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裹蒸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裹蒸

裹蒸,又称裹蒸粽,为中国广东省肇庆市的特产,属于的一种。裹蒸曾经被纳于宫廷食制之中[1]用西江两岸特有的冬叶来包裹,以水草包扎成埃及金字塔形,材料用糯米绿豆五香半肥瘦猪肉按10:6 :4的比例包裹,体形较大,用水煲制8小时以上而成,口感松化。冬叶有独特的清香与优良的防腐作用。是肇庆人作为春节探亲拜年的礼品,寓意丰衣足食和来年好运[2]

而今的裹蒸粽品种繁多,因应不同人士之所好,馅料包括五香肥肉、咸蛋黄、烧烧鸭叉烧等等。

肇庆制作裹蒸粽源于何时已难以考究,后世流传有两种说法,一系秦皇征统岭南时为驻军设的随身携带食用的叶裹粮食,二系古时农民在田间耕作时随身携带的叶裹粮食以便随时食用。上古时期,端午本在夏至之日,而夏至日又是上古过年关之时(夏至过年,冬至渡岁,故广东素有“冬大过年”之语),肇庆的端州在北回归线上,夏至日太阳正处在顶端正午之位,亦即“端午”名义最初之原本所在时,裹蒸粽的金字塔造型,正由五面八线筑成一个端正的顶点垂指上天,蕴含上古稻作粮食与天文历法的密切关系(端州七星岩“出米洞”内至今供奉主导农耕稻作之天文历法专家“周氏神”),乃上古农耕先民在夏至日太阳回归顶端之午位(端午)时,裹粮而蒸之以拜祭太阳,以示稻作与天文一体,是为上古太阳崇拜,其时,预示着随后之稻作收成将如期而至,上古年关在此,裹蒸与粽子实由此而来(端午粽子纪念屈原之说乃后世人创作的虚构故事)。由于后世之过年从最初的端午夏至日移到春节,原本起源于夏至日的裹蒸粽亦随之附着于后来的春节上。[来源请求]

参考资料

  1. ^ 《南齐书》:(明帝萧鸾)我食此不尽,可四片破之,剩余权当晚食。
  2. ^ 王仕祯诗:除夕浓烟笼紫陌,家家尘甑裹蒸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