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SU-100自行反坦克炮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SU-100自行反坦克炮
保存在乌克兰基辅卫国战争博物馆的SU-100自行反坦克炮
类型自行反坦克炮
自行火炮
原产地 苏联
生产历史
制造数量2335+
基本规格
重量31.6 吨
长度9.45 米
宽度3.00 米
高度2.25 米
操作人数4

装甲正面:75 mm (3吋)
侧面:45 mm (1.77吋)
顶部:20 mm (0.78吋)
主武器100 mm D-10S坦克炮
副武器
发动机V-2英语Diesel model V-2 12汽缸柴油引擎
500匹马力
功率/重量16匹马力/吨
悬挂全轮独立悬吊系统
作战范围320 公里
速度每小时48公里

SU-100自行反坦克炮(俄语:СУ-100),是由苏联所研制的自行反坦克炮,目的为取代苏联原有的SU-85自行反坦克炮。主要活跃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战后于苏联与其盟国中服役多年。

开发及设计

1944年,随着德军虎式、豹式等重型坦克的投入,苏联原有的SU-85自行反坦克炮不仅无法对德军重型坦克形成有效打击,其火力甚至落后于升级过后的苏联主战坦克T-34/85,因此苏军开始寻求更强大的火力支援车辆。

1944年二月到三月间,新型车的设计在苏联首席火炮设计师Lev Gorlitsky的监督下,在位于叶卡捷琳堡联合重工-乌拉尔机械厂(OMZ,Uralmash)展开。这个被称为‘Object 138’的SU-100原型以后期型的T-34(以T-34/85为主)底盘为基座,对不同型号的100mm火炮进行密集的测评与试装,最后由苏联第九兵工厂的火炮设计师费奥多尔·彼得罗夫(Fyodor Fyodorovich Petrov)所设计的D-10S型坦克炮脱颖而出,1944年9月开始进行量产。D-10在战后也安装于T-54/55主战坦克以及其他衍生型上,持续服役至今。

SU-100很快就战战场上证明了其作为二战期间最佳自行火炮之一的实力。D-10S型坦克炮的火力足以在2000米外正面贯穿虎式坦克的装甲,这意味着德军方面理论上只有虎王式的前装甲有可能抵御其攻击,因此苏联士兵替它取了一个"坦克杀手"的昵称。[1]

SU-100相对于SU-85的主要改进还包括:正面装甲厚度加厚(由45毫米增加到75毫米)、车体右侧增设指挥塔(改善SU-85指挥官的视野受限的问题)。同时为了因应主炮的增强而导致的通风排烟需求,车体后方装设了两个通风装置(SU-85只有一个)。由于装甲加厚、D-10炮身较大等因素,车内空间缩减,且100mm炮弹比85mm炮弹体积更大、更重,因此SU-100可携带的炮弹量较SU-85要少。

服役

捷克博物馆外展示的SU-100。

SU-100参与了二战末期苏联军的每一场战役,最辉煌的战果是在1945年3月,苏军在匈牙利巴拉顿湖战役将大量的SU-100投入作战,德军装甲部队遭全面击溃。尽管这次胜利对战事大局并无影响,但是充分表现了SU-100对德军的压制能力。到1945年7月为止,SU-100已经生产了超过2335辆。

从战后到1947年为止,SU-100都在捷克斯洛伐克持续生产。1957年退役之后,大部分的SU-100都没有被销毁,而是封存在陆军军方的仓库中以备不时之需。

许多华沙公约组织的会员国与苏联的盟国也也采用了SU-100,如埃及古巴安哥拉。根据M-44协议,一些SU-100在战后交给了南斯拉夫。[2]

1950年12月1日,苏联军开始陆续撤离中国,存放在大连基地的装备被直接出售给解放军,其中包括99辆SU-100、18辆IS-2重型坦克、224辆T-34,1955年,解放军利用这些装备在64军190师的基础上组建了第1机械化师。解放军的SU-100直到80年代才完全退役。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埃及使用SU-100对付以色列的M4谢尔曼。1967年的六日战争、1973的赎罪日战争中则使用了进行过沙质地形适应改良的SU-100

一直到1970年代晚期,SU-100仍在许多国家服役,到1990年代的南斯拉夫内战中仍被使用,且其实力仍颇受好评,但随着战损与缺乏维修技术与零件,到战争结束时已丧失军事价值。南斯拉夫正式解体之后,其剩余的残损车辆被越南人民军朝鲜人民军陆军等仍有SU-100现役的军队接收,可能是充作备件的来源。

相关条目

注解

  1. ^ "Молодой ленинец", № 2(7360) от 8 января 2008 год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Publish.pnz.ru. Retrieved on 2012-04-14.
  2. ^ Lovac tenkova SU-100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Members.multimania.co.uk. Retrieved on 2012-04-14.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