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

坐标41°09′21″N 126°16′20″E / 41.1558°N 126.2722°E / 41.1558; 126.2722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
坐标 41°09′21″N 126°16′20″E / 41.1558°N 126.2722°E / 41.1558; 126.2722[1]
国家/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地点中国大陆境内:吉林省集安市
朝鲜境内:慈江道满浦市
设计参数
全长589.23米(1,933英尺)
宽度5米(16英尺)
高度16米(52英尺)
最大跨度240米(787英尺)
历史
施工单位日本东亚土木有限公司
开工日1937年
完工日1939年7 月31日
开通日1939年9月1日
地图
地图

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是一座单轨铁路桥[2],横跨鸭绿江,连接中国城镇集安市市郊,位于吉林省朝鲜慈江道满浦市的交界。桥长589.23米,高16米。

位于上游的新集安鸭绿江边境公路大桥于2019年4月建成通车。

桥上的中国边防哨所

历史

下解放桥头堡在朝鲜战争期间使用
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穿过集安口岸

这座桥由日本于1937年至1939年7月31日期间建造,连接当时的日治朝鲜满洲国之间。1939年9月1日,满洲国总理大臣张景惠率部分官员及通化省公署、辑安县公署和铁路沿线保长,在辑安鸭绿江大桥上举行了通车典礼仪式。

1946年10月,国军占领通化,梅集铁路鸭园至辑安之间的大桥、隧道成为破坏重点。1947年5月通化解放后,1947年11月底,铁路局由临江迁回通化,成立“梅辑铁路立功委员会”,设立抢修工程处,到1948年1月底完成铁路全线抢修工作。

1950年韩战爆发后,该桥成为抗美援朝军需物资运输的主动脉。1950年10月27日,20余架美军飞机轰炸大桥,致使两座桥墩钢架受损严重,第18孔桥节点位移,铁路交通运输被迫中断。工程部队、铁路抢修队、当地民工700余人冒着严寒抢修3个昼夜恢复通车。1950年11月9日至12月5日,美军对辑安发动集中轰炸,辑安铁路大桥多处受损;辑安县政府负责刀茅沟第2道铁路预备桥引路建设任务,铁道兵负责建设主桥。1951年3月末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极端残酷的阶段。辑安铁路大桥作为通往朝鲜的主动脉,3.1万名铁道兵、铁路工人、战勤民工及时抢修鸭绿江大桥及朝方一侧铁路。战争期间共有42万志愿军和17.2万担架队员从此入朝,运送伤员回国18.2万人,接送朝鲜难童及陪护人员8000余人。

1984年开始对经批准的少数人开放。1988年被列入旅游景点。

2004年中方在鸭绿江桥头修建国门1座。国门高16米、宽8米。

鸭绿江大桥和碉堡已列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关连项目

参考文献

  1. ^ https://worldmap.harvard.edu/data/geonode:border_crossings_phv.
  2. ^ 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 - 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