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分类:澎湖县鸾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鸾堂”又称“善堂”。传统而言,民间宗教中自有法师与乩童的身影,澎湖地区的民间信仰传统最早能追溯至中国的华南地区。尚有另外一种以乩笔沙盘扶鸾、著造善书的神媒,与“武坛”乩童多舞刀弄剑的作法大相径庭,被称为“鸾手”或“鸾生”,又称“文坛”。相对于乩童多出于庶民阶层,而鸾手则多由仕绅文人出任。

澎湖的善堂发展奠基于1853年(咸丰三年),妈宫发生痢疾,一些文人之士以为天道不彰,欲勉人行善挽救天灾,成立“普劝社”,奉祀圣帝真君(即关圣帝君)牌位,这便是澎湖善堂发展之起源,1887年(光绪13年),妈宫士绅林介仁出面复兴宣讲,并将“普劝社”改名“一新社”,沿用迄今。

一新社同时也是澎湖地区鸾手培训的中心,在光绪25年(1899年)到民国66年(1977)期间,一新社陆陆续续辅导澎湖诸方村庙兼办善堂(鸾堂),根据马公市各里丛书(寺庙篇)记载,有高达45间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