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史柯西斯
马丁·史柯西斯 Martin Scorsese | |||||||||||||||||||||||||||||||||||
---|---|---|---|---|---|---|---|---|---|---|---|---|---|---|---|---|---|---|---|---|---|---|---|---|---|---|---|---|---|---|---|---|---|---|---|
导演 | |||||||||||||||||||||||||||||||||||
本名 | 马丁·卢奇亚诺·史柯西斯 Martin Marcantonio Luciano Scorsese | ||||||||||||||||||||||||||||||||||
出生 | |||||||||||||||||||||||||||||||||||
职业 | 电影导演、监制、编剧、电影历史学家 | ||||||||||||||||||||||||||||||||||
配偶 | |||||||||||||||||||||||||||||||||||
儿女 | 3女 | ||||||||||||||||||||||||||||||||||
父母 | |||||||||||||||||||||||||||||||||||
活跃年代 | 1963年至今 | ||||||||||||||||||||||||||||||||||
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信息 | |||||||||||||||||||||||||||||||||||
|
“Martin Scorsese”的各地常用译名 | |
---|---|
中国大陆 | 马丁·斯科塞斯 |
台湾 | 马丁·史柯西斯 |
香港 | 马田·史高西斯 |
新马 | 马丁·史柯西斯 |
马丁·查尔斯·史柯西斯(英语:Martin Charles Scorsese,英语发音:/skɔːrˈsɛsi/ skor-SESS-ee[1][2],意大利语发音:[skorˈseːze];1942年11月17日—),美国电影导演、监制、编剧和电影历史学家。在他至今已超过50年的演艺生涯中,他的电影以黑色暴力描写和大量粗口而著名,亦为AFI终身成就奖、金球奖终身成就奖和肯尼迪中心荣誉奖得主,并曾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凯撒奖、金棕榈奖、康城影展最佳导演奖、银狮奖、格莱美奖、艾美奖、金球奖、英国电影学院奖和美国导演工会奖。他被认为是20世纪美国新好莱坞电影浪潮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电影制作人之一。
他曾执导过多部里程碑电影,例如犯罪片《残酷大街》(1973年)、惊悚片《德士司机》(1976年)、传记运动片《蛮牛》(1980年)、黑色喜剧《喜剧之王》、犯罪片《盗亦有道》(1990年)和《赌城风云》(1995年),他与演员及好友罗拔·迪尼路在这些电影中合作。史柯西斯也与演员里奥纳度·狄卡比奥合作过六部电影,由《纽约黑帮》(2002年)至《花月杀手》(2023年)。
史柯西斯另外的电影包括音乐会电影《最后华尔兹》(1978年)、黑色喜剧《下班后》(1985年)、《基督的最后诱惑》(1988年)、心理惊悚片《海角惊魂》(1991年)和《隔离岛》(2010年)、传记片《神鬼玩家》(2004年)、历史冒险片《雨果的冒险》(2011年)以及史诗宗教片《沉默》(2016年)。他的作品也包括HBO电视剧《大西洋帝国》和《黑胶时代》的首集。他凭着犯罪电影《双面刑警》(2006年)获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
早年
马丁·史柯西斯的双亲是意大利西西里岛人,两人都是在纽约市出生。父亲是查尔斯·史柯西斯,是一名熨衣员及演员,母亲是凯瑟琳·史柯西斯,是名裁缝师及演员,他们同样在曼哈顿的服装区工作。[3]他们在皇后区居住并且生下马丁,后来移居到曼哈顿小意大利区。史柯西斯从小就在天主教的环境成长,而他最初是想成为一名神父。小时候患有哮喘,不能够与其他孩子正常玩耍,所以他的父母和哥哥经常带他到电影院看电影,由此他在自己的人生中发展出对电影的热情。[4]青少年时期的史柯西斯经常去商店租看鲍威尔与普雷斯伯格导演的《魔宫艳舞》(The Tales of Hoffmann),他是仅有两个会租借这电影胶片的人之一,另一个人是《活死人之夜》的导演乔治·安德鲁·罗梅罗[5]。
生涯
早期生涯
史柯西斯念布朗克斯区的 Cardinal Hayes High School 中学,然后在1960年进入知名的纽约大学念电影系,大学时期曾制作三部短片,《你这么好的女孩在这里干什么》(1963年)、《那不仅是你,默里!》(1964年)及《剃须记》(1967年)。[6][7]1966年史柯西斯拿到电影硕士,1967年他拍摄了第一部长篇的黑白电影《I Call First》,后来改名为《谁在敲我的门》(Who's That Knocking at My Door),男演员是哈维·凯特尔,而电影剪接是塞尔玛·斯昆梅克,之后他们两人成为史柯西斯的长期合作伙伴。在1968年到1970年之间史柯西斯留在纽约大学电影系任教。
1970年代
他与一些有影响力的1970年代“电影小子”成为朋友,包括布莱恩·狄帕玛、法兰西斯·柯普拉、乔治·卢卡斯及史提芬·司匹堡,而布莱恩·狄帕玛则介绍史柯西斯给罗拔·迪尼路认识。[8]在这段期间,史柯西斯曾经在1970年担任传奇演唱会纪录片《伍德斯托克》的助理导演,并遇见了演员及导演约翰·卡萨维蒂,他也成为史柯西斯的一个亲密朋友和导师。
1972年,史柯西斯为B级片监制罗杰·科曼执导经济大萧条时代的电影《冷血霹雳火》,科曼也帮助过多名导演例如法兰西斯·柯波拉、占士·柯麦隆和约翰·塞尔斯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9]科曼教史柯西斯用最少的钱或时间拍摄娱乐电影,为年轻导演将会拍摄《穷街陋巷》的挑战而准备。在电影上映后,卡萨维蒂鼓励史柯西斯制作他想制作的电影,而不是别人的项目。
《穷街陋巷》是史柯西斯、迪尼路和基图的一个突破,电影被有影响力的影评家保利娜·基尔所拥护。到现在,史柯西斯的招牌风格已经到位:男子气概、血腥暴力、天主教罪咎和救赎、真实的纽约现场(虽然《穷街陋巷》大多数实际是在洛杉矶拍摄)、一连串剪接和用当代音乐作配乐 。虽然这部电影是很创新,它紧张的气氛、前卫的纪录片风格和真实的街头指导却向导演卡萨维蒂、塞缪尔·富勒和早期的尚卢·高达表示感激。[10]
1974年,女演员艾伦·鲍丝汀选择了史柯西斯在《爱莉丝不住在这里》中指导她,为此她赢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虽然备受好评,电影在导演早期的职业生涯中仍是个反常的,因为电影是专注于一名主要的女性角色。其后他回到小意大利区探索他的种族根源,史柯西斯接下来的作品《意大利裔美国人》,是一部由他的父母查尔斯和凯瑟琳·史柯西斯演出的纪录片。
下一部就是在1976年的《德士司机》- 史柯西斯的黑暗、城市噩梦使一个孤独的男人慢慢地堕落到精神错乱。这部电影让史柯西斯成为一个熟练的电影制作人,并引起了电影摄影师迈克尔·查普曼的注意,他的风格倾向于高对比度、强烈的颜色和复杂的镜头移动。这部电影主演是罗拔·迪尼路,饰演麻烦多的和有精神病的特拉维斯·比克尔(Travis Bickle)。电影的联合主演则有茱蒂·佛斯特,饰演一名有高度争议的未成年妓女角色,而哈维·凯特尔饰演她的皮条男Matthew,称为“"Sport"”。《德士司机》还标志着史柯西斯和作家保罗·施拉德之间的一系列合作的开始,许瑞德受到包括将会成为刺客的阿瑟·布雷默的日记和法国导演罗伯特·布列松的电影《扒手》所影响。电影在上映后便立即出现了争议,五年后,当约翰·欣克利对当时的总统罗纳德·里根企图进行暗杀的时候,《德士司机》再次为人所瞩目。欣克利后来把他的行为归咎茱迪·佛斯特的《德士司机》角色(在电影,迪尼路的角色特拉维斯·比克尔(Travis Bickle)企图暗杀参议员)。[11]《德士司机》在1976年第29届康城影展上获得了金棕榈奖[12],也获得了四项奥斯卡提名,包括最佳影片。
《德士司机》的成功鼓励了史柯西斯推动他的第一个大预算的项目:极为风格化的音乐电影《纽约,纽约》。这对史柯西斯的家乡和经典好莱坞音乐电影的致敬来说是一个票房失败。这部电影是导演与罗拔·迪尼路的第三次合作,联合主演则是丽莎·明尼利。电影在今天最值得记着的是电影标题名主题曲,由法兰克·辛纳屈普及宣传。虽然具有史柯西斯的惯常视觉派头和风格化的演奏,许多评论家则认为这部电影的封闭气氛较他的早期作品为沉重。虽然反响不佳,但电影受到一些影评人的正面肯定。Richard Brody在《纽约客》上写道:“对于史柯西斯,一个终身的电影迷来说,纽约的精髓可以在经典的好莱坞电影中找到出来的。明显地,他对音乐电影和有营养的浪漫音乐剧的黄金时代的回顾致敬,成为他最随心所欲和个人的电影之一。”[13]
《纽约,纽约》令人失望的反响使史柯西斯感到沮丧。在这个阶段,导演也产生了严重的可卡因上瘾。然而,他寻找到创造的动力来制作非常受注视的《最后华尔兹》,这记录了乐队合唱团最后的音乐会。它在旧金山的温特兰德舞厅举行,并成为了在一场音乐会上有大阵容的著名嘉宾表演者出场的纪录片之一,包括卜·狄伦、尼尔·杨、林戈·斯塔尔、马迪·沃特斯、琼尼·米歇尔、范·莫里森、保罗·巴特菲尔德、尼尔·戴门、罗尼·伍德和埃里克·克莱普顿。然而,史柯西斯对其他项目的承诺推迟了电影的发行,直到1978年为止。
1970年代的其他作品
另一部史柯西斯导演的纪录片名为《American Boy》,也出现在1978年,主题集中在Steven Prince上,他曾出现在《德士司机》中饰演cocky枪推销员。史柯西斯还为纪录片《Elvis on Tour》帮助提供片段。1977年,他执导百老汇音乐剧《The Act》,由丽莎·明尼利主演。[14]
1980年代
根剧几个描述(包括史柯西斯的),罗拔·迪尼路实际上挽救了史柯西斯的生命,他说服史柯西斯踢走他的可卡因成瘾问题,以制作他的高评价电影《蛮牛》。他把精力投入到制作这部中量级拳击冠军杰克·拉莫塔的暴力传记中,称之为神风式电影制作法。该电影被广泛地视为一部杰作,并被英国的《Sight & Sound》杂志评选为1980年代最伟大的电影。它得到了八项奥斯卡提名,包括最佳电影,最佳男主角和史柯西斯的第一个最佳导演。迪尼路赢得男主角奖,与塞尔玛·斯昆梅克一样,她赢得最佳剪接,但最佳导演则去了罗拔·烈福的《普通人》。从这部作品开始,史柯西斯的电影在宣传资料上总是标记为“马丁·史柯西斯电影”(A Martin Scorsese Picture)。《蛮牛》以高对比度的黑白拍摄,是史柯西斯的风格达到顶峰时期:《德士司机》和《纽约,纽约》使用表现主义的元素来复制心理学的观点,但在这部的风格则被带到新的极端程度,利用广泛的慢动作、复杂的跟踪镜头,以及透视的过度失真(例如,拳击台的大小会从搏击至搏击中改变)。主题方面也一样,从《穷街陋巷》和《德士司机》继续下去:不安全的男性、暴力、内疚和赎罪。
虽然《蛮牛》的剧本都归功于保罗·施拉德和Mardik Martin(之前他们合作编剧《穷街陋巷》),但是完成的剧本与许瑞德的原始草案有很大不同。它被包括杰伊·库克斯在内的多位编剧重写了好几次(后来他继续合作编剧史柯西斯的电影《纯情年代》和《纽约黑帮》)。最终草案主要由史柯西斯和罗拔·迪尼路撰写。美国电影学会选择了《蛮牛》作为排名前10大最佳体育电影中的第一位。1997年,该学会将《蛮牛》评为在AFI百年百大电影的第24位最伟大的电影。2007年,他们将《蛮牛》评选为在AFI百年百大电影10周年版上的第4位最伟大的电影。
史柯西斯的下一个项目就是他与罗拔·迪尼路第五次合作的《喜剧之王》(1983年)。 它是讽刺世界上的媒体和名人,其中心角色是一名麻烦的孤独者,他透过犯罪行为(绑架)而讽刺地变得出名。这部电影明显偏离了他之前很有激情坚定的电影。视觉上,它的动态比史柯西斯以前所发展的风格非常少,经常使用一个静态镜头和长镜头。他以前的作品是表现主义,在这里给予的是几乎完全的超现实主义。它仍然具有许多史柯西斯的标记特征。然而,《喜剧之王》在票房上失败了,但电影上映以来越来越受到影评人的好评。德国导演文·温德斯将其列为他最喜欢的15部电影之中。[15]
《下班后》(1985年),史柯西斯的美学转变回到一个简化的,几乎“地下的”电影制作风格。以极低的预算拍摄,位置在晚上的曼哈顿苏豪区附近,这部电影是一部黑色喜剧,关于一个温和的纽约文字处理员(格里芬·邓尼 饰演)在一连串不幸的晚上的遭遇,并由迥然不同的演员客串,例如特瑞·加尔和切奇与钟。
随着1987年麦克·杰逊音乐录影带"Bad",在1986年史柯西斯制作了《金钱本色》,这是罗拔·罗森执导与保罗·纽曼主演的《江湖浪子》(1961年)的续集,共同演员有汤姆·克鲁斯。虽然秉承了史柯西斯的既定风格,但《金钱本色》却是导演第一次正式初次涉足主流的电影制作。这部电影最终为演员保罗·纽曼赢得了一项奥斯卡奖,并给了史柯西斯影响力来支持他的一个长久目标计划:《基督的最后诱惑》。
1983年,史柯西斯开始了一个长期渴望的个人项目,《基督的最后诱惑》,基于由尼可斯·卡山札基写的1951年小说(1960年英语翻译)。芭芭拉·赫尔希回忆说,在他们拍摄《冷血霹雳火》的时候,她向史柯西斯介绍了这本小说。这部电影准备在派拉蒙电影旗下拍摄,但在主要摄影开始之前不久,派拉蒙因为宗教团体的压力而抽掉了这个项目。在这个被抛弃的1983年版本中,艾丹·奎因被拣选饰演耶稣,而史田则饰演本丢·彼拉多(在1988年的版本中,这些角色分别由威廉·达夫和大卫·鲍威饰演)。他在1980年代中期与商业好莱坞调情后,史柯西斯与保罗·施拉德改编过的《基督的最后诱惑》剧本于1988年重新回到个人的电影制作。根据尼可斯·卡山札基有争议性的1960年著作,本书重述了基督以人类身份的一生而不是神性的关系。全世界抗议电影的亵渎,甚至在电影发布之前也引起了大规模狂怒,使其有效地将一个低预算独立电影变成媒体轰动。大多数争议集中在电影的最后段落,其中描绘了基督在十字架上期间于撒旦引起的幻觉中与抹大拉的马利亚结婚和养育一家人。
回顾过去的争议,《基督的最后诱惑》获得了重要的好评,并仍然是史柯西斯的标准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一个明确的尝试搏斗精神支撑了他的电影直到那一点。导演继续得到他的第二次最佳奥斯卡导演奖提名(再次失败,这一次败给了《雨人》的巴瑞·李文森)。
- 1990年参演日本导演黑泽明的《梦》,饰演荷兰画家梵高。
- 1997年美国电影学会颁AFI终身成就奖给史柯西斯。
- 1998年史柯西斯担任第51届康城影展评审团主席。当年虽将金棕榈奖颁给希腊导演泰奥·安哲罗普洛斯的《永远的一天》,但最惊人的影像莫过于当评审团大奖颁给意大利导演罗伯托·贝尼尼的《美丽人生》时,罗伯托·贝尼尼先是在舞台上向史柯西斯下跪,然后再抱起史柯西斯转一圈的动人画面。
- 2006年的影片《双面刑警》乃翻拍自香港《无间道》系列之第一部,并令其得到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 2010年1月18日,马丁·史柯西斯荣获第67届金球奖终身成就奖。
- 2012年1月15日,史柯西斯凭着《雨果的冒险》再次获得第69届金球奖最佳导演奖。其后此电影更入围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等11项提名,成为本届提名最多的电影。
- 2020年2月9日,史柯西斯凭着《爱尔兰人》入围了第84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电影等10项提名,成为本届提名次多的电影。
马丁·史柯西斯在进行剧情长片的同时,也拍了几部跟意大利移民、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音乐(爵士乐、蓝调)的纪录片。
个人生活
婚姻状况
史柯西斯经历过五次婚姻。第一任的妻子是拉兰妮·马里·布伦南(英语:Laraine Marie Brennan),于1965年与史柯西斯结婚,育有一女Catherine,在1971年离婚。1976年,与美国作家茱莉亚·卡麦隆结婚,育有一女Domenica Cameron-Scorsese,但婚姻只维持了一年,他们的女儿于《海角惊魂》演出小角色,后来继续担任演员及导演。[16]史柯西斯于1979年与女演员伊莎贝拉·罗塞里尼结婚,至1983年离婚。[17]1985年,与电影监制芭芭拉·德菲娜结婚,1991年离婚收场。1999年史柯西斯与海伦·莫利斯(英语:Helen Schermerhorn Morris)结婚,其婚姻维持至今,育有一女Francesca,曾在《神鬼玩家》及《双面刑警》中出现。[18]
与罗拔·迪尼路的合作
史柯西斯经常与罗拔·迪尼路合作,目前为止已合作了八部电影。他们由1970年代初互相认识后,史柯西斯开始选迪尼路演出1973年的《穷街陋巷》。三年后,迪尼路在《德士司机》中担任主角。他于1977年再次演出史柯西斯的电影《纽约,纽约》,但票房惨淡。然而,他们的合作关系继续维持到1980年代,包括《蛮牛》及《喜剧之王》,前者更获得高度成功。1990年,迪尼路主演《盗亦有道》,该电影带来一致好评,其后也在1991年的《海角惊魂》及1995年的《赌城风云》中演出。[19]他们两人也于2004年声演动画电影《鲨鱼黑帮》[20]。2019年,马丁再次与迪尼路及另一位影帝阿尔·柏仙奴合作了史诗式黑帮犯罪电影《爱尔兰人》。
政治立场
马丁·史柯西斯是美国民主党的长期支持者。[21]
影视作品
电影
年份 | 译名标题 | 原名标题 | 奖项/备注 |
---|---|---|---|
1968 | 《谁在敲我的门》 | Who's That Knocking at My Door | |
1972 | 《冷血霹雳火》 | Boxcar Bertha | |
1973 | 《残酷大街》 | Mean Streets | |
1974 | 《再见艾莉丝》 | Alice Doesn't Live Here Anymore | |
1976 | 《德士司机》 | Taxi Driver | |
1977 | 《纽约,纽约》 | New York, New York | |
1980 | 《蛮牛》 | Raging Bull |
|
1983 | 《喜剧之王》 | The King of Comedy | |
1985 | 《下班后》 | After Hours | 第39届康城影展最佳导演奖 |
1986 | 《金钱本色》 | The Color of Money | |
1988 | 《基督的最后诱惑》 | The Last Temptation of Christ | 第61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提名 |
1989 | 《纽约故事》 | New York Stories | 短片:"Life Lessons" |
1990 | 《盗亦有道》 | Goodfellas | |
1991 | 《海角惊魂》 | Cape Fear | |
1993 | 《纯情年代》 | The Age of Innocence |
|
1995 | 《赌城风云》 | Casino | |
1997 | 《达赖的一生》 | Kundun | |
1999 | 《穿梭阴阳界》 | Bringing Out the Dead | |
2002 | 《纽约黑帮》 | Gangs of New York |
|
2004 | 《神鬼玩家》 | The Aviator |
|
2006 | 《双面刑警》 | The Departed | |
2010 | 《隔离岛》 | Shutter Island | |
2011 | 《雨果的冒险》 | Hugo |
|
2013 | 《华尔街之狼》 | The Wolf of Wall Street |
|
2016 | 《沉默》 | Silence | |
2019 | 《爱尔兰人》 | The Irishman |
|
2023 | 《花月杀手》 | 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 |
|
短片
年份 | 译名标题 | 原名标题 | 备注 |
---|---|---|---|
1959 | 《维苏威六世》 | Vesuvius VI | |
1963 | 《你这么好的女孩在这里干什么?》 | What's a Nice Girl Like You Doing in a Place Like This? | |
1964 | 《那不仅是你,默里!》 | It's Not Just You, Murray! | |
1967 | 《剃须记》 | The Big Shave | |
1987 | 《飙》 | Bad | 麦克·杰逊的MV |
1990 | 《米兰制造》 | Made in Milan | |
2007 | 《瑞瑟瓦的关键》 | Key to Reserva | |
2015 | 《选角风云》 | The Audition |
纪录片
年份 | 纪录片 | 备注 |
---|---|---|
1966 | New York City... Melting Point | |
1970 | 街景一九七〇 | |
1973 | Martin Scorsese: Back on the Block | |
1974 | 意大利裔美国人 | |
1978 | 最后华尔滋 | |
美国男孩:史蒂芬·普林斯档案 | ||
1995 | 马丁·史柯西斯的美国电影之旅 | |
1999 | 意大利电影课 | |
2001 | 群星为纽约而唱 | 短片:"The Neighborhood" |
2004 | Lady by the Sea: The Statue of Liberty | |
2005 | 巴布狄伦:迷途之家 | |
2008 | 电光滚石 | |
2010 | 公众演讲 | |
2011 | 乔治夏里逊:活在物质的世界 | |
2014 | 纽约书评:争鸣50年 | |
2019 | 摇滚时事讽刺剧:马丁·史柯西斯诠释卜·狄伦的故事 |
电视剧
年份 | 译名标题 | 原名标题 | 备注 |
---|---|---|---|
1986 | 《幻海魔踪》 | Amazing Stories | 第一季第19集︰Mirror, Mirror |
2010-2014 | 《大西洋帝国》 | Boardwalk Empire | 执行制作、导演(首播集) 黄金时段艾美奖剧情类最佳执导(2011年) 第63届美国导演工会奖最佳电视戏剧系列 |
2016 | 《黑胶时代》 | Vinyl | 执行制作、导演(首播集) |
2021 | 《弗兰利波维兹:假装我们在城市》 | Pretend It's a City | 纪录片影集 |
监制
年份 | 译名标题 | 原名标题 | 挂名 |
---|---|---|---|
1970 | 不适用 | Item 72-D: The Adventures of Spa and Fon | 咨询监制 |
1971 | 不适用 | We Have Come for Your Daughters | 副监制 |
1990 | 《致命赌局》 | The Grifters | 监制 |
不适用 | PoV | 执行制片人 | |
1993 | 《纽约夜未眠》 | Naked in New York | 执行制片人 |
《疯狗与格拉瑞小姐》 | Mad Dog and Glory | 监制 | |
1994 | 《紧闭双眼》 | With Closed Eyes | 执行制片人 |
1995 | 《狙击手》 | Search and Destroy | 执行制片人 |
《惟有蓝调》 | Nothing but the Blues | 未挂名监制 | |
《黑街追辑令》 | Clockers | 监制 | |
1996 | 《芳心之歌》 | Grace of My Heart | 执行制片人 |
1997 | 不适用 | Kicked in the Head | 执行制片人 |
1998 | 《乡间高低路》 | The Hi-Lo Country | 监制 |
2000 | 《请再靠近我》 | You Can Count on Me | 执行制片人 |
2001 | 《十三岁之微雨》 | Rain | 执行制片人 |
2003 | 《布鲁斯之魂》 | The Soul of a Man | 执行制片人 |
2004 | 不适用 | Lightning in a Bottle | 执行制片人 |
《新娘》 | Brides | 执行制片人 | |
科学怪人 | Frankenstein | 执行制片人 | |
不适用 | Something to Believe In | 执行制片人 | |
2007 | 维尔·鲁东:阴影中的人 | Val Lewton: The Man in the Shadows | 执行制片人 |
2008 | 不适用 | Picasso & Braque Go to the Movies | 监制 |
《莱姆生活》 | Lymelife | 执行制片人 | |
2009 | 《年轻的维多利亚》 | The Young Victoria | 监制 |
2011 | 《幸免于人类进步》 | Surviving Progress | 执行制片人 |
2013 | 不适用 | Glickman | 执行制片人 |
《黑帮追杀令》 | The Family | 执行制片人 | |
不适用 | Peter Gabriel: Live in Athens 1987 | 执行制片人 | |
2014 | 《生活本身》 | Life Itself | 执行制片人 |
《河的第三边》 | La tercera orilla | 执行制片人 | |
《青龙复仇》 | Revenge of the Green Dragons | 执行制片人 | |
2015 | 《小喽啰》 | The Wannabe | 执行制片人 |
《明天》 | Demain | 执行制片人 | |
2016 | 《浴血而战》 | Bleed for This | 执行制片人 |
《走火交易》 | Free Fire | 执行制片人 | |
《洪水来临前》 | Before the Flood | 执行制片人 | |
2017 | 良田百顷 | Abundant Acreage Available | 执行制片人 |
《雪人》 | The Snowman | 执行制片人 | |
《感恩而死的漫长旅程》 | Long Strange Trip | 执行制片人 | |
《坏小子,安啦!》 | A Ciambra | 执行制片人 | |
《电流大战》 | The Current War | 执行制作人 | |
2018 | 《幸福的拉札洛》 | Lazzaro felice | 执行制作人 |
《明天》 | Tomorrow | 执行制作人 | |
2019 | 《我们的相爱时光》 | The Souvenir | 执行制作人 |
《曼哈顿恋舞曲》 | Port Authority | 执行制作人 | |
《曾经是兄弟:罗比·罗拔森与乐队》 | Once Were Brothers: Robbie Robertson and the Band | 执行制作人 | |
《原钻》 | Uncut Gems | 执行制作人 | |
2020 | 《雪莉》 | Shirley | 执行制作人 |
《女人的碎片》 | Pieces of a Woman | 执行制作人 | |
2021 | 《纪念品:第二部分》 | The Souvenir Part II | 执行制作人 |
《湛蓝青春海》 | Murina | 执行制作人 | |
《算牌手》 | The Card Counter | 执行制作人 |
附录
马丁·史柯西斯自选十二部影史最伟大电影
- 《2001太空漫游》(2001: A Space Odyssey),英国(美国) ── 史丹利·库柏力克,1968年
- 《八部半》(8½),意大利 ── 费德里高·费里尼,1963年
- 《灰烬与钻石》(Popiół i diament),波兰 ── 安杰依·瓦伊达,1958年
- 《大国民》(Citizen Kane),美国 ── 奥逊·威尔斯,1941年
- 《浩气盖山河》(Il Gattopardo),意大利 ── 卢奇诺·维斯康堤,1963年
- 《老乡》(Paisà),意大利 ── 罗伯托·罗西里尼,1946年
- 《红菱艳》(The Red Shoes),英国 ── 艾默利·普莱斯柏格、麦克·鲍尔,1948年
- 《大河》(Le Fleuve),法国(印度、美国) ── 尚‧雷诺亚,1951年
- 《龙头之死》(Salvatore Giuliano),意大利 ── 法兰西斯科·罗西,1962年
- 《搜索者》(The Searchers),美国 ── 约翰·福特,1956年
- 《雨月物语》(雨月物语)日本 ── 沟口健二,1953年
- 《迷魂记》(Vertigo)美国 ── 亚弗列·希治阁,1958年
马丁·史柯西斯自选1990年代最爱作品
- 《盗马贼》,中国──田壮壮,1986年
- 《红色警戒》(The Thin Red Line),美国──泰伦斯·马利克,1998年
- 《多桑》,台湾──吴念真,1994年
- 《大开眼戒》(Eyes Wide Shut),美国(英国)──史丹利·库柏力克,1999年
- 《坏中尉》(Bad Lieutenant),美国──阿贝尔·费拉拉,1992年
- 《破浪而出》(Breaking the Waves),丹麦(瑞典、挪威、荷兰、法国)──拉斯·冯·提尔,1996年
- 《脱线冲天炮》(Bottle Rocket),美国──韦斯·安德逊,1996年
- 《欲望号快车》(Crash),加拿大(美国)──大卫·克龙堡,1996年
- 《冰血暴》(Fargo),美国──高安兄弟,1996年
- 《麦尔坎·X》(Malcolm X),美国──斯派克·李,1992年/《盗火线》(Heat),美国──麦克·曼,1995年,(并列)。
参考资料
- ^ Scorsese, Martin. Return to Queens Blvd.. Entourage. 第5季. 第12集. 2008-11-23. HBO.
- ^ Kermode, Mark; Simon Mayo. Mark Kermode reviews 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 Kermode and Mayo's Take. 2023-10-20. 3:00 记录于 [2023-12-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11) –通过YouTube.
- ^ Martin Scorsese Biography (1942-). Film Reference. [2016-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0-01-13)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Martin Scorsese. The New York Times. [2016-01-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10)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Richard Mowe. Romero - master of the macabre. Eye for Film. [2016-01-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3)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SCORSESE, Martin. Encyclopedia.com. 2001 [2016-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6)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Justin Morrow. Watch Three Student Films Made by Martin Scorsese While at NYU. No Film School. 2013-08-24 [2016-01-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4-14)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Veronika Adams. Martin Scorsese Unauthorized Biography. Ebook.GD Publishing. 2011-01-27. ISBN 1-61323-01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1) (英语).
- ^ Howard Thompson. The Screen:'Boxcar Bertha' Tops Local Double Bill. The New York Times. 1972-08-18 [2017-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0-24)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Hal Hinson. Scorsese, Master Of The Rage. The Washington Post. 1991-11-24 [2017-02-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10-08)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Geoffrey Macnab. 'I was in a bad place'. The Guardian. 2006-07-06 [2017-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8)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Festival Archives: TAXI DRIVER. Festival de Cannes. [2017-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16)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Richard Brody. TOP OF THE HEAP. The New Yorker. 2008-01-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24)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Jason Bailey. Martin Scorsese's Weirdest Projects. Flavorwire. 2014-09-03 [2017-03-0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6-16)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Wim Wenders answers questions for Andrew J. Rausch for his book REEL PEOPLE: 50 DIRECTORS ON MOVIES. Internet Archive.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2-06-18)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Marc Malkin. Scorsese's Family Business. E!. 2007-04-17 [2016-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20)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Dan Halpern. Daddy's girl. The Guardian. 2006-05-01 [2016-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01)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Sheri Stritof. Martin Scorsese and Helen Morris Marriage Profile. About.com. 2014-12-17 [2016-01-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25)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Peter Sciretta. Robert De Niro and Martin Scorsese Reteam for New Gangster Movie. /FILM. 2007-06-19 [2016-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5)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Paul Clinton. Review: 'Shark Tale' goes swimmingly. CNN. 2004-10-01 [2016-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8-18)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Leslie Kasperowicz. Martin Scorsese To Direct Bill Clinton TV Documentary. Cinema Blend. 2013 [2016-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4)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马丁-斯科塞斯凭《雨果》获最佳导演. 新浪网. 2012-01-16 [2012-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6) (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