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蛇座TW
观测资料 历元 J2000.0 | |
---|---|
星座 | 长蛇座 |
星官 | |
赤经 | 11h 01m 52s |
赤纬 | -34° 42′ 17″ |
视星等(V) | 11.1 |
距离 | 176.245 光年 (54 ± 5 pc) |
光谱分类 | K8V |
其他命名 | |
长蛇座TW是一颗位于长蛇座 (海蛇) 内,距离地球约176光年的橙色矮星。这颗恒星是最靠近太阳系的金牛T星,它的质量与太阳相近,但年龄只有500万至1000万岁。观察哈伯太空望远镜拍摄的影像,这颗恒星看似有着正面朝向我们的尘埃和气体吸积的原行星盘。还有大约20个低质量的恒星有着与长蛇座TW相似的年龄和空间运动,组成长蛇座TW星协或TWA,这是最靠近太阳和最新近的“化石”恒星形成区域之一。
行星系
原行星盘
David Wilner,在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的一位天文物理学家,在1990年代晚期使用望远镜启用的新功能开始研究这颗恒星。在2005年,他发现环绕着长蛇座TW的气体盘,拥有少向外延伸10亿英里,庞大的大片卵石。根据核心堆积理论,行星形成的过程,开始于盘面中的尘埃颗粒碰撞和吸积形成越来越大的团块。最后,经过数百万年的碰撞和结合之后,团块成为行星。
Wilner和她的伙伴使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SF) 资助的甚大天线阵电波望远镜测量长蛇座TW的电波辐射强度。基于波长和颗粒尺寸之间的关联性,他们确定环绕在周围的为厘米大小的颗粒。
另一个团体,美国国家无线电天文台的Mark Claussen,认为在之前检测到长蛇座TW 在X射线上的辐射强度变化,显示年轻恒星常见的早期磁场活动变化。Claussen认为如果他们监视长蛇座TW的电波数个月的期间,他们可以测量到辐射量足够强度的图像,并且有着比NSF资助的超长基线阵列更高的分辨率,和研究这些活动。但令他们吃惊的是,他们发现电波的辐射没有差别。
他决定重返VLA。这个天文台操作的27个天线散布在圣奥古斯庭平原,每几个月就改变为四种配置中的另一种。Wilner发现使用较大的图形配置和较高的角分辨率可以发现卵石,于是它寻求Nuria Calvet,天体物理中心的同事,协助,使用先前发表的资料创造出环绕着长蛇座TW盘面的电脑模型 [1]。
最近,Wilner和与他共同合作的研究生,Meredith Hughes,还有其他的研究者在长蛇座TW满是尘埃的盘面中找到一个洞。Wi
lner说这个洞可能是一颗木星大小质量的行星清除了此一区域的大部分岩石造成的。这项最新的研究发表在2007年4月的天文物理期刊。
2016年3月30日,阿塔卡玛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阵列望远镜(ALMA)发布史上最高解析力的原行星盘图像[2],拍摄自长蛇座TW。该图解析力达到1AU。
未证实的原行星
在2007年12月,由在德国海德堡马克斯·普朗克天文研究所的Johny Setiawan领导的一个团队,宣布现一颗环绕着长蛇座TW的行星,标视为"长蛇座TW b"。它的质量大约至少是1.2木星质量,在0.04天文单位的距离上,以3.56天的周期环绕着长蛇座TW (在内部的原行星盘内侧)。假设它的轨道平面与外面部分的尘埃盘相同 (倾角7±1° [3]),他的真实质量是9.8±3.3木星质量[3][4]。但是,如果倾角是与内侧部分的尘埃盘相同 (4.3±1.0°[5]),质量将是16+5
−3木星质量,它将是一颗棕矮星 [5]。由于这颗恒星本身是如此的年轻,被推定是太阳系外最年轻的恒星之一,基本上仍在形成中[6]。
在2008年,一个西班牙的研究小组得到行星不存在的结论:在不同波长上的径向速度变化并不一致。如果径向速度的变化是由观测到的行星造成,就不会发生这种现象。反之,如果是由长蛇座TW表面的星斑因为自转而出现和消失于视线中,可以获得更好的模型。"结果是长蛇座TW的星斑是比著热木星环绕着更好的剧本"[7]。在其它的金牛T星上也检测到类似由星斑引起的与波长相关的径向速度变化[8]。
参考资料
- ^ Wilner, D. J.; D'Alessio, P.; Calvet, N.; Claussen, M. J.; Hartmann, L. Toward Planetesimals in the Disk around TW Hydrae: 3.5 Centimeter Dust Emission.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5, 626 (2): L109–L112. Bibcode:2005ApJ...626L.109W. arXiv:astro-ph/0506644 . doi:10.1086/431757.
- ^ ALMA's Best Image of a Protoplanetary Disk. [2016-04-1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6).
- ^ 3.0 3.1 Setiawan, J.; Th. Henning, R. Launhardt, A. Müller, P. Weise & M. Kürster. A young massive planet in a star–disk system. Nature. 3 January 2008, 451 (7174): 38–41 [2011-11-06]. Bibcode:2008Natur.451...38S. PMID 18172492. doi:10.1038/nature06426. (原始内容 (abstract)存档于2017-01-18).
- ^ McKee, Maggie. First planet discovered around a youthful star. NewScientist.com news service. 2 January 2008 [2008-01-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1-03).
- ^ 5.0 5.1 Pontoppidan, Klaus M.; et al. Spectro-astrometric imaging of molecular gas within protoplanetary disk gap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8, 684 (2): 1323–1329. Bibcode:2008ApJ...684.1323P. doi:10.1086/590400.
- ^ A young extrasolar planet in its cosmic nursery: Astronomers from Heidelberg discover planet in a dusty disk around a newborn star.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Astronomy. 2008-01-02 [2008-01-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7-19).
- ^ Huelamo, N.; et al. TW Hydrae: evidence of stellar spots instead of a Hot Jupiter.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2008, 489 (2): L9–L13 [2008-10-02]. Bibcode:2008A&A...489L...9H. doi:10.1051/0004-6361:20081059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1-08).
- ^ Prato, L.; et al. A Young Planet Search in Visible and IR Light: DN Tau, V836 Tau, and V827 Tau.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8, 687 (2): L103–L106. Bibcode:2008ApJ...687L.103P. doi:10.1086/593201.
外部链接
- Hubble's infrared eyes home in on suspected extrasolar planet. NASA. Hubble Space Telescope. [2008-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12-03).
- Notes for star TW Hya. The Extrasolar Planets Encyclopaedia. [2008-06-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