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主题:俄罗斯/优良条目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优良条目

庚子俄难是1900年7月17日至21日,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俄罗斯帝国义和团破坏东清铁路为借口,对海兰泡清朝管辖下的江东六十四屯两地中国居民进行的大屠杀,共造成约7000名中国无辜居民死亡。庚子俄难的称呼来源自周继功的《庚子俄难》一文,该文被收录于《瑷珲县志·第八卷》。因1900年是农历庚子年,所以这两次惨案被合称为庚子俄难。自1858年《瑷珲条约》签订后,海兰泡被纳入俄罗斯帝国版图。江东六十四屯虽然保留了中国居民的永久居留权和清政府对居民的管辖权,但清朝并无此地的主权。早期由于俄国移民对于当地中国居民的经济依赖,双方尚能融洽相处。但随着俄国移民的增加以及俄方对江东六十四屯地区的不断蚕食,激化了双方的矛盾,致使冲突不断。最终,俄国以黑龙江事件为导火索,在两地进行屠杀,酿成惨案。



普洛霍罗夫卡战役是一场第二次世界大战库斯克会战进行期间于库斯克东南方87公里的普洛霍罗夫卡爆发的战斗,由苏联红军第5近卫战车军团与德军亲卫队第2装甲军交战,此战役也是军事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车大战。1943年7月5日,德军展开“堡垒行动”,目标是消灭驻于库斯克突出部一带的苏军部队,以重新取回东线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德军将以南北两翼的部队向中部挺进,进行包围歼灭战,德军共投入了3个军团实行本次作战。第9军团负责攻击突出部的北侧,第4装甲军团与“肯夫特遣军团”则攻击南侧,负责保护第4装甲军团的东面侧翼之安危。苏联最高统帅部则早已预先得知德军计划,并在后者进攻处建设了多道纵深防御的坚强防线、进驻大量兵力对应之。苏军布署了“沃罗涅日方面军”保护南侧、“中央方面军”则负责北侧,另外还在后方驻扎了战略预备队——“草原方面军”,待德军攻势力度衰弱后展开反攻。在德军发动攻势一星期后,苏军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攻。在南方的普洛霍罗夫卡一地,苏军投入了“草原方面军”以阻止德军第4装甲军团的推进,德苏两方下辖的主力装甲(战车)单位——第2亲卫队装甲军与第5近卫战车军团便在1943年7月12日,于普洛霍罗夫卡西部与南部绵延约20公里的弧形战线上爆发大规模战车战,苏军第5近卫战车军团几近毁灭,其物质与人力的损失远超德军,但成功阻止德军占领普洛霍罗夫卡、突破第三道防线和取得行动之自由,其损失亦能以强大的物质和人力储备所弥补。不久,苏军发动全面反攻,德军的所有部队都撤离了普洛霍罗夫卡,苏联从此取得了东线战场的战略主动权,并再也没有失去过。



波罗的海之路是发生于1989年8月23日的一次和平示威。大约有200万人加入这场活动,他们手牵手组成一个长度超过600公里的人链,穿过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这一示威是为了希望世界能够关心三国共同的历史遭遇——在1939年8月23日苏联纳粹德国秘密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该三国被苏联占领。 该示威也是波罗的海三国追求脱离苏联、各自独立过程中的重要事件。此事件场景震撼、牵动情绪,在国内外均大收宣传之效。社会运动家借此宣扬对独立的看法;他们认为,苏联占领三国是不合法的,三国独立并非政治议题,而是道德议题。莫斯科的苏联政府以激烈的言辞回应但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修补三国与苏联之间的关系。示威后6个月,立陶宛成为首个宣告独立的苏联加盟共和国



玛丽亚·尼古拉耶芙娜女大公,是俄罗斯帝国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与妻子亚历山德拉·费奥多萝芙娜第三个女儿。她于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后遭到布尔什维克军队逮捕,最后遭到杀害。玛丽亚的妹妹也就是著名的阿纳斯塔西娅,她在尼古拉二世全家遭到暗杀后,下落不明将近90年之久,后来也出现尼古拉二世全家唯一存活下来的人其实是玛丽亚的说法。在1990年代,有人认为玛丽亚的遗体并未出现在1991年叶卡捷琳堡附近的罗曼克夫坟墓中。俄罗斯学者在2007年发现其他遗体,后续的DNA分析证明尼古拉二世全家在1918年确实全部遭到谋杀。



第一次瓜分波兰发生在1772年,是1772年至1795年间,造成波兰立陶宛联邦灭亡的三次瓜分波兰之中的第一次。十七世纪末与十八世纪初,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地位一落千丈,由欧洲主要强国沦为俄罗斯的保护国。第一次瓜分背后的主要目的是扩展俄罗斯帝国势力,以威慑普鲁士王国哈布斯堡奥地利帝国。日渐衰弱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国土,包括其中已被俄罗斯统治的部分,遭到它比较强盛的邻国——奥地利、俄罗斯和普鲁士——的瓜分,而使上述三国在东欧重新达到权力平衡。由于波兰无力保卫自身国土,再加上外国军力早已驻扎在波兰国内,波兰国会于是在1773年由上述三个政权召开的瓜分瑟姆中,承认了这次瓜分。



第三次卡尔可夫战役德国南方集团军在1943年2月19日至3月15日间在围绕卡尔可夫苏联红军的一系列攻势行动。德军的行动代号为顿涅茨克行动,而苏军则称为顿涅茨克及卡尔可夫行动。当德国第6军团在斯大林格勒被包围后,苏联红军发动了更大规模攻势以打击德国南方集团军的其它单位。然而连续数月之作战令苏军损失惨重,2月19日,德国南方集团军总司令埃里希·冯·曼施坦因陆军元帅利用新到增援的武装亲卫队及2个装甲军发动反攻。虽然德国人战力下降,德意志国防军仍然侧击、包围及打败红军在卡尔可夫南面的装甲部队。德军的反攻消灭了大约52个红军师及重新占领卡尔可夫和别尔哥罗德,令苏军付出了大约70,000人伤亡的代价。



莱卡是一只苏联太空犬,为其中一只最早登上太空的动物,以及第一只进入地球轨道的动物。她原先是一只在莫斯科街头被找到的雌性的混种流浪狗,后来于1957年11月3日被苏联以太空载具史普尼克2号送入太空。在莱卡进入太空时,宇宙航行对于乘客的影响几乎未知,且当时也没有离开轨道的技术,因此莱卡的太空舱无法被回收,莱卡注定会被牺牲。这次的实验目的是为了证明活体乘客能够承受火箭发射以及失重的环境条件,并厘清生物体在太空中的反应。莱卡的实验为人类进入太空铺上了康庄大道。苏联一开始宣称莱卡在太空中存活了四天,死亡的原因是载具内氧气即将耗尽,因此在她窒息之前进行安乐死。然而到2002年,俄罗斯才透露,其实莱卡在进入太空的数小时后即死亡,且是因中暑而死。2008年4月11日,俄罗斯官方在莫斯科为莱卡建立一座纪念碑。



冬季战争苏联芬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爆发的一场战争,自1939年11月30日开始,1940年3月13日结束。苏联建国以来一直对与芬兰相接的国境存有异议,认为过于威胁到第二大城列宁格勒的安危,且芬兰在独立过程中与德国关系密切,苏联视其将可能成为德国入侵本国的帮凶,于是持续以谈判、威胁或尝试颠覆芬兰政府的方式来解决其边界问题,必要时直接透过军事行动并吞芬兰,重回以往俄属芬兰的地位。芬兰方面则力保独立之成果,视苏联为唯一的假想敌,持续以外交手段来避免战争。1930年代双方数次谈判未果,苏联决心诉诸武力。1939年11月26日,苏联以曼尼拉炮击事件为由对芬宣战并投入大规模的军队发起进攻,人数、飞机、战车兵力皆有压倒性数量,然而战前其军事领导人因斯大林于1937年的连串政治整肃而入狱或被处死,以致战争爆发时军中只剩下经验不足的高级将领和中级军官。加上芬军训练精良、熟悉地形,导致苏军在冬季战争初期战技拙劣、损失惨重,芬兰则展现了远超过苏联预计的抵抗能力。苏联于后期撤换指挥成员、改善作战方式以及结合强大的物资优势,终于突破了芬军主防线,芬兰因而求和。1940年3月,双方签订《莫斯科和平协定》,芬兰割让其11%的领土和30%资产予苏联,战争结束。冬季战争中,苏联投入巨大兵力却损失惨重,国家声誉也受到很大的伤害,也未达到原先征服芬兰全境的目标。芬兰则不仅保有了主权,还赢得了国际声望。冬季战争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二次大战的进程,苏联此战中的表现也令德国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对发动侵略苏联的企图更具信心,并开始着手联络芬兰加入其计划,最终引爆了1941年6月底的继续战争,芬兰同德国出兵夺回冬季战争中失去的土地。



波兰战役纳粹德国斯洛伐克苏联军队于1939年9月入侵波兰的行动,该战役一般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在《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签署了一星期后,德国于1939年9月1日展开进攻,德军分作北、南、西三个方向以两翼包围的方式夹击集结于边境地带的波军主力部队,波军损失惨重。9月中旬,德军兵临华沙,波军将大部分仅存的主力集结,于布楚拉河一线反击德军,一度逼迫后者抽调兵力应付,最终,德军将波军主力包围歼灭,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9月17日,东方的苏联根据《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中的秘密协议而入侵波兰,开辟了第二战场。10月6日,最后一批波兰军队于科克战役被击溃,德苏两军占领波兰全国。



基里尔·阿法纳西耶维奇·梅列茨科夫苏联军事领导人,苏联元帅(1944年)。他于1918年加入红军,在俄国内战中曾多次负伤,后入总参军事学院学习和第1骑兵集团军作战。内战结束后在多个军区担任参谋长,参与军事改革,十分看重士兵训练和改善交通的重要性。1936年作为苏方军事顾问参加西班牙内战,回国后升任副总参谋长。1939年底的苏芬冬季战争中,他率军突破芬兰的曼纳海姆防线,获得苏联英雄称号。1940年8月到1941年1月间短期担任苏军总参谋长,参与苏军“反侵略计划”的制定。

苏德战争爆发后不久,梅列茨科夫被捕入狱,在狱中备经拷打与折磨。三个月后他被释放,派往西北方向。曾抵御南下的芬兰军队和夺取德军控制的季赫温,防止列宁格勒被彻底包围。其后两年里,梅列茨科夫多次组织解除对列宁格勒的围困的行动,经历过柳班战役的失败和“火花”行动的成功。列宁格勒解围后,组织了对芬兰军队的进攻,迫使芬兰退出战争。1945年在佩特萨莫—希尔克内斯攻势中歼灭位于北极圈中的德军,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1945年8月,梅列茨科夫指挥远东第1方面军参加八月风暴行动,迅速歼灭了日本关东军主力,获得了苏联最高军事荣誉-胜利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