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香港盂兰胜会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元节(潮人盂兰胜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小西湾盂兰胜会
申报地区或单位 香港
分类民俗
序号1197
编号项目Ⅹ-122
登录2011年5月23日

盂兰胜会中的“盂兰”由梵文Ullambana”译来的,意为“救倒悬”,即救度亡魂倒悬之苦,是来自民间《目莲救母》的故事;“胜会”是指一大群人举行活动的意思,在香港亦称为盂兰节中元节鬼节。相传阴司地府在七月初一大开鬼门关,直到七月三十日才再次关闭,七月十四日佛教定为“盂兰盆会”,而道教则称为“中元普渡”(详见中元节与盂兰盆节)。

香港盂兰胜会是始于潮州、海丰、陆丰、鹤佬籍等移居到香港的人士,他们在1940年代到1950年代从中国大陆(内地)来到香港,聚居于铜锣湾、上环、西营盘、深水埗、尖沙咀等地,并将他们在家乡流行的盂兰节也一并带来,以联系同乡感情、纪念祖先和超渡地方上的孤魂野鬼。这些活动于2011年以“香港潮人盂兰胜会”名义获列入第三批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2]

历史与分布

摩顿台潮州公和堂盂兰胜会
沙田潮人盂兰胜会
华富邨盂兰胜会
顺天邨盂兰盛会

香港各区的盂兰胜会一般是由二战后开始,最先在咕喱聚集的地区开始,创始者是铜锣湾的“公和堂”,后来香港各区都效法举行。咕喱主要是潮籍人士,在码头和货仓为泊岸货船上落货物,他们之间是亲属或同乡关系,由“咕喱头”带领和组织,成为了潮州移民劳工的社区。而同期移居香港的海陆丰人则以抬轿、拉人力车维生,其后则转往建筑地盘工作,亦因为乡里族群的凝聚,便逐渐形成海陆丰移民劳工社区。

现时在香港岛九龙新界各区几乎都有举办,团体至少有60多个,最多在观塘九龙城深水埗等旧区,上环摩罗街大坑摩顿台公园、西区公园海旁球场、水街石塘咀山道坚尼地城西宁街足球场等也有。在长沙湾保安道球场,农历七月前后有4个不同社团租用,举行盂兰胜会,而早期潮州人聚集的地区上环西环的沿海一带,便总共有五个盂兰胜会,包括三角码头、渣甸桥东边街、正街、石塘咀山道和西环,以三角码头和东边街历史最悠久,其余几个各自因应区内发展而兴起。

香港盂兰胜会列表(部分)
地区 主办机构 举办地点 族群 届数 图片
南区 香港仔黄竹坑鸭利洲华富街坊盂兰胜会 黄竹坑大王爷庙前空地
南区 赤柱街坊福利会盂兰胜会 赤柱天后庙前
南区 香港仔石排湾海陆丰盂兰胜会 石排湾球场
南区 田湾坊众盂兰胜会 田湾邨羽毛球场
南区 香港仔田湾邨华富邨华贵邨潮侨坊众盂兰胜会 华贵邨多用途球场
中西区 西环盂兰胜会 坚尼地城临时游乐场 61
中西区 西区常丰里老福德宫联谊会盂兰胜会 常丰里 广
东区 柴湾惠州海陆丰同乡福利促进会盂兰胜会 新厦街大圣庙 48
东区 筲箕湾南安坊坊众会 爱秩序湾游乐场足球场 71
东区 潮州南安堂福利协进会盂兰胜会 爱秩序游乐场足球场 59
观塘区 牛头角区潮侨街坊盂兰胜会 牛头角下村福淘街 45
观塘区 油塘高超长龙田村盂兰胜会 鲤鱼门道球场 55
观塘区 蓝田街坊潮侨盂兰胜会 蓝田配水库球场 44
观塘区 牛头角佐敦谷福德伯公盂兰胜会 佐敦谷古庙
观塘区 顺天邨街坊盂兰胜会 顺天邨酒家前 26
观塘区 顺安邨街坊盂兰胜会 顺安邨义发餐厅前
黄大仙区 慈云山竹园凤德潮侨街坊盂兰胜会 慈云山中央球场 45
黄大仙区 黄大仙新蒲岗凤凰村街坊盂兰胜会 新蒲岗东启德球场 47
九龙城区 九龙城盂兰胜会 亚皆老街球场 45
油尖旺区 旺角潮侨街坊盂兰胜会 大角咀枫树街球场 40
深水埗区 李郑屋丽阁潮籍盂兰胜会 保安道球场 41
深水埗区 李郑屋丽阁苏屋元州坊众盂兰胜会 保安道球场 广 41
葵青区 石篱石荫安荫潮侨盂兰胜会 石梨街草地 43
荃湾区 荃湾潮侨盂兰胜会 大窝口球场 49
荃湾区 马湾汲水门盂兰胜会 马湾天后庙前 水陆
北区 粉岭潮侨盂兰胜会 联和墟安乐村游乐场 37
北区 麒麟村盂兰胜会 落马洲麒麟村 50
沙田区 沙田潮侨街坊盂兰胜会 源禾路游乐场 53
西贡区 鹿尾村惠州同乡 鹿尾村 55
离岛区 坪洲中元建醮 坪洲天后宫广场 60+
离岛区 坪洲街坊建醮 坪洲码头广场 60+
离岛区 坪洲龙母庙盂兰胜会 坪洲悦龙圣苑 30+
离岛区 南丫北乡事委员会盂兰节醮 榕树湾天后庙前

主要来源:2009年的盂兰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香港潮人盂兰胜会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组织及经费

上环卅间街坊盂兰会
西环三角码头盂兰胜会

盂兰胜会的负责人有长老、总理、会长、值理等。长老是其中资深的长者,在醮会期间代表参与各种仪式;总理大多在醮会最后一日由长老主持的问杯仪式,由神明决定委任,负责来年醮会的财政和行政;会长和值理则由会员推举,负责会方的日常运作,亦会到该区各家各户及各大商号募捐经费。

盂兰胜会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向区内街坊募捐及依靠大会会长、副会长及各值理分担。另外,“福品”竞投亦是为盂兰胜会向各方面筹集经费,盂兰胜会将神前祭品供善信竞投,价高者得,一般相信“福品”可保家宅平安及生意兴隆,以往“福品”多为香炉或福禄寿像等,现时则改为金器或名酒等,所得金额供下届盂兰胜会之用。

会场及活动

大士台,双脚立地的鬼王扎作是潮式造像

香港盂兰胜会的规模、装饰、祭品、宗教仪式等会因人力、财力、社群籍贯、社区环境而有所不同,潮州人采用佛教仪式,而广府人和海陆丰人采用道教仪式,醮会大体有三个组成部分:请神、神功戏派米。盂兰胜会的会场会搭起数座竹棚,以长竹挂起灯笼的,作为引路灯,让孤魂野鬼前来享受贡品宴席。颂经是要帮助鬼魂超渡,第一座是主坛,佛教的称为“正坛”,而道教的则称为“三清坛”,是僧尼诵经之所,在坛中三日三夜不停颂经,以超渡亡魂;第二座是“天地父母棚”,用以供拜天地父母之所,棚内有各种奉神的灯饰和礼品;两侧一般设有办事处及会客处;第三座为“大士台”,设有一座纸扎观音化身的青面獠牙“大士王”,用以镇摄鬼魂之用;其傍设有一棚放置其坐骑“马神”。盂兰胜会有打斋附荐先人的习惯,故亦设置“附荐棚”,打斋仪式是盂兰胜会中重要的一环。更有人在胜会中竞投福物,以求赐福。还有一个用蓝色和白色布置的“孤魂台”,用来接引孤魂脱离地狱之苦。最后是最大座的戏棚,上演各种剧目的神功戏,免费供市民欣赏。

请神

请神仪式由道士首先诵经,接着出发请神,与会者沿路洒水以除秽气,并有人提着灯笼及捆着红绣球的柳枝开路,由会场出发,请出沿路古庙神像后才折返会场安放于神坛,常见的有“天地父母”、“南辰北斗”、福德老爷城隍爷及区内庙宇的观音天后等,在返回会场的途中会先作“游神”,即把神像抬到附近街道及重要建筑物,队伍由长老带领,值理、家属、街坊会员、乐师、戏班等随行,沿途扛着香炉,敲锣打鼓、奏乐及舞蹈,借此祈求菩萨保佑街坊平安,随着时代进步,请神队伍已改为以车代步,只有极少数团体维持环区步行的传统。安放神像后,请神队伍会一起吃汤圆作结。

神功戏

“神功”是做功德的意思,以大戏做功德便被称为神功戏。盂兰节神功戏会在农历七月十五至十七日一连三晚演出。[3]现时在大型的盂兰胜会通常都有戏班演出大戏,用作给先人在接受功德之余又得到娱乐,亦可以让街坊分享同乐。而剧种通常是粤剧、潮州戏或白字戏。

平安米

香港一次平安派米活动

在香港,盂兰胜会后会有派“平安米”的活动,所派的米本是用作施食,放于招魂台大士王神像附近,正向经坛方便食用,人们相信瑜伽焰口之后,食物会增加千万倍;仪式过后,食物形虽在而质已变,变得淡而无味。但丢弃又觉得浪费,于是就把白米派给穷人,美其名为“平安米”,既能积德,又能物尽其用。在盂兰胜会的最后一天,会派米予各位善信,在派米前一晚的午夜时分,会为无主孤魂举行超渡仪式,既为救济贫民,亦为先人积福,谓之“平安米”。除米外,有些盂兰胜会派发的“福品”亦包含面条和雨伞等家居日用品。

传统上这些米并非用作取代贮粮,而是每次沟一小撮到原有的米粮中一起烹煮,寓意长食长有,以保平安。近年人们不了解这些米的真正意义,加上心态改变,部分施米者视之为一般的“慈善活动”,派高价名牌白米,与盂兰本义有违。受米者亦把所派之米视为福利捐献,当作生活必须,不惜追索,甚至转售图利,已失去原来避免浪费的意义。

参考资料

  1. ^ 盂兰节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香港旅游发展局
  2. ^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1-11-24.,2011年9月12日查阅。
  3. ^ 盂蘭與市區:渣甸咕喱 请检查|url=值 (帮助). 香港. [2009-09-11] (中文(香港)). [永久失效链接]

参见

外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