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崇熙 (化学家)
高崇熙 | |
---|---|
字 | 仲明 |
性别 | 男 |
出生 | 1901年9月14日 山东济南 |
逝世 | 1952年2月12日 北京 | (50岁)
国籍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职业 | 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 |
研究领域 | 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
影响于
|
高崇熙(1901年9月14日—1952年2月12日),男,祖籍河北省雄县,是中国近代无机化学家、化学教育家。
生平
求学时期
1919年高崇熙考进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并于1922年考进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在V.Lenher教授的指导下,在1926年获得博士学位[1]。
高崇熙在美国求学期间,最为人知的是对硒元素的研究。他在1925年至1926年间与导师发表了6篇与硒有关的论文[2],其中他对一氯化硒、一溴化硒与其他硒化合物的合成的研究最为著名。
学术、教育生涯
高崇熙毕业后回国,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的化学系教授,兼任北京大学的教授,教授定量分析、稀有元素[3]、无机制备、有机合成等科目[4]。他在1928年担当系主任的职责,邀请张子高、萨本铁、黄子卿等著名化学家到清华大学化学系任教[5],每门学科都找专门的教授任教,希望学生可以博采众家之长,不存门户之见[6],为化学系奠定扎实的基础。
在三十年代,清华大学筹建化学馆,高崇熙为筹建事宜倾尽心血,亲自参加设计、施工和各种设施的安装[1]。因此化学馆又有一个别名——高公馆[7]。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高崇熙致力研究玻璃的生产[8],让中国实现硬质玻璃实验仪器的国产化。
高崇熙的研究涉猎甚广,涵盖有机、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和定性分析,为中国化学发展奠定基础。
逝世
成就
硒化合物
高崇熙及其导师Lenher教授致力研究硒化合物的合成,例如一氯化硒、硒酸、某些硒酸盐[10];以及硒与碲两种元素的分离[11]。
在一氯化硒的合成中,过往科学家以为其产物不得与水接触,但经过高崇熙的多番尝试,发现可在70%水的体系中制备一氯化硒,产率为90%[12]。
分析化学
高崇熙对分析化学有重大的贡献,他研究了很多方法来鉴定不同的有机化合物。对于醛类和酮类,他发现可以用邻溴代苯甲酰肼[13]、间溴代苯甲酰肼[14]、对溴代苯甲酰肼等为鉴定剂;醇类和醛类化合物则可用二甲二氢雷琐辛去鉴定[15];而胺类化合物,则可用间硝基苯甲酰异硫氰酸酯和对溴代苯甲基叠氮[16]去鉴定。
另外,高崇熙和陈克恢发现了陈-高反应,用A(体积分数为1%的醋酸水溶液)、B(把1g硫酸铜溶于100mL水的溶液)、C(2当量浓度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三溶液来鉴定麻黄碱等苯乙胺衍生物[17]。
有机合成
高崇熙研究庚烷[18]、苯甲醛、丙二酸酯[19]、苯乙酸酯、芳香酰胺的合成。又发现腈类化合物可由酰胺脱水而成[20]。
教育
高崇熙一生尽心尽力地教导学生,有很多当代化学家、著名人物都是他的学生,如胡亚东[21]、张青莲[22]、雷兴翰、龚育之[23]等。
评价
- 北京大学教授傅鹰:高先生受不住折磨死掉了。他一死,我国的无机化学便失掉了识途老马。现在我们在定科学规划的时候,便深感这一门学科带路无人。
- 前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所长胡亚东:正是,先生已乘“化学”去,此地空余化学楼!先生一去不复返,亮节高风兀自留。[24]
纪念
清华大学有一高崇熙教授塑像,是诸多化学系的校友倡议、捐款落成,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创作而成。[25]
参考资料
- ^ 1.0 1.1 中国无机化学研究的开拓人之一——高崇熙. 北京大学新闻网. 2007-01-16 [2021-07-14] (中文).[失效链接]
- ^ 胡亚东. 讀《文革中的葉企孫及其身後》有感 (PDF). 《科学文化评论》. 2008年, 5 (5): p.119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02-21) (中文).
- ^ 龚育之. 我在清华的三年(续). 清华校友总会. 2009-06-05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4) (中文).
- ^ 张青莲. 著名無機化學家高崇熙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文库. 1986年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6) (中文).
- ^ 中国无机化学研究的开拓人之一――高崇熙. 化学化工学院招生讯息网. 临沂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2013-06-23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4) (中文).
- ^ 化学系举行高崇熙教授塑像落成暨揭幕典礼. 清华大学新闻网. 2008年04月27日 00:00:00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6) (中文).
- ^ 记者 张向谊. 我校举行纪念高崇熙教授诞辰100周年座谈会. 清华大学新闻网. 清华大学.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4).
- ^ 龚育之. 我在清华的三年(续). 清华校友总会. 2009-06-05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4).
- ^ 《忆高崇熙先生——旧事拾零》杨绛:据说星期一上午,工间休息的时候,高太太和厂里的一些女职工在会客室里煮元宵吃呢,回隔壁卧房见高先生倒在床上,脸已变黑,他服了氰酸。
- ^ V.Lenher,C.H.Kao. The preparation of Selenic acid and certainselenates.. J.Am.Chem.SoS.. 1925.
- ^ V.Lenher,C.H.Kao. The separation of selenium and tellurium by sulfur dioxide in hydrochloric acid Solution. J.Am.Chem.Soe.. 1925: 769—772.
- ^ V.Lenher,C.H.Kao. The preparation of selenium monochloride and monobromide. J.Am.Chem.Soc.. 1925: 772—774.
- ^ 高崇熙,高振衡,余昌梧,萨本铁. o-Bromo-benzhydrazide as a reagent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aldehydes and ketones. 国立清华大理科报告. 1936: 555—560.
- ^ 高崇熙,陶端格,高振衡,萨本铁. m-Bromo-benzhydrazide as a reagent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aldehydes and ketones. 中国化学会会志. 1936: 69—74.
- ^ 高崇熙,严仁荫. The identification of aldehydes and primary alcohols by dimethyldihydroresorcinol. 国立清华大学理科报告. 1932.
- ^ 萨本铁,高崇熙,王锡敏. Research on azides:Ⅵ.p-Bromo-ben-zazide as a reagent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primary and seeondary amines. 中国化学会会志. 1936.
- ^ K. K. Chen und C. H. Kao. Ephedrine and pseudoephedrine, their isolation, constitution, isomerism, properties, derivatives and synthesi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Pharmaceutical Association. 1926: 625–639.
- ^ 高崇熙,张为申. Preparation of pure normal heptane. 中国化学会会志. 1934.
- ^ 高崇熙.陈光旭. Preparation of malonic ester. 中国化学会会志. 1934.
- ^ 高崇熙,严仁荫,钱思亮. Dehydration of acid amides to nitriles. 中国化学会会志. 1934.
- ^ 胡亚东. 于无声处听惊雷——怀念高崇熙先生. 清华校友总会. 2010-06-29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4) (中文).
从1946年到1949年高先生教过我三年课,当时年少无知,对先生的学术、贡献、人品和思想精神都没有深入地了解,只知道高先生颇有个性,做事极为认真
- ^ 我国稳定同位素化学的奠基人张青莲院士的光辉一生. 北京大学新闻网. 2006-12-20 (中文).
1931年考取清华大学研究生,在高崇熙教授指导下完成了稀有元素领域的研究论文3篇,分别为无机合成、分析鉴定和物理化学测量三个方面。
[失效链接] - ^ 龚育之. 我在清华的三年(续). 清华校友总会. 2009-06-05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4) (中文).
分析化学,也是化学系的业务主课,要学两年,是高崇熙老师教的。
- ^ 胡亚东. 于无声处听惊雷——怀念高崇熙先生. 2010-06-29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4) (中文).
- ^ 化学系举行高崇熙教授塑像落成暨揭幕典礼. 清华大学新闻. 2008年04月27日 00:00:00 [2021-07-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