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阳城 (唐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阳城(736年—805年),字亢宗,出自北平阳氏,唐代陕州夏县(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人,曾任谏议大夫道州(今湖南道县西)刺史

简介

先世出自北平郡无终县(今天津市蓟州区),迁徙到陕州夏县(今山西省运城市夏县),家贫不能学,担任集贤院写书吏,偷偷阅读官书,发愤苦读而成大儒,建中四年(783年)进士及第,隐居于中条山,得到陕虢观察使李泌的器重。

李泌任宰相,拜阳城为谏议大夫,遇事不肯多言。韩愈作《诤臣论》讥讽他,“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但后来他谏力阻裴延龄为相,因裴延龄曾诬陷陆贽张滂李充等人。

贞元十五年九月,任道州(今湖南南部道州)刺史,[1]“治民如治家,税赋不能如额”。州上长官打考绩时,阳城自署“抚字心劳,追科政拙,考下下”。道州多侏儒,且大多被迫入宫为宦官,阳城任刺史时,冒死上书,请求免此苛政。[2]白居易亦将此事写进诗中,[3]因而流传,将阳城当作救灾之神供奉,尊之为阳公福神。[4]唐顺宗即位,召还阳城,当时阳城已卒,得年七十。

注释

  1. ^ 柳宗元《国子司业阳城遗爱碣》载:“(贞元)四年(788)五月……后七年……又四年九月己巳,出拜道州刺史”。
  2. ^ 《太平御览》:“道州土地产民多矮,每年常配乡户贡其男号为‘矮奴’。(阳)城不平其以良为贱,又悯其编甿岁有离异之苦,乃抗疏论而免之,自是乃停其贡。民皆赖之,无不泣荷。”
  3. ^ 白居易有《道州民》诗云: “道州民,多侏儒,长者不过三尺余。市作矮奴年进送,号为道州任土贡。任土贡,宁若斯,不闻使人生别离,老翁哭孙母哭儿。一自阳城来守郡,不进矮奴频诏问。城云臣按六典书,任土贡有不贡无。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无矮奴。吾君感悟玺书下,岁贡矮奴宜悉罢。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父兄子弟始相保,从此得作良人身。道州民,民到于今受其赐,欲说使君先下泪。仍恐儿孙忘使君,生男多以阳为字。”
  4. ^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记载:福神者,本道州刺史杨公讳成。昔汉武帝爱道州矮民,以为宫奴玩戏。其道州民生男;选拣侏儒好者,每岁不下贡品数百人,使公孙父母与子生别。省刺史杨公守郡,以表奏闻天子云: “臣按《五典》,本土只有矮民,无矮奴也。”武帝感悟,省之,自后更不复取。其郡人立祠绘像供养,以为本州福神也。后天下士庶黎民,皆绘像敬之,以为福禄神也。

相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