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员
配音员是艺人的一种,以配音为主要工作内容的职业。英语称为“voice actor”(男)、“voice actress”(女)。在日本、韩国则称为“声优”(日语:
除翻译影片(包括外语、方言、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互相翻译)需配音员配录台词外,有些戏剧可能被制作团队判定演员声音不好、发音不标准、口音不同或不符合角色性格的要求,则在后期录音时请配音员为该演员配音。
除了人物需要加入声音,还有主题曲、插曲、片尾曲、背景音乐和音效等,但这些工作并不是由配音员完成。所有声音皆须按指定时间或环境加入,否则可能出现声音与影片不同步的情况;角色配音更是讲究配音员的戏感与技巧。
职业与业余
职业配音员
指曾受过配音训练并以配音作为职业,专门为电影、剧集、动画、外语节目、幕后旁白配音的人员。
业余配音员
指并非以配音作为主要职业的人员。业余配音员通常是艺人,但配音质量经常受批评。通常认为用明星配音,主要是为明星作宣传,而非为影片作宣传。亦有独立创作人为自己的作品配音,但多数观众较多注重其作品水准,而甚少在乎其配音质量。
以前的演员一般只在自己拍的电影上为自己的角色配音,至1990年代的香港电影开始减少配音,只有外国人员参演才会使用配音员。明星时常为迪士尼、华纳及宫崎骏等动画电影作为主角配音。而无线电视的外购剧集《情深深雨濛濛》找回古巨基配音,《泰坦尼克号》找来陈奕迅及容祖儿配音,纪录片《天与地II》则找来苗侨伟为旁白配音(翡翠台播出时找来洪永城和黄翠如配音),都是较为特殊的例子。
各地产业发展
日本
早于20世纪,日本的电视产业初起步时,随着大量作品译制的引进,因而产生配音文化。随后到1970年代,随着日本动漫产业化,配音产业逐渐受到重视。直到1980年代,配音员的发展范围从幕后到幕前,不但参加唱歌、主持等演艺活动,还能组成组合以便提升人气,或推出唱片和各种周边产品。
至今,日本的配音产业在世界富具知名度及代表性。日本配音员称为“声优”(声優/せいゆう Seiyū);“优”在日文和文言文意为演员,如“优伶”、“俳优”,声优就是“以声音演出的演员”。外国影视作品配音则称为“吹替”。
另于电影院,看板标示“字”表示该影音以原配音版本附带日文字幕播映;看板标示“吹”则表示该影片以日语配音版本播映并无字幕。
由于日本当地发行的外国影视作品DVD或BD收录之字幕,通常是直译原语言,往往和配音台词不吻合,故日本人必须完全凭听觉理解。但部分DVD及BD另会收录“吹替用字幕”,即对应日语配音时用于翻译画面上显示之外文(如路边看板、角色在阅读的信件等)时使用的字幕。
美国
在真人演出的制作,配音员常常代替计算机程序(人工智慧)的语音(Douglas Rain演出HAL 9000,2001太空漫游)、无线电派遣员的声音、或是一个从未在屏幕上出现的角色,只从电话中语音参予演出,另一个例子是语音邮件的声音演出(虎胆妙算)。
美国配音员的幕前演出也很寻常,有些参加电影或电视系列剧演出,有些是舞台剧。配音员工作对他们来说可以专注在演出而不需要管化妆打扮之类的事。有时候配音员失去既有的声音,也需要声音类似的替身。
在动画中分派一个女性配音员去扮演年轻男孩,也是相当平常。起码使用成年女性为男孩角色配音还是有优点,毕竟青春期的男生容易变声,而女生不会。值得注意的例外是查理布朗与史努比,确实由男孩演出男孩的声音(查理·布朗、奈勒斯……等)。
有时配音员用代名工作。配音员原本加入美国演员工会的伞下,借由工会势力获得薪资保障,但是制片可能因此转而起用非工会组织的人,工会下因此减少工作的配音员仍然需要收入,他们即可能使用假名来得到工作,以避免工会的注意。
香港
一般以工作量或合约制获取报酬。粤语配音在1970年代起开始迅速发展,至1990年代TVB与ATV的激烈竞争时期最为兴旺,同时培养出大批配音人才,令配音员在配音水平与人气上都大幅提升,但基本由两台控制。直至2000年后,随着ATV配音组的解散,香港有线、ANIMAX的自由身配音员才逐渐冒起,至于TVB一台独大及拥有唯一一间电视台配音组,即使配音水平在约2005年-2015年间引起批评争议,但近年也不乏高水准配音动画,例如《银魂》、《男子高中生的日常》、《萌萌侵略者》、《铰剪狗》、《打工吧!魔王大人》等,于开台直至2023年8月间拥有内联最高配音质量、人气,以及最优良稳定收入待遇。但随着无线电视于2023年8月起大规模削减配音节目时数,工作量已经大不如前,即使配音员仍然留任工作环境已不再比自由身安稳,所以未来要继续视为终身职业将变得越来越困难。
当地专业训练和人才招募有来自电视台(如无线电视粤语配音艺员训练班),香港公开大学李嘉诚专业进修学院和香港电影学院也有配音课程,但更多都是从其他行业转行的(电台播音员或演员转行为甚),不少配音员是边做边学。一般只专作配音,与播音员不同。
另由于香港实行两文三语,于是三大类配音员都有不同的领域和市场,他们大多为香港电影、香港电视剧配上国语和英语,也为译制片、动画片、外国电影、外国电视剧配上粤语。香港配音界也是两岸三地中语言项目最齐全、发展最完善的地区。
至于国语配音员多数是中国大陆或台湾移民组成,由电视台招募,一般在中国大陆、台湾等地区较受欢迎。
台湾
1960年代后的老三台陆续成立及1993年的有线电视频道开放,两个时间点都已大大带动台湾对配音的需求。1980年代至1990年代初期的台湾甚重录音质量;但近年以来,电视台和片商逐渐望能从最低成本和最快速度得到成品,许多影视作品基于低预算下仅请少数配音员以应付多种角色,声线重复和音质与角色个性不合的情形很难避免,更难兼顾录制质量,不断形成恶性循环,也因此常被观众诟病。但也因为如此,台湾配音员往往能够训练出多变化的声线,且也不乏优质作品,如《我们这一家》、《中华一番》、《Hunter×Hunter 》、《乌龙派出所》、《海绵宝宝》等作品都一度大受好评,更有观众指出以上作品的质量不逊色于原音,甚至有超越之水平。
一般由电视台训练班或录音公司培养,并非正式学历,例如华视配音训练班,也有部分幕前艺人本身也是配音员。另外不少配音员出身于世新大学。
台湾配音员往往也只在幕后发展,由于缺乏国产自制动画,台湾配音员工作来源的大宗为替外语影视作品重新配音,工作人员列表也很少特别陈列配音员名单。虽然声音表情是戏剧的重点之一,但在台湾各类媒体相关颁奖典礼却无专设奖项鼓励。
某些配音节目却以一人配多个角色为卖点之一,例如霹雳布袋戏就以黄文择一人配所有角色。
部分电影动画主角的配音工作,片商为寻求知名度和做宣传,宁愿找知名幕前艺人担纲而非专业配音员。
中国大陆
大部分为剧团出身,一些院校(例如北京广播学院、浙江广播学院)和电视台亦有提供专门的播音员和配音员课程。
由于中国大陆民众有相当大的族群不习惯或听不懂外语,外购电影、动画、连续剧的中文配音员在中国大陆非常重要。过去都是一些字正腔圆,受过训练的专业配音员配音,这些配音员有时被尊称为老师。旧时配音风格相较2000年以后有较大差别,老一辈配音员逐渐退役,配音风格越来越偏向自然,但很多上年纪的中国大陆观众还是比较接受老一辈较为夸张的配音方式。[来源请求]
韩国
韩国配音员亦称为“声优”(성우 Seong u),此名也是从日本引入,但韩国的配音产业发展较慢,仍仅属于幕后人员,出镜率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