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亚希尔维亚盆地
雷亚希尔维亚盆地(Rheasilvia,发音: /ˌriːəˈsɪlviə/)是小行星灶神星表面最明显的地理特征。该区域中心位置75°S, 301°E,直径505公里,相当于灶神星直径的80%,是太阳系中最大撞击坑之一,并覆盖了灶神星大部分的南半球。该盆地被认为是撞击坑,于 1997年在哈伯太空望远镜拍摄影像中被发现[1],但直到黎明号于2011年探测灶神星以前都未命名。该撞击坑以神话中的维斯塔贞女之一,也是罗马城建立者罗穆卢斯和瑞摩斯的母亲雷亚·西尔维亚命名[2]。
地质
雷亚希尔维亚盆地周围部分区域是高度高于周围区域4到12公里的断崖。坑底比周围区域低13公里。这个盆地是由起伏的地形和直径约200公里,高于坑底21公里的中央山丘组成,因此是太阳系最高山之一。哈伯太空望远镜的光谱影像分析可知该撞击坑已深入到灶神星外壳深处数个地层,并且其橄榄石特征的谱线代表可能深入灶神星地幔[3]。
灶神星在赤道区域有一系列的沟状地形平行雷亚希尔维亚盆地的外环。一般认为这些沟是因为形成盆地的撞击事件压应力破裂造成。一般认为在灶神星北半球,撞击盆地的对跖点会有与撞击事件相关的地形,但直到灶神星北半球冬天结束,可观测灶神星北极以前仍无法确定。
相关产物
据估计,造成该盆地的撞击造成灶神星1%的体积损失,并可能因此形成灶神星族和V-型小行星。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撞击后残留物最大可达10公里,这代表该撞击坑年龄可能在10亿年以内[4]。该次撞击可能也是HED陨石的来源。已知的V-型小行星占喷出量6%,因此其余喷发碎片可能体积太小而无法被观察到,或者是因为接近共振比例3:1的柯克伍德空隙、亚尔科夫斯基效应或辐射压(小碎块会发生)清除出小行星带。
参考资料
- ^ Hubble Reveals Huge Crater on the Surface of the Asteroid Vesta. [2011-11-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9-24).
- ^ Planetary Names: Crater, craters: Rheasilvia on Vesta. planetarynames.wr.usgs.gov. [2021-08-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30).
- ^ Thomas, P. C.; et al. Vesta: Spin Pole, Size, and Shape from HST Images. Icarus. 1997, 128 (1): 88. Bibcode:1997Icar..128...88T. doi:10.1006/icar.1997.5736.
- ^ Binzel, R. P.; et al.. Geologic Mapping of Vesta from 1994 Hubble Space Telescope Images. Icarus. 1997, 128 (1): 95. Bibcode:1997Icar..128...95B. doi:10.1006/icar.1997.5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