的以及奥埃拉斯的北约区域司令部
  • 1972年,葡萄牙共产党成立共产主义学生联盟
  • 1974年4月25日,爆发了康乃馨革命,27日,政治犯被释放,在葡萄牙共产党推动下开始了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同时保证全国总工会的内部团结。10月,支持重建党委员会(马列)、革命马列联合和革命共产主义组织(马列)组成人民民主联盟
  • 1975年1月31日,托派的工人革命党成立。3月11日,葡萄牙共产党军事分支挫败了右翼军事力量发动的一次政变企图,这导致葡萄牙社会运动转向左翼。同时,葡萄牙共产党支持土地集体化的土地改革,受此影响大量农民参加了合作社。12月,马列共产主义组织和马列委员会和重建共产党组织(马列)合并为共产党(重建)。无产阶级革命党建立无产阶级学校以取代资产阶级学校。国会选举中人民民主联盟得1席
  • 1976年4月2日,在葡萄牙共产党的支持下,批准了新的民主宪法,其中包括对“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的多次提及
  • 1978年,托派的工人革命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联盟合并为革命社会党 (葡萄牙)
  • 1979年12月,国会选举葡萄牙共产党得47席
  • 1982年,地方选举葡萄牙共产党赢得55个市政的执政权
  • 1986年,葡萄牙共产党举行非常大会,决定支持社会党总统候选人,使苏亚雷斯以微弱优势当选总统
  • 1990年5月,葡萄牙共产党举行非常大会,决定保留该党的“革命性的社会主义方式”,与世界上许多其他共产党的做法保持一致,并保持其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方针,社会主义阵营影响了独特的历史经验,劳工运动的数项社会变革和数项成就
  • 1991年,人民民主联盟进入葡萄牙共产党得选举名单中
  • 1995年,1992年更名为民主进步共产党人党的共产党(重建)并入葡萄牙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联盟
  • 1999年,革命社会党 (葡萄牙)、毛派的人民民主联盟和政治21组建了左翼集团
  • 2000年,由1983年成立的左派革命阵线一派成立托派的社会主义替代运动,该党指出反对资本主义剥削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权为了工人权力而对人类的压迫,确保向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过渡
  • 2002年11月,右翼政府对劳动法进行了几项修改后,在葡萄牙共产党领导下引发了多年以来的首次大罢工
  • 2007年,葡萄牙共产党前领导人阿尔瓦罗·库尼亚尔被评为葡萄牙十大伟人之一
  • 2013年,更名为革命社会主义政治协会的革命社会党 (葡萄牙)解散

充分民主,两党主导,南欧模式,贫困依旧也有,左派口碑好,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有大量的小型共产组织

圣马力诺
圣马力诺共产党党旗
圣马力诺重建共产党党旗
圣马力诺联合左派党旗

充分民主,两党主导,福利好,左翼口碑好,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西班牙
西班牙共产党党旗
File:Psucviu.PNG
现存加泰罗尼亚统一社会党党旗

充分民主,两党主导,南欧模式,贫困依旧也有,左派口碑好,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有大量的小型而且区域型共产组织

瑞典
File:Left Party (Sweden) logo.svg
瑞典共产党党旗
瑞典共产党(1970)党旗

瑞典党旗有疑问

充分民主,社民主义主导,福利好,由于社会发展已经被社民党完成,左派政党的作用没有机会体现

瑞士
瑞士劳动党党旗

充分民主,基督教主义主导,福利好,由于社会发展已经被社民党完成,左派政党的作用没有机会体现

英国
大不列颠共产党党旗
不列颠共产党党旗
  • 1880年,马克思思想在英国开始形成
  • 1881年6月7日,由基金团体和个人成立社会民主联合会(英国)确立代表议会中的劳工运动并要求非废除每周工作48小时,废除童工,强制免费和世俗教育,妇女平等以及生产资料的国有化
  • 1884年12月23日,社会民主联合会(英国)发生内部分歧,反对海登曼的一派成立社会主义联盟
  • 1885年,因经济萧条社会民主联合会(英国)参与游行活动
  • 1887年5月29日,无政府主义者主导了社会主义联盟,11月13日,发生抗议活动社会民主联合会(英国)影响力大增
  • 1890年,社会民主联合会(英国)内部因不满议会路线而轻视工会运动而分裂
  • 1900年2月27日,社会民主联合会(英国)议员与独立工党组建联合议会党团
  • 1911年,英国社会党成立
  • 1916年,英国社会党内部反战力量主导该党
  • 1917年,英国社会党与其他左翼政党谈判商议合并
  • 1920年7月31日,在第三国际支持下,由多个小型马克思组织英国社会党、社会主义工党的共产主义联合团体、南威尔士社会主义团体和苏格兰共产主义工党合并为大不列颠共产党
  • 1921年,共产党第三国际英国支部西尔维娅潘克赫斯特派多数和苏格兰共产主义工党合并并重建大不列颠共产党并参与红色克莱德运动并在列宁要求下与工会和工党合作
  • 1926年,因薪水严重偏低发生矿厂工人总罢工,之后大部分矿工加入大不列颠共产党大不列颠共产党积极发展工会运动
  • 1932年,大不列颠共产党成员成立托派的共产主义同盟
  • 1935年,大不列颠共产党反对当局对德国意大利的绥靖政策
  • 1939年8月23日,因反对当局战争态度而谴责和发起罢工
  • 二战期间,泽西共产党领导了泽西民主运动的抵抗占领者的组织
  • 1946年,国会选举大不列颠共产党得2席,并在以后势力大增
  • 1947年,托派的工人革命党 (英国)成立
  • 1950年,托派的社会主义工人党 (英国)成立
  • 1956年,大不列颠共产党因匈牙利事件修改了党内对社会主义路线使得势力减弱
  • 1964年,中左政党执政政策偏右,大不列颠共产党未能进行抨击导致势力减弱
  • 1965年,不列颠和爱尔兰共产主义组织成立
  • 1968年,因匈牙利和反对崇拜主义以及中苏分歧原因,大不列颠共产党一派成立不列颠共产党(马列),确立反对修正主义、反欧盟立场
  • 1972年,国会选举泽西共产党得1席
  • 1974年,中左政党执政并向右派政党妥协,大不列颠共产党再次未能进行反对行动
  • 1977年7月15日,大不列颠共产党Sid French一派成立不列颠新共产党,确立反对修正主义、反欧盟立场
  • 1988年,大不列颠共产党反对欧洲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一派成立不列颠共产党不列颠新共产党内部批评戈尔巴乔夫
  • 1991年,大不列颠共产党欧洲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层解散该党
  • 1992年,不列颠新共产党参加左派的国际会议,1月,原大不列颠共产党苏格兰地区成员成立苏格兰共产党并支持苏格兰社会党及苏格兰独立
  • 2000年,不列颠新共产党因工党伦敦选举导致分裂
  • 2009年,不列颠共产党参与欧洲议会选举
  • 2013年,不列颠共产党反对当局的紧缩政策
  • 2017年,不列颠共产党开始支持科尔宾领导下的工党
  • 大不列颠共产党不列颠共产党受到来自政府特工的渗透

充分民主,精英保守主义主导,福利好,由于福利发展已经被工党完善,左派政党的作用有机会体现但几率不明

梵蒂冈

限制民主,基督教主义主导,社会很小,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东欧

阿尔巴尼亚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主导,社民党是曾经的共产主义政党

白俄罗斯
白俄罗斯共产党党旗

Komfarband of Bielorussia and Lithuania、Belarusian Peasants' and Workers' Union,其他完成 优势民主,由政治强人控制

波黑
波黑共产党党旗

充分民主,保守主义主导,由伊斯兰成分

保加利亚
保加利亚共产党党旗

优势民主,靠近保守主义的左右两党主导

克罗地亚
克罗地亚共产党党旗
File:Srp-logo.png
克罗地亚社会主义工人党党旗

充分民主,基督教民主主义主导,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克罗地亚是南斯拉夫地区工业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并且工人阶级也是最多的

捷克
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党旗
捷克和摩拉维亚共产党党旗

社民党左派变共前没完成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主导,福利高,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在去工业化地区、中小城市以及年龄大的支持度高

爱沙尼亚
爱沙尼亚共产党党旗

充分民主,自由主义主导,爱沙尼亚的民族性比拉脱维亚的弱,但反俄

匈牙利
匈牙利共产党党旗
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党旗
File:Hungarian Workers' Party logo.png
匈牙利工人党党旗

优势民主,基督教民主主义主导

拉脱维亚
拉脱维亚共产党党旗
File:Socialist Party of Latvia logo.png
拉脱维亚社会党党旗

充分民主,不固定,反俄,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立陶宛
立陶宛共产党党旗
File:Socialist People's Front (Lithuania) logo.png
立陶宛社会主义人民阵线党旗

充分民主,反俄,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北马其顿
马其顿共产党党旗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主导,是否要写马其顿内部革命组织的前半部?

马耳他
File:Communist Party of Malta logo.png
马耳他共产党党旗
  • 1920年代,马耳他就存在小型共产主义组织
  • 1933年,因造船厂工人和知识分子拥有马克思主义书籍遭到煽动性审判使得当地的共产主义发展受挫
  • 1969年,马耳他共产党秘密成立后,工党 (马耳他)左翼民族解放派脱离了工党
  • 1971年,右翼政府下台后,马耳他共产党合法化并领导了抗议和集会以纪念工人阶级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 1987年,马耳他共产党参加国会选举但失败了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主导,国家较小

摩尔多瓦
摩尔达维亚共产党党旗
摩尔多瓦共和国共产党人党党旗
File:Pridnestrovie Communist Party flag.png
德涅斯特河沿岸的共产党党旗

充分民主,政局内乱严重

黑山
黑山共产党党旗
黑山南斯拉夫共产党党旗

充分民主,社民主义主导

波兰
波兰工人党党旗
波兰统一工人党党旗
波兰共产党(2002)党旗
  • 1890年,奥地利社会民主工人党地方分支脱离成立波兰加利西亚社会民主党
  • 1892年,波兰社会党成立
  • 1893年,波兰社会党中的波兰工人工会和第二无产阶级联盟因波兰民族路线分歧根据国际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纲领脱离并成立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并在1898年成为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地方支部,8月,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波兰社会党分歧加深
  • 1899年,立陶宛工人工会并入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波兰加利西亚社会民主党一派脱离成立乌克兰社会民主党
  • 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代会上,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地方支部非常关注党内自治权和民族自决权
  • 1904年下半年,由于经济不景气,波兰发生工人罢工,波兰加利西亚社会民主党与波兰社会党加强了合作
  • 1905年1月28日,因反对日俄战争在波兰社会主义党与波兰王国与立陶宛社会民主党领导下,波兰发生大罢工,2月,学生加入示威活动
  • 1906年,波兰社会党一派因路线分歧发生分裂为波兰社会党-左派其主要目标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波兰并可能成为某些国际共产主义国家的成员,但随着俄国大起义的失败、波兰王国起义的失败波兰社会党-左派影响力下降
  • 1914年8月2日,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华沙委员会召集所有革命派别开会并强烈谴责帝国主义导致的一战以及支持工人掌权11月,1897年在俄国成立的崩得在波兰的地方分支(General Jewish Labour Bund in Poland)与总部的联系变得越来越困难,崩得任命了一个委员会以主持波兰地方分支的活动。6月,波兰加利西亚社会民主党一派脱离成立波兰加利西亚社会民主党并成为当地最大犹太工人组织
  • 1917年2月,苏俄革命后,苏俄政府认可波兰拥有自决权12月,崩得在波兰的地方分支脱离并独立
  • 1918年12月16日,为了统一工人的革命运动,波兰王国和立陶宛社会民主党波兰社会党左派脱离成立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并组织了工人委员会以支持工人阶级的支持
  • 1919年,因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反对波苏战争被当局禁止活动并秘密活动
  • 1920年,波兰社会党左派并入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使得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在国会拥有席位,4月,加利西亚犹太社民党并入崩得在波兰的地方分支并召开1大
  • 1922年1月,因路线分歧崩得在波兰的地方分支一派脱离成立波兰犹太共产主义工人崩得(Jewish Communist Labour Bund in Poland)并取得工会的领导权,9月,与波兰共产党会谈合并,11月,国会选举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得2席
  • 1923年,波兰犹太共产主义工人崩得并入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8月,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2大决定将党纲马列化
  • 1924年,在共产国际会议上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支持托洛茨基和布兰德勒
  • 1925年,波兰共产主义工人党3大后更名为波兰共产党其政治纲领是推翻地主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波兰,并采取与苏共在法国德国保加利亚相反的政策,继续延续与波兰社会党合作的统一战线
  • 1926年5月,因波兰共产党支持约瑟夫·毕苏斯基以经济大萧条为由发动政变并支援其行动而发生路线分歧
  • 1928年,国会选举波兰共产党得5席
  • 1929年,波兰共产党少数派在共产国际支持下取得领导权
  • 1930年,波兰发生经济大萧条,波兰共产党发生新得路线分歧
  • 1935年,波兰共产党克服宗派主义倾向并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工人和农民阵线
  • 1936年,波兰共产党参加了支援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行动
  • 1938年7月,在共产国际关于民族主义派控制了波兰共产党的建议下波兰共产党宣布解散
  • 1942年1月5日,波兰工人党成立其纲领号召一切波兰爱国力量团结在反法西斯人民战线周围,同德国占领者进行武装斗争,把民族解放斗争同劳动群众的社会解放结合起来并建立人民近卫军
  • 1943年2月,波兰工人党与流亡政府进行尝试性合作,11月,波兰工人党与波兰社会党左派、农民党、民主党和其它激进组织的代表秘密成立全国民族代表会议,结成了反法西斯的民族阵线,12月,波兰流亡政府遭到盟国的抛弃
  • 1944年6月,波兰爱国联盟承认全国民族代表会议,7月,波兰工人党组建了作为临时政府的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7月30日,波兰流亡政府成员前往苏联访问以讨论联合政府问题但拒绝了临时政府提出授予总理及4个部长职位给流亡政府条件,流亡政府返回伦敦后提出了自己的联合政府方案但被波兰工人党拒绝,同时波兰人民军在华沙以南的维斯杜拉左岸建立桥头堡并与占领军发生激烈交火,8月,波兰流亡政府发动起义赶在占领军撤离后苏联武装力量到来前光复华沙但行动因为时间没有算准起义失败并投降,华沙遭到大规模破坏,9月,波兰人民军以及苏联游击队撤往苏联边境,临时政府出台土地改革使得大量农民受益,12月31日,波兰临时政府最终建立
  • 1945年1月12日,波兰人民军恢复攻势和苏联红军一起攻入和解放华沙,5月3日,波兰人民军配合苏联红军参加了柏林战役,6月,在其他盟国要求进行普选的条件下,波兰临时政府被盟国以及流亡政府前总理广泛承认,波兰工人党召开1大,强调波兰的目标是逐步地、循序渐进地建设社会主义,并制订了国家恢复和发展的三年计划,7月5日,美英不在承认波兰流亡政府,11月,波兰工人党籍领土部部长哥穆尔卡与苏联就德国地区工业设施在会议上进行了争夺,并在之后两年建设住房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
  • 1946年6月,在盟国的要求下波兰政府进行公投使得波兰工人党的政治立场得到强化,4月,民族团结政府设立民兵组织
  • 1947年,国会选举由波兰工人党领导的民族团结阵线利用所属的巨量成员和所属的工人群众政治组织力量得394席,民族团结政府在1945年大赦之后再次大赦了其他民间武装
  • 1948年8月,波兰工人党波兰社会主义路线派领导人哥穆尔卡失去对党的控制,12月15日,波兰工人党波兰社会党得左派合并为波兰统一工人党表示主要目标是寻求改善无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向所有人提供教育和医疗保健,建立集中的计划经济建设重工业,使所有机构国有化,并通过维持一支强大的武装部队来提供内部或外部安全,同时容忍私有财产和自由市场的功能
  • 1956年,苏共20大后发生路线分歧,6月,由于工作环境和税赋问题发生波兹南工人游行事件,波兰统一工人党因行政不专业而采用武力方式解决导致匈牙利同年也发生相同事件,这个事件后支持社会主义自由化派别取得波兰统一工人党得领导权
  • 1970年,因商品价格上涨导致游行再次发生波兰统一工人党因行政不专业而采用武力方式解决,12月,在造船厂工人游行后政局趋于缓和
  • 1976年6月,因商品价格再次上涨导致游行再次发生波兰统一工人党因行政不专业而采用武力方式解决
  • 1970年代末,因石油危机爆发经济动荡波兰统一工人党承诺进行经济改革,并制定以实现工业现代化和增加消费品可行性的计划,这主要是通过外国贷款实现,波兰统一工人党领导人爱德华·吉列克与西方政客的关系良好,尤其是法国的瓦莱里·吉斯卡·德斯塔因和联邦德国的赫尔穆特·施密特,是他争取到西方的贷款
  • 1980年,因高昂的外债、粮食短缺和过时的工业基础迫使波兰统一工人党进行了新一轮的经济改革,9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主张与天主教和工会反对派合作
  • 1981年,波兰统一工人党通过政策抑制工会反对派
  • 1988年12月,在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的建议下波兰统一工人党同政党团结工联的领导人进行会谈
  • 1989年,国会选举波兰统一工人党占下议院65%的席位,波兰统一工人党总统候选人当选,波兰统一工人党总统未能说服由美国中央情报局直接资金和政治技术资助的波兰政党团结工联
  • 1990年7月7日,部分波兰统一工人党前成员成立波兰共产主义者联盟“无产阶级”
  • 1991年,波兰共产主义者联盟“无产阶级”加入政党联盟民主左派联盟
  • 1997年,波兰共产主义者联盟“无产阶级”又退出了民主左派联盟
  • 2000年5月22日,波兰共产主义者联盟“无产阶级”被当局利用反共法取缔并秘密进行活动
  • 2002年7月,波兰共产主义者联盟“无产阶级”成员成立波兰共产党 (2002年)
  • 2010年,波兰共产党 (2002年)支持民主左派联盟总统候选人
  • 2011年,国会选举波兰共产党 (2002年)个别成员以民主左派联盟身份进入国会
  • 2015年,波兰共产党 (2002年)呼吁抵制国会选举并加入波兰左翼
  • 2018年,希腊共产党比利时共产党英国共产党在波兰大使馆组织了游行示威以支持被讼诉骚扰的波兰共产党 (2002年)

充分民主,保守主义主导,福利不高因反俄氛围社会普遍喜欢保守主义,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共产党及其前身和工人党没弄

罗马尼亚
罗马尼亚共产党党旗
罗马尼亚耕种者阵线党旗
  • 1834年,罗马尼亚贵族依据法国作家傅里叶的设想在布加勒斯特北部建立空想社会主义基地但两年后失败了
  • 1870年代,社会主义思想在罗马尼亚再度流行
  • 1893年,各激进团体联合为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工人党并多次参加第二国际大会
  • 1899年4月,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工人党发生分裂实力下降,其中改革一派加入国家自由党,激进派成立罗马尼亚社会主义联盟
  • 1905年,罗马尼亚社会主义联盟实力恢复并与布加勒斯特工会运动保持密切合作并成为工会运动的政治分支
  • 1910年2月,罗马尼亚社会主义联盟改组为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并宣布反战从而被当局禁止活动而转入秘密活动
  • 1916年,因怀疑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支持德国再度被当局镇压而在占领区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在德国盟友的帮助下发展较好
  • 1917年2月,苏俄革命后随着当局处决和迫害加深,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成员转移到罗马尼亚难民中心敖德萨活动并谴责当局和占领者的屈辱性和平
  • 1918年11月,一战结束后,面对占领者签字投降和激进的工人运动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合法化。特兰西瓦尼亚社会党因奥匈帝国分裂而在罗马尼亚活动。12月11日,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改组为罗马尼亚社会党,12月26日,当局镇压游行逮捕罗马尼亚社会党成员但最后同意了罗马尼亚社会党的要求
  • 1919年5月,罗马尼亚社会党与前奥匈帝国的特兰西瓦尼亚、巴纳特和布科维纳的社会民主组织合并,国会选举罗马尼亚社会党得7席
  • 1920年,罗马尼亚社会党宣布致力于无产阶级专政后领导了大罢工,原奥匈帝国地方支部则支持激进派,国会选举罗马尼亚社会党得21席,10月,罗马尼亚社会党对苏俄进行访问
  • 1921年1月30日,罗马尼亚社会党代会上多数人支持激进路线,5月8日,罗马尼亚社会党多数亲布尔什维克派将罗马尼亚社会党改组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少数派离开,当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成员遭到当局逮捕,12日,当局非法逮捕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成员并转入秘密活动,同时受到工业少工人少农民多没有影响到知识分子以及少数民族党员较多都影响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的实力,导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无法派国内成员参加共产国际的会议
  • 1922年,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党更名为罗马尼亚共产党
  • 1924年,当局取缔罗马尼亚共产党使得实力更弱
  • 1928年,共产国际与罗马尼亚共产党失去了联络
  • 1929年,罗马尼亚大萧条后,罗马尼亚共产党领导了几次工人罢工并取得成功。当地得共产党成员和国际主义社民党成员成立罗马尼亚乌克兰工人党并表示争取工人和少数民族权利并与乌克兰合并并与工人农民阵线合作但在30年代遭到当局禁止活动
  • 1920年代,虽然罗马尼亚共产党成员被逮捕或是在苏俄,依旧通过农民工人集团等各种身份参与政治活动
  • 1931年,罗马尼亚共产党莫斯科派领导罗马尼亚共产党并健全了组织
  • 1934年,罗马尼亚共产党没有接受斯大林的建议,并与耕种者阵线、匈牙利人民联盟和社会主义农民党组成选举联盟,同时创建与知识分子的统一战线但在之后遭到取缔。罗马尼亚乌克兰工人党解散
  • 1936年,随着罗马尼亚共产党成员被判刑进入快速衰退期
  • 1939年,罗马尼亚共产党再次中断与共产国际的联系,共产国际建议罗马尼亚共产党加入独裁当局设立的合法组织民族复兴阵线但罗马尼亚共产党没有答应
  • 1940年,随着独裁当局上台,罗马尼亚共产党与社会民主党、全国农民党和全国自由党合作,罗马尼亚共产党试图建立武装组织但被很快逮捕和处决
  • 1944年以前,罗马尼亚共产党监狱派和监狱外的派系发生路线分歧并抗议割让领土给匈牙利
  • 1944年3月,撤退的德国占领军处决了罗马尼亚共产党成员,6月,罗马尼亚共产党提议建立国家民主集团以安排罗马尼亚退出占领者的合作但遭到国家农民党因以美英合作的谈判拖延,8月23日,[罗马尼亚共产党]]联合罗马尼亚国王推翻独裁当局并进入政府,10月8日,国家民主集团在罗马尼亚共产党倡议下解散并和社会民主、普洛夫人阵线、米哈伊社会主义农民党、匈牙利人民联盟和康斯坦丁内斯库的爱国者联盟组建人民民主阵线以参加选举
  • 1945年3月6日,在苏联以支持罗马尼亚取得特兰西瓦尼亚主权的条件下,罗马尼亚共产党获得治权并开始土地改革和战争罪审判
  • 1946年8月,为了应对罗马尼亚货币的贬值,罗马尼亚共产党实施了货币改革作为稳定措施
  • 1947年12月,谴责马歇尔计划,罗马尼亚国会废除君主制并宣布罗马尼亚成为社会主义国家
  • 1948年,罗马尼亚共产党和罗马尼亚社会民主党合并为罗马尼亚工人党,6月11日,开始实行国有化和计划经济
  • 1945年,罗马尼亚共产党监狱派、莫斯科派联合扳倒党内的书记派
  • 1950年,罗马尼亚共产党格奥尔基·乔治乌-德治派取得领导权,并报告说无产阶级在党内占64%在政府占40%职位
  • 1953年,罗马尼亚工人党提出通向共产主义的国家道路的理论,1933年成立的耕种者阵线并入罗马尼亚工人党
  • 1956年,斯大林死后罗马尼亚工人党走上较为独立的发展道路,完成一整套工业体系并和南斯拉夫关系缓和
  • 1960年代,自由化事件后,罗马尼亚工人党总书记尼古拉·齐奥塞斯库加强了正统化马克思主义,并远离了苏联
  • 1964年年底,罗马尼亚工人党成功使苏联召回克格勃代表,使罗马尼亚工人党受到知识分子的欢迎
  • 1965年,罗马尼亚共产党工人党更名为罗马尼亚共产党并恢复在斯大林死后大清洗中受损成员的名声,整个罗马尼亚人口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并执行农村城市化
  • 1966年,罗马尼亚政府宣布堕胎违法、同意德意志人移民联邦德国
  • 1968年8月,罗马尼亚共产党反对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并寻求南斯拉夫的支持
  • 1969年,尼古拉·齐奥塞斯库成功取得对罗马尼亚共产党控制权
  • 1970年代,罗马尼亚成为西方世界支持的国家并在西方国家的首都受到热烈欢迎
  • 1977年8月,罗马尼亚发生矿工工人罢工
  • 1983年,矿工罢工抗议减薪
  • 1987年,布拉索夫的工业工人发起罢工并引起了该市公民的共鸣
  • 1988年,罗马尼亚共产党工人比例达到55%农民比例减少到15%,导致党内形成形式效忠和政治客户主义,同时意识形态上发生变化,该党不再被视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是主要的社会因素和国家利益的体现都采用了新斯大林主义原则,罗马尼亚共产党达成与工会的权力分享协议后反而呼吁华约入侵波兰
  • 1989年,成为东方集团中第二大共产党,12月,由罗马尼亚共产党组成的救国阵线逮捕并击毙尼古拉·齐奥塞斯库,22日,罗马尼亚共产党改制
  • 1990年11月16日,工人社会主义党成立
  • 1992年,国会选举工人社会主义党参议院得5席众议院得13席并加入众议院红色四边形联盟进入政府
  • 2003年7月,工人社会主义党并入社会民主党,不愿意并入社会民主党得成员成立社会主义联盟党
  • 2009年,联合左派党并入社会主义联盟党并更名为社会主义另类党
  • 2010年3月19日,建立罗马尼亚共产党重建委员会并宣布成立罗马尼亚共产党,7月,社会主义另类党决定更名为共产党遭到法院拒绝
  • 2013年,地方选举社会主义另类党得13席
  • 2014年,社会主义另类党更名为罗马尼亚社会党
  • 2015年,罗马尼亚共产党重建委员会更名为罗马尼亚社群党并注册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主导

俄罗斯
苏联共产党党旗
俄罗斯共产党党旗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党旗

优势民主,保守主义主导

塞尔维亚
南斯拉夫共产党党旗

南斯拉夫游击队没有详细写入,希腊内战 充分民主,民族主义主导

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党旗
斯洛伐克共产党党旗

充分民主,社民主义主导

斯洛文尼亚
斯洛文尼亚共产党党旗
斯洛文尼亚社会党党旗

完成

乌克兰
乌克兰共产党(1918)党旗
乌克兰共产党(1993)党旗
  • 1897年,在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的支持下俄罗斯社民工党在乌克兰建立分支
  • 1898年,俄罗斯社民工党乌克兰分支也建立了布派
  • 1899年,波兰加利西亚社会民主党和乌克兰激进党一些成员成立波兰社会民主党
  • 1902年,波兰社会民主党领导了农民罢工
  • 1903年,波兰社会民主党的1大召开
  • 1904年,俄罗斯社民工党南方局成立以团结敖德萨,叶卡捷琳诺斯拉夫,尼古拉耶夫等地的布尔什维克派成员
  • 1905年,苏俄革命开始,在俄罗斯社民工党3大指导工人与专制进行斗争,12月,布尔什维克实力发展迅速领导多次罢工和起义但同时遭到当局的打击
  • 1906年,犹太社会民主工党(锡安劳动者)(Jewish Social Democratic Labour Party (Poalei Zion))成立
  • 1907年6月,波兰社会民主党脱离波兰加利西亚社会民主党而独立
  • 1912年,俄罗斯社民工党6大指导下扩大和加强与群众的联系互动工作
  • 1914年,乌克兰的布尔什维克变帝国主义间战争为社会沙文主义与革命投降主义战争。波兰社会民主党采取亲奥地利和亲苏维埃立场并建立农民和工人联盟
  • 1917-20年,犹太社会民主工党(锡安劳动者)进入乌克兰政府
  • 1917年,俄国布尔什维克成员宣布自己为俄国社民工党(布)-乌克兰社民并在俄国大城市的支援下在乌克兰作战,5月1日,俄国布尔什维克成员决定因人数较少不参加乌克兰士兵代表苏维埃改而举行游行示威,11月8日,俄国布尔什维克成员领导基辅工人起义但失败了
  • 1918年1月,立陶宛、波兰和俄罗斯犹太工人总联盟一派成立共产主义立陶宛、波兰和俄罗斯犹太工人总联盟和共产主义立陶宛、波兰和俄罗斯犹太工人总联盟(Communist Bund (Russia))并与俄国社民工党(布)-乌克兰社民合作,同时乌克兰社民工党左派也并入俄国社民工党(布)-乌克兰社民,3月3日,俄国与德国签订合约乌克兰地区的布尔什维克成员离开乌克兰,7月17日,乌克兰共产党(布尔什维克)成立,8月10日,犹太社会民主工党(锡安劳动者)共产主义一派成立犹太社会民主工党(锡安劳动者)并通过了与立陶宛、波兰和俄罗斯犹太工人总联盟合并成为共产国际民族支部但反对成为俄共下的支部的决定。5月,乌克兰社会革命党一派脱离并成立共产主义的战斗者
  • 1919年5月,共产主义立陶宛、波兰和俄罗斯犹太工人总联盟和联合犹太共产党合并为乌克兰共产主义联盟Komfarband并以个人身份加入乌克兰共产党(布尔什维克)。8月,战斗者更名为乌克兰共产党(战斗者)并向共产国际申请加入
  • 1920年1月,乌克兰社会民主工党一派脱离成立乌克兰共产党(1920)。3月,乌克兰共产党(战斗者)4大决定并入乌克兰共产党(1920)。8月,乌克兰共产党(1920)申请加入共产国际
  • 1922年,犹太社会民主工党(锡安劳动者)改名为犹太共产主义工党(锡安劳动者)。国会选举波兰社会民主党获得席位并同时成为西乌克兰共产党成员
  • 1924年1月30日,当局禁止波兰社会民主党活动,波兰社会民主党一派并入西乌克兰共产党进行活动
  • 1925年,在共产国际的建议下乌克兰共产党(1920)并入乌克兰共产党 (1918年)
  • 1928年,犹太共产主义工党(锡安劳动者)解散,因西乌克兰共产党在27年的中央委员会会议上民族主义派取得主导权后西乌克兰共产党在被共产国际开除后民族主义派解散
  • 1938年,因西乌克兰共产党被民族主义派主导而被共产国际建议解散
  • 1952年10月13日,乌克兰共产党(布尔什维克)更名为乌克兰共产党 (1918年)
  • 1991年8月30日,乌克兰共产党 (1918年)被当局取缔
  • 1993年3月6日,全国各地的共产主义者召开了会议以重建共产党,5月,国会同意建立共产党合法化
  • 1993年6月19日,乌克兰共产党成立并追认此次大会为29大并在之后的国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大量的前乌克兰共产党成员的乌克兰社会党成员加入乌克兰共产党
  • 1994年,总统选举乌克兰共产党支持乌克兰社会党候选人
  • 1998年,国会选举乌克兰共产党得121席
  • 1999年,乌克兰共产党22大上因共产党和社会党关系良好因此乌克兰社会党领导人在大会上发表讲话,总统选举乌克兰共产党得38.3%
  • 2000年,乌克兰共产党一派脱离分别成立工农共产党乌克兰共产党(革新)
  • 2001年,乌克兰当局承认禁止乌克兰共产党活动是违宪行为
  • 2007年,国会选举乌克兰共产党得27席工农共产党得1席
  • 2014年2月,乌克兰共产党反对支持入欧反总统的暴力活动,7月,乌克兰共产党重申支持乌克兰的领土完整并开除党内分裂主义者
  • 2015年9月30日,工农共产党乌克兰共产党(革新)被当局取缔。12月16日,乌克兰共产党被当局取缔得到欧洲左翼党团、俄罗斯国会以及英国全国铁路海事和运输工人联盟的声援

世界大战只是让劳动者去白白送死而资本主义危机从来没有解决,实际就是让劳动者的命在民族主义破旗下为资本主义危机买单。 充分民主,政局混乱,政党间内斗,反俄情绪高涨,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亚洲

苏维埃

亚美尼亚
亚美尼亚共产党党旗
File:Armenian Communist Party logo (circular).png
亚美尼亚共产党(1991)党旗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主导,左为自由主义,当局受美国支持而反俄,因阿塞拜疆内部自治共和国问题同时遭到土耳其和阿塞拜疆的强力反击

阿塞拜疆
阿塞拜疆共产党党旗
File:Log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Azerbaijan (1993).png
阿塞拜疆共产党(1993)党旗

优势民主,伊斯兰教民主主义主导,因石油开发福利较好,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前苏共当地领导人的儿子长期执政

格鲁吉亚
格鲁吉亚共产党党旗

1918年5月,在格鲁吉亚等地建立了孟什维克领导的民主共和国

充分民主,中间派主导,反俄

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共产党党旗
哈萨克斯坦共产主义人民党党旗

充分民主,保守主义主导,因政治强人存在背后,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吉尔吉斯共和国
吉尔吉斯共产党党旗
吉尔吉斯斯坦共产党人党党旗

充分民主,未知,穷人居多,俄国影响较大,美国也有资金干涉,政局因多次动乱而混乱

塔吉克斯坦
塔吉克共产党党旗
塔吉克斯坦共产党党旗

优势民主,国家主义主导,穷人多,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土库曼斯坦
土库曼共产党党旗

限制民主,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乌兹别克斯坦
乌兹别克共产党党旗
乌兹别克斯坦共产党党旗

限制民主,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东亚

港澳台
中国共产党党旗
File:Socialist Action (Hong Kong) logo.png
香港社会主义行动党旗
日本共产党党旗

香港的民主派因美国的资金使得曝光度很高但因为是高度资本主义同时要保证制度一百年不变,左派很难生存;台湾则由自由主义主导,最近被曝出自由主义的执政党通过各种公关公司来带舆论,其他意识形态无法获得发展

孟加拉
孟加拉共产党党旗
File:Workers Party of Bangladesh logo.png
孟加拉工人党党旗
  • 1948年3月6日,因印巴分治,从印度共产党分裂出巴基斯坦共产党,巴基斯坦共产党在两边分设中央
  • 1954-71年,巴基斯坦共产党处于非法状态
  • 1966年12月,巴基斯坦共产党穆罕默德·托哈一派成立东巴基斯坦共产党 (马列),组织游击队进行民族独立武装斗争
  • 1970年8月,东巴基斯坦共产党 (马列)一大确定以印度纳萨尔巴里起义为榜样,开展农民武装斗争
  • 1971年3月26日,巴基斯坦共产党支持人民联盟流亡政府,争取国家独立的斗争。提出动员人民的一切创造力,恢复国家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彻底实现爱国力量的联合。12月,因印度战争,从巴基斯坦共产党分裂出孟加拉国共产党东巴基斯坦共产党 (马列)分裂为杜哈派和哈克派
  • 1973年1月,杜哈派召开“二大”,继续开展武装斗争,东巴共(马列)改称孟共(马列)。10月,孟加拉国共产党同人民联盟、民族人民党(穆)结成人民统一阵线
  • 1975年1月,孟加拉国实行一党制
  • 1978年,孟共(马列)哈克派改名为孟加拉国革命共产党(马列)。年底,孟加拉国共产党恢复活动
  • 1979年选举,孟加拉国共产党获8万张选票
  • 1980年,孟加拉共产党(列宁主义)、革命共产主义同盟(孟加拉)、劳动者党合并为孟加拉工人党
  • 1983年1月,孟共与人民联盟等组成十五党联盟,反对军管统治
  • 1984年,孟加拉工人党发生路线分歧
  • 1991年11月19日,孟共(马列)与民族人民党(马列)和人民自由同盟(萨马德派)成立爱国民主阵线
  • 1992年,孟加拉工人党路线分歧和解
  • 2011年8月,孟共(马列)被吸纳为第四国际永久观察员

充分民主,左翼民族主义主导,穷人多,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不丹
不丹共产党(马列毛)党旗

限制民主,由于是君主制,极度不利左翼政党发展

文莱

1956年1月21日,马来西亚人民党文莱分支成立,之后分支独立活动并名为文莱人民党; 1962年8月,在国会选举中文莱人民党获巨大胜利,12月8日,发起革命但失败; 限制民主,非党化,福利高,由于是君主制,极度不利左派政党发展

柬埔寨
柬埔寨共产党党旗

充分民主,社民主义主导,由于前共产党组织的后继改制组织存在,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中国
印尼
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党旗
  • 1914年,由1894年8月26日成立的荷兰社会民主工人党和荷兰社会党在印尼支部成员合并为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
  • 1915年10月,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出版刊物
  • 1917年,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一派成立东印度社会民主党,年末,受十月革命影响,受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影响的水军起义并建立苏维埃
  • 1920年5月23日,东印度社会民主联盟改名为印度共产联盟
  • 1922年,印度共产联盟领导印度总工会发起全国大罢工,9月22日,印度共产联盟将所有工会合并为印度尼西亚劳工组织联盟
  • 1924年,印度共产联盟改名为印度尼西亚共产党
  • 1925年5月,共产国际要求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团结其他民族主义建立民族统一战线并进行罢工
  • 1926年6月,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受到当局镇压和取缔
  • 1945年后,印度尼西亚共产党支持苏加诺而实力大增
  • 1948年2月,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和印尼社会党组建人民民主阵线,印尼社会党随后加入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随后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受到当局镇压,11月7日,Murba党成立
  • 1949年,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重建
  • 1955年,因支持苏加诺,国会选举印度尼西亚共产党得39席
  • 1957年12月3日,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领导下的工会开始国有化荷兰的公司,并成为世界上第三大共产党
  • 1962年3月,印度尼西亚共产党进入政府
  • 1965年,印度尼西亚共产党遭到当局镇压,部分成员流亡国外
  • 1973年1月11日,Murba党并入民主党

充分民主,伊斯兰民主主义主导,极度不利左翼政党发展;斗争民主党的曝光度较高,但因本身性质和极右翼的政治攻势很难为下层群众谋福利

印度
印度共产党党旗
印度共产党(马)党旗
印度共产党(毛)党旗

充分民主,民族主义主导,有少量高等种姓以及大量无产的贱民,在地方上形成了中左地方型政党主导,有利左翼的社会因素,现印人党利用民粹以及民族主义势大,之后经济增长消失时有利左翼政党。在印度左翼政党中印共为右派印共(马)为中派印共(毛)为左派,另外,2008年印共(马)征收土地问题失败导致丢失两个邦的治权,于此同时在中国却因相同发展模式中共经济腾飞因此巩固权力,这就是民主差别,本来没有反对党的情况下,印共(马)在孟加拉邦能够产业升级和经济腾飞农民不但可以自己耕种还能去工业区工作收入成倍增加,在孟加拉模式的鼓舞下印共(马)能在2015年成为执政党并复制中国模式;国大党和印度共产党(马)的内耗严重

日本
日本共产党党旗
  • 1922年7月15日,日本共产党成立,而后日本帝国宣布其非法,1925年解体,1926年复立,主张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的二阶段革命,目标废除绝对天皇制与实现国民主权
  • 1928年3月15日,日共再度被取缔,1935年再解体,1945年复立
  • 1950年4月,美国当局取缔日本共产党日本共产党领导层流亡北京
  • 1957年,革命的共产主义者同盟 (日本)从日本共产党分离
  • 1958年7月,日本共产党北京机关大部分成员返回日本。12月,日本共产党青年党员势力成立共产主义者同盟 (日本)并开始进行安保斗争
  • 1960年,共产党联合社会党反对《美日安保条约》,并领导安保斗争
  • 1979年,日共的众议院席次增加到41席,是日共建党以来众议院席次最多的一次。日共一度有与日本社会党合作的计划,但是后来因为反对社会党的右倾派系而没有达成
  • 日共长期反对日本自由民主党和抵制政党交付金
  • 2014年,因日本民主党执政让人失望,日共国会势力有所增加

充分民主,保守主义强势主导,社会本身为保守主义,极度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立宪民主党有曝光度但处理核危机时受日本特有官僚势力的牵制使得泛左完全不被日本人看好,据传闻,日本有一个特搜课是直接听命于美国而不听命于日本内阁或是天皇的,如果首相有激进做法,特搜课会直接出来逮捕首相

朝鲜
韩国
  • 1922年,新思想研究会成立
  • 1925年4月17日,在共产国际建议下,新思想研究会等共产主义小组成立朝鲜共产党
  • 1925-28年,朝鲜共产党领导工人农民罢工罢租
  • 1928年12月,朝鲜共产党解散,成立小型朝鲜共产主义小组或者成员分散到侨居国和对抗殖民当局
  • 1946年11月23日,朝鲜共产党、朝鲜人民党与南朝鲜新民党合并为南朝鲜劳动党
  • 1949年6月27-30日,南朝鲜劳动党和北朝鲜劳动党合并为朝鲜劳动党
  • 1952年,韩国当局镇压朝鲜劳动党在韩国的支部
  • 2000年1月,劳动者运动组建民主劳动党 (韩国)
  • 2004年,国会选举民主劳动党 (韩国)得第三大党
  • 2011年12月5日,民主劳动党、国民参与党和进步新党合并为统合进步党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主导,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因朴槿惠的任人唯亲做法导致保守主义暂时不能恢复实力;南朝鲜的所有掌握国家命脉的大公司由美国华尔街直接控制,真正的社会主宰是华尔街而不是三星公司

老挝
马来西亚
马来亚共产党党旗
  • 1923年,南洋报刊《南洋评论》出版
  • 1926年5月,南洋总工会成立确立团结东南亚劳工、解放劳动阶级,10月,中国共产党南洋临时委员会成立,年底,南洋总工会成立共青团南洋委员会
  • 1927年3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南洋临时委员会参与孙文逝世两周年纪念,但遭到当局镇压,之后中国共产党南洋临时委员会改组为南洋共产党确立领导印度尼西亚、马来亚、马来半岛、菲律宾、缅甸反殖民运动的革命发展以及反日活动、工人运动、和反对英国干涉华文教育的活动
  • 1930年4月30日,南洋共产党解散同时马来亚共产党成立并接受第三国际的指导,确立马来亚地区的共产党为多民族的主流意见
  • 1941年12月,马来亚共产党在当局支持下建立武装组织马来亚人民抗日军武装斗争帝国主义,组织获得大力发展
  • 1945年,马来亚共产党进行反殖民活动,进行罢工、罢课,被当局取缔并进行武装斗争,婆罗洲民族解放阵线和婆罗洲抗日联盟先后成立
  • 1953年,各抗日民族组织合并为沙捞越解放同盟并坚持武装斗争反对组建大马联邦
  • 1960年代,马来亚共产党武装斗争失败,实力大减,退入泰国
  • 1962年12月,沙捞越解放同盟支持文莱反殖民起义
  • 1964年3月30日,受印尼支持下沙捞越解放同盟成立武装组织并和北加里曼丹人民军联合作战并积极吸收支持者
  • 1965年,受印尼政变影响,沙捞越解放同盟实力大减
  • 1969年5月13日,国会选举反对派获得50.9%,爆发马华民族冲突
  • 1971年9月19日,北加里曼丹人民军和沙捞越解放同盟合并为北加里曼丹共产党

充分民主,伊斯兰教民主主义,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民主行动党的曝光度较高

马尔代夫

充分民主,保守主义主导,旅游业,受印度影响大,未发现可以支持左翼的社会因素

蒙古

党旗未知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主导,由于前共产党组织的后继改制组织存在,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缅甸
缅甸共产党党旗
  • 1939年8月15日,缅甸共产党成立
  • 1939年10月1日,德钦党、缅甸共产党、贫民党等组成缅甸出路派
  • 1941年,缅甸共产党领导人遭到当局逮捕,实力大减
  • 1942年1月,日军入侵缅甸,缅甸共产党领导人德钦丹东、德钦索等出
  • 1944年8月,缅甸共产党、缅甸国民军、缅甸人民革命党成立缅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
  • 1946年3月,由于清算白劳德路线造成缅甸共产党内部第一次大分裂,德钦索一派成立红旗共产党,10月10日,由于共产党批评昂山镇压罢工,同盟执行委员会解除缅甸共产党关系
  • 1948年8月,缅甸共产党坚持反对吴努政府,当局镇压缅甸共产党,缅共转入地下并开展武装斗争
  • 1950年12月8日,缅甸社会党一派成立缅甸工人党
  • 1951年,国会选举缅甸工人党得12席
  • 1955年,国会选举缅甸工人党发起的民族团结阵线得48席
  • 1960年代,缅共武装斗争失败退入缅甸东北部
  • 1962年12月,缅甸工人党和人民同志党合并为联合工人党
  • 1970年代,红旗共产党受当局打击武装斗争失败退入缅甸西部
  • 1989年3月,红旗共产党持续在缅甸西部进行武装斗争
  • 1989年3月12日,受红旗共产党影响,缅甸共产党武装力量先后脱离缅共,实力大减,但继续保持活动

充分民主,由于军方的优势政治地位,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军方将军的女儿所建立的政党曝光度较高

尼泊尔
尼泊尔共产党(2018)党旗
尼泊尔共产党(联合马列)党旗
尼泊尔共产党(毛)党旗

充分民主,泛左主导,穷人多,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共产主义政党实力最强,问题是尼泊尔的土改不如印度共产党(马)的革命性,地主的利益没有被触动,但如果能像印度共产党(马)在西孟加拉的产业升级,可以跳过贱农,否则因亲印度失败的大会党会成为第二个草根国大党

菲律宾
File:Logo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the Philippines-1930.jpg
菲律宾共产党(1930)党旗
菲律宾共产党(1968)党旗

充分民主,自由主义主导,社会基督教主义浓厚,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新加坡
新加坡社会主义阵线党旗

1961年,人民行动党激进派别成立社会主义阵线,并反对退出马来西亚; 1963年,国会选举社会主义阵线得13席; 1988年,社会主义阵线并入工人党; 2010年,由工人党成员和革新党成员组建社会主义阵线; 优势民主,保守主义主导,城市市民为主,有中左翼的工人党存在,对左翼不利的共识,之前为马来西亚一部分,受马共影响过

斯里兰卡
斯里兰卡共产党党旗
斯里兰卡兰卡平等社会党党旗

充分民主,民族主义主导,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泰国
泰国共产党党旗
  • 1927年,学生组织成立共产主义小组并在工人、学生、贫民中开展活动
  • 1926-7年,南洋共产党暹罗特别委员会成立
  • 1930年,暹罗共产党临时委员会成立
  • 1941年5月,暹罗共产党临时委员会改称泰国共产党工作委员会,12月,泰国共产党工作委员会号召抗日斗争
  • 1942年12月1日,泰国共产党工作委员会改组为泰国共产党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开展抗日斗争,发动工人怠工、罢工,发展各种抗日团体,建立抗日义勇队,反日大同盟、曼谷各业工人联合会等抗日组织
  • 1945年,泰国共产党认为泰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革命由民族解放斗争转到民主自由斗争阶段,在城市建立工会、各种群众团体和出版大公报,并联合民主党派成立民主同盟
  • 1946年年底,国会选举泰国共产党得1席
  • 1947年11月,当局发生政变,泰国共产党被判非法
  • 1950年,泰国共产党组织反对当局支持越战的游行
  • 1952年2月,泰国共产党2大认为泰国沦为美帝国主义殖民地,泰国人民主要任务是反对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法西斯军人独裁卖国政府,批评在缺乏群众基础的情况下发动武装斗争的主张
  • 1955年,泰国共产党领导工人和学生运动
  • 1958年10月,当局发生两次政变,泰国共产党遭到逮捕同时认为只有拿起武器进行斗争
  • 1960年代,泰国共产党影响力不断扩展
  • 1961年,因武装斗争失败的马来亚共产党开始获得中国支持并在泰马泰国边境一侧活动,9月,泰国共产党三大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到农村,在东北部、中部等地农村发动群众,组织武装队伍
  • 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马来亚共产党发生内斗
  • 1965年,1月1日,泰共成立泰国爱国阵线它的宗旨是为彻底实现泰国的独立、民主、和平、中立和繁荣而斗争并把活动范围扩大到南部、中部、北部,泰国共产党在泰国北部发起武装斗争并拥有1万多人武装组织,11月1日,泰国独立运动加入泰国爱国阵线
  • 1969年,泰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部
  • 1970年2月15日,马来亚共产党一派成立马来亚共产党(马列)马来亚共产党革命派
  • 1971年,泰国共产党对当局的武装斗争获得不少胜利
  • 1973年10月14日,组织曼谷学生知识分子游行
  • 1974年8月1日,马来亚共产党一派成立马来亚共产党革命派
  • 1976年10月6日,发生当局泰国法政大学屠杀事件,泰国共产党实力大增
  • 1977年5月7日,泰国共产党扩大同社会左翼力量联合
  • 1978年,受红色高棉影响泰国共产党受到巨大打击
  • 1980年,在当局影响下大量泰国共产党成员离开
  • 1982年7月,泰国当局镇压马来亚共产党(马列)马来亚共产党革命派
  • 1983年12月5日,马来亚共产党(马列)马来亚共产党革命派合并为马来西亚共产党
  • 1987年,当局打击泰国共产党,4月28日,马来西亚共产党向泰国当局投降
  • 1989年12月2日,马来亚共产党解散

充分民主,由于是君主制,极度不利左派政党发展;他信的政党曝光度较高但次次都遭到军方的取缔

东帝汶
帝汶社会党党旗
  • 1997年2月,由印尼工人学生以及东帝汶学者工人组成帝汶社会党

充分民主,社民主义主导

越南

西亚

库尔德
库尔德工人党党旗
库尔德斯坦共产党党旗

充分民主,地区主义主导

阿富汗
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党旗
阿富汗共产党(毛)党旗
  • 60年代,世界共产主义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从中国到拉美洲以及美国的犹太和黑人聚居区。全世界范围的斗争点燃阿富汗争取民主和正义的政治风暴
  • 1965年1月1日,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建立阿富汗人民党。10月4日,阿克拉姆·亚里建立青年进步者协会成立
  • 1967年初,青年进步者协会出版《永恒之火》。卡尔迈勒另组渐进式改革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旗帜派)
  • 1968年,查希尔查禁《永恒之火》和对游行的镇压,导致青年进步者协会的领导被捕及路线分歧
  • 1972年,青年进步者协会解散
  • 1973年,旗帜派协助穆罕默德·达乌德汗推翻穆罕默德·查希尔·沙阿君主政权,成立共和国
  • 1977年,达乌德取缔了旗帜派和人民派(努尔·穆罕默德·塔拉基所在的激进改革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派别)。年中,在苏联撮合下,人民派和旗帜派统一
  • 1978年4月,阿富汗人民民主党(人民派)建立阿富汗民主共和国,并打击阿富汗毛派
  • 1979年12月,苏联攻击阿富汗,扶持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旗帜派)
  • 1980年代后期,其中一个毛主义团体同右翼决裂,建立阿富汗共产主义革命者核心,它和其他毛组织形成阿富汗共产主义革命者同盟
  • 1990年6月,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改名为阿富汗祖国党(1990)
  • 1991年,阿富汗共产主义革命者同盟改称阿富汗共产党
  • 1992年3月,伊斯兰圣战者攻克喀布尔,祖国党解散
  • 2001年,美国及其盟友的占领中,阿富汗共产党呼吁所有毛主义者组织联合起来成立统一的毛政党
  • 2001年,阿富汗共产党、争取阿富汗人民解放斗争组织、阿富汗革命工人联盟、另外2个毛泽东主义组织组成阿富汗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运动联合委员会
  • 2004年5月1日,经过三年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观点方面的争论之后,联合委员会召开了共产主义运动联合大会,阿富汗共产(毛主义)党成立

充分民主,伊斯兰教主义主导,极度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巴林

限制民主,伊斯兰教主义主导,由于是君主制,极度不利左派政党发展 限制民主,非党化,福利高,由于是君主制,极度不利左派政党发展

塞浦路斯
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党旗
  • 1926年8月15日,塞浦路斯共产党成立并把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斗争作为主要任务,多次组织工人罢工,反对英国殖民统治,要求民族自治
  • 1931年,塞浦路斯共产党支持民族主义暴动遭镇压
  • 1933年,英国殖民当局宣布塞共非法
  • 1937年,普劳蒂斯·塞尔瓦斯重建塞浦路斯共产党,大力开展工人运动,逐步恢复和扩大了党的力量
  • 1941年4月14日,塞尔瓦斯另建劳动人民进步党,作为塞共的统一战线组织
  • 1944年,塞共并入劳动人民进步党
  • 二战期间,劳动人民进步党坚持反法西斯立场,力量进一步发展
  • 1954年,劳动人民进步党八大,确定新的路线,随后同各进步团体组成“解放斗争联合阵线”,积极开展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
  • 1955年,劳动人民进步党被英国殖民当局禁止活动
  • 1959年12月4日,劳动人民进步党恢复合法地位,并在议会选举中获5个席位
  • 1960年8月,塞浦路斯宣布独立,该党支持政府的独立政策,为维护国家的独立和领土完整进行不懈的努力
  • 1974年,塞浦路斯发生政变,劳动人民进步党陷入瘫痪
  • 1990年10月,劳动人民进步党十七大,重申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列主义原则,深入基层,为劳动人民的利益而奋斗,提高在群众中的威信,党的力量不断发展,党章规定,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进步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武装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是工人阶级的最高组织形式,是为全体塞浦路斯劳动人民而斗争的政党。党的最终目标是在塞浦路斯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该党认为,塞浦路斯现处于反帝和争取民族解放的阶段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争取塞真正独立,主张建立各政党参加的民族团结政府,加强国防力量,实现国内的和平与稳定,确保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维护工人、职员和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
  • 2008年2月24日,劳动人民进步党在大选中当选总统。劳动人民进步党支持建立一个独立、非军事化、且不结盟的塞浦路斯,并在塞浦路斯问题中,提出以实行联邦制作为解决问题的方向

充分民主,基督教主义主导,受到土耳其打击

伊朗
File:Tudeh.PNG
伊朗人民党党旗
  • 1916年,正义党在巴库建立
  • 1920年,正义党一大改名波斯共产党确立支持库切克汗政府和建立一切革命力量的统一战线,反对国王、外国帝国主义者、买办和大封建主,6月建立波斯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
  • 1921年前,波斯共产党改名伊朗共产党,1921年,波斯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灭亡,伊朗共产党转入非公开活动
  • 1941年9月,伊朗共产党部分成员组建伊朗人民党,成立后发展迅速,在伊朗的知识分子和城市工人中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 1948年,伊朗人民党成员发展到20万
  • 1950年代初期,伊朗人民党推动英伊石油公司国有化的主要力量
  • 1953年,思想较为开明的伊朗首相穆罕默德·摩萨台被政变推翻后,伊朗人民党遭到大规模镇压,党员大批流亡国外,党的总部迁至东德莱比锡。巴列维国王实行独裁统治期间,该党在反对国王的政治斗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 1963年,建立,确立反帝反君主立宪制和革命武装斗争反对改良主义,支持毛泽东切格瓦拉德布雷的思想
  • 1971年,正式确立
  • 1976年,共产主义革命者组织(马列)和Pooya小组合并为伊朗共产主义者联盟,当时该党在伊朗北部的阿莫勒附近武装了其成员,准备发动反对伊斯兰政权的起义
  • 1979年,伊朗人民党支持伊朗伊斯兰革命,伊朗人民敢死游击队从分裂,并继续从事武装斗争
  • 1982年1月25日,伊朗共产主义者联盟发动阿莫勒起义但失败
  • 1983年,伊朗共产主义者联盟重组,5月4日,伊朗人民党被伊朗神权当局取缔并遭到大规模镇压,四分之三的党员及许多支持者被逮捕(这些人很多死于1988年–1989年的大处决),少数幸免于难者大多流亡欧洲。伊朗人民党总部设于德国柏林和英国伦敦,在伊朗国内也有地下组织
  • 1984年,伊朗共产主义者联盟加入革命国际主义运动
  • 2001年,伊朗共产主义者联盟改组为伊朗共产党(马列毛),该党推崇美国革命共产党领袖鲍勃·阿瓦基安提出的“新综合”理论。该党主张通过“人民战争”推翻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政权

限制民主,伊斯兰教主义主导,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伊拉克
File:Icpsymbol.PNG
伊拉克共产党党旗
  • 1924年,拉哈尔、穆罕默德·艾哈迈德·萨义德和几个朋友建立伊拉克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研究小组
  • 1927年,伊拉克铁路工人组织了第一次罢工
  • 1929年铁路工人成立第一个工会
  • 1934年3月31日,伊拉克共产党成立
  • 1937年8月,伊拉克国会宣布伊拉克共产党为非法组织
  • 1944年,苏联人民反抗纳粹德国入侵的英勇壮举,使越来越多的人对共产主义产生了兴趣
  • 1945年4月,伊拉克共产党一大,通过党章
  • 20世纪40年代,伊拉克共产党的领导干部中,阿拉伯什叶派,逊尼派和库尔德人一直都占一定的比例
  • 1944-46年,贸易工会快速发展,在成立的十六个贸易工会中,有十二个是受伊共领导,伊共在库尔德地区也建立了党组织。伊共一贯支持库尔德人民争取自决权和自治权的斗争
  • 1947年,伊拉克阿尔巴特村(the village of Arbat)爆发了第一次反对土地酋长的农民起义,1月英国逮捕了法赫德和伊共的一些领导人
  • 1948年1月,伊拉克发生全国大起义,伊共成为国内主要政治力量。这次起义的导火索是朴次茅斯条约签署,该条约使英国在伊拉克能够继续保留其军事基地及其他压制伊拉克主权的手段。在伊拉克共产党的领导下,成千上万民众走上巴格达街头游行示威,四百名民众被荷枪实弹的警察射杀。伊拉克总理大臣逃跑,伊政府被迫拒绝履行条约内容。伴随着群众运动的是一波工人罢工,4月,伊拉克爆发了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示威游行,3000多名工人从哈迪撒石油开采站出发,游行250公里到达巴格达,这一事件燃起全国的罢工浪潮,政府在实行了一段时间的紧急戒严后,逮捕和审判了数百名共产党员并判处死刑,三位伊共领导人的尸体被悬挂在巴格达市三个不同地方,以恐吓人民群众。不过,政府的镇压使伊拉克共产党成为"烈士党",人们对伊共的尊崇与膜拜更加强烈
  • 1950年代初期,伊共得以重建,新的年轻领导集体开始应对挑战。又一轮的群众斗争发展起来
  • 1950-60年,伊拉克共产党成为伊拉克最大政党,也是中东地区最有影响力的共产党
  • 1952年11月,爆发了起义,特点是伊共通过农民社会组织来领导农民同封建地主进行斗争,政府随即派军队进行武力镇压
  • 1954年末,越来越多士兵也积极地参与到群众斗争中去,伊共遂决定组建一个士兵和军官的全国联合委员会。从这一年起到1958年,伊拉克共产党和群众性组织得到稳定发展
  • 1958年,伊拉克成立新的共和国
  • 1958年7月的革命活动中,伊拉克共产党成为革命的主要力量,并最终推翻傀儡政权。接着卡塞姆上台
  • 1959年,二十五万工人加入了贸易工会;农村建立了三千个农民协会,代表全国二十万农民;伊拉克妇女协会发展了两万多成员,民主青年联盟有八万四千成员。具有重要意义的是,许多军官和士兵也加入了伊共。伊共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伊共的发展使新的统治集团和民族资产阶级感到惶恐。伊共的影响达到一个新的高度,政府不得不采取新的土改措施和劳动法来满足人们的需要
  • 1960年,新一轮的反共浪潮开始,卡塞姆政权承认其他政党合法,却拒绝承认伊共。伊共也承认当时放弃建立一个有共产党参加的民主革命政府的口号,是犯了错误。由于受苏联共产党的影响,伊共也采取向卡塞姆政权和民族资产阶级妥协的路线。这可以回想起50年代末(苏共二十大之后),苏维埃政党开始主张同民族资产阶级合作的路线,这削弱了共产党的独立性。伊共也像第三世界其他政党一样,没有摆脱苏联指令的影响
  • 1963年2月,反对派以及萨达姆复兴党发动政变成功,反对派在推翻卡塞姆政权之后,对共产党人和声援者进行疯狂屠杀,伊共被迫撤离,在库尔德地区建立自己的游击武装,11月,复兴党政权就垮台了
  • 1968年,复兴党政权再次上台并继续镇压伊拉克共产党,伊共后来提出建立一个体现民主原则的立宪政体的主张,包括选举自由,自治原则解决库尔德问题,拒绝向外国公司妥协等,但复兴党对伊共的镇压一直持续到1971年,伊共号召建立一个包括所有进步人士的爱国阵线,成立联合政府,而复兴党当时面对的国际环境,使其有可能通过一些措施来摆脱伊拉克石油公司的控制,为了发展现代资本主义,伊政府需要石油资源来积累资本。为了在石油生产上得到苏联的帮助,他们于1969年同伊共签署第一个协议。经过1971年到1972年漫长谈判,最终复兴党与伊共达成一项协议,同意在"民族行动纲领"的基础上组成"全国民族进步阵线"。两名伊共部长加入了政府。
  • 1978年,复兴党镇压伊共,逮捕"全国民族进步阵线"中的伊共代表。5月31日,复兴党以伊共在军队中建立党组织为由,处死31名伊共党员和追随者
  • 1979年4月,伊共对外宣布,"全国阵线"已不再是一个联盟,而成为复兴党的统治工具,反对复兴党政府,1月,伊共在库尔德地区建立自己的游击武装辅士游击队
  • 1980年,伊共认为爆发的两伊战争是伊拉克不义之战,反映萨达姆独裁政权的侵略性,呼吁立即结束战争,反对侵占他国领土;伊共反对伊拉克侵占科威特,认为萨达姆发动这场战争是为转嫁因两伊战争造成的国内矛盾和经济危机,无益于本国和地区人民,要求制裁独裁者,救人民于水火之中,认为应通过伊国内爱国力量、依靠人民群众、国际和平人士和合法力量推翻萨达姆政权。在库尔德问题上,伊共主张和平、民主地解决这一问题,满足库尔德人的要求,实现在伊拉克共和国范围内库尔德人的自治,加强库尔德人同阿拉伯人的团结。伊共与库尔德民主党和库尔德社会党建立联盟,开展武装斗争,共同反对复兴党政权,伊共在反对复兴党建立一党独裁政府的斗争中,遭受到巨大损失
  • 2003年,当美国决定入侵伊拉克时,伊共表示坚决反对。在美军入侵伊拉克之后,伊共拒绝参加2002年在伦敦召开的由美国政府发起的反对派会议,这次会议旨在为伊拉克建立亲美政府奠定基础。伊共坚决反对萨达姆政权和美军的占领,当伊拉克人民起来共同反对美国占领,并推翻伊拉克傀儡政权而进行长期斗争时,伊共又一次站在了历史的十字路口。伊共需要增强其群众基础,同时还要面对开展强力民主斗争的考验,鉴于当时伊拉克社会浓厚的多民族和多教派色彩以及该党社会基础薄弱的政治环境,穆萨书记接受了管制当局的参政邀请。这样一来,伊共还要与试图把伊拉克变为神权国家的伊斯兰势力作斗争
  • 伊拉克重建起,先后参加了临管会,党的总书记哈米德成为其25名成员之一;与其它政党结盟组成“伊拉克团结名单”参加议会选举获25席;积极推动制定《民族和解纲领》,将落实《纲领》确定为党当前首要任务,表示将进一步加强同其它爱国力量的团结与协作,在国家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 时至今日,伊共力量逐渐恢复。伊共成为民众广泛支持的大党,社会主义在伊拉克取得成功。但伊拉克社会浓厚的多民族和多教派色彩,伊共虽有一定影响,其群众基础并非牢固、广泛,仍需进一步改革和发展,适应形势变化发展不断调整方略,扩大自身在伊的影响,与其它爱国力量一道为将伊拉克建设为一个民主、联邦、统一的国家
  • 2014年6月,伊拉克isis发生内战,伊拉克政府军不敌isis,伊共组织武装力量反抗isis

充分民主,伊斯兰教主义主导,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以色列
File:Communist Party of Israel (Maki) symbol 1959 or 1961.png
以色列共产党(1948)党旗
File:Communist Party of Israel Logo.svg
以色列共产党(1965)党旗
  • 1948年,以色列建国后以色列地的巴勒斯坦共产党改名为以色列共产党 (1948年)
  • 1964年7月,该党分裂为两派:以原总书记米库尼为首的马基派主张在互让原则上解决阿以冲突,反对阿拉伯民族主义力量开展的反以色列立场;以梅尔·维尔纳为首的拉赫派,支持苏联的立场,要求同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协调一致
  • 1965年9月1日,梅尔·维尔纳为首的拉赫派成立新共产主义名单
  • 1975年,马基派自行解散,拉赫派直称以色列共产党。称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的党,政治目标是在以色列实现社会主义。近期任务是寻找和平解决阿以冲突的途径,维护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在尊重巴勒斯坦人自决权的基础上解决巴勒斯坦问题
  • 1977年,以色列共产党成立选举联盟和平与平等民主阵线

充分民主,民族主义主导,因被四周的阿拉伯国家仇视,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约旦
约旦共产党党旗

充分民主,伊斯兰教主义主导

科威特
File:Kuwaiti Progressive Movement.png
科威特进步运动党旗

1975年3月14日,随着越南埃塞俄比亚以及智利事件得发生科威特人民联盟秘密成立; 2011年3月14日,该党正式成立; 限制民主,非党化,福利高,由于是君主制,且伊斯兰强烈极度不利左派政党发展

黎巴嫩
黎巴嫩共产党党旗

充分民主,各教各世俗很均衡,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阿曼

1965年,由当地得共产主义(马列)成员成立佐法尔解放阵线,其目的是为当地发展筹集资金和推翻君主制,同年5月,开始革命; 1968年,佐法尔解放阵线改组为解放被占领阿拉伯海湾人民阵线; 1974年,解放被占领阿拉伯海湾人民阵线分为阿曼分支和巴林分支; 1976年7月,革命经过十年后失败,放弃武装斗争; 1992年,解放被占领阿拉伯海湾人民阵线改组为阿曼人民民主阵线; 限制民主,非党化,福利高,由于是君主制,且伊斯兰强烈极度不利左派政党发展

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共产党党旗

充分民主,伊斯兰教主义主导,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当局的执政党是军方背书的

卡塔尔

限制民主,非党化,福利高,由于是君主制,且伊斯兰强烈极度不利左派政党发展,没有实际存在的政党

沙特阿拉伯

限制民主,非党化,福利高,由于是君主制,且伊斯兰强烈极度不利左派政党发展

叙利亚
File:Syrian communist party logo.png
叙利亚共产党党旗
叙利亚共产党(巴格达什)党旗

优势民主,伊斯兰教主义主导,由军事强人主导,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且社会发生动乱

土耳其
File:Türkiye Komünist Partisi.png
土耳其共产党(2001)党旗

优势民主,伊斯兰教主义主导,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阿联酋

限制民主,非党化,福利高,由于是君主制,且伊斯兰强烈极度不利左翼政党发展,没有实际存在的政党

也门
也门社会党党旗
  • 1959年,纳赛尔主义影响到南也门,殖民当局决定组建南阿拉伯联邦
  • 1962年,亚丁工会联合会夺取联邦的控制权
  • 1963年7月,民族解放阵线成立,10月14日,民族解放阵线与殖民当局进行武装斗争
  • 1967年11月30日,殖民当局撤离,民族解放阵线建立政权
  • 1968年初,民族解放阵线发生分歧,6月,北也门的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一派成立也门革命民主党,8月23日,也门革命民主党与当局发生冲突
  • 1969年11月,也门社会党发生路线分歧
  • 1970年初,也门革命民主党组建武装力量对抗当局的斗争
  • 1976年2月2日,也门革命民主党与北也门的也门革命抵抗者组织、劳动党、人民先锋、人民民主联盟创建民族民主阵线
  • 1978年10月11日,民族解放阵线改组为也门社会党
  • 1979年3月5日,也门革命民主党与北也门的也门革命抵抗者组织、劳动党、人民先锋、人民民主联盟合并为也门人民团结党并并入也门社会党
  • 1990年,也门社会党改制

优势民主,伊斯兰教主义主导,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政局动荡

非洲

阿尔及利亚

阿尔及利亚共产党党旗
阿尔及利亚工人党党旗

充分民主,民族主义主导,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安哥拉

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党旗
  • 1955年10月,安哥拉共产党受葡萄牙共产党指导建立
  • 1956年12月,安哥拉共产党与安哥拉非洲人联合斗争党合并为安哥拉人民解放运动,安人运的核心包括姆本杜族和首都罗安达的知识分子,此后,又有安哥拉民族独立运动和安哥拉民主解放阵线等多个政党陆续并入
  • 1960年,安人运与几内亚比绍和佛得角的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结成联盟,反抗葡萄牙殖民
  • 1961年,葡萄牙殖民地民族主义者组织大会取代了葡萄牙殖民地民族独立革命阵线,新增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和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解放运动-社会民主党的前身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解放委员会
  • 1974年,葡萄牙发生康乃馨革命,并向安哥拉三党联盟移交权力。但联盟迅速瓦解,安哥拉陷入内战
  • 1975年11月11日,在葡萄牙人放弃罗安达当天,控制首都和沿海石油资源的安人运宣布安哥拉独立
  • 1977年,安人运一大马克思列宁主义被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 1990年,安人运改制

充分民主,由于前共产党组织的后继改制组织存在,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贝宁

File:Pcbimage002.PNG
贝宁共产党党旗

博茨瓦纳

File:MELS Movement Botswana symbol.png
博茨瓦纳马恩列斯运动党旗

布基纳法索

布基纳法索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党/梅特巴党旗

布隆迪

喀麦隆

  • 1947年4月10日,马克思主义的喀麦隆人民联盟成立
  • 1948年6月9日,迫于非洲民主联盟和法国共产党施压,喀麦隆殖民当局给予喀麦隆人民联盟合法地位
  • 1955年,喀麦隆人民联盟被殖民当局取缔。此后的30多年里,该党一直于地下运作,曾是反对喀麦隆独裁政权的最主要反对派力量
  • 1991年,喀麦隆人民联盟获得合法地位该党在国民议会有3个席位

佛得角

佛得角非洲独立党党旗
  • 1962年3月,非洲独立党 (几内亚和佛得角)开始反抗殖民当局
  • 1975年,佛得角独立,非洲独立党 (几内亚和佛得角)在佛得角执政
  • 1980年11月14日,维埃拉发动政变上台,非洲独立党 (几内亚和佛得角)佛得角支部随当时的总书记阿里斯蒂德斯·马里亚·佩雷拉分离出来并改制

中非

国家较小且中左力量主导社会

乍得

科摩罗

社会较小

刚果 (布)

刚果劳动党党旗
  • 1945年,刚果进步党成立,起初作为非洲民主大会刚果支部,和法共有联系,同样法国工会联合总会刚果成员都是刚果进步党成员
  • 1946年,法国国会选举中刚果进步党得1席
  • 1947年,刚果布殖民地区议会选举中刚果进步党得15席
  • 1957年年末,刚果进步党并入非洲重建党
  • 1963年2月,努马扎莱、克劳德•欧内斯特-恩达拉等20多名留欧青年秘密成立马列主义小组,内部称刚果劳动党,8月,劳动党参加推翻尤卢政府的“八月革命”
  • 1964年6月29日,努马扎莱等人与马桑巴-代巴组建刚果全国革命运动
  • 1968年7月31日,努马扎莱等人支持青年军官恩古瓦比发动政变。推翻马桑巴-代巴政府,成立全国革命委员会
  • 1969年12月31日,刚果人民共和国河刚果劳动党成立,宣称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
  • 1984年7月,劳动党“三大”。提出现阶段是“民族、民主、人民革命”
  • 1990年7月,刚果劳动党改制

充分民主,由于前共产党组织的后继改制组织存在,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刚果 (金)

File:P.C.CO logo.svg
刚果共产党党旗

科特迪瓦

File:Revolutionary Communist Party of Côte d'Ivoire logo.png
科特迪瓦革命共产党党旗

吉布提

国家较小且中左力量主导社会

埃及

埃及共产党党旗
  • 1918年,开罗、亚历山大港、塞得港等大城市出现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小组
  • 1920年,这些小组联合创立埃及社会党,意大利血统的埃及人约瑟夫罗森塔尔领导的欧洲知识分子把埃及社会党总部设在开罗。萨拉马穆萨,阿里埃尔纳尼,穆罕默德阿卜杜拉伊南和马赫穆德胡斯尼乌拉比签署埃及社会党成立宣言
  • 1922年,埃及社会党改名为埃及共产党确立反对帝国主义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实行民主作为斗争任务。提出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英军撤出埃及,没收大地主土地,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实行8小时工作制和劳动立法等。积极从事工人运动,领导建立了劳动总同盟,联合了6万会员和100个工会
  • 1924年,埃及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到2000多人,3月,华夫脱党政府对此极为不安下令解散埃共及其领导的劳动同盟,该党转入地下
  •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共产党分裂为20多个派别
  • 1942年,Iskra成立,Iskra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及其在埃及社会中的应用,其做法是,共产党人首要任务是在革命知识分子中建立一个基地,并在稍后阶段进行大规模动员
  • 1944年,Iskra建立研究中心Dar al-abahth al-'ilmiya(科学研究之家)。该中心出版文学,并开设了共产主义思想课,Shudi Atiya ash-Shafi是科学研究之家负责人,后来的al-Jamahir编辑
  • 1945年,Iskra是全国人民大学成立的力量之一,该机构为劳工积极分子提供政治和社会科学课程
  • 1946年2月,“火星报”是组织全国工人和学生委员会的组织之一,这是一场民族独立和社会改革的群众运动。全国委员会一直持续到同年7月
  • 1947年,埃及民族解放运动和火星运动合并为民主解放民主运动并出版Al-Jamahir周报,是当时最大的共产主义组织
  • 1950年,民主解放民主运动是埃及工会运动主导力量
  • 1952年,因支持政变民主解放民主运动为合法共产主义组织,年末因工会斗争要求工会妥协,而因工会领导被枪决工会与民主解放民主运动关系紧张
  • 1953年1月,政府关闭了民主解放民主运动的报刊,其共产主义学生联盟进行激进抗议但遭到民主解放民主运动的反对,8月,因政府发起对共产主义团体的镇压,民主解放民主运动批评政府政策
  • 1953-5年,民主解放民主运动处于混乱时期。因涉及政权的争议、处理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崛起、泛阿拉伯的外交政策取向,1954年9月,政府对民主解放民主运动进行镇压
  • 1955年2月,民主解放民主运动、共产党先锋队等其余4个组织合并为统一埃及共产党,确立支持纳赛尔政府、和平解决以色列冲突,但埃及共产主义拉雅派批评统一埃及共产党延续民主解放民主运动的纲领
  • 1956年,统一埃及共产党尝试与以色列共产党建立关系,苏伊士战争期间,统一埃及共产党动员了塞德港的大众抵抗活动,统一埃及共产党创办Dar al-fikr,4月,统一埃及共产党发表帝国主义是主要敌人,该报告呼吁支持纳赛尔政府,并捍卫其反对帝国主义阴谋。在对埃及民主自由受到限制的批评中,该党为了建立反帝国主义统一而将这些要求置之不理,年底,统一埃及共产党、ar-Raya和工农共产党在意大利和伊拉克共产党的帮助下合并为联合埃及共产党
  • 1957年2月,联合埃及共产党正式合并,之后埃及共产党ar-Rayat ash-Sha'ab派并入
  • 1958年1月8日,与工农共产党的合并为埃及共产党,声明支持纳赛尔政府的政治、经济政策,号召建立一切爱国阶层的民族统一战线,该党多次遭到纳赛尔政府打压
  • 1965年,埃及共产党解散
  • 1967年4月,前埃及共产党成员以个人身份加入执政的阿拉伯社会主义联盟
  • 1975年,由活跃的埃及共产党 (1958年)成员成立埃及共产党
  • 1995年4月,80年代活跃的托派学生组织转制为政治组织的革命社会主义者 (埃及)成立
  • 2011年,2011年埃及革命中,穆巴拉克被关押后埃及共产党公开活动并组织工人游行,5月10日,5个左翼政党埃及共产党、社会主义人民联盟党、革命社会主义者 (埃及)、埃及社会党和工人民主党 (埃及)组成竞选联盟社会主义力量联盟

充分民主,伊斯兰教主义主导,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穆斯林兄弟会实力非常强,但军方比较维护世俗化

赤道几内亚

1958年,人民理念成立;

厄立特里亚

厄立特里亚人民解放阵线党旗

埃塞俄比亚

埃塞俄比亚人民革命党党旗
全埃塞俄比亚社会主义运动党旗
File:Tigray People's Liberation Front logo.png
埃塞俄比亚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党旗

可以追加提格雷人民解放阵线等扩展

加蓬

1992年由3党组成的非洲重建论坛;

冈比亚

  • 1980年,冈比亚社会主义革命党成立
  • 1981年7月30日,冈比亚社会主义革命党发起革命但失败

1986年7月31日成立的争取独立和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组织

加纳

1992年7月27日,全国人民大会成立;

几内亚

中左力量主导社会

几内亚比绍

几内亚和佛得角非洲独立党党旗
  • 1954年,葡萄牙几内亚民族独立运动成立
  • 1956年9月19日,由葡萄牙几内亚民族独立运动组建的非洲独立党 (几内亚和佛得角)成立
  • 1959年,发生皮吉古提大屠杀,9月,非洲独立党 (几内亚和佛得角)在几内亚成立新的总部
  • 1961年,非洲独立党 (几内亚和佛得角)与莫桑比克的FRELIMO和安哥拉的MPLA成立国际组织
  • 1962年3月,非洲独立党 (几内亚和佛得角)开始反抗殖民当局
  • 1964年2月,召开非洲独立党 (几内亚和佛得角)一大
  • 1967年,非洲独立党 (几内亚和佛得角)控制三分之二的几内亚比绍
  • 1970年,殖民当局加强攻势
  • 1973年9月24日,非洲独立党 (几内亚和佛得角)宣布几内亚比绍独立
  • 1980年11月14日,维埃拉发动政变上台,非洲独立党 (几内亚和佛得角)继续执政
  • 1991年5月,非洲独立党 (几内亚和佛得角)改制

肯尼亚

肯尼亚共产党党旗

莱索托

  • 1962年5月5日,莱索托共产党成立,出版莫塞贝特西,南非共产党成员曾提供资金.受到南非匈牙利东德的共产党的欢迎
  • 1960年代,莱索托共产党分裂亲苏和亲华派
  • 1970年2月,莱共被宣布非法
  • 1986年,莱索托政变后,莱索托共产党进入政府
  • 1991年,莱索托共产党获得合法地位

利比里亚

1980年联合人民党成立;

利比亚

充分民主,伊斯兰教主义主导,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政局动荡,穆斯林兄弟会实力非常强有土耳其的强力支援

马达加斯加

马拉维

国家较小,意识形态没有;

马里

File:African Solidarity for Democracy and Independence logo.png
马里非洲争取民主和独立团结党旗

毛里塔尼亚

国家较小,伊斯兰;

毛里求斯

毛里求斯斗争党旗
  • 1976年,作为政党社会主义运动激进派别形成斗争 (政党),确立反对私人或任何其他民主控制政府职能,反对外国驻军,出版物为自由表达
  • 1981年,托派的斗争 (政党)正式成立

摩洛哥

摩洛哥共产党党旗
File:Nahj-logo.png
摩洛哥民主道路党旗
  • 1943年11月,摩洛哥共产党在1920年隶属于法共的并建立的个人共产团体基础上成立
  • 1946年4月,摩洛哥共产党一大呼吁摩洛哥人民共同参与争取独立,民主自由和改善工人状况的斗争
  • 1946年8月,摩洛哥共产党发表争取摩洛哥统一和独立,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阵线
  • 1953-1956,摩洛哥共产党参加对法国殖民当局的武装斗争
  • 1956年,摩洛哥独立,摩洛哥共产党主张加强民族独立,从摩洛哥撤出外国军队,消除外国军事基地,解放国家免受外国统治垄断,国有化银行,开采公司,土地改革,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 摩洛哥共产党多次被禁止
  • 1968年1月26日,摩洛哥共产党倡导适应摩洛哥国情的社会主义,呼吁在具有反帝和反资产阶级特色的“联合民阵”中统一爱国力量,7月,摩洛哥共产党改组为解放与社会主义党作为掩护对外宣称伊斯兰社会主义
  • 1969年,解放与社会主义党被禁止
  • 1970年,解放与社会主义党一派别成立Ila al-Amam(先锋),Ila al-Amam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做出了重要贡献,3月,学生首次发动总罢工抗议西班牙外交部长来访
  • 1971年9月,Ila al-Amam内学生和工会组织的人民群众路线和武装斗争路线产生分歧
  • 1972年,Ila al-Amam(先锋)发动绝食抗议
  • 1973年,当局对Ila al-Amam学生和工会组织进行抓捕行动
  • 1974年,解放与社会主义党改组为进步与社会主义党,它是摩洛哥主要左派政党中,Ila al-Amam遭到打击
  • 1992年,进步与社会主义党改制
  • 1977年12月11日,Ila al-Amam成员因绝食抗议审判行为饥饿死亡
  • 1985年,当局逮捕Ila al-Amam
  • 1995年,Ila al-Amam(先锋)改组为霍查主义民主道路,主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建立一个结束资本主义和人类剥削的民主社会。批评“交替幻象”,民主之路抵制了自创建以来举行的所有选举,因为他们认为那时没有自由选举。参加工会,捍卫公共社会服务或支持社会斗争,失业大学生运动反对私有化、自由化、放松管制等的野蛮自由主义,其武装分子支持摩洛哥人权运动,反对该政权的侵犯人权行为,争取民主的斗争,通过积极的抵制选举的运动,谴责实际的“幕后民主”,并以组成民主宪法为基础,解放自由和真实的选举,反对摩洛哥依赖的斗争,削减军事上联合军事演习,北约重聚,合作打击“恐怖主义”等,反对大中东、摩洛哥 - 美国自由贸易协定、摩洛哥-自由贸易协定、地中海联盟等的政策和经济、帝国主义的关系,争取承认阿马齐格语言和文化为官方,并给予阿马齐格多数地区最大的自治权,支持人民的斗争,以及巴勒斯坦人,伊拉克人和黎巴嫩人的斗争、“反对犹太复国主义实体正常化”的斗争,支持撒哈拉人民争取自决,摩洛哥与波利萨里奥阵线之间的直接谈判以及和平解决办法。支持2月20日运动的示威活动。民主道路领导两个主要工会(摩洛哥工人联合会 - 民主工人联合会 - 民主工人联合会 - CDT)、摩洛哥人权协会、Attac-Morocco、摩洛哥失业毕业生全国协会和妇女维权运动
  • 2003年,Ila al-Amam(先锋)一成员领导了阿拉伯之春期间的平等与和解委员会
  • 2004年,政党和发挥以后,民主道路统一社会党 (摩洛哥)、社会主义先锋党、忠于民主党、民族联邦大会党结成联盟
  • 2011年4月,民主道路拒绝摩洛哥宪法所谓的修正方案,并呼吁加强和巩固动员,并继续为民主政权进行斗争
  • 2012年7月,政党合法化以来民主道路发展迅速

莫桑比克

莫桑比克解放阵线党旗

充分民主,由于前共产党组织的后继改制组织存在,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纳米比亚

纳米比亚人组党党旗
File:Communist party of namibia symbol as it appeared on 2009 ballot.png
纳米比亚共产党(1989)党旗

尼日尔

中左党为主

尼日利亚

卢旺达

1991年,卢旺达社会党成立;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解放委员会党旗
  • 1960年,圣多美和普林西比解放委员会成立
  • 1961年,该党与其他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政党一起加入葡萄牙殖民地民族主义组织会议
  • 1974年4月,葡萄牙康乃馨革命后,该党获得政权并执政至今
  • 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末,该党普遍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密切
  • 1989年下半年,该党中一个派系获得主导权,该党改制

塞内加尔

File:Ldmpt.PNG
塞内加尔民主联盟/争取劳动运动党党旗

塞舌尔

人民党 (塞舌尔)一直为中左党。原以社会主义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为号召;

塞拉利昂

中左党主导

索马里

索马里革命社会主义党党旗
  • 原为埃塞俄比亚领土
  • 1976年7月1日,索马里革命社会主义党由军事强人成立,确立是索马里劳动人民和其他一切进步力量的先锋队,是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武装起来的。任务是建立一个以社会主义、平等、团结和进步为基础的社会。对内主张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反对部族主义和地方主义,实行社会保险、免费医疗和义务教育。对外奉行中立和不结盟政策
  • 1978年4月9日,发生军事政变
  • 1991年1月,索马里联合大会上台,索马里革命社会主义党解散

南非

南非共产党党旗

充分民主,左翼民族主义主导,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南非国大党实力较强,但地位遭到其他政党挑战

南苏丹

苏丹

苏丹共产党党旗
  • 1946年,受埃及共产党影响,苏丹共产党成立并作为埃及共产党苏丹支部运行,并成为中东第二大有影响力的共产党
  • 1949年,受苏丹共产党影响,学生运动建立学生联合会
  • 1954年,苏丹共产党建立民主阵线进行反帝国主义
  • 1964年10月,苏丹共产党通过领导革命推翻易卜拉欣阿布德政府并进入过渡政府
  • 1965年,国会选举苏丹共产党得8席其中一名议员为女性,受中苏路线分歧,一派成立苏丹共产党-革命领导
  • 1969年5月25日,苏丹政府推翻了军事政变,苏丹共产党获得政府肯定再次进入政府
  • 1971年,因苏丹共产党推翻政府中路线分歧失败遭到镇压
  • 1985年,阿卜杜勒拉赫曼施瓦尔达哈布发动政变,苏丹共产党获得合法承认
  • 1986年,国会选举苏丹共产党得3席
  • 1989年,苏丹发生政变,苏丹共产党再次被镇压
  • 1990年,苏丹共产党支持
  • 2006年,苏丹共产党未改制,但影响减小

斯威士兰

File:Communist Party of Swaziland logo.png
斯威士兰共产党(2011)党旗

坦桑尼亚

坦桑尼亚非洲-设拉子党党旗

多哥

File:Communist Party of Togo logo.png
多哥共产党党旗

突尼斯

突尼斯工人党党旗

乌干达

部族政治,几乎没有农民工人,不可分类为社会主义

赞比亚

1991年,革命社会党成立; 1998年3月,革命社会党解散; 2014年12月16日,彩虹党成立;

  • 左翼民族

津巴布韦

  • 1923年,工会积极分子在参加1920年选举和1922年选举之后,罗得西亚工党参照英国工党以铁路工会会员为中心成立。
  • 1928年,罗得西亚工党在立法大选中获得3个席位。
  • 1934年,罗得西亚工党成为津巴布韦最大的反对党。
  • 1941年,因二战政策分歧罗得西亚工党一派成立南罗得西亚共产党
  • 1961年12月17日,共产主义的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成立
  • 1962年,因白人少数政府取缔,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进行地下武装活动
  • 1980年,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因选民集中在城市工人身上未能大选成功
  • 1987年,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与津巴布韦非洲民族联盟合并
  • 2008年11月8日,津巴布韦非洲人民联盟退出合并并独立

美洲

中美

伯利兹

国家较小且中左力量主导社会;

哥斯达黎加
哥斯达黎加人民先锋党党旗
  • 1931年,人民先锋党成立,当时取名为工农党,不久更名为哥斯达黎加共产党
  • 1943年改用现名
  • 20世纪30-40年代,人民先锋党为议会第二大党
  • 1949年,人民先锋党被宣布非法
  • 1970年,人民先锋党合法
  • 1975年4月,解放联盟(中美洲工人革命党的前身)成立为多部门群众组织,由1972年选举的ERP-RN左派成立中美洲工人革命党,并在墨西哥、美国、伯利兹、危地马拉、尼加拉瓜和巴拿马建立支部进行革命活动
  • 1976-78年,中美洲工人革命党在除尼加拉瓜外所有中美洲国家建立支部,在危地马拉加入武装人民革命组织以参加反抗危地马拉军政府的武装革命运动
  • 1979年,中美洲工人革命党在萨尔瓦多进行农民运动和人民运动并进行革命武装斗争
  • 1980年10月,中美洲工人革命党不在以超国家政党活动,中美洲工人革命党萨尔瓦多部分加入马解阵线,中美洲工人革命党洪都拉斯部分以中美洲工人革命党洪都拉斯部分名义活动
  • 1984年,人民先锋党一派成立哥斯达黎加人民党
  • 一毛派武装工农党成立
萨尔瓦多
萨尔瓦多共产党党旗
  • 1930年3月,萨尔瓦多共产党成立
  • 1932年1月,萨尔瓦多共产党领导萨尔瓦多人民进行反对美国支持的马丁内斯军事独裁的起义,遭到镇压,党组织瓦解
  • 1935年,萨尔瓦多共产党重建
  • 1944年,萨尔瓦多共产党积极参加总罢工,迫使马丁内斯独裁政府下台。在萨共参加下,成立了统一的工人和农民组织——劳动者全国联盟和萨尔瓦多劳动者总同盟
  • 1951年,萨尔瓦多共产党又遭镇压,党领导的工会组织受到严重破坏
  • 1960年代,以萨尔瓦多共产党为主的反政府武装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成立为推翻军政府进行革命武装斗争
  • 1964年3月,萨尔瓦多共产党五大通过新党章、总纲领草案和土地纲领草案
  • 1969-70年,萨尔瓦多共产党因革命道路分歧,一部分党员在1970年4月1日建立法拉本多·马蒂解放人民力量及其人民革命军,并在中部北部组织农民和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工作
  • 1971年,萨尔瓦多共产党公开活动,与基督教民主党和全国革命运动组成全国反对派联盟
  • 1979年4月,萨尔瓦多共产党七大通过《党的总路线的根据和理论》,认为萨尔瓦多革命条件正在成熟,革命将以反对帝国主义的民主革命开始,实质上是社会主义革命,确定了武装斗争的方针,法拉本多·马蒂解放人民力量和其他左翼进行武装力量整合
  • 1975年,萨尔瓦多共产党成立萨尔瓦多革命党(马列)
  • 1980年10月,萨尔瓦多共产党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并加入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
  • 1980年1月,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向军政府发起解放全国的武装斗争
  • 1992年,萨尔瓦多内战结束,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成为合法政党
  • 1994年,萨尔瓦多共产党、法拉本多·马蒂解放人民力量、中美洲工人革命党萨尔瓦多部分等五个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的成员党都解散了自己的组织,完全融入到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中
  • 2005年3月27日,萨尔瓦多共产党 (2005年)成立
危地马拉
危地马拉劳动党党旗
  • 1922年,危地马拉共产党成立
  • 1932年,危地马拉共产党遭到镇压
  • 1949年9月28日,危地马拉劳动党成立
  • 1949年,危地马拉劳动党积极支持阿雷瓦洛政府和阿本斯政府的土地改革政策并为民主改革做了大量工作
  • 1952年,该党改名为危地马拉劳动党
  • 1953年,国会选举危地马拉劳动党得4席
  • 1954年,在美国的支持下危地马拉发生军事政变后,危地马拉劳动党被宣布为非法,遭到残酷镇压
  • 1960年11月13日,危地马拉劳动党领导下发生军事暴动,学生激进分子成功转移
  • 1962年,危地马拉劳动党创立了武装组织起义武装力量,反对危地马拉军政府的独裁统治
  • 1969年,危地马拉劳动党四大提出在军事法西斯专政的条件下,危地马拉的革命要沿着武装斗争与人民运动的其它形式相结合的道路发展。现阶段的革命是土地革命、反帝革命、人民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革命
  • 1978年,因对军政府路线武装斗争问题发生分歧分裂并在之后再次合并
  • 1982年,危地马拉劳动党游击队同其它游击队组织联合成立“危地马拉全国革命团结”组织,宣称将用一切合法的、不合法的手段反对国家的法西斯化,尽可能地团结各阶层人士建立共同行动阵线,推翻专制统治,建立人民政权
  • 1996年,联合国秘书长加利的主持下,危地马拉全国革命团结同危地马拉政府签署了一项和平协定,从而结束了长达36年的危地马拉内战
  • 1998年,危地马拉全国革命团结从一个政党联盟转变为一个政党,包括危地马拉劳动党在内的原联盟成员党都由此解散了自己的组织
  • 2005年10月,前危地马拉劳动党各派组建危地马拉劳动党 (2005年)成立
洪都拉斯
尼加拉瓜
File:Psnica.PNG
尼加拉瓜社会党党旗
File:Mapml.PNG
尼加拉瓜马列主义人民行动运动党旗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主导

巴拿马
File:Partidodelpueblodepanama.png
巴拿马人民党党旗
  • 1927年,劳动党(巴拿马)成立
  • 1929年,劳动党(巴拿马)参加拉美共产党会议
  • 1930年4月4日,劳动党(巴拿马)成立巴拿马人民党,初名共产党
  • 1943年,巴拿马人民党改名为人民党,在二战期间实力大增,并领导大学生联合会和工会联合会
  • 1953年,因反对美国在巴拿马的存在遭到当局取缔
  • 1968年10月11日,美国支持的军方发动政变,左翼人士大量被捕
  • 1970年代,巴拿马人民党支持民主革命党政府,
  • 1970年,来自巴拿马人民党的革命联合运动和民族行动先锋队两个地下抵抗组织合并为人民抵抗阵线,7月与其他小型抵抗团体合并为MLN-29作为最大的反政府武装,确立以反帝反资产阶级反性别反种族革命武装斗争的反奥马尔托里霍斯的军事专政
  • 1973年,因中苏路线分歧巴拿马人民党亲中一派成立社会主义工人阵线(马列)
  • 1980年,国会选举巴拿马人民党得1席
  • 1983年9月,托派的社会主义工人党 (巴拿马)成立,反对独裁政府抗议美国入侵,MLN-29联合民主革命党左翼抗议美国入侵
  • 1984年,巴拿马人民党因政府反对继续改革放弃支持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主导,受到美国的直接控制

北美

加拿大
File:CommunistPartyofCanadalogo 2018.png
加拿大共产党党旗
加拿大共产党(马列)党旗
  • 1921年5月,由美国共产党和美国统一共产党在加拿大支部成立加拿大共产党,该党为争取劳动群众的社会经济利益和民主权利进行积极和不断斗争
  • 1922年2月,加拿大共产党以加拿大工人党名义公开活动
  • 1930年,加拿大共产党各支部成立合法的地区共产党
  • 1936年,加拿大共产党动员1200多名党员、团员参加西班牙反佛朗哥法西斯的斗争
  • 1940年,加拿大共产党被政府禁止活动
  • 1943年8月,加拿大共产党建立合法组织劳动-进步党,并以其名义进行活动
  • 1954年3月,5大提出以“和平的、合乎宪法的道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纲领
  • 1959年,加拿大共产党恢复名称
  • 1970年3月31日,霍查主义的加拿大共产党(马列)成立
  • 1971年,加拿大共产党21大提出要利用议会前进到社会主义。主张建立民主的、反垄断的、反帝联盟的政府,然后过渡到社会主义
  • 1986年,加拿大共产党26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反对军事危险和争取巩固普遍和平的纲领;拟定了反击保守政府向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民主权利进攻的具体计划
  • 1988年,加拿大共产党总书记发生路线分歧
  • 1992年12月,加拿大共产党三十大批判已经退党的休伊森“改革主义”路线,重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党的指导思想
  • 2005年,加拿大共产党在魁北克省的组织魁北克共产党发生分裂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主导,因受到美国的影响,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墨西哥
墨西哥共产党(1919)党旗
墨西哥统一社会党党旗
墨西哥社会主义人民党(1948)党旗
墨西哥工人革命党(1976)党旗
File:Communist Party of Mexico logo.png
墨西哥共产党(1994)党旗
  • 1919年9月14日,由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小组和社会主义团体成立墨西哥共产党
  • 1929年2月,墨西哥共产党推动成立墨西哥统一工会联合会
  • 1929年6月-1934年,墨西哥共产党处于非法状态
  • 1936年2月,墨西哥共产党成立墨西哥劳工联合会
  • 墨西哥共产党在二战期间,片面执行共产国际关于建立统一战线的决议,犯了右倾错误
  • 1948年,社会主义人民党 (墨西哥)成立
  • 1954年,墨西哥共产党十二大提出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有农民、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参加的反帝统一战线
  • 1963年12月,墨西哥共产党十四大通过新的政治纲领,提出无产阶级希望通过和平道路达到目的
  • 1975年,起源于1968年学生运动的组织成立托派的墨西哥工人党
  • 1976年,工人革命党 (墨西哥)成立
  • 1978年5月,国会选举中墨西哥共产党得18席。该党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把完成民族民主革命作为主要任务,在国际共运中强调尊重各党的独立和平等
  • 该党曾于1950年和1973年发生两次分裂
  • 1981年10月,墨西哥共产党二十大一致通过与社会主义行动和团结运动、墨西哥人民党、人民行动运动合并为墨西哥统一社会党的决议
  • 1981年11月5日,墨西哥共产党、墨西哥人民党、社会主义行动和团结运动以及人民行动运动合并为墨西哥统一社会党
  • 1982年3月,墨西哥统一社会党一大宣称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指导思想,致力于建设一个工人阶级和一切城乡体力、脑力劳动者的政党。认为墨西哥已形成金融资本和垄断集团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大资产阶级已失去反帝性,党的斗争目标是用革命手段使资本主义变为社会主义,消灭剥削制度和一切形式的压迫。建立工人民主政权,实行广泛的自治制度和直接的、由多数人决定一切的社会主义民主。在国际问题上,主张世界和平,反对军备竞赛,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在国际共运中强调独立自主,反对干涉他党内政
  • 1981年11月7日,墨西哥大选中,墨西哥统一社会党得17席
  • 1987年3月29日,墨西哥统一社会党和墨西哥工人党合并为
  • 1989年,墨西哥社会主义党并入民主革命党
  • 1997年,墨西哥社会主义人民党社会主义人民党 (墨西哥)分离
  • 1999年,工人革命党 (墨西哥,1999年)工人革命党 (墨西哥)分裂出

充分民主,左翼民族主义主导,因受到美国的影响,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美国
美国共产党党旗

理论上来说是充分民主,但整个社会,无论是总统还是政党都受到华尔街的直接控制

南美

阿根廷
阿根廷共产党党旗
阿根廷革命共产党党旗
阿根廷工人党党旗
阿根廷社会主义工人党党旗
阿根廷工人左翼阵线党旗
  • 1918年1月6日,阿根廷社会党一派成立阿根廷共产党,致力于开展工人运动,进行反帝斗争,为社会生活的公正和民主化而奋斗
  • 1922年,主张通社会党联合的一派回到社会党
  • 1925年,阿根廷共产党托派组织火花派成立工人共产党
  • 1927年,阿根廷共产党何塞·佩内隆一派同部分工人领导人成立阿根廷共和国共产党
  • 1930年,阿根廷共和国共产党改名为工人集中党
  • 1930年,军人政变后,阿根廷共产党变为非法,但30年代由于工人运动发展,其力量迅速壮大
  • 二大期间,阿根廷共产党成立全国反法西斯民族阵线
  • 1943年,阿根廷共产党为争取工人力量同庇隆主义展开激烈斗争
  • 1946年,该党与激进党、社会党、进步民主党建立民主联盟参加大选但失败
  • 1955年,庇隆政府下台后,阿根廷共产党控制19个工会组织
  • 1958年,大选中同庇隆主义党一起支持弗朗迪西上台
  • 1962年,政变后阿根廷共产党又一起成为非法党,阿根廷共产党共产主义青年联合会成立亲中的阿根廷革命共产党(阿根廷共产党(全国革命复兴委员会));阿根廷共产党共产主义先锋派与社会党内分裂出去的共产主义先锋党组成阿根廷共产党(马列)
  • 1973年,阿根廷共产党同不妥协党、基督教革命党组成人民革命联盟参加竞选
  • 1976年,军人政变后阿根廷共产党采取谈判立场,主张军人、文人合作
  • 1983年,竞选中,阿根廷共产党提出自己的候选人,后又宣布支持正义党的竞选方案
  • 最近阿根廷共产党认为现阶段是资产阶级的和反帝的土地革命阶段,希望通过同同庇隆主义运动的和睦相处将共产党由先锋党变为群众党,以工会工作为重点,推动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民族与社会解放阵线
  • 2011年4月14日,由1964年成立的工人党 (阿根廷)、1988年成立的社会主义工人党 (阿根廷)社会主义左翼 (阿根廷)组建的工人左翼阵线成立
  • 2015年,国会选举工人左翼阵线得3席

充分民主,左翼民主主义主导,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玻利维亚

充分民主,左翼民主主义主导,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巴西
巴西共产党(1922)党旗
巴西共产党(1962)党旗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主导,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智利
智利共产党党旗
智利革命左翼运动党旗
智利革命工人党党旗
  • 1849年,智利上层阶级中的自由主义者一派成立智利自由党并成为智利保守党的反对党并积极修改不利于智利自由党的宪法
  • 1851年,智利自由党发动改革运动但失败了
  • 1859年,智利自由党发动改革运动但失败了从而导致自由主义者离开智利
  • 1863年,智利自由党一派脱离成立智利激进党并和智利共济会保持联系
  • 1880年,智利激进党推动神学改革
  • 1887年,智利激进党左翼脱离成立智利民主党
  • 1888年4月,智利民主党领导进行游行示威
  • 1896年,智利民主党内部因路线问题发生分裂
  • 1912年6月4日,智利民主党一派领导矿工工人脱离成立社会主义工人党 (智利)
  • 1922年1月2日,社会主义工人党 (智利)3大改组为智利共产党确立为劳动者的利益,为自由、民主和社会正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 1932年,智利共产党成立智利共产主义青年
  • 1936年,智利共产党同激进党、社会党等结成人民阵线,在1938年大选中获胜
  • 1941年,人民阵线破裂后智利共产党又组民主联盟,取得1942—1946年大选胜利
  • 1948年,智利共产党被挤出政府,转入地下
  • 1956年,智利共产党10大提出国内迫切的革命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进行土地改革,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
  • 1965年8月15日,社会党大学支部成立革命左翼运动并拥有武装组织
  • 1966年,被智利共产党开除的斯巴达克派和革命共产主义联盟派合并为革命共产党 (智利)
  • 1970年,智利共产党同社会党、激进党、统一人民运动等6个政党和组织结成人民团结阵线,参加竞选获胜,社会党人阿连德当选总统
  • 1973年9月,智利发生军事政变,智利共产党被取缔,革命左翼运动遭到镇压并转入秘密活动以打击独裁当局
  • 1979年,智利共产党提出“人民造反”路线,要求立即结束军政权。11月8日,革命共产党 (智利)一派脱离成立智利共产党(无产阶级行动)
  • 1980年,革命左翼运动挫败由美国军事顾问团提供支持的独裁当局军事进攻
  • 1983年,智利共产党同社会党阿尔梅达派等组成“人民民主运动”,革命左翼运动刺杀了一名独裁当局将军
  • 1985年,智利共产党被宪法法庭宣布为非法
  • 1990年10月,智利共产党恢复合法地位
  • 1999年,革命工人党 (智利)成立

充分民主,左右两党主导,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哥伦比亚
哥伦比亚共产党党旗
哥伦比亚共产党(马列)党旗
File:Pccc1.gif
哥伦比亚秘密共产党党旗

充分民主,保守主义主导,受到来自美国的控制

厄瓜多尔
厄瓜多尔共产党党旗
厄瓜多尔马列共产主义党党旗

充分民主,左翼民族主义主导,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圭亚那
圭亚那人民进步党党旗

充分民主,泛左主导,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巴拉圭
巴拉圭共产党党旗
巴拉圭自由祖国党党旗

充分民主,民族主义主导,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秘鲁
File:Peruvian Communist Party logo.png
秘鲁共产党党旗
秘鲁共产党(光辉道路)党旗
File:Communist Party of Peru RF.png
秘鲁共产党(红色祖国)党旗

充分民主,主导力量未知,有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苏里南
乌拉圭
委内瑞拉
委内瑞拉共产党党旗
File:Red Flag Party logo.png
委内瑞拉红旗党党旗
  • 1926年,流亡的共产主义者在墨西哥成立委内瑞拉革命党,并在墨西哥及拉美活动
  • 1929年,委内瑞拉革命党在委内瑞拉发起武装斗争但失败
  • 1931年3月5日,委内瑞拉革命党改组为委内瑞拉共产党,并在长达40年中作为左翼的主要力量
  • 1950年代,委内瑞拉共产党反对独裁统治的斗争中力量有很大发展
  • 1958年,委内瑞拉共产党领导反对希门尼斯独裁政府的人民起义,胜利后参加大选,在参议院和众议院分别获得2个和7个席位
  • 1960年,委内瑞拉共产党因武装斗争尾货当地农民支持遭到政府镇压转入地下
  • 1963年前,委内瑞拉共产党党员有3万人
  • 1964年,国际主义 (委内瑞拉)成立
  • 1965年,委内瑞拉共产党停止武装斗争
  • 1966年4月,委内瑞拉共产党一派主张武装斗争成立革命党
  • 1969年,委内瑞拉共产党恢复合法地位认为委内瑞拉是资本主义国家,但又对帝国主义有依赖性,革命的任务是实现民族解放,并向社会主义过渡。主张彻底改组国家经济,对石油、铁矿等部门国有化
  • 1970年,霍查主义红旗 (政党)成立并拥有武装并长期与当局进行武装斗争
  • 1980年8月,委内瑞拉共产党6大呼吁民主力量联合起来,建立一个争取民族解放的政府。在国际上,反对帝国主义,主张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得到苏联共产党支持
  • 1970年12月,委内瑞拉共产党中央书记庞佩约·马克斯等22名中央委员因反对苏侵捷带领大多数党员成立争取社会主义运动,委内瑞拉共产党实力大减,而活跃成员成立激进原因
  • 1974年5月,委内瑞拉共产党一派成立共产主义统一先锋党
  • 现在委内瑞拉共产党党员仅存几千人
  • 2009年,红旗 (政党)成员严重锐减
  • 2012年,委内瑞拉共产党支持总统并表示委内瑞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将是缓慢的

充分民主,左翼民族主义主导,不利左派政党的社会因素

加勒比

安提瓜和巴布达

1968年,进步劳工运动成立安提瓜加勒比解放运动与古共和新宝石运动有密切往来; 1992年,与其他政党合并; 国家较小且中左力量主导社会

巴哈马

国家较小且中左力量主导社会

巴巴多斯
  • 1985年,巴巴多斯工人党成立
古巴
多米尼克

国家较小且中左力量主导社会

多米尼加
  • 1944年,多米尼加共产党成立,原名多米尼加革命民主党,长期反对特鲁希略独裁统治的斗争,处于非法状态
  • 1959年6月,多米尼加共产党参加反对特鲁希略专政的武装起义
  • 1960年6月,多米尼加共产党会议讨论该国的情况确定党加强反政府斗争的挑战表示强烈支持古巴革命
  • 1961年,特鲁希略政权下台,多米尼加共产党流亡领导人回国活动
  • 1962年9月,多米尼加共产党强调战略目标是民族解放,反帝反封建革命。该党加强政治影响力,建立工会,其领导层现已包括相当数量的共产主义者
  • 1963年10月,军事政变后,多米尼加共产党转入地下
  • 1965年3月,多米尼加共产党提出恢复宪政秩序和建立民主秩序的口号,这一举措得到了其他反对力量的支持,并参加爱国军人卡马尼奥领导的起义和反对美国干涉的武装斗争,8月多米尼加共产党呼吁国内进步力量加强团结,继续为人民民主权利的斗争和从多米尼加共和国驱逐外国军队
  • 1977年10月,多米尼加共产党获合法地位
  • 1979年,多米尼加工人党成立
  • 1980年,多米尼加人民运动一派脱离成立劳动共产党
  • 1996年,多米尼加共产党与七月二十一日革命力量、革命和人民解放力量、一月十二日解放运动合并为新政党革命力量
  • 2019年12月17日,多米尼加工人党改制
格林纳达
  • 1973年3月,宝石运动和人民大会运动合并为新宝石运动确立实现社会主义,建立一个“人民参政”的国家,满足人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主张废除剥削权利、进行经济改革和土地改革;恢复民主自由,包括选举自由、宗教自由和政治言论自由;国家控制全部资源
  • 1979年,新宝石运动武装推翻独裁当局
  • 1983年10月23日,新宝石运动发生内斗,美国应总督邀请随即入侵格林纳达,之后新宝石运动解散
  • 1984年,莫里斯·毕晓普的支持者成立莫里斯·毕晓普爱国运动未能有大影响
  • 2002年,莫里斯·毕晓普爱国运动和另外一个左翼政党合并为人民劳工运动而解散
海地
新海地共产党(马列)党旗
牙买加
圣基茨和尼维斯

国家较小且有较大的中左翼政党

圣卢西亚

国家较小且中左力量主导社会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

国家较小且中左力量主导社会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大洋洲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共产党党旗
澳大利亚共产党(1996)党旗
澳大利亚共产党(马列)党旗

斐济

国家较小,充分民主,左右两党主导

基里巴斯

国家较小,充分民主

马绍尔群岛

国家较小,充分民主,政党政治不充分

密克罗尼西亚

国家较小,充分民主,政党政治不充分,因受美国援助而被美国主导

瑙鲁

国家较小,充分民主,政党政治不充分

新西兰

新西兰共产党党旗

帕劳

国家较小,充分民主,政党政治不充分

巴布亚新几内亚

充分民主,光谱属性未知

萨摩亚

国家较小,充分民主,只有酋长阶层才有被选举权

所罗门群岛

国家较小,充分民主

汤加

国家较小,充分民主

图瓦卢

国家较小,充分民主,政党政治不充分

瓦努阿图

1971年,瓦努阿库党成立 1987年6月3日,由当地工会倡议组织成立瓦努阿图工党 国家较小,充分民主,左右两党主导

任务文件二:政治公共代表选举

简单介绍,针对性属性,举例代表性、针对性的案例 简单说明选举的内容,在非左翼政党中竞争的差异,有关大众支持的左翼被保守主义设计的看法,可以从新加坡香港,台湾以及英国美国入手,印度也可以。 召开具有普遍意义的国是会议,制订选举制度,召开制宪会议,确定基本法和各类法,新的法律下的选举以及换届后的换届选举 以及席位计算方式,标明常用,突出特点,以及典型或代表案例 其他选举相关的在其他地方表示 要不要该选举制度的深层目的?

多复数制

多数制

  • 其他名称:多数代表制
  • 定义:选民投一票即可,计票时,谁票数多谁就全取的原则,多用于政府最高实际负责人、国会议席的计算分配,有利形成两党制
  • 分类:相对多数制:1单一选区(见领先者当选)2复数选区(投票中可使用单记不可让渡投票制、连记投票的投票方式,但容易衍生出激进候选人的问题,经典的是美国选举人团制度)、绝对多数制:1两轮选举制(见两轮选举制)2多轮绝对多数制3选择投票制(见选择投票制)、其他:1条件多数决2单纯多数决
  • 相对多数:只要第一名比第二名票数多第一名就当选;绝对多数制:超过50%及以上
  • 多轮绝对多数制:在候选人取得票数过半前,进行多轮投票并淘汰每轮最后一名候选人。在大型普选中代价高昂,所以改用相同原则理念的选择投票制(见选择投票制-排序复选制)
  • 连记投票(全额连记制-全票制、限制连记制、政党连记制-集选区、累积选举制、总选票制-选举人团 (美国)的选出方式)
领先者当选
  • 其他名称:简单多数制、先驰得点制、赢者全得制
  • 定义:单数议员选区得票多就当选
  • 应用:三分之一的国家(包括大部分西方国家)
  • 性质:有利形成两党制不利小党生存,例如二战后的法国国会选举法国共产党得票第一但在当局设计下反而是当局的政党联盟不及共产党的得票的情况下席位远超共产党?2015年英国大选的自由民主党2019年加拿大大选的保守党
不可转移单票制
  • 其他名称:复数选区单记不可让渡投票制、复数选区相对多数决、单记非让渡投票制、多议席单票制
  • 定义:复数议员选区中,投票者只能投一个人,依得票高低当选
  • 应用:波多黎各日本韩国香港台湾中华民国
  • 技巧:政党在复数议员选区人气高的常使用配票战术(见配票),使复数选区该政党多拿或者全拿
有限投票制
  • 定义:复数议员选区中,投票者按选举规范的规定多投其中几人但不可投给同一人,依得票高低当选
  • 应用:西班牙参议院
全票制
  • 其他名称:全额连记制、多议席多票制
  • 定义:复数议员选区中,投票者勾选数量不超过议席的数量,依得票高低当选
  • 分类:简单全票制、排序全票制(见排序全票制)
  • 应用:香港中国巴西加拿大
总选票

未成条目

多轮选举制

两轮选举制
  • 其他名称:两轮投票制、两轮决选制
  • 定义:在最高行政负责人和单复数议员选区中,第一轮没有候选人超过50%的话前两位就进入第二轮
  • 疑问:复数选区采名单比例代表制的选举也可两轮投票,例如过去匈牙利国会、现今法国部分地方议会选举。
  • 应用:总统制为奥地利,巴西,芬兰,法国,波兰,捷克共和国,斯洛伐克,葡萄牙,罗马尼亚、蒙古国、乌克兰、俄罗斯;议会制为法国
  • 说明:当时法国当局为了专门排除人气非常高的戴高乐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使用这项制度,不知道为什么共产主义者没有戴高乐主义者这么幸运,可能是因为当局是资本主义,在匈牙利也是这样专门针对设计共产主义者和小型政党,以巩固大党
多轮绝对多数制

未成条目

排序投票制

未成条目 排序投票制之下有很多席位计算方式,用星号代替

排序复选制
  • 其他名称:顺位同票制、优序投票制、选择投票制、偏好投票制、排序选择投票制
  • 定义:选民按自己的支持度排列候选人,计票时,每轮最后一个候选人的选民第二支持者获得这个选民的选票,直到候选人达到50%,比两轮制简约,不利小党也不利大党取得国会绝对多数,可排除领先者当选产生不被大多数选民认可的候选人
  • 效果:第一轮的支持者不一定是当选者
  • 应用:澳大利亚国会、爱尔兰总统、巴新国会、美国州级、英国地方、英国伦敦市、香港议会功能
  • 说明:英国保守党允诺举行公投改革国会选制为排序复选制,拉拢自民党组阁,即使保守党反对这个制度
孔多塞投票法
  • 其他名称:双序制
  • 较多的席位计算方式的分类
  • 定义:在选票上,所有候选人进行比拼,由选民进行比拼输赢评判,计票时,只要一个选项在大多数选票上的位置高于另一个选项即可当选或者依次当选
位置性投票

未成条目,但分类有条目

  • 波达计数法:选民按自己的支持度排列候选人,计票时,按选举规定累加所有选民选票上候选人的排序得分;应用:斯洛文尼亚国会议员、基里巴斯总统、斯洛文尼亚部分选举;效果:不易选出偏激或极具争议性的人士
巴克林制
  • 定义:选民按自己的支持度排列候选人,计票时,第一喜好候选人都没过50%的则将第二喜好的票数都加上,直到有候选人超过50%
  • 应用:美国刚成立初期使用过
偏好全票制

未成条目

基数投票制

计分投票制
  • 定义:选民按自己的满意度(分值范围由选举规范规定)给候选人打分,计票时,得票最高的当选
  • 效果:不易选出极端的领导人
  • 研究文件:选举的困境 美国北卡大学教授赵心树著 书中探讨各种现行选举制度的优缺点并提出接近完美的选举制度
同意投票制
  • 其他名称:认可投票、赞成投票
  • 定义:选民认可的候选人都可勾选,计票时,得同意最多的候选人当选或依次当选
满意度同意投票制

未成条目

多数判断

未成条目

STAR投票制

未成条目

比例代表制

  • 定义:选民在当次选举的整个选区区域(以当次选举整个区域作为一个复数选区)或是复数选区投票给政党或是个人集合,计票时,政党或是个人集合的席位按得票比例分配席位,有利小党发展,不利于总统制和君主制
  • 效果:反应所在选区区域内的不同社会意见,小党在小选区无法得到席位但可在整个区域的复数选区得到席位
  • 分类:投票机制方面︰名单比例代表制(见名单比例代表制)和可转移单票制(见可转移单票制);席次分配方面:最大余额法(见最大余额法)及最高均数法(见最高均数法)

名单比例代表制

  • 其他名称:政党名单比例代表制
  • 定义:选民投一票给政党或是个人集合之下的候选人即可,计票时,政党或是个人集合按得票比例获得相应比例的席位
  • 效果:有利于小党不利于政局稳定,无党派人士需要通过个人集合方式当选
  • 分类:开放式名单(见开放式名单)、封闭式名单(见封闭式名单)、自由式名单
  • 自由式名单:选民可勾选的数量最高与应当选数量一样,有利于地方上名气高或知名度高当选
  • 应用:集中在欧亚美洲
开放名单
  • 定义:选民投一票给政党或是个人集合之下的候选人,计票时,政党或是个人集合按得票比例获得相应比例的席位,然后按选民投给政党或是个人集合之下的候选人的得票多寡确定优先当选次序
  • 分类:相对封闭、很大开放、最开放
封闭式名单
  • 定义:由于政党的候选人当选次序固定,选民只能投一票给政党或是个人集合,专业领域或是从政经验丰富的候选人放前面有利于得票,不能将有争议的候选人放在靠前位置会引起选民的反感
在地化名单

未成条目

最高均数法
  • 其他名称:除数制
  • 定义:非选民投票,此为席位分配计算方式,对所有政党得票除以1至席位数,所有政党的除数最高的几位(几位的数量和席位数相等)即可当选,改良汉狄法和圣拉古法的结果接近最大馀额法
  • 分类:汉狄法(见汉狄法)、改良汉狄法(见改良汉狄法)、圣拉古法(见圣拉古法)、改良圣拉古法、亨廷顿-希尔法(见亨廷顿-希尔法)
  • 效果:未知
  • 应用:仅意大利众议院和澳门立法会
汉狄法
  • 其他名称:顿特法、抗特计算法
  • 定义:对所有政党得票除以1至席位数(除数以1单位递增),所有政党的除数最高的几位(几位的数量和席位数相等)即可当选,各党席位比例较接近政党得票数,有利大党但不取得多数席次
  • 适用范围:席位数少
  • 应用:绝大部分议会制国家使用
改良汉狄法
  • 定义:对所有政党得票除以1至席位数(除数以2倍数单位递增),所有政党的除数最高的几位(几位的数量和席位数相等)即可当选,有利大党或导致小党组团争取两席
  • 适用范围:席位数多
  • 应用:澳门立法会
圣拉古法
  • 定义:对所有政党得票除以1至席位数(除数以2单位递增),所有政党的除数最高的几位(几位的数量和席位数相等)即可当选,有利小党
  • 适用范围:席位数多
因佩里亚利法
  • 定义:对所有政党得票除以1至席位数(除数以2倍数单位递增),所有政党的除数最高的几位(几位的数量和席位数相等)即可当选,应用于比利时地方选举
亨廷顿-希尔法
  • 定义:对所有政党得票除以一个非常复杂的数,所有政党的除数最高的几位(几位的数量和席位数相等)即可当选
配额制度
  • 最简单的计算方法,先将总票数除以席位数得一席需要多少票,然后以得出的商再做为除数去分别除以各党得得票数即为各党所得席位(含小数点),而该党席位数后的小数点按D'Hondt法和Sainte-Laguë法处理
最大馀额法
  • 其他名称:数额制
  • 定义:非选民投票,此为席位分配计算方式,先将所有票数除以总席位数,得出的商作为得到席位的依据直到不能被商的倍数减去,在无法扣除商的情况下,余数高的优先获得剩下的席位,具有广泛代表性,有利于小党
黑尔数额
  • 定义:先将所有票数除以总席位数,得出的商作为得到席位的依据直到不能被商的倍数减去,在无法扣除商的情况下,余数高的优先获得剩下的席位
  • 应用:香港立法会、意大利、台湾
特罗普数额
  • 定义:先将所有票数除以(总席位数+1席位),得出的商再加1之后的和作为得到席位的依据直到不能被商的倍数减去,在无法扣除商的情况下,余数高的优先获得剩下的席位
  • 应用:南非国会
因佩里亚利数额
  • 定义:先将所有票数除以(总席位数+2席位),得出的商作为得到席位的依据直到不能被商的倍数减去,此时席位已经分配完毕
  • 应用:厄瓜多尔国会
哈根巴赫-比斯卓夫数额
  • 定义:先将所有票数除以(总席位数+1席位),得出的商作为得到席位的依据直到不能被商的倍数减去,在无法扣除商的情况下,余数高的优先获得剩下的席位

比例制排序复选制

未成条目,见多数制相关内容

可转移单票制
  • 其他名称:单一可转移票制、单记可让渡投票制
  • 定义:复数议员选区中,投票者只能投一个人,但可以按自己认可度对候选人进行排序,计票时,超出当选门槛的票数以比例分配给第二喜好人,接着,没有喜好人超过门槛时,淘汰票数最少的喜好人,票数最少的喜好人的票分给次偏好者,如果依旧没喜好人当选,循环淘汰喜好人和以比例分给其他喜好人,以致出现超过门槛者,再重复超出当选门槛的票数以比例分配给第二喜好人,直到席位分配完
  • 应用:大多数西方国家的国会

比例制孔多塞投票法

未成条目,见多数制相关内容

成对结果比较可转移单票制

未成条目

舒尔策可转移单票制

未成条目

比例制同意投票

未成条目,见多数制相关内容

比例同意投票制

未成条目

贯序比例同意投票制

未成条目

双比例分配制

未成条目

单一选区两票制

  • 其他名称:混合制
  • 定义:选民要投两票(多数代表制的选区候选人和比例代表制的政党候选人),计票时,按多数代表制的统计方式和比例代表制的统计方式确定这两类席位并将其加和,基本用于各级议会选举
  • 应用:来自35个所有洲的国家和地区
  • 分类:联立制(见联立制)、并立制(见并立制)、附带席位制(见附带席位制)

联立制

  • 其他名称:补偿制
  • 定义:选民要投两票(多数代表制的选区候选人和比例代表制的政党候选人),计票时,政党的议席按所获选区议席或比例票席位两者中取最高的席位确定最终席位数,独立候选人不受限制,更接近于比例代表制,容易产生政党超额议席,有利小党生存,同时设置政党门槛的话有利政府组成,典型代表是德国,2017年德国选举中自民党
附带席位制
  • 其他名称:额外席位制、连用制
  • 定义:选民要投两票(多数代表制的选区候选人和比例代表制的政党候选人),按照选举规范在一定选举区域内(由几个单复议席选区还大的几个选举区域)额外再专门分配给政党的议席而不是在总的所有选区作为一个唯一的政党比例选区,计票时,按多数代表制的统计方式和比例代表制的统计方式确定这两类席位并将其加和,有利小党,典型代表是英国地方议会

并立制

  • 其他名称:混合名额多数制、补充制
  • 定义:选民要投两票(多数代表制的选区候选人和比例代表制的政党候选人),计票时,席位总数按选区获得的议席和政党比例所获的议席之和,有利于大党,不利小党和无党派人士,更接近于单一选区制,典型代表是日本
  • 惜败率:成为双重提名后,在单复选区中的惜败率越高越能在政党比例制中复活

扣除制

  • 其他名称:半补偿式混合制、部分补偿式混合制
  • 定义:选民要投两票(多数代表制的选区候选人和比例代表制的政党候选人),计票时,先在政党比例票中,该党的比例票数要减去该党所有获胜选区的次高票者得票,减去后然后计算减去后的政党比例席位,席位总数按选区获得的议席和减去后政党比例所获的议席之和,介于联立制和并立制,未说明对谁较为有利
  • 应用:意大利、匈牙利

多数奖励

  • 定义:既不是用来选举也不是席位的计算方式,而是席位(非选举性质)分配方式,以选后得席位最多的政党额外获得的非选举席位,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 应用:意大利国会及其地方议会、希腊国会、亚美尼亚国会

选择性投票补偿制

未成条目

双重式比例代表制

未成条目

城乡比例代表制

未成条目

其他选制和相关理论

少数代表制

  • 其他名称:半比例代表制
  • 定义:有利于少数党在复数选区选出议席,以补救多数党独大或垄断情形,非比例代表制的选举制度。因选民配票行为可能产生偏向比例性的结果
  • 分类:并立制、不可转移单票制、累积选举制、有限投票制、比例批准投票制、满意度批准投票制
累积选举制
  • 其他名称:混合连记投票
  • 定义:选民可多投给多人或者都投给一人,有利小党
双席位制
  • 其他名称:双提名选举制
  • 定义:在双席选区选民只可投一票给候选人,计票时,因选举规范规定,第一高票者名单需两倍于次高票者名单才可全拿2席位,反之则第一高票和次高票者各得一席
  • 效果:是当局专门针对设计左翼政党的选举,典型案例是智利的军事独裁强人为维护右翼政党利益而故意设计一种剥夺了本该属于左翼政党席位的选举方式

代理投票制

未成条目

随机选择制

抽签式民主
  • 定义:选民通过抽签决定哪个是第一高票者
随机选票

未成条目

选区分类

选区划分的奥秘

单席位选区

小选区制是指每个选区只有一个议员席位

多席位选区
  • 复数选区制是指指在某一个选区中有2名或以上议员席位。相对于单一选区要有利于弱势政党以及同党内不受推举的被选举人,同党自行参选剧烈竞争,金权政治以及滋生贿选等弊端。容易造成“通通有奖”:素行不良或名声不良的人容易当选。复数选区制因可操作政党配票,从另一方面可以出现限制政党的数目。日本万年执政党利用选民基本偏向保守方式通过多席位选区配票方式达到长期执政
  • 例如二战后的法国国会选举法国共产党得票第一但在当局设计下反而是当局的政党联盟不及共产党的得票的情况下席位远超共产党?
  • 分类:集选区(见集选区)、双席位制(见双席位制)

选举制度比较

未成条目

社会选择理论

阿罗悖论
  • 定义: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选择机制,使个人偏好通过多数票规则转换为成社会偏好
吉巴德-萨特思韦定理

未成条目

公共选择理论

  • 由于选民间有着理性的无知现象,被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