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茄苳 (大字)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茄苳,是台湾云林县西螺镇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位于该镇北部偏东。相较于今日行政区,其范围大致包括大园里东南半部、大新里西部中段及西南端、振兴里不含西南部及东部边界地带中央偏南一小段、西安里东北端。[1][2]

历史

台湾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茄苳地区为一街庄,称为“茄苳庄”,隶属于西螺堡。昔日该街北隔西螺溪潮洋厝庄相望,东与新宅庄为邻,南边为埤头坝庄,西南边为新社庄,西边为西螺街[1]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废县厅改设二十厅,该庄隶属于斗六厅。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6月,该庄编入“西螺区”,隶属于斗六厅。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并二十厅为十二厅,西螺区改隶属于嘉义厅。1920年(大正九年),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废十二厅改设五州二厅,该庄改制为“茄苳”大字,隶属于台南州虎尾郡西螺街[3]

战后西螺街改制为西螺镇,隶属于台南县,大字亦改制为里。1950年10月,云、嘉、南分治,西螺镇改隶属云林县

浊水溪整治

1911年(明治四十四年),浊水溪开始进行治理工程,成立“浊水溪治水工事事务所”,分三期进行整治工作[4]纵贯线通车后,为了保护纵贯铁路,在二水铁路桥上下游两岸兴建下水埔、新虎尾、林内等堤防,将原来巨幅摆荡的河道截堵成现在的浊水溪样貌[5]

聚落

本地区发展较早的聚落为小茄苳(振兴)、茄苳仔,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图上已有记载。[1]

交通

国道1号又称“中山高速公路”,是贯穿台湾西部的两条纵向高速公路之一,大致以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经过茄苳地区东部,并于东南端的省道台1线交会处设有西螺交流道(交流道范围扩及与埤头坝地区交界地带)。由此可快速前往国道1号沿线各地。[1][6]

省道台1线(新西螺大桥、大桥南路、中山路)又称“纵贯公路”,是台北至屏东枫港的传统平面干道,大致以北北西—南南东走向转北北东—南南西走向再转北北西—南南东走向经本地区中部偏西地带,并与国道1号交会于本地区东南端的西螺交流道。由该道路向北北西可经西螺市区东侧前往溪州、北斗、田尾等地;向南南东转东南经莿桐市区转南再转南南西可前往虎尾东北部、斗南、大埤东部等地。[1][7][6]

县道154号(兴农东路、光复东路)是麦寮乡六轻厂至林内乡的道路,也是云林县最北侧的横贯县道,大致以西南微西—东北微东走向由本地区西部边界中央地带入境,经省道台1线路口后转东南东,至本地区东部凸出部北侧边界最西端经国道1号高架桥下后,沿边界绕大弯转南南东再转东出境。由该道路向西南微西转西南西可前往西螺市区南侧、二仑中北部、仑背中北部、麦寮的六轻厂等地;向东经大茄苳聚落后可前往莿桐中北部、林内并止于省道台3线路口。[1][2][7]

乡道云36线(兴农东路)是番社至茄苳仔的道路,全线与县道154号共线,起点为西螺地区南部偏西侧的县道145号路口,终点为本地区西北部的光复东路路口。[1][2]

乡道云43线(广兴路)是西螺至广兴的道路,大致以北向南蜿蜒经过本地区西端。由该道路向北可前往西螺市区东南部并止于县道154号路口;向南可前往新社与碑头坝交界地带、顶湳东北端、顶湳与碑头坝交界地带、碑头坝地区西南部的广兴聚落并止于乡道云44线路口。[1][2]

乡道云46线是大新至四块厝的道路,其西南侧端点(终点)位于本地区南部边界外不远处的省道台1线路口(四块厝聚落西南郊,近国道1号西螺交流道)。由此向东北转北北西再转北北东沿国道1号西螺交流道外缘而行,入境后行一小段路即转东微北出境,可前往番子与新宅交界地带(途经四块厝聚落)、新宅地区西部的大茄苳聚落并止于县道154号路口。[1][2][8]

学校

参考文献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台湾堡图》,台湾总督府,1904年
  2. ^ 2.0 2.1 2.2 2.3 2.4 《云林县西螺镇行政区域图》,内政部,2005年11月
  3. ^ 《新旧对照管辖便览》,台湾总督府
  4. ^ 清朝、日治時期的濁水溪防洪. 水利署第四河川局. [2015-09-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中文(台湾)). 
  5. ^ 张炎铭. 遊大河聽故事. 台北市: 科技图书. 2013. ISBN 978-957-655-517-6. 
  6. ^ 6.0 6.1 《彰化县行政区域图》
  7. ^ 7.0 7.1 《云林县行政区域图》
  8. ^ 《云林县莿桐乡行政区域图》,内政部,200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