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北轻南
重北轻南,又称南北差距,是指台湾经济和政治的发展高度集中在首都台北市[1],使得台北市在金融、经济、科技、政治、教育、学术、文化各领域都遥遥领先台湾其他地区的现象,此现象是和台北作为大都市而拥有磁吸效应有关[2][3]。
从1945年之后,中央政府由中国国民党执政时期较长,但公元2000年之后则民主进步党执政时期相对较长,且南台湾在公元2000年后主要都是民进党执政。台湾南北差距可以讲是两党之间、府际之间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长期无法提出有效政策,并互相配合对方提出的政策所造成的结果。[4]根据统计从1980年到2012年间,北台湾总人口增加368万,中台湾增加114万,南台湾增加86万,长期的趋势是南部人口成长比中部低,中部又比北部低,人口成长的趋势与距离中央政府所在地台北市的远近相反,此现象被认为与中央政府整体国土规划与产业布局的结果有关。
南北失衡背后潜藏的是台湾长期以来的地区资源分配问题,以及因行政区划、产业布局衍生出的经济与社会问题。
历史沿革
台北市
1967年台北市升格为直辖市后台北市政府的首都地位不但高于台湾的其他县市,与台湾省政府平起平坐,在财政上受惠于《财政收支划分法》对于直辖市可保留较多税收的规定,财政状况逐年改善,成为全台财政最佳的县市。与此同时,多数县市仍因财政困难,对于建设发展力不从心。
随着台湾出口导向的经济发展模式取得成果,中央政府亦大举注资台北都会区周边的各项都市建设,从违建拆除、开辟绿地、拓宽道路等到两厅院等。 自1980年代起,台湾的建设(由中央统筹分配的各地方政府总支出、经济建设投资、交通建设投资等)有将近一半投入以台北市为核心的北台湾[5][6]。 台北遂成为全台的政治、经济、金融、文化、传播媒体与学术教育的中心。
高雄市
中央政府的出口导向政策,在高雄成立加工出口区以及十大建设下的各式各样的大规模轻工业、重工业,带动人口移入,高雄跨越了晋身为直辖市的高门槛—人口破百万。高雄市于1979年正式升格为直辖市[7],成为台湾第二个直辖市。
高雄市的企业认为重要机构与决策者都在台北,除了财政部国税局与经济部国际贸易局之外,所有政府机构都以“高雄业务有限”为由谢绝在高雄设点[8][9]。
1980年代以来,随着台湾的产业主力面临转型升级,高雄市的产业支柱之一“加工出口产业”大量外移,导致高雄港逐渐丧失其一重要货源,经济逐步下滑进入衰退。[10]
南北差距
“ | 产业结构的转变,冲击原来的蓝领就业结构,高雄的失业人口逐年攀升,去年更创下3.67%的高失业率。失业加上不景气,造成部分人口外移。五年来,高雄的平均人口成长率低于1%,几乎成为停滞状态,成为都市发展上的隐忧...... | ” |
——天下杂志,—1998年7月 |
1994年起陆续有学术文献揭露台湾的区域发展往台北单向倾斜的问题,研究中也以各项数据(包含:预算分配、污染问题、台湾河川整治顺位、公共卫生资源的差距、国际赛事地点、艺文活动数量、大学师生比)来呈现南北的差异,说明政府长期重北轻南是多么的不合理。
长久以来,众多人士均呼吁中央政府应该致力于弭平南北差距,这些诉求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税制问题
营业税法:“各省(市)征收营业税,应以其辖境为范围,按营利事业之营业额,依本法分类计征标的表课征之。其未规定之营业,比照其性质类似之营业办理。其无类似之营业者,报由财政部核定之。”
是故,营业税的缴纳地点系以营业行为的发生地点为准;又企业总公司经办的业务即为订货、收款、销售等营业行为,不同于工厂负责之生产、储存、送货等事宜。许多公司行号考虑到台北市的基础建设完善,企业在营运上较为方便,加上台北市政府财源丰富,连带对于公司行号的税捐稽查较为宽松,无形中让企业可以省下许多成本,于是便把企业营运总部设立在台北市。
高污染工业
中南部的一种观点认为,戒严时期的中央政府对于中南部建设的出发点往往着眼于发展与生产,长久以来都单方面地将生产成果外送到以台北为核心的北台湾。这样的现象与“殖民者之于殖民地”的关系十分相似,意即台北人是殖民者,中南部则是台北等北部县市的殖民地,殖民者极尽所能地剥削、压榨遭受其殖民的地方,来滋养母国使之逐渐富裕走向繁荣,而殖民地若有任何建设,当然都是为了母国自身发展所需。[11]
财政收支划分法
早期,财政划分收支法规定,营业税属于地方税,地方政府征收地方营利事业缴纳的税款后,30%可由地方政府自用,50%上缴台湾省政府(省政府),20%提交给省政府统筹分配给其下级政府使用(统筹分配款)。当时虽然已经有县市政府向省政府反映,台湾的经济结构由农业逐步转型为劳力密集工业,许多农田转做为厂房,田赋渐趋式微,营业税取代田赋成为政府税收的重要来源,地方政府不仅蒙受田赋短收的损失,却还须尽义务替多数总公司所在地的台北市政府投入相关公家资源来维护工厂营运,有失公允。但由于台湾所有县市都是省政府的下级单位,企业无论是向哪个地方政府缴纳营业税,都不会影响省政府的岁入资金,因此省政府在知悉问题后仅表达同情,未有实际改革作为。
随着台湾从传统农村社会逐步进入工商业社会,大量外县市人口迁入台北市,衍生出市区人口扩张问题。中华民国中央政府为了给予台北市政府更多资源去完善都市基础建设,遂于1967年将台北市升格为直辖市。台北市政府的上级机关从此不再是省政府而是层级更高的中央政府。升格为直辖市的台北市,依照当时的财政收支划分法,不再需要向省政府缴纳所征得之大部分营业税。
高雄市的工业城市形象
曾经成立过的六座轻油裂解厂就有五座位于现今的高雄市,包含一轻、二轻、三轻、新三轻、四轻和五轻,[12]可见中央政府将高雄的产业侧重发展重石化工业。另戒严时期,长期执政的中国国民党曾经在高雄市发展欣欣天然气、东联化学等党营的石化工业,并留下污染未进行处理。[13]在1993年一场讨论美浓水库兴建的研讨会上,锺永丰曾提出质疑,为何要在缺水的南部设立耗水石化工业,并将污染留在南部,而管理层却在台北鱼肉乡民。[14][15]
政党轮替后的高雄市政府长期推动市容绿美化政策,意图改变工业城市形象及重工业带来的污染[16][17]。
但国民党智库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在2018年时认为,高雄市政府只进行城市美化,没有其他软件、融资等配套,也没有规划产业类型,是高雄就业机会没有起色及人口结构老化的原因之一[18]。
参见
参考文献
- ^ Chu, Tu-Bin; Liu, Tsai-Ching; Chen, Chin-Shyan; Tsai, Yi-Wen; Chiu, Wen-Ta. Household out-of-pocket medical expenditures and national health insurance in Taiwan: income and regional inequality. BMC Health Services Research (Springer Nature). 2005-09-02, 5 (1). ISSN 1472-6963. doi:10.1186/1472-6963-5-60.
- ^ 調查看天下/當舉債成為地方政府重要財源…|天下雜誌. 天下杂志. 2015-07-28 [2017-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3) (中文).
- ^ 全球傳播與國際焦點. Google Books. [2017-12-23] (中文).
- ^ 邱燕玲. 南北區域經濟發展嚴重失衡…政府重北輕南 立院籲正視 - 政治. 自由时报电子报. 2010-10-02 [2017-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3) (中文).
- ^ 杨重信. 台北都會發展與展望. 台北都会区发展研讨规划论文集. 1990.
- ^ Andersson, Martin; Klinthäll, Martin. The opening of the North–South divide: Cumulative causation, household income disparity and the regional bonus in Taiwan 1976–2005.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Elsevier BV). 2012, 23 (2): 170–179. ISSN 0954-349X. doi:10.1016/j.strueco.2012.02.001.
- ^ YouTube上的高雄市改制直辖市(1979.7.1)
- ^ 张翰璧. 臺灣全志卷九:社會志經濟與社會篇. 南投县: 国史馆台湾文献馆. ISBN 978-986-00-6759-0. OCLC 799803809 (中文).
- ^ Friendly Investment Environment. 高雄市政府万维网(英文网). 2016-09-30 [2019-04-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中文).
Taiwan created the “Taiwan Miracle” when the island emerged as a world leader in manufacturing in the 1960s. Kaohsiung was the Industry engine behind the miracle.
- ^ 谌淑婷. 營造公平環境 抗貧富差距. 线上读报. 2010-08-30 [2019-03-0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09).
- ^ 李晏甄. 台灣南北對立想像的興起 (硕士论文). 国立政治大学. 2011 [2017-1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12-23).
- ^ 中国石油公司编辑委员会. 石油通訊 (报告). 中国石油公司. 1994.
- ^ 陈钰馥. 黨產會調查:國民黨靠這幾招發大財 汙染卻留在台灣 - 政治. 自由电子报. 2019-03-21 [2019-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5) (中文).
- ^ 锺永丰. 我的南部意識. [2019-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19).
- ^ 锺永丰. 我的南部意識. 乐生文学馆. [2019-07-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8-20).
- ^ 2014年綠色品牌選拔 高雄獲綠色生活城市首獎-工務局以永續建築環境改造行動成功創造品牌. 高雄市政府工务局建筑管理处. 2014-09-04 [2018-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2) (中文).
- ^ 翻轉工業城市風貌 高雄厝立體綠化的宜居生活 立體綠化系列講座教你怎麼做. 高雄市政府工务局建筑管理处. 2014-09-04 [2018-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11-22) (中文).
- ^ 周信佑. 周信佑》誰讓高雄明珠蒙塵. 中时电子报. 2018-11-20 [2018-11-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6-30) (中文).
究其原因,我们认为高雄市政府长期以来,一味硬件思维规划,进行城市美化、绿化,却缺乏软件、融资、法规与流程等配套,更没有思考在地居民适合或实际需要的产业类型,徒让市府债台高筑,却无助于在地就业,也难以吸引青年在地创业深根,以致新投资乏善可陈,每逢选举却又以“重北轻南”、“资源不均”作为在地经济没有起色的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