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泥涌峡
黄泥
历史
黄泥涌峡沿自从黄泥涌峡一带形成的溪流所流下来的黄色泥水,故称其为黄泥涌,后来该溪流改建成宝灵顿运河(鹅颈涧),现时已填成暗渠。随着溪流而下的山峡口地方即今天的跑马地。
1930年代初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意识到日本对香港的威胁正在日益增加,加上黄泥涌峡在香港岛中央扼守来往港岛南北的要道,在军事上具有重要性,所以驻港英军兴建了大量防御工事,包括皇家炮兵第5AA高射炮阵地、地下营房及多座机枪堡等[1]。
1941年12月8日香港保卫战爆发,日本皇军于12月18日晚上成功登陆香港岛,日军第230联队于12月19日清晨经金督驰马径抵达黄泥涌峡[2]。上午10时30分,驻守于黄泥涌峡道旁的西旅指挥部受到日军包围及连番攻击,加拿大援军司令兼西旅旅长罗逊准将率领同僚突围,但遭遇日军密集开火射击,他与多名一同突围的守军阵亡,罗逊准将亦成为香港保卫战及加拿大军在二战中阵亡的最高级军人[3],当时香港义勇防卫军第3连第7、8、9排及加拿大温尼伯榴弹营D连,为了扼守黄泥涌峡,与日本皇军爆发连场激战,皇家苏格兰营亦朝山峡发动反攻,在19至20日历时一天的战斗,香港守军阵亡达451人,日军也有600人伤亡,但日军最终于12月23日成功占领黄泥涌峡及黄泥涌水塘,香港守军因此陷入被东西分割,在湾仔的西旅与在赤柱的东旅只能各自为战。黄泥涌峡军事遗址于2009年12月确定列入香港二级历史建筑[4]。
黄泥涌水塘
建在黄泥涌峡的黄泥涌水塘于1899年建成,为香港的第三个水塘。水塘有一弧形的水坝,高50呎、长270呎。但由于水塘储水量小(2,700万加仑)及维修费高昂的原因,该水塘在1978年停止运作。后改建成现时的黄泥涌水塘公园。
2009年,黄泥涌水塘联同大潭水塘、薄扶林水塘、九龙水塘、城门水塘及香港仔水塘等5个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水务设施,被列为香港法定古迹,包括水塘内水坝、水掣房及溢流口[5];而工人宿舍则于2009年12月被古物咨询委员会评定为香港二级历史建筑[6]。
主要建筑
- 阳明山庄
- 黄泥涌水塘公园(前黄泥涌水塘)
- 香港网球中心
- 香港木球会
- 圣约翰救伤队烈士纪念碑
交通
主要道路
公共交通
参见
参考资料
- ^ Pillboxes on Hong Kong Island in the Era of World War II (PDF). Hong Kong: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Surveyors. December 2021: 139–154 [2023-08-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3-21).
- ^ 街知巷聞:黃泥涌峽徑 走過香港保衛戰最長一天. e123. 2017-01-01 [2022-1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28).
- ^ 《香港战地指南(1941)》,高添强 著,三联书店 出版,1995年7月,第65-72页。ISBN 962-04-1278-8
- ^ Wong Nai Chung Gap Military Site, Wan Chai, H.K. (PDF). www.aab.gov.hk. Antiquities Advisory Board. [2023-05-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3-05-18).
- ^ 四十一项水务设施列法定古迹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特区政府新闻公报,2009年9月18日
- ^ “1444幢历史建筑物名单和评估结果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古物咨询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