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讨论:便利商店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CVS

在台湾或大陆,业者自己称便利商店的术语就是CVS,包括政府相关文件都是。所以CVS当然要出现在条目当中。Richy 00:24 2004年8月25日 (UTC)

我没有说“任何语言都要加”,我在哪里说过这些话?那是你自己的演绎。但是在台湾及大陆(这是中文维基百科),流通业承袭了日本的传统,确实就把CVS当成便利商店的缩写,而且在专业沟通的时候有时候直接讲CVS,不讲便利商店,台湾的专业刊物有时也直接写CVS取代便利商店。如果他们也会讲日文的话,我认为当然也要放进去。Richy 00:57 2004年8月25日 (UTC)

奇怪了,我已经说了,CVS是两岸常见的简称,直接取代“便利商店”这几个字,这跟interwiki有没有没关系。Richy 03:52 2004年8月25日 (UTC)

感谢啦,对华文地区CVS的用法可以上Google查看看~~Richy 04:09 2004年8月25日 (UTC)

CVS?从来没听说过……--zy26 04:10 2004年8月25日 (UTC)
流通业界都这样叫的。台湾报纸也会这样写。04:45 2004年8月25日 (UTC)

大连的“太阳系”便利店给分店编序号时就用CVS这个词。Mickey 05:20 2004年8月25日 (UTC)mickeymousechen

美国的CVS

美国有一家连环商店/药店,门牌上都是CVS/Pharmacy([1]),和这篇文章是不是一回事?--Vina 05:31 2004年8月25日 (UTC)

各便利店在台湾登记的公司名称

不知道能不能查出,不然在台湾公司列表条目不好办--苍空 翔 有事点我 20:44 2006年4月25日 (UTC)

美国的店型?

"在美国,因住宅往往设于郊外,且住宅区与商业区的区份很清楚,因此便利商店较少开设于大型都市的市中心,且许多都附设加油站与停车场,方便顾客开车前来购物"

--改写理由: 这句比较奇怪。我住在美国十多年,去过许多大都市,还没遇过没有便利商店的情形。论密度,以方圆一里为单位来算,还比郊区密度来的高。 "...附设加油站...停车场...",我在想也许这是对应于台湾的加油站一般较无法让多辆车子停在一旁。以美国的情形来说,有加油站就(几乎)一定有停车位,而且这也只是便利商店多种经营形式的其中一种。既然是要后面的台湾/日本店型做比较,那么我改写成只叙述这方面的情形。 另外这句"G-Store,附有停车场的店面简称P-Store或Parking Store",一来我没听过,二来在英文wiki页面也没找到这说法(若是惯用说法会列上去的),三来日本wiki也没提及。用google找似乎也是台湾在用,并且数量不多。Jyi 16:26 2006年5月25日 (UTC)

美国的便利商店论比例来说郊区的店占比绝对比较大,而且比日本台湾都来的大的多,再者,美国的便利商店业者也不太善于经营市区的店型,但是应该也是有开在市区的,可能我没有注意到这点,写的时候失之武断了,我们应该说日本台湾的市区店型占比较美国大,谢谢你的指证。
G-store与Parking Store是业界内用语,比较少出现在一般网页上,我想如果不是这个业界的人可能真的不会听过,我还是改回去了,当然,这点还是可以讨论的,我会找一些资料来佐证这个说法--robinhou 02:39 2006年5月26日 (UTC)
"郊区的店占比绝对比较大" - 这是指美国全国所有大城市的常态还是只有一两个大城市的情形?原来的写法所传达的是前者,那么我所居住的麻州(Boston Metro)就不符合这情形。事实上凡是有久远历史的大都市,比如旧金山,纽约市,波士顿,情形都是和台北市一样 -- 商业居民全部住在一起,住民人口密度比郊区高,相对的便利商店也是。若是较新的都市,那么市区就真的主要是商业大楼,下班后大家回郊区的家。如果是这样子的话,是否要针对不同都市情形来写?
至于G/P-Store,同样的也是"常态"的表达问题。以英文版本来说,简称有c-store,这是属于"一般用法",是大众"有可能"会说的,但是大众不知道,不在讲的"业界内"的专业术语需要写出来吗?如果需要,是否要表明这是"专业术语"?不然被读这篇文章的人误认为这是"日常在讲"的说法(就和那CVS一样),然后引用写在给英语人士看的英文文章/表格文件里头岂不是害了人?我强调的只有ㄧ点,如果不特别就各方面做注解说明的话,那么写出来的内容会让读者以为这是全美国(甚至是全日本全台湾)都适用的"日常用法",请考虑这点。Jyi 03:12 2006年5月26日 (UTC)
就郊区占比问题,一时之间我无法找出统计资料,印象中过去我看到的专业期刊文章有许多有针对这部分有所阐述,我所论述的是纯的市中心型态店型,这种店型是日本与台湾较为擅长的,美国业者真的不是很擅长这部分,当然您居住的地方可能不是如此,几个特定大都市可能也有很多店,但是如果放大到整个美国业界,其实郊区的店就会比较多,特别是有几个大业者,比如说7-Eleven去年才进入曼哈顿,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不会经营这种店,排名前几名的业者多半也是石油业者经营的,所以我论的是total的总店数,从统计资料看来美国应该是G-store比较多,纯种的市中心店占比比较小。以目前条目的内容来看,应该没有违反这个内容吧
G-store与P-store是不是不适合用在百科内?嗯,我想您说的真的是有一点道理,整个删掉可能比较好,毕竟对这种名词有兴趣的人可能真的不多,大概只有业界内的人有兴趣,也不是一般人普遍的说法,写出来的确有点太过了,我会删掉这部分,谢谢您的意见!--robinhou 03:48 2006年5月26日 (UTC)
再补充一下,密度不等于占比,市中心看起来密度很大,但整体店数其实占比不是很大,至少比较起来美国业者比日本台湾同业,在无停车场无加油站的门市经营技术上是落后的,店数比例上也少很多,就业界内的眼光来看,这种店型是日本人与台湾人的专长--robinhou 04:09 2006年5月26日 (UTC)
本来我还在想该不会是我们对于"郊区"(台北市松山区 vs 台东或是桃园)的定义有认知上的差别。以你所提的7-Eleven进入Manhattan来说好了,"便利商店"不是只有大型连锁的才算,纽约市里头多的是印度人开的"便利商店"。7-Eleven在台湾(亚洲)也许很大条,在美国...以一个节目来说好了"The Apprentice",听朋友说有在台湾拨放。最近一季里头有集是在帮7-Eleven卖三明治,在最后的"开除大会"里头,里头就提到,"7-Eleven是学生或是没啥钱的人才会去的店你一个三明治要卖到$8块钱?!"。至少我还没看过"大间"的7-Eleven(或是其他连锁的),一般型态本身卖东西的地方的建物占地都不大(不含停车位和其他,其实和连锁药房比起来还是小巫见大巫)所以为何7-Eleven之前不敢进入Manhattan,如果他是高级店早进入了。我真的是很喜欢台湾的便利商店(地位似乎也高些),但是这里的...若不是因为这篇我都忘了它的存在。
若要论加油站附设的...市内因为土地取得关系确实有限制(虽然我随便想想就可以想到几个,毕竟市内也需要加油站,有加油站就不会是一小块地,有地就可以开便利商店啦),但是要论郊区的话大型连锁的Pharmacy(像台湾的曲臣氏)的密度还要更高,至少我住的地方出去大路口开车一分钟内就两大间,非连锁的便利商店一家,连锁的便利商店..本来零,后来一家连锁加油站把小修车厂该成什么碗糕Express的最近才出现的他们自己的便利商店啦。
至于占比密度总数问题, 我还是一样的看法 -- 和台北市一样. 以Boston来说虽然"数目"比不上台北,或是只集中在Boston的某些人口较集中的住宅区, 但是情况一样, 而且任一方面的数字还是比郊区高, 因为(几乎)只有像Boston/New York City这样的都市居民可以"走路去买"(因为人口比郊区密集),然后一次只买少少几样, 郊区的话非开车不行, 因为我们这边郊区随便一处都是一块块的树林地, 没人如何开便利商店呢, 同时整体的生意也集中到更大型的店去. 较新的都市,就的是下班后大家往郊区住家鸟兽散,市中心里真的是空空荡荡,所以这情况我就真的无法多说什么。Jyi 04:25 2006年5月26日 (UTC)
嗯,你所提的的确也是一种事实,也许我在推论上过度依赖连锁便利商店的资料,没有考虑其实美国有很多的个人便利商店,也许真的密度很高,我应该需要再多参考一些资料才做那样的推断,原谅我,毕竟我不住在美国,但这也是为何我会说美国的业者真的不会经营市中心门市,在台湾与日本,便利商店早就被连锁业者全面攻占,个人便利商店比例是很低的,这就可以证实美国业者不善经营这种型态的店,其实连锁式的经营效率绝对高于个人经营,问题是要怎么做,美国大型便利商店业者太仰赖石油的销售收入,这导致他们对于一般商品的经营效率落后,POS系统的应用技术远远落后日本,缺乏因地制宜的弹性策略,美国7-Eleven过去不敢经营曼哈顿的店,主要原因在于无法找出获利模式,导致过去的经营失败,他们过去在市中心的店居然与G-store一样进门卖的是机油,所以美国的药妆业者才会向你提的一样这么蓬勃,这是便利商店业者不长进的缘故。--robinhou 05:28 2006年5月26日 (UTC)

Please, 这只是讨论, 放轻松些, 不需要原谅或是道歉的, ok? :) 美国的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毕竟不同台湾和日本(约每周一次大量购买 vs 约每天且一次只买少量几样 ), convenience store的定位最早就是以后者的方式, 如果7-Eleven一开始就发展成Mega Store(比如..像是万客隆或是IKEA), 那么我们就不会有便利的商店可以在凌晨2点走进去买泡面了.... Jyi 13:29 2006年5月26日 (UTC)
呵呵,还真的被你找到石油业者的店不到3%的文章,不过我也没说错喔,连锁的chain里有很多是石油业者这也没错,主要问题是美国的独立便利商店太多了,该文也提到有55%是单店经营。
无论如何,美国的独立业者多也代表着CVS业界在美国的努力不够,一个店数多的chain代表着购买力强,成本可以大幅降低,个人独力经营不可能做到的,消费习惯不同我想是因为业者的努力不够,举日本为例,便利商店的商品绝对都是第一流的品牌,日本的7-Eleven甚至有超过50%的合作开发的自有商品,这样的商品开发力使他们可以更贴近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到便利商店买东西比起超市便利的多,因为他们可以轻易找到他们需要的商品,不必绕很大的卖场,浪费他们的时间,美国没有这样的消费习惯,我推论这是因为去便利商店没有比去超市方便,因为便利商店的商品与超市没有很大差别,时间也没有节省多少(特别是郊区大家都开车去买),当然还是有很多美国便利商店业者都有独特的商品,例如7-Eleven的思乐冰,前阵子还有美国小女孩为了喝思乐冰半夜跑到三条街外7-Eleven的趣闻发生,但是我猜住在美国的人应该不会觉得7-Eleven是一种流行的店吧?在日本台湾,很多顾客到便利商店是因为他们会经常在便利商店看到从没看过的新商品,这是店数规模带来的商品开发力,顾客会被吸引去便利商店,新品的好处是厂商为了推广新品会提供很好的进货条件,顾客也因为尝鲜的心理因素会冲动性的买新品,因此在日本便利商店业者无所不用其极的推出新品,用意在拐骗消费者的荷包,日本的业者可以每个礼拜都推出新品,甚至还会带动流行趋势;便利商店的原意在于提供方便的服务,专注于这点经营,就可以走出与超市不同的路,日本的业者是其中的翘楚。美国地大,生活习惯的确有不同之处,但我想还是有可趁之机吧!写了这么多,突然发现其实都可以写一整个条目了!--robinhou 19:24 2006年5月26日 (UTC)

呵呵,你大概没注意看我修改的内容,我是修改我之前的错误,总之根据英文wiki,大部分的便利商店兼卖汽油。至于两地的差距我就不多说了,如果7-Eleven可以独力将美国中西部的人口密度调高自己产生顾客源自己消费,那他们也不用关门大吉(在7-Eleven的wiki页上读到的)。Anyway,祝你学业顺利:) Jyi 19:55 2006年5月26日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