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里德利
约翰·里德利 | |||||||
---|---|---|---|---|---|---|---|
编剧 | |||||||
出生 | 1965年(58—59岁) | ||||||
职业 | 编剧,导演,小说家 | ||||||
母校 | 纽约大学 | ||||||
活跃年代 | 1993年至今 | ||||||
|
约翰·里德利(英语:John Ridley,1965年—),生于美国威斯康辛州,美国作家、编剧和电影导演。2013年历史剧情片《十二年奴》为其赢得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奖[1][2],是史上第二位获此奖项的非洲裔美国人,第一位是杰弗里·弗莱彻。
生平
里德利出生于威斯康辛州密尔沃基,具有非裔血统。毕业于纽约大学东亚语言系。
影视作品
电影
年份 | 电影 | 职务 | 备注 |
---|---|---|---|
1997 | U Turn | 编剧 | |
1997 | Cold Around the Heart | 编剧/导演 | Urbanworld影展最佳导演 |
1999 | 夺金三王/Three Kings | 编剧 | 东南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原创剧本(第二名) 提名 — 第四届金卫星奖最佳原创剧本(与 David O. Russell 分享) 提名— 美国编剧工会奖最佳原创剧本 (与 David O. Russell 分享) |
2002 | Undercover Brother | 编剧 | 提名 — 黑胶卷奖最佳编剧 |
2012 | Red Tails | 编剧 | |
2013 | All Is by My Side | 编剧/导演 | |
2013 | 十二年奴/12 Years a Slave | 编剧 | 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 |
2016 | 宾汉/Ben-Hur | 编剧 | |
2021 | 时光的指针/Needle in a Timestack | 编剧/导演 |
电视
年份 | 电视剧 | 职务 | 备注 |
---|---|---|---|
1993 | Martin | 编剧 | |
1994 | The Fresh Prince of Bel-Air | 编剧 | |
1995 | The John Larroquette Show | 编剧 | |
1995 | The Show | 编剧 | |
1998 | Team Knight Rider | 编剧 | |
1995 | Trinity | 编剧 | |
1999 - 2004 | Third Watch | 编剧 | |
2003 | Platinum | 编剧/导演 | |
2003 | Static Shock | 编剧 | |
2004 | Justice League | 编剧 | |
2005 | Barbershop: The Series | 编剧 | |
2005 | The Wanda Sykes Show | 编剧 |
文学作品
小说
- Stray Dogs (1997)
- Love is a Racket (1998)
- Everybody Smokes in Hell (1999)
- A Conversation with the Mann (2002)
- The Drift (2002)
- Those Who Walk in Darkness (2003)
- What Fire Cannot Burn (2006)
绘画小说
- The Authority: Human on the Inside (2004)
- Razor's Edge: Warblade (2004)
- The American Way (2006)
舞台编剧
- Ten Thousand Years (World Premiere in 2005)
杂志文章
- "The Manifesto of Ascendancy for the Modern American Nigger" in Esquire, December 2006, Volume 146, Issue 6
参考资料
- ^ Cieply, Michael; Barnesmarch, Brooks. ‘12 Years a Slave’ Claims Best Picture Oscar.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2, 2014 [2014-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13).
- ^ John Ridley. The New York Times. [2014-03-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深度了解
- Gennusa, Chris R. "John Ridley: Burnt Noir." Creative Screenwriting. Winter 1997, v. 4 n.4, pp. 33–38