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亲共主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香港有长期影响。中国共产党成立不久,就在香港发起香港海员大罢工省港大罢工事件,领导工人运动左派团体。

1949年,中国国民党因为国共战争败退到台湾,中国共产党对香港方针转为长期利用,保守维持资本主义体制的建制派由1980年代开始逐渐从亲英转为亲共,被视为所谓“爱国爱港团体”及“稳定香港社会的力量”,反对者(泛民主派等)则称其为土共左仔老共保皇党西环契仔契女等。

自1980年代以来,中共中央采用多种不同的策略来取得对香港的更大控制权,[1][2]现时主要是通过协调地方选举来实现。

1949年后香港的共产主义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投降英国得以重新统治香港;1949年,中国共产党胜出国共内战而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的亲共产党和亲国民党势力逐渐透过工会运动形成壁垒分明的两个阵营,亲共产党团体以成立于1948年的香港工会联合会(工联会)最具代表性,而亲国民党团体代表则有成立于1948年的港九工团联合总会(工团)。[3][4]两阵营过去曾多次爆发冲突,其中以1956年的双十暴动最为轰动,但总体上当时亲国民党团体势力一直处于上风。[5]

香港的亲共团体,受历史上毛泽东思想文化大革命的极左思潮影响,[6]被反对阵营贬称为“土共”、“左仔”等。[7]1967年,左派借着多宗政治工潮引发六七暴动。期间他们发起连串示威和罢工行动,其后更在全港各处放置真假土制炸弹、杀害香港商业电台播音员林彬,严重影响社会秩序。[8]此外,左派与警方爆发多场冲突,大批左派支持者被捕,一些左派报章也受到当局查封。[8]六七暴动最后以失败告终,此后香港的亲共团体势力一落千丈,长期遭受社会排斥。[9][10]香港人的反共意识因而兴起,并延续至反修例运动

1970年代的左派青年运动

1980至90年代:回归热潮

1980年代,北京政府试图通过吸收香港商界精英进入统战制度来控制建制势力。企业成员被指定为“代表”和“顾问”。[2]

随着1984年签订的《中英联合声明》确认中国于1997年7月1日恢复行使香港主权和中国共产党的变化,香港建制势力逐渐由亲英转为亲共。

六四事件之后,中共改变了策略。由于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人数远远超过政府任命的精英,中共意识到他们不可让民主在普通民众中扎根,因此将重点扩大到争取香港工人阶级的支持。他们明确投入街坊福利会、区议会和地方市议会的领导层。[2]

有感于工联会不能有效吸纳香港政府、企业和民主回归派的支持,甚至要支持一些被认为违反劳工权益的政策[2],建制派在1992年正式成立政党民主建港联盟,以参加本地的三级议会选举。

自1997年起

1997年后,民建联及工联会长期在香港行政会议香港立法会占有席位。因长期作为执政联盟成员,与工商界政党香港经济民生联盟自由党新民党组成执政联盟,支持政府的大部分政策。

2017年12月,中联办法律主任王振民证实,中共正在积极推动其“大陆化”的议程。引述他的话说:“自1997年7月1日起,香港的政治色彩无疑变成了红色,意味着它已成为红色中国的一部分。 所以不存在香港是否‘变红’的问题,因为香港自1997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就已经变红了。”[11]

2018年5月,建制派的知名人士蔡冠深梁振英开始宣传“大湾区人”的概念,以对抗香港本土派自决派并为香港呈现2047年后的可能未来。[12][13]

策略

中国政府驻港代表为中联办新华社香港分社曾经充当此角色。而中共是控制中联办事务的幕后力量。[14]

统战力量协调香港立法会(LegCo)和地方选举的提名和竞选活动。[15]有时部分建制派被列为“独立人士”并参加选举(但泛民主派则贬称为假独立)。[14]其中一个例子是2007年香港立法会香港岛地方选区补选中的叶刘淑仪。它不会摧毁民主派人士(如陈方安生),因为这样做的政治成本太高。[14]它基本上分化泛民主派,而使他们软弱且没有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反对的敌人是香港民主党,因为该政党代表了民主派人士的意愿。[14]

虽然一国两制香港澳门与北京的统治分开,但统战试图让选民远离泛民主派,以保持他们的弱势。其中一个例子是民主建港协进联盟香港房地产市场的言论,希望得到中下阶层的支持。[14]

自2020年起,当建立维护国家安全制度(港区维护国家安全法维护国安条例)与完善选举制度后,除了加强爱国教育外,他们更为积极解决房屋问题,以及青年发展事务。此外加强重新发展经济、改变福利,从而改善民生。现时,香港亲共主义者更为爱国,而传统精英派被边缘化,即是精英时代陨落,建制派宁左勿右的意思,恢复以住左派的思维。[16][17][18]

接受指挥的党派

统战还依赖在香港社会拥有基层的盟友,例如:[14]

参见

参考资料

  1. ^ Loh, Christine. Underground Fron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HKU. 2010 [2023-03-05]. ISBN 978-988-220-569-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6) (English).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2.0 2.1 2.2 2.3 Horlemann, Ralf. [2002] (2002). Hong Kong's transition to Chinese Rule. Routledge. ISBN 0-415-29681-1.
  3. ^ Hong, N., and Warner, M., China's Trade Unions and Management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Springer, 1998, p.128.
  4. ^ Mathews, Gordon, Lü, Dale, and Ma, Jiewei, Hong Kong, China: Learning to Belong to a Natio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aylor & Francis, 2008, p.26.
  5. ^ Grantham, Sir Alexander, Via Ports: From Hong Kong to Hong Kong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2, pp.191-192.
  6. ^ 张家伟,《六七暴动:香港战后历史的分水岭》。香港:香港大学出版社,2012年,页31至32。
  7. ^ 陆恭蕙,《地下阵线:中共在香港的历史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大学出版社,2011年,129页。
  8. ^ 8.0 8.1 陆恭蕙(2011年),页119至130。
  9. ^ 张家伟(2012年),页187至190。
  10. ^ 陆恭蕙(2011年),页135至138。
  11. ^ Liaison Office legal chief Wang Zhenmin: 'Hong Kong is part of red China'. 5 December 2017 [202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1-08).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2. ^ Ex-chief exec. CY Leung defends calls for Hongkongers to embrace 'Bay Area people' identity. 10 May 2018. 
  13. ^ 財經新聞, 股市分析, 投資理財 | Hket經濟日報 | 投資頻道. [2023-03-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3-05).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4. ^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Richard C. Bush. [2005] (2005). Untying the Knot: Making Peace in the Taiwan Strait.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ISBN 0-8157-1288-X.
  15. ^ Tatlow, Didi Kirsten. How Hong Kong was lost. Sinopsis. 12 August 2020 [17 August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22) (美国英语).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6. ^ 香港01. 精英時代殞落?田北俊:建制派「寧左勿右」 嘆溫和派難有作為. 香港01. 2021-03-04 22:22 (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7. ^ 香港01. 靖海侯文章批港少數人寧左勿右 香港具獨特性多元才能多金. 香港01. 2023-07-13 17:01 (中文).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18. ^ 香港工联会. 振興經濟善用資源普惠民生關愛基層 (PDF). 香港工联会. 2024-01-23.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