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达夫妮·杜穆里埃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Daphne du Maurier
达夫妮·杜穆里埃
出生(1907-05-13)1907年5月13日
英国伦敦
逝世1989年4月19日(1989岁—04—19)(81岁)
英国康沃尔郡福伊
体裁虚构文学
代表作蝴蝶梦
替罪羊
奖项美国国家图书奖
配偶陆军中将弗雷德里克·布朗宁爵士
(1932年 - 1965年;她的丈夫先于她逝世)

达夫妮·杜穆里埃女爵士,布朗宁爵士夫人DBEDame Daphne du Maurier, Lady Browning,1907年5月13日—1989年4月19日),一译达夫妮·杜莫里哀,英国小说家、剧作家。

杜穆里埃的小说多以故乡康沃尔郡的海岸为地点,情节曲折,扣人心弦,代表作品有《蝴蝶梦》和《牙买加客栈》[1]。她的多部作品都被改编为电影,当中包括《蝴蝶梦》、《牙买加客栈》两部小说和《》、《威尼斯痴魂》两个短篇故事。前三部电影都由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而最后一部电影则由尼古拉斯·罗伊格执导。

早年

杜穆里埃的祖父乔治·杜穆里埃(George du Maurier)是漫画家和小说家,作品主要发表在《笨拙》(Punch)杂志。同时间,他也是一个作家,创作了小说《特里尔比》(Trilby)。这部小说中的角色斯文加利(Svengali)成了摆布作家、演员的邪恶人物的代名词。杜穆里埃的父亲杰拉尔德·杜穆里埃爵士(Sir Gerald du Maurier)是英国著名演员和剧院经理,而她的母亲缪丽尔·博蒙特(Muriel Beaumont)则是演员。杜穆里埃是家中的二女,她的姐姐安杰拉(Angela)后来与她一样成为了作家,而她的妹妹珍妮(Jeanne)则做了画家。[2]

杜穆里埃的家庭背景对她在文坛建立事业大有裨益。她早年部分的作品,就刊登于《旁观者》(Bystander)杂志。这份杂志的编辑是她母亲的舅父威廉·科明斯·博蒙特(William Comyns Beaumont)。她的第一部小说《可爱的精神》(The Loving Spirit)出版于1931年。杜穆里埃也是路维林·戴维斯兄弟(Llewelyn Davies boys)的表妹。J·M·巴里创作彼得潘的灵感就来自路维林·戴维斯兄弟。因为父亲的职业的缘故,她在童年时就见过许多剧院明星。据说她在见到塔卢拉赫·班克黑德(Tallulah Bankhead)时说,班克黑德是她见过的人之中最美丽的一个。

小说

大部分人认为她的最佳作品是多次改编为戏剧和电影的小说《蝴蝶梦》(Rebecca)或译作《丽贝卡》。1938年她凭借这部小说赢得了美国国家图书奖[3]

她的其他重要作品包括《替罪羊》(The Scapegoat)、《河滨的房子》(The House on the Strand)和《征西大将军》(The King's General),这部作品设定于第一次英国内战(First English Civil War)和第二次英国内战(Second English Civil War)期间。作品以康沃尔郡保皇派(Royalist)的视角看待历史,不过观点仍然相当中肯。

杜穆里埃的小说《玛丽·安妮》(Mary Anne)是关于她曾祖母玛丽·安妮·克拉克(Mary Anne Clarke)生平的虚构化作品。玛丽·安妮·克拉克在1803年后,担任了约克及奥尔巴尼公爵弗雷德里克王子的情妇五年。她最后一部小说的中心人物是一个年老的古怪女演员。这个人物的原型是葛楚德·劳伦斯(Gertrude Lawrence)和格拉迪斯·库珀(Gladys Cooper)。

创作短篇故事给予了她让自己的想象力脱缰的机会。《鸟》、《威尼斯痴魂》、The Apple Tree和The Blue Lenses等经过她精工雕琢的短篇故事令读者感到震惊。正如为她作传的玛格丽特·福斯特(Margaret Forster)所言,她的作品符合通俗小说的标准,但又符合“真正文学作品”的要求。她的作品读起来像经典的恐怖悬疑小说,但却有触动人心的角色、意象和启发意义。她的作品是通俗变成艺术的边缘案例。

她最后的两部小说揭示了她的文风已经发展到了怎样的地步。河滨的房子将“精神时间旅行”、14世纪康沃尔郡的恋爱故事和精神药物等不同元素结合在一起。而她在越南战争结束后创作的《统治吧,不列颠》(Rule Britannia)则显示出英国及康沃尔郡居民对美国霸权的不满。

近期学者发现了杜穆里埃一些已被世人遗忘的短篇故事。世人由此可见观察到作者的过去。其中一篇短篇故事The Doll,是一个由悬念推动剧情发展的哥特故事。作者的儿子称这个故事相当前卫。[4]杜穆里埃当时或许急于让读者和亲朋接受她大胆的新文风。2006年末,有人发现了此前不为人知的杜穆里埃作品And His Letters Grew Colder[5]

戏剧

杜穆里埃创作了三部戏剧,第一部戏剧改编自《蝴蝶梦》,在1940年3月5日于伦敦皇后剧院首演,由乔治·迪瓦恩担任导演,茜莉娅·强森(Celia Johnson)和欧文·内尔斯(Owen Nares)饰演德温特夫妇(De Winters),玛格丽特·拉瑟福德(Margaret Rutherford)饰演丹佛斯夫人(Mrs. Danvers)。五月末,皇后剧院上演了181场蝴蝶梦后,蝴蝶梦改在诺韦洛剧院(Novello Theatre)演出。德温特夫人和丹弗斯夫人分别改由吉尔·弗斯(Jill Furse)和玛丽·梅瑞尔(Mary Merrall)。诺韦洛剧院又上演了176场蝴蝶梦。

1943年夏,她开始创作一部近乎自传的戏剧《数年之间》(The Years Between)。剧情是一个被人认定阵亡的军官出人意料地返国,发现自己在下院的席位已经被妻子补上,而妻子和农场主开始了一段恋情。1944年,曼彻斯特歌剧院(Manchester Opera House)首先上演了这部戏剧。1945年1月10日,伦敦温德姆剧院(Wyndham's Theatre)又上演了同一部戏剧。主演的是诺拉·斯威本(Nora Swinburne)和克莱芙·布鲁克(Clive Brook)。这部由艾琳·亨彻尔(Irene Hentschel)执导的戏剧上演的时间相当长,总共演出了617次。60年后,伦敦橙树剧院(Orange Tree Theatre)再度上演同一戏剧,由Karen Ascoe和马克·坦迪(Mark Tandy)主演。[6]

她的第三部戏剧《九月的潮汐》(September Tide)更为知名。故事讲述了中年妇人和她身为波希米亚艺术家的女婿的恋情。戏剧的中心人物丝苔拉(Stella),是以艾伦·道布尔迪(Ellen Doubleday)为原型进行改编。1948年12月15日,这部戏剧在奥德维奇剧院(Aldwych Theatre)上演。艾琳·亨彻尔再度担任导演。丝苔拉由葛楚德·劳伦斯饰演。杜穆里埃和劳伦斯也由此成为好友。自此以后,《九月的潮汐》重新上演了几次,最近一次在1994年于伦敦喜剧剧院(Comedy Theatre)上演。苏珊娜·约克饰演丝苔拉,Michael Praed饰演前者的女婿。

传记

夏绿蒂·勃朗特的《简·爱》对她的影响极深。世人可以在她为勃朗特姊妹的兄弟勃兰威尔·勃朗特(Branwell Brontë)创作的传记《勃兰威尔·勃朗特的彼岸世界》(The Infernal World of Branwell Brontë)中看出她对勃朗特三姊妹的热情。杜穆里埃在晚年创作了一些非虚构文学,当中包括几部传记。她这样做无疑是为了深植于心中的希望:像住在她家附近的历史学家、散文作家A·L·劳斯(A.L. Rowse)一样,成为一个严肃作家。杜穆里埃撰写传记,也是出于对家史的兴趣。记载她父亲生平的传记Gerald最多正面评价的一部。后来她撰写The Glass-Blowers,作品以她生活在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祖先为题材。《杜穆里埃家族》(The du Mauriers)是前者的后传,讲述了家族由法国移民英国的经过。

改编电影

《蝴蝶梦》的改编电影获得了巨大成功,获得了1941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奖。杜穆里埃被改编为电影的小说,除蝴蝶梦外,还有《牙买加客栈》(Jamaica Inn)、《法国人的港湾》(Frenchman's Creek)、《饥饿的山庄》(Hungry Hill)和《浮生梦》(My Cousin Rachel)。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的《》和尼古拉斯·罗伊格(Nicolas Roeg)的《威尼斯痴魂》(Don't Look Now)都是改编自她的短篇故事。她经常称只喜爱《蝴蝶梦》和《威尼斯痴魂》这两部改编她作品的电影。她认为奥丽维亚·德哈维兰在《浮生梦》的改编电影中饰演女主角瑞秋(Rachel)并不合适,与这部电影相比,法国人的港湾的改编电影拍摄得更加好。[7]她也因为自己选了亚历克·吉尼斯饰演替罪羊的改编电影的主角而感到后悔。[8]

逝世及评价

杜穆里埃在81岁时,于康沃尔郡的宅邸逝世。她的骨灰在她的遗体火化后撒在Kilmarth。[9]

杜穆里埃经常被列为“浪漫小说作家”,不过她本人并不同意这一说法。[10]她大部分的小说,除法国人的小湾外,体裁都和乔洁·黑尔芭芭拉·卡特兰小说的体裁不同。杜穆里埃的小说很少有快乐结局,而且她的浪漫主义带有暗示和超自然成分。因此,她和她所推崇的威尔基·柯林斯奇情小说(Sensation novel)作家有更多共同之处。[8]

有时文学评论家会批评杜穆里埃的作品在知识方面不够分量,不如乔治·艾略特艾瑞斯·梅铎的作品。20世纪50年代,愤怒的青年风行一时,她的作品在部分人眼中显得过时。今日,她受到重新审视,成为了一流的故事家,悬疑文学的领军人物。众人对她建立地方感的能力推崇备至,而她的作品至今仍然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并且经久不衰。她是图书馆在近几十年内最受欢迎的借出图书作者。

头衔及荣誉

她在1907年至1932年间称为弗雷德里克·布朗宁夫人(Mrs. Frederick Browning)。布朗宁获封为爵士后,她称为布朗宁爵士夫人(Lady Browning)。1969年,她名列元旦授勋名单,获得大英帝国爵级司令勋章(Dame Commander of the Order of the British Empire,DBE)。她的头衔也因此改为布朗宁爵士夫人达夫妮·杜穆里埃女爵士,DBE(Dame Daphne du Maurier, Lady Browning)。[9]

她接受了勋章,不过从未使用女爵士头衔。据玛格丽特·福斯特记载,她未曾向人透露这一消息,就连她的子女也是从报纸得知母亲获封为女爵士的新闻。[11]

被指抄袭

《蝴蝶梦》在巴西出版后,评论家álvaro Lins和一些读者指出杜穆里埃的作品和当地女作家卡罗琳娜·纳布科(Carolina Nabuco)在1934年出版的《继承者》(A Sucessora)作品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说,纳布科作品的主要剧情都是一个年轻女子嫁给一个鳏夫,并且发现丈夫已经逝去的前妻处处存在。妮娜·奥尔巴赫(Nina Auerbach)在著作中声称杜穆里埃在《继承者》一书出版前,就读了该书的草稿,并且依照这部小说写出了自己最畅销的作品。

纽约时报书评》(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注意到这一争议,仔细比对了两部小说。纳布科回忆称,《蝴蝶梦》的电影版在巴西上映时,联美要求她签署文件声明两部小说雷同实属巧合。不过她拒绝了联美的请求。[12][13]杜穆里埃称她并无抄袭纳布科的作品。她的出版商也发表了类似的声明,并且说《蝴蝶梦》的情节十分常见。[14]按照纳布科的说法,她不但抄袭主要剧情,就连环境和对话也一并抄袭。[15]

作家弗兰克·贝克(Frank Baker)也认为,杜穆里埃的短篇故事抄袭了他在1936年出版的同名小说。贝克当时的出版商雇佣了杜穆里埃首先阅读手抄本。1963年,《鸟》的电影版上映时,贝克曾考虑控诉环球影业,不过最终作罢。[16][17]

有人指出,她1959年的短篇故事Ganymede和托马斯·曼1912年的《威尼斯之死》也有相像之处。

个人生活

1932年她嫁给陆军少校弗雷德里克·布朗宁。两人婚后育有三名子女:

  • 泰莎(Tessa,1933年 - )
  • 弗莱维娅(Flavia,1937年 - )
  • 克里斯蒂安(Christian,1940年 - )

传记作家指出,杜穆里埃和布朗宁的婚姻关系有时会变得冷淡。对她的子女,尤其是泰莎和弗莱维娅而言,她沉浸于写作时有些冷漠。[18][19]1965年,她在丈夫逝世后迁居Kilmarth。

杜穆里埃甚少在公众场合出现,或者是发表评论。[19]例外是她在《夺桥遗恨》上映后,出面批评电影,称她丈夫在电影当中的形象并不恰当。她在全国报纸中写道,这是不可原谅的错误。[20]在私下里,不少人都称她是Menabilly热情幽默的女主人。[8]

杜穆里埃是康沃尔郡压力团体康沃尔之子的成员。

出版作品

小说

  • 可爱的精神The Loving Spirit,1931年)
  • I'll Never Be Young Again (1932年)
  • The Progress of Julius (1933年)
  • 牙买加客栈Jamaica Inn,1936年)
  • 蝴蝶梦Rebecca,1938年)
  • 蝴蝶梦Rebecca,1940年)
  • Happy Christmas (1940年)
  • Come Wind, Come Weather (1940年)
  • 法国人的港湾Frenchman's Creek,1941年)
  • 饥饿的山庄Hungry Hill,1943年)
  • 数年之间The Years Between,1945年)
  • 征西大将军The King's General,1946年)
  • 九月的潮汐September Tide,1948年)
  • The Parasites (1949年)
  • 浮生梦My Cousin Rachel,1951年)
  • The Apple Tree (1952年)
  • 玛丽·安妮Mary Anne,1954年)
  • 替罪羊The Scapegoat,1957年)
  • Early Stories (1959年)[21]
  • The Breaking Point (1959年)
  • Castle Dor (1961年)[22]
  • The Birds and Other Stories (1963年)[23]
  • The Glass-Blowers (1963年)
  • The Flight of the Falcon (1965年)
  • 河滨的房子The House on the Strand,1969年)
  • Not After Midnight (1971)[24]
  • 统治吧,不列颠Rule Britannia,1972年)
  • The Rendezvous and Other Stories (1980年)

非小说

  • Gerald: A Portrait (1934年)
  • 杜穆里埃家族The du Mauriers,1937年)
  • The Young George du Maurier: a selection of his letters 1860–67 (1951年)
  • 勃兰威尔·勃朗特的彼岸世界The Infernal World of Branwell Brontë,1960年)
  • Vanishing Cornwall (1967年)
  • Golden Lads: Sir Francis Bacon, Anthony Bacon and their Friends (1975年)
  • The Winding Stair: Francis Bacon, His Rise and Fall (1976年)
  • Growing Pains – the Shaping of a Writer (1977年)
  • Enchanted Cornwall (1989年)

翻译

注释

  1. ^ 达夫妮·杜穆里埃. 牙买加客栈. 译林出版社. 2003: 3–7. 
  2. ^ du Maurier, Daphne |Richard Kelly (essay date 1987)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World of the Macabre: The Short Stories", in Daphne du Maurier, Twayne Publishers, 1987, pp. 123–40.
  3. ^ "Book About Plants Receives Award: Dr. Fairchild's 'Garden' Work Cited by Booksellers", The New York Times, 15 February 1939, page 20. ProQuest Historical Newspapers The New York Times (1851-2007).Du Maurier participating in the Hotel Astor luncheon by transatlantic telephone from London to New York. She called for writers and distributors to offset, in the literary world, the contemporary trials of civilisation in the political world.
  4. ^ Bell, Matthew. Fan tracks down lost stories of Daphne Du Maurier.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11-02-20 [2013-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1-12). 
  5. ^ new short story. [2013-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6). 
  6. ^ John Thaxter, "The Years Between"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he Stage, 10 September 2007.
  7. ^ Martyn Shallcross, Daphne du Maurier Country, Bossiney Books.
  8. ^ 8.0 8.1 8.2 Oriel Malet (ed.), Letters from Menabilly, Weidenfeld & Nicolson, 1993.
  9. ^ 9.0 9.1 Margaret Forster, ‘Du Maurier , Dame Daphne (1907–1989)’, rev.,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accessed 19 Jan 2009
  10. ^ BBC Interview, 1979.
  11. ^ Margaret Forster, Daphne du Maurier, Chatto and Windus, 1993, p. 370, ISBN 0-7011-3699-5
  12. ^ Rebecca seria brasileira. Os Filmes. [2007-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9-15). 
  13. ^ Rohter, Larry. Tiger in a Lifeboat, Panther in a Lifeboat: A Furor Over a Novel. The New York Times. 2002-11-06. [永久失效链接]
  14. ^ Bull's-Eye for Bovarys. TIME. 1942-02-02 [2007-10-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1-27). 
  15. ^ A Sucessora 6a Edi??o.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10-02). 
  16. ^ Discussion of the genesis of The Birds in The Independent. [2013-11-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2-19). 
  17. ^ Frank Baker Biography. Frankbaker.co.uk. [2013-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4-20). 
  18. ^ Conradi, Peter J. Women in love: The fantastical world of the du Mauriers. ft.com. 2013-03-01 [2013-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23). 
  19. ^ 19.0 19.1 Margaret Forster, Daphne du Maurier: The Secret Life of the Renowned Storyteller, Chatto & Windus.
  20. ^ Judith Cook, Daphne, Bantam Press.
  21. ^ du Maurier.org. Early Stories. Dumaurier.org. [2013-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9). 
  22. ^ du Maurier.org. Castle Dor. Dumaurier.org. [2013-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09). 
  23. ^ du Maurier.org. The Birds. Dumaurier.org. [2013-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1). 
  24. ^ du Maurier.org. Not After Midnight. Dumaurier.org. [2013-02-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8-05-11). 

有关网站及书籍

  • Kelly, Richard. Daphne du Maurier. Boston: Twayne. 1987. ISBN 0-8057-6931-5. 
  • Obituary in The Independent 21 April 1989
  •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887– : Du Maurier, Dame Daphne (1907–1989); Browning, Sir Frederick Arthur Montague (1896–1965); Frederick, Prince, Duke of York and Albany (1763–1827); Clarke, Mary Anne (1776?–1852).
  • Du Maurier, Daphne, Mary Anne, Victor Gollancz Ltd, London, 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