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MGM-52长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MGM-52长矛
位于新墨西哥州白沙导弹靶场博物馆展示的MGM-52长矛导弹,旁边是M752自走式发射器。
类型战术弹道导弹
原产地United States
服役记录
服役期间1972–1992年
使用方美国陆军,英国,比利时,荷兰,意大利,西德
生产历史
生产商LTV电子系统英语Ling-Temco-Vought
单位成本~$80万 (1996)[1]
~US$1.2百万(2020)[2]
制造数量2,133[3]
基本规格
重量2,850—3,367磅(1,293—1,527千克)取决于弹头[3]
长度20英尺(6.1米)
直径22英寸(560 mm)
弹头1枚W70 (核弹头)M251高爆子炸弹(英语: high explosive submunitions)[3]
爆炸当量0.1-10万吨(4.2-418.4 TJ)

发动机液体推进剂火箭
作战范围45—75 mi(72—121 km),取决于弹头[3]
速度>3马赫
制导系统惯性导航系统

MGM-52长矛是一种可移动野战炮地对地战术导弹(战术弹道导弹)系统,为美国陆军提供核火力和常规火力支援。该导弹的弹头是在劳伦斯利佛摩国家实验室研发。它被MGM-140陆军战术导弹系统取代,MGM-140最初打算在冷战期间同样提供核火力支援。[4]

部署

第一批MGM-52导弹在1972年部署,取代早期的MGR-1火箭英语MGR-1 Honest John和MGM-29导弹,这大大减少了系统的重量和体积,也改善了其精确性和活动性。[3]

一个长矛导弹连会配备2辆导弹发射车,由M113装甲运兵车底盘改造衍生的M752导弹发射车(英语: Self-Propelled Launcher),每辆发射车会载运1枚战备弹,搭配2辆M688导弹运输车(可搭载2枚备射弹),一个连共配赋6枚长矛导弹。导弹连发射速度约为每小时3枚导弹。导弹连的作战车辆也可运输发射装有改良介接套件整合的MGR-1诚实约翰战术弹道导弹,以获得更嘉的作战弹性。[3]

长矛导弹主火箭引擎为可变推力液态火箭发动机,改良的燃料成分使得导弹燃料箱可以长时间储存燃料,大幅缩短野战发射的前置准备时间至15分钟,相比上一代的MGM-29导弹发射前置准备时间为1小时,从隐蔽性来说是相当高水准的精进。长矛导弹的火箭引擎设计十分独特,一个小型维持器英语Sustainer engine(英语: Sustainer engine)安装在一个环形助推发动机内。[5]因此长矛导弹发射时弹体侧面会有4具辅助引擎运作,至1.5公里外后才主引擎才会启动点火。

酬载

长矛导弹的战斗部是由一个爆炸当量为0.1-10万吨(4.2-418.4 TJ)的W70核弹头或常规弹头,核弹头较轻(211公斤),而常规弹头较重(454公斤),因此导弹射程会受到酬载弹头的不同而从70-80公里(常规)与110-120公里(核弹)不等。W70-3核弹头是首批可投入使用中子弹弹头之一。[6]常规炸药包含单个聚能装药弹头,以作穿透硬目标和破坏掩体,或以包含836颗M74集束炸弹作反人员和反器材之用。工程师设计弹头时也考虑过酬载化学武器,但该领域的研发在1970年取消。[来源请求]

退役

MGM-52导弹随着冷战结束而退役,其常规火力投射任务由MGM-140_陆军战术导弹系统取代。[7]

使用国

[8][9]

前MGM-52使用国

前使用者

 美国 美国陆军

 英国 英国陆军

 以色列 以色列国防军

 荷兰 荷兰皇家陆军

  • 荷兰皇家陆军第129炮兵营(1979-1992年)

 比利时 比利时陆军英语Belgian Land Component

  • 比利时陆军第3炮兵营(1977-1992年)

 意大利 意大利陆军

 德国 德国联邦国防军陆军

  • 德国联邦国防军陆军第150火箭炮兵营
  • 德国联邦国防军陆军第250火箭炮兵营
  • 德国联邦国防军陆军第350火箭炮兵营
  • 德国联邦国防军陆军第650火箭炮兵营

参见

参考资料

  1. ^ Lance Missile (MGM-52C). U.S. Nuclear Weapons Cost Study Project.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August 1998 [11 October 2011]. (原始内容存档于10 September 2011). 
  2. ^ Johnston, Louis; Williamson, Samuel H. What Was the U.S. GDP Then?. MeasuringWorth. 2022 [2022-02-12].  United States Gross Domestic Product deflator figures follow the Measuring Worth series.
  3. ^ 3.0 3.1 3.2 3.3 3.4 3.5 3.6 Ripley, Tim. The new illustrated guide to the modern US Army. Salamander Books Ltd. 1992: 92–93. ISBN 0-86101-671-8. 
  4. ^ Healy, Melissa. Senate Permits Study for New Tactical Nuclear Missile. Los Angeles Times. 3 October 1987 [8 August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2-23). 
  5. ^ A Rocket Engine Inside Another Rocket Engine - The Lance Missile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Scott Manley
  6. ^ Rybak, E.F.; Gruszczyński, J. (1998). Amerykańskie rakiety operacyjno-taktyczne i taktyczne. Cz. IV. Ku nowym wojnom. „Nowa Technika Wojskowa” Nr 7/1998, ISSN 1230-1655, p.32 (in Polish)
  7. ^ LTV MGM-52 Lance. www.designation-systems.net. 17 October 2001 [2022-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6-19). 
  8. ^ USAREUR Charts - LANCE Missile. Usarmygermany.com. [2022-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22). 
  9. ^ USAREUR Charts - LANCE Missile. Usarmygermany.com. [2022-03-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0-19). 
  10. ^ 6th Battalion, 32nd Field Artillery Regiment. [2022-04-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7). 
  11. ^ Archived copy. [28 October 2012]. (原始内容存档于3 January 2012).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