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梧
黄梧(1618年—1674年)[1],字君宣,福建漳州府平和县高坑(今国强乡)霄岭人。原明郑将领,后降清。封一等海澄公,谥忠恪。为清廷“迁海令”的提出者。
早年生平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黄梧在平和县衙当差役。隆武二年(1646年),郑成功与其父郑芝龙分道扬镳,反清复明。当时黄梧虽为差役,但他“饶智勇,喜任侠”,久有投郑之心。不久,他与门役杀知县,往投郑军。郑成功对他的机智勇敢颇为赏识,委以中权镇左营副将。初为郑成功总兵,守海澄县。
投降清廷
顺治十三年(永历十年,1656年)正月,清平南王尚可喜派兵攻打阶阳。时任左提督的黄梧与左先锋苏茂迎战,最后战败。六月,郑成功以战败罪责斩苏茂、将黄梧记责,照旧管事图赎。并派黄梧守海澄县。六月二十二日,黄梧与副将苏明(苏茂堂弟)背叛郑军将海澄献给清廷投降。[2]。黄梧为向清廷邀功,将郑成功存放于海澄的锱重、粮草、军饷金银尽献于清廷,使郑军元气大伤。黄梧受清廷封海澄公,镇守漳州。
顺治十四年(1657年),黄梧与李率泰及提督马得功、都统郎赛连破七城,克闽安镇。叙功,赐甲胄、貂裘,加太子太保。黄梧向清廷推荐施琅,又献灭贼五策促请清廷斩杀郑芝龙全家并毁坏郑氏祖坟。
康熙二年(1663年),郑军攻厦门,靖南王耿继茂出浔尾,黄梧偕李率泰出蒿屿,督军水陆夹击,斩获无算,克厦门、金门、浯屿三岛。郑经遁铜山。耿继茂令黄梧统兵驻云霄防剿。
康熙三年(1664年),黄梧招降周全斌、陈昇、黄廷、何政、许贞、李思忠等人。遂偕耿继茂、李率泰及提督王进功乘夜渡海,拔铜山。郑经退回台湾。
康熙六年(1667年),封一等海澄公,世袭十二次。
康熙十三年(1674年),耿精忠谋反,传檄至漳州。黄梧方病疽,闻变惊恚,卒,终年57岁,谥忠恪。
死后
由于黄梧降清后曾向满清政府提议破坏郑家祖坟,引起郑家对他的仇恨。三藩之乱爆发后,郑经一度率军反攻中国大陆。康熙十四年(永历二十九年,1675年)十月,漳州投降郑经,郑经即派人挖开黄梧的棺材,车裂黄梧的尸体,并将其枭首。[3]
延伸阅读
[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考文献
- 书目
- 《清史稿》清史稿 卷二百六十一 列传四十八
-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