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代香港
各年份香港 | 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 |
香港 |
---|
主题首页 香港维基人布告板 |
2000年代的香港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治下开始了第一个完整的十年。香港人在临近回归时原本对主权移交抱有悲观的心态,不过随着回归后的“一国两制、高度自治”得以实行而逐步改观。[来源请求]
首次政改方案于2005年被立法会否决,2007行政长官及2008年立法会选举改革遂原地踏步。随着自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风暴延续达6年,经济不景、失业率高企、政府施政失误,使民怨不断攀升,加上2003年初爆发大型夺命瘟疫沙士,原已低迷的经济更雪上加霜,各行各业大受打击,失业率升至高位,遂触发回归纪念日,出现自1989年后第3多的人数(50万人)上街游行,自此往后每年回归纪念日都有大型游行去抒发对政府官员、施政、民生和经济状况的不满等。不过同年年中开始,中央政府开放内地游客到港自由行和大力推动更紧密经贸关系政策等,香港经济得到迅速复原。2005年行政长官董建华以“脚患”为由辞职下台,由前港英政府时期的“重臣”、原政务司司长曾荫权在无竞争下自动当选,泛民主派长期对特区政府的不满得以暂时纾缓。本年代结束前不久(2008年),受美国次按危机触发的金融海啸席卷全球,香港亦不能幸免,原本复苏了5年的香港经济再度遭受重创,裁员、结业此起彼落,港人对前景又再感到徬徨。[来源请求]
背景
在主权移交后,香港在社会及经济上遇到一连串的难题。其中,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仍然严重影响2000年代的香港,1990年代后期兴起的资讯科技在投机活动下发展为互联网泡沫,终于在2000年3月泡沫爆破,及后美国纽约发生911事件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恐慌,使香港的良好复苏势头减弱。
此时,政府施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带来现代化的意识形态及民主,但遭遇到重重困难。尽管主权转移到中国手上,市民仍可参与政府的运作,而特区亦维持某程度上的自治。香港的传媒并没有受到政府的控制,然而不少市民相信传媒在进行自我审查。经济方面,失业率由1997年的2.2%,上升到2000年的4.4%,再升至2003年香港爆发沙士时的8.7%。
中国大陆开放“自由行”到香港旅游,加上香港推行多项措施,如举办维港巨星汇刺激香港经济,香港经济及金融业复苏,于2004年香港经济增长率超过10%,经济复苏势头良好,其后2年香港经济及金融业急速发展,直至2007年8月爆发的美国次按危机令全球金融受考验,香港经济增长开始减慢,失业率则由2003年破纪录的8.7%减至2006年1月的5.2%,再减至2008年7月的3.2%,但其后美国次按危机恶化,最终在雷曼兄弟破产引发金融海啸,香港经济跟随恶化,在2008年第四季录得香港经济衰退,失业率渐渐由2008年7月的3.2%急升至年底的4.2%,再升至2009年3月的5.2%。
政治
23条立法
2003年初,政府提出就《基本法》第23条进行禁止颠覆中央政府的立法。很多人担心议案会侵害新闻、宗教及结社自由。基于对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及其管治,以及对经济衰退及疫病控制的不满,估计有50万人在2003年7月1日上街游行,是自1989年5月21日及6月4日各有100万人游行,分别抗议时任中国总理李鹏宣布北京戒严及解放军血腥镇压天安门广场学生运动的六四事件以来,香港最多人上街游行的一次。议案在多名亲政府议员收回支持后未获通过。自由党党魁田北俊在2003年7月6日辞去行政会议成员一职,令到23条立法最终告吹之余,亦使得特首董建华的“执政联盟”瓦解。处理23条立法的保安局局长叶刘淑仪,由于手法傲慢及目中无人而被猛烈抨击,最后被迫辞职。
行政长官
曾有呼声要求当时受江泽民和中央政府支持的行政长官董建华辞职,而董建华则在反对23条立法示威发生20个月后的2005年3月10日才宣布辞职。这次人事变动被传与中央方面,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2004年9月接替江泽民出任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后,正式执掌军政大权有关。《基本法》本来容许董建华继续余下的3年任期,但外界怀疑是董建华在胡锦涛接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后失去前任总书记江泽民的支持,加上党内认为董建华推动23条立法不力,于是逼使他离任特首,同时可平息公众对他领导的不满。经过补选,董建华的特首空缺由当时唯一合资格的候选人,出身于殖民地公务员体系的政务司司长曾荫权接任。
然而,董建华执政七年间对香港带来了显著的影响,其中一项就是令香港人更加关心本地的政治改革,以及对普选的诉求,以免再有不受欢迎的领袖坐上特首之位。如今,政治改革仍然是香港人的焦点之一,但随着香港经济反弹,以及新任特首上台,令政府在这方面所面对的压力大为纾缓。
人口统计
人口
在2000年,香港的人口有6,900,000[1],到了2006年夏天逹到了6,994,500,主要源于大量来自中国内地的新移民涌入。此外香港在2006年的出生率为7.29[2],虽然根据美国中情局的国家地区调查名单,香港的出生率是位列最低,但香港每日却有150个新移民抵港,对医疗、房屋、教育及社会福利都构成压力。到本年代结束前(2009年底),人口首次冲破700万大关,达7,026,400人[3]。
卫生
禽流感疫症
自1997年开始,卫生官员将处理禽流感危机列为首要任务。为了防止H5N1禽流感病毒在全球传播,当局用上激烈的手段,将成千上万的鸡只屠宰。有一段时间,市民对家禽的食用量大减。香港在1997年屠宰了超过100万只禽鸟,接着在2002年再宰杀了86万只。其后为了控制疫情,又先后宰杀了30万只鸡,以及在新界锦田的5个农场捡获的另外20万只鸡[4]。在中国亦爆发了一连串的禽流感疫症。广泛的禽流感疫症令中港两地的对外贸易亦受到冲击[5]。当局对疫症的处理手法,在电台、电视及报章中引起了争议;中港两地在2000年代初亦因此成为了国际的焦点。其中,香港的卫生福利及食物局透过屠宰大量家禽来控制疫情的成效受到了质疑。死去的家禽被弃置在胶袋内,引来野狗、老鼠及猫只叼食的场面,令到政府面对公关上的灾难,到2004年元旦,禽流感再度活跃,政府不得不采取杀鸡护民行动[可疑]。[6]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爆发
在经济衰退的同时,2003年2月香港录得第一宗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俗称“沙士”,英文: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缩写SARS)的疑似病例,一名染病的广州中山大学退休教授从中国大陆到香港逗留,期间将病毒带到香港社区并迅速扩散,他其后到广华医院求医,但因并发症治疗无效死亡。虽然中国大陆在2003年1月已有多宗病例,但由于对外封锁消息,香港医护人员未能及早防范这种高度传染性的病毒,医院的医生、护士及医疗助理都受到感染,其后更在社区爆发,香港在情况失控及连续出现病例的情况下被世界卫生组织列入受影响地区名单上,直到2003年6月23日才被除名。在疫症流行期间,香港笼罩在对接触感染“沙士”的恐惧当中:小孩要留在家中,学校被迫停课,金融活动大受干扰,酒楼食肆及购物广场空无一人,连旅游业也陷入了停顿。这场疫症令到超过1,700人受到感染,夺去了299人的性命[7]。
甲型H1N1流感
2009年,流感病毒新型变体人类猪型流感开始在墨西哥和美国爆发。2009年4月中,甲型H1N1流感病毒进逼亚洲,特区政府严阵以待。香港于5月1日确诊首宗病例,史无前例封锁该名墨西哥患者入住的湾仔维景酒店。同年5月,一名由墨西哥到香港的墨西哥籍男子证实确诊感染,成为香港首宗确诊个案。时任行政长官曾荫权宣布把流感应变级别由严重提升至最高的“紧急”程度。第一名香港确诊的患者曾经入住香港湾仔维景酒店,参考对抗2003年沙士经验,使酒店实施七日的隔离。直至香港时间(UTC+8)2009年9月20日14:30,香港累积有22,054宗人类猪型流感确诊,包括15宗死亡。
经济
金融
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风暴,引发持续6年的通货萎缩。通缩期直到2004年7月才告结束[8]。2001年美国经济低迷拖累外围环境,加上九一一事件打击香港旅游业,当年本地生产总值增长急跌至0.1%[9]。2002年经历稍微复苏后,2003年3月中爆发SARS后,香港经济开始复苏,中国内地提供香港互惠政策,如签订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7月28日首次推出港澳个人游刺激旅游业。美元开始转弱,与其挂钩的港元在国际市场显得更具竞争力,惠及香港出口货品表现[10]。同年的香港施政报告,政府确立金融、物流、旅游和工商业支援服务为“香港四大经济支柱产业”并加以发展[11]。香港走出沙士阴影及金融风暴后,在2003年下半年至2008年年中经历持续五年的经济增长。此后,经济增长渐趋强劲,2006年12月28日,恒生指数首次冲破2万点,当日成交达542亿元[12]。但到2008年,美国发生次级房屋借贷危机,到9月美国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国国际集团濒临倒闭,引发金融海啸席卷全球,香港经济亦大受影响,股市更结束4年半的牛市,香港经济进入衰退。到2009年,欧元区的希腊、意大利、爱尔兰、西班牙及葡萄牙都面对债务违约,触发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引起金融市场震荡,令香港经济在2000年代末蒙上阴影。
房地产
香港经历1990年代末期经历金融风暴令房地产泡沫爆破,由于经济环境转差导致楼价下跌,至2002年11月,时任房屋及规划地政局局长孙明扬宣布推出九项又名“宣九招”的托市政策,包括停止卖地、结束居屋及私人参建居屋、房协资助自置居所计划,终止出售公屋、修例放宽业主收楼权,及取消限购单位和内部认购限制,为日后楼价上升失控埋下伏笔。香港楼价至2003年初非典型肺炎跌至谷底,其后随经济复苏反弹,到2005年曾荫权接任特首后,更没有开发土地储备,导致可建屋土地缺乏,楼价出现暴升,在2000年后期引起“地产霸权”的争议[13]。
基建
多条铁路线在这十年间相继落成,包括轻铁天水围第四期支线[14]、西铁线[15]、尖沙咀支线[16]、马鞍山铁路[17]、迪士尼线欣澳站[18]与迪士尼站[19]、机场快线博览馆站、落马洲支线[20]、将军澳线康城站[21]及九龙南线[22],大大纾缓新界西北及东北居民出市区的交通压力,亦对罗湖的传统出入境关口起分流作用,西港岛线则于2009年8月开始动工兴建[23]。道路建设方面,全长10.3公里、贯通青衣及沙田的青沙公路于2005至2009年分段落成,给新界东市民多一个出市区的选择,而2007年7月通车的港深西部公路则大大缩短新界西往深圳蛇口的车程[24]。2005年12月落成的亚洲国际博览馆提供全香港最大的展览场地,达国际运动赛事级的将军澳运动场于2009年5月启用,并曾主办东亚运动会及全港运动会。
国际事务
世贸会议
2005年世贸会议在湾仔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有多达148个国家和地区参与,是香港历史上最大型的国际会议。会议进行期间爆发一连串抗议活动,香港警务处需要在指定的示威区内动用催泪弹及胡椒喷雾进行人群管制,这次会议因此被不少人戏称在“湾仔围城”内进行。[25]
教育
香港的小学至高中教育自1978年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及于1987年取消初中成绩评核试后,香港的三二二三学制在二十多年来都没有明显的变化,学童自小学一年级至中学三年级接受九年免费教育,大部分学生可于官立或津贴中学以低廉的学费升读中四及中五,再参加香港中学会考以决定能否升读政府津贴的中六及中七预科,再通过香港高级程度会考决定能否升读大学及修读的学科。香港政府于2004年宣布进行三三四高中教育改革,将中学及大学学制调整为三初中、三年高中及四年大学课程,原于中五的香港中学会考及中七的香港高级程度会考被合并,改为在中学六年级设立的香港中学文凭所取代。政府同时将免费教育由原本的小学一年级至中学三年级,延伸至高中六年级的十二年免费教育。新高中学制于2009年9月起实施。
香港的专上教育在2000年代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任行政长官董建华于2000年宣布推行副学士,籍此提高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比例,同时舒缓当时失业率偏高下的就业压力,但政府又不愿承担大专教育的经费,所以新增的副学士课程绝大部分都是由大专院校以自负盈亏的方式提供,而当时政府也因为经济衰退的财政压力,教资会的资助院校也面对削资[26]。2000年代的香港专上教育正迈向新阶段,香港原本只容许公营专上院校颁授大学学位,但政府于2001年修订《专上学院条例》,容许民办院校在取得行政长官批准后开办学位课程,并可在三个学科范围取得自行评审资格后申请使用大学名称。于1971年成立的香港树仁学院曾经因为不配合政府政策坚持其四年制课程,所以一直未获政府批准颁授大学学位,至2000年后政府政策转变为鼓励发展私立大学及作出专上教育政策的调整,该校于2007年获批准更名为香港树仁大学,成为香港第一所私立大学[27]。香港的专上教育虽然在2000年代有较快发展,香港教育学院同样期望早日升格大学[28],但其水平却不达标[29],时任教育统筹局局长李国章及教育统筹局常任秘书长罗范椒芬被指强逼香港教育学院并入香港中文大学,因而发生香港教育学院风波。对于香港教育学院升格为大学的要求,政府经审视后,指出教院在质素、课程结构及研究能力等方面都不符合作为大学的条件[30],政府于2009年否决香港教育学院改名大学[31]。
文化
娱乐圈
2000年代的香港娱乐圈可谓百花齐放的一个十年,大量新人进入乐坛,包括多名唱作歌手如王菀之、张敬轩、张继聪、方大同等。组合亦大放异彩,继有女子组Twins、2R、Cookies外,亦有男子组合Soler、EO2、Sun Boy'z等,自1995年正式进军歌坛的陈慧琳、则于本年代有突出表现,连续多年获得各大传媒机构最受欢迎女歌手奖,迅速跃升为乐坛“一姐”,紧随其后的还有杨千嬅、容祖儿、郑秀文及何韵诗等;男歌手方面则以陈奕迅、许志安、古巨基及梁汉文表现较突出,亦一度被乐坛天王谭咏麟封为“新四大天王”。于2009年拍摄的《岁月神偷》成为首部荣获国际级奖项柏林影展最高殊荣金熊奖的港产片。多名艺人也分别成婚并诞下儿女。
2000年代的十年间,娱乐圈亦有不少坏消息。自2001年5月得知患癌的歌圣罗文,与癌魔搏斗近1年半后于2002年10月与世长辞[32][33],终年57岁,遗下多首绘炙人口的经典歌曲如《狮子山下》、《前程锦绣》、《几许风雨》、《小李飞刀》及《亲情》等;而2002年拍毕电影《异度空间》后,便一直患上抑郁症的巨星张国荣,虽一直覆诊,惟病情未有好转,终在翌年SARS事件爆发期间病发跳楼身亡[34][35],享寿46,往后数年忌日均有歌迷于坠楼地点悼念。百变天后梅艳芳于2003年9月初宣布患癌,并宣称必定将病魔打败,惜她随后坚持开多场个唱并远赴日本冒寒拍广告,亦未有积极接受治疗,使虚弱身躯雪上加霜,终在3个多月后病逝[36][37],享年仅40岁。随3位著名歌星外,亦有几位知名艺人去世,包括著名电视艺员沈殿霞、著名填词人黄霑及林振强等。负面消息则包括谢霆锋顶包事件、刘嘉玲裸照风波与及震惊全球华人社会的陈冠希裸照事件。
媒体
随着互联网发展一日千里,网上盗版音乐日益严重,唱片公司收入已大不如前,惟有开拓其他收入来源并将侵权行为诉诸法律。在乐坛变得商业化下,歌手与歌曲的水平质量也备受关注。
数码地面电视服务在2007年12月31日正式启播,标榜“无鬼影”、“无雪花”的数码广播和“高清电视”服务大幅度提升电视画质。两个免费电视台乘势开设开条电视频道,比如高清翡翠台、亚洲高清台和J2等,尽管初期新设的高清频道并不是所有节目都是“高清”制作,但已能打破多年来两台各只有两条频道、中英文各一的既有印象。
迪士尼乐园度假区
经过了6年的规划和建造,位于大屿山竹篙湾的香港迪士尼乐园终于在2005年9月12日,在一片鼓乐声中对公众开放。很多人相信乐园可以为增长中的香港旅游业带来更多收益,同时也把香港塑造成世界级都会。然而,政府为当时造价达35亿的乐园注资的决定招来批评。乐园落成后亦面对入场人次低于预期以及管理失当的问题。
触目事件
天灾
本年代共发出3次九号烈风或暴风增强信号,当中只有2008年台风鹦鹉造成2死112伤;反之,最严重的一次风灾则为2009年热带风暴天鹅,当时只发出八号烈风或暴风信号,却造成4死11伤。2008年6月的一场雨灾造成严重灾情,2死16伤,多处山泥倾泻、干道淹浸、道路塌陷,录得破记录雨量,每小时达145.5毫米,政府推算为每1,100年一遇的大雨,本年代没有发出十号飓风信号,是二战后唯一一个没有发出十号信号的年代。
人祸
虽然天灾未有酿成重大人命损失,但人祸却夺去多条宝贵性命,年代内共发生3宗酿成约20人丧生的灾难,包括2003年7月屯门公路双层巴士堕坡事故[38][39](21死20伤)、2008年3月龙鼓水道撞船事故[40][41](18死7生还)及2008年5月西贡南边围旅游巴翻侧事故[42][43](19死43伤)。
其他
火灾方面,只有一宗五级大火,2008年8月旺角弥敦道嘉禾大厦阁楼夜总会首先起火,浓烟笼罩着整幢大厦,火势于2.5小时内三度更易,最终发出自1996年11月后的首次五级火讯,4死55伤,其中两名死者为消防员。还有2001年至2006年多宗相关案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徐步高枪击案。2009年12月,香港举办第五届东亚运动会,为香港首次举办大型综合运动会。
关连项目
参考来源
- ^ Chan, Shun-hing. Leung, Beatrice. [2003] (2003). Changing Church and State Relations in Hong Kong, 1950-2000. Hong Kong: HK university press. Page 24. ISBN 962-2096123
- ^ CIA gov. "CIA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irthRate. Retrieved on 2007-03-06.
- ^ (繁体中文)出生率與內地移民雙豐收 港人口首破700萬關. 香港商报. 2010年2月12日 [2014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2日).
- ^ News BBC. "News BB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ird Flu Sparks Hong Kong Slaughter. Retrieved on 2007-03-06.
- ^ Msnbc. "Msnbc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Bird Flu Sparks Hong Kong Slaughter. Retrieved on 2007-03-06.
- ^ WPost. "Washington Post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ong Kong faulted on handling of Bird Flu Crisis. Retrieved on 2007-03-06.
- ^ People's Daily. "People's Daily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Links between SARS human genes. Retrieved on 2007-03-06.
- ^ 2005-06 Budget Speech by the Financial Secretary of Hong Kong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005-03-16.
- ^ 香港政府财经事务局经济分析部:〈2001年经济概况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2002年3月
- ^ 2003年經濟概況 (PDF). 香港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经济分析部. [2015-01-08].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07-09-30) (中文(香港)).
- ^ 香港行政长官2003年施政报告 — 重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政府,2003年
- ^ 港股大時代 衝破二萬點. 头条日报. 2006-12-29 [2014-1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10) (中文).
- ^ (繁体中文)2002年「孫九招」停居屋托樓市. 苹果日报. 2014-11-13 [2018-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30).
- ^ (繁体中文)西鐵月底通車. 东方日报. 2003年12月8日 [2014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3日).
- ^ (繁体中文)西鐵通車附近民居電視受干擾. 香港苹果日报. 2003年12月21日 [2014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2日).
- ^ (繁体中文)東鐵支線站空氣悶熱. 香港太阳报. 2004年10月25日 [2014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3日).
- ^ (繁体中文)馬鐵通車首日誤點三分鐘. 星岛日报. 2004年10月25日 [2014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2日).
- ^ (繁体中文)欣澳站露天月台乘客叫苦. 香港苹果日报. 2005年6月2日 [2014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2日).
- ^ (繁体中文)無懼悶熱 萬八狂迷爭搭迪士尼線. 东方日报. 2005年8月2日 [2014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3日).
- ^ (繁体中文)落馬洲線通車一團糟. 东方日报. 2007年8月16日 [2014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3日).
- ^ (繁体中文)康城站通車 湊熱鬧客多. 香港苹果日报. 2009年7月27日 [2014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2日).
- ^ (繁体中文)紅磡站轉車焗等12分鐘. 香港太阳报. 2009年8月17日 [2014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年6月15日).
- ^ (繁体中文)港鐵西港島綫展開建造工程 (PDF). 港铁. 2009年8月10日 [2014年5月2日].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3年10月19日).
- ^ (繁体中文)胡總開通西部通道離港. 星岛日报. 2007年7月2日 [2014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2日).
- ^ Siege of Wan Chai. [2007-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22).
- ^ (繁体中文)800教院師生集會抗削資. 苹果日报. 2005-01-11 [2018-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30).
- ^ (繁体中文)樹仁創校45周年 胡鴻烈獲頒終身成就獎. 明报. 2017-06-03 [2018-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30).
- ^ (繁体中文)教院被批20宗罪 包括畢業生英文不濟. 苹果日报. 2011-10-01 [2018-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30).
- ^ (繁体中文)平均分接近「肥佬」教育界憂慮 教院畢業生英語評核包尾. 苹果日报. 2004-07-24 [2018-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30).
- ^ (繁体中文)教院升格大學觸礁. 头条日报. 2009-02-18 [2018-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7-03).
- ^ (繁体中文)學生失望 指對教院不公. 星岛日报. 2009-02-18 [2018-06-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30).
- ^ (繁体中文)羅文逝世. 亚视当年今日. 2011年10月18日 [2014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6月6日).
- ^ (繁体中文)苦撐10小時羅文終辭世. 东方日报. 2002年10月19日 [2014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3日).
- ^ (繁体中文)張國榮自殺新聞. 有线新闻. 2003年4月1日 [2014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年6月8日).
- ^ (繁体中文)遺書︰我一生無做壞事...... 張國榮跳樓死. 香港苹果日报. 2003年4月2日 [2014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2日).
- ^ (繁体中文)六點半新聞報道(梅艷芳設靈). 无线新闻. 2004年1月11日 [2014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年3月17日).
- ^ (繁体中文)梅艷芳1月12日出殯 留下只有思念.... 香港苹果日报. 2003年12月31日 [2014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2日).
- ^ (繁体中文)香港最大車禍 巴士墜橋21死20傷. 香港苹果日报. 2003年7月11日 [2014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2日).
- ^ (繁体中文)雙層巴屯門公路墮橋21死. 东方日报. 2003年7月11日 [2014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年3月5日).
- ^ (繁体中文)大欖貨船撞補給船慘劇 18人困沉船. 香港苹果日报. 2008年3月23日 [2014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2日).
- ^ (繁体中文)烏克蘭船員18屍全尋回. 东方日报. 2008年4月30日 [2014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3日).
- ^ (繁体中文)恐怖車禍專輯 旅巴西貢飛車撞翻 18女教友慘死. 香港苹果日报. 2008年5月2日 [2014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2日).
- ^ (繁体中文)旅巴大災難再添一亡魂. 东方日报. 2008年5月6日 [2014年5月2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